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筋理论

一 经筋理论
一 经筋理论

经筋推拿

一经筋理论

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大惑论》曰:“肌肉之精

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由此可见,经筋与经脉是构成经络系统完整

性的内容,经筋与经脉同源共史,筋与脉并为系,二者密切联系,不可绝然分割,经筋为经脉提供“着床”其地,保护经脉,相随并行,同道交织,无处不达,是机体生存与活动能力来源之根本。

经筋是庞大的软组织结构平衡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络缀形体,著藏经络、通行

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联属关节,主司运动等生理功能。经筋内著藏经络、神经、血管、淋巴等系统(经筋系统内部是一个大循环,由多系活性的、协控的微循环系统所组合成的大系统。与骨骼系统、脏腑器官等形成人体有机活性态整体巨系统结构。);其功能运作良好,身体就能保持健康。

外界环境之六淫,尤其风、寒、湿邪易致肌筋收缩,发生“筋”性疼痛;外力如挫、擦、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导致不同程度肌筋受伤,古人有云:“病藏于内,证形于外”。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形

体内外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连系,相互协调;在病理上是相互转变,互以影响。经筋性病症会影响内脏功能活动,内脏病变也会反应到体表经筋之上。这就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重要机制。

二全净通经筋按摩简介

全净通经筋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灵活运用经筋学说,总结传统按摩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最新创出的一套新型推拿按摩术,其手法经络与经筋并重,运用舒经拨筋等十五种手法,修复经筋性组

织内部一系列挛缩、积聚、粘连、结节等病变;促进经筋内经络、神经、血管、淋巴性内循环系统良好运行,改善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脏腑所致的筋路受阻、气血瘀滞、营养不良、神经传导不畅及紊乱,调整人身上下左右一身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人体气血通畅,去病强身的目的。

(一)颈椎经筋推拿

1 颈侧筋区:胸锁乳突肌筋,前、中、后斜角肌筋。

2 颈后筋区:项韧带、头半棘肌筋、头夹肌筋、竖脊肌筋、斜方肌筋。

3 颈部几条纵线:督脉线、华佗夹脊线、风池线、横突线。

(二)肩周上肢经筋推拿

1岗上筋区:斜方肌筋、岗上肌筋、肩胛提肌肌筋、菱形肌筋;

2岗下筋区:岗下肌筋、小圆肌筋、大圆肌筋;

3肩胛间筋区:竖脊肌筋、菱形肌筋、背阔肌筋、斜方肌筋。

4 肩筋区:三角肌筋、喙突部、肱二头肌长头肌筋

5上臂筋区:肱二头肌筋、肱三头肌筋

6前臂筋区:肱骨外上髁部前臂伸肌群肌筋,肱骨内上髁部前臂曲肌群肌筋;

7腕掌筋区:腕关节部及掌指关节和肌筋,数目众多,需局部仔细查找。

(三)腰臀部下肢经筋推拿

1腰部经区:竖脊肌筋、腰三横突部;

2臀筋区:臀大肌肌筋、臀小肌肌筋、梨状肌筋

3大腿内侧筋区:长收肌筋、短收肌筋、大收肌筋、股薄肌筋

4大腿前侧筋区:缝匠肌筋、股四头肌筋;

5大腿后侧筋区:股三头肌筋、半腱肌筋、半膜肌筋;

6膝周筋区:膑韧带、膝内外侧副韧带、脂肪垫、腘窝线浅中深层肌筋及其上下左右附着肌筋

7小腿筋区:小腿胫骨前肌筋(以阳陵泉、足三里部为重点),腓肠肌筋、跟腱;

8踝关节筋区: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

(三)全身经筋推拿

1颈椎经筋按摩

2肩周上肢经筋按摩

3 腰臀部经下肢筋按摩

4胸腹部经筋按摩包括肋间内外肌筋、十二肋端、腹直肌筋、腹内外斜肌肌筋按摩三全净通经筋推拿特色

(一)与传统按摩不同,传统按摩重经络与穴位的点线结构,经筋推拿按摩着眼经络的同时注重经筋(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以及经筋内神经、血管、淋巴)两者并举,修复腕、膝、肘、髋等各关节各部位肌、筋、膜、带的损伤、结节、集聚、粘连‘促进微循环系统良好运行,调和阴阳。

