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氏族谱

查氏族谱
查氏族谱

查氏族谱

查姓是鲁国伯禽的苗裔,主源是姜姓炎帝。查姓晚出,支脉关系简单,鲁国伯禽苗,系春秋时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子爵的后代,以楂为姓,到宋朝时,皇帝建议楂家再改为查,后查家的一支改为香,今广东一带有香姓,自始祖查延以下,历汉晋隋唐。

四九世,查昌,以兵乱迁安休宁城北,休宁查氏之始迁祖,子二:文徽、文征,分居休宁,婺源成西之风山岗。

六七世,查瑜,逢元未农民大起义,为避兵乱,离开婺源,到浙北嘉兴落脚,后到海宁园花里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任家庭教师,定居海宁。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为务,敦睦乡里,海宁一世祖。

六世,查约,1472-1530,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在福建为官时,当地监狱犯人反狱,不畏强暴,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

七世,查秉彝,1504-1561,时奸相严嵩父子弄权,朝政日非,秉彝刚正清廉,备陈时事,名重一时。

八世,查志隆,字鸣治,1599年进士,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办事有干才。

十一世,查继佐,即大名鼎鼎的查伊璜,时称东山先生,继往开来,多才多艺,博学经史百家与艺术无不精通,1663年史上惨烈的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结案,庄廷龙被开棺戮尸,庄家获抄满门,涉案者被杀七十人,其中凌迟者十八人,查继佐得到地方大员吴六奇的营救,得以脱罪,吴六奇身为提督,为查继佐开脱,因少时做叫花子,遇到查继佐,查待之极厚,而不忘旧恩。

十一世,查培继,查璇继都有文名。查雍年少有才,与著名学者、思

想家吕留良交游,学业日进,不幸中年病逝。

十二世,查慎行,是著名学者黄宗羲的弟子,他的表兄则是清朝有名名的词人朱彝尊。慎行曾跟弟弟,族侄同朝为官,太监奉命传唤时会称其老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傈?王、查嗣庭也是大才。

嗣庭,1726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考题以"维民所止"题,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嗣庭逮入狱,27年五月死于狱中,被戮尸枭示,其子16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又因在这起文字狱中,嗣溧?王,受株连至,谪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则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帝"知其端谨",其实也是知道不能做得太绝,故网开一面,特许其父子返回故里。查慎行一家虽然被当时的论者誉为有宋代的二苏、苏黄之遗风,查慎行为朱彝尊之后的文坛领袖。

查道,宋朝人,为人廉洁,一次他行路在外,途中又饥又渴,在路旁一枣树上摘了些枣子吃了,在枣树上挂一串钱,表示没有偷别人的枣子。

三世的查升,书法得皇帝欣赏,被称为海宁三绝之1,查祥是学者;查开是能官。十四世查虞昌是文字狱之后重振家声的第一人,查昌是方志专家,查奕照是画家。十五世查端木到天津壮大查家北支,一人服务于上千族人。十六世查世官系诗人,查世璜是画家......,十八世查人伟、十九世查猛济、二十世查文清等都有大名,且名实相副。

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133人,明代以进士及第者有6人;乡试考中举人者有,椿代考中进士者有5人,乡试中举者有59人.

宁查家自第七世起的辈分是:

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

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

22世良字辈,历史翻到了20世纪,海宁查家南北等支不约而同地为社会贡献了大教育家,大法学家,大作家,大诗人.

眷良钊,1896-1982,字勉仲,天津,读南开,清华,后到美国求学,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国立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华北慈善会总干事,曾经发起三元救一运动,在北方募款救灾,任长江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灾区工作组总干事,活无数,时人称之为查活佛,抗战军兴,代表教育部在西安工作,曾率领余名中学师生,由陕西凤翔县步行至甘肃天水县,创办国立甘肃中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后兼任西南联大训导长,为西南联大的建设出尽全,战胜利后,任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院长,49年赴印度出席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会议,50年,应印度政府之聘,任德里大学中央教育学院客座教搏参加印度乡村教育运动,53年,在甘地修道院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合演印度历史剧,查氏饰演唐僧玄奘,一时传为佳话,54年5月,由印度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训导长

