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解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

赫拉克里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土、水、气、火)。而对于自然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

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但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有许多局限性:这种自然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

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是当时还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由于科学技术

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

的精确程度用猜测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缔造自圆其说的理论。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摈弃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

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上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使得自然科学得以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会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

形式归结于机械运动形式。其局限性在于:否认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别;坚持机械决定论,否认偶然性;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把

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5]形而上学性,并且具有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基本特征为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

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经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棗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内容:国际所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棗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收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意义: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可衡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发展的能力要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得经济科学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获得长足发展。

首先,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其次,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

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还要求环境的到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人类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感。

三、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目前人类总人口已超过亿,这是一个有点恐怖的数字!为什么呢?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食物,还要衣物,以及因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而需要的各类资源等,这是一个不可衡量的数据,它一直在增大,却没有一个限制,当然也很难去限制。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为时未晚的补救,首先我们必须得控制人口,否则地球将不堪重负;人口得到控制,资源的消耗自然会在量上有所限制。接下来就是如何真正的使资源足够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影响后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块就得着力于知识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做好以上两点,自然能够保护好环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经济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当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止这些,笔者只是依据一些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大概的论述。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的出路,我们不得不寄希望于它,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6科学问题的特点与类型

特点:科学问题的真实性

指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可由科学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答案。

科学问题的待解决性

指前人或别人对本科学习题还没有或没完全解决,又确实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意义、需要研究解决的性质。

科学问题的正确性

指科学问题的提法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问题的提法是否正确,常常决定科学研究工作的成败。

类型

陈述性、过程性、因果性问题

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

母问题与子问题

基础研究问题与应用研究问题

7科研选题的原则

1、需求性原则。

需求性原则是指科学与技术研究应选择符合学科理论发展或技术创新发展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注重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前沿”、“超前”等问题,这是科研选题的首要原则,它体现出了科研工作最终的目的性。基础性研究要从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出发,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应用性研究要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科学技术问题,其任务在于把理论推进到应用的形式,要充分注意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对环境的影响等现实性问题。需要性原则也可理解为目的性原则,具有针对性、重要性、必要性、价值性等属性。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就是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科学和技术研究就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够产生创造性成果。创

新性是科研的最根本特点,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二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应用上的创新(包括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总之,科研工作中的创新不是仅指纯理论创新的狭义概念,而是广义概念,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新管理、新服务、新应用、新市场,等等。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科研选题必须以科学事实、科学理论、技术原理等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将选题置于当时的科技背景和社会发展时代之下,使之成为在科技上和实践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要持之有故、选之有理;同时,还要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进步、变化而对选择的课题及其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至少是局部调整和方案调整;否则,就会失去科学性而陷入没有应答域的假问题。

4、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一是指选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或综合着眼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二是指科研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应该合理分配和安排利用;虽然某些基础研究一时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观点看,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

5、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指选题应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一是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二是根据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具备的条件。要知道,符合需要的、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好的选题并非都是自己可以力所

能及的,这一原则要求选题时不能胡思乱想、胡编乱诌,不能想当然,要慎重,要有理论和可行性依据,不可好高骛远地“开空头支票”;在主观方面,要分析科研力量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和研究人员的素质、能力、对科研课题的认识程度、研究兴趣等因素,要求科研人员务必具备科学判断科研形势和科学精神的能力和素质;在客观上,要充分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试验材料、情报资料、时间期限和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因素;如大的科研课题需要长期的努力,一时难以完成,可考虑分解为一系列小的子课题,分步分期实施完成或组织协调“发包”合作完成;一般来说,在条件有限的地区或单位,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往往不具备人才、设施等基本条件,科研工作的层次应考虑主要放在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推广性研究等方面。

8科学事实的特点与作用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事实属于经验,它们是关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的认识,正如思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必须靠理论思维和实践检验来加以把捏。

9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科学精神不是一个实体名词,也难以做出任何学术上的具体规定,它只有形而上的价值意义。一般说来,科学精神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而得到理解。科学规范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从技术上说要求怀疑态度、实证标准和共享成果;在道德上它们就是独立、自主、诚实和无私。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精神最简单的概括就是“追求真理”,在更广泛适用的意义上可以把它说成是“实事求是”。由此,“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为基本的内核,或者说构成科学精神的底色。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在科技引领时代、信息铸就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地明显,并拉大了贫富差距。使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人生活在奢侈的天堂。原来一方净土的科学界,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马太效应”也在科学界广泛传播。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盖过了科研活动本身的价值,使科研水平一般,人脉关系广泛的科研工作者崭露头角,斩获大小科研项目,与之而来的是荣誉和地位的提升。而那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却生活在一些大科学家的影子下,永远不得翻身。所得成果成为铸就别人成功的踏板。没有人记得,也无人问津。

有人总结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呈现出以下特点: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那么他早期的科研成果会被重新审视和评价,一旦加入到权威阵营中,我们就会发现,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所以科学研究成果在所谓的“权威”的光环下,受到关注。相反,一些挑战权威的研究成果,受到“权威”的排斥,而备受争议。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重大科研成果均是来自于对已有科研成果的质疑和修改,有的甚至是推翻。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权威”的存在,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11生态文明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

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2科技体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14我国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技术创新能够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使我国经济趋向合理化,高效化;技术创新能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中位于上游,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能够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技术创新在我国对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自主创新,保持经济的活跃性和开创性等等.