(二)经筋推拿按摩灵活运用传统按摩拿、按、点揉搓抖等十五种手法外,更有针对性运用指拨、肘拨等拨法,又加入了罐滚法、罐刮法,使按摩手法更加丰富,按摩效果更加明显。(三)全净通经筋推拿按摩是国家职业技能专家委员会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推拿按摩界泰斗王国顺教授总结几十年按摩经验,将传统按摩与经筋疗法完美结合的新型推拿按摩术,外重经筋经络气血运行,内重脏腑阴阳平衡,是外病强脏腑,内病调外体理论结合的典范。

经筋疗法——08第六章常见病症地经筋疗法(三)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述的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述的主要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易筋经十二式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十二式和十二经筋的关系 易筋经经义堂咫尺天涯编述说明:本文从网络上搜集三种易筋经十二式练法,以屠龙先生的《周潜川先 生十二式浅释》一文加以综述并评注,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也征询了屠龙老师的指点,同时提供给经义堂各位同仁参考,同时向三位实践作者和曹英峰老师致敬,没有他们的文字,就没有后来学习者的思考和感悟。 易筋经十二式,以十二为数,那么和人体十二经筋到底有何关系呢?关于十二式每一式对用某条经筋或者经络的说法从网络上查了一下,就网上已有的三种见解整理综述如下: 第一种;是精武杂志二十年代末期所刊署名孙晓峰著《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以下简称“晓峰说”。 第二种;由台湾著名的易筋经传习者易筋经儒(笔名)所写《易筋经讲义》,以下简称“经儒说”。 第三种;由网友闲来听语(网名)所写《闲来听语讲12式系列》,以下简称“听语说”。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上面几位的是如何解说各式的吧。 附录十二经络运行图如下:

