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文章特点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 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人间真情的呼唤 ——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 摘要:《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与前期作品不同的思想 情感。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小说设置的 叙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在人生困境中对人 间亲情和友情的真切呼唤。 关键词:现代文学;郁达夫;迟桂花;思想;解读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开创了自叙传式的抒情体小说,在五四时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沉沦》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的形象,敢 于毫无遮掩的暴露自我,“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 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 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1]但30年代以后,进入中年的郁达夫,其小说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思想内容 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迟桂花》就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一改大胆 的暴露,零余者形象的写法,在淳朴静美的境界中荡涤自己内心的躁动,发出了对人 间真情的呼唤。虽然《迟桂花》发表后的影响并没有《沉沦》等作品那样大,但却“是小说家融合心灵的体验、诗意的感悟和自由的想象而写成的一部抒情小说杰作。” [2]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蕴更为深厚,在艺术表现上也更为成熟。要想把握小说丰厚的内在意蕴,就必须结合作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作品内在的叙事结构进行详 细梳理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我们自然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真意。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包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对于小说而言,作者通 常是不会站出来直接言说的,思想情感的表现比较隐蔽。在小说中,作者的观点是通 过小说的叙述者或小说中的人物来传达的。换句话说,小说的叙述者或人物就是起到 传达作者观点的功能的。同时,小说作为一种叙事作品是有情节的,自然也就内含着 一个叙事结构或称话语结构。不同的叙事结构隐含着不同的意义,其在作品中所起的 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对于一篇小说而言,我们只要能不为表面的精彩所迷惑,撇 开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把握住核心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并找出它们所共同指向 的所在,作者所要真正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一目了然了。 作为一部短篇小说,《迟桂花》的篇幅并不长,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小说的主要人物 是三个:“我”,一个来自“煤烟灰土很深的上海”的作家;翁则生,居住在杭州翁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读徐志摩散文的感悟

读徐志摩散文的感悟 导语:读了徐志摩相关散文,大家会有怎样的感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读徐志摩散文的感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读徐志摩散文的感悟【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是新月诗派代表诗人,也是现代作家中有特色的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后三点的阳光,只是氛围。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善感的心,在心灵的翕动间,捕捉到细若游丝的美。深阅读,这才开始。 读着志摩的散文,假使浮华气躁,你吸取的只是香气而不是灵气。读着读着,你便会发现深阅读,不止于读“书”。 若将厚厚的一本散文比作一瓢浓羹,那么最让人口齿噙香的即是志摩与曼殊佩尔相见恨晚的一段。无数个夜晚,细心拜读了曼殊佩尔的文章后,志摩仍然决定前往相见。 门扉启开的一刹那,便看到的是眉目口鼻之清之秀,浅浅的一眼,便令志摩难忘。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驰骋于英美文学的广袤之野,思绪行云流水,褒贬评议让交谈时而舒畅时而局促,曼殊佩尔优雅的举止,娴静的笑容、谦逊的言语让志摩对她的阅读逐步臻于深入。正如志摩所说:“你直接无碍地领会着上帝最高明的意志,在伟大深刻的戟刺中体验了无限的文章,在更大的灵魂中解化了性灵。” 阅读人志摩,读出了粹极的灵彻性, 没有一丝杂质的宁静与宁

