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

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这期间华盛顿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主要是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作用: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作用: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近代以来国际经济格局

17世纪荷兰

在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也都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当时它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信贷中心.

但是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它很快就将世界第一的交椅让给了凭借工业资本而发展壮大起来的英国.

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英国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一个百年的时间.

英国单极的世界经济格局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国是世界工厂

2.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独家垄断地位

4.英国是最早的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群雄并起的局面.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进入20世纪以后,美,德,法等国追赶英国的步伐在加快.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没有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是处于英,美,德,法四极统治下的世界.

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多极格局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就是列强要求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一战以后,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向美国转移.

一战到二战爆发这一段时间之内,美国虽然遭受了30年代特大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但经济仍有所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占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经济则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征,世界经济重新向多极化格局过渡.

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多极化格局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是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而是开始受到苏联的挑战.

苏联的高速发展确立了其世界一极的地位,显现了世界经济格局中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的新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的发展,又导致了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只有美国极度扩张了自己的经济,增强了国际经济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唯一的超级经济大国,构建了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单极格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面取代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美国在战后所确立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首先遭到了苏联的挑战.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

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其中日本增长最快,欧共体国家的经济地位也有所上升.美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70年代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丧失,而日本和欧共体的经济地位则不断上升.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国,欧盟,日本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居支配地位和起主导地位,而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居次要的附属的地位.

综上所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已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形成了.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同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历史性矛盾.今后美,日,欧之间的斗争将趋于激化.一超多强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改变这种格局,首先要有综合国力格局的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 转变。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 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联合国 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其安全理事 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冷 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 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 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这一 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 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 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 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从联合国的成立到超级大国的崛起,再到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地区冲突的爆发,这些事件都在塑造着当今世界的面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及演变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划分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一战前的两极体系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等几个阶段。 一、威斯伐利亚体系 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纠纷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了战争的复杂背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三十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威斯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主权国家、国际法准则。这就奠定了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西欧国际的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形成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实际上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四、雅尔塔体系 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就结束战争与维护战后和平问题所通过的各种宣言、公报以及达成的各种协议(包括口头协议与秘密协议),统称为雅尔塔体制。具体说就是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国际关系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历史知识点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②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

溃。 3.雅尔塔体系 (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3)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出现;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是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 4.世界格局多极化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3)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的不同: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政治结构)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加速了这种变化。以下是当前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些关键 方面: 1. 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会进一步衰落。该国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都在缩小,其作为 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也在削弱。 2. 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球舞台上不断增强。该国经济增长迅速,成为最大的出 口国和进口国之一。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正在 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 3. 欧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影响力似乎有所削弱。欧洲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经济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该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降低。 4. 俄罗斯在冷战结束时成为一个相对弱势的国家。但近年来,俄罗斯着力于扩大自 身影响力,特别是在公开明争暗斗的核废料,中东北非及乌克兰问题上更是如此。 5. 中东的不稳定局面影响着整个世界。该地区的战争、政治动荡、恐怖主义和大规 模的难民危机都使该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安全的焦点所在。 6. 拉美国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该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 和开放的政治体制使得拉美国家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 7. 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心。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同时 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这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当前国际格局的变迁表明,全球力量分布正在发生变化。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变化不居,并且在不断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未来的国际关系将 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各国通过相互合作和协商来稳定并提升国际安全和经济发展。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

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 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 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这期间华盛顿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主要是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作用: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作用: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 1、门罗主义: 时间:19世纪中后期 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 实质:独霸美洲 2、门户开放政策: 时间:1899年 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 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 3、大棒政策: 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 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 4、中立政策: 时间:一战前期 实质:大发战争横财 5、金元外交: 时间:一战结束后 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

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时间:二战期间 7、冷战政策: 时间:1947年——1991年 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 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 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8、单边主义政策: 时间:今天 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 英国: 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 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 17世纪打败荷兰 18世纪打败法国 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时间:19世纪中后期 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 时间:一战前 5、参加协约国: 时间:一战期间 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 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时间:一战结束后 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 7、推行绥靖政策: 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 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 8、追随美国; 时间:二战以后 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 法国: 1、称霸欧洲: 时间:19世纪初期 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 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