总体论述 “晓峰说”: 《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地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 “经儒说”: 易筋经练功法则依十二经脉的循环顺序以练「筋」、到顺「经」、而行「经」,达到濡养体内脏腑器官,遵循中国养生法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因此,此功法是对任何身体毛病都有帮助。 “听语说”: 易筋经的顺序是按十二正经流注的次序排列的,练完十二式正好十二正经走了一圈;第二是抻的是十二经筋。 编者点评: 十二经筋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专门对应人体十二正经的,十二经筋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基础和供给,虽然十二经筋涵盖了人体主要经筋内容,但不可否认,人体的经筋组织纵横,且和筋膜相互关联,而且经筋所包含的内容诸多,涉及到了肌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综合内容,所以单纯说每一式对应某一经筋,未必能令人信服。十二经络是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精微物质,这种经气按照特定轨迹和运行速度周流于人体系统内部而不可见,人体的运动对经络经气的运行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只有经筋的改变才会使得经络经气的运行产生改变,当然如果是病人,则经络经气的阻碍和衰缓并不单单是经筋的问题。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5]肖一公.自拟祛风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19-320. [6]梁树旗.风寒湿灵散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40例[J].江苏 中医,2000,21(7):19. [7]牟科媛,周文生.五金汤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 [J].广西中医药,2003,26(5):32. [8]应森林,孟静岩,李尚珠,李彦.解毒消瘀膏外治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l8(2):17-19. [9]尹百顺,张国强,刘月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J].中国针灸,2007,27(9):698. [10]刘冀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07,2l(3):110-111. [11]肖炜,王春雷,黄泳,吴玉华.薄氏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 炎3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38-39. [1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 [13]韦嵩,沈鹰,黄摄文,钟社光.蛇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肿痛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4):276-277. [14]黄奎炎,黄禹.太乙雷火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17-18. [15]牛俊明,彭海霞,赵红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l2):43-44. [16]姚欣艳,李淑君,范伏元,章青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 1815-1816. [17]刘晓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J].基层 医学论坛,2008,12(13):445-446. [18]郭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河南中 医,2007,27(6):58. [收稿日期]2008-11-17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牛白璐1,陈 勇1,胡幼平(指导)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71-02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 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诸筋者,皆属于节。 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 灵枢 经筋 篇,可概括为: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 或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在经筋病中,主证多为痛证,其次为转筋。如足太阳经筋病小趾支,跟肿痛;足阳明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经筋病又称伤筋病证。指在外界致病因素及内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为筋肉的急慢性损伤症状及体征,如疼痛、拘挛、强急、转筋、痿软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为经筋病,如风湿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关节炎、面肌痉挛、偏瘫、肌腱炎、腱鞘炎、腱鞘囊肿、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损伤、髌腱末端病、跟腱炎、扭挫伤等。 2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指的是以 灵枢 经筋 提出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的理论为基础,应用经筋手法、经筋刺法、火罐疗法及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的药物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选穴遵循 以痛为腧 原则。 灵枢 经筋 谓: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 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脯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 现代将 输 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或压痛点。 以痛为腧 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其取穴大多偏于局部或就近取穴。由于疼痛既可由局部病变引起,又可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受累引起的放射痛,亦可是内脏病变引起的牵涉痛,故临床上压痛点往往难以反应病灶所在,因此黄氏[1]提出 以灶为腧 的观点,以寻找治疗的客观指征和确定治疗的穴位。 3 经筋疗法 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等有较好的疗效。刘氏[2] 以灶为腧 治疗肩周炎,循筋取穴,治疗组痊愈率65%,明显高出对照组(P<0.01)。侯氏[3]用锋钩针针刺阿是穴,针刺后拔火罐治疗肩周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3.7%,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梁氏[4]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发现,经筋疗法(理筋手法+针刺调筋+循筋拔罐)与单纯针刺相比较,在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上都优于后者。胡氏[5]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经筋手法结合牵引、药枕,达到纠正关节错位、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谭氏[6]以经筋刺法配合经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痉挛,发现可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从而缓解痉挛。赵氏[7]以 内经 经筋理论为基础,集经络与手法为一体治疗腰腿疼痛,发现病程越短,治疗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韦氏[8]采用经筋疗法对 筋结点 进行 松筋解结 、 固灶行针 、拔罐等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韦氏[9]应用经筋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较常规针刺有显著性差异。甘氏[10]在治疗 腰腹腿三联征 中,运用理筋手法、固灶行针、循筋拔罐等手段,对腰点、梨状肌点、腹股沟点及 腹缓筋 点施

经络的实质

经络的实质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摘要:简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学说的概念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相关应用,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各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大多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究其原因,并非是经络不存在,而是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研究方法还不能深入的研究其本质。认为经络相关的蛋白质分子及其组成的耦联带结构可能是经络实质的关键物质基础,而结缔组织学说中的筋膜观点,以及建立的数据模型为经络的传导现象及数据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加强各种学说的交流,综合各种研究成果来探索的观点。 【Abstract】:Meridian theo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is the curr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hot fields。However ,the modern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lso can't further research of its nature. In many of the hypothesis,all of then are come up with the phenomena as the foundation.In oder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i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二次结构钢筋绑扎技术交底

