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月相和潮汐变化

高二地理教案:月相和潮汐变化
高二地理教案:月相和潮汐变化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3.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看到月相情况

(课前准备)

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为什么会产生月相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

总结月相的位置、形状、月出月落时间、

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

潮汐现象

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

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Flash 演示大潮与小潮

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

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

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

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

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2006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

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

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

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

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

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

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

名的“阿波罗

划”。

国要在60年代末实

世闻

登月计

。这

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

就是举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

次飞

行的有美国宇航员

行。参加这

尼迪角发

首次登月的太空飞

射场

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

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

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

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

是人类

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

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

在登月舱

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

了奥尔

一根弹

的作用,

通过

簧状金属丝

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

招展,他们

旗,为

了使星条旗在无风

”、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

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

震仪

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

,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

他们共停留21小时

18分钟

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疑。他认

的登月照片表示怀

表文章对

但时

美国拍摄

隔30多年,戈尔

多夫却公开发

像记

,都是在好莱坞

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

的所有照片和摄

所谓美国宇航员

在月球上拍摄

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

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

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

了5至6

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

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

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

种速度应

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而在月球上这

象的速度一样

同一现

“拍摄

录,并不是

像记

”的登月照片和摄

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

戈尔

多夫表示,他质

当时

,美国宇航员

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

登月的壮举

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

。他认

影记

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

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

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

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

疑表示赞

一质

同。

里和马

他的这

里·贝

尔特都对

《我们

从未登

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

·凯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

计划工作的比尔

了一些疑点,甚至认

有宇航员

的火箭确

上月球》的书

划也列举

中对

,书

阿波罗

登月计

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

入指令舱

程,最后进

,并被投入太平洋,

验室内表演登月过

回收。随后宇航员

在地球上的实

程。

的登月过

完成整个所谓

题在美国引起了强

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

骗局的问

登月计

划”是否是一场

“阿波罗

阿波罗

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认为

代表的人士肯定“骗

”,他们

哈姆雷特为

局论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

太阳光与月面间

料计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

算,当时

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

才可能得到。

“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在月面的跳跃

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通过

录像分析,宇航员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

算得知,现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

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

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 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 年1 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 1 月27 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

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 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 年7 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 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 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 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 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

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

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

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

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

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教后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月相和潮汐变化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月相和潮汐变化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学习目标: 认知与技能 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网络环境自主探究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 通过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习方法: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 学习媒体:网络教室,每3人一台电脑(异质分组)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锁住屏幕)月相变化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在年轻时担任律 师期间曾利用月相变化规律,为当事人进行了成功的辩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月相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 (边演示学习软件边介绍)我们今天学习主要有三个任务, 其中学习任务一要注意在空格中填写农历日期,不认识有关月相的请参照下面的相关学习软件。完成学习任务二时要注意运用学习软件,首先点击月相,观察日地与月地连线的关系,再观 察月亮出没时间现太阳的关系。如满月时,日地与月地连线成1800夹角,当太阳从东 方升起时,月亮从西方落下(6时);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时,月亮从东方升起(18时)。满月可见时间是18时到第二天6时。学习任务三请你先判断图中月相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把你认为正确的月相拖到图中适当位置。下面请你们开始学习。 自主探究、共同讨论:(30分钟) 一、月相的产生 [任务一]及[相关学习软件] 乙 丙 丁 甲 任务一:下列四幅图各是什么日期观测的? 西 东 东 西 东 西 任务一学习软件

中考科学复习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1

中考科学复习: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中考科学资源 口诀记忆月相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该知识点,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999年上海卷)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及本课的位置】 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的各种形象叫做月相。月相知识的教学在初中和高中都有涉及,而本课《月相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二课。本单元《宇宙》是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 《月相变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课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知识,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学情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课本、互联网、电视等不同渠道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有的还知道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但仅仅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对这些词汇进行理解,要通过观察、推理与发现来了解和体验,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用多种方法探究活动加以解决。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对月相的认识。 【教学难点】月相的圆缺变化原因、规律及方向。 【教学材料准备】圆片纸、笔、剪刀、多媒体课件、一张画好的太阳图、一个被涂亮的篮球等。 【教学过程】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3.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月相 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 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 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二、月球与潮汐 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 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 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 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 xx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

