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本

政治经济学课本
政治经济学课本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关及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

律。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

存在的。

*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要相互结成的一定关系。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生产力的要素是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人们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

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经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一点是与自然规律相同的;

自然规律,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物的等,都离开人们的活

动而独立的存在。

经济规律,是人们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即人们的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运动的规律,虽然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

起,但它具有客观性。

(2)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但不代表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

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4、商品就是二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另有些东西虽然是劳动商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也不能形成商品;还有些东西,既是劳动产品,又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的,也不是商品。

对立性:一切商品对于购买者,才具有实用价值;对于生产者,拒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

*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这种臭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

动时间。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重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职能(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 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

* 通货紧缩: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情况;

*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刺激商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

经营黄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前提条件:社会分工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生产者所有

第三章 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的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相互紧密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经济范畴。(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表现在: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在:

商品经济是从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实现劳动交互和经济联系的方式上,或者说从社会生产中的个人劳动如何让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方式上来界定的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市场经济则是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实现合理有效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的。(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是计划经济)

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2、资本流通的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3、资本流通的总公式:G—W—G’(G’=G+三角形G)

4、资本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

现了价值的增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2)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意外,不占有生产资料。

6、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门资本

可变资本:就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剩余价值与可变价值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9、绝对剩余价值: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2、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重点)

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多少

4、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

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5、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6、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累: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有两个特征:

* 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累,要受到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

* 社会资本分散在单个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的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累就越分散。

(2)资本集中:就是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与资本积累的不同点:

* 它不是各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组合的结果;

* 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机社会资本再生长

1、产业资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与这个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此时,货币在这个阶段上已经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即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A

G—W— Pm (W 代表商品 A 代表劳动力 Pm代表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就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所以,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为生产阶段。这个新的商品是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商品,从而形成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A

W ……..P……W’ (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P 表示生产过程 W’ 表示P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为收买阶段。

用公式表示为:

W’—G’(G’表示已经增殖了的货币资本)

3、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了三种职能方式,使价值获得了增殖,最后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大条件:

(1)并存性: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继起性: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

5、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6、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7、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选择题)

(1)固定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反比)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剩余价值量的数量(正比)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9、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见书本p122)(记公式)

Ⅰ(c+v)=Ⅱ(c)

Ⅰ(c+v+m)=Ⅰc+Ⅱc

Ⅰ(c+v+m)=Ⅰ(v+m)+Ⅱ(v+m)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见p123)(记公式)

Ⅰ(c+v)>Ⅱ(c)

Ⅱ(c+m+m/x) >Ⅰ(v+m/x)

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见p123—126)(记公式)

Ⅰ(v+△v+m/x)>Ⅱ(c+△c)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利润: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利润。商品价值的转化公式就由W=c+v+m转化为W=k+p(k代表生产成本,p代表利润)

3、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即P’=m/C(P’代表利润大写C代表预付总资本)

4、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有:

(1)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不变资本的节约

(4)资本的周转速度

5、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重点):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的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生产部门,他们的生产类别、产品性质、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等各不同,因而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也存在着差异。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是影响利润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不同,其利润率也就不相同,从而获得不等量的利润。

(2)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相互之间为了获得较高利润而展开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围绕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

6、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7、商业资本: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以后,就形成了商品资本。

8、商品利润:商品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9、借贷资本:就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0、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式,来源是剩余价值。

11、股份公司:就是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12、股份资本:以发行股份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

营的资本。

13、股票:实习那个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15、股票价格:是股息的资本化,即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

16、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收入。

17、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向缴纳的地租,他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所构成。

18、极差地租:

含义: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产生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

产生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19、绝对地租:

含义: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20、土地价格:资本化的地租

公式: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例如,某块土地一年能收地租2000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4%。如果通过银行存款要想在一年内获得2000元利息,则需要存入银行50000元货币资本。因此,这块土地的价格就是50000.按照土地价格的公式计算则是:土地价格=2000/4%=50000元

21、国民收入:从实物形态来看,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它等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等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1、垄断

含义:十八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形成:是从生产集中产生的

2、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取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3、垄断价格: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4、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作用的变化,使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资本与业务上的相互渗透,银行购买工商企业的的股票或直接开办新企业,工商企业则购买银行的购票或开办新银行。

二,人事上的结合,双方互派人员充当对方的各种领导职务,一身而二任。

5、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

6、列宁指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1)由于国内已经建起了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从而使垄断资本积累的大量货币资本开始“过剩“。

