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 名词解释

肌肉 名词解释
肌肉 名词解释

解释名词 1.肌腱

2.腱膜

3.起点

4.止点

5.拮抗肌

6.肌间隔

7.滑膜囊

8.腱鞘

9.腱纽

10.胸腰筋膜

11.舌骨上肌群

12.舌骨下肌群

13.斜角肌间隙

14.胸固有肌

15.膈

16.主动脉裂孔

17.食管裂孔

18.腔静脉孔

19.腹股沟韧带

20.联合腱

21.提睾肌

22.腱划

23.腹直肌鞘

24.弓状线

25.白线

26.咀嚼肌

27.肌腱袖

28.指背腱膜

29.鱼际

30.髂腰肌

31.小腿三头肌

32.第三腓骨肌

33.跟腱

34.收肌腱裂孔

解释名词答案

1.肌腱:长肌的腱性部分呈圆索状,称肌腱。

2.腱膜: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3.起点: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靠近近侧的肌的附着点称起点。

4.止点: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四肢远离近侧的肌的附着点称止点。

5.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作用互相对抗,称为拮抗 肌。

6.肌间隔:在四肢,深筋膜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分隔各肌群,称之为肌间隔。 7.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减少两 者之间的摩擦。

8.腱鞘:在腕、踝、手指和足趾等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肌腱外面包有鞘管,使肌腱固定于 一定的位置,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可分外面的纤维层与内面的滑膜层。

9.腱纽:腱系膜中含血管神经出入处的部分。

10.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浅、中、深层。

浅层在竖脊肌浅面,与背阔肌的腱膜紧密愈合。中层分隔竖脊肌和腰方肌,深层在腰方 肌的前面。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1.舌骨上肌群:在舌骨、下颌骨和颅底之间,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 舌骨肌。

12.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两旁,分浅、深二层排列,包括胸骨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

13.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4.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的肌,主要有位于 11个肋间隙中的肋间内、外肌。

15.膈:位于胸、腹腔之间,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16.主动脉裂孔:膈上的裂孔,在第 12 胸椎前方,左、右两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 胸导管通过。

17.食管裂孔:膈上的裂孔,约在第 10 胸椎水平,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和迷 走神经通过。

18.腔静脉孔:膈上的裂孔,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 8 胸椎水平,通过下 腔静脉。

1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的部分。

20.联合腱:亦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于腹股沟韧带的纤维,其腱膜互相融合, 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称联合腱。

21.提睾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最下部发出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 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22.腱划:为组成腹直肌的原始肌节融合的痕迹,由结缔组织构成,有 3~4 条,与腹直肌 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23.腹直肌鞘: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 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 成。

24.弓状线:在脐以下 4~5cm处,腹直肌鞘的后层转至鞘的前面参与构成前层,此处的后 层游离下缘呈凸向上方的弧形,故称弓状线。

2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 织而成。

26.咀嚼肌:头肌中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的肌,有咬肌,颞肌,翼内肌、翼 外肌。

27.肌腱袖: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 关节囊紧贴,并有许多腱纤维与关节囊纤维相交织,故称肌腱袖。这些肌的收缩对稳定 肩关节起重要作用。

28.指背腱膜:指伸肌分出的四条肌腱在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 的背面,称指背腱膜。

29.鱼际:运动拇指的手肌外侧群,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拇短展肌、拇短

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 4 块。

30.髂腰肌:属髋肌前群,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大腿前屈、旋外、 并能作仰卧起坐运动。

31.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群浅层,两个头为腓肠肌内、外侧头,深面的是比目鱼肌,三 个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 32.第三腓骨肌:趾长伸肌向外侧分出一个腱,向下止于第 5 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 33.跟腱:小腿三头肌的强大肌腱,止于跟骨。

34.收肌腱裂孔:大收肌除止于股骨粗线外,还有一个腱止于股骨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 之间有一裂孔即收肌腱裂孔,有股血管通过。

问答题

1.运动肩胛骨的肌有哪些?它们各作什么运动?

2.哪些肌能作引体向上运动?

3.哪些肌肉可使头后仰?

4.能使肩关节外展与内收的肌有哪些?如果要使臂上举,又有什么肌肉参与了运动? 5.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哪些?

