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模型

货币危机模型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Abstract

Since the collapse of Bretton Woods, the world had happened more than a hundred times the currency crisis,brought serious impac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learn currency crisi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early currency crisis prevention ,that is the world's top priority.

First, introduced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currency crisis model,respectively empirical analysis.Second,details third generation currency crisis theory and related models,with the Southeast Asian currency crisis as an example of the third-generation currency crisis models for empirical analysis.Finally, according to some exist in China problems,references we get inspiration from the empirical analysis,to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currency crisis,empirical analysis,southeast Asian currency crisis.

目录

1引言 (1)

2 第一代与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2)

2.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2)

2.2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4)

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6)

3.1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6)

3.2道德风险模型 (8)

3.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实证分析 (11)

4启示及建议 (19)

4.1抓住契机,加快经济转型 (19)

4.2建立合适的汇率制度 (19)

4.3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大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9)

4.4逐步化解我国存在的道德风险,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20)

4.5结言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黄海心

(闽江学院数学系;福建福州350108)

1.引言

货币危机,也叫做国际收支危机、汇率危机.关于货币危机的定义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看,弗兰克和罗斯 (Frankel&Rose,1996) 将货币危机定义为: “一国货币在一年内贬值25%以上.”从广义角度看,任何货币在短期内因信任危机而造成明显异于常态的大幅波动都可被识别为货币危机[1].通常情况是一国货币的本币名义汇率发生大幅下降,换句话说,便是该国货币大幅贬值.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货币危机频繁发生,如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机,1992年到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的英镑、里拉、法郎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等,以及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的欧债危机.为了阐明这些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解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评价危机对发生国和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以及判断危机的可预测性,经济学家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型.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三代成熟货币危机理论及其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克鲁格曼(Krugman,1979)提出,主要是基于某国经济基础面恶化的情况下,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所发动的理性攻击,该国外汇储备消耗一空,最终爆发货币危机,所建立的模型叫做投机冲击模型[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奥伯斯菲尔德(Obstfeld,1996)提出,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反应函数,而政府政策的反应函数又受到公众对政府决策预期的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多重均衡的出现,并得出危机爆发的多重均衡之结论,其模型叫做多维均衡模型[6].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克鲁格曼在1998年所写的《 What Happen To Asia》中第一次提出,该理论强调即使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看起来仍处于正常范畴,却依然潜伏着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因为存在道德风险,即在获得政府等的隐形担保之下,资金利用者便会无视风险,进行高风险投资,最终酿成灾难.所以该理论也叫做“道德风险论”,其所建立的模型便是道德风险模型[2].

本文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以便深入了解道德风险是怎样在货币危机起作用的.本文重点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让人们更深刻的明白道德风险论对货币危机的解释力,及其如何对金融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最后根据当前国内金融行业所存在的道德风险隐患,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第一代与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及模型

2.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是由货币危机理论奠基人克鲁格曼(Krugman,1979)在萨兰特和汉德森(Salant&Henderson,1978)的黄金投机理论的基础上,将他们所提出的Salant —Henderson 模型运用到固定汇率上所提出的.之后,弗拉德和加伯(Flood&Garber,1984)及其他学者在克鲁格曼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线性模型对货币危机理论进行完善、修正和简化,最终形成了形成了Krugman 一Flood 一Garber 的投机冲击模型[2]:

(一)模型假设

1.在固定汇率体制下,政府通过出售外汇储备来满足国内信贷的扩张.[3]

2.在保持国内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央行会通过铸币收益来解决赤字.

3.该国的市场处于信息对称,或者至少参与者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

(二)基本模型

该国货币市场的均衡为:

0),()()(>-=-ααt i t P t M (2-1)

由此我们可知实际货币需求与国内利率存在负线性关系.

根据会计衡等式,一国货币供给量等于国内信贷和国际储备之和:

)()()(t R t D t M += (2-2)

当汇率、外国物价和外国利率水平都固定的情况下,国内信贷)(t D 的规模以速率μ增长:

μ=)('t D (2-3)

国内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受制于国际套利条件.

国内价格水平由购买力平价(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

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决定:

)(*t r P P += (2-4)

国内利率水平由无抵补利率平价决定:

)(*'t r i i += (2-5)

其中,)(t M 为国内货币需求的对数,)(t P 为价格水平的对数,)(t i 为国内利率,)(t D 为国内信贷量,)(t R 为国际储备量,*P 、*i 为盯住汇率国的物价和利率的对数值,)(t r 为即期汇率.

把(4)、(5)式代入(1)式得:**)()()('i P t t M t r +?-+=α

因为该国实行固定汇率,所以0)('=t r .

令**i P -?=β,即β+=)()(t r t M 为常数,因此国内信贷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同等数量的外汇储备的减少.国内信贷持续以μ的速度扩张,最终必然导致外汇储备枯竭,则固定汇率崩溃[3] .

该模型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基础面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只能通过出售外汇.当外汇储备降到某一个时机时,理性的投资者会为了规避风险,抛售本币,持有外币,实现资产保值,产生了投机性冲击.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当储备在短期内被投资者购买一空,政府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利率,货币危机由此爆发.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投机冲击和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所谓的不道德行为,所以该模型也叫做理性冲击模型.它较好地解释了“拉美型”货币危机,如1973—1982年的墨西哥危机、1978—1981年的阿根廷危机[4] .

