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2009-08-12 23:36:11)

上海师范大学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研究所胡国华夏红朱明

饮料生产中使用添加剂,可以增强产品的感官品质,赋予产品优良的质地、口感、色泽,防止产品腐败变质,提高产品质量。饮料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主要有甜味剂、酸味剂、香料和香精、色素、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等。

(一)甜味剂

甜味剂是以赋予食品甜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也是饮料生产中的基本原料。

甜度是饮料的基本指标,甜味剂可以使饮料具有适合的感觉。糖酸比是饮料风味调整的重要内容,酸味、甜味的相互作用,可使产品获得新的风味,并保留新鲜的味道。甜味剂的使用还可以掩蔽某些不良的风味。因此甜味剂是饮料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的添加剂。

糖类甜味剂对对食品不仅有调整甜味主目的,还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和抗氧化等功效。果葡糖浆因价格低廉而作为取代蔗糖的新甜味剂使用量在不断增加。低聚糖因有调整肠道的作用和非腐蚀性的功能,因此近年来向市场推出了许多新产品。木糖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在日本已被允许使用在特定保健食品和饮料中。果糖低聚糖的甜度与蔗糖相似,但由于耐热性和耐酸性也和蔗糖一样,使用时需注意。大豆低聚糖、木糖低聚糖和半乳糖低聚糖在酸性条件下的热稳定性比蔗糖好,是适用于饮料的低聚糖。异麦芽糖低聚糖除了有浓郁的风味外,还有防止茶类沉淀的效果。龙胆糖低聚糖有苦味,但有赋予添加制品以醇厚风味及屏蔽兑加菜汁和果汁的饮料涩味的效果。麦芽低聚糖经微胶囊包接处理,有包接香味的效果。

糖醇类甜味剂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新糖源。麦芽糖醇有十分优异的耐热性和耐酸性,还有非腐蚀性和难消化性等生理功能,利用这些特性,可以研制出一些具有功能性的新型饮料。有些糖醇还可在清凉饮料中用来改善其他甜味剂的味质。

使用糖苷类及其他一些高甜度的甜味剂可以减少蔗糖的用量,降低热值和生产费用,还不易诱发龋齿。蛋白糖的味质无任何缺陷,具有清凉而温和的甜味。大多用于pH较低的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和固体饮料等低热值的饮料中。在pH6左右对热的稳定性差,贮存性也不好,因此不添加在咖啡饮料中。甜叶菊苷(甜菊糖)的甜味为稍带清凉、苦味和涩味。在饮料中添加时,只能限制在取代总甜度的10%~20%,同其他甜味料以及同有机酸、有机酸盐和氨基酸等配组联用,可以改善甜味。索马丁添加在饮料中可以蔗糖形成的口感,在给予清凉味的同时突出了风味,尤为柔和。而且对存在加热异味的饮料有屏蔽作用,还能掩盖酸味,很适宜添加于各种碳酸饮料、调制果清凉饮料、西瓜汁饮料和其他果汁饮料及运动饮料等制品中。

(二)酸味剂

酸味剂是饮料生产中仅次于甜味剂的一种重要原料。酸味是水果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酸味的调节,也可以制得口味适宜的饮料制品。

酸味是无机酸、有机酸及其酸性盐所特有的味。饮料生产中使用的多数为有机酸,而且味质不尽相同,这与其阴离子的构成差异有关。通常羟基给以柔和感,羟基多的有机酸酸味较丰盈;羧基具有令人爽口的酸味;氨基产生鲜味和副味。常用的酸味剂中柠檬酸、L-抗坏血酸、葡萄糖酸、苹果酸具有令人愉快的酸味;dl-苹果酸伴有苦味;磷酸、乳酸、dl-酒石酸、延胡索酸伴有涩味;醋酸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谷氨酸和琥珀酸伴有鲜味和异味。几种有机酸并用时,对酸味并没强的效果,但可调节酸味的味质,使之具有某种特点。甜味对酸味有减效作用,咸味对酸味有减效作用,苦味和涩味会使酸味增强。

酸味剂除了提供酸味外,某些还原性强的有机酸还可作护色剂。酸味剂还可作为香味辅助剂,广泛用于调香。如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磷酸可以辅助可乐的香味;苹果酸可以辅助许多果汁的香味。

饮料生产中常用的酸味剂有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富马酸、乳酸、葡萄糖酸、磷酸等。

柠檬酸又称枸橼酸,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酸味剂,大多用发酵法制备。柠檬酸具有圆润、滋美、爽快的酸味,特别适用于柑橘类饮料。酒石酸具有稍涩的收敛味,酸感强度是柠檬酸的1.2~1.3倍,在葡萄饮料中使用,一般较少单独使用,多与柠檬酸、苹果酸等并用为好,宜于制造固体饮料。苹果酸的酸味是略带刺激性的收敛味,酸感强度也相当于柠檬酸的1.2倍左右。苹果酸的味觉与柠檬酸不同,柠檬酸的酸味有迅速达到最高并很快降低的特点,苹果酸则刺激缓慢,不能达到柠檬酸的最高点,但其刺激性可保留较长时间,就整体来说其效果更大。苹果酸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柠檬酸并用。由于苹果酸的酸味比柠檬酸刺激性强,因而对使用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具有掩蔽后味的效果。可用于果汁和清凉饮料中。富马酸具有独特的酸味,酸味约为柠檬酸的1.8倍。因富马酸难溶于水,因此常将其制成微粉,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多与其他酸味剂并用从而使酸味更趋完美。由于富马酸不吸湿,因此也用于粉末发泡饮料。乳酸的味质有涩、软收敛味,与水果中所含酸的酸味不同。主要用于乳酸饮料,常与柠檬酸等酸味剂并用。葡萄糖酸的酸味约为柠檬酸的一半,具有和柠檬酸相似的柔和的酸味,常与其他酸味剂并用。在非果味汽水中,用磷酸作到味剂可以和叶、根、坚果或草味的香气有较好的混合,特别是在可乐型汽水中,磷酸提供一种独特的酸味,且可以和可乐型香精很好地混合。

