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

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
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认识和理解区域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逐步向有限干预

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4、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区别及联系?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

方创林: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实质内容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双面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高级化、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优化。

(二)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区别及联系

区别:直接作用的对象与目标不同、体现的经济社会活动领域和阶段不同、动态演进过程不同、作用的范围不同

联系: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表现为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5、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别及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财富的增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二者关系

包含关系: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一定带来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互动关系:经济增长短期内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但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必然引发一定的社会进步,实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几个重要概念:

生态环境产益: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生态环境受益: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产品与服务的效果。

生态环境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受损: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危害或影响。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遭受的生态环境致害与损失。

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有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区)

生态环境受益区:享受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提供的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即从生态环境产益区获得恩惠的地区。(享受生态服务的输入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天然污染物质自然释放区和排放人工污染物的人类活动区。

生态环境受损区: 天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区或破坏区。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2、如何评价自然资源的量的特征?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评价:(1)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求量的程度(服务年限);(2)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远景需求量);

自然资源量的表示P24。

评价步骤:P24。

绝对量:找出优势资源、明确现实和潜力

相对量:明确保证程度和开发潜力

数量组合:明确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匹配关系

3、何谓区域发展的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概念

externality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4、何谓生态环境补偿?补偿的主体和方式分别有哪些?

(一)定义(P52)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

(三)补偿主体

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如财政补贴、财政援助、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提高劳保待遇等。

市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主体;生态建设的获益主体。

社会:环保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个人

(五)补偿方式

经济补偿:

a、财政转移支付

b、基金(如NGO的捐款)

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

非经济补偿:

a、实物补偿

b、技术(智力)补偿

c、政策补偿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哪些?(P67)

(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

2、评价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指标有哪些?

1)人口的身体素质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营养和地方病的影响。

主要指标: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几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

主要指标: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

3、如何理解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比较各种定义的异同。P93~94。)

注意: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

1、如何理解科技进步的概念?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P110)

(1)包含科学发明与进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

(2)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

(3)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经济概念。

2、从哪些方面评价区域科技条件?掌握重要的指标。

评价内容:

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研究与发展(R&D)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评价

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常用每万人中的R&D人员数表示)、

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

R&D经费总量、R&D经费分布、R&D经费来源

(三)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科技成果

(四)高技术产业

评价指标: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3、在进行技引进时,需把握哪些原则?

第五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何谓区域优势?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一)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1)定义

P167——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P67——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是由区域之间形成的自然差和位势差所形成的。

2)如何理解区域优势的概念

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时效性的概念

2.区域分工有哪些模式?

二)模式

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等级分工

3.何谓区域投资环境?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1)概念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狭义的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广义的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第六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 区域的投资环境有哪些构成要素?

2. 绿色GDP及其核算方法?

绿色GDP核算体系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因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部分。“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计算方法: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自然部分虚数包括: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人文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的支出,由于失业、犯罪、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狭义的绿色GDP:指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

计算难点:

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

按市场价格,有的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难以科学计量。

3. 何谓国家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涵盖了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政治民主、经济开放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P148)

4.SWOT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三)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第七章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1、新形势下,区域规划在规划理念上有哪些新特征?

(一)区域空间整体协调的理念

该理念强调区域规划是全域覆盖的空间规划,强调通过整体环境建设提高

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间“无缝链接”和“无边界合作”;

在空间关系上,打破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促进城乡之间的整

体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处理好点-点、线-线、面-面、点-线、点-面、线-面、点-线-面等多种关

系。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单纯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规划创造吸引人的发展环境,提供服务人的生活环境,构筑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核心)。

尊重人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倡导性规划)。

(三)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的理念

中心-腹地模式被核心-边缘模式取代;

扩展了区域分析的视野,打破国家界线,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寻求区域发展

的定位和机遇;

催生了许多超国家尺度和跨国境尺度的区域规划,大大扩展了传统区域规

划的规划尺度,提升了区域规划的规划层级。

(四)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

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区域规划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为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

其次强调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考虑资源环境的容量。

总之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整体效益,既重视纵向时序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要重视各横向发展单元的整体协调。

(五)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

区域的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综合社会环境等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不再依赖于“所有”,而更依赖于“所能”,即区域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动态的,要求区域规划必须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要求将区域作为更大区域范围的一个点看待,在空间上采取开放式结构,在时间上强调发展阶段性和时序性。

(六)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有限发展理念

首先是规划选择的开发空间的有限性,区域发展要重视自然“门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强调空间准入,发现限制性因素,明确各区域可以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等用地内容;

其次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限性。

——规划不能成为未来发展隐患的制造者!

