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于群,蒋跃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Abstract]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

[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

1、前言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2001;王卫新2003等)。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

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

国内一些学者围绕翻译的模糊性进行了有效地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刘左良(1999)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证明了翻译中存在大量的模糊因子,翻译过程具有模糊性。王华琴,王清亭(1996)以英汉翻译为例,主要围绕英汉思维的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论证了英汉翻译实践中模糊性存在的必然性。李文戈、武柏珍(2004)使用大量篇幅,分别从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过程几个方面讨论了翻译中模糊性的存在。概括而言,在翻译的模糊性方面,各学者虽探讨的侧重点略有差异,但无外乎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入手。

2. 1 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可谓纷呈各异,新见迭出。但是仔细琢磨、推敲的话,会发现它们大都模糊不定,缺乏精确标准的衡量尺度。

就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等值论(equivalence)”、“等效论”而言,虽然“等”字含有要求精确的意味,且也有人运用札德(Zadeh)的模糊集合隶属度将“值”、“效”精确地计算了出来,但却是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见范守义(1987),穆雷(1991))。而模糊数学方法本身就是模糊,不确定的(李文戈、武柏珍2004)。因此,“等值只是近似的等值,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达到的”(韩虎林、裴结贵1999)。

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这一三字标准,言简意赅,被后人奉为楷模。但细细推究起来,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句话、一个字词的翻译,都无法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于原文,因为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文的思想、信息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正如刘左良(2004)所言,“译文要百分之百地符合‘信、达、雅’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这个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模糊性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心理体验都会有所区别,我们在翻译中只能是尽量朝这三字标准努力”。

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论标准,要求译文要在骨子里把原文的精神姿致传达出来。应当说比“信、达、雅”三字标准要求更高,其模糊性也更明显。精神思想与原文相类似,类似的程度有多大,这很难说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刘左良2004)“傅雷提出的‘形似’、‘神似’说也是很模糊的”。

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标准。也就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崔永禄2006)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了。这一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就更难达到了。刘左良(2004)也认为,读者看译文完全像看原文一样自然贴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总要有所损毫,译文与原文很难达到丝丝相扣,毫发不差。因此,“化境”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翻译标准,较之严复的三字标准和傅雷的“传神”标准更抽象、更模糊。

2.2 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对原语的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个人思维的差异,从理解原文到确定译文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对同一篇译文的心理体验会有所区别。因此,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模糊性就已经开始滋生。

表达是指在译入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译出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译者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即,“翻译主体论说”(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技巧,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语言积累来选择译者认为最佳的表达方式。其本质上与理解过程相似,都以译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因此也存在模糊性。

2.3 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关于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有关学者也著作文章进行了讨论。如,何三宁、唐国跃(2004)结合实例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以及语篇等层面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逐一讨论。李文戈,武柏珍(2004)也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对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剖析。

除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四方面外,廖志恩(2003)又从跨文化方面探讨了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但是考虑到,跨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在语音、语义、语篇各层面均有体现,因此,本文将不对其进行特别论述。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几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简单概述。

2.3.1 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性也称为跨语音歧义”(韩虎林、裴结贵1999),即,由语音所引起的语义模糊。语音是书面语言的口头体现,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受语音的影响与制约。

语音模糊性大致包括两类情况。一种是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廖志恩2003),一般出现于双关修辞中。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这是海滨浴场广告词。它采用同音异形异义的双关修辞。利用sun and air与son and heir的谐音提高了广告的号召力。但当译为:“我们要么团结一致,要么将被一个个绞死”后,原文的语音模糊性在译文中就变得清晰了。

另一种语音模糊是借助于语调、重音来实现的。在口语中,语调与重音的不同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何三宁、唐国跃2004)。如,“You shouldn’t tell him any stories.”句中any 一词的词调不同句意也会大不相同:当any用降调时,该句译为:“你什么事都不要告诉他。”但当any用升调时,该句译为:“你不能把什么事都告诉他。”即,你只能告诉他某些事,而不是所有的事。这样,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2.3.2 语义模糊

关于语义模糊张乔(1998),伍铁平(1999)等许多模糊领域的专家都曾作过探讨。各位专家学者对模糊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主要依据R. M. Kempson 于1977,在其《语义理论》中指出的四种词的模糊性类型,对语义模糊进行简单介绍。

词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

A.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city和town、hous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对它们不能一刀切地划分。

B.词义不确定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不确定性。“John’s bo ok”,(约翰的书)可指“约翰写的书”,“约翰拥有的书”,“别人要求约翰读的书”等。

C.词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neighbor (邻居)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指,因此可以指代截然不同的多种人。

