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施用多种复合肥的效果

马铃薯施用多种复合肥的效果
马铃薯施用多种复合肥的效果

马铃薯施肥技术

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 一、马铃薯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 1、马铃薯的需肥特点:研究资料表明,马铃薯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为2:1:4。可见,马铃薯对钾的需要量最大,对磷的需要量最小。其实,对氮、钾的需要量大,对磷的需要量少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的共同特点。 2、土壤的供肥特征:①广东属南方酸性土壤,其酸碱度(PH值)多在5.0-6.5之间,磷的有效性本来就较高。②根据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的调查资料表明,广东的土壤主要特征是有效磷含量“相当丰富”而钙、镁则“普遍缺乏”。 3 、肥料的理化特性:①氮肥、钾肥易挥发、流失,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会很快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动性差。②磷肥的当年利用率一般只有15%左右,其余的磷多数被土壤吸附后,存留在土壤中,供下季或次年作物吸收利用。 二、习惯施肥方法及弊端 1、大量施用三个15(氮15磷15钾15)的复合肥 根据广东土壤的现状,不需要施用太多的磷肥,就可以满足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施用三个15的复合肥,不仅会增加农户在肥料上的不必要投入,而且对马铃薯的品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磷素主要功能是增强作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旺盛,物质积累相应减少,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会随之降低。 2、中、微量元素施用量不足 有些地方往往只注重氮磷钾而忽视了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缺素症的发生.有的还把缺素症误当作病害防治.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会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 一些农户在为马铃薯施肥时,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其实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对马铃薯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一是这些畜禽粪便施入土壤后,发酵所产生的高温易引起烧根烧芽,二是容易滋生蛆类等地下害虫,三是畜禽粪便内含有大量有害病菌,长期施用会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引起病害大爆发。 三、建议施肥方案 方案结合马铃薯的需肥特点、南方土壤的供肥特性以及肥料的理化性质,以既可以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又不致造成肥料中有效养分的浪费为基本原则,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基肥:

马铃薯鉴别检测淀粉及内部杂质的方法

马铃薯鉴别检测淀粉及内部杂质的方法 马铃薯淀粉是食品行业重要的配料,也是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等几十个工业领域的重要佳品,受市场经济需求和价格的影响,马铃薯淀粉工业生产和销售中的掺假行为,使得其作用功效大打折扣,研究其鉴别检测方法和内部杂质去除方法,是解决掺假问题和提纯工艺不足问题的有效方法。 马铃薯淀粉的功效和作用 马铃薯首先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配料,尤其是其广泛应用于煎炸烹炒、做汤勾芡。一级品马铃薯淀粉还具有高粘度、高透明度、糊化温度低、吸水性强、膨胀力大等性能。在食品、制药等行业,且糊化温度为58-65摄氏度、粘稠度可达2000BU,其粘性特质决定了其作为增稠剂的价值。支链淀粉含量约有80%,避免了凝胶和老化现象。 马铃薯淀粉的鉴别检测 随着人类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和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淀粉制品被列入28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产品中的一类,。不仅关乎人类的食品健康,同时也在工业和医药行业受到了相应的重视。淀粉的实用安全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检测淀粉质量指标又是必备手段。马铃薯

变性淀粉的用处更多,尤其体现在速冻食品要求淀粉具有优异的冻融稳定性、良好的弹性和透明度,以解决淀粉团黏弹性差、溶出率较高、烹煮时间较长、缺乏良好的口感的缺点。 鉴别诊断的主要方面是:水份≤18~20%,细度≥99.6(100目通过),蛋白质≤0.1%,白度≥90%(475mn,反射率),化学物SO2≤30PPM,灰分≤0.25,斑点≤3个。扫描电镜和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法鉴别马铃薯淀粉中的掺假玉 米淀粉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具体鉴定方法为: (1)扫描电镜鉴别诊断方法。百合淀粉、葛根淀粉、桄榔淀粉、绿豆淀粉及马蹄淀粉,在扫描电镜下分贝呈现出它们、各自的形态分别为扁平三角形、粘连多面体型、梨形、肾形及卵圆形;日常食用淀粉如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木薯淀粉、豌豆淀粉、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形态及大小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差别和区别。 (2)碳同位素比质谱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当玉米淀粉的掺假量大于10%时,碳同位素的稳定性和自然性差异,对定性鉴定定性鉴别马铃薯淀粉中的玉米淀粉掺假行为,而且依照给出的公式可以估算出掺假玉米淀粉的含量。 马铃薯淀粉去杂方法 干红薯淀粉(颗粒状的)杂质取出方法。在淀粉制备环节,首先进行除杂工艺。以振动筛专门筛选颗粒物质,可以在当地的粮食加工场租取,也可以应用清水稀释后重新沉