查良鉴,1905-1994,字方季,良钊四弟, 开大学政治系,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密西根大学法理学博士,任安徽大学及央大学教授,是战前上海名律师之一,49年去台湾后,在政界,学界培养法律人才无数,台湾法学界的权威.51年司法行政务次长任内,赴美,追究驻美负责军购的空军将领毛邦初私吞军,将毛邦初绳之以法,并追回数百万美元。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属海宁北支,天津人。优异文学才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西迁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很快抛弃了相对安定舒适的大学教师生活,投笔从戎,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出生入死,备尝艰辛,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名副其实的旗手之,49年,穆旦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勤工俭学,51年获得了硕士学位,953年,穆旦偕同夫人周与良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在"肃反"穆旦被作为"肃反对象".后成"历史反革命",撤销教职,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劳动,文革时期,备受迫害,76诗歌创作,被朋友们惊喜地传扬。

营养学专家查良锭,医学专家查良,算机专家查良钿,电子学专家查良琦,煤矿专家查良钰.....

良镛,金庸,评论大胆、政治观察细微,

51年,金庸的父亲被当地政府镇压,县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宣告查枢卿无,平反昭雪。81年,大陆希望他做两岸的传话人,到大陆访问,拜见邓小平,金庸,武侠惠泽华人社会数代人几十年,其作品发行据说早已超三亿册;金庸表兄徐志摩生前同样领一代风流,他们不朽的立言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中可宝贵的财富。

家谱格式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

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

万氏族谱

《万氏族谱》的序言印有一篇为《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民国元年壬子岁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 有6篇人物志,其中是大门十八代会孙义梅碧山氏敬撰的《万青亭公行状》、族侄启嘉美吾氏写的《处士成炳公序》,内侄郭树声修写的《万公华钰行述》,澧洲附贡生郭树声写的《万君高炳行述》、还有郭树声写的《长荣公行序》、《松山先生序》。修谱总领为,万名选(字青亭)、万成炳(字华钰)、万启澄(字载清)、万义发(字松山)、万义梅(字碧山)、万义金(字高炳)、万长荣(字兴顺)。 序言《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讲到,我万氏自封魏受姓以来,椒衍爪绵各省皆有祖祠,老谱已被兵焚,诸父老佥说,我祖庆永公系江西…(原书缺角文字不全)….栗树土地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原书缺角文字不全)….家居焉后名其地名叫万家岗则我支始祖,再传忠厚公,忠厚公生玉清,适逢始祖应恭公由白竹山来,我祖爱如手足,情栽一统,各受分居间有爱,百户职者名字既忘,不敢妄指,传至九代正乾公生三子炳、焕、光,炳迁乾滩河,焕第四房孙安绍迁黄溪峪,二房之重孙维邦迁红岩脑,迄今万家岗之外分三支,皆乾公之所出,也即永公所出。 《万君高炳行述》讲到,...乾隆55年,育民…创建祠堂,代遗祀田? 《处士成炳公序》讲到,炳公身材魁梧、性情刚直、家法严。写序的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虎文是不是谦虚或现今斧正的意思,我没搞很懂,修谱时间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1年。但为什么叫新大门我没研究,谱书记载了二门、三门的人事,应该算个合谱,但门是怎样划分的,二门始祖是谁,万家湾的万姓怎么划为三门我却闹不清。通过这段家谱序言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万姓是由封魏受姓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这段文字也即或可说明我氏万姓起源。而迁出地由于谱书保存不全,只记载来自有江西…..栗树土地人氏,查互联网百度,江西栗树,有6种可能性,一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二为吉水县十二都急水滩拖船埠大栗树、三为吉水县鹅公桥糯米坟大栗树、四为吉水县北门外大栗树、五为吉水县五保村柳树乡大栗树土地、六为吉水县三曲滩细砂坝土地就是现今吉水县金滩镇。 但江西的大栗树,除了这几处,应该还有不少,不知是哪个县的?也没办法明确是哪处,对于究竟是何时移民而来,我也查了些资料,有人说,“大栗树”就和“大槐树”一样,是个象征性的地名,大栗树移民就和大槐树移民一样,是个集中出发地。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以江西最多。 如鹅颈丘、瓦屑坝、猪市巷、南京柳树湾、圳上等等。而在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些地名由于不同方言的传播又有了各种版本。比如猪屎巷,因为名字不雅,而慢慢改为“猪市巷”、“珠市巷”等。结果是些寻根问祖的人劳心费力,苦不堪言。 大栗树的移民方向比较统一,那就是湖南的湘西北,今天的常德、张家界、慈利一带。年代和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南”是一致,所以肯定是大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的移民,不可能众多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两眼一抹黑跑到湖南。这里出了个移民时间问题,万氏族谱记载迁徙时间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史上记载却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移民较多,相隔40年多,不知究竟哪个正确,如果有江西填湖南之说,大明洪武二年的时候,为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北方未平,朱元章在时间上似来不及,难道万庆永先祖是第一批移民试点而来。谱书中讲的“土地人氏”倒是较好理解,其实即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每个人都有户口,也就对应有个派出所。我们也只有在给死人烧钱的时候才知道属于哪个土地管,我父亲死后,道士们给他定位的土地是鸡公社。 对《万氏族谱》记载,我还考证了一下地名,书中讲了万家岗和万家湾两个地名,其实,生