——规划不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今天的能力,而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明天的潜力!

(七)区域协商协调的平等规划理念

区域内或区域间在充分博弈基础上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自下而上”的平等协商达到利益协调的区域规划最终才会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实施。2、如何理解增长极的概念?

(一)佩鲁的增长极概念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Growth Pole的概念。他认为增

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Boudeville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

空间,将其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

?“增长极是指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

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

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三)增长极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特征: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的中心城市。

(三)增长极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具体来说:推动型产业(增长极)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直接贡献),

另外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间接贡献),即扩散效应(前向、后向、

旁侧联系),由于扩散效应,推动型产业增加单位投入,必然产生若干倍

的经济增长,即乘数效应。

3、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区域规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能是区域增长极;

2、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选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3、增长极不是布置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

4、大力培育启动型工业,建立强大的工业系统,同时大力发展满足区域发展多种社会职能的服务设施。

5、从城镇体系发展的要求出发,构建不同区域层次的增长极,形成科学的

增长极体系。

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完善增长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

7、注意发挥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实现均衡发展

4、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应遵循的步骤?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城镇?

(五)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5)在原有发展轴线尚未完全形成、发展时,除非是选择错误,一般不宜再开辟新的轴线。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1)明确各中心城镇的吸引范围和辐射范围,选择地位重要、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大,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2)从区域城镇化水平、历史进程、未来发展速度和规模等方面,分析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轴上各中心城镇的发展规模。发达地区选择规模大的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落后地区,选择较小的城镇作为增长极培育;

(3)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围绕次级中心,选择三级乃至四级中心城市。

5、城市圈层结构三个圈层呈现出哪些特征?

1)、圈层结构的整体特征

(1)每个城镇都有各自的圈层状态;

(2)每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3)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

(4)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

(5)各城市的圈层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

(6)可分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2)、内圈层的特征

(1)是完全城市化的地区,以第三产业(商业、金融、服务业)为主

(2)地价高、人口和建筑密度高

(3)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

(4)可分成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

3)、中间圈层的特征

(1)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半城半乡

(2)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对城市扩展有强大吸引力

(3)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对外交通、物资中转、工业、城郊农业

(4)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5)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4)、外圈层的特征

(1)可称为城市影响区

(2)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

(3)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地

(4)分布卫星城镇、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第八章区域规划的内容、方法与程序

1、区域规划应包括哪些规划内容?

1.区域分析

2.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

3.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规划

4.区域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5.空间准入与发展时序规划

6.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7.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9.次区域和重点空间的规划导引

10.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规划

11.近期建设规划(行动计划)

12.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2、如何理解区域规划的内涵和任务?

(一)定义

?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

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空间利用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

划和区内规划,区际规划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区内规划主要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

体规划。

?日本称为国土规划、欧盟及其部分成员国称为空间规划、美国等称为区域

规划,广泛始于二战后。

(二)内涵

?规划地位:区域发展的“宪法”,是对区域未来发展蓝图的选择过程。

?规划属性:空间规划,中心任务是将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落实在特定空

间上,划定功能“红线”。

?规划对象: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利用

?规划层级(定位):宏观-中观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编制主体:国家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提出,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

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发展改革部门是规划草案起草单位。省级区域规划由省级政府提出,同级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内相关部门和市县级政府共同编制,省发展改革部门是规划草

案起草单位。

?编制区域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

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

?规划期:中长期,10年或20年

(三)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是区域发展战略与定位

◆二是空间结构优化,明确空间发展方向和重点,特别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方

向和重点,解决区域内部特别是跨行政区的协调发展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从全国甚至全球视角,解决区域

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职能分工和定位问题。

◆四是基础设施整合,着重解决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问题。

◆五是土地、水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

展和资源环境协调起来。

◆六是制定政策措施,通过提出支撑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协调中央与地方、

地方与地方之间关系。

3、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地域分为哪四类区域?

4、新形势下,区域规划呈现出哪些新特征?