土豆种植技术 土豆怎么种

土豆种植技术(土豆怎么种) 土豆是民众喜食的大宗蔬菜之一,由于其产量高、易管理、市场价格稳定、效益好,种植脱毒马铃薯已成为河北平原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良繁基地,致力于生产开发优质种薯和商品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为您提供丰收的基础保证。推荐品种金8号:引自荷兰,原名Favorita。出苗后60-65天收获。植株直立,生长势强。薯块长椭圆形,芽眼浅平。皮肉淡黄色,表皮光滑,大薯率高,商品性好。适合高肥水管理,产量潜力大。一般亩产2000公斤,高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是目前首选的菜用薯品种。 简明种植技术 1、深耕地:暄松的土壤有利于薯块膨大,地块最好在冬前多施粪肥,尽机械能力深耕。 2、多施肥:土豆生长期短,产量潜力大,除多施粪肥外,开沟后应在沟内施用化肥,一般亩施三元复合肥50-100公斤,再加硫酸钾30-50公斤做底肥。出苗后追施碳铵50-100公斤/亩或尿素30-40公斤促苗。 3、早播种:春季土壤化冻后尽早整地,浇水造墒,惊蛰节前后播种。播前1-2天切块,单块重半两左右。点播时芽眼向上,以利出苗。

4、厚培土:按行距要求开大沟深约10厘米,沟底播种以保证培土厚度,防止薯块露头变绿。可单行种植分次培土,也可双行种植一次性培土不低于12厘米做成大垄。垄面刮平盖膜前喷施乙草胺或施田补防治杂草。 5、不缺水:播前洇地,确保足墒播种以利出苗。出苗后整个生育期不能缺水,但浇水时注意不能漫上垄背。收刨前停水促进薯皮老熟,可提高商品质量。 6、稀植大块:根据市场调查大薯价格高,故提倡稀植以提高大薯率。一般单行种植行距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大垄双行种植大行距60-7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30-35厘米,每亩保苗4000-4500株(每穴留苗1株)。 7、及时化控:植株生长旺盛,可在现蕾后至开花前喷施多效唑30克/亩控秧。 8、除治病虫:播种时或结薯前施辛硫磷3-4瓶/亩,除治地下害虫;五月上旬喷施吡虫啉30克/亩防治蚜虫;连阴天喷甲霜灵等杀菌剂防止晚疫病发生。 二、秋马铃薯种植技术 一、选择良种 选择生育期较短的马铃薯品种,如川芋4号、川芋5号、川芋56等。为了减轻播后烂种,宜选用20~30克的小马铃薯整薯作为种薯。

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

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项目 一、研究内容 针对四子王旗的马铃薯重茬种植,促使马铃薯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加,且病情逐年加重的趋势等情况,开展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研究。本试验针对目前四子王旗马铃薯连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在连作田上进行轮作倒茬试验,比较不同轮作方式、不同种植类型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肥力、病虫害、马铃薯产量和轮作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应马铃薯轮作倒茬的最佳倒茬作物,为马铃薯田建立合理的用养制度,为提高我旗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计划实施方案 在我旗马铃薯重茬严重地区选择旱地、水地和膜下滴灌三种不同种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地块,进行轮作倒茬试验,试验分一年轮作、二年轮作、三年轮作,轮作的作物选择种植向日葵、小麦、玉米、草谷子、油菜籽、莜麦,试验设三次重复,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各试验田管理措施相同。试验期间分别对每个试验田块的土壤养分、马铃薯病虫害及轮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分析。 其中,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有机质,K2Cr2O7-H2SO4法;速效氮,碱解扩散法;速效磷,NaHCO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对马铃薯病害情况的测定,采用每

亩多少染病株计数;对试验田作物实收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平均亩产,对比不同轮作方案对作物经济效益的改变;对试验田马铃薯的株高、开花情况、芽眼个数、芽眼深浅等性状进行定期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轮作作物对下年度马铃薯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比较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应马铃薯轮作倒茬的最佳倒茬作物。 三、试验预算 试验计划4年完成,共计投入300万元。试验每年种植108亩,每年计划投入75万元。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从世界马铃薯的发展看中国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因其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而在157个国家种植,又因其营养丰富被很多国家作为主粮食用。联合国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并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2015年1月,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将马铃薯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使得主食品种更加多样、营养更加多元化,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均有积极意义。推动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则是该战略的宗旨和实质。本文将从世界马铃薯发展与变化情况谈起,为我国的马铃薯主食开发建言献策。 世界马铃薯的生产和消费 (一)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2013年FAO 统计显示,马铃薯在全世界157个国家种植。总播种面积1946万公顷,总产量3.68亿吨,平均单产18.9吨/公顷,与1961年相比,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下降了12%,总产量增加了36%,平均单产增加了54.8%。总体来看,马铃薯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亚洲和欧洲的马