段氏族谱

段氏族谱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宗族传承发展壮大不脱离同族的纽带,随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家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需要整理续记本族誌谱。 追根求源寻根问祖查寻老谱 笔者一九七一年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县委整党工作队,七二年调铁桥中兴任武装部长职务。第二年正月携妻带子从温泉迁往铁桥居住,行前抄录了叔爷段照书家里段氏族谱,据说石垭子有一本,因失火烧掉了,叔爷一本,是祖祖段文举留存下来的。 八三年调入区公所任职,出差达县市,一商贩老板便追述我,他是开县九龙山人,姓段,上辈来达县,现在愁下代不知怎么取名,向我诉求谱书,回来开始调查寻老谱,段氏之多,知谱者少也,从此产生追根求源,完善段氏宗谱念头,边工作边调查,2001年退休专到开县镇东,天白、白合、重庆、大进等调查都听说或听老人摆谈,来自湖南,没见谱书,派行说法不一。十二月又去大进调查,73岁的绩堂,他拿出2003年去万县绩福家保存的乾隆48年在湖南归阳水口段氏重修谱书抄录本,什么年代入川无记载,只记载苦我本支之谱,因兵火居无定所,失落谱书,后各地出现同姓甚繁多派,乾隆丁卯年一七四八年六十九岁人,在湖广(元代属湖广中书省清朝改为湖南),水口书屋抄录其序,记载前人录不分贫贱,富贵,望后嗣知源实现联宗修谱,三十六年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四年才在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水口段氏重修族谱“一锡衮昌生……”三十派,族谱重修后,又何时传入川,前为啥脱代,无记载。我先祖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从湖南入川,入川后遗失谱书接湖南正字辈,含正接编谱,正位国世天,……二十派,又调查达州渠县的建甫。他用署假期外出访谱走了14个省,78个地区,收集了280套族谱,经查,因迁各地,又与原迁地联系困难,或者字辈取完,或者失落,只能自行议定字辈,就出现了多支多派,形成多个族谱。他先祖康熙35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入川为翊公之后,入川后自议自辈“成忠懋昌……”五十派。他为景字辈是四十二世,成为三十五世。回来在正安玉华村77岁段吉树听说姓段在查谱,就把家中一本谱书拿出来,因他不识字是一货郎感恩送给他的,是本湖南邵阳段氏重修谱书,两本核对,前者有错或误,全国查,光湖南段氏重修或编谱,十多个版本,上接无记载,如湖南邵阳段氏族谱(四川崇州段裕堂提供),一九零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段极生等编修记载,迁入始祖段正永,上查无更多数据,下查版本各样。调查发现段氏家族树大根深,同族不知同呼,究其根源,都来自湖南同一根。迁居各地,经纬万端遗失谱书,或者用完,以居住为族,自编为派,同根不同谱,同姓未能同册。段氏宗族都渴望本族谱书,接根复原。众归宗祠。 2001年,腊月在石垭子段乾红家商议到场段氏家族各主意见,都赞同完善整理段氏谱书,并当力支持。2012年清明前后,又联络绩中,完善族谱凝聚族人一事,他积极支持,并推荐绩海,辉跃联络。漫漫三十年走访谱路,悠悠六载寻根情,不惧路途多坎坷,只求后世少遗憾,同宗血沸千秋过,共祖脉通万代兴。 为了不再失传段氏史谱资料,以抄录段氏族谱为依据,以调查发现各支谱为史料,老辈照礼讲述为内容,整理充实完善、拟编新续谱四十派与原二十派衔接共六十派,并增写了段氏发源及变迁之根和近代家族各房成员资料(自报为主,调查为辅)为本支族谱书续本。也是追根求源修谱的历史依据。续其新谱,编辑新章,吾子孙传人,遵照执行,不乱经伦,传承优德,自此以后,世代盛势,繁荣兴旺。