(三)香料和香精

香料和香精是以改善、增加和模仿食品的香气和香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也称香味剂,是食品饮料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香味剂的赋香作用可以使食品饮料带有香味,以便人们在食用时感到一种愉快的享受,满足人们对食品香味的需要;食品饮料加工中某些工艺,如加热、脱臭、抽真空等,会使香味成分挥发,造成食品香味的减弱,添加香味剂可以恢复食品饮料原有的香味,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将某些特征味道强化,起到辅助、补充和稳定的作用;某些食品饮料生产的原料可能有令人不易接受的气味,添加适当的香味剂可以消杀其中的不良气味,起到矫味作用;香味剂的使用还可以改变饮料原有的风味,人为地产生各种风味;天然香料还有杀菌、防腐、治疗等作用,如天竺葵叶中提取的精油,除了有玫瑰香气外,还有镇静作用,紫薇、茉莉的香味可以杀灭白喉菌和痢疾杆菌,菊花的香味可以治疗感冒,因此在饮料中添加某些香精香料还有一定的医疗、防腐作用。

水溶性香精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在较大的比例范围内可以完全溶解,溶液呈透明澄清状态。这类香精浓度较低,又由于酒精的沸点低,大多不能耐热。在较高的温度下,酒精很易蒸发,将一些低沸点的香料成分带走,影响香味和质量。因而这类香精仅适用于不经加热操作的产品,或加香时温度不高的产品。适用于饮料和酒类的赋香。汽水、冰棒中用量在0.02%~0.1%,在果味露中一般约为0.3%~0.6%。在饮料生产中,香精一般在配料时加入,并用滤纸过滤,然后倒入配料配料容器,搅拌均匀后灌装。在冰棒、冰淇淋生产中,可在料液冷却时加入香精,对于前者在料液10℃时为宜,对于后者,在料液将凝冻时加入,以免挥发。果汁粉中使用水溶性香精时,可在调粉时加添加,香精用量为0.1%~0.6%。

香精在饮料中的使用量虽然很少,但对饮料的香气和气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取得良好的加香效果,除了选用质量好的食用香精外,还要注意使用量、糖酸比、均匀性等问题。香精在饮料中的使用量,对香味效果的好坏关系很大,用量过多或不足,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香精产品的不同、制造商的不同、习惯使用量的不同,因此必需通过反复的加香试验,最后确定最适合于消费者口味的用量。冰淇淋等冷食中使用香精时,低温会影响香味的感受性,所以香料的用量比饮料要大一些,冰淇淋的体积中有一半左右的空气,对香味有称释作用,所以香味剂的使用量还要更大一些。香精在饮料中必须分散均匀,才能使产品香味一致。如果加香不均,必然会造成产品部分香味过强或过弱的严重质量问题。如果饮料生产中其他原料的质量差,对香味效果亦有一定的影响,如饮料中水处理不佳,使用粗制糖等,都会使香精的香味受到干扰而降低了质量。使用香精时,适度的糖酸比对香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一般饮料中以接近天然原料的糖酸比为好。饮料用香精的溶剂和香料的沸点较低,易挥发,因此在加香于糖浆或成品中时,必须控制糖浆温度,一般控制在常温以下。生产中还常使用增香剂来使香精产生更好的效果。常用的增香剂有麦芽酚类和吡嗪类化合物。麦芽酚已广泛用于饮料、乳制品的增香。麦芽酚可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味更加协调,起到“风味乳化剂”的作用。兑制果酒时,可以使果味突出、酒精味缓和,产生很好的风味。对山楂酒、葡萄酒的增香效果也很好。

(四)着色剂

饮料的色泽是评价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自天然植物原料的色素,在加工中由于受到热、光、酸碱度、氧等的影响而发生脱色、退色或变色,为了保持其色泽,需要以着色剂进行人工补色或调色,还可以克服原料本身参差不齐的天然色,提高产品的商品性。用于饮料中的着色剂通常按来源不同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色彩鲜艳、坚牢度大,稳定性好,着色力强,并且可以任意调色,使用较方便,成本也比较低廉。但是此类色素由于安全性问题,其使用量正在逐渐减少。使用合成色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适当的溶剂溶解色素,配制成溶液后使用。配制时,一定要称量准确,以免形成色差。一般配制成1%~10%浓度的溶液,过浓的溶液难以调节色调。

2.改用强度不同的色素时,必须折算和试验后确定新的添加量,以保证前后产品色调的一致性。

3.以水作溶剂配制合成色素时,应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经煮沸、冷却后的软饮料工艺用水,以免因水中残氯导致色素退色。硬水还会造成色素溶解困难。每次临用时配制,若配制后久置易析出沉淀,胭脂红水溶液长期放置还会变成黑色。

4.配制溶液时应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避免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5.各种合成色素溶解于不同的溶剂中时,可以产生不同的色调和强度,尤其是多种色素拼色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6.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虽种类不多,但以红、黄、蓝三种基本色,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拼制出二次色、三次色等各种不同的色谱,以满足饮料生产的需要。但在拼色时应注意色素间和环境因素对色素呈色性质的影响。

7.在饮料生产中,为避免各种因素对合成色素的影响,色素加入应放在最后。

8.合成色素宜贮存于干燥阴凉处,长期保存应密封。

天然色素种类繁多、色泽自然、不少品种兼有营养价值,有的还有一定的药疗作用,而且食用天然色素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其研制和应用日益增多。天然色素可以用动植物体经榨汁或溶剂抽提而成,得到液态或固态色素;也可以将有色动植物体干燥、磨碎而得到粉状色素;经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分离成液体或进一步加工成固体粉末色素;还可以以天然产物为原料,经酶作用而制得。饮料生产中常用的天然色素的特性见表1-2。

