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间有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5 / 7 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中直接相关的量到底是哪两种那个不变的量是什么如何清晰地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它们成什么比例像这样的实例,你还能举出一些吗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理解清楚每一个问题(特别是那些数量关系较隐蔽的问题)中,相关联的是哪两种量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根据量与量之间的本质关系扎实有效地掌握概念。

这样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务必要让学生经历“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这一过程,再结合其他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通过正比例关系图象的观察与研究,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关系的本质特征和量与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抽象、推理、模型化,数学思想越来越丰富,研究数学、建构知识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的教学过程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另外,在教学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6 / 7 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要让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关于第(1)点,要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情境与数量关系正确判断哪个量是一定的,这个“一定的量”是一个“比值”还是一个“积”,在把握了这个关键以后就能很快地判断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于第(2)点,要让学生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需要经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获取有效数学信息——分析表征数量关系,明确其中不变的量——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方程解答——得数检验,思路回顾和方法反思”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并有意识地将这个过程加以突出和强化,帮助学生形成有条理的、严谨的思维,获得问题解决的经验。

比例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最后一单元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内容情境不新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模型,需要学生在较高水平层面上学习。教学时,需要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之间的比较与区别、比和比例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有些知识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分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如比和比例。有些知识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属于同类知识,如比和比例尺。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所解决的问题是以前用算术方法解决过的“归一”“归总”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教学时,要通过问题解决方法的回忆与比较,使学生明确:用以前的方法解决时,必须先求出“单一量”是多少才能求出结果,而现在只要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即可,无需求出具体的比值;以前重点思考“单一量”是多少,现在重点思考问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通过这样的沟通与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方法系统。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会以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水平审视和发展这些知识。

(1)有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水平,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知识层面讲,比例的知识与除法、分数、等式与方程等密切相关,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拓展和丰富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四年级以前,学生主要运用算术思维解决问题,其思维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想要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确定利用哪些信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出什么算式。五年级通过简易方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了从分析等量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而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3)有利于学生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代数思维的发展。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

(4)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劳动所得分配问题) 1、怎样分配比较合理?.(两人共同合作劳动,完成份额不同,所得分配问题) 2、小结:如果两位劳动资额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也就叫平均分.如果完成劳动份额不相同,他们获得的报酬要按1:1来分配就不公平,怎么办? (组织交流) 师:这里的报酬要完成份额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

比例分配) 二、初步感知 1、想一想,两位应该按怎样的比来分配劳动所得?(板书:按完成的比3:2进行分配)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3:2的具体含义. 3、谁能用算式表示两位各应分得多少元? 4、小结:通过刚才的生活实例,你认识了什么?(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三、自主探究,合作研习: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例子是很多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说一个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学习第19页内容,我们按以下提纲进行交流. 导学提纲: 1、例1中“紫色与红色方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2、与同学说说例题中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3、你能画图理解这两种解题方法与同学交流吗? 4、你怎样理解例2“按照2:3:5配置混凝土”这句话的含义? 5、“练一练”第3题是把1200千克培养料按怎样的比来分配?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下列活动,教师巡视,深入各小组交流,关注学困生.四、集中展示 1、例1中“紫色与红色块数的比是3:5”的含义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意见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评课意见 各位老师好: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并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一堂好的复习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教学,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陈老师这节课的两块内容和一个思想给我深刻的体会: 一、第一块内容:重视学生的自主整理,让学生经历表内除法表格的整理过程。 在梳理除法知识,理清所学知识点的环节中,陈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8=()这一道算式回忆有关除法的知识,先是让学生静下思考在练习本上记录,在评价学生的反馈情 况后,再一次分组完成()÷7=()、()÷9=(),最后形成完整的表内除法表格。这整一 个流程充分体现陈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细心地关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先“扶”再“放”,从而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整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平时所 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二、第二块内容:在生动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好的复习课,习题的设计与安排至关重要。除了形式要多样化外,更应做到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陈老师首先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3种用除法的情况,并安排了基础性练习(如:未知总数的情况下,让学生用加法、乘法先求出总数再解题),同时逐步提高练习的层次(如:先求总价再求另一物品价格可买几包的两步式解决问题)。 三、一个思想: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8=()这一算式中,陈老师多次强调并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思考,旨在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除此之外,陈老师从容的教态,紧凑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陈老师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 最后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有如下的思考: 1、在回忆整理表内除法的知识网的环节中,陈老师只是简单的整理了表格,对于一些趣味 性的除法计算题可以适当增加吗,如()÷( )=1,可以延伸到100、1000等表内除法外的算式。2、陈老师把较多的内容放在了解决问题这一块,但由于时间有限,在最后的练习讲解中稍 显简单,部分中下的学生的对其理解掌握就存在难度,可以在习题上再精炼。 3、学生课堂中出现了读错24除8等于3,教师在复习除法各部分名称时要增加除法算式的 读法。另一个疑问,说“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几”,一个数平均分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大家一起探讨下。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前一篇:三上《可能性》详细教案 后一篇:数学教师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讲了这么多年课,好象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讲是第一次,复习课应怎么上呢?在新课程中,复习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同学对一局部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升华 吗?突然间,好象有些找不到北了。请教了好多老师,好象别的地方也在搞这个,她们把复 习课叫习题课,但是对于怎么上都没有一个定论。下面是摘录网上一位老师的一些看法,觉得有些道理,写给大家看看: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就知识整理知识,同学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