庞氏族谱

山东东平庞口庞氏族谱 第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 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 太平里二房启祯 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 地址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 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 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 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 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 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生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 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孔氏家谱

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谱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施氏族谱

施氏族谱、墓志真伪辨 王为刚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早期的文献记载少而简略,传说亦各不相同。然而,到了近现代,关于施耐庵的资料突然大量出现,笔者拟就已公布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出土文物的考证及辨伪 关于施耐庵家族的出土文物主要有以下几件文物: 1、1962年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宜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兴化施氏三世祖施文昱为其父母所立的地券,是1958年该村农民掘取墓砖时所得。[1]券文如下: 维 大明景泰四年二月乙卯朔越有十五日 壬寅祭主施文昱等伏缘父母奄逝未卜 茔坟夙夜忧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择此 岗原来去朝迎地古袭吉堪为宅兆梯已 出备钱财买到墓地一方东至青龙西至 白虎南至朱雀北底玄武内方勾陈分掌 四域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 千秋万载永无殃咎若有干犯并令将军 亭长缚赴河伯今备牲牢酒脯百味香新 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各已分掌令善匠修 □安厝已后永保清吉 知见岁月主代保今日直符故气邪精 不得干犯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 约地府主史自当其祸助葬主里外存 亡悉皆安吉玉帝使者女青敕令 券奉后土之神收执准此 过去的研究者多将其定为施让地照砖(即地券),其实这是对地券和祭文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古人在斩草日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包括诵读祭文和掩埋地券,祭文和地券具有不同的格式、载体和功能。 首先从行文格式来分析。 祭文的格式是:“维年月日,祭主某乙致告于五方五帝、山川百灵、后土阴官、丘丞墓伯、阡陌诸神,某亲以某年月日奄逝,伏惟永往,五内分割,礼制有期,龟筮袭吉,宜于某州某县某乡某山之原,宅兆于霜年月日迁坐幽室,用今吉辰斩草,谨用信币柔毛酒礼之仪,致告于山川百灵,主供奠于后土神,既葬之后,永无咎艰,尚飨。”[2] 地券的格式是:“某年月日,具官封姓名,以某年月日殁故,龟筮叶从,相地袭吉,宜于某州某县某乡某原安厝宅兆,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彩信币,买地一段,东西若干步,南北若干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内方勾陈,分擘四域,丘丞墓伯、封部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千秋万岁,永无殃咎。若则干犯呵禁者,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牲牢酒饭,百味香新,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分付工匠修造,安厝已后,永保休吉。知见人、岁月、主保人,今日直符、故气邪精不得忏恡。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3]

氏宗族倡议书

氏宗族倡议书 篇一:《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倡议书 《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倡议书 肇庆市全氏各位宗亲: 你们好! 修谱是一件功在当代,福荫子孙万代的大事。一个宗族的繁衍生息。宛如一颗大树一条大河,没有宗谱便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适时编修宗谱,是一件传承宗族的历史和文化、追思先祖、教化后人、促进宗族繁荣发展、增强宗族团结、功德无量的善事,也是全体宗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族肇庆市各县既往曾有宗谱编修,但都仅限于编写世系图,内容比较简单,适逢XX年,经考察广东肇庆全氏与广西平南全氏皆为全忠公后裔(有史料为证),无论是遵从古训,还是依据当今实际,现在理当编修族谱。今天,在祭祖缅怀先人同时,召开族谱编修动员大会,经协商恳谈,达成如下事项: 1、从现在起进行编修族谱筹备。 2、初步推荐成立《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理事会,选举名誉会长2名,会长1名,常务会长1名,副会长16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委员 16名,财务3名。 3、通过《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内容。 4、通过《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进度表。

