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财政性民生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影响财政性民生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影响财政性民生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民生财政的思考

民生财政的思考 【内容提要】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预算安排的重点和亮点。要推进民生财政,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关键词】民生财政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保障 正文: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同时,明确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改善民生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财政改革和财政建设之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雨露。 一、民生财政的内涵 简单说,民生就是与人民的生计有关的、牵涉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民生财政,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即促进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国民消费水平提高,防范消费差距过大,推进基本消费平等化,增加社会总福利,提高社会幸福指数的财政。 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民生财政以改进民生、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标,它不只是保障基本消费的财政,还是防范社会差距过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财政。民生财政关注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只要是始终关注社会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民生财政;相反,只要是偏离了终极目标,就不是民生财政。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理念。政府花钱的方式可以不同,支出用途可以有别,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支出重点,但最终都要回归算“财政账”,还要算“社会账”;不能只是着眼当前,而且还要看是否有利于民生的长期改善和长期保障。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例,有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算“财政账”,减少了支出,效果很好;算“社会账”,老百姓的成本增加了,办事情变得不方便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降低了。这样的精简机构和降低行政成本,实际上是以增加老百姓隐性负担为前提的,反而有损民生。 二、民生财政的内容 (一)科学安排民生财政的支出预算。 1. 切实保障民众的生存权,要支持加强扶贫开发,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和基本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 2. 努力保障民众的发展权,在保障生存权的基础上,解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消除压力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当期消费,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加强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建立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 1.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不仅是取得收入的手段,也是调节经济的杠杆,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财政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加强适应民生财政需求的税收制度建设。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 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财政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的前提,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 ②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及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它是税收的核心,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③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它是税收的限度,解决征之有限的问题。 税收的三个特征--“三性”,是统一的整体,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①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他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也就是说,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②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筑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和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企业囿于一行一业,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依靠非政府投资。投资结构是很难优化的;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换言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些方面的投资或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遭遇“瓶颈”制约。 范围: 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财政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贺犇 班级:金融工程152 学号:2406150207 内容摘要 近年来居民卫生医疗健康状况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与此同时,中央及

地方各级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力度。而许多地方“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似乎并没有得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在太多,要一次性完全解决妥当似乎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要解决问题,首先肯定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卫生医疗跟不上脚步。本文着重从政府地方卫生支出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为何地方卫生支出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卫生医疗、财政支出、GDP 、财政收入 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力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但是我国政府的卫生支出水平仍旧偏低。从绝对量上看,我国的卫生支出从2000年的709.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24.57亿元,虽然增长了4倍多,但直到2003年SARS 的爆发,政府才更加重视卫生领域的投入,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开始慢慢地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协调。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要求在二十世纪末“争取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是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直到2010年也没有超过5%。根据Tanzi 和Schuknecht(1997)的整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德国、挪威、荷兰等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就超过了8%,加拿大和美国更是超过了10%,比例最低的是爱尔兰,也达到了7.1%。 一、理论分析 研究对于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人均GDP ,受教育水平。本文主要以人口密度、人均GDP 和文盲率作为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效率影响因素。所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2010年各地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数:由于较多的人口数有利于降低政府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成本,所以人口数与政府支出的效率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GDP 水平: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所以GDP 越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应该越高。 卫生医疗机构数:卫生医疗机构多的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卫生医疗机构数应与政府财政医疗支出成正比。 财政收入水平:财政收入高的地区说明当地政府正真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说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较高,医疗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财政收入高地地区政府财政卫生医疗支出也高。 二、模型设定 Y 代表政府财政医疗支出额 X1 代表人口数 X2 代表GDP 总额 X3 代表卫生医疗机构 X4代表财政收入 基于以上数据,初步建立模型 t i u X X X X Y +++++=443322110βββββ 三、数据收集:本文收集了我国2010年我国卫生医疗支出以及相关因素的部分数据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价值工程 1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财政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及其所造成的耗费,表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特殊性质。就其实质而言,财政支出就是为满足财政需要和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要,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从满足现代国家职能需要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 (1)政治目的,即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保障国家的安全。(2)社会目的,即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需要。(3)经济目的,即利用财政支出以调节国家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而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决定了经济是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即促进经济的增长。 2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2.1财政支出,特别是生产性的支出,增加了全社会的有效资本供给。财政支出增加的资本供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1)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参与经济循环,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将显著地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方式。(2)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资本有效供给。财政生产性支出能直接构成社会的资本供给,当社会的投资信心和需求不足时,财政的投资能够起到带动社会投资的效应。(3)财政支出能提高社会资本的生产效率。特别是财政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譬如交通、能源、通讯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外溢程度高,私人投资很难实现,而这些设施又相当重要,但这些基础设施的收益外溢到相关地区或产业的各类其他社会生产资本上时,就能显著地提高这些资本的生产效率。 2.2财政支出影响人力资本供给,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应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也是收益外溢性最大的。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教育投资,还包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诸多方面的支出。财政的这些支出能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投资提高了劳动力供给的层次,这样就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深度,使各种不同的劳动者有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所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的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更好,技术性教育则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知识愈来愈专业化,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显得越来越重要。(2)财政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及营养方面的投资则可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可以减少疾病和旷工,提高劳动的有效供给,文化消费可以让劳动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营养、体育等条件可以促进劳动者的恢复,加快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延长劳动力的使用寿命,提高 劳动供给水平和生产效率。 2.3财政的R&D(即research&experiment development,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分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实验发展指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一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己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投资对社会的生产技术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甚至节约交易费用等诸多方面都有影响。财政所投资的R&D都是基础性的技术,这些基础性的技术收益有着很大的外溢性。当这些基础技术外溢到相关产业时,则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2.4财政支出从整体层面上影响社会效率,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1)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财政提供的社会服务大多是公共物品,如国防、警察、司法,制定法律法规等,这些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收益外溢性。财政的这些活动在两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a.保护产权。产权是保证市场经济不至十混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财政利用国家暴力保证经济产权才能激发社会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市场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明确的产权并有着稳定的预期。维护社会私有产权,保障私人部门的投资利益并使其有着稳定的预期,提高了私人部门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b.维持社会秩序,降低交易费用。财政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于制定一套社会成员都认可的“游戏规则”,使人们能够依据这些规则来预期别人的活动,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风险。财政的警察、司法活动为交易风险提供最后的救济手段,尽量减少损失。(2)财政的转移支付促进社会公平。转移支付作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的执行工具具有平抑经济波动的效应: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转移支付少,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时候,转移支付多,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平抑经济波动。转移支付调节社会收入公平分配,能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本身就具有效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作用。 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调节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达到调控社会总供需关系的目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对国家职能的履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重要意义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支出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2)财政支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3)财政支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财政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形式,因而财政支出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随着现在城乡间、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更加需要财政增加财力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弱势群体、地区的扶持力度,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陈素丽Chen Suli (邯郸市复兴区统计局,邯郸056003) (Fuxing Bureau of Statistics,Handan,Handan056003,China) 摘要:本文讲述了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的意义。 Abstract: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optimizing expenditure.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影响 Key words:financial expenditure;economic growth;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2-01 ·12·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宏观因素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财政支出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额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量。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的财力保证。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前经济政策。根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总的情况是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从经济性因素来看,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局是否稳定;皮科克与威斯曼认为,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财政支出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与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一般而言,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当前我国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里要抓好四个环节: 1)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doc