一般来说,食用天然色素的性质不太稳定,耐光、耐热性均较差,并随溶液pH不同而发生颜色的改变。天然色素也并非绝对安全,确定一种天然色素能否作为食用天然色素时,必须经过安全性评价。

(五)乳化剂

用于降低互不相溶的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产生乳化效果,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称为乳化剂。乳化剂分子既含亲水基,又含疏水基,在油水两相界面上,亲水基伸入水相,疏水基伸入油相,使两相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浊液,体现出表面活性。乳化剂类型包括油包水型W/O、水包油型O/W及多重型W/O/W和O/W/O。

乳化剂的乳化特性和许多功效通常是由其分子中亲水基的亲水性和疏水基亲油性的相对强弱所决定的。良好的乳化剂在它的亲水和疏水基之间必须有相当的平衡,通常以HLB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HLB值一般在0~40之间,一般来说,其值越高,乳化剂的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饮料生产中使用乳化剂起乳化作用、湿润作用和分散作用、消泡作用、增溶作用、抗菌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蔗糖脂肪酸酯(SE)、山梨醇酐脂肪酸酯(Span)及其聚氧乙烯衍生物(Tween)。蔗糖酯由脂肪酸甲酯和蔗糖反应而成。控制酯化程度可以得到不同的产品,产品的HLB值可以为1~16,产品牌号按HLB值分档。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司盘)一般由山梨醇或山梨聚糖加热失水成酐后再与脂肪酸酯化而得。常用的Span类乳化剂HLB为4~8,产品分类是以脂肪酸构成划分的,如Span20(月桂酸12C)、Span40(棕榈酸14C)、Span60(硬脂酸18C)、Span80(油酸18C烯酸)等。Span类与环氧乙烷起加成反应可得到Tween

类乳化剂,这类乳化剂的特点是亲水性好(HLB值16~18),乳化能力强。此外还有单硬脂酸甘油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等。

(六)增稠剂

增稠剂虽然不是表面活性物质,没有较大的表面活化能,但增稠剂在水中能溶解或分散,溶液具有黏性和胶体保护性,能增加液态食品、混合物和食品加工用溶液的黏度,并能保持所在体系的相对稳定的亲水性。饮料生产中使用增稠剂可以使饮料具有所要求的流变学特性、质构形态和外观,并使其稳定、均匀,具有爽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用于啤酒和冰淇淋,能增加黏度,有稳定泡沫的作用;用于果汁可保持果肉悬浮,增进风味。在冷饮食品行业中也将这类物质作为稳定剂使用,具有增稠、促进空气混合、改善质感和结构、改善空气分布、阻止冰晶的形成和增大、改进抗融性、阻止脱水收缩等作用。

增稠剂一般是以动植物为原料提取加工制成的。如动物胶类(明胶、酪蛋白)、植物胶类(琼脂、果胶、阿拉伯树胶等)、微生物类(黄原胶、环状糊精)、淀粉及其制品(糊精、各种变性淀粉)。也有化学合成的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等。饮料生产中常用的增稠剂有琼脂、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藻酸丙二醇酯、环糊精、淀粉类、明胶以及阿拉伯胶、黄原胶、瓜尔豆胶、卡拉胶等。

近年来,对复合稳定剂的研究也较多,将一些稳定剂复配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1.CMC与明胶复配后,其黏度可达到单个成分黏度和的两倍,增强浆料的搅打发泡率,提高冰淇淋的膨胀率,又使冰淇淋质厚实有咬劲。

2.黄原胶与瓜尔胶复配,可使黄原胶黏度增加2~3倍以上,并能形成柔软的凝胶状,在无脂冰淇淋中,既有良好的口溶性和清新的口感,又有膨松的质体和良好的保形性,质地细腻、口感润滑、无冰晶感。

3.瓜尔胶、CMC、卡拉胶复配后,则降低其凝胶强度,增加黏稠度,提高蛋白的乳化能力,改善组织结构,增强抗融性,防止冰淇淋在长期冷冻条件下脱水收缩,乳清析出。

4.黄原胶与刺槐胶复配,不仅能保持其良好的假塑性和耐酸性,在较低浓度时,也可获得较高黏稠度的弹性凝胶,而且有较短的凝胶时间。在冰壳涂料、水冰、棒冰中,使产品有酸果味口感,有一定膨胀率,产品质地细腻,口感清新,并有良好的保型性。

5.魔竽胶与黄原胶复配,在较低浓度下,也能获得较高的稠度,形成黏弹性非常强的凝胶,可使布丁冰淇淋组织细腻柔软,质厚实有较强的咬劲。

6.瓜尔胶、刺槐胶、卡拉胶复配后,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中、高脂冰淇淋稳定剂,它有较强的持水性和较高的黏稠度,有良好的蛋乳化性能和较高的搅打发泡率,用他制成的冰淇淋,膨胀率高,组织细腻柔软,口感细腻幼滑,质厚实有咬劲,有较好的抗融性。

(七)防腐剂

饮料生产中除了高压杀菌产品外,一般都要使用防腐剂。防腐剂有抑制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延长产品的保存期。有些酸性饮料如果汁在采用防腐剂后,可以适度地降低杀菌条件,使制品品质提高。碳酸饮料产品未经杀菌,虽有碳酸环境,也仍需要使用防腐剂以确保对酵母和其他微生物的抑制作用。饮料中使用的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山梨酸和山梨酸钾等。

