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

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四、摩根索其它重要观点

在权力斗争中,各国奉行的政策目标不是维持现状,就是谋求帝国主义扩张。

国内和国际政治三种基本类型:一项政治政策所谋求的不是维持权力,就是增加权力,或是显示权力。帝国主义政策是各国的第二种主要选择,旨在推翻现有的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大国的目标是取得地区性主导权,或建立大陆帝国,或称霸世界。由于战败国也会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所以弱国的存在也无法使强国抵御帝国主义政策的诱惑。为达到帝国主义政策的目的,除了使用军事力量(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也可以经济手段(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手段(文化帝国主义)。

精明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意识到:对其他国家合法的国家利益的尊重,是本国国

家利益的一部分。应该追求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有限的目标,而不应追求非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全球性目标。

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相互竞争的国际体系里,“均势”是驾驭权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他的均势定义是:1、旨在造成特定状态的政策;2、实际存在的一种状

态;3、接近平均的权力分配;4、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维持和平不是依赖均势本身,而是均势赖以形成的国际共识,各国必须自我克制,以均势体系作为各国行动的共同框架。

五、沃尔兹、吉尔平新现实主义理论

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与系统论,金德曼慕尼黑新现实主义与群体分析(摆脱摩

根索“一元分析方法”、“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新现实主义重点关注的是国际体系。新现实主义以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分析基础。

群体分析六个范畴:一、系统和决策;二、认知和现实;三、利益和权力;四、

规范和优势,五、结构和相互依存;六、合作和冲突。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核心是政治,不是权力。国际体系由互动因素构成(慕

尼黑派的观点)。

国家对采取的行动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计算。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假设进行了

提炼。国家会致力于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扩张来改变国际体系,直至这种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权力分配是控制国家行为的主要因素。

六、沃尔兹的“结构”理论

结构(Structure)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国内政治的“等级化”和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系统越是等级化,行为体的功能差异也就越大;系统的无政府状态越明显,行为体的功能就越相近。结构还被定义为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以及行为体的实力对比差异的程度。

国家是“以自我保存为最低目标,以争夺世界主导权为最高目标的相同行为体。”

结构现实主义主要研究国际体系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行为体之间关系不同,它们的行为也不同,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结构是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无政府体系的结构产生的根本问题是体系内的单位需要依靠某种结构安排来确保其生存和安全。在自助原则为基础的体系中,国家(体系内单位)将采取两种基本措施:一、对内提高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二、对外争取同其他国家的结盟、或调整结盟关系。随着行为体之间实力分配关系的变化,国际体系也发生改变。一旦结构发生变化,行为体的互动模式也发生变化,并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实力是行为体的属性,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国家获得安全的能力差别是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别。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七、吉尔平的主要观点

在工业革命和先进技术出现之前,国家的目标主要是领土扩张。这是那个时代国家加强安全和增进财富的主要方式。

目前,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经被它们之间的经济冲突所取代。军事冲突双方的目标是领土征服,而经济冲突源于国家企图最大程度地占有全球市场份额。这两种冲突都是权力之争。

国际体系的三种变化:一、构成国际体系的行为体的性质变化(国家制度);二、行为体的兴衰(国家权力的强弱之变化);三、行为体之间互动过程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

国家和其他行为体追求扩大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和经济优势的倾向,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功能。吉尔平认为,国家的这种努力持续不断知道变化的边际成本大于或等于边际收益为止。随着国家领土和控制范围的扩大,扩张的成本将制约其控制能力和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当扩张成本大于控制或等于预期收益时,体系就处于均衡状态。一旦达到均衡状态,体系又开始变化,因为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将快于

维持现状的经济能力的增长。因此,失衡所反映的是国际体系的单位和主导国家维持现有体系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八、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新古典现实主义试图把国内政治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具体而言,即把国内结构同国际结构联系起来,把国内层次的变量和国际层次变量结合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对外政策是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之内及两个层次之间的复杂互动结果。但是按照认知、价值观、经济特点等国内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同样能够影响外交政策。

查尔斯?格拉泽的“非必然现实主义”认为:在广泛条件下,处于自助体系的国家决定以合作方式解决安全困境。国家会在军备竞赛和加入军控协议的各自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如果敌对双方认识到军备竞赛是削弱而非增强国家安全的话,他们就可能采取合作,达成军控协议。由此可见,国家将采取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助的目的。在无政府状态下寻求自身安全的国家,在选择竞争战略还是合作战略时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那种战略能够提供必要的军事力量以威慑对手,或在威慑失败后能够提供防御能力?二、何种程度和类型的实力可以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又不对其他国家的防御能力构成威胁?