对财政投入与民生的关联分析- 民生的发展对财政的发展壮大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了30年后,经济运行中遇到了环保资源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并且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生命科学、医疗保健和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家产业的支柱。这几大产业与民生所涵盖的极大方面恰恰吻合。民生的大发展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我国的税源和税基,扩大财政的支配范围;另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受了很多影响,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仅为7.8%,创近年来新低。八月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4.2%。财政与经济的发展是水与船的关系,水涨则船高。经济发展得放缓主要是由于拉动经济发展得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国内消费不足。目前我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6%左右,而美国的比重约为72%。国内消费的不足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有后顾之忧。由于我国教育费用高、看病贵、养老制度不完善以及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大量存在,是的热门不得不把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造成国内消费不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也随之受到影响。加入我国得民生问题得到完善,13亿人民没有后顾之忧,开始消费,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难以想象的带动作用,经济大发展,财政也会壮大。 对民生的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医疗改革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住房问题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而有关教育的“免学费”及“异地高考”等问题也一

一解决,这一方面展示了我国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民生领域内尚且矛盾重重,需要在“高清”监视下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通过研究财政投入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政府的财政投入与人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民生出现问题也反映出了财政投入存在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难题。(一)投入范围过广,没有重点政府财政投入的范围一直是我国存在争议的问题。从建国初排除一切市场因素,全面宏观调控,到改革开放后又趋于全面市场化的状态,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定位一个合适的范围。当然这也与“民生”的概念模糊存在关系。民生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术用语,也没相对应的异域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凡是涉及公众、人民利益的都被认定为民生事业。这就导致我国财政对于民生的投入实际上是无所不包的,但是范围过于广泛往往不能有重点地解决问题。另外,财政投资范围问题还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明确,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滥用职权,滋生腐败。而且宪法、法律中都没有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明确规定,更为权力滥用提供了温床。(二)财政投资决策民主化,专业化不足涉及民生的财政投入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决策时更不能容许差池。我国在对财政投入决策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对重大工程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不够完善;第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项目,没有设立相应的重大公共支出决策听证制度,活着就是设立了听证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作用。最典型的公共交通汽车涨价,却没有广大乘车人参与听证,这从根本上就违反了听证制度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民生的财政投入,如果不能更专业化,更民主化,反而会事倍功半。(三)财政投资管理制度不完善近些年,国家对于民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关系到民众的住房、医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居民消费水平却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挤入效应挤出效应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however, always remain at a low level,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our country's government has been to raise the level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a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fiscal policy. Key words:Fiscal spend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to effect; Crowding out 引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际上,投资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如果没有消费支撑,那么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净出口更是一种不足以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需求,它很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伙伴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和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困扰。因此,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恰恰相反,我国是一种“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居民消费严重不足。为了应对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 年政府推出总额高达4 万亿元公共投资计划,用以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于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从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以及不确定性三个层面上,考察和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就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第一,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这说明现阶段财政支出的扩张并不会挤出居民消费,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挤入了居民消费,肯定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内需的有效性。第二,政府规模扩张不会降低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而税收规模和债务规模的增加,将减弱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这意味着政府为稳定财政扩张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会被为之增加的税收或债务所抵消,从而降低扩大内需的有效性。第三,财政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持续性挤入效应,并且它对城乡居民消费、地区居民消费以及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说明我国公共福利资源配置不均,社会性支出差异已引起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消费差距拉大。第四,财政支出不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复习与思考 3.政府必须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思考应介入的范围。 答: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 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中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的免费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乃至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威胁。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现在,人们逐渐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政府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不是包揽全部卫生医疗市场,而是选择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共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这些物品包括医疗服务本身、健康保护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所利用的服务信息等。而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三是补助穷人,使他们能够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基于此,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民生财政支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311111.html, 民生财政支出、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 作者:刘欢 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基于2007—201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包含人口流动因素的非线性门槛模型对各地区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民生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人口流动因素则是导致这种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区人口流入规模扩大时,提高民生财政支出水平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我国仅有少部分地区处于这个区间内,意味着财政资源配置空间失衡。