以墨西哥危机为例,从1972年开始,墨西哥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1年的2.5%上升到1975年的10%.这就是我们在模型里面所提到的经济基本面恶化.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墨西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使得其基础货币的增长率由1971年的19.6%增长到1975年的33.8%,进而使得通货膨胀率在1973年和1974年都高达20%以上.此外,其经常账户的逆差也越来越大.在1975年,墨西哥经常账户的逆差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5.5%.政府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只能通过出售外汇,来保持国内的信贷规模增长.接下来,由于投资者丧失信心,纷纷抛售比索,发动投机攻击.在投机攻击作用下,墨西哥政府外汇储备几乎耗尽,不得不于1976年8月宣布墨西哥比索贬值,最终危机爆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墨西哥危机完全符合上述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2.2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但是1992年的英镑危机以及1994年的比索危机,两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仍在正常范围,并没有出现恶化,第一代模型无法给出对应的解释.于是学者们对新的货币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政府的非线性行为,建立了多维平衡模型,该代模型的代表人物为奥伯斯菲尔德(Obsffeld ) .他们将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入模型中,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主体,会权衡利弊得失,既会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5] .正是由于政府行为的非线性,所带来公众预期的不同,使得一国的经济可以在多点上达到均衡,也即一国的经济可能会受到投机性攻击,也可能不会,即使它的内外经济政策是协调[4] .同时,他们提出了自促成的概念,即在外汇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央行之间会存在相互之间根据对方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的现象,所以又叫做自我实现模型[5] .

(1)模型假设

1.在固定汇率体制下,政府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通过出售外汇来满足国内信贷的扩张,只能通过放弃固定汇率.

2.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既政策足以影响市场.

3.投资者能够了解货币当局的政策偏好并预期其未来的政策取向.

(2)基本模型

假设一国的固定汇率如果没有受到投机性攻击,该国的固定汇率将在一定信贷规模的基础上持续存在下去,而如果受到攻击,政府只能通过放弃固定汇率,并以增长速率μ来满足国内信贷的扩张[6] .

如果投资者能够把货币当局的国际储备耗尽,即:

)()()(21t M t M t R -< (2-6)

那么便意味着有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

然而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便是,增长速率是否能够达到μ,如果增长速率μμ<0,那么投资者便不会选择攻击,因为攻击无法消耗光货币当局的国际储备,汇率在攻击过后会回到原来的基础,乃至更高.即该国的固定汇率得以维持.

在不同均衡条件下,政府有不同的选择.

根据卢卡斯供应方程:

)]()([)(21t P t P t Y -=σ (2-7)

只要实际价格水平)(1t P 高于预期价格水平)(2t P ,总产出)(t Y 便会增加. 政府的福利损失)(t L 由通货膨胀率()1()(11--t P t P )和产出差距))((λ-t Y 两个

变量决定:

]))(())1()([()(2211λα-+--=t Y t P t P t L (2-8)

其中)(t L 代表政府的福利损失,α为收入目标(相对于价格目标)的重要性参数,α值越大,则政府越重视收入增长,λ代表政府喜好的收入增长速度,)(1t P 代表价格水平.方程存在以下多重均衡解,这取决于政府选择的通货膨胀政策和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6].

1.政府为了是自己的福利损失最小化,调整通货膨胀目标以欺骗公众预期:

]))()(([)]1()([0)(/)(21111λσασ--+--==??t P t P t P t P t P t L

公众预期有两种情形:

(1)受欺骗,相信政策将固定汇率和稳定通货.

(2)公众完全预期政府的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欺骗失效).

2.政府坚持固定汇率和通货稳定,)1()(11-=t P t P .

同样公众预期也有两种可能:

(1)公众完全相信固定汇率

(2)公众不相信政府的固定汇率政策.

以上四种均衡条件下的政府福利损伤比较如下表:

2-1多维均衡

注:坚持固定汇率意味着执行通货稳定政策,欺骗意味着政府将按照福利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制定政策.

由以上多重均衡条件的比较可以发现:(1)政府坚持固定汇率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欺骗公众预期时的福利损失;(2)公众完全预期通货膨胀时,政府的福利损失要大于公众预期不变的情况.因此,政府坚持固定汇率是有成本的,当公众预期不变时,)1/()(ωαλλω+=t L .公众完全预期时,)1()(ωαλλω+=t L . 假设政府

放弃固定汇率的成本主要来自政治,当该成本小于坚持固定汇率的成本时,政府便有可能实施政策欺骗,不再坚守汇率政策.事实上,如果公众预期政府不愿意维持固定汇率,那么政府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维持固定汇率,如果代价足够大,意味着政府最终要放弃固定汇率[6].这说明了如果政府在选择固定汇率的同时又执行信用扩张政策,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让货币危机爆发.

我们以1994年的比索危机为例,来看下自我实现模型能否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比索危机发生在墨西哥,自1987年新政府上台,为了降低国内高达160%的通货膨胀率,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钉住美元)[7].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4年第3季度,通货膨胀率便降到了仅仅7%.以比索钉住美元为核心的汇率制度有着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本国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幅度大于货币贬值的幅度,币值必然出现高估.据估计,1991年,比索高估了9%,1992年高估了10%,1993年又高估了5%,短短三年内已经累计高估26%,还不包括以前的高估累积.这时的墨西哥政府便是在坚持固定汇率和通货稳定,由我们上面的模型可知,坚持固定汇率的成本是巨大的.直到货币危机爆发前,墨西哥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已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通过短期债券,政府让公众相信固定汇率,稳住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将近300亿美元的短期外资留在国内.然而大部分外资被用来增加消费,投资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使整个经济过份依赖外资.当利润开始下降,短期资本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必然会开始外流.这时便意味着公众完全预期通胀,此时如果坚持固定的成本还在承受范围之内,那么政府还是会坚持.但通过我们的第一代模型可知,随着资本的不断流出,冲击便越来越猛烈,政府坚持固定汇率的代价越来越昂贵.当政府无力维持固定汇率,宣布比索贬值,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货币危机爆发.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墨西哥政府在选择坚持固定汇率的同时,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扩大信贷规模,直到无力维持固定汇率,在公众完全预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这个过程跟我们上文所描述的第二代货币模型完全吻合.