表C2-1 资料编号 工程名称 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小营车辆段上盖职工周转房项目 (一期) 交底日期 2020/4/1 施工单位 北京城建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分项工程名称 二次结构钢筋 交底提要 二次结构(构造柱、门窗过梁、圈梁、板带、抱框柱)钢筋绑扎 交底内容:(第1页/共9页) 审核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交底内容: 一、 施工准备 1、 材料及机具准备 1.1 ?12三级钢筋,?6钢筋,22号(火烧丝) 1.2 钢筋保护层垫块1.5cm 厚。 1.3 钢筋钩子、小撬棍、粉笔、钢尺。 2 作业准备 2.1 已弹好标高控制线及构造柱外皮控制线。 2.2 植筋拉拔合格,梁模板已支设完毕,并已通过检查。 3技术准备 3.1按图纸设计要求设置构造柱、过梁、圈梁及混凝土带。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 (1)砌体墙的端部(无混凝土墙、柱时)及转角、丁字接头处; (2)当墙长超过5m 时,应在墙体中间设置构造柱; (3)墙体较长时每隔3.0~3.5m 设构造柱; (4)外墙的阳角(包括悬挑结构的阳角)应设置构造柱; (5)支承在悬臂梁和悬臂板上的墙体,应设置抗裂构造柱,间距≤3m ; (6)其他设计及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的部位。构造柱断面:墙厚x200,配筋412,¢6@200,上下端搭接区域600范围内不少于4个箍筋。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钢筋搭接50d 。 (7)墙体的门、窗、洞口应做抱框,门窗洞等洞口大于等于1500mm 小于2100mm 时,洞两边设不到顶抱框,大于2100mm 时抱框立柱伸到本层顶。抱框根部加2Φ12钢筋伸到楼地面及相关构件砼内;见下图: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一、易筋前功练法: 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 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二次结构钢筋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机具准备 1.1 8、12、16、20钢筋,火烧丝。 1.2 钢筋保护层垫块。 1.3 钢筋钩子、小撬棍、粉笔、钢尺。 2 作业准备 2.1 已弹好标高控制线及构造柱外皮控制线。 2.2 圈梁模板已支设完毕,并已通过检查。 二、构造柱、圈梁钢筋钢筋绑扎及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预留钢筋→将柱子箍筋叠放在预留钢筋上→绑扎构造柱竖向钢筋→在柱子竖向钢筋上标识箍筋间距→按标识的间距将箍筋从上到下与柱子竖向钢筋绑扎 2 钢筋绑扎 2.1构造柱钢筋配置(见附图) 2.2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2.3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交底内容: 2.6构造柱上下端钢筋连接:下端与预留钢筋搭接,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基础内,上端钢筋植入顶板、梁内,植入长度为19d。 2.7 对于底板上遗漏预留的钢筋也通过植筋的方法来锚固。 2.8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400mm埋设两根8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见附图。 2.9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非承重墙的拉筋 3.1 框架柱、混凝土墙应根据建筑平面图中隔墙位置,沿柱、混凝土墙高度每隔500mm设置28拉筋,拉筋沿墙全长贯通。见下图:

壮医经筋推拿规范

壮医经筋推拿 一、概念 壮医经筋推拿是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理筋术,总结出以手法、针刺、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疗法。具有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消肿痛、散瘀结,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等功效。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寒毒、湿毒、瘀毒内阻等引起的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梨状肌损伤、退行性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三、禁忌症 (一)有出血性疾病者。 (二)严重心脏病患者。 (三)各种骨折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者。 (四)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抽搐不能合作者。 (五)严重皮肤病患者。 (六)严重传染病患者。 (七)酒醉、饥饿、剧烈运动后禁用。 (八)年老体弱者。 (九)妇女妊娠期、经期、产后未恢复者禁止在腰、臀、

腹部治疗。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一次性针灸针、拔罐器、按摩床、75%酒精、0.5%碘伏、75%酒精棉球、医用棉签。 (二)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 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治疗部位。 (五)体位选择 常有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根据病情确定体位。 (六)消毒 1.针具消毒:选择一次性针灸针。 2.部位消毒:常规消毒施术部位皮肤。 3.术者消毒:术者采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七)施术方法 1.壮医经筋摸结: 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

筋理论探析

“筋”理论探析 “筋”理论探析 作者:周丽,皮明钧,谭达全 1筋的概念 1.1传统医学认识 “筋”一词早在《易经》中已出现,《易·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可见最初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灵枢·经脉》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即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从字面上对筋进行解释:“肉之力也。从月从力,所以明其义也。从竹者,以竹之为物多节,所以明其形也。”《黄帝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素问·厥论篇》言:“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即指狭义的宗筋。《素问·痿论