按比例分配和解决问题练习

班级:姓名:命题人:苏立新 1、学校饲养了84只兔子,白兔和黑兔的只数比是3∶4,白兔和黑兔分别有多少只? 2、五(1)班48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5只大船,6只小船。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乘3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坐几人? 3、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顶角和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4∶3,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4、配置一种盐水,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25。 (1)25克盐需要加水多少克? (2)1000克水需要加盐多少克? (3)520克盐水里含盐多少克? 5、李东和王强共同投资办了一个工厂,李东投资20万元,王强投资30万元。工厂投产后,第一年获得利润9.5万元。如果按两人投资额分配利润,李东和王强各应获得利润多少万元? 6、一袋薯片比1盒巧克力便宜3元。妈妈买了8袋薯片和15盒巧克力,一共花了91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7、自行车和三轮车一共20辆,总共有49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班级:姓名:命题人:苏立新 一、填空 1.34 ∶25 的前项是(),后项是(),比值是(),化简后的比是()。 2.39∶( )= 13 =( )∶15=26∶( ) 3.把25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水的比是(),比值是();糖与糖水的比是(),比值是()。4.白羊和黑羊的只数比是4∶5,白羊只数是黑羊的(),黑羊只数比白羊多()。 5.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底面积的比的比值是()。 二、解决问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的比是1∶2,这两个锐角各多少度?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70,甲、乙两数的比是2∶5。甲数是多少?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4. 12张乒乓球桌上一共有34个同学在比赛。单打和双打的乒乓球桌各有几张?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100个男生呢?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39个间隔,男生几人?99个间隔呢?”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6个男生呢?8个男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xx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xx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优质】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评课稿-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评课稿 篇一:乘法简便计算评课稿 乘法简便计算评课稿 评课教师:王周敏今天我在此对李老师的课作以简单评析,发表一下自己浅陋 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的简便计算。李老师的 课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上什么课?学生回答“体育课”之后,李老 师继续问:为什么喜欢上体育课呢?你们玩了那些项目?学生回答:因为可以 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同时出示了“王老师买羽毛球”的例题的条件,学 生看之后,又问这个题目缺少了什么?要求学生看题之后提出用乘法问题.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看题后能正确列式。 李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在计算两个数乘法的同时,可用多种方法计算,然后在多种算法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 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乘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节课始终把数学同生活紧密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较好 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整节课从内容上看安排得比较合理。但上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于 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计算“12×25”出现的明显错误没有做到深入分析,没有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过于担心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学生的出错 点是老师最应该把握和仔细研究处理的地方。 (2)学生把25×12写成25×(3×4)之后,又还原成25×12,然而这种问题也是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但此处没有处理好。可以让学生说说把 12写成3×4有什么用?要分析的得再透彻些。 (3) 教师讲新课的内容太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应该因材施教。 从这几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暴露出平日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的出错是有原因的,说明对于运算定律运用的还不够扎实,所以计算教学的功夫还要下在平时,对 于学生常出的错误,老师要注意总结,对学所以在平日教学中要认真思考, 注意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因材施教,把基础知识巩固扎实。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专项训练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专项 训练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专项训练 (一) 1、电视机厂男职工与女职工人数比是5:4,已知该厂共有职工198人,这个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78。990立方米的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3、甲、乙两数的和是50,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 4、一本书有240页,小明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已看多少页? 5、甲、乙两数的和是 1.5,甲、乙两数的比是2:1,甲数是(),乙数是(),甲、乙两数的差是()。 6、甲、乙两数的和是75,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比乙数多()。 7、甲、乙两数的比是3:4,它们的差是210,甲数是(),乙数是()。 3千克,小强喝了一些后,喝了的和剩下的比是3:5,剩下8、一瓶矿泉水有 5 多少千克? 9、甲数是45,与乙数的比是5:6,乙数是多少? 10一种药水是用药液和水按1:100配成的,现在要配制5050千克药水,需要药液和水各多少千克? 11、某校为残疾儿童捐款2400元,教师与学生捐款数之比为5:7。教师和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12、鸡比鸭多10只,鸡和鸭的只数比是5:4,鸡有()只,鸭有()只。