高中地理月相知识疑难讲解

高中地理月相知识疑难讲解 解析: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故月球也称月亮。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了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利用月相图观测天空月相的方法主要是: (1)在地理教材中的月相图上,地球周围的8 个半白半黑的小圆,代表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地球公转时在其轨道上所处的8 个位置。从宇宙空间看月球,它始终被太阳光照亮同一侧半球,向太阳半球为白昼,背太阳半球为黑夜,并无圆缺亏盈变化。 (2)月相图上外圈的8 个月球图相,是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过程中,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而产生的圆缺盈亏变化的月相。 (3)图上虚箭头为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4)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 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月相变化周期符合农历日期,农历小月29 日,大月30 日。观测月相变化应按农历日期进行。月相变化周期从农历每月初一观测新月(朔)开始计算,根据月球从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地球公转方向进行,图上平均每隔约3.7 日出现一个月相。在农历一个月内,共出现了8 个月相。这8 个月相出现的时间大致时间是:新月(朔)农历初一,蛾眉月(新月)初四前后,上弦月初八前后、凸月(前半月)十二日前后,满月(望)十五日,凸月(后半月)十八日前后,下弦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蛾眉月(残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前后,新月下月初一,完成月相变化一周。(5)月相在天空中出现是有规律的。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而产生了月亮自东向西的视运动。农历上半月,月亮从朔到望(即由亏到盈、由缺到圆),位于太阳的东边,在日落以前已从地平线上升起,出现在天空,故有“日未落、月已出”的说法。新生的蛾眉月,常在太阳升起后不久就升起,黄昏后已出现在西方天空,月牙的弓弧向西,但不久即消失在西方上的天空。弦时,月亮在正午升起,18 点左右出现在南方天空,弓弧向西。满月时,太阳从西方地平线上落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农历下半月,月亮从望到朔、即由盈到亏(由圆到缺)的月相称为残月,残月位于太阳的西边,在日出以后月亮才从地平线上落下,故有“日已出,月未落”的说法。下弦时,月亮在半夜0 点左右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弓弧朝东。蛾眉月(残月)出现在黎明前的东方天空,月牙弓弧向东,但不久即消失在东方天空中。月亮每天升起的时刻,平均每天要比前一天推迟50 分钟左右时间。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当今日地球上的某观测点对向月球时,经过一天地球自转了一周(360°)时,某观测者再对向昨天月球的位置时,月球在绕地球的轨道上已向前运动了12.2°多。因此地球还必须再自转12.2°多才能再对准月球,所以平均每天推迟50 分钟左右时间。又因月球轨道和地平(线圈)交角的不断变化,实际每天月亮迟升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如北京地区有时月亮比前一天迟升22 分钟,有时比前一天迟升80 分钟。但是总的来说,月亮的升起是一天比一天晚。夜晚看到月亮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月亮圆缺的情况推测出来,月亮愈圆,夜晚看到月亮时间愈长;月牙愈窄,夜晚看到月亮时间愈短。如新月(朔)整夜不见,上弦月上半夜能看到,满月整夜可见,下弦月下半夜能看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月相变化及变化规律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的形成;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之以恒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自己、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观察持续时间长,在观察过程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要详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月相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示意图、电灯、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让学生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月相与实际生活中能见到月相的异同,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出现的时间。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将画的月相并剪下来。 2、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并按时间排序。 3、寻找月相变化规律。 4、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找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5、模拟实验;电灯-太阳;乒乓球-月亮;自己人头-地球。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或者;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1、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下半月,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6、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四、课外拓展;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说明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单元容概述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畴。《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能尝试解释貌相变化的原因。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2016高中地理专题:月相.doc

专题二、月相 一、月球 1 、概况:万籁俱寂(基本无大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漆黑的白天(没有光的散射); 昼夜温差大(昼夜交替周期长(自转周期为27.32 天);缺少大气和水的调节与保护) 2 、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环形山密布。环形山成因:一、可能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一 般观点)二、也有可能是早期火山爆发形成的。 3 、公转轨道形状:椭圆。 4 、周期(自转、公转):1、恒星月: 27.32日(真正周期)2、朔望月: 29.53 天(圆缺周期) 5 、特殊情况: 同步自转——由于月球自转、公转的周期和方向都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相同的 半个月球(月球正面)。 例 1、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 几乎没有大气的作用 B. 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 月表 物质比热小 例 2、地球上永远见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 A. 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态相同 B.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 期相同 C.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时,其月相为新月,故只见一面例 3、月面表面有许多大小大小的月坑,其成因可能是 A .天体撞击 B .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例 4、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D. 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D.火山喷发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航天器的降落声打破了月球的沉寂 B.有既保温又隔热的宇航服,月面上巨大的昼夜温差并不影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 C.穿着沉重宇航服的宇航员,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上行走举步维艰 D.月面上没有风,空气中的沙尘含量很小 二、月相: 1、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自身不发光;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3、月相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上半月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 月面向西;下半月的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向东。 4、朔望月: 29.53 天,是圆缺周期。(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下弦月、蛾眉 月、新月) 阴历来自于朔望月,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农历(24 节气)。 注意:月相的观测时段:月球的东升西落(注意是左东右西) 月相日期与太阳比较月出月落夜晚见月情形新月 蛾眉月(上峨眉)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蛾眉月(残月、下娥眉)