D.词所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虚词词组either…or的界限模糊性,如:“The candidates for the position have either sale experience or a bachelor’s degree related to Marketing.”在这句子中either…or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的学士学位。但此句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2.3.3 句子模糊

自然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具有模糊性,句子也不例外(何三宁、唐国跃2004)。句子意思的模糊。如,“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该句中,“其他”是同“学校”产生联系呢,还是同“学校领导”产生联系呢?我们不明确,这就造成了词语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从而引起句义模糊。句子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提醒我们,在翻译中,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分析而误解了句子结构,我们的译文就会背离原文语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语法结构,而且要透彻理解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解决句子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才能克服句子模糊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2.3.4 语篇模糊

何三宁,唐国跃(2004)在探讨了语音、语义模糊后,进一步指出自然语言的多数语篇也具有模糊性,并分析了语篇模糊的主要原因,下面简述如下:

A.由于语音、词义和句子具有模糊性,就势必产生整个语篇在翻译中的模糊性。也就是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中存在着模糊性。

B.由于语篇中的局部含义不确定或不明了造成了语篇的模糊性。也就是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中的模糊,即语篇所涉及的场景、事件、参与者等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它们所表现的客观世界与文字信息缺乏连贯性,使译者翻译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从而导致语篇的模糊性。

C.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在语篇理解与翻译过程中形成模糊或不确定因素,这就是文化语(cultural context) 产生的模糊性。

2.4 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

余富斌(2000)从虚实论的角度,对英语文献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虚对实、以实对虚以及以虚对虚的模糊语言翻译方法。程同春(2002)对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直译、意译的翻译处理方法。肖云枢(2001)则对法律英语中的模糊词语进行了分析,并在直译、意译基础上,提出了增词法、省略法,进一步充实了模糊翻译方法。在讨论如何处理口译中的模糊信息时,陈振东、黄樱(2004)提出了直译、意译、省略、补充及汉语化等几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张亚利(2004)对翻译技巧作了更为综合而全面的总结,在其《模糊手法与等值翻译》一文中将翻译手法细化为,正反模糊翻译手法、虚实模糊翻译手法、增减模糊翻译手法、直曲模糊翻译手法、顺逆模糊翻译手法以及模糊柔和手法六大类。蒋跃(2006)结合翻译实例,对翻译过程中语际之间的模糊现象提出了“移植”的概念和方法。模糊纵观学者们所提供的各类翻译技巧,可将它们概括为,直译、意译、省略法以及灵活处理四类。

2.4.1 直译法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性质。英汉两种自然语言皆具有模糊性,并在某些模糊表达上呈现出对称性,这就使英汉对译模糊对等成为可能。以上提到的翻译方法中,直译法、对等译法、“移植”模糊以及模糊对模糊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在内涵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指,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肖云枢2001),从而保留模糊信息。如:

(1)原文: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

(《红楼梦》第十六回)译文:For the last year or so, as he couldn’t get Hsiang Ling to be his, he made ever so many distressing appeals to Mrs. Hsüeh… (David Hawkes译)如例文所示,Hawkes将原文中的“这一年来”对译为英语中的对等形式,“the last year or so”,属于直译法。

2.4.2 意译法

当英语中的模糊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时,就需要用另一种语言中的非对等词来表达语义相同的模糊信息,即所谓的意译法。意译法在对一些模糊表达的处理上,不拘泥于其字面意思, 而是将其蕴涵的意思进行具体的延伸, 便于接受者理解。以上提到的增词法、补充法、汉语化方法是对意译法的细化。另外,精确对模糊也可以归为此类。它们都是通过对译文进行处理,以达到译者理解的目的。如:

(2)原文:Every life has joys and sorrows.

译文: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现代汉语辞典(汉英双语))本句中的joys and sorrows,如果直译的话为“喜悦和悲伤”,但这里采用意译,译为“酸甜苦辣”,更贴近汉语表达习惯,属于意译。

2.4.3 省略法

省略法,即对原文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忽略不译。对于一些并不具有具体的,实际意义的模糊表达, 在翻译中可采用省略译法。如:

(3)原文:暇日出游,得至吼山,离城约十余里… (《浮生六记》)译文:Once I had the opportunity of visiting the Hushan Hill, which was ove r ten li from the city… (林语堂译)原作中模糊表达方式“约…余”,在译作中被简译为“over”,译者将此处表示概数的词语“约”略去未译,采用了省略法。

2.4.4 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思想的过程。它要求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然而,英汉语言差异的存在,对译者在表达上造成了许多障碍。如此,翻译时就要求,译者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3. 结语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模糊性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涉及到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四个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对模糊与翻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论文多着眼于理论阐述,缺乏相关例证、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期望能有更多的例证、分析来对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4. 参考文献