(2)、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地干活主义国家不得不加速输出资本,以保证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来源。

(3)、随着生产国际化额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国际间的国际分工

进一步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也发生和发展起来。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他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相互融合的结果。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稳定地发展,是由于下列因素促成的:(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空前加深了。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总大道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是人们在财产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关系。

3.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1)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它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质的建设。

(3)它有有助于扩大劳动就业,缓解整个社会的应业压力;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4)它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及管理,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

(5)它有利于我国面向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及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4.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有经济,有其历史的何现实的客观必然性的。

(1)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和改造了各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才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从现实来看,一方面,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5.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比寻湛支配地位。

(2)我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在全国范围内切实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经济自身的竞争力和对经济运行全局的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国有经济成分在某些地方、部门和领域中的适当收缩,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动摇或剥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6.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有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其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私有制经济形式。(简称个体经济)

7.私营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劳动和剥削管辖的私有制经济成分。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想结合的一

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1)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官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

(2)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

联合经营。

(3)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和公平相结合,鼓励一部

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

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4)在宏观调控生,社会主语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于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

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 经济体制是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集

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1.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使用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资金进

行生产和经营,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基本经济单位。

2. 现代企业制定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3. 有限责任公司,是有2个以上、0个一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的。

4.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人发起设立的方式和发起人

募集设立的方式。

5. 法人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零星和监事会所组成的

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1.GNP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GNP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在此国内支付给外国居民瓶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GDP则是将本国国土方位内所有的本国和外国居民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所获得的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时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方位内的分配。

4.按劳分配本质上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或集体提供了自己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本人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等量的消费品。

5.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只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

6.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法力、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7.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火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谋求和满足

当代人的需要和目前利益,而且要保证满足后代人的需

要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1)人口对策

(2)资源对策

(3)环境对策

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

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

来实现经济增长。

3.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

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

长。

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

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产

业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

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

持集约式经济发展,着重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第

一,在需求结构上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 第

三,在要素投入上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

1.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

政策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监管、控制和

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促

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目

标、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

3.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政府所具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4. 社会总供给,在实物形式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

内(通常为一年)想社会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社

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即以有货币支付能力为前提

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在实物上表现为社会购买力所要购买的

商品和服务总量。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支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

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7.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红果调控主要采取

直接调控方式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

9.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

(2)法律手段

(3)计划手段

(4)行政手段

10.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第十八章 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笔记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第13版) 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生产要素与生产力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①人的劳动 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就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没有人的劳动,任何物质资料都生产不出来。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劳动对象可能是自然物,也可能是劳动产品。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除了生产工具以外,生产用建筑物和土地等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劳动资料。 (4)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 (5)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表明: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时,拥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技能,拥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作用于自然界,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的。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6)决定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因素: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人大802考研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新增内容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新增内容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府的生产关系的利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叫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一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 ③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2.政治经济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的任务有三个方面 (1)借鉴。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组织,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借鉴,由此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赶上甚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2)竞争。两种制度并存必然包含两种制度的竞争,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可以为社会主义最终在经济竞争中战胜资本主义提供对策性理论。 (3)信念。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阶段,单靠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难以说明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需要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其新的矛盾,从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坚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3.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应该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III 第5版新增的课后习题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宁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科学,其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作为经济分析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经济建设的指南。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如下意义:①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②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③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 创新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辨析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 答:此说法不正确。理由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