非必然现实主义理论以获得进攻力量的成本和获得防御能力的成本的比率为依据强调“进攻——防御平衡”(offense – defense balance)。因为越强调防御性,军备控制的必要性

就越少;越强调进攻,增强大规模进攻性力量,形成进攻性力量的失衡,军备控制越是变得必要。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实力来确保安全,极端的例子就是霸权,国家通过比敌手更强大的实力来寻求安全。

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并不寻求权力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力求使权力损失最小化。国家采取其他战略策略来防止他国权力的增长,以达到维护自身的安全。

国家战略越接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的问题就越突出,国家战略越接近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问题就越小,国家之间相互防范较少。与摩根索“国家利益限定越明确,以国家利益冲突为基础的武装冲突就会越少”的观点比较一致。

新古典现实主义不否认国际体系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也接受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假使。但它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性于是是来解释国家行为。

新古典现实主义还强调国际制度的重要性,查尔斯?格拉泽认为它可以把安全困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小国加入国际组织和机构改变了同大国权力之间的差距。古典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了实力分配,新古典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的是行为体的偏好。民主国家比极权国家较为支持国际制度。国际制度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可利用国际制度增加自己的权力。新古典主义放弃了很多古典主义中固有的悲观成分,促进了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融合。

九、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理论来源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

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尼古拉斯?奥努夫认为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其中“人创造社会,社会创造人”。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并通过这样的互动,我们在机构内部形成了行为规范。

韦伯认为:人具有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特殊能力。自然科学以客观的物质存在为本体,以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以“说明”(sxplanation)为基本的认知方法。社会科学没有这样清晰。社会科学包含无法回避的的主观存在,发现规律和理解意义都是社会科学的目的,其方法不仅仅是“说明”而且还必然需要”理

解”(undersdanding)。理解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式,诠释(interpretation)是重要的理解形式,应为社会实事本身就是社会世界的产物。无论理解还是诠释,都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而非单纯地发现和解释客观现象和现象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

对建构主义来说,理解社会世界的意义成为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比如:对美

国来说,英国拥有核武器并不构成威胁,但朝鲜拥有核武器就是极大的威胁。原因是,虽然核武器作为物质的本身没有区别,但美国和英国是朋友,英国核武器的意义一定会在康德文化的表象体系中产生;而美国和朝鲜是敌人,朝鲜核武器的意义一定会在霍布斯文化的表象系统中产生。

建构主义进入国际关系领域第一个突破口就是“结构与施动者的关系问

题”。(温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施动者问题》)。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建构主义学者具有重大影响。他认为;结构是一种资源和制度的组合,结构和施动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结构既是施动者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这类活动的中介和转换体系;既使得施动者的行动成为可能,又制约者施动者的行动。同时,施动者的行动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结构。

米德、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是建构主义的另一个理论来源。其核心是自我和他者的有意义的互动(符号互动)造就了自我的身份和利益。所谓符号互动就是有意识、有意图、有意义的互动。自我和他者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内容,社会则是人创造的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自我的身份和利益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产生意义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语言哲学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主要思想来源。由于语言被定义为描述实在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研究内容也就是语言是如何再现已有的存在,语言本身在描述的时候具有多大的逻辑上的精确性和描述上的真实性。语言被视为后在于事实和思想的东西,即事实和思想先于语言而存在。

语言哲学的转向标志着由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和工具性,向重视语言“意义”的转向。认为能指和所指是有实质差异的。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提升了语言的本体地位。语言被逐渐视为具有创造力量的因素;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描述事实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建构社会事实、建构思想、甚至建构人的身份。

塞舌将有些事实定义为“制度性事实”,也就是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建构的社会事实。强调语言在社会事实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对于社会事实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社会事实而存在。语言属于制度范畴。语言建构社会事实,也就是制度建构社会事实。制度建构社会事实的论断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语言来说,规则就是语法;对于社会来说,社会规则具有同样的功能。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视为行动(游戏) ,强调语言的意义

在使用中产生,这样便将语言的意义、语言参与者、语言的规则这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离开了任何一方,另外一方都不可能存在,自然也都不会具有意义。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丁将话语分为"行为式说话方式"和"记叙性说话方式"两