R. M. Kempson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3-153.

查明建,田雨,2003,论译者的主体性[J]。中国翻译(1):23。

陈振东、黄樱,2004,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J]。上海科技翻译(1):36—38。

陈忠华,1990,论翻译标准的模糊测度[J]。中国翻译(6):15—17。

程同春,2002,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4):8—12。

崔永禄,2006,传统的断裂—围绕钱钟书先生/化境0理论的思考[J]。外语与外与教学(3):46—48。

范守义,1987,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中国翻译(4):2—9。

穆雷,1991,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2):66—69。

韩虎林、裴结贵,1999,模糊理论与翻译[J]。池州师专学报(2):32—35。

何三宁、唐国跃,2004,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翻译的影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4):109—114。

蒋跃,2006,“移植”模糊及其他[J]。中国翻译(1):84—86。

李文戈、武柏珍,2004,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3):84—87。

刘左良,1999,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90—92。

廖志恩,2003,模糊性语言及其翻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52—54。

沈复著,2000,浮生六记 [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华琴、王清亭,2001,模糊性思维与英汉翻译[J]。科技实践理论探索(2):32—34。

王卫新,2003,模糊与精确: 翻译学的一个悖论[J]。语言与翻译(4):48—50。

王卫新、舒伟,2003,英汉翻译的模糊表达[J]。中国科技翻译(4):13—15。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肖云枢,2001,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应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6—8。

余富斌,2000,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0):49—52。

张乔,1998,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亚利,2004,模糊手法与等值翻译[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3):343—346。