3.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3.1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跟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经济基本面.但是当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时,亚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基本面恶化.如表3-1所示:各

国的通货膨胀率都在10%以下,可以说东南亚的通货膨胀是温和型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持有货币有足够的信心;经济即使在货币危机爆发前依然处于增长,尽管比较缓慢,但1996年GDP真实增长率基本都在5%以上;政府公贷占GDP的比例都处于极低水平,国民储备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投资者的攻击也是在危机爆发之后,为了规避风险才进行的,在泰国爆发危机之前,外汇市场并没有出现任何大的波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东南亚货币危机既不是像理性冲击模型所说的由经济基本面发生恶化引起,也不是像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所表明的由政府政策失误所造成的.为此克鲁格曼又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他认为因为亲缘政治的存在,政府为企业提供隐性担保,导致国内投资者冒险投资甚至过度投资,即道德冒险.当该国的经济增长变慢,外国投资者在保护资本的情况,便会开始逐渐撤回投资,资本发生逆流,如果此时该国的经济引擎能够再次发动,那么就能避免一场危机,然而因为隐性担保的存在,国内投资者只会变本加厉进行更多的不道德投资,导致资本逆流越加严重,最终不可能避免的将爆发货币危机.以上理论也可以叫做道德风险论,与其相关的模型便是道德风险模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表3-1 东南亚各国的宏观经济指标

1994 1995 1996

政府公贷占GDP的百分比

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

1.0

2.0

0.0

-1.6

0.0

2.8

0.8

-1.4

0.0

1.6

1.4

-0.4 通胀率

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

6.3

5.1

8.5

9.0

4.5

5.8

9.4

8.1

4.9

5.9

7.9

8.4 储蓄率(占GDP的百分比)

韩国34.6 35.1 33.3

泰国

印尼

菲律宾 34.9 29.2 19.4 34.3 29.0 17.8 33.1 28.8 19.7

GDP 真实增长率

韩国

泰国

印尼

菲律宾 8.6 8.9 7.5 4.4 8.9 8.7 8.2 4.8 7.1 6.4 8.0 5.7

数据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1997.12

3.2 道德风险模型

道德风险是指在隐性担保存在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不道德行为.1998年克鲁格曼(Krugman ,1998)在他的文章中用道德风险的观点来对1997年的亚洲危机进行解释.他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经济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将会造成过度的投资行为[9].

假设有一个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募集得来100元的资本,这个时候在它面前有以下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无风险投资,要么选择风险投资.表3-1画出了投资类型及相应的投资回报:选择无风险的投资可以获得7元的收益,因为不论什么情况,它的收益都为107元.而选择风险投资,所能获得的期望收益为80)*1/2120*100(1/2+为0元.因为当我们假设经营良好和经营不善发生的概率相等,风险投资在经营良好时收益为120元,经营不善时收益为80元,便有以上结果.

显然,由于无风险的期望收益高于风险投资的期望收益,即便是一个风险中的投资者也会选择无风险的投资.然而金融中介机构却会选择风险投资,因为如果它进行风险投资,在经营良好下将获得20元的超额收益,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虽然会遭受损失,但因为隐形担保的存在,它不用承担任何债务,故而在经营不善时它的收益为零.所以中介机构进行风险投资的期望收益值为100)*2/1+20*2/(1=元,大于投资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7元.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在隐形担保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道德风险便会扭曲投资决策,致使金融机构等投资者发生不道德行为,为了追求高收益而进行风险,最终的结果便是导致整个经济的过度投资.

表3-1 投资类型及其收益

在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相关的模型.

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为二次型:

2

Q-

+

A

=(3-1)

(BK

)

K

u

假设这是一个小型的开放经济,企业用既定的利率从市场上借得任何款项.在此经济结构中,资本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产出,即

-

=(3-2)

R2

+

BK

u

A

在不存在隐形担保的情况下,此时资本的投资将会使得资本的期望收益等于资本的成本,即等于l.因此在不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

+

(-

=(3-3)

B

Eu

A

K2/)1

Q为生产产量,K为投入资本,R为边际产出,A和B常数,u为随机变量,E为数学期望.

现在加入金融中介机构,且它处于隐形担保当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自己的资本,即使投资失败也不用承担任何损失.在前面模型的假设基础上,我们再做另外的假设:金融中介机构不仅可以直接拥有资本,而且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此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只要资本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的利率,即1

R,就代表了可

>

以获得盈利.于是,只要实际中随机变量u有可能达到使得的1

R值,对金融机

>

构来说就为纯利润.因此经济最终出现如下的结果:

1.所有的资本最终都被会融中介机构购买去.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结果,东南亚各国的过度投资,在某种程度就是这种现象的写实.

2.资本的投资一直被抬到资本收益1

R的最大处,即当u达到最大值时

>

资本收益等于投资成本.