6.腹前外侧壁肌有哪些?能作什么运动?

7.腹直肌鞘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8.白线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

9.哪些肌能张口?哪些肌能闭口?为什么下颌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导致牙关紧闭?

10.使前臂旋转的肌有哪些?

11.能使腕关节内收的肌有哪些?外展的肌呢?

12.运动拇指的肌有哪些?

13.股四头肌损伤以后能够上楼吗?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14.运动膝关节的肌有哪些?

15.臀大肌损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16.芭蕾舞演员用足尖站立时,哪些肌肉参加了运动?

17.哪些肌肉能运动距跟关节及距跟舟关节?

18.写出下列肌可产生的运动,及每种运动的协同肌与拮抗肌:腰方肌、肩胛提肌、背阔肌、 喙肱肌、臀小肌、半膜肌、大收肌、胫骨前肌。

19.在手术时,股直肌与半膜肌移动小腿的运动是什么种类的杠杆运动?

20.当你正常呼吸时,观察自己腹肌的运动是收缩还是松弛?为什么如此?当你尽可能的将 肺内气体排出时,腹肌如何运动?为什么如此?

21. 当设法接住棒球时, 球员的示指远侧指节用力弯屈, 撕裂了一条肌腱, 什么肌受到损伤?

这手指会有什么症状?

22.广告上说,一种特殊的便鞋能使小腿看起来更漂亮,因为走路时脚趾弯曲,紧紧抓住这 种鞋,使小腿肌得到锻炼。解释你相信或不相信这个广告的理由。

23.某病人损伤了一条支配小腿肌的神经,结果他左脚变得跖屈并轻微内翻,作为补偿,走 路时他将左腿抬高,然后将足重重的放到地上(

“跨阈”步态),问小腿的什么肌再也不 能起作用了?

问答题答案

1.运动肩胛骨的肌有哪些?它们各作什么运动?答:使肩胛向脊柱靠拢的肌:斜方肌、菱 形肌;上提肩胛的肌: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肌束;下降肩胛的肌:斜方肌下部肌束;

拉肩胛向前下的肌:胸小肌;拉肩胛向前、紧贴胸廓的肌:前锯肌;使肩胛骨下角旋外 的肌:前锯肌下部肌束、斜方肌上部肌束。

2.哪些肌能作引体向上运动?答:当起止点互换时,胸大肌和背阔肌能作引体向上运动。 3.哪些肌肉可使头后仰?答:竖脊肌、两侧斜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 仰。

4.能使肩关节外展与内收的肌有哪些?如果要使臂上举,又有什么肌肉参与了运动?答: 外展:三角肌、冈上肌;内收:背阔肌、胸大肌、大圆肌、喙肱肌、肱三头肌长头、肩 胛下肌。要使臂上举,必须有前锯肌的参与。

5.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哪些?答:膈肌;提肋助吸气:肋间外肌、胸小肌、斜角肌、胸大 肌、前锯肌;降肋助呼气:肋间内肌、腹前外侧肌群、腰方肌、胸横肌。

6.腹前外侧壁肌有哪些?能作什么运动?答: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它们可以降肋助呼气,并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7.腹直肌鞘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答: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前层形成, 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组成。其特点是:在脐以下 4~5cm 处,鞘的后 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形成一游离下缘叫弓状线,自此处以下缺 乏鞘的后层,腹直肌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8.白线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答:在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 此交织而成。白线坚韧少血管,常为腹部手术切口,优点是出血少,缺点是愈合差,且 由于张力大,常易形成切口疝。

9.哪些肌能张口?哪些肌能闭口?为什么下颌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导致牙关紧闭?答:张 口肌:翼外肌、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闭口肌:咬肌、颞肌、翼内肌。这些 肌大都由下颌神经支配,且闭口肌的力量大于张口肌的力量,所以下颌神经受到刺激, 常导致牙关紧闭。

10.使前臂旋转的肌有哪些?答: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前臂旋后:旋后肌、肱二 头肌。

11.能使腕关节内收的肌有哪些?外展的肌呢?答:内收肌: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外 展肌: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12.运动拇指的肌有哪些?答:有8 块肌,长肌为拇长屈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 肌,手内在肌为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

