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1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预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预科学探索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掌握探索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索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

时,杠杆先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挪移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份,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 F1l1 ﹦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之 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 F1/l1 ﹦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之 F1/l1 和 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 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殊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索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环绕“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索,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认”基础上对照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索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索,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份,一部份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份是实验探索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殊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索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者力臂或者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者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索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索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晰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辟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味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2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殊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

2、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坚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索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普通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通过男女生拔钉子比赛游戏,体味使用简单机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和探索,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杠杆的平衡,第二课时杠杆

的实际应用及其分类。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晰,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匡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殊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为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示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1)通过让学生画跷跷板动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跷跷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时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果跷跷板要平衡,是否与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关?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觉感受,引起学生猜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量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1)请同学们思量: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2)用视频展示杠杆在当今生活中的作用。在抗震救灾中,用吊车吊起水泥横梁,救援人员用液压剪剪断钢筋。

通过以上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国在灾难面前的坚毅而感到自豪。让学生体味到物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九、布置作业

1、P169 第 1、

2、3 题。

2、利用筷子、塑料盖、细线和小重物制作一架小杆秤。通过制作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1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木板、钉子、铁架台,杠杆原理演示器,锤子,钳子等,弹簧测力计,钩码,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学生比较力气来导入; 2.出示钳子、木板等,请同学上台比试力气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1、利用视频播放杠杆的使用,学生小组讨论杠杆的共同特征。

2、阅读教材76-77页,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并完成导学案的习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力臂的作图。完成导学案,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画出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实物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某动力臂=阻力某阻力臂 即F1某L1=F2某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平衡,第一次竖直向下拉,读出示数;第二次斜向下拉,读出示数。看看示数怎样变?想想为什么?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L1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布置作业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 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 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 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 的定义。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利用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杠杆及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杠杆的应用很广泛,但杠杆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来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名词术语:支点:杠杆绕着转动固定不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二、杠杆平衡条件

八年级物理 《用均质圆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用均质圆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均质圆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利用STEM 促进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典型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P7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采用如下装置。实验要求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放置在杠杆上,方便直接读出力臂的值。 此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1)只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才能直接读出,学生会误以为杠杆只能在水平位置平衡。调整杠杆在不水平位置的时候又不方便测量力臂。 (2)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重合,所以在授课时学生易混淆,不容易理解力臂是点(支点)到直线(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以为是点(支点)到点(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现将实验改进如下: 【实验器材】 纸板、剪刀、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铁架台(带支架及轴)、黑色水笔、刻度尺均质圆盘的准备:如图1所示,均质圆盘中心钻孔,在圆盘上画上同心圆,半径依次为2 cm、4 cm、6 cm、8 cm,画上若干直径,并在直径与同心圆圆周 的交点处打孔。 【实验步骤】 1.在均质圆盘某一直径上确定两个小孔,两孔位于圆心左右 两边,过两孔用彩笔作该两孔处的切线,将两条细线穿过两个小孔。 2.将均质圆盘安装在铁架台的轴上,使圆盘能灵活转动。 图1 3.在两条细线上挂上合适的钩码,使挂钩码的两孔所在的直径在水平位置平衡,同时

两细线与所画的切线重合,如图2所示。记下两边的钩码重和两小孔所在位置的半径长度,将右侧钩码对圆盘施的力作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圆盘施的力作为阻力F2,则两条半径分别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4.改变两小孔的位置,重复步骤1~3,再做两次实验,将数值填入表中。 5.将右侧的细线改穿过与左侧小孔不在同一直径的另一小孔,并作出这一小孔处的切线。 6.将右侧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斜向右下方拉弹簧测力计,使圆盘平衡,并使两条细线均与彩笔所画的切线重合,如图3所示。记下左侧钩码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两小孔所在位置的半径长度,将右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圆盘施的力作为阻力F2。 7.改变两小孔的位置,重复步骤5~6,再做两次实验,将数值填入表中。 图2 图3 【实验表格】 将6次测量的数值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 1 2 3 4 5 6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1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预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预科学探索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掌握探索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索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

时,杠杆先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挪移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份,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 F1l1 ﹦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之 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 F1/l1 ﹦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之 F1/l1 和 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 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殊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索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环绕“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创新实验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创新实验说课稿(省 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XXX《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教材版本 使用器材 自制教具(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组合演示仪、圆盘杠杆) 一、对杠杆概念中“硬棒”两个字的教学突破: 先用硬纸板做成核桃夹,学生夹核桃谈一谈感受。再用真实的核桃夹夹核桃,观察现象,并谈感受。使学生亲身体验杠杆是一根硬棒。 二、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猜想的改进要点: 1.给出一个已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杠杆。 2.在支点的一侧距离支点两个格处挂一个100g的钩码,学生们看到杠杆立即失去了平衡, 3.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个100g 的钩码,并说这个钩码有一种魔力,自己就能办成大事儿。再再将这个钩码挂在在杠杆的另一侧距支点两个格处,学生发现杠杆又恢复水平平衡了。 4.不难得出力和力臂共同决定了杠杆的转动。 三、教师演示实验的改进要点:

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后,还没有整理实验仪器之前,老师问:实验中力臂在哪里?老师又将弹簧测力计 挂在杠杆右端原钩码处,斜拉杠杆。问。 尝试改进 这时候力臂在哪?学生仍认为力臂在杠杆 上。这时,老师适时的讲解本实验的难点 要点 问题,理解力臂,两个实验。 1.自制教具一---力臂演示仪: 组装自制实验教具,回顾力臂的定义,力 臂是支点到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边 进行尝试,边讲授,在克己教具上直接读 出力臂的大小,便于学生力臂理解。 2.自制教具二---圆盘杠杆:为了避免学生认为杠杆一定是直的,出示第二个实验教具——圆盘杠杆。首先将 质量相同的钩码挂在距杠杆支点等距的左 右两点A、B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接 下来将B点的钩码摘掉,挂在如图B’点处。 学生猜想还能平衡吗?学生答:“不能。” 松手后学生观察到杠杆仍然平衡,这样找

杠杆说课稿4篇

杠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二、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初中物理《杠杠》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示意图的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切身体验物理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首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点到线的距离理解上有困难,而点到线的距离正好是物理中的力臂。 其次,学生对力臂的理解以及准确画出力臂示意图,直接关系到

下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实验中学生才可能找出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的关系。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力臂及力臂的画法。 难点:力臂的画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2、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三: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 由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分析对比法、讲授法、多媒体及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应用等 四:实验器材的准备 定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螺丝刀、扳手等。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以现实生活中拔钉子为例,简单介绍简答机械并引出要研究的最简单机械——杠杆。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出本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 通过几张张图片来认识杠杆。第一张是撬石头,第二张是跷跷板,第三张是抽水机。接着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和计算方法; •了解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材重点 •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平衡条件; •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 3. 教材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物理原理;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1.1 概念解释 杠杆是指一个刚性物体围绕某个固定点旋转的简单机械装置,用于将力和运动的方向或大小进行转换。 1.2 工作原理 杠杆原理基于力的平衡:在一个杠杆系统中,当力的乘积与距离的乘积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和计算方法 2.1 张力和力臂 在杠杆上,力的乘积可以用张力和力臂的乘积表示。 2.2 平衡条件 当一个杠杆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两边的力矩和力矩之间必须相等。 2.3 计算方法 通过力的乘积和距离的乘积来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解决与杠杆有关的物理问题。 3. 杠杆的应用 3.1 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 杠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中,如开门、刷牙等。通过学习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3.2 工程中的杠杆应用 杠杆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例如起重机、挖掘机等。了解杠杆原理和平衡条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工程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平衡条件; •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物理原理;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1.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实际演示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原理和平衡条件。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杠杆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故事,激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强调应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结合,让学生体会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设定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示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结合实际示例,讲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计算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讲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日常生活中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教具准备 演示用:启瓶器、没开启的汽水瓶、羊角锤、剪刀、教学课件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共6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本节做好了铺垫。 2、学生现状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三部分:教法学法 1、教法 ㈠、教具选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㈡、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时的示意图采用观察法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教师演示怎么画力臂后再引导学生画,采用讲练法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㈢、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对科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选用“实验归纳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找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学法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四个内容: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约2分钟)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 二、实验器材 教师改装的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圆形刻度盘、细线。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背景: 教材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实验前,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静止。实验过程中,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判断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全凭学生的直观感觉,实验的可信度不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力臂正好在杠杆上,这样方便学生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实验得出的仅仅是特殊情形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一个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 改进要点: 1.杠杆在水平位置有了判断依据,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前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位置静止。实验过程中,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判断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全凭学生的直观感觉,实验的可信度不强。在改进装置中,利用重垂线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杠杆是否处于水平位置。 2.研究了多种情形下的杠杆平衡,有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利用改进后的杠杆实验装置,学生可以探究各种情形的杠杆平衡实验,从而使得出的

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突破了力臂测量的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力臂的概念。 改进实验强调学生分析非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以及将杠杆设计成曲臂,主要目的就是将力臂和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分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力臂的本质。利用可转动的圆形刻度盘测出各种情形杠杆平衡时力臂的长度。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1.在改进实验装置中,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杠杆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在杠杆的支点处安装了一个简易的重垂线,使零刻度线与重垂线重合,此时中间的轴线处于水平位置,实验时杠杆与中间的轴线重合时杠杆就处于水平位置。 图1 改进装置各部分名称图2 探究非水平位置平衡 图3 探究曲臂杠杆的平衡图4 探究杠杆非竖直方向平衡