我们再假设极端的道德风险,所有的会融机构只考虑出现最有利条件的可能结果.我们可以取2=A ,5.0=B ,设u 取0和l 的概率都为2/1.由公式3-3可知没有投资扭曲时,投资将使资本存量为5.2=K .但是,存在具有道德风险倾向的金融中介机构时,多度投资将使资本存量上升至3=K .即1=u 时,出现极度投资:

2B /

m ax (u))(A =K + (3-4) 因为投资成功取得的收益无法弥补投资失败遭受的损失,所以这种过度的投资会造成大量资产价格泡沫,极大的威胁金融安全.一旦经济遇到严重的冲击,资产价格下降,紧接着金融机构被削弱,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最后货币危机必然爆发,资本开始逆流,经济开始衰退.道德风险论强调隐形担保所造成的金融等机构的过度投资,为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出路,也给各国的经济政策带来了福音.

以下为道德风险模型的图示:

图3-1 道德风险模型 大量引入资本 风险操作 过度投资 货币危机爆发 经济下降 资本逆流

进入经济衰退期

政府(隐性)担保

3.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实证分析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定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东南亚货币危机,来检验一下道德风险论是否能够解释货币危机.

时隔多年,提起东南亚货币危机,依然让人心有余悸.那么什么是东南亚货币危机,它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东南亚货币危机,一般是指1997年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先后爆发的区域性货币危机.由1997年泰铢受到攻击,泰国在辛苦的维持了7个月的固定汇率之后,耗光外汇,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开始,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致使各国各地区的银行、信贷投资等众多金融机构破产,股市崩盘,房地产暴跌,无数的企业一夜之间关门,处于风暴之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因为货币严重贬值而损失惨重,多年积蓄的财富于短短数月间急速缩水甚至殆尽,像泰国、韩国等国家更是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请求援助,众多国际投资机构都在东南亚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在这场浩劫之中,同样损失惨重.至此东南亚货币危机已不再仅仅是区域性的货币危机,已经演变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性的危机.

让我们从源头来看清楚,东南亚危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从8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90年代开始平均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8%以上,与此同时西方却陷入发展的瓶颈,以至于西方经济学家都高呼这是“亚洲奇迹”.似乎东南亚各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可以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所走的路程,甚至赶超.为了维护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南亚各国追逐金融自由化的,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开始逐渐资本管制,迈入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强大出口增长的基础上,为了维护出口的优势,各国都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90年代初东南亚各国开始大量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国内经济的最普遍的做法.但是,东南亚各国却偏重以高利率来吸引外资.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为例,它们的存款利率自90年代以来一直维持在9%以上.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状况最为严重,其1991年的存款利率高达23.32%,与此相比,美国的存款利率却只有 5.5%左右.并且东亚各国政府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对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出于这种预期,国际银行向东亚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发放了大量的贷款,如表3-3所示,货币危机前的十七年间外债总额,菲律宾从17417增长到45433、泰国从8297增长到93416、印度尼西亚从20938增长到136174、马拉西亚从6611增长到47228;外债与国际储备的比率多达数倍甚

至十倍以上,其中由政府担保的外债更是均高达外债总额的6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短期贷款占到外债总额的30%以上,平均超过50%,而泰国更是高达80%以上[8].高利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吸引外资的作用,但是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而且以获取高利率为目标的外资多为短期资本,这些资本在引人国经济发生困难时,就会被及时抽走,从而更加恶化该国的经济状况.在这种做法下,东南亚各国存在着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到1997年泰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已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2%,马来西亚占6. 3%,印度尼西亚占5%.菲律宾占3. 1%.可以说在市场和金融等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实行自由化金融,完全放开资本管制从一开始便埋下祸根,因为它在大量引入外资,尤其是以短期外债为主的外资时,也给逐利的国际游资留下了可趁之机.

3-3东南亚各国的债务状况

国家

年份

1980 1990 1994 1995 1996 1997

菲律宾外债总额17417 30580 40000 39446 41214 45433 长期外债8817 25241 33221 33439 32839 32784 私人非担

保外债

2454 1201 2945 3531 4902 6834

政府及政

府担保外

6363 24040 30276 29908 27937 25950

短期外债8600 5339 6780 6007 8375 12649 国际储备2846 924 6017 6372 10030 7266

泰国外债总额8297 28088 65522 83166 90824 93416 长期外债5646 19765 36343 42071 53210 56151 私人非担

保外债

1703 7311 20152 25117 36171 34142

政府及政

府担保外

3943 12454 16191 16594 17039 22009 短期外债2651 8323 29179 41095 37613 37265

国际储备1560 13305 29332 35982 37731 26179

印度尼西亚外债总额20938 69934 107824 124398 129033 136174 长期外债18163 58305 88367 98432 96803 97199 私人非担

保外债

3142 10261 24441 33123 36694 41330

政府及政

府担保外

15021 48044 63926 65309 60108 55869

短期外债2775 11629 19457 25966 32230 38975 国际储备5392 7459 12133 13708 18251 16587

马来西亚

外债总额6611 15328 29294 34333 39777 47228 长期外债5256 13422 23105 27059 28709 32289 私人非担

保外债

1248 1830 9454 11034 13008 15482

政府及政

府担保外

4008 11592 13651 16025 15701 16807

短期外债1355 1906 6189 7274 11068 14939 国际储备 NA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如果只是引进大量外资并非什么坏事,东南亚各国在八十年到九十年代的发