大类,指出记叙性说话方式有真假之分,而行为式说话方式则只有得体与不得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这就出现了真实性和恰当性的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而,如果说话的方式属于第一类,则必然与说话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奥斯丁将交际过程中的行为分为三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取效。对于他来说,任何言语都是行为。指事属于记叙行为,行事是指言语超出了单纯的言语记叙,其本身就是在做事情,就是采取某种行动。而以言取效则是指听话者在听到某种话语之后采取的行动回应。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言语不仅是主体的单方行动,也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行动,而是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行动;言语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表达某种思想或是作为交流的工具,而是本身就包含着内容、自身就具有意义的行动。由于这是一个交际过程的行动,行动的环境就成为重要的因素,因此,语境在奥斯丁那里也就成为一个核心概念。言语的意义和效果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够发生。在语境之中,恰当性和真实性标准也就共同存在。

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以理性为核心的。从哲学角度来看,理

性主义的重要假定是主客、心物、思有之间的二元分立。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性的主宰标志着人的部分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 国际政治学导论:目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学习目的: 获取专业基础知识 明确国家交往基本原理 研究和解决特定问题 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概念 1、 中国政治学科的基本分类 2、 国家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 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国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研究范畴:1848-1945:属于国际关系史 1945- :属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区别:出发点各有不同。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权力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 三、研究对象 1、 国际社会(宏观层面) 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a)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b) 体系内各大力量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c)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 政治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史当代国际政治国家政治学原理 外交学

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 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世界性政党和宗教组织、个人)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如战争与和平、民族主义、全球化等 优势: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 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 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等 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四、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a)历史描述法: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 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 尼克松的均势和平论“五大力量说” b)伦理推理法:从抽象的哲学伦理准则出发,通过分析推理、演绎出符合抽象原 则的结论 人性“善”与人性“恶”之争 c)法律分析法: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出发,对国家行为进行分析评判,主张用法 律维护国际秩序 国际法是规范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产物 国际法律规范的实现需要前提条件 2、当代分析方法 a)系统分析法: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通过运筹 学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社会问题 b)结构功能分析法:国际社会不同群体的结构和功能各异,从系统的结构出发分 析系统的功能,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新功能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实现 c)心理分析法:注重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研究,探寻重大国际事件中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根源 弗洛伊德 d)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 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刑事事件发生率、失业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安全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 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 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 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 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 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 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 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 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 的主要目的。 二、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 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 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 响。 (科技革命的推动、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政策) 二、层次分析法 三、国际政治学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冷战结束后的发展,基本概念(国 际无政府状态、自助、安全困境、国际制度),重要著作和作者四、国际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基本类型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国家实力与国家行为能力:国家实力,也称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国家行为能力实际上是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 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 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 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 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 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国际政治概论复习资料

2010年国际政治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无政府性P24 指的是没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强制性权威机构来管理国家之间的交往。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主要区别P27 国际社会国内社会 性质无政府有政府 等级依据实力权力 行为准则丛林法契约法 法律效力缺乏强制力国家机器负责强制实施 军事暴力无军事垄断垄断于中央政府 完全保证自助政府保证 认同感缺乏全球政治认同民族国家认同 国际体系的组成要素P27 三个: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 国际行为体P27 指那些在国际社会中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等。 国际格局P28 是国家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所谓战略关系主要是指对国际格局有战略影响的大国之间的同盟、敌对或非敌非友等几种情况。 国际规范P28 是国家间在长期互动、交往中形成的并对国家行为具有不同约束力的习惯、规则、法律等统称。 第二节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含义P36 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当实力结构变化处于缓慢状态时,其量变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引发实力结构的质变,人们将这种相对稳定的实力结构称为“国际格局”。 实力结构的定义P36 是指大国间的实力对比,这一结构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始终存在的。 大国战略关系的定义P37 是指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大国战略关系可以具体分为三类,即盟友、非敌非友和敌手。大多数情况下,大国战略关系的变化速度快于实力对比。 国际格局对国家行为的影响P38