论近代国际格局的发展

论近代国际格局的发展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尔塔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即国际格局的两极化局面。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世界各大力量的消长、以及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推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膨胀,加速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50——6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渐变,70年代以后,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一、两极格局产生的背景 战后,美苏两霸主主宰世界政治秩序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产物。 第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冲垮了历经三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二,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美国、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战争末期,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德黑兰会议,以战时军事分界线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规划了战后国际关系,史称雅尔塔体制。这一体制的确立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遭到彻底失败。作为美、苏的共同敌人已经彻底失败,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而且美国想利用战后援助逼苏联就范的计划落空,昔日的盟友变为对手。在二战中越战越强的苏联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尤其是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南、阿、匈、捷、保、波、罗、越等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作用 大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体系遭到空前的削弱,战前在国际舞台上争霸的资本主义列强英、法、德、日、意五国,均已今不如昔。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殖民体系瓦解。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在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也大发一回战争财。到战争结束时,它“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已独家垄断原子弹,客观上为美国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这是以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为目标的全球战略。继杜鲁门主义之后,美国又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名为复兴欧洲,实则以经济手段为美国铺平控制西欧的道路。它是推行杜鲁门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关键步骤。1949年1月,杜鲁门政府又提出了“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这是对马歇尔计划在地域上的补充,把视线指向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同苏联进行争夺,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环节。同年4月,美国和加拿大、西欧等12国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受控于美国的军事集团形成,实现了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形成了,成为两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世界政治格局变迁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世界政治格局变迁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 解析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涉及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了解和掌握这些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材料,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针对某真题进行分析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答题。 题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变化。请根据以下材料,分析世界政治格局变迁的特点。 材料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英、法、德、俄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强国竞相通过殖民主义扩张开展全球争霸,形成了英法两强、德俄两强相互对峙的局面。 材料2: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成为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并取代了英、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材料3: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导致了欧洲东部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国家相继独立,波兰、匈牙利等国重新恢复独立国家身份。 材料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败和巴黎和约的签订,促使了相对新兴的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崛起。而英、法等老牌强国的实力明显受损。

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于世界政治格局变迁的特点: 1. 资本主义强国的竞争和冲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英、法、德、俄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强国通过殖民主义扩张,争夺全球霸权。这 种竞争和冲突导致了英法两强和德俄两强相互对峙的局面。 2. 美国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成为 世界第一强国,取代了英、法的地位。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上占 据重要地位。 3. 拜占庭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东欧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 重大变化。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导致东欧国家相继独立,波兰、匈牙利 等国重新恢复独立国家身份。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德国的战败和巴黎和约的签订,促使 了相对新兴的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崛起。同时,英、法等老牌强国 的实力明显受到损害。 综上所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变迁展现出资本 主义强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美国的崛起、东欧地区的变化以及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特点。这些变迁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地位和力量对比,为后来的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础。对于高考历史科目来说,理解和 把握这些历史材料的变迁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涉 及政治结构的转变、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全球力量平衡的重新配置等方面。 首先,世界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巨变。二战后,国际体系主要由美国、苏联和欧盟三大 势力组成。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它们正在成为世界政治地图上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同时,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欧盟脆弱不堪,美国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受到质疑。这些 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政治结构正在朝着多极化、去美国化的方向转变。 其次,国际关系也正在调整中。传统上,国际关系主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军事、经贸合 作等方式展现。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到来,国际关系也逐步向着非国家层面展开。各种全球性组织和多边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 织等,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人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也 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最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重新配置。随着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已有的国际力量平 衡正在被挑战。例如,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重要的参 与者和规则制定者。同时,在可持续发展、人权保护和地区安全等问题上,中国和其他新 兴经济体也正在成为更加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些迹象表明,全球力量平衡正在朝着 更加多元化、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变。 总之,当今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显著变化。多极化、非国家层面的国际关系、重新配置 的全球力量平衡等方面的变化,共同决定着未来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各个国家和国际组 织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③主要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 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战。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背了历史潮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8、美两极格局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注: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湖南省郴州市一中彭太军(423000) 在二战前后,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又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反对苏俄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这种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而无法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斯大林指出:“各战胜国间现在并没有友好的和平,而只有武装的和平,只有酝酿着战争的武装和平状态。”暂时的妥协,正是为了更大的争夺。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冲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法西斯国家 挑起二次大战后,体系完全崩溃。雅尔塔体系是在第三世界崛起的冲击下,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情况下崩溃。 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 1、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C、是通过一系列条约加以确立的 D、它给世界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苏按照自己的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C、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 D、重新建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下列关于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 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D、没有任何进步的作用 4、下列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3

中国近代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近代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近代国际地位的变化 一、清末滑向国际社会边缘 1、总体上受到压制。清末,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受到外部列强的压迫,也经历了许多国内政治动荡,使中国失去了在国际平台上的立足之本,从而滑向了国际社会边缘。 2、外交上经历了“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地位”的滑降。清末,中国政权丧失了政治权威,面临着多重外部攻势,特别是外国商人的大量涌入和开放,中央政府的管制权力不足,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滑降,从“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次上升 1、中国协商了一系列使中国国际地位上有所回升的协定。1905年,张作霖等大臣出使英国,协商出《马关条约》、《北洋通商条例》和《船马责任法》,这使中国得到了绝大多数外国政府和商人对我国政经地位,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2、中国实行“一边敞开大门——一边击溃全朝”的外交,外交成就也很

