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大全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 (2)吞咽功能评定;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感官刺激 (2)吞咽肌功能训练 (3)呼吸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 3.推拿治疗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阻络证: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2)肝肾亏虚证: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5.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12.胸外科(4个)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完整版AB+5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A 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2.201) 行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8.57/79.16/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良好; 2.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闭合性胫腓骨干骨折(ICD-10:S8 2.201).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胫腓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胫腓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血糖; 2.胸部X光片、床头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 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 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胫腓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00年) 科别康复科 XX市中医院 二000年一月 目录 1、中风病(急性期) (3) 2、中风病(恢复期)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1天)年月日(第2天) 主要诊疗□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 性评估、实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工作□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 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病情平稳者早期康复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脂、血糖 □凝血检查 □血压监测 □心电图 □胸部 X线透视或胸部 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 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 食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 运动 □病情平稳者针灸治疗 □病情平稳者康复训练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I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配合急救和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 ,分层指导患者的康复和 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3天)年月日 (第4天) 年月日 (第5天) 主要诊疗工作□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 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 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 和预后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与 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最新骨科临床路径

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骨关节炎(K/L III-IV级,严重疼痛伴功能障碍)(ICD-10:M17.901) 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81.540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慢性病程,膝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可有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或内、外翻畸形。 3.辅助检查:X线检查符合膝骨关节炎。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膝骨关节炎病变终末期,通常年龄60岁以上,病情严重者年龄范围可适当放宽。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17.901膝骨关节炎疾病编码。 2.膝骨关节炎终末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膝疼痛及活动度的要求。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术前完成功能量表(KSS评分); (2)血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4)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5)手术部位X线检查:患膝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下肢全长片; (6)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沉、CRP、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颈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材料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胸外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01)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 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1)术前3日开始进流食,并在餐后口服庆大霉素生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 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 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

骨科2017年1-5月临床路径管理总结

骨科2017年1月至5月临床路径总结 骨科在过去的近半年时间里坚持落实临床路径制度,从实际出发,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积极摸索和改进适合我科实际的临床路径。 在过去的近半年里我科开展股骨颈骨折、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管理总结如下: 一、临床路径例数统计表 2468101214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二、住院天数统计表

5 05101520253035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三、4月、5月住院天数统计比较 510152025304月 5月 近半年我科临床路径入组率低、变异率高、退组率高,平均住院天数高。究其原因,其一:患者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医嘱下达、执行时间过长,医助安排检查偏晚,大型检查排队时间过长,相关科室会诊到位时间迟。如:彭双全因右膝关节病入院,起初选择保守治疗,导致入院完善检查9天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二:我科老年高龄患者较多,多数合并多种基础病,少数术后并发症导致住院日增加;如黄家衡术后肺部感染改用三代头孢;吴望娣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会诊使用三代头孢。白永琴右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使用一代头孢7天,因术后关节感染使用万古霉素使用7天。其三:很多患者和家属在病人可以出院的时候拒绝出院,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四:部分病人因手术方式选择不符合临床路径要求或死亡退出临床路

径,如匡桂伢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死亡。其五:很多髋关节手术病人入院诊断:股骨头坏死、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或他科转入的股骨颈骨折不符合临床路径要求没有进入临床路径导致入组率低。 目前患者抗生素使用逐步合理化,绝多数病例能在术后48小时内停药,无乱用抗生素现象,输血指征明确,合理化输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执行临床路径制度,把工作做细,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制度开展相关诊疗。规范诊疗行为,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和费用等指标。注重人性化管理,争取病人和家属积极配合。达到医患双方双赢的效果。 骨科 2017年7月9日星期日

最新整理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 2.头颅CT 或MRI 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 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I61.9 脑出血疾病和ICD-10:I63.9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 (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疾病诊断; (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防治常见并发症,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康复预后。 2.初期评价内容包括: (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医学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 (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 昏迷量表; (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运动障碍:Fugl- Myer 运动及平衡评分、Ashworth 痉挛评定、步行能力评定等; (5)认知功能筛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6)简要吞咽评定:饮水实验; (7)简要构音及言语评价; (8)心肺功能评价; (9)根据病情行主要继发障碍的评价:肩痛、肩- 手综合征、肌围度等; (10)心理状态评价; (11)大小便功能评价; (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Barthel 指数;