(二)区域规划的新特征

1、区域规划由经济单目标型转向综合目标型

2、区域规划由面面俱到逐步演变为重点问题与目标导向型

?区域规划必须因地因时制宜,突出重点,有限目标;

?有明确的主题,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差异性规划。

3、区域规划由目标终极型转向过程实施型

?现代区域规划不再强调终极年限、终极目标,而是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强

调规划实施过程中因背景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和弹性;

?规划成果本身也注重与区域发展过程的有机衔接,规划策略不再针对“终

点”,而是针对“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现状延展到目标的“规划链”。

4、区域规划由虚调控型转向以空间管治为手段的实调控型

?区域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的地域空间规划,为此需制定“空间

准入”的规则,实施“空间管治”,这是实现由虚调控型向实调控型转变的关键“权力砝码”。

5、区域规划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规划弹性是规划的生命力所在。保证弹性和调控程度的平衡是衡量区域规

划有效性的标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型规划转变为以价值手段为主的计划与市场兼容型规划。

6、区域规划由指令型、强制性转向与指导型、协调型结合

7、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e)被列入规划程序

政府和精英规划师主导的科学理性规划让位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型动态规划;

规划师改变过去的精英地位,转而去适应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市民参加的交往过程的组织者和促成者(Organizer);市民间意见冲突的调停者(Mediator);为特定价值辩护的交涉者(Negotiator)。

8、区域规划方法的现代化和定量化

?定量方法:系统工程、灰色控制系统、AHP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多目

标决策规划。

?GIS技术。

?决策支持系统(DSS)。

9、区域规划类型多样化

?规划范围越来越大,更加重视以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发展规划,甚至开始

制定跨国、国家之间或以大洲为对象的区域发展规划;

?类型多样表现在:城乡规划、都市圈规划、概念规划、空间规划等等。

10、区域规划机构和法律日益完善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33号)

?《城乡规划法》

?《土地管理法》

5、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系?

(二)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主次关系来看,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就规划的功能来看,区域规划既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空间地域上的落实,

也是积极、主动地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区域规划也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一种检验和反馈。

(三)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基本格局、全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

各个区域和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

?区域规划是在区域主体功能约束下明确本区域各类空间的分布和边界、交通

等基础设施网络、生产力布局、各城市的基本定位。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1、何谓区域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指基于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

宏观谋划。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主要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包括经济

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或行业发展战略。

◆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开发方式、确定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

提出地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安排。

2、区域发展战略由那些内容组成?

(一)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二)审视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三)分析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四)寻求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五)确立区域发展的战略原则与指导思想(六)制定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七)优选区域发展的

战略支撑产业(八)确定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九)做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十)提出区域发展的战略对策(十一)提出论证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

3、在确定区域发展定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明确区域的地位

(二)确立区域优势与劣势

(三)分析区域容量

(四)评估区域创新能力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分析总体环境

◆ 即大环境分析,只能观察它、适应它,而不能左右它。包括世界环境、国家环境、大区域环境、区际环境。

(二)分析产业环境

◆ 要掌握有关影响产业发展因素的变动趋势,而不在于各因素现状本身。重点分析产业结构、生产环境、产品状况、产品市场状况、产品生产环境。

(三)分析企业或公司生存环境

◆ 一般只有极小区域的战略规划才进行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分析。

三、提出战略构想的方法

(一)基本原则

◆ 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出综合分析研究,通常采用两两组合分析方法,在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较适合的方案。

(二)区域发展特性组合图(P283)

4、区域战略目标具体包括哪些目标?在确定区域战略目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战略目标体系(P270) :

????????????????

?????????????????绿地面积筑密度、容积率、人均建设环境质量指标:建域总面积的比例地面积、建设用地占区空间规模指标:建设用用地结构经济发展均衡度、建设位度、城镇集中指数、空间结构指标:城市首建设目标拥有大学生数量:受教育程度、每万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

、恩格尔系数均居住面积、人均寿命物质生活水平指标:人化素质结构口比例、就业结构、文人口结构指标:城乡人、总劳动力人口总量指标:总人口社会目标业比重、工业行业结构经济结构指标:三次产能耗、单位经济效益指标:人均

、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目标战略目标GDP GDP GDP

◆ 制定战略目标需要注意:

? 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不能偏低,也不能过高。

? 定性与定量结合,定性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发展方向;定量是具体的指标。

? 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使需求与供给相适应、需要与可能项结合。 ? 突出重点,提纲挈领,不包罗万象,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的概念及特征,如何理解?