13、甲、乙两数的比是5:6,甲比乙少10,甲是(),乙是()。 14、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5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1:2:3,丙数是多少? 15、一个养鱼厂,计划购买一些鱼苗,若按7:4的比例来放养鲤鱼和鲫鱼,鲤鱼苗比鲫鱼苗多1200尾,应购买多少尾两种鱼苗? 16、某工厂男工与全厂职工总数的比是4:5。已知全厂职工有540人,这个工厂有男职工多少人? 17、某工地上黄沙与水泥的比是5:3,黄沙60吨,黄沙比水泥多多少吨? 18、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40,乙、甲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是()。 (二) 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这是一个()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6,这是一个()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1,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与顶角的比是1:2,顶角是()度。 5、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1:2:2,已知它的周长是70厘米,则最短边的长是()厘米,这是一个()三角形。 6、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比是1:4,这个等腰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是(),最小角的度数是()。 (三)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角的初步理解》评课稿

《角的初步理解》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角的初步理解》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理解》这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陈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理解,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理解简约化,简单化。陈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但仅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更深刻地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理解”,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陈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理解,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个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陈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个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个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个部分时,能够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水平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准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准确”而精彩。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含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评课

2015 —— 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活动 (评课)材料 授课人:秦波时间:2017年3月17日评课人:唐春凤授课内容:《含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 优点:

不足:

阶段。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叙述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在语言表述上比较简洁,桔燥乏味,以至使他们常常读不懂题意。所以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自己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 二、教会方法,掌握画图策略的多样性。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生解题还不如教他们解题的方法。希望学生能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要教会他们如何来画图,并选择合理的画图方式来解题。 三、运用画图,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学生对画图有了兴趣,并初步掌握了画图的方法时,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找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重点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画图策略,并产生迁移,遇到同类题目也能运用这样的画图方法来解决,甚至遇到一些未碰到过的题型,学生也能灵活运用合理的画图策略,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从而找出解答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梳理教材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并能对不同题型的问题解决时所运用的画图策略进行归纳,达到合理运用,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从而通过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教案

按比例分配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2.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 )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 )4=( )40= ( )÷12 =0.75 58=5:( ) 6:7 =( )7=( )7 9( )=( ):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40=2024=1012=56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 ③30∶60∶120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按比例分配练习题专项练习

按比例分配专项练习一 班级姓名 题组一 1.配置一种药水,水与药的比是5:3,现在有药水2400克,那么药有多少克? 2.配置一种药水,水与药的比是5:3,现在有水2400克,那么药有多少克? 3.配置一种药水,水与药的比是5:3,现在水比药多2400克,那么药有多少克? 题组二 1、把一根长4.8米的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甲、乙两段各长多少米? 2、把一根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已知甲段长4.8米, 乙段长多少米? 3、把一根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已知乙段长4.8米, 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4、把一根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已知乙段比甲段短4.8米, 甲、乙两段各长多少米?

按比例分配专项练习二 班级姓名 题组三 1.一种糖水,糖与水的比是2:5,现在有糖水140千克,其中糖有多少千克? 2.一种糖水,糖与糖水的比是2:5,现在有糖水140千克,其中糖有多少千克? 题组四 1.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石子按2:3:5拌制而成,现要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 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石子按2:3:5拌制而成,现在有水泥6000千克,需要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 3.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石子按2:3:5拌制而成,现要的水泥比石子少6000千克,需要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 6、配制一种农药,其中药与药水的比为1∶150。 ①要配制这种农药755千克,需要药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有药3千克,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 ③如果有水525千克,要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放进多少千克的药?