1.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苯甲酸难溶于水,而苯甲酸钠易溶于水,因此苯甲酸钠相对使用较多。两者都可抑制发酵,亦可抑菌,但苯甲酸钠效力稍弱。它们对酸性防腐剂,因pH不同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当pH在3.5以下时其作用效果较好;当pH在5以上直到碱性时,其效果显著降低。此外,饮料成分和微生物污染程度不同时,其效果也不同。

一般对pH为2.0~3.5的果汁,起作用的浓度为0.1%苯甲酸,但作为软饮料的允许使用量均低于0.1%。所以单独使用时不可能长时间起防腐作用,因此往往和其他防腐剂并用,或与其他保藏技术并用,如加热、冷处理、辐照等。

使用时先将苯甲酸钠制成20%~30%的水溶液,边搅拌边徐徐加入果汁或其他饮料中。若突然加入,或加入结晶的苯甲酸,则难溶的苯甲酸会析出沉淀而失去防腐作用,对浓缩果汁要在浓缩后添加,因苯甲酸在100℃时开始升华。

2.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的酯也称尼泊金酯,是一类抗菌性能比苯甲酸及其盐类更好的防腐剂,特别是对霉菌和酵母菌,毒性也比苯甲酸低。主要应用的是对羟基苯甲酸的甲、乙、丙、丁、庚烷基酯,抗菌性一般与烷基链长成正比。以抑菌作用较大的丁酯使用较广,也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它们不属于酸性防腐剂,使用效果受pH影响不大,在pH4~8的范围内都有良好的效果。碱性过强,因酯键水解会影响使用效果。

在日本规定其使用量以苯甲酸计不超过0.01%,作为饮料防腐剂,其浓度需在0.025%~0.01%才能较好地起作用,但残留的舌感麻痹给人以不舒适的感觉,因而其添加量宜控制在0.005%以下,并同时使用其他防腐剂或其他保存技术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使用时先将其制成30%左右的酒精溶液,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徐徐加入,当乳浊之后,再渐渐溶解。

3.有机酸类

乙酸、丙酸、乳酸、富马酸等有机酸类及其酯,也是食品工业中使用的酸型防腐剂。乳酸、乙酸可用于饮料的防腐,富马酸可用于酒类。

4.山梨酸及其钾盐

山梨酸难溶于水,因而需将其预先溶于醋酸、酒精、丙二醇中使用。在乳酸菌饮料等饮料中,可使用易溶于水、食盐水、砂糖液的山梨酸钾,它虽非强力的抑制剂,但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霉菌、酵母、好气性细菌都有作用。山梨酸及其盐在使用时,若制品含菌量较多,则其自身可被微生物利用作为能源,所以必须在比较卫生的加工条件下应用才有效。

5.微生物菌素类

这是一类新型的防腐剂,主要应用的是乳酸链球菌素(Nisin)。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质,是一种天然的食品防腐剂,能有效地杀灭引起食品腐败的革兰氏阳性腐败菌,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安全可靠、高效等优点,同时使用该产品作为食品防腐剂,还能降低食品灭菌温度,缩短食品灭菌时间,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营养、风味、色泽。

乳酸链球菌素可广泛地应用于乳制品如消毒牛奶,植物蛋白饮料如花生奶、豆奶,罐装饮料等。

使用时可先将乳酸链球菌素制成5%~6%的蒸馏水悬液,放置30min至60min后加入食品中,充分混合,一般使用量为0.1~0.2g/kg。

6.亚硫酸盐类

亚硫酸盐类在食品添加剂中列入漂白剂,其本身有抗氧化和漂白的作用,由于它同时也具有防腐作用,在国外也用于供作原料果汁的保存。一般使用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其抑菌作用在酸性环境中较强。

各种防腐剂在复合使用时,效果更为显著。

(八)抗氧化剂

构成食品感官性质的许多成分,不论是色泽、味道、香气,都很容易氧化作用而被破坏,因此加工中常使用抗氧化剂来减缓这些变化。抗氧化剂有油溶性和水溶性之分。饮料生产中使用的是水溶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亚硫酸盐类、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1.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

抗坏血酸及其钠盐一般对果实饮料的使用量为0.01%~0.05%,使用钠盐时,其量要增加一倍。使用抗坏血酸最好在果实破碎或刚刚完毕时加入,且应在添加后尽快与空气隔绝,否则,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则会因氧化而失效。因此也不能预先配制成溶液放置,只能在使用前将其溶解并立即加入制品中。

异抗坏血酸也称赤藻糖酸、D-阿拉伯抗坏血酸,生理功能是抗坏血酸的1/20,但其抗氧化性质与抗坏血酸一致。使用量与使用方法都与抗坏血酸一致。

2.二氧化硫和亚硫到盐

亚硫酸盐可兼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和用。作为防止氧化变色的用量远低于其防腐用量。如防止柑橘汁在15~20℃贮藏时变色,以二氧化硫计,只需10~90mg/kg,而葡萄浓缩汁只需20mg/kg即可。但此类抗氧化剂只能使用在半成品中。

3.葡萄糖氧化酶

葡萄糖氧化酶可将2mol葡萄糖氧化成为2mol葡萄糖酸而消耗1mol氧,从而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因反应过程中生成的过氧化氢因同时存在的过氧化氢酶而分解。在果实饮料中添加,可以防止褐变,防止风味变化,防止金属罐中锡、铁离子的溶出。日本规定可用于加果粒的果实饮料之外的其他饮料。

有时在使用抗氧化剂的同时,还要结合使用抗氧化剂的增效剂,这些增效剂往往是金属离子的螯合剂,以有机酸居多,如柠檬酸、琥珀酸、富马酸等,植酸、聚磷酸盐类也可在果实中使用。