展奇迹,充分说明了这个策略的优势性.然而当众多的发展国家也开始实行劳动密集型出口战略,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来争夺市场时,东南亚各国依然沉迷于自己的辉煌战绩中,不懂的改变战略,引导产业升级,反而继续大量的引入资本.以粗放型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度增长,总有一天会因为竞争者增多,竞争越加激烈,进而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甚至倒退,可以说东南亚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就是后来东南亚货币危机的祸根所在.如果单单是战略的错误,还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实践慢慢改正,毕竟西方大国都是在前人不曾走过的道路上,磕磕碰碰,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然而祸不单行,东南亚各国不仅仅战略错误,同时战术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他们在利用外资上

存在严重的误区,将大量的短期外债用作长期投资,例如铁路建设,大型工程建设.从图3-1和表3-4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97年,除了菲律宾外其他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其他国家的投资大都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外资进人各国后,造成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再加上短期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各国经济产业的后继乏力,大部分的短期资本都流向了房地产业,房价不断攀升,带来表面的经济繁荣.然而房地产业是高危产业,具有投入大、收益慢的特征,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逐渐改变供需关系,房地产开始供大于求.

图3-2 东南亚各国的投资率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比较

表3-4东南亚各国的投资率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1999.

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货币需求模型 在50年代中期,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和詹姆斯〃托宾各自贡献的基础上,创造了存货法的货币需求理论。鲍莫尔和托宾都指出,个人维持货币存量与企业维持商品存量遵循同样一个道理。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维持货币存量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那就是如果个人要维持更多的货币存量,那么他就要面对如果把这部分货币转化为生息资产而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他保持较少的货币,那么他就要忍受为了满足日常货币需求而频繁地把生息资产转化为货币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因而维持多少货币存量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使利息收入损失和交易费用两种成本之和最小的问题。 具体而言,货币需求的最佳水平将取决于各种成本。首先,每次去银行要有往返成本Pb,而每个月份往返的次数为PQ/M*,因此每个月份往返银行的总成本为Pb(PQ/M*);其次,持有货币还有机会成本,即平均货币持有量所损失的利息收入i(M*/2)(注:此处存在如何计算平均货币持有量的数学问题);再次,家庭面临如下的替代:

M*越大,往返银行的次数就越少,但一个月内损失的利息却越大。家庭若在月初提取一大笔款项(M*=PQ)使其能满足整月支出的需要,就能把往返银行的成本降至最小,但是这个很大的M*会使家庭在一个月份内的利息损失增加到最大程度;最后,家庭必须在频繁往返银行的成本(如果M*很小)与放弃利息(如果M*很大)之间进行平衡。 1、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对货币的需求就是对实际余额的需求,人们关心的是所持有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它的名义价值,反映在公式上就是,如果价格水平P提高1倍,而其他变量(i、Q、b)保持不变,对M的需求也将增加1倍。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所需要的名义货币持有量产生相同程度的影响,但实际货币需求不会发生变化。货币需求的这种特点通常被称为缺乏货币幻觉(the absence of money illusion)。 2、收入、利率和固定成本b对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 实际收入Q增加会提高货币的意愿持有量。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家庭增加开支,为了支持更大的交易量,家庭将增加平均货币持有量,根据测算,货币的实际收入弹性约为1/2。也就是实际收入Q 的a%的增长会带来需要的货币持有量(a/2)%的增长。由此所得到的重要结论是,由于货币的百分比增长小于收入的百分比增长,所以实际收入的增长家庭的货币持有量将变得更为经济,这叫做货币持有量存在规模经济。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概述1997 年下半年爆发的 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Kaminsky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 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

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 足,应有所突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克鲁效应。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 调以下几个方面。1、克鲁格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 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而言的。在金融 机构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时,过度的投资需求并不导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而是市场利率的升高。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度 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 泡沫破裂,发生危机。2、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 过度的程度。这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合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冒险的

国内货币危机预警及模式.docx

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或者 是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度下降的状态。 货币危机预警是与投机性货币冲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货币危机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提早识别危机发生的信号,以便该国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乃至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危机发生的强度和烈度。 关于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始于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货币危机的研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货币危机的发生频率及造成的危害随之增加,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 本文将对货币危机的主要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信号分析模型信号分析模型是、和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 信号分析模型分四步进行1 确定货币危机的原因和危机预警时段;2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关系的变量,进而确定先行变量;3 按照噪声一信号比的最小化规则,确定阈值;4 一旦经济中相 应指标变动超过阈值,则将之视为货币危机 即将在24 个月内发生的信号 由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单变

量模型。 为了克服模型的单变量属性,1999 进一步对发生货币危机信号的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它提出了4 个预测危机的复合指标,1个复合指标是对各预警指标发出信号数的简单加总,另外3 个复合指标则分别考虑了指标分布不均衡、指标时间延续性以及指标不同权重。 通过对预测指标的扩展,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处理预警结果输出的单一化问题,并利用多个复合指标可以更好地发送预警信息,极大地改善了预警效果。 2003 又进一步提出了多状态模型。 他将货币危机分为6 种,即经常账户恶化型危机、财政赤字型危机、金融过剩型危机、国家外债型危机、国际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型危机和自我实现型危机。 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前4 种,其发生与受害国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发达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后两种,经济基本面通常良好,多由不利的国际市场形势所致。 这样一来,模型可以在对货币危机预警的同时,进一步将货币危机的损失与其类型联系在一起,厘清对货币危机深度的认识。 信号分析模型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它可以根据多个变量发出的信号估计危机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提供关于危机根源和广度的信息,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 主要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没有考虑到政治性事件及一些外生事件对货币危机爆发时间选择的影响;2 模型的隐含假设是在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个特定的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国际收支危机模型(PaulKrugman,1979),1984年,福拉德(RobertP.Flood)和加伯(PeterM.Garber)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开创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1994年.奥布斯特菲尔德(MauriceObstfeld)提出多重均衡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构成了策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着重分析货币危机的发展和发展机制,揭示了资本从持续流入到突然逆转的作用机理。 一、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假定与结论 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是:①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避为解决赤字而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②储备可耗尽,即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耗殆尽;③投机者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面临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矛盾,二者分别代表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丧失外部均衡,而外部失衡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在货币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一国经济的基本因素(economic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也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及何时爆发。对经济基本因素最大的威胁是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

