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亲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正确运用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

《内经》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4.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

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用茵陈、栀子等预防,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1)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时,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病员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期有关情况的综合分析,为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病人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病员转危为安。 (3)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则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

情志护理特点

1情志护理的特点 1.1整体观念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相互协调作用,又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势必相互关联。许多疾病的发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情志护理过程中要全 面考虑。 2.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施以护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外界的精神刺激不同,七种情志活动性质的差异、人体性格的差异、以及情志与内脏的不同联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情志护理要依照中医的辨证观,须通过观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患者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2情志护理对整体护理的重要性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趋势,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心理护理,而情志护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加强心理护理。中医护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重视患者的情志护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而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观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以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整体护 理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志护理的要点 3.1把握整体观念,全面护理人是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躯体因素,又要重视精神和社会因素。注意从各个方面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帮助患者建立和协调好人际关系,注重创造和谐的气氛,减少心理应激因素的产生。情志护理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着。同时,护士也不能忽略医院环境改变这一因素,而治疗环境的情绪反应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整个治疗进展和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连贯性。 3.2加强辨证施护,有的放矢护士应首先从病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心理评估在临床护理、观察与交谈中注意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因素。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绪反映,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情绪抑郁的病人,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提出一些简短的问题,并应以实际行动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照顾,受到重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拔的精神,驱散悲伤情绪。 3.3灵活应用情志护理的方法祖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语言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 情志致病的特点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些产生的种

中医情志护理教学文稿

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 情志致病的特点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些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 1.培养幽默的情趣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轻松,表达了 人类征服忧患和困难的能力,它是一种解脱,是对生活居高临下的“轻松”审视。一个浑身洋溢着幽默的人,必定是一个乐天派。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以幽默对待必会 增添无穷妙趣。有这样一个以幽默巧避“家庭战争”的故事。古希 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有一天,哲 学家正和他的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妻子突然跑来,不由分说 大骂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氷的水桶猛地一浇,把苏格拉底全身都 浇透了。学生们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风趣地说道:“我知道,响雷过去,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 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这种以幽默来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对方把弦绷得很紧,也会缓和下来,做出热情的反应。医学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种积极的 心理预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畅, 能够调节人体神经中枢,有利于排泄积郁,解除疲劳和烦恼。所以,经常生活在幽默风趣的气氛中,脸上就会经常显现出健康轻松的微笑。 2.别让自己寂寞无聊 当一个人寂寞无聊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一种忧烦的氛围之中,这时最好不要独处于寂寞之中,应该主动地多接近一些乐观、通达的 朋友,远离寂寞。接近待人诚恳、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朋友,无 形之中会使你变得豁达开朗,忘却忧愁,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创造 生活的潜在能力。 孤独和孤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必然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神经一体液的调节失去平衡,免疫系统的

中医护理方案65346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6.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7.刮痧(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教学提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④ 药物预防。《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预防疾病的记载。早在明清时代,人痘接种法已得到推广。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等。近年来中草药预防疾病有了很大发展,取得很好效果。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痢疾等。 (2)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除了采用以上四方面措施外,还应防止病邪的侵害,因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如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对生活起居方面,应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等,都是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既病防变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一切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

中医护理学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情志护理

中医护理之情志护理 武胜县中医医院王敏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如果情志过极超出常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情志可影响不同的脏腑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疾病也会有不同的情志改变,并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的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畅脏气,助正抗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七情过激往往直接损伤相应的内脏。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因为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心在七情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从而引起疾病,从而引起疾病,正如《灵枢.口问》所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情志护理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

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情志护理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移情解惑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甚至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这就是“移情易性”的治疗方法。其意义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续名医类案》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方法如下。 一是琴棋书画移情法:《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故应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这样可乐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平时,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别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寄托情怀、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 二是运动移情法:李东垣《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利用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旷野锻炼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去调节消极情绪,在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球、散步、打太极拳等,或参加适当

情志护理讲解

情志护理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一.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情志活动是五脏之精化生,因此情志异常可以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多方面的异常。 1. 损伤脏腑不同性质的情志异常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有一定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黄帝内经》云:“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忧思则伤脾”“恐则伤肾”。七情直接上本脏,而且又伤所胜之脏,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自病;思伤脾,脾属木,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自病”。 2. 气机失调情志异常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怒则肝气上逆,可见头昏胀痛、目眩晕甚至导致呕血等。过喜则心心气涣散而不收,不能摄持心神。过悲则肺气郁而不宜,气化敷布不足。恐惧过甚,则精气突然下降,可导致暂时性上焦不得通利,下焦精气不得上奉的病理状态,出现小便失禁等症。猝然大惊,则心神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动荡不安。思虑过度,久不得释,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气不适,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胀等。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就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与现象所作出得不同情志反应。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如果情志过极超出常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得发生。 一、情志与健康得关系 (一)情志正常,脏气调与 正常得情志活动就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调与得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体。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1直接伤及内脏由于生理上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得关系,因此,七情过激往往直接损伤相应得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就是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脏腑功能活动失调。 (1)怒则气上:就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或 呕血,甚则昏厥猝倒 (2)喜则气缓:就是指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神气不能收持,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喜笑不休,失神狅 乱等症状。 (3)悲(忧)则气消:就是指过度悲忧可耗伤肺气。临床常见精神委靡、意志消沉胸闷乏力、少气懒言等