按比例分配专项练习三 班级姓名 1.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宽、高的比是3:2:1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甲、乙两数的比是2:3,乙、丙两数的比是2:5,甲乙丙三个数共250.甲、乙、丙各是多少? 3、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5∶3。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两个角的比是1:3,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5、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周长是4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一个长方形的地,周长是480米,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这类问题的特点。 3.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爸爸和明明的对话。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人体的身高,学习了 有关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看看人的体重中奥秘吧。请看屏幕,这是爸爸 和明明的对话。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1∶1。但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右侧的旁白。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4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分步呈现爸爸和明明的体重的情境,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

用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在解决问题中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和习惯才会顺利成功的完成问题的解答。所以我认为计算能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的见解和体会。 1、导学案的设计合理,充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分析具体情况。“需要多少”和“可以装多少”,看似简单但是却体现了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从实际情况入手学生去思考去分析问题,简单明了的进1去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整节课都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探究了新知获得了学习方法。 3、填表列举,体会列举策略。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4、练习要有多样性、层次性。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练习的题目不易过多,要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一、教材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第 61 页例2的内容。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概念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教材是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里先把比转化成份数,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能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复习旧知,注重铺垫,激发兴趣,出示有关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既而学习例题,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利用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最后拓展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堂,参与式学习。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熟练地解答有关题目。 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解答有关题目。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关键: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应用—— 多媒体应用与分析资料展示:

1、列式解答 : A、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 名,男工 人数占总人数的,男工有多1、复习题。 少人?2、分析及总结。 B、把 216 棵树苗分给四、五、六年素材来源: 级种植,其中四年级占总棵数的,自制 四年级种了多少棵? 2、口答:一个农场计划在100 公顷 的地里播种 60 公顷大豆和 40 公顷 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分析——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几?地以幻灯片方式展示练习题,将学生引入学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 )(板书:比) 3、口答: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 比是 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份 这块地一共()份(板书: 份数) b、大豆占这块地的() 玉米占这块地的()(板书: 分数) 4、口述算式: a、农业专业组把一块100 公顷的 地平均分成 5 份,其中 3 份种大豆, 2份种玉米,玉米和大豆各种多少公 顷? 回答后提问,是求什么?是什么类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张老师讲授的这节,《比例的应用》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感悟美源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知识点,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确定了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这一教学重点。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这一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本课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习酒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崔老师在引入新知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和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崔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习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率的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整节课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崔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但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建议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校级研究课卢**老师的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感触很深。 无论是卢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体备课中,很多老师都提到了卢老师类似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我认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给学生的几道例题:如用18跟栅栏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订阅3种书籍的不同订法……都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卢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卢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比较容易些。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时间去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在教学例2时,订阅3种书籍有几种方法呢?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结果让人惊喜,大部分孩子解决起毫无困难,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数字代替书籍的名字列举。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不得不让在场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看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确实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听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号列举的方法,那书上介绍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讲或者略讲呢? 3、例3是道关于投镖的问题。标靶上有3种情况,10环,8环和6环。投2次得到的总环数会有几种情况?在这里,卢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了4种情况:一、两次投中的环数相同。二、两次投中的环数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两次都未投中。我个人认为分为四类不太恰当,应该分成三类较清楚,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其实说的就是两次都投中的情况,只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再细分为两类而已。这样分类讲起可能才更加清楚点。 4、投标的结果出现了重复。如8+8=16,10+6=16,这两种情况尽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讲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30千克 ?千克 ?千克 水占4份 其他物质占1份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设计意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人体奥秘”的信息,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信息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_人教新课标

《有余数除法应解决问题》评课稿本课时陈老师力求改变以往的按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打破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课一开始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摆小棒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摆一个。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用9根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可以摆几个,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初步接触认识余数。第二次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随意拿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可能会余下几根。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学生需要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好! 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练习的订正和反馈环节中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必须比除数小。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是从自己得出,而是机械记忆。我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一组实例辨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交流、反思中不仅增长着知识,而且从中也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帮助了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效果比较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