续“货币化”,超过公众实际需要的货币会转化为对政府外汇储备的购买,利息平价条件支持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出于一因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由此爆发。事事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不道德行为。 二、货币危机的理论推导及政策主张 货币危机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方程: 其中,M(t),P(t),π(t)分别代表国内货币存量、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率,E(t)代表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即期汇率,D(t)和R(t)代表国内信贷量和换算成本币后的外汇储备,D&(t)和P&(t)分别代表国内信贷和物价水平对时间t的导数。方程(1)是一个高度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实际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 方程(2)假设: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相同; 方程(3)表明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相等; 方程(4)表明,名义货币存量等于国内信贷和换算成本币的外汇储备之和; 方程(5)表明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内信贷量以一个固定的速度上

第十章货币危机习题

第十章货币危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危机 2、投机冲击 3、泡沫经济 4、克鲁格曼模型 5、影子浮动汇率 6、预期自我实现 7、多重均衡 8、黑子现象 9、道德风险 10、隐含担保 11、金融脆弱性 12、金融恐慌 二、填空题 1、货币危机按照原因或性质来分,一种是由______恶化而引起投机冲击所导致的,另一种是纯粹由_____的作用而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还有一种是因其它国家危机的____而发生的。 2、货币投机导致危机发生的机制主要有:利用_____市场进行期汇投机;利用_____市场拆入本币进行投机;同时利用______市场和_____市场进行投机。 3、亚洲货币危机后,有关国家所采取的危机解决方案主要有汇率制度_____、适度的______,以及______改革。 三、单选或多选题 1、导致固定汇率制崩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本币与挂钩货币的币值产生不对称变化 B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 对短期外债的依赖性加深 D 外汇储备严重流失 E 给国际游资造成可乘之机

2、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对金融体系进行重组,采取的措施包括: A 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B 直接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C 关闭金融机构 D 设立专门处理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 E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3、货币危机发生国改革金融监管机制大多遵循以下监管原则: A 市场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B 减少市场的开放性 C 与国际接轨 D 将监管原则法制化 E 提高监管政策的透明度 4、一般可通过以下指标数值的变化预测危机的爆发: A 经常账户赤字/GDP B 外债总额/GDP C 短期外债/国际储备 D 到期债务/出口收入 E 不良贷款比率 5、货币危机爆发后,一系列因素使“金融恐慌”不断放大,恶化了危机。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 A 政府和国际社会政策的失误 B 有关国家政局出现动荡

货币汇率兑换数学模型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在处理有关国际货币相互兑换结算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天将现有的欧元、人民币、英镑、美元四种货币按当天的兑算,按人民币结算价值最高。当天汇率满如下表: 欧元人民币英镑美元现有量需求量 欧元 1 7.856 .787 1.235 80000 60000 人民币.127 1 0.100 .157 10000 30000 英镑 1.271 9.980 1 1.569 80000 10000 美元0.810 6.360 .637 1 00000 100000 (人民币结算价值=(兑入价值+兑出价值)/2;兑入1美元,结算价值=(6.360+1/.157)/2;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操作呢,下面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建立模型: 欧元人民币英镑美元 欧元e11 e12 e13 e14 人民币e21 e22 e23 e24 英镑e31 e32 e33 e34 美元e41 e42 e43 e44 上图中的eij(eij>=0)代表把eij单位个i种货币兑换为j种货币(i,j=1,2,3,4其中当1代表欧元,2代表人民币,3代表英镑,4代表美元)。 现在我们用数学建模来解决这一类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上表的约束条件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建立约束条件); e11+e12+e13+e14=80000; e21+e22+e23+e24=10000; e31+e32+e33+e34=80000; e41+e42+e43+e44=0; (1) e11+0.127*e21+1.271*e31+0.810*e41>=60000; 7.856*e12+e22+9.980*e32+6.360*e42>=30000; 0.787*e13+0.100*e23+e33+0.637*43>=10000; 1.235*e14+0.157*e24+1.569*e34+e44>=100000; (2)