静。阅读人志摩,读出了思想者的深刻与缄默,那是另一种灵魂的宁静。 深阅读,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都宛若泛舟于一湾宁静的湖水。 一滴思想的源泉悄然落下,舟身微曳而共鸣。 读徐志摩散文的感悟【2】知晓徐志摩其人,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从一堆泛黄的旧书中看到这样的诗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年的我只是初识字的孩童,天真懵懂的望着这些文字,心底不期然洒下一点涟漪。金柳、夕阳、小桥、长篙、书生幻化成最初的印象,这即是最初他的文字给我形成的——诗人谜一样的形象。拥有如此才情的他,不仅诗写得不错,而且他的散文更是独树一帜,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的散文风格,让他在散文家林立的那个时代也是那么的抢眼。他为人所津津有味的不只他的诗词散文还有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这样复杂的情感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诗句也激发了此后我们几代人对他的崇尚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活泼的、热烈的、浪漫的爱情观点。我们能背出的,他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没必要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霎时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然的相遇,注定的陌路。徐志摩与林徽因牵扯不清的爱情往事,我们在诗中不难看到些许诗人的无奈与放手。他生在名门望族,但却接受了较多的西方文化,留学美英等国家,生活经历颇多,感情世界自是让后来的人感慨万千!

大胆暴露自己地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暴露自己的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披露自己的小说家文/妮妮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幼名萌生,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郁达夫的祖上相传为宋朝太医院尹。宋都南迁时,随宫廷来到杭州,后定居富阳。父亲早逝,他性格内向忧郁,自幼好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随长兄东渡日本,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

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陈子善(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说:“如果说在二次大战的漫天战火中,德国失去了本雅明(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奥地利失去了茨威格(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英国失去了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法国失去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家,代表作《小王子》),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损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浩劫,那么,中国失去了郁达夫,同样应做如是观。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陨落的文化星辰中,郁达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郁达夫的小说心理描写细微,抒情性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多是孤独、贫穷、性压抑甚至变态的书生文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组成。该书一面世,就引起文坛哗然,当时被很多人指责为淫秽书籍。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日本留学的青年男子,他们孤独寂寞、敏感脆弱、自卑自怜又愤世嫉俗,渴望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 副本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姓名:李娅辉 考号:011109100419 考区:思茅区 指导老师:叶向东 论文定稿时间:2011年10月23日

论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 摘要:本文从各方面综合论述了郁达夫散文的感伤情调.探究了其感伤情调产生的社会、家庭、自我各方面的原因;并对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从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意义上做了论述。整篇文章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意义上做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五四时期;郁达夫;感伤情调;意义 郁达夫散文感伤情调的原因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普遍地弥漫在文坛各流派和社团的作家作品中。由于“感伤”更多地是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的创造社成为“五四”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亦最为彰显的感情标记。 “五四”1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注1)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注2)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东方的睡狮,受了 1

郁达夫式抒情小说特征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学院:科技学院07汉文(1)班 姓名:邹莉 学号:2007185430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摘要】: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浪漫抒情主要特征 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 , 具有独特的小说文体 , 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第一、自我的写真。郁达夫虔信法朗士关于 "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这一断言 , 他的小说大多带有 " 自叙传 " 的色彩。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 , 尤为郁达夫所喜用 ( 在他全部 50 多篇小说中 , 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 40 来篇 ) 。这个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 , 几乎支撑着郁达夫的全部小说。这是一个以 " 自我 " 为原形、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 " 零余者 " 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 , 宣泄着一己的情怀。他推崇卢梭勇于暴露个人私欲与卑劣的《忏悔录》 , 也偏嗜日本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的 " 私小说 " 。他还特别青睐德国哲学家尼采、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施蒂纳 , 那种 " 否定一切权威 ", 力倡 " 破坏偶像 ", 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思想。他的小说中 , 既有卢梭式的自白 , 也有维特式的自怜 , 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 , 构成了时代的 " 零余者 " 的心史、情绪史 , 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 , 表现人的精神病态 , 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 , 也能折射大千世界 , 因为 , 深刻地表现人性 , 即能表现社会 , 而只有个人的感情体验 , 又最真切、最可靠。这是郁达夫的小说观 , 它也使郁达夫这种自我写真的小说别具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深广的艺术蕴含。当然 , 肯定 " 自我写真 " 的小说与作者本人的某种程度的叠合、交融 , 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创作的小说看作是作者的回忆录和自传 , 看作是作家履历的复写。郁达夫小说中 " 袋里元钱 , 心头多恨 " 、 " 于是无补 " 、自卑颓唐的 " 零余者 " 的形象 , 并不能看作只是郁达夫个人的写照 , 尽管这个 " 零余者 " 形象的写作 , 最初受到屠格涅夫《罗亭》等小说中俄罗斯文学 " 多余人 " 形象的启悟 , 但郁达夫小说中的 " 零余者" 形象足称五四时期一大群沾染了 " 时代病 ", 因而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们的典型。 第二,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 :" 小说的表现 , 重在感情 "(1), 并且把 " 情调 "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他最喜爱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即以感伤的抒情笔调深深吸引了他 , 德国施托姆也是以《菌梦湖》的感伤抒情描写令郁达夫沉醉 , 具有颓废与伤感情调的英国诗人道森、王尔德的颓废与唯美主义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机斯特恩的《感伤的旅程》 , 都成为郁达夫偏爱的艺术。以抒情为艺术中轴 , 他的小说通常