11.1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11.1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平衡状态。 2、利用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小组探究法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课型:实验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先自主预习课本P73-75再复习回顾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为后面跷跷板的情境引入及两种形式做铺垫。 2、过程: (1)用玩跷跷板的情景来引入新课,阐明跷跷板在玩耍时杠杆的状态有两种。分别请学生完成见图中跷跷板的动力、阻力与力臂。 (2)让学生观察两种状态下跷跷板的力臂,可以发现跷跷板在水平位置时力臂在杠杆上。当左右两边的作用下跷跷板匀速转动或静止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跷跷板合力为0N,我们就说跷跷板平衡了。 板书: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杠杆的转动效果互相抵消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 (3)杠杆平衡条件:那么我们今天为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为同学们准备了桌上这些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实验报告单,a.请同学根据你平时玩跷跷板的经验猜测杠

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b.既然杠杆平衡与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有关。那如何直接明了的利用我们准备的器材收集到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的数据呢?联系跷跷板的情景,学生很容易知道利用挂置钩码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动力、阻力。联系作力臂的图可知将杠杆调到水平位置时。可以直接在带刻度的杠杆上得到力臂数值。C.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做实验前先将杠杆利用平衡螺母调为水平状态。在改变钩码个数及钩码悬挂位置。记录下数据。 d.整理数据,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z.整理器材,评估与交流 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挂钩码后,能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4)小结: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P110-113习题预习杠杆的分类 九、板书设计 11.1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公开课)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 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从知识的角度分析,本节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研究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涉及力与平衡问题了,本节是知识的延伸,同时学生在数学上已经有点到线距离的知识,动力臂与阻力臂是点到线知识的迁移应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储备为学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及时学以致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与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能力. 4.通过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根据教学教学目标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通过科学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1.让学生掌握力臂正确的画法 2、能准确引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学准备 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每4-6人共1组)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从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关注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指导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综上所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做实验,对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说教材: 《杠杆平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本课主要研究杠杆平衡的有关知识,从“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杠杆平衡”,“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平衡,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平衡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分3课时完成。这是在认识了杠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以后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知道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杠杆的平衡规律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的组成,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杠杆平衡及应用。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归纳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做好的简易小天平一个。 学生:每组准备杠杆尺、支架、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每人准备空瓶一个、木衣夹一个、小铁钉两枚、木筷子一支、小瓶盖两个、卡纸、绳线、回形针、重物等。 说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波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图片,提出问题:波波身材瘦小,而小胖是一个小胖墩,他们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小胖没有把波波撬起,却别波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大家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研究杠杆平衡。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平衡: (一)初步认识杠杆平衡 开展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这是学生的一个研究性实验活动,

说课稿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各位评委老师: 您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节课是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的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与人》的第一节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法、学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扩展,也是我们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本节课要研究的杠杆的有关概念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 2、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 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归纳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从而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 识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出力臂。力臂的画法需在以后的练习中 加以巩固,本节课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来解决,要给后面的探究留有足够的时间。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已形成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 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纯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思考的物理情景,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 他们的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的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三说教法: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时的示意图采用观察法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印象;教师演示怎么画力臂 后再引导学生画,采用讲练法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对科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选用“实验归纳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科学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优秀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9—1和图9—2展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评估”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节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4、教学难点:力臂的确定,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2.学生现状 8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用具: 1.学生自带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开瓶器、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核桃夹、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初中—物理—李海燕

《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是_____号参赛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杠杆的平衡条件》,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的分析、重难点和三维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在重力、弹力以及运动和力等内容之后,具有了基础的力学知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学习,能够为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本节实验课内容也承担着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动手能力的作用。所以,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在教材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难点重点和三维目标 ①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获取 ②难点:画出实际问题中杠杆的力臂 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绘制杠杆示意图、 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规律、归纳实验结论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心理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但是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较弱,同时实验失败时,容易产生受挫心理;从能力上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探究方法;从知识层面上来看,生活中杠杆平衡现象司空见惯,但学生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阶段,生活中较为复杂的杠杆平衡现象,学生并未发觉,分析起来更是力不从心。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基于教学任务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评价反馈,回归生活------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 杠杆 第1课时 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科版(2021学年)

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杠杆第1课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教科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杠杆第1课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教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杠杆第1课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教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认识力与功,理解做功有快慢之分,并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对力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理解:能从常见工具和器械中识别出杠杆和滑轮,知道杠杆、滑轮的特点和应用,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能正确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杠杆”,本节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本节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2.第2节“滑轮”,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 3.第3节“功、功率",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然后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方法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最后认识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一切机械都不省功. 4。第4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5.在学习了杠杆和认识了功的原理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了解斜面和轮轴的工作原理,认识现代生活离不开机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