小学科学六年级《月相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 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b5E2RGbCAP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 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p1EanqFDPw 三、准备材料: 月相演示仪、圆纸片、剪刀、磁铁、记号笔、月相变化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苏轼词《水调歌头》,说一说词中描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一)、月相 1、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同学们看 到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么?DXDiTa9E3d 2、请 3-4 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3、出示月相的概念: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板书课题) 4、教师介绍画月相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5、请每个同学把自己看到过的月相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组内同学不要重复) (二)给月相排序 1、学生剪月相,贴月相。 2、确定十五和初一的月相。 3、仔细观察初一到十五的月相,你有什么发现?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doc杨景波

杨景波压缩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杨景波口诀记忆月相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该知识点,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999年上海卷)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 ●案例探究 [案例1]图5—1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 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3.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 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 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

2016高中地理专题月相

专题二、月相 一、月球 1、概况:万籁俱寂(基本无大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漆黑的白天(没有光的散射);昼夜温差大(昼夜交替周期长(自转周期为天);缺少大气和水的调节与保护) 2、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环形山密布。环形山成因:一、可能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一般观点)二、也有可能是早期火山爆发形成的。 3、公转轨道形状:椭圆。 4、周期(自转、公转):1、恒星月:日(真正周期)2、朔望月:天(圆缺周期) 5、特殊情况: 同步自转——由于月球自转、公转的周期和方向都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相同的半个月球(月球正面)。 例1、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几乎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 例2、地球上永远见到月球的一面,其原因是() A.月球上正面和背面形态相同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C.月球背面朝向地球时,其月相为新月,故只见一面 D.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例3、月面表面有许多大小大小的月坑,其成因可能是 A.天体撞击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火山喷发 例4、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航天器的降落声打破了月球的沉寂 B.有既保温又隔热的宇航服,月面上巨大的昼夜温差并不影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C.穿着沉重宇航服的宇航员,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上行走举步维艰 D.月面上没有风,空气中的沙尘含量很小 二、月相: 1、定义: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自身不发光;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3、月相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半月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向西;下半月的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向东。 4、朔望月:天,是圆缺周期。(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 阴历来自于朔望月,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农历(24节气)。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99289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球》第一课时 《月相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想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 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组探究实验材料、新型月相变化探究仪(演示用)、记录单、大泡沫黑白球、支架 一、魔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个会变魔术的木头球(拿出来看!),想看它表演吗? 2、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这个球是什么形状的? 3、看好了!打开AMCAP软件。 (学生看到的木球样子) 4、想知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吗? 5、好!今天这节课里,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听得最认真,课后,老师就把魔术箱借给他们研究研究!好不好? 【效果及反思】 魔术引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魔术也为小组活动后的自制教具《新型月相形成演示仪》的演示埋下伏笔。 二、认识月相 (一)提出问题 1、视频中看到的木球,很像夜晚天空中的……?

(学生看到的木球样子) 2、你见过什么样子的月亮? 3、【PPT显示】月亮就是这样不断变化模样,有时候像圆盘、有时有像镰刀,这就叫月相变化。(板书:月相变化) 4、关于月相变化,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边说,师边板书:1、月相怎样变化?2、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5、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先来看月相怎样变化这个问题。 【效果及反思】 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见过的月亮的样子,非常自然的引出月相的概念,让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的特点。学生非常踊跃回答,由于是研究自己的问题,所以下面的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二)画月相 1、农历的第一天叫……?圆圆的月亮出现在农历……? 生:十五。 2、初一到十五,我们叫做上半月。你认为,上半月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把它画出来好吗?如果你这样画,会画得又快又好。(PPT演示) 3、看懂了吗?组长拿出记录表一,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记录表一:我们认为上半月的月相这样变化的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 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

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 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 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科学、技 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概述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范畴。《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能尝试解释貌相变化的原因。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高中地理-月相和潮汐变化 最新

2.3 月相和潮汐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2. 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重点难点】 1.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2.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锁住屏幕)月相变化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美国著名总统林肯在年轻时担任律师期间曾利用月相变化规律,为当事人进行了成功的辩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月相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 (边演示学习软件边介绍)我们今天学习主要有三个任务,其中学习任务一要注意在空格中填写农历日期,不认识有关月 相的请参照下面的相关学习软件。完成学习任务二时要注意运 用学习软件,首先点击月相,观察日地与月地连线的关系,再 观察月亮出没时间现太阳的关系。如满月时,日地与月地连线 成1800夹角,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从西方落下(6时); 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时,月亮从东方升起(18时)。满月可见时

间是18时到第二天6时。学习任务三请你先判断图中月相是否 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把你认为正确的月相拖到图中适当位置。 下面请你们开始学习。 自主探究、共同讨论:(30分钟) 一、月相的产生

[任务一]及[相关学习软件] [任务二]及[相关学习软件] 问题思考: 1、蛾眉月(新)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月地的连线成多少度夹角? 2、上弦月几时在夜空出现,几时落 山?在天空什么方位出现?日地与 任务一学习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