第10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郁达夫与《沉沦》

第10讲中国现代文学 ——郁达夫与《沉沦》一、“五四”之后小说成为文学主潮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等小说流派。 (一)问题小说 1.概念: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 2.时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 早的问题小说。中国的问题小说是指出现在“五四”时期。 3.代表人物、作品: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以冰心的《两个家 庭》《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春雨之夜》、王统照的《沉思》《湖 畔儿语》等为代表作品的小说题材类型。 4.艺术手法:这类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 5.思想诉求: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种种黑暗 6.影响: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1.概念: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2.代表人物、作品: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 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3.特色: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 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 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二、郁达夫及其艺术成就 其作品艺术特色——“自叙传”抒情性 (一)郁达夫小说注重抒情,不追求情节和周密精致的构思。 1.郁达夫的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如《茑萝行》、 《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等,或者采用第三 人称写自己,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 石矶》等。 (二)善于用抒情的方式塑造真实感人的主人公形象。 往往以“我”的心理意识和变化呈现、情绪表达进行小说创作。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阅读答案

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阅读答案 《志摩在回忆里》阅读答案 郁达夫 ①大约是在宣统二年(一九一○)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②一个是身体生得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他们俩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 ③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宿舍里,总在交头接耳的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最终却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收大家的注意。 ④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