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世界的80%~90%,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仅占10%~20%。虽然亚洲和欧洲是马铃薯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地区,但马铃薯在这两大洲的发展却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亚洲马铃薯生产在近年增长迅猛,成为推动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1961年至2013年,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10.6% 上升至51.7%,总产量由占世界的8.6% 上升至49.0%;而欧洲马铃薯生产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比重由80.2%下降至29.4%,总产占世界的比重由82.0%下降至30.7%。此外,非洲的面积和产量也呈现上升的趋势,50多年来,面积增加了7.8倍,产量增加了14.4倍。且马铃薯的生产水平和农业生产地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欧洲的平均单产已达40吨/公顷,而非洲的单产仅为15吨/公顷。 (二)世界马铃薯消费趋势变化 世界上已经有2/3的人口把马铃薯作为主粮消费,从世界范围来看,马铃薯的消费方式以食用为主,占总生产量的39.6%~67.0%,平均占51.1%;其次,是饲用,占总生产量的9.1%~31.9%,平均占21.5%;种用量排在第三,占总生产量的8.8%~17.8%,平均占12.9%;用于工业加工的量较低,平均占总生产量的3.8%。 近50年来,马铃薯的食用量逐年上升,由1961年的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4亿吨,其中亚洲食用量增长近1.1

马铃薯施肥技术

马铃薯施肥技术(科技推广站 一、生长条件 马铃薯的无性繁殖过程,从发芽开始顺序经过发芽期、幼苗期和发棵期三个生长期,继而进入结薯期和休眠期,而完成一个生育周期。收获的块茎经过一段休眠之后,在4℃下即可发芽,13℃时芽生长最快。茎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1℃;块茎形成期的最适温度,白天为14~24℃,夜间为12~17℃。短日照和强光照有利于块茎的膨大,温度过高形成的块茎小。马铃薯宜选用排水好、耕层深、有机质含量高、肥沃而疏松的砂壤或壤土中种植。土壤酸碱度以pH5.0~6.5较适宜。 二、需肥特点 氮使茎、叶生长繁茂,叶色浓绿,光合作用旺盛,增加有机物质积累,蛋白质含量提高。若氮肥过多,特别是在生长后期过多,促进植株徒长,组织柔嫩,推迟块茎成熟,产量降低。磷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提高块茎品质和耐贮性,增加淀粉含量和产量。若磷不足则植株和叶片矮小,光合作用减弱,产量降低,薯块易发生空心、锈斑、硬化、不易煮烂,影响食用品质。钾能增进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加速养分转运,使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含量增多。钾若不足则生长受抑制,地上部分矮化,节间变短,株丛密集,叶小呈暗绿色渐转变为古铜色,叶缘变褐枯死,薯块多呈长形或纺锤形,食用部分呈灰黑色。 硼有利于薯块肥大,也能防止龟裂。对提高植株净光合生产率有特殊作用。铜能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植株呼吸作用。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和增强抗旱能力都有良好作用。同时也有提高植株净光合生产率的作用。 马铃薯在生育期吸收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氮素是从萌芽后到花蕾着生期前后含量最多。磷的含量随着植株生长期的延长而降低。钾的含量在萌芽时低,萌芽后迅速增加,在开花期后反而下降。镁和钙都有随生长期延长而增高的趋势。茎叶中的养分在块茎开始膨大时向其中运转。块茎中无机成分氮和钾占其全吸收量的70%,磷占90%,钙占10%,镁占50%左右。 三、施肥技术 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一般用量为每公顷22.5~45吨。施用方法依有机肥的用量及质量而定,量少(每公顷15吨)质优的有机肥可顺播种沟条施或穴施在种薯块上,然后覆土。粗肥量多时应撒施,随即耕翻入土。磷、钾化肥也应作基肥施用。 种肥 在播种薯块时施用,用过磷酸钙或配施少量氮肥作种肥。但要注意,氮、磷肥不能直接接触种薯。许多地区有用种薯蘸草木灰播种的习惯,草木灰除起防病作用外,兼起种肥作用。 追肥 多半是用氮素化肥,其用量因土壤肥力、前茬作物、灌溉、密度及磷肥施用水平而有所不同。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旱作时,氮肥作追肥效果较差,以作基肥为宜,施氮量一般为每公顷60kg氮。如果现蕾期能浇一次水,则提高到90kg氮,浇水前开穴深施。对甜菜、高粱之后种植的马铃薯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到每公顷105kg氮;密度增大或配施磷肥时,氮肥用

马铃薯淀粉废水治理(DOC)