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此为广义的宗筋。 爪甲:《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头面躯肢病征信息通过经筋网络汇集于指端的爪甲。脏腑荣枯,气血盛衰,皆可由于经筋的传导引起指甲的变化,因此,有“爪为筋之余”之说。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可以归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1.2现代解剖组织 中医“筋”与现代解剖中对应的机体结构一直颇具争议,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中医“形神统一”的原则,以功能为中心,从以下现代解剖结构来理解筋的概念。 肌肉及其附属组织:肌肉包括平滑肌和骨骼肌,以及其附属组织肌腱、韧带。田进文等[1]认为筋不但包括外周骨骼肌系统,还包括内脏平滑肌系统。“动”是筋十分显著的生理特性,人体中的运动不但包括骨骼肌的自主运动,还包括平滑肌的自律运动,这与筋司运动的功能相一致。 神经:神经作为人体最快速的传递通道,与筋主动的特性是统一的。神经功能正常,机体方可完成各项“运动”;如神经传导出现异常,机体相应

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_赵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与实质,进一步分析经筋损伤致痛的机理和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经筋痹痛有重要意义。1经筋“结”“聚”与应力集中 经筋以十二经脉为纲,其实质与肌肉、肌腱、筋膜、神经等组织密切相关[1]。《灵枢?经筋》所描述的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厚之处,如踝、膝、髀、臀、腕、肘、肩、腋等关节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肌肉收缩牵拉关节而运动,其着力点正在肌腱、韧带与骨的结合部,即经筋“结”“聚”之处。这些部位,多有神经相伴随,有神经支配着肌肉运动。如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 《灵枢?经筋》所记述的十二经筋病候,主要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聚结”为经筋的病理常态。也就是说,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即腱末端上,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谓之“结”“聚”,正是损害性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也是经筋痹痛常见病损处[2]。所以,从发病部位看,所结之处多为肌腱、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 应力集中是一个力学概念,当一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使之变形,同时物体内部的材料也产生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抵抗变形的内力在力学上称为应力。它的大小与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把经筋“结”“聚”做为软组织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包括经筋在承受外力时同样也产生应力,根据应力的方向可将其归纳为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当某个方向的应力远远大于其它方向或其他方向为零应力时,称为应力集中。 应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结构的破坏,在人体则可因应力适应性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在软组织方面,应力的集中或超限的载荷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这种筋膜肥厚、肌肉肥大改变从而使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即经筋理论为“结”和“聚”。 从生理病理的转换来看,把机体的动态活动看作十二经筋的线力作用,当这些线力群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其两端的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的“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性病变系列的形成[3]。十二经筋循行线分别反映了“线”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而每个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则反映应力集中“点”的生理病理。 从治疗角度看,《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时,反复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痛为输”就是指治疗经筋病应以“结”“聚”的疼痛之处做为针刺的腧穴。实验研究显示,压痛点的平均电位和最高电位均高于对照点,说明压痛点在电学上有其特异性[4]。大量的临床实践则表明,痹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如肌腱、滑囊、韧带等处。这些疼痛部位还可以有压痛、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其位置正是在深筋膜层的应力集中部位。 2经筋痹痛与张力增高 经筋即人体软组织,包括皮肤、筋膜、肌肉、肌腱、滑囊、韧带及关节囊等。在各种功能状态下保持一定的张力,维持人体的姿势及肢体的运动。人体软组织张力的增加和减少直接反映着局部的功能状态及病变程度。特别是筋膜层的张力变化,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 赵勇董福慧张宽 【摘要】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关键词】经筋;痹症;软组织力学;铍针 作者单位: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医疗中心