赵彦春.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9—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Z]。北京:商务印刷馆。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 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Wide Angle | 广角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284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宾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科技迅猛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翻译工作在跨商务交流的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翻译理论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交际语用失误和文化冲撞考虑等诸多文化因素考虑其中,以克服翻译方面的重重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步逐日加深,尤其是商务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务翻译的重要性与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务翻译的研究工作也不容小觑。然而,由于人们误解商务英语翻译较为简单直白,文化差异较小,所以其研究工作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本论文试图通过阐释英汉商务英语翻译中各种不对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揭示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不对等性 一、引言 在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语言对文化的传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背景在商务翻译当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从事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具体实践当中,由于跨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文化信息传达有误,导致翻译标准无法对等。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把握本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密切关注在语际翻译中的翻译的不对等性及其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然后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使得这种出现的差异逐步消失,做好跨文化交流当中的商务翻译。 在大多数跨文化商务交流当中,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不对等性 1、商标翻译及电影字幕翻译的不对等性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广告商标的翻译十分重要。一个享誉中外的驰名商标是消费者心中衡量该产品是否具有可靠品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广告商标用语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注重其文化因素。在我国,许多广告商标极富文化底蕴。然而,在将其文化内涵通过翻译成其它语言却十分困难。因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文化知识,才能够设法沟通语用差异,译出的广告商标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鸳鸯牌枕头,其原来英译名是Mandarin Ducks Pillow。汉语文化中“鸳鸯”象征一对恋人,相亲相爱,而英语中Mandarin Ducks只是这种鸟的名称,并没有这么美好的比喻意义。但是,英语中Lovebi rds 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鸳鸯相似,如果我们把”鸳鸯”牌枕头翻译成Lovebi rds Pillow,其中的比喻意义则可以传递过来,而这个比喻意义正是该商标的关键所在,这样,译文就产生了同样的社会语用意义,达到了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的效果。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 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而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P &G( Protecter and gamble) 汉译为宝洁。“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10多年来,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其中中国名字都是广泛的调研之后产生的。现在无论是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是Safe-guard-舒服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其次,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 无数优秀的外文影片,其中以英文影片居多,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影视市场所以本文也将大众极关注的影视作品的英文字幕翻译列入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商务翻译当中。在这类翻译当中,译者也遇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引发的不对等性等问题。只要更好完善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才能使得此电影卖座叫座,进而从另一方面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汉英语言间很少有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汉语词语意思较为稳定,而英语单词多为多义词,呈现出多个意思。老国王去世后,在遗嘱中对约克这样评论道:“Bertie has more guts than the rest of his brothers...put together.”其“guts“ guts 有多种意思,“(1)内脏,肠子;(2)勇气,决心;(3)(尤指机器的)内部结构。”在此处“guts”取自释义(2),整句话应翻译为“伯蒂比他所有的兄弟加起来……都要勇敢”。2、数字翻译的不对等性 译者在商务翻译中也应当要注意处理数字的翻译,因为数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 收稿日期:2002-10-11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刘军平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 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 1.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Basil Hatim (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 )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她说:“任 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 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 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 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谢燕鸿(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结合部分法律文书及法条的翻译实例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 模糊性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法律英语翻译应首先充分保证其准确性适当使用模糊性语言;在辩证使用 模糊语言的同时充分保证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 【要害词】法律英语翻译准确模糊 Prec ision and Vagueness in Lega l English Tran sla tion. X IE Yan - hong (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Quanzhou N orm alUniversi2 ty Quanzhou Fujian)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 recision and vagueness in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discussion is developed through some examp 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uther then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p reci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whi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its vagueness. On2 ly by doing this can the translator fully assure the lawful rights of the party and p rot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Key words】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p recision; vagueness 法律英语即legal English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用以表 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 语种的部分用语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 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特点鲜明在词汇使用上庄严规范 书面语多;频频出现外来语(如法语、拉丁语等) 、古语、成对词、 同义词、近义词、命令词、情态动词、虚词;少用代词、形容词、副词 等。句法结构纷繁复杂大量使用祈使语句、被动态、综合复杂句 以及虚拟语气。如此种种让译者应接不暇倍感头疼。 法律英语的翻译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求准确、准确再准确。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了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模糊性特征。 1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法律英语翻译困难重重但是准确性仍被视为法律英语 翻译的重中之重。有学者甚至认为准确是法律语言的灵魂。准 确应该是确定、明确、精确;要求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得引申、推 理、预测不得带有一丝一毫的感情色彩。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 性是指一种中英文法律语言真实含义之间的等同而不是一种 表面上的一种意思对等。法律是严厉的法律的语言也必须是严 肃的。法律文书、合同、法条、判决等书面文字作为法律事务中 的重要的文字依据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语意确切、论证周详严格 遵循准确原则。 以下笔者略举几例管中窥豹。 1. 1 solicitor:初级律师在英国指的是当事人所聘请的一 般辩护律师或称初级律师负责起草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咨询、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如 莎士比亚 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 互涉 、 互为释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 归化 、 异化 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 ty)。这种外互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8 Serial 221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文学翻译和外互文性反思 近年来,互文性之于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探讨(杨衍松,1994;蒋晓华,1998)。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些成果时,发现关于互文性与翻译的研析多从源语文化角度展开。具体说,就是将外互文性(extl习textuallty)之于翻译的探讨定格在源语文化的框架之内来阐述如何在译人语中转存源语文本中的外互文因素。然而,关涉到两种语言转换、两种文化传通的翻译活动是在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提高译文的表达效果,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常常诉诸于“跨文化互文”这一手段,即译者将外互文性定格在目的语文化的框架内。 这是翻译实践中转存外互文性因素的另一类文化互文现象,值得研究与探讨。 所谓外互文性,是指互文性被看作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参照关系,在这种互文参照里融进了文化内涵与知识结构(B田tlles,1970;玩.人e,1985)。翻译实践中,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与目的语文化文本的功能是相似的,都旨在增加言外之意、增强感情色彩、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深化读者对原作题旨的感悟与解读。 但其实质则有差别,外互文性之于源语文化文本是源语文本本身