(九)包埋稳定剂

为使一些食品饮料成分稳定,或为消除一些人们所不愿意接受的味道,可使用包埋稳定剂,常用的包埋稳定剂是环糊精。

环糊精分子为筒状结构,外侧为亲水性的羟基、内侧为疏水性基团,内部可以包入各种物质,因此具有许多特殊的作用。可以减少饮料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挥发,保持饮料特有的气味和风味;除去饮料中的异味,掩盖苦涩味;增强饮料对光、热、氧的稳定性;改善饮料的理化性能。

(十)酶制剂

在果汁加工中,为了使果汁澄清,加速生产过程,常采用果胶酶、淀粉酶等酶制剂。果汁澄清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果胶和淀粉胶的保护作用,利用果胶酶和淀粉酶将果胶和淀粉水解成低分子成分,即可加速澄清过程。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制的应用越来越多,柑橘汁的脱苦、葡萄糖氧化酶的脱氧等研究应用屡有报道。

(十一)助滤剂

在饮料加工中,使用助滤剂可以起到吸附脱色和脱除异味的作用,在过滤时形成过滤层,有助于饮料的澄清。

常用的助滤剂有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等。

(十二)泡沫剂和消泡剂

有些饮料在倒入杯中时,希望能有泡沫生成,仅靠原料中成分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这时要加入泡沫剂。泡沫剂的成分主要是皂苷,如皂树皮提取物等。另的一些软饮料在生产加工中有大量泡沫生成,必须将泡沫消除,才能进行正常生产,如豆奶,这时就需要使用消泡剂。在豆奶中可以使用的消泡剂是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

全文转自胡国华主编《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学术著作,化工出版社出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127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127 号) 2010年04月04日发布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已经2010年3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局长 二〇一〇年四月四日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实施生产许可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以标准、公告等方式公布的可以作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前款规定之外的其他物质,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生产,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实施生产许可。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范围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实施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市、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生产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的要求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合格,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生产许可 第六条生产者必须在取得生产许可后,方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取得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 (二)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厂房设施;其卫生管理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四)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等生产条件; (五)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符合有关要求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 (六)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责任制度; (七)与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出厂检验能力;产品符合相关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要求; (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不存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投资建设的工艺落后、耗能高、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申请人应当向生产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许可机关)提交生产许可申请。 第八条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有关生产工艺文本; (四)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场所的合法使用权证明材料,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和厂房设施、设备布局平面图复印件; (五)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生产设备、设施的合法使用权证明材料及清单,检验设备的合法使用权证明材料及清单; (六)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和责任制度文本; (七)与申请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八)生产所执行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文本;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许可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生产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等规定情形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四)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五)申请材料不完整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五日内一次性告知予以补正的材料及要求,并向申请人发出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逾期不告知的,视为受理;

食品添加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食品添加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或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各种微量的物质,通常其添加量不超过食品质量的2%。添加目的为:①改进和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②延长食品的货架期;③方便食品的加工;④增强食品的风味,改变食品的色泽;⑤确保微生物的安全性;⑥保持食品品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1、食品添加剂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球开发的食品添加剂总数已达1.4万多种,其中直接使用的品种有300o余种,常的有680余种。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便用量最大、使用品种最多的国家.目前允许直接使用的有230o种以上,消费量已超过14o万吨(不包括淀粉及其衍生物、香精/香料和调味料);西欧消费量已近50075~,其中淀粉及其衍生物的数量高达40万吨。 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医药、农用化学品及饲料添加剂之后的第四类倍受人们关注的精细化工行业。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世界市场价值为200亿美元,其中,调味品占30~,4、氢化胶体占17%、酸化剂占13%、调味增强剂占12%、甜味剂占6%、色素占5%、乳化剂占5%、维生素和矿物质占5%、酶占4%、化学防腐剂占2%、抗氧化剂占1%。j负计禾来5年内冥年增长率为2%-3%。全球调味品和香料的市场价值为12o亿美,其中调味品约占49%(59亿美元)。调味品市场中,饮料占31%、佐料占23%、奶制品占14%、其他占32%。需求增长最强劲的食品添加剂将是维生素、矿物质、调味增强剂和脂肪代用品。

罗氏(R.h)和巴斯夫公司是世界上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商。维生素是罗氏公司维生素和精细化学品部最大的业务部门,几乎占全球销售额的50%,其次是精细化学品占30%、类胡萝卜素占20%。罗氏新上市的营养药品包括用于眼科保健的玉米黄质、番茄红素和叶黄素,以及供功能饮料用的水溶性维生素E制品等。罗氏公司也加快投资中国市场,与上海新亚药业公司合资兴建了1000吨/年维生素B工厂,还有罗氏泰山(上海)维生素A新厂,以及在无锡兴建4万吨/年柠檬酸工厂。巴斯夫公司在全球维生素市场上约占25%的份额,该公司在韩国Gunsan建成3000吨/年维生素B 工厂和世界规模的维生素C及维生素B的工厂。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随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批准使用的添加剂共有21类1474种,产品门类齐全,基本可以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品量已超过200万吨,其中味精达60万吨以上,柠檬酸的产量近20万吨。表1列出我国主要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产量。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总量已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我国多数食品添加剂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因此产品质量方面尚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少数用量少、档次高的食品添加剂仍依赖进El。一些合资的食品加工企业和引进的食品加工生产线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仍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国外的同类产品。 2、营养添加剂 牛磺酸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牛磺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版

附件: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2010版) 一、目的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通则。 二、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审查。 三、工作要求 (一)从事生产许可审查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通则的规定,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二)实地核查实施前,核查组应准备核查工作文件,并就实地核查相关事项与企业进行沟通。 (三)实地核查应当在企业生产运行状态下进行。 (四)实地核查可采用查看现场、查看文件和记录、考察有关人员现场操作、企业员工测试等方式进行。