(一)城镇体系的定义(P461)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

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城镇体系的内涵

◆城镇体系是区域的城镇体系,不能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的

差异。

◆城镇体系中各城镇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

(三)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国家级-省(市、区)-地(市)、县四级。

◆动态性:

◆开放性:

2、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哪些内容和成果?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473)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的十大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规定的九大内容:

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5、协调用地及其他空间资源的利用;

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形式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规划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2)城镇体系规划图;(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3、如何理解城镇化的概念?

(一)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

为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城镇现代化水

平提高,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变化。

其他相关概念: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异地城镇化等等。

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

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不含县城关镇。

(二)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同向发展

城镇化是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化是消费和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

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镇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是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即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建制城镇化

4、在城镇体系空间规划过程中,如何进行“点”、“线”、“圈”的规划?

(三)规划技术要点

“点”的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镇)分布框架

首先,选择区域的若干经济增长极核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

地方中心城市和潜在的中心城市),确定它们的等级系统和相互联系,制

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其次,择优选择一批县以下的重点发展城镇,关键是突出城镇特色,一般

地,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片区中心城镇、经济实力强的城镇、资源开发前

景好的城镇以及有区际意义的特色城镇都应列入重点发展的城镇;

再次,要合理发展一般镇,凡是乡镇合并后确定要长期存在的建制镇,除

生态敏感区和少量没有发展条件的以外,一般都要积极发展,重点是通过

小城镇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线”的规划——交通干线的布局及城镇发展轴线的选择

一般省域或地市域可规划2~3个级别的产业与城镇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轴线不宜过多;

一级轴线为区域内最重要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的内河

航道等,沿线应包括大多数县城及其以上的中心城市;

二级轴线多为省道、高等级公路、内河航道等,包括部分地、县中心城市

和重点发展镇;

三级轴线是县域内的城镇发展轴线。

在强调城镇沿轴线布局时,要尽量避免交通干线穿越城镇,城镇新区、工

业区及开发区与公路干线的关系要近而不靠,尽量在主干公路的一侧发展。

“圈”的规划——中心城市和部分次中心城市城市圈的规划

一般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都有明显的城市圈。

大城市圈的范围一般以城区中心到外围1小时左右的单程行车通勤距离

为半径;

特大城市圈的范围从城市建成区边缘向外1小时左右的单程行车通勤距

离为半径;

城市圈地域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城区、近郊区(城乡结合部)、中郊区和

远郊区。

城区是连片的、完全市街化的建成区;

近郊区既有沿城区向外顺交通干线延伸分布的手指状建成区,也有交错分

布的农田、林地和村庄,城郊之间通勤率≥50%;

中郊区菜粮兼作,分布着较多的小城镇和半独立的工业区、卫星城镇,企

事业单位,与主城的通勤率10~50%;

远郊区种植业以粮经作物为主,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多在此规划建设,通勤

率不超过10%,形成较为独立的卫星城镇。

“区”的规划——城镇密集区(带)的规划

城镇密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密度大,地域范围要超出上述城市圈,

可有若干个大中城市在其中起核心作用。

5、城镇职能的概念?

城镇职能是指城镇在国家和地区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克利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的一般职能是它的

中心性。

迪肯逊(R.E.Dickinson)则把这种地域中心的职能视为城镇的地域职能。

6、都市圈的概念?

1)、都市圈的概念

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条件的一系列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

都市圈与单个的城市圈不同,它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比较密集、跨越

行政区范围的地区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城镇体系。

2)、都市圈的类型

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

以相邻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

南大网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9.38 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区域规划有哪几种类型答:1、国土规划;2、省、直辖市区域规划;3、市县区域规划。 题号:2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试列举5个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答: 1、发展阶段理论 2、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题号:3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答: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1、经济上的联系;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3、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的一致性。 题号:4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8.75 区域规划的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工农业生产力布局; 3、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题号:5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21.88 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答: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理顺各级政府事权,明晰各级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3、体现政府职能归位,从项目管理到空间管治协调; 4、坚持规划创新,因地因时制宜规划; 5、力求突出重点,突出规划的问题导向。