13.股四头肌损伤以后能够上楼吗?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答:不能。因为股四头 是伸小腿肌,上楼时,必须伸直膝关节,所以损伤后,不能上楼。

14.运动膝关节的肌有哪些?答:屈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腓肠肌、缝匠肌、 肌;

伸肌:肌四头肌;屈膝时:内旋:半腱肌、半膜肌、 肌、缝匠肌;外旋:股二头肌。 15.臀大肌损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臀大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当下肢固 定时,该肌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维持身体平衡。故损伤后,当直立时躯干前倾。

另外,大腿后伸力及外旋力减弱。

16.芭蕾舞演员用足尖站立时,哪些肌肉参加了运动?答: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 长屈 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均参与运动。

17.哪些肌肉能运动距跟关节及距跟舟关节?答:距跟关节及距跟舟关节联合运动时,可产 生内翻、外翻的动作。内翻: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外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18.写出下列肌可产生的运动,及每种运动的协同肌与拮抗肌:腰方肌、肩胛提肌、背阔肌、 喙肱肌、臀小肌、半膜肌、大收肌、胫骨前肌答:肌名运动协同肌拮抗肌腰方肌脊柱侧

弯同侧竖脊肌对侧竖脊肌、对侧腰方肌肩胛提肌上提肩胛斜方肌胸小肌背阔肌外展、后 伸、内旋臂大圆肌、胸大肌胸大肌(屈臂)肱桡肌屈肘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小肌 外展、内旋大腿臀中肌股内侧肌群(内收大腿)半膜肌伸髋、屈膝半腱肌股直肌大收肌 内收、外旋大腿长收肌、短收肌、臀小肌耻骨肌胫骨前肌伸踝关节趾长伸肌、长伸肌胫 骨后肌、小腿三头肌

19.在手术时,股直肌与半膜肌移动小腿的运动是什么种类的杠杆运动?答:脚是重点,膝 是支点,股直肌、半膜肌是力点,两肌止于重点与支点之间,所以是第三类杠杆即速度 杠杆运动。

20.当你正常呼吸时,观察自己腹肌的运动是收缩还是松弛?为什么如此?当你尽可能的将 肺内气体排出时,腹肌如何运动?为什么如此?答:平静吸气时,腹肌松弛,使腹部脏 器能够给下降的膈肌让出地方,从而增加胸腔容量,吸入更多的空气。当用力呼气时, 腹肌收缩,向上推动膈肌及腹部脏器,使肺排除更多的气体。

21. 当设法接住棒球时, 球员的示指远侧指节用力弯屈, 撕裂了一条肌腱, 什么肌受到损伤?

这手指会有什么症状?答:由于手指用力弯曲,与之对抗的指伸肌必定伸长,而且易撕 裂。该肌损伤后,患指不能伸示指远侧指间关节,使示指末节保持屈的位置。

22.广告上说,一种特殊的便鞋能使小腿看起来更漂亮,因为走路时脚趾弯曲,紧紧抓住这 种鞋,使小腿肌得到锻炼。解释你相信或不相信这个广告的理由。答:不能相信这个广 告。脚趾的屈肌包括譺长屈肌和趾长屈肌,与小腿三头肌相比,这些肌就显得小了,而 且这些肌是在形成腿肚子的小腿三头肌深面。所以,使屈脚趾的肌锻炼、变大,对改变 小腿的外观没有显著效果。

23.某病人损伤了一条支配小腿肌的神经,结果他左脚变得跖屈并轻微内翻,作为补偿,走

“跨阈”步态),问小腿的什么肌再也不 路时他将左腿抬高,然后将足重重的放到地上(

能起作用了?答:使足背屈及外翻的小腿前、外侧肌群不能起作用了,但它们的拮抗肌, 小腿后群肌仍然起作用,故足呈跖屈、内翻的外观(马蹄内翻足)。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 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 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 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 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常 在白天、站立时发作。

2、神经生物学 名词解释总结

神经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01. nerve impulse(神经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导的一个个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02. axoplastic transport(轴浆运输) 轴突内的轴浆经常流动,进行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 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03. synapse(突触) 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根据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04.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06. after discharge(后放) 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 0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出后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与其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第三节神经递质与受体 08. 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09.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称为递质共存。 第四节神经反射 10. nonconditioned reflex(非条件反射) 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先天就具有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11.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_3