5、初步推荐成立“肇庆市全氏互助基金” 理事会,选举名誉会长2名,会长1名,常务会长1名,委员 16名,财务3名。 6、向全体肇庆市全氏宗亲发出倡议书。 7、《广东省肇庆市全氏族谱》编修力争12个月完成。 为顺利完成族谱编修,理事会倡议: 1、修谱是全族的一件大事、喜事和善事,是全体宗亲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修谱对于宗族来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难度很大,需要广大宗亲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 2、族谱,是本族最高权威的史料,必须全面、准确、真实。为此,全体宗亲要严肃认真对待。 3、与时俱进,丰富族谱内容,提高族谱 品位,运用现代技术和体例编修一部规范、时尚、易读、易懂、易查、耐久、美观、实用的族谱。同时成为一部与时增值的珍藏品,一部传家之宝。 4、编修族谱实行男女平等。本族男丁的配偶,都按所属派系与男丁平行入谱。 5、各位宗亲要认真填写《修谱登记表》信息。 6、在范围上凡是全忠公后裔,只要有线索能找到的就要普查到,不怕费时、费钱、费力,做到应录尽录,全面准确。

查氏族谱

查氏族谱 查姓是鲁国伯禽的苗裔,主源是姜姓炎帝。查姓晚出,支脉关系简单,鲁国伯禽苗,系春秋时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子爵的后代,以楂为姓,到宋朝时,皇帝建议楂家再改为查,后查家的一支改为香,今广东一带有香姓,自始祖查延以下,历汉晋隋唐。 四九世,查昌,以兵乱迁安休宁城北,休宁查氏之始迁祖,子二:文徽、文征,分居休宁,婺源成西之风山岗。 六七世,查瑜,逢元未农民大起义,为避兵乱,离开婺源,到浙北嘉兴落脚,后到海宁园花里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任家庭教师,定居海宁。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为务,敦睦乡里,海宁一世祖。 六世,查约,1472-1530,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在福建为官时,当地监狱犯人反狱,不畏强暴,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 七世,查秉彝,1504-1561,时奸相严嵩父子弄权,朝政日非,秉彝刚正清廉,备陈时事,名重一时。 八世,查志隆,字鸣治,1599年进士,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办事有干才。 十一世,查继佐,即大名鼎鼎的查伊璜,时称东山先生,继往开来,多才多艺,博学经史百家与艺术无不精通,1663年史上惨烈的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结案,庄廷龙被开棺戮尸,庄家获抄满门,涉案者被杀七十人,其中凌迟者十八人,查继佐得到地方大员吴六奇的营救,得以脱罪,吴六奇身为提督,为查继佐开脱,因少时做叫花子,遇到查继佐,查待之极厚,而不忘旧恩。 十一世,查培继,查璇继都有文名。查雍年少有才,与著名学者、思

想家吕留良交游,学业日进,不幸中年病逝。 十二世,查慎行,是著名学者黄宗羲的弟子,他的表兄则是清朝有名名的词人朱彝尊。慎行曾跟弟弟,族侄同朝为官,太监奉命传唤时会称其老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傈?王、查嗣庭也是大才。 嗣庭,1726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考题以"维民所止"题,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嗣庭逮入狱,27年五月死于狱中,被戮尸枭示,其子16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又因在这起文字狱中,嗣溧?王,受株连至,谪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则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帝"知其端谨",其实也是知道不能做得太绝,故网开一面,特许其父子返回故里。查慎行一家虽然被当时的论者誉为有宋代的二苏、苏黄之遗风,查慎行为朱彝尊之后的文坛领袖。 查道,宋朝人,为人廉洁,一次他行路在外,途中又饥又渴,在路旁一枣树上摘了些枣子吃了,在枣树上挂一串钱,表示没有偷别人的枣子。 三世的查升,书法得皇帝欣赏,被称为海宁三绝之1,查祥是学者;查开是能官。十四世查虞昌是文字狱之后重振家声的第一人,查昌是方志专家,查奕照是画家。十五世查端木到天津壮大查家北支,一人服务于上千族人。十六世查世官系诗人,查世璜是画家......,十八世查人伟、十九世查猛济、二十世查文清等都有大名,且名实相副。 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133人,明代以进士及第者有6人;乡试考中举人者有,椿代考中进士者有5人,乡试中举者有59人.