题号:6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请用word文件完成答题,在平台上传!试述城市化的4个含义答:城市化的4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题号:7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6.25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题号:8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区域规划的特征 答: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题号:9 题型: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空白处)本题分数:3.1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基本概念: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 。 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反映了区域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人口自然增减状况。)人口承载力:指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 增长极: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GDP: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发动型工业:最新科技成果、最高技术装备、产品市场好的工业。 乘数效应:某一产业的单位资本投入能带来倍增的产出效益的现象。一般来说,乘数效应的产生来源 劳动地域分工: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区域发展战略: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其核心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创新(熊彼特):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的活 2.新的产品; 3.新的原材料; 4.新的市场; 5.新的组织。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 贫困循环(纳克斯):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超稳定性。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 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起作用。 环境功能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性功能区。 二、基本原理(选5题) 1、区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均质、枢纽)?P10-11 1)属性:不可重复性、可度量性、系统性、客观性 2)类型:均质区、结节区 (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 (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六阶段” 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有哪些?P56 1)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罗斯托理论的核心是“起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导产业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哪个阶段的主要因素;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3、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是怎样的?区域主导产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怎样? 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 若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有三个发展阶段,每阶段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①A>C>B②A>B>C ; 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A>C②B>C>A ; 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A>B②C>B>A 。 2)①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带动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②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化。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 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 A、人口容量 B、适度人口 C、人口承载力 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 A、人口数量 B、人口迁移 C、人口素质 D、人口分布 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 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 )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 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 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 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 四、简答题:(各5分) 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

区域规划考试题

1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 2主体功能区规划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3“三结构一网络”: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空间结构和网络系统组织。 4规模经济效应与乘数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诱导相关产业的扩张,并向核心地区集中,增强核心的竞争能力。乘数效应——由于扩散效益,推动型产业单位投入的增长,必然产生若干倍的经济增长。 5城市经济区: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经济区。 6.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成果 内容:(一)分析评价现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明确规划编制原则、重点和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按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提出本省、自治区在国家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城镇发展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城镇化进程中重要资源、能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要求。 (四)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城乡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趋势、省域内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差异等影响本省、自治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五)按照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的规划要求,包括省域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居民点体系和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要求;提出省域综合交通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的建议;提出需要从省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的地区,以及需要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协调解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相关问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城市规划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的职能是(A)。 A.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B.城市性质 C.对城镇政治、文化、科研等起作用 D.在经济方面的职能 2.对确定城市发展性质最具硬性的依据是(B)。 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B.该城市所在区域对城市的影响 C.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D.对该城市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3.城市形态是指(C)。 A.城市各项用地集中成片 B.组团状城市 C.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 D.城市呈现的主要形态 4.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C)。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农业和商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化的是(C)。 A.城市覆盖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 B.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C.城市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D.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6.《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主要是中国古代对(C)城市布局的规定。 A.边关城市 B.府城 C.王城 D.县城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都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唐长安城的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B.唐长安城的皇城位于城市的北部 C.元大都城的皇城居于城市的正中,应为宫城 D.明清皇室建筑日、月、天、地坛位于北京城外 8.促进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工业发展

B.居住环境恶化 C.汽车交通的出现 D.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9.“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是城市规划中(B)的体现。 A.政府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的作用 B.公众参与 C.综合规划 D.系统思想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C)。 A.主要法 B.主干法 C.基本法 D.行政法 1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A)几个层面组成。 A.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B.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C.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D.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2.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 A.促使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B.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考研考博培训中心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19264373.html, 400-6998-626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2020年1月1日 【2021年考研温馨解析:考研失败的7大原因】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0多名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生之所以考研失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备的时间太晚,在育明教育咨询的考生,很多都建议大三或者大二就开始准备,并且最好是大三就尝试考一次,但是大多数考生的复习时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和准备了一两年的考上相比呢,除非你是神通。第二,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不合理。当然,很多考生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专业和院校,因为信息太少了,又缺乏相关的经验,这点可以咨询育明教育咨询师,由十余年考研咨询经验的高级咨询师给大家答疑解惑。第三,复习规划不合理。自上学以来,很多考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的,上大学以后大家就失去了学习安排的能力,导致考研不知道如何安排,这点可以根据育明一对一的复习进度进行解决。第四,复习技巧。很多辅导机构都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能很难在考场上应用的,真正的技巧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备考磨炼出来的。第五,答题技巧。育明教育每年都会聘请具有5年以上公共课和专业课阅卷经验的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的,这点是育明教育高通过率的秘诀,要知道,很多题目都是主观题,你能回答上来和你能得高分是两码事。第六,复习重点。考研考的就是心态,很多考生往往容易贪多,再加上把握不住重点,所以,越往最后越是急躁,越是觉得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其实核心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住重点。第七,很多考生初试后,对复试不够重视,尤其是MPAcc 的考生,报考人大、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现在复试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所以一定要重视复试,育明教育的复试保过班次,大家可以考虑。 一、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 育明教育一对一学员回忆整理 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2.城市双修 3.参与式规划 4.城市的“三区四线” 5.共有产权住房 6.社区网络 7. urban renewal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郭怀成版)(DOC)