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三、简答题 1.资本积累的原因和途径。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1)资本积累的原因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答案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8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 2.原始积累 3.雇佣劳动制度 4.劳动力商品 5.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率 7.不变资本 8.可变资本 9.剩余价值规律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5.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资本 答:资本是指是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但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上述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任何形态的资本都具有的共性为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和风险性的特点。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在现代经济学和人们日常使用中,资本的内涵扩大了,凡是能够增值的价值,都被视为资本。 2.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即资本原始积累的简称,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政治经济学教课的缺陷及建议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一)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其内容存有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 目前,国内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系列教材和自主编写教材两类。如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属于前一类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张丰兰主编)则属于后一类教科书。就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而言,虽然个别章节顺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依然沿用着传统教科书的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精髓的阐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着对经典理论逻辑的原始解读,对其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理论创新内容还很少见。即便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水准的研究,因为缺乏系统性,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为研究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出现,而没有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体现。故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有着内容陈旧且雷同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有效展开的客体障碍。 2.教材内容与实践缺乏联系 因为教材内容陈旧且雷同,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体系以及内容来展开课程活动,这就出现了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和接触到的现实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即出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层皮”的现象。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隔几年就会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个别地方增加一些简单的阅读材料以外,与旧版本的教材在实用性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即出现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却始终存有。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有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 的讲授方式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 影响。 1.教学方式单一且运行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 广泛应用,各大高校纷纷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开政治经 济学课程的教学,力图通过先进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但在教学 过程中,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并没有直接促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技能掌握的水准不高,使得应用这一新的教 学工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蜕变为变 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也是教学 方式有效运行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被提到的最 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但受到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与科研能力不强的限制,能够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讲解理论的教师在普通高校中还不多见。 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改变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固有特点。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单一教学方式下教 学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单一限制教学活动灵活展开随着教育部学分制的推行,政 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被压缩,使得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在有限 的时间内讲解,增加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与此同时,学分制下推 行的教考分离制度,使得考试环节反过来制约教师的课堂活动。教考 分离制度执行以后,的确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但这 也使得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学生最终考试问题,形 成了尽量在有限的课上时间讲解考试将会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而不是 按照现实经济发展中理论的实际应用水准来讲解。 (三)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的问题 从教学环节的展开来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对理论掌握的 好坏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在政治经济学学习的 过程中,学生存有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 (4)

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 2007 秋授課教師:魏少君(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 上課時間:星期四晚上18:00-21:00 授課對象:社會系大學部學生 聯絡方式:shauchun171@https://www.360docs.net/doc/7214586682.html,電話:0912-073330 約見時間:每週下課後或另外約定 課程主旨 什麼是政治經濟學?它和社會學理論的傳統有何關連?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又有哪些關鍵議題與概念值得我們深思?簡單地說,它的宗旨在於企圖解釋一個社會中財富如何被生產、被分配的問題,它提醒學者們不斷地去思考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中始終存在的問題:財富價值是由誰以及如何被創造出來的?而這些財富資源又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分配?為什麼社會不平等與貧富不均的現象在人類文明中屢見不鮮?國家與社會如何看待貧窮問題並且曾經提出了什麼解決之道?國家透過財政手段榨取社會價值,這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社會重分配的問題?而又為什麼在資本主義與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國國內以及國家之間卻仍然未能真正面對並且解決這個問題? 本課程內容設定為社會學系專題課程,在進度安排上本課程將分成三個討論部分,首先帶領學生討論政治經濟學的關鍵議題,從經濟、政治與勞動等議題依序切入政治經濟學的不同主題與討論,由經驗現象出發來奠定本學期課程的基礎,並且於每週課程中進行理論與概念的討論。其次則是進入比較政治經濟學的脈絡,從歷史與跨國比較中,凸顯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問題,經由台灣政治經濟的歷史經驗以及福利國家研究的介紹,進一步讓學生將前一階段所學的基本議題串連並且予以理論化,同時深化對台灣經驗的掌握。最後一部份,則是進入全球化現象對當今政治經濟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讓學生理解全球化所造成的多面向衝擊以及各種今日的政治經濟學者所不得不重新正視的當代議題。 教學設計在比重上,相對重視課堂參與討論與觀察現象的訓練,目的在於鼓勵社會系大學部學生發展對政治經濟現象的興趣,利用各種基本議題刺激學生反思自己與政治經濟活動的互動關係,除了能夠對現象進行多面向的描述之外,更能夠對現象的來源與後果提出闡釋。藉此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認到政治經濟現象對我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衝擊與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在理論上持續與社會學的傳統議題: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緊密扣連,並且進一步思考在所謂「後工業社會」、「全球化」等當代趨勢中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藉此豐富學生的社會學基礎訓練以及深化對於現實經驗的真誠關懷。 課程要求 1.「出席成績」,每次出席2分,最多30分。 2.每週第一節上課時,先請同學提出「時事議題報導」(3分)一份,並上台「口頭評述」(3分)。每次合計6分,最多30分 (5次)。 內容要求: a剪報主題請配合當週讀本與課程內容。 b請以新聞剪報或雜誌專題為主要資料來源。 c口頭評述應包括「現象說明」、「分析提問」兩部分。 d「現象說明」:請妳精要地描述現象的始末與其相關論點。 e「分析提問」:請妳說明此現象與本課程討論的關係以及妳的提問。 3.以報告代替考試。於期中考前一週上課時繳交「期中作業」,佔20分。 作業題目:「台灣政治經濟專題簡史」(3000字) 內容要求: a 「報導主題」:請妳選擇一個與本課程相關的議題。 b 「歷史年表」:請從妳出生那年開始至今,製作主題年表。 c 「文字描述」:請妳進行妳自己的歷史描述,文字請扣緊報導主題。 d 「問題意識」:請妳從自己的歷史描述中,提出妳所觀察到的社會問題。 4.於期末考前一週上課時,繳交「期末總心得」,1500字以內,佔15分。 心得內容要求: a 請分享妳在本學期最深刻的學習收穫與體會? b 政治經濟學如何幫助妳解決生命中的難題?為什麼?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