骨科临床路径(25个)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G99.2*/M51.1↑ G55.1*/M51.2) 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

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51.0↑ G99.2* /M51.1↑G55.1*/M51.2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不稳定。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 (4)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对于部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术前可能需要肌电

单病种临床路径

创生骨科医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诊疗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住院总(科秘书)负责相关材料的收

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准入要求: 1诊断明确; 2.除骨科专科疾病以外,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做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会同管理员根据每天的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进行变异情况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中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6.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胸外科护理临床带教分析

胸外科护理临床带教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27T16:56:59.3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作者:许馨张园(通讯作者) [导读]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护理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临床治疗具有同样的存在价值。 许馨张园(通讯作者)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 266011)【摘要】目的:针对胸外科的护理临床带教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搜集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20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选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选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对两组实习生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满意度较高,差异较为明显,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外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应强化对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方式定能达到理想的带教效果。 【关键词】胸外科;护理;临床路径带教【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181-02 护理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临床治疗具有同样的存在价值,在临床治疗中必须给予相应的护理,才能尽快改善与解除患者的病痛,可见,护理专业的重要性。目前,护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实习力度在不断加大,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考量[1],选择实践性较强的带教方式才是硬道理。为此,本文以胸外科为例,搜集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20名,选择临床路径带教方法进行教学,就其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名。对照组共60例,全部为女生,平均年龄是(2 2.78±1.45)岁,最大24岁,最小22岁;观察组共60例,全部为女生,平均年龄是(22.98±1.56)岁,最大25岁,最小22岁。两组实习护士生在一般资料上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临床带教方法,由科室为实习生安排相应的带教老师,依照实习的脉络进行随机的完成带教任务[2]。对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带教方法。临床路径带教方法的实施,与一般临床带教的不同在于,在原有学习大纲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胸外科临床路径表的安排,根据临床路径表的安排开展带教工作。在带教开展前,总的带教老师要对临床路径表上的安排进行介绍,能保证实习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基础,设定周目标,有利于带教老师随时了解带教开展的进度。临床路径带教表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周,要为实习护士生介绍病房设施、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理制度、工作职责和义务、工作范畴等;第二周,必须掌握多种注射方法,如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要求实习生必须具备常规的护理操作;第三周,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让护生独立的进行护理实践,能够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给予综合的护理服务,熟练掌握胸外科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如心电图、血糖监测仪、微量泵等;第四周,试着书写护理文书,进行查房教学,最终对护生的护理理论专业知识进行考核,并在实习尾声对护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带教老师与护生要进行互评。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实习,两组护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得出了一系列的数据。对照组60名护生中,平均理论成绩为(83.25±5.45)分,平均操作成绩为(84.78±4.03)分;观察组60名护生中,平均理论成绩为(95.32±3.25)分,平均操作成绩为(96.85±2.48)分。两者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指标对比方面存在着差异,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方面,临床路径带教方法的使用,其不同的评判标准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在带教老师专业操作、老师尊重与关心实习生方面,两组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带教老师主动性授课、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习计划制定和圆满完成率方面,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护理的质量决定着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健康度,只是单纯的进行临床治疗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必须将护理与治疗相互联系、相互辅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护理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是对护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考量与实训,学生到医院实习,医院会选择带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3]。传统的带教方式要求不是很严格,带教老师处于被动的状态,并未学生提供主动的带教计划,导致带教质量不高。新时期,胸外科护理临床带教方式选择临床路径方式,在本文的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点在于教师的主动授课意识较强,且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能够从中感受到带教老师的用心,且能够根据实习生护理能力进行带教计划的制定,圆满完成率较高。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充分锻炼实习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实习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带教的实施,注重带教教师与实习生的沟通与交流力度,能够让带教老师认识到实习生的真实专业水平,有利于带教工作的开展。 在本次研究中,搜集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20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选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选用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对两组实习生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实习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满意度较高,差异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胸外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应强化对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临床路径带教方法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4],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方式定能达到理想的带教效果。【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