在相同的国际格局里,实力等级不同的国家所受到的格局约束力不同。 在单极格局里,超级大国受到的约束力最小,强国次之,中小国家最大。原因是,在单极格局里,强国与中小国家所结成的同盟很难具有与唯一的超级大国相同等级的实力。于是,强国们普遍采取避让的战略,不愿采取结盟战略,因此难以形成对唯一超级大国的有效制衡。此时,超级大国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政策。强国的行为虽然受到超级大国的较大牵制,但它们的实力使它们拥有比中小国家更大的政策选择余地。除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外,中小国家难以找到其他大国做可依靠的后盾,因此难以违背唯一超级大国的意愿。 在两极格局里,超级大国与强国受到的约束大于中小国家。超级大国首先受到另一个超级大国的牵制,而且缺乏改换门庭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其他的强国或中小国家分别与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结为同盟,这使得超级大国对采取军事行动相对谨慎。超级大国希望通过结盟使得己方的总体实力超过对方,因此中小国家就成为超级大国争取的对象。这给中小国家提供了很大的政策选择空间,它们可以通过在两大集团之间改变阵营归属获得额外好处。 在多极格局里,大国与小国受到格局的影响力相似。在多极格局状态下,一般没有超级大国。由于主导大国数量较多,每一个大国或小国改变同盟关系对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都比较有限。大国与小国都会利用同盟选择空间大的机会,依据利益偏好不断改变结盟关系。 第三节大国战略关系 冷战结束后的大国战略关系P43 冷战后,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大国战略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西洋两岸的西方大国内部分歧加大,法、德两个欧盟领导国和其他许多欧盟成员国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科索沃战争使欧洲大国担心美国的霸权。从1998年起,欧洲国家开始发展欧洲独立防务力量。这与美国要加强北约的政策背道而驰。欧洲国家公开批评美国在冷战后奉行单边主义霸权政策。特别的是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得法、德两国与美国的战略矛盾公开化。法、德、俄三国甚至通过公开的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在东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随着俄罗斯国力的衰退和中国国力的增长,美国开始逐渐将中国视为未来可能挑战其领导地位的竞争对手。于是,美国加强与日本的安全保障同盟关系,将台湾纳入该同盟的保护范围,目标指向中国。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由于彼此实力地位的接近,政治关系日趋紧张,出现所谓“政冷经热”的局面。 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希望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因此中俄关系曾一度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俄罗斯加入西方阵营的努力无果而终,于是中、俄开始结为战略伙伴关系。欧洲大国也先后与中国结为全面伙伴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同期,身处南亚一隅的印度成为各大国竞相拉拢的对象。印度不但维持了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而且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同时,日本通过扩大经济援助等手段改善对印关系,希望印度从亚洲侧翼牵制中国。美国也调整了对印政策,通过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开展“民用”核技术合作等方式拉近与印度的关系。 第三章国际行为体和国家主权 第一节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的划分(类型)P46 国际行为体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国家(国家行为体)的概念P46 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由人口、土地和政府构成的政治实体(国家的物质形态);二是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政治工具(国家的社会功能)。

国际政治学概论答题示范

一、填空(省略) 二、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 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 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 和无序(disorder) 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

《国际政治概论》思考题

《国际政治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讲,国际行为体 一,单选题 1.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体是: A.国际组织 B.主权国家 C.跨国公司 D.民族 2.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政治的最主要的行为体是() A.主权国家 B.国际组织 C.跨国公司 D.宗教组织 3.确立主权国家历史地位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4.以下国际行为体中,是国际政府间组织的是() A.联合国 B.绿色和平组织 C.埃克森美孚公司 D.基地组织 5.最早提出主权概念的思想家是 A.布丹 B.霍布斯 C.卢梭 D.康德 6.在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是 A.民族 B.政党 C.国际组织 D.跨国公司 E.宗教运动 二,多选题(多选、少选、错选不得分) 1.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有 A.主权 B.领土 C.居民 D.政权组织 E.认同 2.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影响民族国家主权的因素有: 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 B.国际组织 C.国际法 D.强权政治 E.外交谈判 3.以下属于国际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有 A.联合国 B.埃克森美孚公司 C.中国共产党 D.77国集团 E.居委会 4.国际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主要有() A.政府间组织 B.国际非政府组织 C.跨国公司 D.民族 2.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构成要素有 A.合作的政治意愿 B.一定的结构或形式 C.一定的运作机制 D.霸权国家的主导 E.联合国的推动 三,问答题 1,什么是国际组织?什么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试举例说明。 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 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第二讲,国际体系 一,单选题 1.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在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 A.国际制度 B.权力政治 C.国际合作 D.观念互动 2.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6.doc