症。 (4)恐则气下:就是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临床可见下肢酸软无力、二便失禁、滑精等症。 (5)惊则气乱:就是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气紊乱,气血失与,心神失常。临床。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 小儿夜啼,甚则精神失常等症。 (6)思则气乱:就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泄泻症。 3影响病情变化。 二影响情志变化得因素 情志变化常受多种因素得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得心理,人得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二)环境因素 在自然环境中,某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 (三)病理因素 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而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得异常变化。 (四)个体因素 人得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

中医护理基本方法

中医护理工作常规 中医一般护理常规 一、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级别护理: 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查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准确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 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1~2小时巡视1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日巡视3~4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习气功后打 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三、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中医护理基本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一、生活护理 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 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二、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 心理状态。 情志护理的方法: 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 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亲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亲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正确运用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 《内经》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疾病的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苦,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4.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 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1言语开导;通过正面的说理疏导,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不良心理因素,调和情志,从而改变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要及时地解除病人对病情的各种疑惑,帮助病人多了解一些医学知识,使其消除疑问,丢掉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人遇到的困难,应积极帮助解决。2清净养神:静,即清净、心静,具体指心无邪思杂念、清心静欲。首先,应提醒病人保持清净的心态,使其少思少虑,排除杂念,做到精神内守,心平气和。其次,还要给病人创造能够清净养神的客观条件,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气功疗法在调摄精神中可以其到重要的作用,指导病人进行气功锻炼能加速疾病的康复。3移情易性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在护理工作中,主要是指将患者精神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认识,使其能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4情志相胜: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使其淡化甚至消除,以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5顺情解郁对于某些病人,特别是精神状态忧郁和感到压抑的病人,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以顺从意志和情绪,满足其身心需要,要积极鼓励甚至引导患者将郁闷的情绪诉说或发泄出来,以化郁为畅,疏泻情志。此外,哭诉宣泄也是化解悲郁的方法之一。 饮食宜忌的主要方法。1热症:宜清热、生津、养阴,食寒凉性及平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2寒症:宜温里、散寒、助阳,宜食温热性食物,忌寒凉、生冷之品。3虚症:虚症患者多脾胃虚弱,进补时不宜食用滋腻、硬固之品,食物宜清淡而富于营养为宜。4实证:饮食宜疏利、消导。应根据病情之表里寒热和轻重缓急辨证施食,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和标本兼治的总体原则进行饮食调护,一般不宜施补。5外感病证:饮食宜清淡,可食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忌油腻后味。6 其他各类血证,阴虚阳亢证、目疾等病证忌辛热类食物如葱、姜等;肝阳肝风病人忌吃鹅、公鸡等患有疮、痈及各类皮肤病及可能复法的痼疾者忌食发散类、海腥类食物如海带,虾等7某些药物有特别的饮食禁忌要求。如服萝卜时忌食萝卜。

中医护理学基础习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医学极为重视护理工作,认为对待疾病要“三分________,七分________。”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________,,系统的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________。 3.清代钱襄的________,是现存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其________和护理原则为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护理学________的原则,奠定了中医________的基础。 (二)选择题 A型题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孙思邈 E.钱襄 2.在现存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要方》 E.《侍疾要语》 3.中医护理学独立于哪一时期 A.远古时期 B.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C.战国至三国时期 D.晋至近代时期 E.新中国建立以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养 2.《黄帝内经》理论基础 3.《侍疾要语》侍疾理论 4.辩证施护临床护理学 (二) 选择题 A型题 1.B 2.E 3.E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2.整体观念 3.辩证施护 4.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

(二)填空题 1.辩证是施护的________,施护是护理病人的________。 2.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________、病理、诊断、治疗、________等理论体系中。 3.辩证施护的精神实质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具体体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4.中医护理学是以________为指导思想,以________为护理的基本原则。 5.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学的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观念是相融相通的。 (三)简答题 1.中医护理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3.简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 4.辩证施护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四)选择题 A型题 1.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 B.辩证施护 C. 辨病施护 D.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E.整体观念和辨病施护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 季节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3.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整体观念 B. 辨病施护 C. 辩证施护 D. 对症护理 E.审因论护 4.中医护理疾病重要的是看 A.症状 B. 体征 C.疾病 D.症状和体征 E.证 5.中医学的“证”不包括下列哪项 A.病因 B.病性 C.病位 D. 病的表现 E.邪正关系 6.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心 E.脑 7.辩证施护的过程就是 A.认识疾病的过程 B.同病异护的过程 C.异病同护的过程 D.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 E.护理疾病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2.整体,即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辩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