神经病学Neurology 名词解释 ●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 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 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 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 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 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去皮质综合征:因双侧皮质广泛受损导致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留。表 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姿势呈去皮质状态(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足屈曲)。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是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唇、腭、 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无力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假性球麻痹:是指当双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出现的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 的现象。 ●Broca失语:即运动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 非流利,口语理解能力相对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由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严重听理解 障碍,听觉正常,表达流利但难以理解,言语混乱,有不同程度的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障碍。 ●晕厥: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

神经生物学复习大全

2009年神经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静息电位: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在多数细胞中呈现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通常是采用细胞内记录获得。 阈电位和阈强度: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 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 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 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 变化。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 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 殊结构。突触的结构一般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根据突触连接的界面分类:分为Ⅰ型突触或非对称突触;Ⅱ型突触或对称突触。根据突触的功能特性分类: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根据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分类: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整合:不同突触的冲动传入在神经元内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是突触电位的 简单代数和,其本质是突触处激活的电导和离子流的对抗作用,从而控制膜电位 的去极化和超极化的相对数量。(当神经元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信号同时输入的时候,这些信号在神经元上就会发生叠加,这种现象称为突触整合。两次兴奋造成的神经元去极化作用将大于单个兴奋性;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时发生,则两种作用可能会互相抵消。) 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是神经系统中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能产生神经元的电信号,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也能将细胞外的电解质、化学刺激及细胞内产生的化学信号转变成电反应。有两个基本特性:对离子的特异性和对调节的易感性。有一类通道对电压变化敏感,受电压变化的调节而关闭。 化学依赖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时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可以发生在连续解接受多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刺激发生叠加。 G蛋白:能与GTP 结合的蛋白称为G 蛋白,它能接到神经递质、光、味、激素和其他细胞外信使的作用。一般说来。G蛋白是一个三聚体结构,由alpha、beta、garma亚基组成,具有多种类型。 反常整流:也称为内向整流器,钾通道的一种,因去极化而关闭,只有在膜处于超极化并且大于静息电位时才开放,此时开放的钾电流为内向的,驱使膜电位趋向钾离子平衡电位。 快瞬性钾通道:也称早期钾电流,可被很小的去极化作用迅速激活和失活,特别是在一次动作电位之后。被超极化作用“去失活”而接通。 生长锥: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被称为生长锥,它是一种高度能动的细胞结构特化形式,它的三个结构域是中央区、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其功能活动受细胞胞体(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和外部环境(神经递质、细胞外基质、细胞粘连分子)的调节。 先驱神经纤维:在神经束中轴突生长期间,发育期间形成较早,最早到达靶组织的轴突,是其他轴突发育为神经束的引路向导。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 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②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 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 rigidity):①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②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④见于锥体束损害。12. 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 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①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②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 14. 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①锥外

神经生物学往年题

06级临床八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神经调质 hyperalgesia 酪氨酸激酶受体 突触 二,简答(50分) 1.试述钙离子依赖的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 2.试述膜转运体的分类及转运过程。 3.为什么称视网膜为翻转网膜? 4.Describe the source of nociceptive substances。 5.简述膜受体的分类以及受体和配体作用的特性。 三,论述题(30分) 1.Describe the role of opioid in nociceptiv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level of spinal cord。 2.论述海马早期LTP的形成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03级七年制 一名解4'*5 1.LTP 2.coexistence of transmitters 3.synapse 4.hyperalgesia 5.declarative memory 二问答 1.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uroactive peptides and classical neurotransmitter.15' 2.Please describe the activation pathway of PKA 15' 3.Please describe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mbrane transporter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15' 4.Please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of habituation and sensitization.15' 5.Please describe the role of glia cells in nervous system.10' 6.Please describe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C fiber and A fiber in pain regulation,10'

神经生物学试题大全

神经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膜片钳 2. 后负荷 3. 横桥 4. 后电位 5.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 6. 兴奋—收缩耦联 7.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 8. 钙调蛋白 9. 内环境 10. Channel mediated facilitated diffusion 11. 正反馈及例子 12. 电紧张性扩布 13. 钠泵(Na+—K+泵) 14. 阈电位 15.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 16. 绝对不应期 17. 电压门控通道 18.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19. 主动运转 20. 兴奋