谌氏族谱

範我後昆諶氏家譜 (手寫本全文照录)

【說明】 諶鴻軒老先生收集珍藏的由諶淶公在410年前的明朝萬暦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書寫的《諶氏家譜》,共95页,从始祖仕求至五十一世止。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与豫章百世嘉會圖、以及各地大多数族谱中的諶重公世系(上諶世系)、所記载的諶重公的父亲是嗣邱字修爵、妣陈氏、由玉山徙居南昌黄河陂不同的是,这本族谱记载的始祖却是諶重公的父亲仕求字德仁、自祖居地信州徙坞土塘、妻萬氏、殁葬白兔冈、生子重! 我觉得,这本諶重公世系(豫章世系、上諶世系)与众不同的手抄本族譜,颇具研究价值。正因为如此,本人不惜篇幅,全文照录,以供未来的学者们研究。

範·我·後·昆 一世仕求行讳字德仁妻萬氏殁葬白兔冈生子重 事绩:公于東漢和帝時,自祖居信州,往豫章出產放杉木排筏,離城南五十裏,曰河店塢土塘,適洪水泛溢,塘崩覆,壓木排,並鐵拏等物悉沉塘下。至今泉水鐵腥,出流不竭。因見其地山水秀麗,遂卜居於塘之東岸。夫人萬氏。葬白兔岡。刺史公因母喪廬墓,致白兔馴擾,遂名為白兔岡。鄉人鹹感公之德化即所居立廟祀之。因祠在家之南半裏許,遂名曰南壇。先朝累有封錫配享,《江西南昌府通志》並《諶氏家譜》記載詳悉。後因鄉人感文疊公之德化,以姓名地,曰“上諶市”。 二世重(仕求之子)字文疊生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妻陳氏。 歿桓帝永康元年丁未十二月十六日(公元167年),生子伯海伯齡女嬰 《南昌府通志》載:諶重仕東漢順帝時,詔舉賢良,以高第除郡博士,曆京輔都尉、右納史衞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陞荊州刺史,封漢昌侯。因母廬墓喪孝,感致白兔馴擾,遂名為白兔岡,鄉人感公之德化,即所廬墓前立祠祀之。

谷氏家谱字辈排行大全

谷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从18世—到67世如下: “长守传家训,年来占吉祥,兴联增绪广,富贵庆繁昌,建新令钦体,德高源永春,法宏芳承兆,学忠玉应存,天远认云动,地厚平奇升”以上是山东菏泽谷氏字辈。 一.谷姓起源参考之一 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谷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 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谷姓去掉邑旁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