第六章国际行为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国际政治行为 一、国际行为及其产生 1、国际行为的概念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2、国际行为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对外交往是有限的、局部的、偶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整个世界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联成一体,国家的对外行 为和相互行为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M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外交方式,即各国政府通过某驻外使节或政府官员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文化方式,或称为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 1.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 2.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A进行的 3.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international conflict)的内涵 1、国际冲突的内涵 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相互行为。 是行为主体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2、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 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 冲突更多地意味着0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大都以零和结 局为基础; 竞争则更多地是一种攀比、超越和追赶的状态。一国的目标实现可以不影响他国的利益 竞争状态下0标实现的一般形式冲突状态下目标实现的一般形式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 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 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1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概论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课程学分:2 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教材:《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岳著,2010年1月,第三版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子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世界民族国家体系时代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国际行动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本课程计划用34学时高度概括地讲授有关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分析框架、基本研究方法,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演变,国家及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等内容,了解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以及经济因素、民族宗教因素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及影响,使学生对国际政治这一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2 学时) (1)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 (2)熟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了解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 (4)理解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重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国际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 2.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学说和流派(4 学时) (1)掌握国际政治学不同理论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2)熟悉西方国际政治学形成以来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并能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3)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4)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对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 重点:国际政治学不同理论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难点:西方国际政治学形成以来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 3.第三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4学时) (1)掌握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熟悉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国际政治的系统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3)了解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和当前的特点;

国际政治概论期末复习题

Gib alles !! 一.理论 理论是对某种普遍原则的表述和解释,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理论能确切地描述世界发生的事件、现象。它有助于我们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任何有价值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理论越是正确,研究就越是可能取得成果。 二.国际关系行为体 指能够独立地参与事务,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力量。特征: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②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具有相对稳定的或固定的组织形式。从类型上看,可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三.非国家行为体 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它可分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性政治运动三种基本类型。行为特点:①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②对外行为的跨国性;③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四.核心利益 指关乎存亡以致于难以进行交易或退让的重大利益,涉及国家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利益需求。一般是指一国的安全利益,这种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略控制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 五.综合国力 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总和。它是一个国家基于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影响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的统称。综合国力发展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软权力 是指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使其他的人或国家同意或接受我方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的一种能力,也可简单归结为一种“吸引力”。软权力可界定为三方面:①价值吸引力:如民主、人权、自由;②经济吸引力: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③文化吸引力:西方工业文明代表的文化与宗教观念。 七.巧实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 1.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历史描述法: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伦理推理法:人性恶的观点流行:马基雅弗里、霍布斯、尼布尔等 法律分析法 (2)当代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将国际社会分成母系统和若干子系统,相互平衡与作用 结构功能分析法 心理分析法:哈佛大学教授梅里安1925年发表《政治学的新方法》,开创了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法 (3)常用研究方法 归纳法(从个别中找出一般) 证实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世界) 综合分析法(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2.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3.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爱德华·H·卡尔、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 4.新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5.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 6.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名词解释 1.理想主义学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主要观点:崇尚理性和良知,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提倡公开外交;利益可以协调,冲突矛盾不是人类的本性;建立世界政府、保卫集体安全。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人权观的冲突;世界秩序的构想。 2.现实主义流派: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现实(战后-60年代。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爱德华·H·卡尔、雷蒙·阿隆、昆西·赖特等、亨利·基辛格。主要观点:人性恶,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限制;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不适于评判国家;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权力关系;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际法;均势是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选择。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实力的抗衡与对比,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对国家利益的全球界定和领有,军事同盟的组建,地区的争夺。 3.新现实主义学派:背景:1973年的中东战争。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主要观点:(结构现实主义) 国家为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国际体系是具有无政府逻辑的自助体系,国际体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 4.新自由主义学派:背景: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存》主要观点:国际社会行为体多元化,军事威胁下降,国际合作领域扩大,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同样重要,国际制度与机制的重要性。 5.建构主义学派(20世纪90年代):背景:冷战结束。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主要观点:国际体系中的文化(共有知识、期望、观念等);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体系——认同(Identity)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序言 一、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 二、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 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 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包容性 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 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 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 一、填空题 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名词解释 1.权力 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 2.安全困境 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3.集体安全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名词解释: 非国家行为体 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 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基本特征: 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国 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行 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同, 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