7.4投资函数模型和货币需求函数模型

*§7.4其它常用的单方程应用模型 在单方程应用模型中,除了生产函数、需求函数和消费函数外,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两类模型所反映的经济行为,即投资行为和货币需求行为,与经济体制、决策方式等非经济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而,目前在中国还缺少规范的投资行为和货币需求行为,当然也不可能建立既能很好地描述历史又有合理的经济解释的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在本节中只是简单地介绍西方国家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发展,以及比较成功的模型。 关于其它常用的单方程应用模型,例如就业模型、进出口模型、财政收支模型、收入分配模型等,在本书第六章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讨论中将逐一介绍。 一、投资函数模型 ⒈加速模型 投资函数模型是投资与决定投资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也是一定的投资行为理论的数学描述。在西方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投资行为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最优资本存量是如何决定的,二是实际资本存量如何调整到最优资本存量。投资活动是形成资本存量的过程,所以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资本存量的变化实现的。这就决定了投资函数是由投资额、资本存量或增量和经济活动水平或增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函数。 常见的几种重要的投资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7.4.1) (7.4.2) (7.4.3) (7.4.4) 其中为第t年的投资额;为第t年的经济活动水平,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例如固定资产原值;为表示增量的算子,例如。模型(7.4.1)~(7.4.4)说明可以用不同的变量作为投资额的解释变量,当然它们直接反映的经济行为是不同的。但从下面的推导可以看出,它们其实都是加速模型的变种,或者说它们本质上都是加速模型。 ⑴原始加速模型(Na?ve Accelerator Model) 加速模型(Accelerator Model)是西方国家用于投资研究的主要模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17年首先由Clark提出了原始的加速模型,它是以不变的固定资产产出比为基础的模型。即 其中为最优资本存量,为固定资产产出比,是一个不变的参数。如果假定在每个时期实际资本存量都能及时调整为最优资本存量,则有: 它的计量形态为: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收稿日期:2001-08-28 作者简介:金洪飞(1970.08-),男,浙江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子奈(1946.11-),男,江苏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第12期(总258期)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12,2001General No.258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金洪飞 李子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对于东亚货币危机,研究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把重点放在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上,认为东亚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危机前过多的资本流入。而投资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导致了过多的资本流入东亚地区,使得该地区的资本效率降低并出现不可持续经常帐户逆差,最终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货币危机;资本流动;外部性;经常帐户逆差;资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12-0043-08 一、概 述 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发生了好几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1992-1993的欧洲汇率体系(E RM)危机,1994-1995的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的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1998-1999的巴西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极大关注。 在东亚货币危机之前,解释货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第一代模型和第二代模型。1 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是由Krugman(1979)、Flood 和Garder(1984)提出的,认为政府追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货币汇率的崩溃。在这类模型里,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被看作是投资者改变其资产组合的过程)))减少国内货币的比例,增加外汇的比例。对汇率的投机攻击是由政府持续的国内信贷扩张引起的。第二代模型见之于Obstfeld(1994、1996)、Drazen 和Masson(1994)、Masson(1995)等人的文章。这些模型通常假定政府有两个动机;第一是放弃维护固定汇率制以避免维护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第二是维护固定汇率以获得收益(如政治信誉)。政府通过权衡维持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好处,来决定是否放弃固定汇率。第二代模型的两个特征就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和多重均衡。

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弗里德曼认为,他的货币数量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他创立了决定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0年第2期)提出了一个吸收了费雪和凯恩斯理论的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实际上也就是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为简化起见,弗里德曼假定所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而略去了对外贸易,也不考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各种随机扰乱。这一模型出下列六个方程式构成: C/P =f(Y/P,r) (5.8) I/P =g(r) (5.9) Y/P =C/P+I/P(或S/P =(Y-C)/P =I/P) (5.10) D M =P ·L(Y/P,r) (5.11) S M =h(r) 〔5.12〕 D M =S M (5.13) 第一个方程是消费函数,表示以实际量表示的消费量(C/P)是实际收入(Y/P =y)与利息率(r)的函数;第二个方程是投资函数,表示实物量投资(1/P)是利息卒的函数;第三个方程是收入流量的定义性方程,表示在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等于实际支出,或者说投资(实物量)等于储蓄(以实物量表示S/P)。这三个方程式表明,投资量与储蓄量是随收入量和利息率而调整的。并在投资等于储蓄时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第四个方程是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对现钞的需求是名义收入(Y =P ,Y /P)和利息率的函数,或人们对现金余额的需求(货币需求函数所反映的货币需求D M /P)是实际收入与利息率的函数,即D M /P =L(Y /P ,r);第五个方程是货币供给函数,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利息率的函数;第六个方程式是均衡方程,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应量。这三个方程表明,货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随收入量和利息率变化而调整,最终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以上方程式体系共有六个方程式和七个未知变量(C 、I Y 、r 、P 、D M 、S M ),因此,这些变量中必须有一个变量要在上述方程式体系外被决定,使得未知变量与方程式数目相等,从而可以解出这组方程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之间的主要分歧就在于把那一个变量放在模型外来决定。在短期内,货币数量说和收入-支出分析都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名义国民收入(Y =P y )的增加,但他们都无法确定,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有多少部分表现为物价水平(P)的提高,有多少部分表现为实际产量(y)的扩大,对于这一问题,货币数量说假定实际产量为既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由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吸收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则认为:物价水平是既定的,由一些模型外的变量(如货币工资率)所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被实际产量的扩大而吸收。弗里德曼指出,他的货币数量分析是一种“简单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分析,在长期中,所有实物变量(如实际产量、实际利息率、就业和失业率等)都是由非货币因素或者说实际因素(如人的事业心、独创性、节俭和勤奋程度,产业结构相

货币先行模型(Cash in advance model或CIA model)