21. 易化扩散 22. 等张收缩 23. 超极化 24. (骨骼肌)张力—速度曲线 25. 时间性总和 26. cotransport 27. Single switch 28. 胞饮 29. 最适前负荷 30. excitability兴奋性 31. 阈电位和阈强度 二、选择题 1. 正常的神经元,其细胞膜外侧比细胞间质 A. 略带正电 B. 略带负电 C. 中性 D. 不一定 三、填空题 1. 钾离子由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是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转运Ach是通过方式,从神经末梢释放到突触间隙。葡萄糖是通过_______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2.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都要首先产生_______。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波的传导速度快慢取决于_______和________。 4. 骨骼肌细胞横管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纵管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 5. 易化扩散是指________物质在_________的帮助下_______。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得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与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得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得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得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得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与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与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与脑梗塞。 体象障碍就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得存在、空间位置与各部分之间得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与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 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与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与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与对侧交叉过来得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得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真性球麻痹:即延髓麻痹,一侧或两侧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灰质: gray 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白质: white 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3、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纤维xx: 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面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神经节。 7、神经:

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8、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9、大脑动脉环(Willis系统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厉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P473) 10、"颈膨大: 第4颈节至第1胸节,是因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而形成,与上肢出现有关。 (p321) 11、"三叉神经节: 又称半月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P414) 12、"内脏大神经: 由穿过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行走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P436) 13、"白交通支:

神经生物学复习题2016

一、名词解释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不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化学物质。 离子通道:是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在神经系统中是信号转导的基本元件之一。 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 化学突触:通过化学物质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息的突触。 电突触:直接通过动作电流的作用到达下一级神经元或靶细胞的突触。 皮层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的冲动的刺激下,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 信号转导: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局部电位:能引起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而尚未达到阈电位的变化。 受体:能与配体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质内的蛋白质大分子。 G-蛋白偶联受体:在与激动剂结合后,只有经过G蛋白转导才能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结构上由单一多肽链构成,形成7次跨膜结构的受体蛋白。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转运体:膜上将递质重新摄取到突触前神经末梢或周围胶质细胞中储存起来的功能蛋白。 神经胚:原肠胚的外胚层经过发育,经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最后形成神经管,这就是神经胚的形成,经历上述变化的胚胎。 神经诱导:在原肠胚中,原肠背部中央的脊索与其上方覆盖的预定神经外胚层之间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外胚层发育为神经组织的过程。 神经生长锥: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 先驱神经纤维:指在发育期间形成较早,最早到达靶组织的轴突,它们是其他轴突发育为神经束的引路向导。 感受器: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机械能、热能、光能和化学能)转换为电信号,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传入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视网膜:视觉系统的第一级功能结构,可将光能转换为神经电信号。 光致超极化:光照引起感受器细胞超极化效应的过程。 视觉感受野:视觉系统中,任何一级神经元都在其视网膜有一个代表区,在该区内的化学变化能调制该神经元的反应,则称这个特定的视网膜区为该神经元的视觉感受野。视皮层功能柱:具有相似视功能的细胞在厚度约2mm的视皮层内部以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式呈柱状分布。 on-中心细胞:细胞的感受野对中心闪光呈去极化反应。 迷路:前庭器官和耳蜗共同组成极复杂的内耳结构。 行波:声波引起膜振动从耳蜗基部开始,逐渐向蜗顶传播。 本体感觉:指人和高等动物对身体运动的感觉。