土豆淀粉废水: 废水一、水量:360立方 COD=69000mg/L 提取蛋白后COD=18000mg/L BOD=52000 mg/L SS=86000mg/L NH3-N=3600mg/L S=125mg/L P=0.55% 植物蛋白含量2.43% 废水二、水量:150立方 COD=24000mg/L BOD=9880mg/L 本方案设计参数为废水一提取蛋白后与废水二一起进入进入系统处理。 设计进水水质: COD=20000mg/L BOD=10000mg/L 根据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废水排放应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1998年1月1日后建设单位)的“二级”标准: COD cr ≤ 150mg/L BOD5 ≤ 30mg/L SS ≤ 150mg/L NH3-N ≤ 15mg/L PO4-3(以P计) ≤ 0.5mg/L PH : 6-9

根据马铃薯淀粉生产的实际情况和排放污水的特点,结合我们在海南木薯淀粉生产厂家污水治理工程中的实践经验,在保证污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本着投资低、运行费用低、去除效率高的原则,来确定工艺流程。 设计工艺流程 出水 如果进入UASB反应器进水悬浮物很高,则考虑UASB反应器后也加一沉淀罐,沉淀回收由于进水悬浮物过高带走的厌氧污泥。

设计计算 1、调节沉淀池 废水中含有的大量的悬浮物,可以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进行分离。本方案采用平流式沉淀池,地下砖混结构构筑物。沉淀的蛋白晒干后作为粗饲料外卖。 调节沉淀池内隔开一池作为中和、加温池。并设可提升式潜水排污泵两台,一用一备。 设计流量: 510m3/d 停留时间: 2天 总容积: 1000 m3 提升泵:80QW60-13-4 两台(一用一备) Q=60m3/h H=13m N=4kw 加温设施:一套 调节PH值设施:一套 2、 UASB反应器 UASB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该技术由荷兰引进,是该污水处理工程的主体构筑物。由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在反应器中集有大量高效颗粒化的厌氧污泥,因而大大提高了COD 去除率,高出一般传统的厌氧消化池2-3倍,减小了后续处理段的进水负荷,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该技术经国内专家十几年的研究开发和大量的工程实际应用,工艺更加完善,培养出的污泥活性高,沉降性能好,处理效果好,倍受国内环保界的重视,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中被广泛推广

马铃薯栽培知识整理

马铃薯栽培重点知识 一、马铃薯栽培区划(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及西北 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气象特点是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d,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年降水量为50~1000mm。 本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因而栽培面积较大,占全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本地区种植马铃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为春播秋收的夏作类型,每年的4~5月份播种,9~10月收获。本区晚疫病、早 疫病、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适于本区的品种类型应以中晚熟为主,宜选休眠期长,耐贮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本区拥有“中国马玲薯之乡”称号的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的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 ◆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玲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 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的第一段生长。 ◆幼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 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片叶展到第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称团颗,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到第十二片叶或第16片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絮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 生侧枝,晚熟品种于第二花絮开花并从花絮下发生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结薯期)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后,从地上部茎叶与地下部块茎的干物质量达到 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淀粉积累期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这段时间主要是块茎积累淀粉的时期。 ◆成熟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

2014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项目方案

2014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项目方案 赵培艺 一、试验目的、内容 针对四子王旗的马铃薯重茬种植,促使马铃薯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加,且病情逐年加重的趋势等情况,开展马铃薯轮作倒茬试验研究。本试验针对目前四子王旗马铃薯连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在连作田上进行轮作倒茬试验,比较不同轮作方式、不同种植类型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肥力、病虫害、马铃薯产量和轮作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应马铃薯轮作倒茬的最佳倒茬作物,为马铃薯田建立合理的用养制度,为提高我旗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承担单位 四子王旗科技局 大黑河乡大黑河行政村厂汉营金惠种养殖合作社 三、地块要求 在马铃薯重茬严重地区选择旱地、水地和膜下滴灌三种不同种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地块,进行轮作倒茬试验。 四、试验安排 (一)、一年轮作(2014年) 1、旱地马铃薯试验(前茬:左半2012年马铃薯,2013年向日葵;右半2012年向日葵,2013年马铃薯) 试验方式: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亩)⑴油菜籽→马铃