仲氏家族族谱

仲氏家族族谱 仲低的始祖仲子,根基较深。仲氏族风之好,名扬千古!民众感恩,帝王赞誉。历代皇帝祭孔也同时祭仲。仲子后裔一直享受加封进级,免除赋役等国恩。一、族源族根仲氏家族是怎么来的,它的根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寻根。据《通志氏族略回》上记载,高辛氏才子八人,仲堪、仲熊是其中的二子;仲虺为汤左相,其后并为仲氏;又鲁公子庆父曰其中,亦为仲氏、仲孙氏。卫人仲由是孔子大弟子。经查,仲姓源出多支: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后。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其中仲堪、仲熊兄弟二人的后代有的就以仲为姓了(见《姓篆》通志略等)。②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周朝樊侯仲山甫是其后人。后世子孙就以仲为姓了(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③出自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字共仲,乱鲁遭责,其子孙因避仇就以他的字为姓了(见《史记·鲁国世家第三》)。④出自春秋时宋庄公子名之城,字仲子,其孙名江,为宋司马,他便以祖的字“仲”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几,孙名仲佗(《姓氏考略》)。本支始祖,仲由,字子路,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村)人,生于周朝景王三年(公元前542 年),九岁崇孔学孔。《论语》中有40 多处提及到子路,但多处注释有误。他为人耿直,文武双全,一生忠孔,德高望重。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见《史记》)。子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他跟随孔子40 余年,其中周游列国14 年,诚笃忠信,办事认真,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63 岁时,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仍然忠于孔悝,在和敌人搏斗中英勇献身。从古到今,人们对仲由都非常敬仰。卫人为他建墓三处:濮阳墓葬遗骸,长恒墓葬衣冠,清丰墓葬魂魄。汉唐期间,官方也为其修建了两处词字。明清两代都对仲庙进行了整修。据了解,泗水的一座仲庙已废,地产被地方政府安排他用。济宁仲庙(在山东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由唐朝任城贺之章拨款所建。历经1000 多年,几经兴发,1983 年国家拨款360 万元重建,气势壮观雄伟。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始祖仲由,集忠、孝、仁、勇、礼、义、信、刚于一身,民众拥戴,帝王祭祀追封。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东巡祭孔,同时祭仲。此后,历代皇帝效法,并对其加封。唐高宗亲临祭祀,并留下四言诗纪念。唐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9 年)追封仲子为卫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加封河内公。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 年)追封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追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公元1689 年至1714年),康熙先后四次拜谒仲庙,钦赐《勇行贻范》和《圣门之哲》匾额。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钦赐《圣道千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祭祀时,除赐“贤诣升堂”匾额,还书赠了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仲由,一直为后人所尊重,被称为“圣门十二哲” 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其塑像。南京夫子庙也有其汉白玉塑像。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优秀文化。江泽民同志在职时了曾到仲浅村拜渴仲庙。上述可见,仲氏家庭乃圣门之后、贤人之后,根基之深,其他姓氏少有。二、后裔族人仲氏始祖的大宗后裔,人才荟萃。23 代臬,任东晋尚书。 25 代庆,任北魏中尉。28 代晋昭,任南朝齐太守。29 代浩,任梁刺史。45 代简,任北宋官刑部郎。60 代九卿,从明万历廿四年到清朝顺治三年一直任翰林院、翰国史院五经博士,官加二级。仲氏家族把他称为中兴祖。以后数代直到71 代宗子肇香止均袭任翰博。其后任“征北郎”、“高林郎”等职衔。仲氏家族地位、待遇,都与孟柯、颜回、鲁参后裔同。自唐朝起,他们都享有朝廷赐予的祭田,并享受免除一切差役的照顾。小宗后裔,人才蔚起。65 代孙永檀(耀),字乐园,乾隆三年(公元1736 年)考取进士,后因编修有功,升为晋察御史、签都史,事迹载入清史名臣传。71 代孙肇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奉祀官世,后在南京政府继任。新中国成立后,被山东省凫山县政府定为开明士绅。74 代后裔曦东,原名崇兴,中学