神经病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3.试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类型。 1)成年型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ⅢB中度全身型Ⅳ迟发重症型Ⅴ肌萎缩性 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创伤、全身性疾病、过度疲劳1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有“晨轻暮重”现象,持续活动肌无力加重,短期休息后好转。2.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多以脑N支配的肌肉最先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出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发音障碍。3.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2重复神经电刺激3 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鉴别诊断:肉毒杆菌中毒、延髓麻痹、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Lamber-Eaton肌无力综合征 4.重症肌无力治疗原则? 1)保呼吸道通畅2)抗胆碱酯酶药物,溴斯的明3)肾上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开始4)免疫抑制剂5)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5.简述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急性亚急性起病 2)病前有感染史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4)末梢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 5)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6)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4、脑神经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鉴别诊断:脊髓灰质炎、周期性瘫痪、急性脊髓炎 8.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①前者发病较急,后者急骤;②前者安静发病,后者多在活动时发病;③前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不明显或无、后者明显;④前者脑膜刺激征阴性,后者常为阳性;⑤脑脊液前者正常,后者压力高,为血性;⑥CT检查前者为脑内低密度区、后者为高密度影。 癫痫药物治疗原则:按发作类型选药;药物剂量从低限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加;合并用药时应避免药理作用相同,副作用相似的药物合并应用;定时果查肝肾功能、血象以防药物副作用;规律性取药每日数次服用;用药疗程长,一般控制发作后数年才减药,且逐渐减量,均忌骤停。9.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如何处理?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者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至发作间歇中意识持续昏迷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处理①在给氧,防护的同时,应从连控制发作,首选安定静注;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④防治脑水肿药物;⑤降温;⑥抽搐停止后,肌注苯巴比妥维持,意识清醒后改口服。药物选择:药物特点能静脉给药,可快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地西泮 2地西泮加苯妥英钠 3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 5副醛三维持治疗临床特点:短暂性、发作性、刻板性、重复性 10.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如何鉴别? ①肌张力,前者增高,后者降低;②腱反射,前者活跃亢进,后者减弱;③病理反射,前者阳性,后者阴性;④肌萎缩,前者无,后者明显;⑤瘫痪特点,前者以肢体为主,后者以肌群为主。11.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病侧额纹减少,闭眼不拢、眼裂较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鼓腮吹口哨时病受侧是由于神经核或核下性病变。中枢性面瘫:只出现病变对侧下半部后的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是由核上的皮质延脑束或皮质运动区病变。 13.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依据有①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呕吐; ②脑膜刺激征阳性;③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压力增高。 ④排除脑膜炎与脑出血。前者开始有发热,脑脊液白细胞高,非血性脑脊液,后者意识严重,发病时即出现偏瘫等脑实质损害表现。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去除引起出血的病因、预防复发。治疗:头颅CT并腰穿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保持大便通 畅和情绪稳定、预防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外科手术去病因,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10.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一般治疗 1.颅内高压者脱水降颅压2.高热者降温抗惊厥3.头痛严重者给予镇痛4.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5.加强护理对症治疗:1.抗结核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2.皮质类固醇激素 颅内感染(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的鉴别? 15.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脑出血 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十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等高血压症状 意识障碍轻或无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CT检查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实质内高密度 脑脊液无色透明可有血性 脑梗死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 2个体化治疗: 3整体化治疗 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慎重降压 2吸氧和通气支持3降低颅内压, 4感染:呼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物,6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药物肝素 8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0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11癫痫:一般不预防,相应处理特殊治疗:1静脉溶栓 2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抗凝治疗 5脑保护治疗 6血管内治疗7外科治疗 8康复治疗

50个名词解释

运动系统:Intervertebral foramina椎间孔椎间孔是由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一块椎骨的椎上切迹构成,提供神经和血管进入脊柱的孔洞。; scalene fissure;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linea semilunaris半月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 ;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 内脏:isthmus of fauces;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tubal torus咽鼓管圆枕正对下鼻甲后方,有一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pening of auditory tube),通中耳鼓室,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有弧形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dentate line;齿状线部位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 bare area of liver;肝裸区肝脏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是肝的左冠状韧带前后之间的区域。和右冠状韧带之间的区域。 porta hepatis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长约5cm,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 hepatic pedicle肝蒂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上端及其所含出入肝门的结构,其中包含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及肝脏自主神经和淋巴结、淋巴管。介于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右侧是网膜孔.; triangle of Calot;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 conus elasticus;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为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其纤维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呈扇形向下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内面及杓状软骨声带突pleura;胸膜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而不能分离,并伸入肺叶间