二次结构钢筋绑扎技术交底大全

交底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机具准备 1.1 12、圆6钢筋,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1.2 钢筋保护层垫块1.5cm厚。 1.3 钢筋钩子、小撬棍、粉笔、钢尺。 2 作业准备 2.1 已弹好标高控制线及构造柱外皮控制线。 2.2 植筋拉拔合格,梁模板已支设完毕,并已通过检查。 3技术准备 3.1按图纸设计要求设置构造柱、过梁、圈梁及混凝土带。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 (1)砌体墙的端部(无混凝土墙、柱时)及转角、丁字接头处; (2)宽度≥2m的洞口的两侧; (3)当墙长超过5m时,应在墙体中间设置构造柱; (4)墙体较长时每隔3.0~3.5m设构造柱; (5)外墙的阳角(包括悬挑结构的阳角)应设置构造柱; (6)支承在悬臂梁和悬臂板上的墙体,应设置抗裂构造柱,间距≤3m; (7)其他设计及规要求设置构造柱的部位。构造柱断面:墙厚x200,配筋4 12(10),¢6200,上下端400长度围,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或基础上下各500,留出钢筋长度不小于700,钢筋搭接770。 (9)砌体填充墙构造柱一般设置在转角、纵横墙体交叉处,每隔3500mm-4000mm 设置一道砼构造柱,条窗下构造柱小于2000mm设置一道。 (10)墙体的门、窗、洞口应做抱框,门窗洞等洞口大于等于1500mm小于2100mm 时,洞两边设不到顶抱框,大于2100mm时抱框立柱伸到本层顶。抱框根部加2Φ12钢筋伸到楼地面及相关构件砼;见下图:

(11)墙体中应留好预埋拉筋,同时留出马牙槎;见下图: 7、构造柱钢筋绑完后,应先砌墙,在构造柱处留出马牙槎,再浇构造柱混凝土。 8、填充墙砌至板、梁附近后,应待砌体沉实(至少14天)后再用斜砌法把下部砌体与上部板梁间用砌块敲紧填实。 9、楼梯间疏散通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墙柱及构造柱的拉结钢筋应通长布置且应以钢丝网砂浆抹面层做加强处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处,尚应采用¢4200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10、过梁、圈梁、配筋带的设置:每层墙高的中部设封闭的圈梁或配筋带。 (1)圈梁位置:a)自由端的墙体顶面;b)高度超过3米的墙体。 (2)配筋带位置:高度小于3米的外墙中部每层都设(碰到门窗以窗台配筋带搭接代替)。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是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 一经脉: 1 十二正经: 前后中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 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 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有在体内“溢奇邪”, “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 1 外连: 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连 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 薛立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筋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多年。薛教授通过对肌肉、韧带、骨关节疾病深入探讨和研究,最终确立经筋理论体系。对临床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的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对中医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贡献卓著。 一、经筋概念 薛教授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专立“经筋”篇,其与“经脉”篇相映对举,其在书写风格、主病、治则诸方面均分别对应描述,充分体现了“经筋”与“经脉”的独立地位和各自的相应学术体系和应用范围。《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然而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经筋痹痛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经筋理论终将成为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经筋可作如下的表达: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十二经筋系统包括: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心主(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经筋分布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有孔、伏行经脉。 (一)经筋与肌学 (1)经筋的“筋”字是一个惯用的会意字,分析它的部首可以推断出它的解剖学的组织学内容。筋字从竹、从力、从月(肉)旁。竹者节也,说明为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从力,指出了随着筋出现竹节样外形变化的同时,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者,则更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毫无疑问,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 (2)在肌组织中,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附丽点,《灵枢》经称“尽筋”处,可称作筋结点。这里也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重要部位。而在该部位的附属组织更首当其冲,是劳损最早发生的部位,筋结点反复损伤,尤其有“横络”形成时,则称之为结筋病灶点。神经纤维管、骨性纤维管、腱鞘、滑液囊、滑车、籽骨、脂肪垫等作为保护筋结点的附属组织,是更容易出现结筋病灶点的部位。 (二)经筋与韧带学 《素问·痿论》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束者约束也,束骨即指骨的关节联结问题,涉及的是解剖学的韧带学内容。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关节盂缘等属于经筋学的范畴,同样,在关节韧带受到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即韧带在骨骼的附丽点,出现结筋病灶点。 (三)经筋与运动力线 (1)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联接与关节运动。而非生理的运动又可以造成肌肉及其相关组织的损伤。损伤性的肌肉收缩时,在肌肉的两端,即起止点施加同样的力,故肌肉起止点会同时受到损伤。虽然,由于解剖结构不同,可以先在某一端出现,或表现的比较显著,但是,反复、长期的非生理的肌收缩,必然会使两端受力点受伤。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痛点联线。而这一联线,也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