所固有的,是源语文本作者的创造;而外互文性之于目的语文化文本并非指源语文本中存在的外互文性因素在目的语文本中的转存,而是指译者在不失原作题旨的情况下,为影响和感染目的语读者而创造出来的与目的语文化形成互文的东西,即前面所说的“跨文化互文”因素。因此,此时此地的外互文性因素不再是源语文化文本所固有的。以下从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几个层面对文学翻译中跨文化互文因素作尝试性讨论。 一、词语的跨文化互文 词语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语言的文化意义也最易于在词语层面上体现出来。 词语的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前者是其本身原有的意义;后者则与其历史沿革有紧密关系,有时其涵义经前人提炼、加工和创造变得较为固定而在语言实践中相递沿袭下来,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情韵符号。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达意传情效果,往往会对这些承载着诸多情韵的语词符号十分喜爱,特别在诗歌翻译中更是如此。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谢燕鸿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 泉州)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结合部分法律文书及法条的翻译实例,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模糊性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法律英语翻译应首先充分保证其准确性,适当使用模糊性语言;在辩证使用模糊语言的同时充分保证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 【关键词】 法律英语 翻译 准确 模糊 Prec isi on and Vagueness i n L ega l English Tran sl a ti on.X IE Yan-hong(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Q uanzhou N or m al U niversi2 ty,Q uanzhou Fuji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English,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 recisi on and vagueness in legal English translati on.The discussi on is devel oped thr ough s ome examp 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 on.The auther then draws the conclusi on that p recisi on is the most i m portant ele ment in legal English translati on,while the translat or should als o pay attenti on t o its vagueness.On2 ly by doing this can the translat or fully assure the lawful rights of the party and p r ot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law. 【Key words】 legal English;Translati on;p recisi on;vagueness 法律英语,即legal English,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用以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特点鲜明,在词汇使用上庄重规范,书面语多;频频出现外来语(如法语、拉丁语等)、古语、成对词、同义词、近义词、命令词、情态动词、虚词;少用代词、形容词、副词等。句法结构纷繁复杂,大量使用祈使语句、被动态、综合复杂句以及虚拟语气。如此种种,让译者应接不暇,倍感头疼。 法律英语的翻译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求准确、准确再准确。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了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模糊性特征。 1 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法律英语翻译困难重重,但是准确性仍被视为法律英语翻译的重中之重。有学者甚至认为,准确是法律语言的灵魂。准确,应该是确定、明确、精确;要求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得引申、推理、猜测,不得带有一丝一毫的感情色彩。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是指一种中英文法律语言真实含义之间的等同,而不是一种表面上的一种意思对等。法律是严肃的,法律的语言也必须是严肃的。法律文书、合同、法条、判决等书面文字,作为法律事务中的重要的文字依据,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语意确切、论证周详,严格遵循准确原则。 以下笔者略举几例,管中窥豹。 1.1 s olicit or:初级律师,在英国指的是当事人所聘请的一般辩护律师,或称初级律师,负责起草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咨询、承办案件起诉辩护(只限初级法院)等事务性工作。 barrister:出庭律师、大律师,在英国指的是有资格出席高等法院的律师。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中文里被称作律师的,在国外却有着不同的称呼、不同的级别,职责范围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国的当事人如果在聘请国外律师时应该考虑到这点,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1.2 本合同二零零六年十月三十一日以前有效 The contract is valid bef ore Oct ober31,2006。(X)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章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很明显,本句中“三十一日以前”是包括三十一日当天的,然而在英语中before则不包括三十一日当天。因此准确的译法应该是: The contract is valid by Oct ober31,2006。 The contract is valid bef ore Oct ober31,2006(inclusive)。 The contract is valid on or before Oct ober31,2006。 表面看起来译文似乎显得冗长拖沓,有违简洁原则;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该译文的适当增词,十分准确地对当事人的成本承担义务做了概括和表述;同时合理使用专业术语,因为executi on与合同、文书、协定等连用时,并不表示“执行”,而表示“签订”。合同的“执行、履行”应使用perf or mance一词。准确的译文避免了因翻译的失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充分保障了当事人在此条款的权利。 2 法律英语翻译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大属性。法律英语也同样具有这一典型而又普遍的特征。模糊语言(包括模糊词语和模糊修辞)的大量使用弥补了准确性语言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谓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法律条文或法律表述涉及法律事实的性质、范围、程度、数量、时间、应用等方面无法明确、在语义上不能确指的情况。模糊语言的使用有时反而能让处处充满准确用语的略显死板的法律语言显得更准确、更灵活、更礼貌、更生动,在保证译文的“信、达、雅”的同时体现出译者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文提过,法律英语少用代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的语言,但是有时这些带修饰性的模糊语言反倒能为法律事务的解决带来好处。比如: (下转第161页)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本文从模糊的概念出发,通过论述模糊语言的特征、翻译和功能,阐述模糊语言在外交、广告、国际贸易和新闻报道等领域的运用,最后达到顺利完成日常交际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运用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清楚或不分明。罗素(Russell)在1923年的《模糊》(“Vagueness”)的文章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模糊语言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上的模糊,此外在语义上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语义上的变异性两个特征。 1模糊语言的翻译 翻译是以“信”为要旨,但是由于翻译的情形复杂多变,如果不深刻体会语言这种工具所表达出的意境,加之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来进行语际翻译,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实”,很可能会陷入“虚”的泥沼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对等法 对等法实际就是一种以模糊对模糊,以精确对精确的翻译方法。比如: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各异,当英汉模糊概念表达不一致时,则采用译入语的模糊表达来转译原语的模糊表达。 1.2直译法 用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以保留模糊信息。比如:Her description of what happened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 she still left a few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3678031.html,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作者:张朦朦魏雪春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 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换句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扩散。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互文性”,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克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其次,译文同文本一样,都可以被看作言谈。只有当我们考虑到该言谈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理解到其内在的规约和法则,能够辨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观念形态中,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该言谈与过去的内容相关时,言谈才真正地具有意义。 再者,就像任何文本一样,译文本身也不是作为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而存在的。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