谷氏族谱

前言 中华姓民文化,源远流长。百家谱牒典籍,洁繁精深。谷氏一族,誉贯千秋。史绩载德,世泽流芳。谷氏出自皇族之胄,代代繁衍,乃成名姓望族,据《通志.族略》《谷朗碑记》等史料所载,黄帝后裔,颛顼玄孙伯益,其父为皋陶,系夏朝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赢。后被推举为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养马,被周王封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今湖北省谷城),谷君封伯爵,袭亨天恩。到春秋时,谷国后代开始以国为姓,是为谷氏。伯益被尊为谷氏之始祖。谷氏之悠久历史和古老脉源,据各家史料,尽可查考。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纷繁的朝代更替中,谷氏群英辈出,功勋卓著。最著名的如:西汉大司家谷永,西汉九真太守谷朗,三国吴都亭侯谷利,北朝著名将领谷褒,北魏濮阳公谷浑,北魏荥阳公谷洪,北魏名将谷楷,唐代著名经学家谷那律,唐代大将军谷崇义,唐代著名文学家谷倚,元末明初学者谷子敬,明朝著名宦官谷大用,明代廉吏谷景通,清代史学家谷应泰,清代名吏谷际岐,清代著名画家谷士恒……解放后,有谷善庆上将,谷广善少将,谷景生少将……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得姓后,主要繁衍了关中这地。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建功为,或避战乱,谷氏展转四方,流奔万里,踪迹遍于九域,功绩辉耀千秋。家系衍化为百支,血缘追溯归一祖。 仅据祖辈口授言传,在湖广填四川时。有谷氏三弟兄由湖北谷城迂往四川。入四川境内后,其中二人别生私欲异心潜离,独剩一人,靠挑家搬(挑夫)流落至四川省中江县会龙镇十村二组(原梓潼乡村二组)地名大龙泉落脚生根。经勤劳积攒,购得380挑(粮食)田地,兴家立业,不断繁衍,自成谷氏一支脉,而自此一直和远祖及另外同迁的弟兄二人完全失去联系。后因在居地河道上修有堤堰,遂命之谷家堰,此支谷姓支脉权命之为谷家塔堰谷氏。 据先辈口传,谷家堰谷氏依16字字辈排行。16字为益(音)、凤(音)、先、腾、大、显、光、明、继、廷、通、顺而首次入居大龙泉的那位先辈属优字辈,名讳谷先倡乃谷家堰谷氏之先祖也。 先祖所生三子,俗称大房、二房、厶房。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既无祖牒传承、也无家谱记载,无宗庙祠堂。先祖墓碑已毁,唯剩先祖母斑剥墓碑。除此墓碑上极简单的碑丈之外,全无其他任何文字记载,一切史料全凭口传。所幸据此么房六世孙谷明才初通文字,藏有家传生庚薄。由七世孙谷继利据此生庚薄为厶房各代祖宗坟基立碑。但仍有大字辈三位祖先坟墓未能辩明确认,无以立碑。而大房二房则全无凭据可考,对稍

党氏族谱概述

序:党氏族谱概述 根据我党氏谱籍记载始祖(讳)德成在初整谱籍时曾排二十四字:德大福海宏源 建业功垂铭殿世成隆尊敬和诚正国昌立铨。瓦房合文儒学员(讳)邵伯(乳名)天禄增补排行十代:怀善学伏永生玉连存仁。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党川村文儒学员贡员(讳)永固字安堃(曾任县丞职) 重整谱籍再排二十字:志仕凤宪书长远运昭年荣华同邦国倍列工绍遵以续之晋传。 因谱籍中道多次失传,现存谱籍中有诸多不明和失误且有严重矛盾,自德至志, 年代不足六百年中已传世三十八代,每代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岁左右,显然不符实际,这是由于受历史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原因,如灾荒、兵变、民族纷争、族氏之间的纠纷以及文革浩劫,特别是文化历史资料匮乏所造成的。现在到了百废俱兴、国泰民安、高度信息的二十一世纪,搞清族氏源流应该是我们每个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们几个自愿承担解述的后裔在全族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下,为了追远报本、 上慰先祖、下启子孙,以搞清我族历史为己任,不致以讹传讹贻误后世,以一片赤诚之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历史资料和考证结果为依据,克服重重困难,自备川料先后考证寻访了红城寺党家堡遗址(绘制了平面示意图),河西各党氏居住村,小卡墅陈家沟党氏古墓,武威,张掖,敦煌,陕西凤翔,宝鸡,扶风,大荔,韩城等党氏居住地以及本镇焦家盐集,方台,金铨等村,拜访了无数长者和知情者,查阅了有关县誌,家谱及有关大量史料,如唐至明各代会要通鉴,中国古代史,中华军事职官大典等十几种有关史书,得到了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的大力协助,并得到了历史学家薛仰敬先生(兰州博物馆退休干部)的指导,经过十个多月的反复考证,认证钻研和推理,现得出以下结论(以福川族人传代为依据—— 时代线对应图,加以陈述并附有足够证明,结论符合逻辑的参考辅助 资料,其中不足和谬误之处,切望同人及后人中饱学之士予以补充、修正和完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