薯;⑵荞麦→马铃薯、⑶莜麦→马铃薯、⑷草谷子→马铃薯、⑸玉米→马铃薯、⑹向日葵→马铃薯,⑺马铃薯→马铃薯(对照田),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 2、水地马铃薯试验 试验方式: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亩)⑴小麦→马铃薯; ⑵玉米→马铃薯、⑶莜麦→马铃薯、⑷洋葱→马铃薯、⑸向日葵→马铃薯、⑹草谷子→马铃薯,⑺马铃薯→马铃薯(对照田),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 3、膜下滴灌马铃薯试验 试验方式: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4亩)⑴大葱→马铃薯;⑵玉米→马铃薯、⑶大豆→马铃薯、⑷甜菜→马铃薯、⑸芥菜→马铃薯、⑹向日葵→马铃薯,⑺马铃薯→马铃薯(对照田),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 (二)、二年轮作(2015年) 1、旱地马铃薯试验 试验方式: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4亩)⑴向日葵→荞麦→马铃薯;⑵向日葵→莜麦→马铃薯、⑶向日葵→草谷子→马铃薯、⑷向日葵→油菜籽→马铃薯、⑸向日葵→玉米→马铃薯, ⑹马铃薯→马铃薯→马铃薯(对照田),马铃薯品种为克新一号。 2、水地马铃薯试验 试验方式: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4亩)⑴向日葵→小麦→马铃薯;⑵向日葵→玉米→马铃薯、⑶向日葵→莜麦→马铃薯、⑷

马铃薯变性淀粉及应用

马铃薯变性淀粉及应用 马铃薯淀粉粘度高、吸水性强、口感良好,因而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变性淀粉工业技术的发展,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的变性淀粉用途越来越广,同时也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目光,很多厂家朋友都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铃薯,马铃薯是继小麦、水稻、玉米、大麦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现有140多个国家栽培生产,世界年栽培马铃薯总面积近3亿亩。马铃薯起源于拉丁美洲秘鲁等国,16世纪中叶,由西班牙和英国的探险家带入欧洲,从此马铃薯的种植被广泛推广。马铃薯在我国的栽培始于16到17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由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马铃薯在我国有多种名称,如土豆、洋芋、山药蛋、荷兰薯等等,至如今我国已成为一个马铃薯种植、生产的世界大国,马铃薯大产量的收获为马铃薯淀粉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虽然马铃薯起源于拉丁美洲,但欧洲才是马铃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中心。由于马铃薯在欧洲栽培时间长、覆盖面广,因此欧洲经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马铃薯的生产和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改革开放后,欧洲的先进技术被逐渐引入到我国,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马铃薯及其深加工产品的技术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这些先进的技术为马铃薯淀粉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马铃薯淀粉只是马铃薯深加工制品的一种,普通马铃薯淀粉颜色洁白,并伴有晶体状光泽,气味温和。马铃薯淀粉是常见商业淀粉中颗粒最大的一种,粒径在15至100μm之间,在显微镜下观察,马铃薯淀粉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还能观察到轮纹。马铃薯淀粉颗粒有较强的吸水膨胀能力,表现为淀粉糊粘度和透明度很高,与其它种类原淀粉相比,马铃薯淀粉还有糊化温度低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将其应用在某些方便食品中。但是马铃薯原淀粉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耐剪切能力不好等,而且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对食品原料的性能要求也越苛刻,单纯的原淀粉已经很难满足要求,这往往需要求助于变性淀粉。 变性淀粉是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改变原淀粉性能的一种淀粉。马铃薯变性淀粉