生态环境规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 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最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教程文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 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 A、人口容量 B、适度人口 C、人口承载力 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 A、人口数量 B、人口迁移 C、人口素质 D、人口分布 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 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 )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 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 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 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 四、简答题:(各5分) 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空间系统,它表示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临近部分。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2社会经济区域1均质区2结节区。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空间性。整体性是由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经常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的,区域内各部分按一定的联系有机构成,区域的这一特征使区域内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变化。层次性是指区域是有层次,等级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某个较大的区域组成部分,各个区域呈镶嵌的关系,从而形成区域的层次结构。开放性是指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存在着大量的人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动态性是指区域处于大量要素的随时间的变化中。空间性是指区域总是同一定的地球表层空间相关,其内部要素的空间缝补状态、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联系等都影响着区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 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必选的综合性。2地域性。3战略性4动态性5政策性。区域规划的类型:按深度和航宇与风格可将区域规划划分为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区域规划设计等类型。 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管制规划5区域产业发展规划6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7区域基础设施规划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9区域政策10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准备规划区域的地图,包括最新的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6)制定规划工作计划。(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办公室。 2,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4)规划方案设计(5)规划方案评估(6)报批定案(7)实施阶段针对规划区域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综合考虑区域内部组成要素与区域外部环境,提出规划的要求;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区域为例发展变化的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方案;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进行比较。作出规划决策,优选最佳规划方案,并促成其实施。对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根据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修改,进行新方案;大体划分为规划准备、规划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来看,两者可互为依据。它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刚要,对区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国土规划是有计划地开展国土资源的开放、利用、治理和保护等进行的综合性规划。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就是区域规划,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规划层次不同。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只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也促进区域的发展,城市规划本身就具有区域规划的性质,是区域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安排。 与其他专项规划是综合与专业、地区与部门、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有作用的从属关系。是区域规划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准,开创区域规划的先河。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提出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整体发展,这使得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区域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目标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六个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阶段现 代化社会阶段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自给自足 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 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经典理论评析:罗斯托钱纳里和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所揭示的区域发展演化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区域发展大都沿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阶段——以工业产品为原料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加工和制造耐用品工业发展阶段—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阶段”的轨迹演化。但三个理论的侧重点不同,罗斯托理论强调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演化规律,而钱纳里理论侧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胡佛理论则侧重从贸易角度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上述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衰退阶段 区域产业的功能性划分: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 业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 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在的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它有利于发挥各级据点的集聚经济效果;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区域的开放式发展,有利于将区域经济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威海的发展。它是生态稳定,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的综合反映,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轴选择思路: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选择思路: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区域空间管制原则:生态敏感区优先保护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原则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原则区域空 间管制一般将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生命力比较弱的生态系统,作为区域空间管制的基本单元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以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为出发点,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点,服务功能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特征,引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控制是指对影响区域整体利益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等提出明确的管制和布局要求;而引导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措施对空间资源开发进行指导。 区域空间管制内容: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则制定根据空间资源的利用功能与特征属性,可将区域空间资源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型区:城镇建设发展区农村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不同可将空间管制区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扩展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 态缓冲区禁止开发区根据空间资源特征属性和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可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而不同的空间管制类型应具有不同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标准。 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 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范围。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大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的性质影响着区域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特征技术进步的范围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容与空间形式 技术进步的幅度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