大。清末,中国面临着多重外部攻势,实行“一边敞开大门——一边击 溃全朝”的外交政策,成功与列强开签新约,获得外国政府尊重,使中 国在国际地位有所上升。 三、民国时期重新走向国际台阶 1、民国政府重视中外关系,恢复了与世界各国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使 中国重返国际社会主流,国际地位上也有所提升。 2、恢复常外交,向世界各国组织、政府和民间企业发出外交使节,建 立了中国的外交官机构。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复兴永不言败”的信号。同时,也希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将国家的声音和利益表达出来,使中国再度恢复国际社会的主流地位。 四、新中国建立后的飞跃 1、重建中外关系,重新走入国际社会。新中国建立后,重建中外关系,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中国重新走入国际社会,令 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所改观,受到了世界普遍认同,中国的国际地位有 所上升。 2、新生代尤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 际地位也日益上升。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共同构建和谐的国

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变革最为巨大、最为深刻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个世纪里,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20世 纪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重构 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霸权国家英国相对衰弱,美国上升为新兴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这两次大战不仅导致了全球的资源和市场重新分配,而且还改变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重构。 二、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并发展。这一时期,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的国家纷纷实现了独立和解放。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贫困、政治不稳定、文化依赖等。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独立的联盟和运动,通过政治手段争取自己的发展权益和国际话语权。 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贸易和投资的合作逐渐增加,实现合作共赢。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一步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 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进一步增加,全球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了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理念,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新的国际秩序也在逐步形成,包括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人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议题正在凸显出来。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开始占据更为重要的话语权。联合国多个机构和会议也成为了讨论全球问题的平台。在多边主义和多元化的推动下,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结语: 20世纪是真正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时期。战争、议题、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都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人类社会真正实现了多元、多层面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完整的整体。

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

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 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国际权力中心也在不断进行演变。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解体,国际权力中心先后经历了以欧洲——美国和苏联——以美国为中心并逐渐拓展至全球的演变历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也在又一次的发展当中。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国际权力中心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以近代以来主要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为线索,讨论随着体系的变化国际权力中心的演变发展;第三部分以权力中心的发展为线索,提出有关权力转移的观点,进而为中国现阶段的崛起提供参考。 标签:国际体系;权力转移;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由此中国也不断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力的中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此背景,需要对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及相应的权力架构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权力转移的基本规律,对我国现阶段融入国际体系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着深远影响。 一、国际权力中心 权力是一切政治行动的要素[1],国际权力中心即国际政治的中心地带。而国家和地区本身具有的实力是其成为中心地带的核心要素。具体而言,世界权力中心主要包括两方面力量标准。首先是物质性力量,在物质性力量当中经济力量是决定性的,具体体现在其对世界经济的强制控制力上,如制定贸易规则、掌握世界货币以及进行经济制裁等。此外,军事力量也是重要表现方式。军事力量,或“硬实力”,在实际运用当中,除战争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军事威慑等方面。政治权力就是根据行使这种军事力量的硬实力施加对社会的影响,如标准、信仰和价值得以确定的影响形式[2]。与此同时,文化力量,即“软实力”,也可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软实力,即该国或地区的文化、制度以及思想内涵等在周边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软实力与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等息息相关,其核心是国家通过非硬性的手段使其他国家或地区受到来自软实力输出国或地区的影响,而它可能无须以高昂的代价运用强制性权力或硬实力[3]。软实力对于其他国家的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国际政治当中,充分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相互结合并交互发生作用的国家或地区才可被称作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国家或地区。 二、国际关系体系发展与权力中心变迁 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而国际权力中心也由起初的欧洲到二战之后的美苏两极权力中心,在苏东剧变后,国际权力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冷战后,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围绕着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权力中心之争的讨论也此起彼伏。

近代以来的国际法、国际关系格局演变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

热点预测15 近代以来的国际法、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一、【主干知识】█ 近现代四次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格局多级化 (一)近现代国际法 1、国际法的形成 2、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②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美、法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 (2)二战后 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②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③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之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3)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的原因 ①一战前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冲击了旧的国际殖民体系。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美、日等国不满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政治格局。 ③一战前后,欧洲格局由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到协约国集团取胜,远东地区则由战前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暂时独霸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调整它们在西方与东方的矛盾。 (2)建立: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内容: 凡尔赛体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实质: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5)影响 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②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