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最多的一个。 ⑤从此之后,一别十余年,我和这两位奇人终于没有遇到的机会。 ⑥民国十三四年(1924年、1925年)之交,有一天风定日斜的午后,我忽而在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里遇见了志摩。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时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练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 ⑦从这年后,和他就时时往来,差不多每礼拜要见好几次面。他的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妹,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⑧其后他又去欧洲,去印度,交游之广,从中国的社交中心扩大而成为国际的。于是美丽宏博的诗句和清新绝俗的散文,也一年年的积多了起来。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之后,北京变了北平,当时的许多中间阶级者就四散成了秋后的落叶。有些飞上了天去,成了要人,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了,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举出其中一例即可) 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沉沦》的历史影响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出版。《沉沦》包括三个短篇:《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 解放后,主流评价一直不高。一度被定为禁书、“黄色作品”。直到新时期才回复其历史地位。 文学史定评:郁达夫的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题材的先锋性:性苦闷的大胆表现 -手淫、野合、窥视、嫖妓 主题的深刻性:借弱国子民的自杀传达爱国思想 灵肉冲突-永恒的人性揭示 审美的独特性:感伤颓废、真率激越 二、《迟桂花》分析 写于1932年,后期代表作,技巧圆熟。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的日子久。作者是用馥郁芬芳、醇厚耐久的迟桂花象征一种屏却丝竹入中年的人生境界。小说所写三个中年人,经历性格各异,却同有一种成熟达观的生活态度。 《沉沦》充满了青春期的感伤颓废《迟桂花》升华为“四十而不惑”的恬淡超然。从郁先生对莲妹萌生情欲的中心情节看,仍可见出早期小说“性心理暴露”的惯性。但作者用大自然对于人的净化、人到中年的成熟突破了早期小说的模式。在作者看来,人的自然质朴,以及超越人的大自然之美,都具有优化人性、完美人格的神秘力量。小说表现出一种潜在的倾向:隐逸避世、回归自然。 三、浪漫主义风格 1、自叙传的形式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自叙传最能表现自我,显得真实。用第三人称写出,真实性就容易消失。主张用日记体、书信写小说。 “我”的类型性格:不满现实,强烈的要求个性解放,毫不讳言对金钱、爱情、荣誉的追求,性格十分软弱,缺乏理性和毅力,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面沉溺与肉欲,一面有企图挣脱,绝望中自我麻醉、自我作践。 这个主人公形象,既是作者颓废情思的代言者,又是一种时代病的象征。 2、坦率的心理暴露,单纯热烈而又感伤的 抒情独白。 没有惊险传奇,精细的构思,不注重写故事,结构散漫、叙述拖沓。却特别擅长情绪疏泄,表现内心的纷争、苦闷、变态。 3、创造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象征意境 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景物描写与心理开掘契合,寓情于景,景随心变,升华为象征。 《沉沦》的海景,既是实景,又是自杀者眼中的幻觉,是主人公临死前眷恋故国的哀情的物化。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分析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如英国的湖畔诗人,俄国的屠格涅夫等。 (西方文学影响)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回到自然。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性。凡是人性天然具有的,都是美的和善的。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规定和习俗而生活。激烈反对外部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他有个很著名的作品《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把内心很秘密的情感、欲望包括悲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郁达夫在卢梭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日本小说影响) 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私小说的影响。日本私小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叙述。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态的心理都有描写。有一篇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私小说。 (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它是一部抒情小说,

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没有文学的世界是枯燥的,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有如拜伦诗歌的绚烂!有如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有如郁达夫散文的深沉!文学 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伊甸园!文学就是一座情感垒造的城堡!她一直说着作者心中的追求和人类感情的美好。 一、文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闪耀光芒的文学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著作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资源,对丰富我们的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其中所蕴含的大多是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如《背影》、《荷花淀》、《陈情表》等所表现的亲情;《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所表现的师生情;《唐雎不辱使命》、《梅花岭》等所表现的正义之情;《劝学》、《丑石》等所表现的理智之情;《春》、《济南的冬天》等所表现的审美之情;《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诚;《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等。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情感素材,来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因为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发展。它既可以唤醒、引发我们作为人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情感,比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并引导人感受之、体验之,又可以使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社会、生活、

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从而使其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和完善,充满了立体感。这对于改变目前年轻一代情感贫乏、冷漠、虚伪的状况是极其有益的。 对此我们从微观上试举一例来作说明,比如“爱”的情感。爱的情感是一种应予以高度重视的肯定性的情感。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爱的维系,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且爱还是做人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的天性往往部分地泯灭,爱的内涵逐渐萎缩,创造爱的能力也变得极其有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们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母爱早已习以为常,对这种爱变得麻木,有些孩子不仅不会感受到母爱,而且对母爱求全责备。这是因为我们阅读的文学著作过少的缘故。文学著作中经过艺术的加工,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会使你重新认识母爱。汶川地震中有许多伟大的父母为了挽救子女的性命,毅然决然的付出自己,这种爱何其伟大啊。这些感人事迹转变为文字后的广泛传播,使所有人心灵震颤,增强了对母爱的认识。这些文学著作引导人去感受爱,丰富爱的情感,扩大爱的范围,从爱亲人到、爱家庭、爱祖国,从爱自然到爱美、爱真理,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态度与人性特征,在个体丰富多样的爱的活动中建构起爱的品质。 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一片从来不曾平静过的澎湃的大海,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