经筋疗法08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经筋疗法一一08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 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 清澈澄净。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 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 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 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 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 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 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经筋理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探析_田辉

经筋理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探析 田 辉,指导:韩明舫 (辽宁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 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在以往的文献记载中,人到中年后,腰椎间盘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并在一定的外力因素作用下,造成纤维环的破裂,形成、发展为膨出或突出。膨出或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进而出现一系列腰、下肢等部位的不适、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从中医经筋理论着手,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为全面深入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将我国传统医学中用于经筋病治疗的特色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 中图分类号:R681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31(2005)03-0209-02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田辉(1979-),男,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推拿理论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本病在中医理论体系属痹证、腰痛、痿证等范畴,关于其在中医方面的描述,今人多将其与经络系统联系在一起,而与经筋方面着手却并不多见。1 经筋与腰椎间盘组织的关系 经筋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0等论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5周礼#天宫6提出:/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0等论述,5黄帝内经6中也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0,并分别列出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生理功能及病候。5针灸甲乙经6于第二卷第六章,5黄帝内经太素6于第十三卷的经筋篇,5类经6的第七卷,第十七卷等很多中医著作都专列篇章系统论述经筋理论,可见经筋理论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所讲的经筋,从现代临床角度讲,就是以经脉为纲,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位于人体腰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由于其在生理功能上的特点,也被列入中医经筋范畴。至于附着于腰椎间盘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更是在经筋范畴之内。 2 经筋与经脉在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上的差异 经筋是经脉的连属成分,经脉的内涵之一,它附属于经脉系统,形式上类似于经脉,但其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方面却与经脉有很大的不同,关于经筋与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差异,陶氏的5中医病因病机学6将其概括为/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循络全身,各有定位,,0,而对于两者在功能上的差别,则概括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0、/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0概括起来说,筋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机体运动的织织(如肌腱、韧带之类)。5说 文解字6云:/肉之力也0。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观点, 认为中医经筋范畴中的筋膜类组织包括筋膜、腱膜、骨间膜,以及体腔内的系膜、网膜、被膜、韧带等,可以假定为经脉的物质基础,因为以上组织符合经脉所应具有的五个条件:与分肉相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机体呈连续分布,接受各种治疗后令人产生酸胀感。可见,经筋与经脉有很密切的联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中医学的腰痛范畴,病位在脊柱,与中医足少阴肾经经筋关系密切。 肾经经筋的循行分布与腰椎及其附属韧带、肌肉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5灵枢#经筋6中记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0可见,足少阴肾经经筋在循行中,有一段是从外阴起,沿脊柱内,挟脊旁肌肉向上到项部,结聚于枕骨,然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汇合,其分布区域,包括了整个脊柱及脊柱两旁维持脊柱功能的一部分肌肉及韧带,具体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等组织划入肾经经筋范畴,而脊柱稳定性的维持,是以椎间盘及后面两个关节突关节组成的/关节三联体0为支撑,依靠附于其上的韧带、关节囊及肌肉等组织的约束以维持其在行使正常功能活动时的稳定性,而这些软组织一旦发生退变,就会导致椎间盘及椎体小关节的关节面发生磨损、增生及位置结构发生改变,引起一些腰部相关疾病。 肾/主骨生髓0与髓核的关系。中医论述的肾,多从/主骨生髓0的角度,而肾脏的生理功能除了对其所属经筋的濡养作用外,还表现在肾中精气的盈亏与构成脊柱的椎体、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等的供养有密切关系。日前的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与髓核及纤维环因供养不足而引起的退变有关。髓核为腰椎间盘内一密闭组织,具有吸收振荡、平衡应力的作用,很容易因供养不足而发生退行性改变。中医学认为,肾/主骨0,人体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及退变等与肾中精气的充盈规律有密切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多从纤维软骨环内层产 209 第7卷 第3期 2005年5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LIA ONING C OLLEGE OF TCM Vol.7 No.3May,2005 DOI :10.13194/j.jlunivtcm.2005.03.18.tianh.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