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及建立适应人口跨地区迁移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民生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人口流动;门槛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18)01-0013-12;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有关财政支出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国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公共投入责任,受财政资源有限性和官员考核机制影响,其支出结构偏向经济生产性项目,消费性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不足(傅勇,2007[1];付文林,2012[2])①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公共品供给即指地方政府在环保设施、科教文卫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傅勇,2008)。。尽管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但财力分配的重点依旧倾向于经济 建设,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充分合理的民生财政支出是调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急剧下滑的困境下(高培勇,2016)[3],更需增加民生财政支出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 高民生财政支出比重,以发挥其对经济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成了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但这些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未将人口流动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尤其在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忽视人口流动因素对地方民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将导致估计系数与研究结论均存在偏差。基于此,将人口流动因素纳入二者关系问题的考察,以揭示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民生财政支出水平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题。 二、文献综述 尽管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针对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还是近二十几年来的事情(郭庆旺等,2003)[4],且现有研究在 财政支出项目的划分及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也未能达成一致(孙文祥,2004)[5]。如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一般不存在分 歧,但对于生产性支出包含的内容却存在不同观点,具有代表性的如巴罗将公共教育支出与国

财政学作业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财政学作业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 因素 1978年-1995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性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包揽一切,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权,只能服从国家计划的安排。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要求承认企业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承认消费者的消费权利。因此,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求财政在政策上"放权让利"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另外,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 (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体制很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 (3)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反映在预算管理上,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以预算外的形式管理分配,这也是形成这一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4)统计原因。 1995年-2005年,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缓慢上升,主要原因包括: (一)财政收入绝对规模的增加提高了供给能力

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为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提供了可能,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财源保障。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一个可观察到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对于教育、卫生、娱乐、文化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从而财政支出用于这些项目的支出也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过程,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改革

浅谈财政与民生论文

财政与民生 论文题目: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 的开发研究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B14工程造价1班 学号:16330327214 姓名:佘晓璇

财政与广州养老服务开发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 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 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加剧,使得"银发经济"拥有了庞大的市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可达1万亿元,而养老地产在其中占有着不小的比例,这给房地产等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余家中、大型房企高调宣布进军或涉足养老地产,如万科、保利、绿城、远洋、花样年等,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养老地产事业部"或"养老产业专业管理公司",中国平安等保险企业也纷纷涉足养老地产领域,以期沿长保险产类链。如今,在常规房地产开发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银发经济"日益显示出光明前景的情况下,养老地产已成为市场上的新蓝海。 虽然目前养老地产行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相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地产的社会需求将迅速增长,在相关经营方式不断成熟和服务理念更新转变的带动下,养老型地产业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广州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指出: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养老职业教育为辅,用人单位在岗培训和社会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成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熟悉现代服务理念、掌握先进专业技术和精湛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养老护理员达到2万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一线从事护理、康复工作人员培训率100%;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具有养老服务职业资格或社会工作者职称的专业人才;养老护理员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占20%以上、技师占2%,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任务措施 (一)扶持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城市扶持专业,就读有关专业或方向的全日制学生按《关于印发广州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市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可向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申请专项资助,支持就读学生奖学金或生活补贴、课程(教材)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增加招生人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区政府)2018年起,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二)建设养老服务培训实训平台。2017年依托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全市养老服务培训指导、技能交流平台;各区依托管理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并开展家庭老年人照顾者能力培训。2018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50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建有中等以上院校和技工院校实习实训基地。2018年前,推动市属高等医学院校与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