2019级北大认知神经科学复习重点

---------------------------------------------------------------最新资料推荐------------------------------------------------------ 2019级北大认知神经科学复习重点 2019 级北大认知神经科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 神经元: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机能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神经元虽然在形态、大小、化学成分和功能类型上各异,但是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2.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细微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突触间隙因突触的种类不同宽窄不一。 3.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a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由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头部、面部和躯干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称为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系统,它们维持机体的生命过程。 4. 脑的结构: 大脑: 1 / 11

大脑皮层、髓质、基底神经节间脑: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脑干: 中脑、桥脑、延脑小脑: 灰质、白质、深部核 5. 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的神经脉冲发放。 6. 神经递质与调质神经递质是一些小分子或中分子的化学物质,由突触前末梢释放。 越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调质作用于释放的神经细胞体或稍远的神经末梢,调节自身的生成和释放速度。 根据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 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7. 受体: 是蛋白大分子, 8. 脑的电现象第 1 页共 6 页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两类脑电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 自发电活动记录就是脑电图(EEG) 9. 平均诱发电位: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计算机叠加和平均技术的基础上,对大脑诱发电位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这种大脑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刺激以后 10 毫秒之内出现的一组波称为早成分,代表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发出的神经冲动, 10~50 毫秒的一组称为中成分, 50 毫秒以后的一组波称为晚成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证),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证),书写不能(失写证),有时伴失读。 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觉、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变侧展神经和面神经瘫,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Foville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外展神经瘫与对侧偏瘫,常伴有两眼向病灶侧协同水平运动障碍(双眼凝视偏瘫侧)。 大脑脚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临床表现为: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 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体象障碍: 损害部位--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表现--①偏侧忽视②病觉缺失③手指失认④自体认识不能⑤幻肢现象 非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以外全身系统疾病疾病,如眼疾,贫血或血液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感染,中毒等引起。 特点:头昏眼花,无眩晕感,无眼震及平衡障碍。 意向性震颤: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变现为易超过目标(辨距不良),动作愈接近目标是震颤越明显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 孤立综合征(CIS):首次脱髓鞘发作又称临床孤立综合征,是MS的早期阶段,发病后即出现脑或脊髓MRI病灶的CIS患者多数可发展成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 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危害性也最大 吉兰-巴雷综合征:多为双侧周围性面瘫,伴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有特征性的蛋白-细胞分离。 Ramsay-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外,还有患者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

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0.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1.贝耳现象:面神经麻痹时,患侧眼裂不有闭合,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现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 12.霍纳(Horner)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3.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4.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15.TIA: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称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2014

神经生物学复习提纲 2014 一、名词解释 1.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将递质释 放如间隙后,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体或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使某些离子 进出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形成电位。 2.电压门控通道:细胞中一种接收外来电位变化,通过通道的开 闭而引起细胞膜出现新的电位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变化的 离子通道。他们具有和离子通道相类似的结构。但是在他们的 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些对跨膜电位敏感的亚基或基团。 3.耳蜗电位:在耳蜗未受刺激时,以鼓阶中的外淋巴的电位为参 考零电位,蜗管内淋巴所具有的电位。 4.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 触点。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神经肌 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Ach。无脊椎动物的 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是谷氨酸或γ-氨基丁酸。 5.G蛋白耦联受体: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其立体结构中都 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第5和第6个跨 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的结合位点。只见于真核生物之 中,参与很多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6.高尔基腱器官:脊椎动物承受骨骼肌张力的器官。在腱纤维的

纺锤形的腱束上,缠绕着感觉神经末梢,与肌梭的构造相似,能感受肌肉工作中张力的变化。 7.光致超极化:光刺激导致的感受器细胞的膜电位超极化-细胞 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8.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或 细胞通讯能改变细胞命运的一段时期。 9.逆向跨神经元的变性:由于丧失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而使该神 经元发生逆向变性或死亡。 10.昼夜节律: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 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人体生理功能也有明显昼夜节律波动。昼夜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节律紊乱,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 11.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 有限的记忆系统。是知觉、长时记忆和动作之间的接口,因此是思维过程的基础支撑结构。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12.生长锥:是指在神经索顶端部分的圆锥形突起构造,三个结构 域是中央区、片状伪足和丝状伪足。在脊椎动物胚的中枢神经或者神经节伸长的神经细胞中常常可以看到。在生长锥上能生出进行波状运动的扇形膜状物。 13.味蕾:味觉感受器。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