(五)以*号标注的条款可能对某些产品不适用,核查组应根据有关规定决定该选项是否作为核查内容。如不适用,应当在表格中选择“此项不适用”,并说明原因。 (六)实地核查判定采用分数制,满分为150分,总分低于133分判为不合格。 (七)核查组应当依据实际核查情况填写《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实地核查记录》(见附表),实地核查记录不得有空白项。必要时,可以增加附页,并可用图像或视频等方式描述企业实地核查时的生产条件状态。实地核查记录、附页等资料均应有核查组长和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参加核查人员如有不同意见,应一并签署。 企业有关人员有权对实地核查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 (八)对实地核查合格的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对企业申请生产的产品抽样和封样。 (九)抽样方法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执行。标准未作规定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则抽样: 1. 抽样应当在企业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2. 抽样数量应满足实际检验需要,每一个样品混匀后平均分成2份,1份用于检验,1份由检验机构保存备查。送检样品和备检样品应保证为同一批次产品。 3. 企业应预留大于抽样数10倍的产品供抽样。

谈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及正确应用

谈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及正确应用 姜雯1,薛巍2 (1.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黑龙江),黑龙江哈尔滨150036;2.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尽管食品添加剂近代才出现,但它的直接应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主要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和危害,阐述了如何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作用和危害中图分类号: TS202.3文献标识码:C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per Application of Food Additives JIANG Wen 1,XUE Wei 2 (1.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ndardized M 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Heilongjiang),Harbin 150036,China 2.Heilongjiang metrology Institute of M 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Ha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although food additives appear during recent time,their direct applic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a long time ago.In this paper,the variety,function and hazard of food additives were introduced,and how to use them properly was elucidated.Key words:food additives;function and hazard 0前言 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 记载。如《神农本草》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约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公元6世纪时北魏末年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出天然色素予以应用的方法:作为肉制品防腐和护色的亚硝酸盐,大约在800年前的南京时就用于腊肉生产,并于13世纪传入欧洲。 现代食品工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食品添加剂已被列为我国加速开发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没有食品添加剂,很难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那到底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利还有弊?1 食品添加剂含义及其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 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为改善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加入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稳定剂、乳化剂、消泡剂等;为增加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 目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共有22类,分别是(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生产生活中较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907种,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疏松剂、香料等。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 收稿日期:2011-12-15作者简介:姜雯(1974-),女,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 博士。 第39卷第2期2012年3月 酿酒LIQUOR MAKING Vol.39.№.2Mar.,2012 文章编号:1002-8110(2012)02-0027-03 27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安全性影响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安全性影响 班级:食安1201 姓名:刘巧学号:1201070510 摘要:近年来的“食品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面粉中的增白剂、大米里中掺的石蜡……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使得我们现在想到“剂”就不寒而栗,其实“剂”本身没有那么可怕,可能消费者在认识中存在误区。到底何为食品添加剂,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多密切。食品添加剂在安全性方面的危害包括毒性危害、间接危害和引发的过敏反应。其中添加剂对人类的毒性危害,概括起来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三个方面;食品添加剂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有原始刺激性皮炎、急性荨麻疹、紫斑症,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接触性皮炎等等。为防范添加剂对于安全方面的危害,需要禁止使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并对那些疑似有害的添加剂,在使用前都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安全性分析,建立起检查和监控食品添加剂安全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添加剂安全性 一、食品添加剂概念及分类 1.1 添加剂的定义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法规第2 0 1款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制造、包装、加工、制备、处理、装箱、运输或储藏过程中使用的直接或间接的变成食品的一种成分或影响食品性状的任何一种物质[ 1]。而中国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认为食品添加 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1.2添加剂的分类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包括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功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防腐剂、护色剂、着色剂、酸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课程考核论文 姓名:高宝祺学号:10014030117 班级:环境10-1班 学院:化工学院专业:环境工程成绩: 茶多酚的应用功能与前景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茶多酚具有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和其它保健治疗功效等效果。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茶多酚是21 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如果将这些都利用起来,开发茶多酚将有足够的资源保证。深入开展茶多酚提取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开发出能够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具有医疗和保健用的药品、材料、食品、化妆品,不仅可以为保障人民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其还可以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走向国际市场。 关键词:茶、茶多酚、功能、保健、前景、 正文: 一:茶多酚的简介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日本千叶大学山下泰德教授等科学家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二: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企业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

企业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 1.1为了做好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工作,按照国务院授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治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职能,依据国务院国发[1984]54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9号令《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治理方法》以及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并销售实施生产许可证治理的食品添加剂的所有企业、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企业),不论其性质和隶属关系如何,都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具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格。任何企业不得生产或销售无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 1.3 实施生产许可证治理的食品添加剂分为19个单元169个品种,详见附件1(增补或调整品种时,另行通知)。 2治理机构和检验机构 2.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监督治理工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负责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监督治理的日常工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为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下设的办事机构。 2.2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食用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以下简称审查部)设在国家差不多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的托付,负责起草和组织宣贯《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实施细则》;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审查、汇总申请取证企业的有关材料,将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名单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等,并承担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它事宜。中国食品添加剂应用工业协会派人参与审查部上述工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食用化工产品审查部: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4号

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及食品安全论述

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及食品安全论述 肖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2009011210) 摘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论述了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与解决的相应对策,引导食品添加剂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应用;发展趋势;食品安全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不同,因而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我国,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加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物质[1]。 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 (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 (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用助剂;(23)其他[2]。许可使用的多达两千多个品种[3]。 以下简要介绍一下几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防腐剂 防腐剂一般可分为酸性防腐剂、酯性防腐剂、其他化学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其中,酸性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丙酸及其钙或钠盐。酯性防腐剂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指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包括甲、乙、丙、异丙、丁、异丁,庚等酯类。其他化学防腐剂包括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钾、脱氢醋酸、脱氢醋酸钠和富马酸。天然防腐剂即生物防腐剂,主要包括乳酸链球菌素,还有纳他霉素、壳聚糖及溶菌酶等。 目前使用较多的防腐剂之一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其安全性值得考虑,如果过量摄入将会影响肝脏酶对脂肪酸的作用,其次苯甲酸钠中过量的钠对人体血压、心脏、肾功能也会形成影响。特别是对心脏、肝、肾功能弱的人群而言,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摄食是不适合的。另外还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惊厥和气喘等病症