马铃薯试题

1. ______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 A 四川省 B 辽宁省 C 山东省 D 陕西省 2. 根据我国马铃薯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___个马铃薯栽培区 A 1 B 2 C3 D 4 3. _____指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 A地上茎B地下茎C匍匐茎D块茎 4. 在块茎萌芽时, _____最先萌发 A 侧芽B幼芽 C 顶芽 5. 马铃薯的全生育过程划分为____个生育时期 A 三B四C五D六 6. _____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A芽条生长期B苗期C块茎形成期D 块茎增长期 7. _____ ℃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 A30 B25 C15 D10 8. 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以_____最多 A钾B氮C磷 9. _______期养分供应决定薯块大小 A芽条生长期B苗期C块茎形成期D 块茎增长期 10. _______期供肥好坏将决定薯块数量 A芽条生长期B苗期C块茎形成期D 块茎增长期 11. 马铃薯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生育期短,应以基肥为主,基肥的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_______以上。 A 20% B 30% C40% D70% 12. ______需水量最多 A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 B 芽条生长期C苗期 13. 贮藏期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4℃,最高不得超过_____℃。 A 0 B 7 C 15 D 25 14.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为害不包括_______ A 叶片B茎C块茎D根 15. 马铃薯粉痂病主要为害不包括_______ A 叶片B茎C块茎D根 二、判断题 1. 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 2. 马铃薯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 3.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 4. 地上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 5. 马铃薯为异花授粉作物 6. 通常马铃薯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不失发芽力 7. 从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平衡期开始,即进入块茎增长期 8. 马铃薯性喜热,耐高温 9. 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以pH5.5—6为最适宜,实际在北方的中性甚至偏碱性土壤上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外)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马铃薯是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适应性强、栽培模式多、经济效益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谷物类食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经济等意义重大。 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马铃薯品质的好坏和产量高低关键在种 薯。因此,马铃薯种薯产业在马铃薯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 1.1.1国外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孟加拉国、波兰、法国和白俄罗斯是世界上十大马铃薯生产国。其中,荷兰是全球第 一马铃薯种薯出口大国,出口量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的总和,种薯出口到60多个国家,其种薯生 产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1%,种薯单产达到30?35t/hm2,所种植种薯的75%用于出口,是农作物中产量、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作物。 1 、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 英国、荷兰主要以田间无性系筛选的方法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 种薯,而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种薯生产国家都采用茎尖脱毒、分生 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获得脱毒快繁的基础材料和扩繁生产种薯。 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成熟和先进的种薯生产技术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种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质量保证。在荷兰,利用无性系选择、无性系快速繁殖、种薯催芽播种、种薯生产合理密植、测土精准施肥、GPS精细播种、GPS引导机械中耕 和除草、全自动灌溉系统及卫星图像分析应用、晚疫病防治专家预警系统、适时灭 秧等多种生产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种薯的产量及品质,使其成为全球第一马铃薯种薯 出口大国。美国的爱达荷州被誉为“马铃薯之州”,驰名世界,该州马铃薯年种 植面积约15万hm2,平均产量达30t/hm2以上,面积和产量都占全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爱达荷州马铃薯普遍丰产的原因也与其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密不可分。 3、马铃薯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 完善的种薯检测和检验监督制度为种薯生产和质量定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机制。 荷兰发达的种薯产业与其健全的马铃薯种薯检测、认证体系关系密切。在荷兰,承担种薯检测和认证工作的是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服务公司(NAK )。该组织是荷兰农业部指定的荷兰农业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检测及定级的唯一权威组织。任何在荷兰生产经营马铃薯种薯和申请种薯合格证的个人和组织,必须得到NAK的批准。生产者和经销商必须服从NAK委员会为其制定的检测标准和规则,该检测标准应能符合任何国家的最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荷兰,每批出售的种薯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被列在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废水处理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废水处理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作者:冯欢 技术简介: 马铃薯淀粉加工排出的废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流送槽废水、分离机废水、精制废水。流送槽废水的排出量虽为原料的8~17倍,但其成分主要是马铃薯表面的泥沙,其BOD值不超过50~400mg/L,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只要在沉淀池中沉淀数小时即可循环使用,当其中污浊度较大时经沉淀池处理后就可以排放。精制废水其水量和成分的绝对量都少,在工艺上主要用作洗涤薯块的洗涤水,洗涤后用于补充流送输送槽送水,因而问题不大。分离机废水包含着原料中可溶性成分的大部分,排出量达原料的4~6倍,其BOD因原料种类、用水量和处理时期有相当大的变动,污浊成分虽然比原汁液(BOD20000~50000mg/L)稀释了许多,但其BOD值仍达到3000~8000mg/L,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江河中。 加工1t马铃薯大约需要11m3的水。一个油炸马铃薯片厂,废水处理是一个长期问题。在去皮废水中含有10%~20%的碱液,不合理的油炸工艺造成脂肪皂化物的污染,在洗涤、去皮和烫漂废水中有残余淀粉和一些可溶性成分等。这些都使废水的BOD和COD值高,而对这类废水的回收利用难度也较大。 一、废水的初级处理 废水的初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大多采用物理方法。当用筛子去除大的固形物(悬浮物和沉淀物)后,废水可以进入初级处理系统。初级处理系统实质上是一个长方形和圆形的澄清设备。它设有一个刮板机,用来去除固形物。刮板机安在底部或浮在顶部。澄清池中通常设有一个溢流堰。 1.格栅 格栅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或其它栅条制成的框架,斜臵在废水流经的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留悬浮状态的杂物。在废水处理流程中,格栅是一种对后处理装臵或水泵机组具有保护作用的处理设备。随着我国废水处理行业的不断完善,格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相继开发应用了一些新型格栅,比较成功的有圆条型回转细格栅、回转式固液分离机、曲面格栅。 2.重力分离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对策

浅论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研究对策 摘要:马铃薯性喜凉,其生育特性与怀仁气候特点十分吻合,在怀仁县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是继玉米、谷黍之外又一大农作物。但近几年来,由于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农民投入相对不足等因素,马铃薯单产与品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改善。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马铃薯;产量品质 1 标准品种 1.1 选用良种,用脱毒种薯做播种材料 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其品质的重要环节。在具备了优良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靠自家留种或购买外地薯做种薯的形式,用脱毒种薯做播种材料。 由于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各地对品种亦有不同的要求。针对本县气候特点,应选择早熟品种克新一号或中晩熟品种大白花、小白花晋薯7号等品种为好。脱毒种薯一般能增产30-50%,有的甚至能成倍增长,表现出抗逆性强、耐干旱、不退化、结薯大而整齐、产量高的优点。 1.2 用小整薯播种 选择核桃大小2-4cm,50g左右皮色细嫩、薯形规整的小整薯做种不仅能够发挥顶端生长优势,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旱能力增强,而