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3.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 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③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7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比较复杂。一方面,政府以交易活动的“第三方”身份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维护交易秩序,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政府以调节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目的,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所需的资源及消费品,除运用权力手段程度不等地通过无偿调拨途径获取外,还借助于市场交易途径即政府采购获得。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的最基础的部分。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或“个体单位”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课本思考题

重点题我们老师让记在每一章的课后题那里 第一章P38 概念:商品、交换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 问答:1、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 么? 第二章P55 概念: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超额剩余价值问答: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三章P69 概念: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问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影响因素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章P83 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问答: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不同? 5、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P96 概念: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 问答: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政治经济学判断正误题

判断正误题: 1.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 4.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8.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1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1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现代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起主导作用的。(×) 12.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1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5.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1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 17.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20.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本价值增殖没有影响。(×) 21.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2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23.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24.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的价值。(×) 25.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26.部门之间各企业的竞争促使利润平均化。(√) 27.的形成并不能消灭竞争。(√) 2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29.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0.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31.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是一种“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32.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收紧银根”。(√)33.一般来说,贸易逆差会造成一国国际支出增加,本国的产业发 展受到打击。(√) 34.贸易顺差就是输入大于输出,贸易逆差就是输入小于输出。(×)35.国际贸易,就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 36.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3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3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40.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节。(√)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42.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43.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44.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者必然是对抗的 (×) 45.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46.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度。(√) 48.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制度。(×) 49.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按照所持股份分配利润。(√) 50.现代流通方式就是指电子商务。(×) 51.市场体系是由各种商品的比价和差价构成的。(×) 52.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53.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54.资源条件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惟一因素。(×) 55.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 56.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经济落后走向经济发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5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58.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投资和消费。(√) 59.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最终用于消费。(×) 60.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61.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从根本上并不矛盾。(√)62.合法的个人收入不仅有劳动收入,而且有非劳动收入。(√)63.投资买股票所获得的收入既有资本收益又包含了风险报酬。 (√) 64.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自我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65.社会保险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66.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第9版)重点 1.A.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B.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3.包含的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4. A.经济规律的类型: 1一般经济规律: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2共有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3特殊经济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是属于:一般经济规律。 C.客观的理解: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作用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它都在发生作用。 3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某种规律,违背它就要收到惩罚。 4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社会。 5. A.商品的含义: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商品的两方面属性: 1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永恒性。 2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的本质属性,具有历史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地位是:是交换的内容) 6.商品价值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商品价值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7.A.含义: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圣才出品】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doc

政治经济学书籍推荐 政治经济学书籍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doc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区别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 就美国学术界目前的情况而言,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y的子学科。 在政治学里,political economy的定义并不清晰,通常是指对那些与经济决策有关的政治过程的研究,例如某法律如何出台,劳资纠纷,经济发展和权力的关系,等等。 在经济学里,political economy有深远的传统。有朋友提到了,经济学在古典时代就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y,现在经济学界最著名的杂志之一就叫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但是,对现在经济系的学生来说,狭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子学科,是指那种将一般经济方法(理性选择加实证主义)应用于与政府及权力有关的问题的研究。为了与政治学里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分,有时,这个子学科被称为political economics。 举例以来说,2006年,MIT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 和哈佛政府学院教授James Robinson出版了《独裁与民主的经济起源》(或许是向政治学家Barrington Moore早年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致敬),比较系统地将动态博弈(dynamic games) 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他们和其他几位经济学家如Tim Besley、Torsten Persson、Guido Tabellini, 几乎重新定义了这个领域。此书在2007年被美国政治学会授予本年度最佳图书奖,并被美国各主要政治学系引为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部分。政治经济学之外的经济学往往把政府的角色和权力结构视为给定,也就是说,政府不是行为主体,那么,在市场失灵时,国家就要进行干预。政治经济学放松了这一假设。但是,如何理解政府的行为仍然缺少广泛共识。几种有影响的看法包括: 1. 有效制度论:即包括国家在内的制度倾向于减少交易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