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范文

第1章食品添加剂的地位和重要性2 11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2 12食品添加剂技术学科的特点与发展现状2 13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发展现状3 131生产发展状况3 132进出口状况4 13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134产业重点发展方向6 135产业发展建议6 136产业发展趋势7 复习题7 第2章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8 21概述8 211前言9 212范围9 213规范性引用文件9 214术语和定义9 21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10 216食品分类系统11 217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11 22如何利用GB 2760查询食品添加剂11 23有关本书附录引用标准的说明12 复习题12 第3章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概述13 31中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3 32美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4 33日本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6 34澳大利亚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7 35加拿大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8 36欧盟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18 37印度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20 38联合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20 复习题21 第4章食品添加剂的分类22 41按来源分类22 42按功能分类22 43按安全性分类23 复习题28 第5章与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29 51食品及其安全的基本概念29 511安全、危害和风险的概念29 512食品安全的概念29 513与食品相关的术语及其概念30 514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术语及其概念32

515中国新资源食品名单34 516中国保健食品原料名单36 517中国食品污染物名单40 51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42 519可用于食品的消毒剂原料名单(暂行)43 5110食品危害的分类43 52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概述44 53中国食品安全法的总体思路和亮点45 54食品安全管理的原则47 55食品安全学原理47 551“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念47 552风险分析48 553透明性原则48 554法规效应评估49 56食品安全学的学科与技术体系49 561食品安全学的学科体系49 562食品安全学的技术体系49 复习题50 第6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概论51 61食品添加剂的批准原则51 62CAC制定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总原则51 63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规定52 6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 程序53 65食品添加剂风险分析框架53 66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54 67中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54 复习题55 第7章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56 71危害识别56 72危害特征描述56 721限量终点57 722非限量终点57 723危害评估与数据来源58 73暴露量评估58 731用量数据59 732食物消费数据59 733估算摄入量概述60 734国家人均摄入量估算60 735欧盟预算法的摄入量估算60 736丹麦预算法在制定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的原则62 737基于个人食物消费数据的摄入量计算63 738随机摄入模型法67 74风险特征描述67

日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Standards for Use, according to Use Categories

Bleaching agents (continued) Sulfur Dioxide (continued) Wine (any kind of fruit wine, excluding squeezed fruit juice containing alcohol of not less than 1% by volume which is used for manufacturing wine and a concentrate of the same.)0.35 g/kg Other foods (excluding cherry used for candied cherry, hop used for brewing beer, fruit juice used for manufacturing wine, and squeezed fruit juice containing alcohol of not less than 1 % by volume, and and a concentrate of the same.)0.030 g/kg Chewing gum bases Ester Gum Chewing gum Only as chewing gum base.Polybutene Polyisobutylene Polyvinyl Acetate* Color fixatives Ferrous Sulfate All foods Potassium Nitrate less than: Meat products 0.070 g/kg Whale meat bacon 0.070 g/kg (as residue limit of NO 2 Sodium Nitrate as maximum Sodium Nitrite residue limit of nitrite Fish ham 0.050 g/kg Fish sausage 0.050 g/kg IKURA (salted/processed 0.0050 g/kg salmon roes)Meat products 0.070 g/kg SUJIKO (salted salmon roes)0.0050 g/kg TARAKO 0.0050 g/kg Whale meat bacon 0.070 g/kg Color adjuvant Ferrous Gluconate Table olive 0.15 g/kg (as residue limit of iron) Dietary Supplements L-Ascorbic acid 2-glucoside All foods Formulated dried milk Substitutes for human milk 10m g/100kcal Foods with health claims Bisbentiamine All foods Calcium Carbonate*as Ca Calcium Chloride All foods 1.0 %Calcium Citrate Chewing gum* 10 % * Calcium Dihydrogen Pyrophosphate Calc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Cacium Gluconate**Calcium Glycerophosphate**Calcium Hydroxide Calcium Lactate May also be used as dietary supplement. See the section, "Dietary supplements" * Polyvinyl Acetate may also be used as film-forming. See the section, "Film-forming agents." **Only for nutritive purposes.Biotin Same as for Potassium Nitrate The above limits do not apply to foods approved to be labeled as "special. dietary use." Only when indispensable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cessing the food, or when used for nutritive purposes. * Only applied to Calcium Carbonate Only when indispensable for manufacturing or processing the food, or when used for nutritive purposes. May be used as fermentation regulator. See the section, "Miscellenous."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 换(发)证实施细则 1 总则 为了做好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工作,根据国务院授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的职能,依据国务院国发[1984]54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9号令《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并销售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的所有企业、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企业),不论其性质和隶属关系如何,都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具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格。任何企业不得生产或销售无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 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分为19个单元169个品种,详见附件1(增补或调整品种时,另行通知)。 2 管理机构和检验机构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监督管理工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负责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为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下设的办事机构。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食用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以下简称审查部)设在国家基本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的委托,负责起草和组织宣贯《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实施细则》;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审查、汇总申请取证企业的有关材料,将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名单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等,并承担全国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它事

宜。中国食品添加剂应用工业协会派人参与审查部上述工作。 北京化工研究院内食用化工产品审查部负责人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食用化工产品审查部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4号 邮政编码:100013 电话:0,-2547 传真:0 电子信箱 联系人:范彦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申请和监督查处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申请和监督查处的日常工作。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检验单位: 国家基本有机原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4号 邮政编码:100013 电话:0,-2547 传真:0 电子信箱 联系人:范彦如马平分董蔚 检测范围:全部 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地址:沈阳市铁西区滑翔路26号 邮政编码:110022 电话: 传真: 联系人:赵丽秀