且还可以防止环腐病、病毒病等病的传播。 1.3 催芽晒种 催芽晒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薯块尽快通过休眠,淘汰病毒薯块,提早成熟,躲过或减轻晚疫病的危害,具体做法是: 播种前40天将小整薯从窖内取出,放在室温条件下催芽,一般要求室内温度15-20℃,通风透光效果好,堆放2-3层,催芽晒种10天左右,即可催出芽长0.3-0.5cm的短壮芽。轻拿轻放,上下翻动一次,再晒种7-10天即可播种。播种前在种薯上喷一次块茎膨大素,播种时注意别损伤催好的短壮芽,种芽下种接触湿润土壤就能迅速生长发育。此法能提高土壤早春的利用率,达到植株生长健壮、早结薯、结大薯的目的。 2 规范种植 2.1 合理轮作 马铃薯为茄科一年生草本块茎植物,为了更经济地利用土地和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对马铃薯进行合理地调配茬口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借土壤和残株传播的病虫及杂草,通过轮作换茬可以减轻危害。茄科和块茎作物由于与马铃薯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种类及感染的病毒相同,均不宜与马铃薯轮作,适于马铃薯的前作,一般以禾谷类作物,谷子、麦类、玉米较好,其次为高粱、大豆,菜地种植马铃薯以大葱、大蒜、芹菜作前茬较好。 2.2 深耕整地

马铃薯组织培养苗的标准化培育

马铃薯组织培养苗的标准化培育 李清萍 (甘肃省定西地区旱农科研推广中心,定西 743000)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3635(2003)042240202 1 前 言 马铃薯组织培养苗(组培苗)应用于生产,由于它具有繁殖速度快,生长整齐一致,高产优质,性状稳定和便于运输等优点,所有生产马铃薯的主要国家都采用这一技术。为了长期保持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生产无病毒基础种,其组培苗的培育是种薯生产的基础,并可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因此种苗的发展增长迅速,生产厂家也相应的不断踊现,大到科研院所,小到私人企业,生产的种苗出现混乱,质量无法保证。为确保种植者和生产组培苗厂家的利益,充分且持续利用马铃薯组织培养苗的优点来加速实现我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的完善,标准化、规格化、规范化培育马铃薯组培苗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马铃薯组培苗的培育技术标准化 在马铃薯组培苗商品化生产过程中,必须定时、定量的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所以必须把生  收稿日期:2003-01-20  作者简介:李清萍(1969-),女,农艺师,从事马铃薯组培苗快繁生产工作.产种苗的整套技术用数量化指标表示出来,形成标准化的培育生产技术。整套的生产技术包括:外植体部位、消毒方法、培养基成分、单位培养材料所需培养基量、切割转移技术、培养条件、继代培养周期和增殖倍率,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商品化生产基础上,我们总结了马铃薯标准化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外植体:剪取经过热处理的发芽块茎的茎尖1~2cm,清水漂洗,剥去外面叶片。 消毒方法:011%HgCl2消毒8~10min,无菌水冲洗4~5次。 诱导培养基:MS+G A3012+NAA0155+BA 015。 生根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 检测培养植株脱毒效果:电子显微镜检测、血清学检测或指示植物接种检测。 快繁所需培养基:117ml/每个芽。 继代培养周期:20~30d。 快繁切割技术:以带一个腋芽的茎段为一个单位,剔除异常芽。 繁殖系数:3~4/继代周期。 培养条件:温度:25~27℃,光照强度: 2000~3000lx,每日光照:10~12h。 多,否则会影响超净工作台工作无菌气流。接种时先用酒精擦洗双手与超净工作台,然后进行操作。为了加快接种速度又能达到无菌操作,可以采用两套接种工具———镊子与剪刀。一套在接种时另一套在酒精火焰上灼烧。操作时,转接瓶及被转接瓶等应紧挨酒精灯,而且,手千万不要在器皿上方晃动,否则可能会有不安分的病菌飞入器皿,造成污染,另外,使用镊子时一定要让其烧烫,并且镊子在接种的过程中不要上下滑动,以免手上的细菌掉入瓶中。更重要的是不管超净工作台是平行风还是垂直风,一定要在下风方向操作,那样就可最大限度避免病菌顺风飘入器皿。 以上是在组培室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每步都做到细心有效操作,在快繁中污染问题将得到良好解决,但如一步不慎的话,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慎重每一环节,切实做到无菌操作。 ? 4 2 ?中国马铃薯,第17卷,第4期,2003