货币先行模型(Cash in advance model或CIA model) 货币先行模型的概述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另一广泛使用的是货币先行(cash in advance或CIA)模型。该模型由克拉奥(Clower,1967)首先提出,其前提是消费必须用货币来购买。从技术上讲,这相当于给模型增加了一个现金约束。克拉奥之后,大卫·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1981)发展了不仅消费品而且投资品也要用货币来购买的模型,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和斯道克曼(1983,1987)此后又将消费品分为必须用现金购买(现金物品)和可用信贷购买(信贷物品)的两部分。CIA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在保持动态最优分析的同时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货币需求。 该模型前提是消费必须使用货币来购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克拉奥在模型中假设了一个货币在先约束,即物品购买量受先前换取的货币量的约束。这是人们预算约束之外的另一约束。它隐含着两种限制:其一,货币为购买物品的唯一媒介;其二,货币必须在物品交换之前换取。Clower之后,Stockman发展了不仅消费品而且投资品也要用货币来购买的模型。 货币先行模型的内容 不考虑不确定性,代表性行为人的目标函数可写作: (1) 式中,β为贴现率,效用函数u(·)为连续可微、严格递增的凹函数。行为人通过消费和资产选择使目标函数极大化。为简单起见,下面我们不考虑资本,假定债券是除货币外的惟一金融资产。以名义量表示的该极大化问题的约束条件为: (2) 式中,T t为来自于政府的净转移收入,B t? 1是行为人在t—1期持有的t期到期的债券,I t? 1是t—1到t期的名义债券收益,其他变量的含义相同。用t期物价水平去除上式,得到以实际量表示的约束: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概括起来,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注重危机的“自我实现”性质,该理论认为仅仅依靠稳健的国内经济政策是不足以抵御货币危机的,固定汇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机冲击,选择固定汇率制,必须配之以资本管制或限制资本市场交易。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

货币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编辑本段] 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摘要]本文是关于货币危机的一个概述。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对货币危机的定义;第二部分回顾了70年代至今的几代货币危机理论,包括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货币危机模型及模型的原理;第四部分是对这些模型的预测、解释力的评价;第五部分讨论了早期预警系统EWS。全文主要是结合一些英文文献及国内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进行讨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货币迅速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继而引发国内金融动荡,甚至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种现象促使国际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及早期预警机制的研究和构建不断深入。 一、货币危机的定义 虽然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79年Paul Krugman发表的重要危机模型1《一个支付危机模型》,但关于各类危机的定义与开始期的确定等问题至今尚处于争论之中。 以下是几个比较经典和流行的货币危机的定义: 格雷西拉·卡明斯基(Graciela Kaminsky),索尔·利宗多(Saul Lizondo)与卡门·M·赖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2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将导致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的大幅度下降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状态。他们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Index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来对货币危机进行事后确认。这个指数是汇率月百分比变化和国际储备总额(用美元测度)的月百分比变化的加权平均,权数通过指数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相同的条件方差来确定。因为该指数随货币的贬值和国际储备的损失而增加,故该指数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对本币的强大卖出压力,当该指数值高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时,就认为处于货币危机时期。 Paul Krugman把支付危机定义为:在实行钉住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为防止货 币贬值而消耗国际储备或提高国内利率而付出国内通货膨胀上升的成本,当政府放弃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时,本币就会大幅度贬值,出现支付危机。一个“标准”的危机发生方式如下: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政府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直接干预实现汇率钉住或固定汇率,在某个汇率上政府的国际储备逐渐消失,在储备耗尽前,一个突然性的投机性攻击使政府无力捍卫汇率体制,只好听任货币大幅度贬值。 Demirgu-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3认为当至少下述条件之一发生时,可认为发生了银 行危机: 1.未履约资产占银行系统资产的比率超10%; 2.挽救银行的行动成本不小于GDP的2%; 3.银行部门的问题导致银行的大规模国有化; 4.发生广泛的银行挤兑或者存款被冻结、银行放长假,或者为对付危机政府颁布了对一 般的存款实行保障。 Frankel 和Rose4定义货币崩溃为名义汇率至少贬值25%,并且超过上一年汇率变化的1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V ol 11, August 1979 2Graciela Kaminsky, Saul Lizondo, Carmen M. Reinhart(1997):"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 IMF WP/97/79 3Demirgu-kunt, Enrica Detragiache(1997):"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MF WP/97/106 4Frankel, Jeffrey and Andrew Rose(1996):"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V ol 41(December)

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模型

《国际金融学》理论文献导读 十七、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模型 货币主义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理论根源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休谟的货币数量论,而直到2 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主义汇率决定模型才真正建立,并迅速获得西方学术界以及各国货币当局的普遍关注,且一度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经济组织制定汇率政策、分析和预测汇率变化的主要依据之一。 货币主义学者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他们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把购买力平价与货币数量方程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基于货币供应量与实际产出的一种汇率理论,这就是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根据不同市场在受到冲击后价格调整快慢的不同假定,货币主义模型可以分为弹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 (一)货币主义的弹性价格模型 1、基本模型 弹性价格模型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对购买力平价的补充,但它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着显著的区别,它可以很好地避免购买力平价检验中选择不恰当的物价指数或不恰当的基期的可能,将难以真实测量的物价因素考虑在货币的需求之中。 在不考虑货币机会成本的情况下,货币数量方程可表示为: (3-1) 式中,M为货币供应量,Y为实际产出,P为商品价格水平,K为货币行为常数(可以看成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上式即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狭义的货币数量方程式,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与1920年最早提出。 若上述货币数量方程式对外国来说同样成立,以带星号的变量表示相应的外国变量, 则: (3-2) 假定商品市场价格对外部冲击的反映具有充分弹性,或者说国际贸易会消除贸易商品价格趋势上的差别,则购买力平价成立。将本国与外国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代入购买力平价则 有: (3-3) 式(3-3)便是建立在狭义货币数量方程式上的货币主义汇率决定模型,我们在此称之为狭义货币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