食品添加剂基本知识

餐饮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常识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分类 1.定义: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化合反应所得至的物质叫人工合成添加剂。 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作为原料,经过提出取的物质为天然食品添加剂。 2.分类 (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隐患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隐患 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随着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其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系列由于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发的事件,已经严重危及到我国食品安全。针对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超剂量、超范围、重复使用、隐瞒使用等各种不规范使用甚至违法使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加强立法、完善标准、提高检测水平、采取新工艺、实行分类监管、强化使用者食品安全意识等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2类: (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简单地说,按常用添加剂的功能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为改善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 (2)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加入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3)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稳定剂、乳化剂、消泡剂等 (4)为增加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影响较大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无不与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关。探索行之有效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方法,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改善色香味和口感,保障食 品安全和防腐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如方便面中添加防腐剂,食用油中加入抗氧化剂等。目前,我国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 314 个品种,涉及16 大类食品、23 个功能类别。据统计,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年产量达200 万t,其中味精、柠檬酸、木糖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设备及工艺落后,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特别是“苏丹红、塑化剂、毒豆芽”等恶性事件频发,已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据统计,2010 年全国共查处食品添加剂违法案件 5 305 起,罚款1 980 余万元;2011 年全国查处食品添加剂违法案件5 645 起 这都意味着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患,如: 1.超剂量使用在食品添加剂的各种问题中,超剂量使用最为普遍。部分生产企 业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过度追求食品色泽、口感以及保质期,却忽视其对人体的危害,如 面粉中的增白剂超标,冷饮中色素的超量使用。有的厂商为控制成本,使用简陋生产设备, 缺乏计量手段,造成使用剂量不准。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如果长期过量使用,也会对人 体造成伤害。比如常用于肉制品生产的添加剂亚硝酸铵,如果经常超量使用,在体内会产 生亚硝酸胺等致癌物质,给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2.超范围使用按标准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不允许超范围使 用,不能把只允许在一种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加入到其他食品中。比如上海的"染色馒头" 事件,就是一些不法厂商用着色剂柠檬黄,把白面染色后代替玉米面做成馒头。柠檬黄通 常可以在冷冻食品、制酒、糖果等食品中正常使用,但却不能加入馒头中欺骗消费者,这 是典型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的违法事件。 3.滥用复合食品添加剂复合食品添加剂是将 2 种以上的食品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和工 艺配制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添加剂,在火锅、汤料、调味品加工中大量使用。生产企业往 往以“商业机密”为由,不愿公开其生产配方和工艺,不标示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配比 和成分说明,以致使用者无法判定添加剂的具体成分,给其监管带来极大困难。

2019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手册 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9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9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 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

抗结剂 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 消泡剂 乳化硅油 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 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 聚氧丙烯甘油醚 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 聚二甲基硅氧烷 抗氧化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没食子酸丙酯(PG) D-异抗坏血酸钠 茶多酚(维多酚) 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甘草抗氧物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2010版) 一、目的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通则。 二、适用范围 本通则适用于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审查。 三、工作要求 (一)从事生产许可审查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通则的规定,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二)实地核查实施前,核查组应准备核查工作文件,并就实地核查相关事项与企业进行沟通。 (三)实地核查应当在企业生产运行状态下进行。 (四)实地核查可采用查看现场、查看文件和记录、考察有关人员现场操作、企业员工测试等方式进行。 (五)以*号标注的条款可能对某些产品不适用,核查组应根据有关规定决定该选项是否作为核查内容。如不适用,应当在表格中选择“此项不适用”,并说明原因。 (六)实地核查判定采用分数制,满分为150分,总分低于133分判为不合格。 (七)核查组应当依据实际核查情况填写《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实地核查记录》(见附表),实地核查记录不得有空白项。必要时,可以增加附页,并可用图像或视频等方式描述企业实地核查时的生产条件状态。实地核查记录、附页等资料均应有核查组长和企业负责人签字确认,参加核查人员如有不同意见,应一并签署。 企业有关人员有权对实地核查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 (八)对实地核查合格的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对企业申请生产的产品抽样和封样。 (九)抽样方法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执行。标准未作规定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则抽样: 1. 抽样应当在企业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2. 抽样数量应满足实际检验需要,每一个样品混匀后平均分成2份,1份用于检验,1份由检验机构保存备查。送检样品和备检样品应保证为同一批次产品。 3. 企业应预留大于抽样数10倍的产品供抽样。 (十)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有质量等级的,应抽取企业申请产品中质量等级最高的产品。 (十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有与标样比对的检验项目时,企业应同时提供同一型号产品的标样(有特殊情况应在抽样单上注明)。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田素东 P092013663 摘要: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安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三个 方面。本文概述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现状、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同时对这两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以下简称基金委) 在食品科学学科食 品添加剂分支学科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基金申请中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的 研究受关注度较高,而利用生物技术制备天然食品添加剂这一研究热点在今年 的申请和资助项目中也有体现。基金委在食品添加剂这一分支学科的资助体现 了目前食品添加剂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天然产物; 生物技术; 检测分析;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of Food Additives Tian sudong P0921013663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food additives mainly is focusing on three areas,I edevelopment of novel natural safe food additives,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food additives and detection analysis of food additives. The current status,development trend and several highly concerned topics in food additiv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ojects about food additives approved by NSFC over the past 2 years was analyzed. Among all these project sabout food additives,the research about novel natural food additives has been paid the relatively high attention to,an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on preparation of food additives has been highlighted this year. In summary,thefunding support by NSFC in this discipline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od additi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