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马铃薯产业发展综述 南铁柱 (甘肃农业大学 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 一、中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 马铃薯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的第5大粮食作物, 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 1]。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 、加工增值潜力大, 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2]。认清中国马铃薯产业形势,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产业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振兴马铃薯产业,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与食物战略安全,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18世纪中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为中国的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3]196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hm2, 1988年突破267万hm2, 1998年突破400 万hm2, 2006 年超过520万hm2, 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4]。2007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567万hm, 2008年农业部将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9年中央财政启动马铃薯良种补贴, 中国马铃薯生产迈入快速稳定发展新时期。但是,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发展制约因素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1、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脱毒种薯供应不足中国马铃薯育种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过程, 但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 忽略品质育种, 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加工品种奇缺, 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5]。生产推广应用的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 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较少, 专用薯供应比例低。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基本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种薯培育、生产、销售和技术管理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健全有序的质量管理检测制度和统一的种薯质量分级标准尚未建立[6] 2生产方式粗放, 单产水平较低,中国现有的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 机械化水平较低, 只有1%左右, 与国际先进水平70%的差距甚大, 尤其种植和收获环节劳动强度

马铃薯施肥技术

马铃薯施肥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 一、马铃薯平衡施肥的基本原理 1、马铃薯的需肥特点:研究资料表明,马铃薯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为2:1:4。可见,马铃薯对钾的需要量最大,对磷的需要量最小。其实,对氮、钾的需要量大,对磷的需要量少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的共同特点。 2、土壤的供肥特征:①广东属南方酸性土壤,其酸碱度(PH值)多在5.0-6.5之间,磷的有效性本来就较高。②根据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的调查资料表明,广东的土壤主要特征是有效磷含量“相当丰富”而钙、镁则“普遍缺乏”。 3 、肥料的理化特性:①氮肥、钾肥易挥发、流失,而施入土壤中的磷会很快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动性差。②磷肥的当年利用率一般只有15%左右,其余的磷多数被土壤吸附后,存留在土壤中,供下季或次年作物吸收利用。 二、习惯施肥方法及弊端 1、大量施用三个15(氮15磷15钾15)的复合肥 根据广东土壤的现状,不需要施用太多的磷肥,就可以满足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施用三个15的复合肥,不仅会增加农户在肥料上的不必要投入,而且对马铃薯的品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磷素主要功能是增强作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旺盛,物质积累相应减少,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会随之降低。 2、中、微量元素施用量不足 有些地方往往只注重氮磷钾而忽视了作物生长所必需的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缺素症的发生.有的还把缺素症误当作病害防治.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会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3、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 一些农户在为马铃薯施肥时,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基肥。其实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对马铃薯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一是这些畜禽粪便施入土壤后,发酵所产生的高温易引起烧根烧芽,二是容易滋生蛆类等地下害虫,三是畜禽粪便内含有大量有害病菌,长期施用会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引起病害大爆发。 三、建议施肥方案 方案结合马铃薯的需肥特点、南方土壤的供肥特性以及肥料的理化性质,以既可以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又不致造成肥料中有效养分的浪费为基本原则,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马铃薯淀粉辐照效应

海南大学 天然产物化学论文 题目:马铃薯淀粉辐照效应 姓名: 学号:20090411310021 学院班级:材料与化工学院09化工 1 班

摘要: 马铃薯淀粉是我国第二大商品淀粉,其产量和用量仅次于玉米淀粉。尽管马铃薯淀粉具有淀粉颗粒大、糊化温度低、糊透明、口味温和等优良特性, 但与其他天然淀粉一样,也存在冷水溶解性差,淀粉糊黏度高且稳定性差,酶解和化学反应活性低等性质上的不足,限制了马铃薯淀粉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为此,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扩大其应用范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γ-射线辐照作为淀粉改性的一种物理方法,具有经济、环保、高效、方便可行的优点,但有关淀粉的辐照效应还需系统地研究。本试验采用不同辐照剂量处理马铃薯淀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辐照剂量对马 铃薯淀粉颗粒性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流变特性和酒精发酵的影响,旨在为将来辐照技术在淀粉工业中的应用以及辐照淀粉的最终使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于拓展辐照技术应用领域,扩大马铃薯淀粉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 γ-射线; 辐照; 剂量; 改性; 特性; Abstrac t: Potato starch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mmodity starch, its production and use after the corn starch.Despite the large starch granules of potato starch with a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is low, clear paste, mild taste and other excellent features, but as with other natural starch, there are also poor water solubility, high viscosity of starch paste and poor stability, low activity of enzyme and chemical reactions lack of such nature, limiting the field of potato starch in some applications. To this end, the use of physical, chemical or biological methods for modification of potato starch to expand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γ-r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