当今之世,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之,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

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15科学技术伦理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科技伦理为什么如此值得我们关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不少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这是很形象的。的确,科技这个“魔盒”里装了很多好东西,但有时候拿出来进行了不正确的使用,未必产生好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在科技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造纸技术、纺织技术、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6科学价值与技术价值

17学派、无形学院、学会

学会

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如语言学会、物理学会等学派

《辞海》对“学派”的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这是指传统的“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可以形成“师承性学派”。

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

综上可见,东西方学派的形成,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即师承、地域、问题,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无形学院的概念

科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书籍,而且透过私人通信、书店浏览和私下传阅等方式来进行交流,此即为无形学院。

科学家一方面生产资讯,将研究成果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管道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寻求资讯,亦借由正式与非正式的传播管道得到资讯,正式的传播管道以图书和期刊为主,非正式的管道则包括出席会议、电话交谈、私人通信、以及交换论文初稿等。经由非正式的社交接触与资讯交换,科学家建立起彼此的友谊与讨论的习惯,掌握最新科学发展的讯息,此非正式管道即形成无形学院。

广义的无形学院,泛指科学家之间一套非正式的沟通关系,此现象迄今依然存在,所以,探讨学术资讯传播与寻求行为上,无形学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科学技术有其造福人们的一面.技术越来越多的环科学技术有其造福人们的一面. 技术越来越多的环保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当今,新型能源也在造福着人类,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沼气等等.科学技术只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 科学技术同样会危害我们.从两面看科学技术,比只从一面看肯定看得全面、清楚些..但往往要走漫漫长路.试看那氟里昂.在地面上,应该说它还是不错的制冷剂,效果好又安全可靠(熔点高冰点低) .谁知道它通过曲曲折折的途径,进入约2万米的高空,会成为破坏臭氧层的头号杀手呢?我相信,谁也不愿面对如此痛苦的结果.但那是铁铸的事实,想否认也否认不了,因而又必须面对.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减少、降低. 各种科学技术都有负面效应.当今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就十分明显.因此,如同我们不可能期望完全消灭疾病,一种疾病治疗了或减轻了,另一种疾病又会出现或加重一样,也不可能期望没有任何负面效应的科学技术.只能努力减少和减轻,却难以完全根除. 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

弊端.

1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20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

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心理素质等。

1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1.科学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科学精神十六个字: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2、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于知识的扩展和方法的推广。

3、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4、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为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它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和必要条件。可分为三个层次:单学科方法,也称专门科学方法;多学科方法,也称一般科学方法,是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方式、手段和原则;全学科方法,是具有最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

5、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6、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立场、政治品德、政治水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内在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等特征。

7、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定义: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是人类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接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等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的心理品质。

8、心理素质

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9、信息科学、政策科学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信息科学、政策科学都是交叉学科,需要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

相关的学科有哲学、政策法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与信息技术、医学、药学、卫生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软科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

所馆对科研人员能力的要求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

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学习、工作、研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际关系;各利害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等。

锻炼和培养明辨判断真假、好坏、是非、黑白、爱憎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

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这方面,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工具。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

自然辩证法2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 通过自然辨证法课程的学习,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我从以下几点阐述了我的理解与体会。 首先是对自然辩证法本质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 第二是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认识。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是蔡文学老师讲解的部分,在对自然辨证的应用认识方面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蔡老师讲解的部分使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即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亦即是自然界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第三是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学术上的古今中外的影响。这部分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第二部分,是由杨华老师给我们讲解。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它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提供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而绝不是用空洞的哲学议论去代替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四人帮”搞“代替论”,宜扬用哲学去“代替”自然科学,表面上好象重视哲学,实际是取

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与体会 通过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对自然辩证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对老师课程讲解的设计、趣味性专题的选择影响深刻,将沉闷的内容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让我们吸收、思考。例如通过芝诺悖论阐述对追求科学真理的思维方式,计划生育引起人口问题的思考,中国发展所导致的雾霾问题等,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在这些时事的讨论过程中,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一、对科学的认识 通过西方哲学史各学派专题的介绍,对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中国人思考问题方式的对比引人深思。了解西方探索科学的方式,研究自然辩证法,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地心说、日心说,以及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方式的更正。指南针发展过程以及其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和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它必须随着这些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被冷落,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科学技术的纽带被阻断,哲学的发展就会失去其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也就难以摆脱陷于贫困的危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无疑是整个现代化的关键。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革命的过程中,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就巫为明显。它可以启迪科学家的思维,开阔科学家的思路。如果说用唯物辩证法武装我们科学家的头脑,使之变得更加高明,对厂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重些的;那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也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本身是科学。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它应该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学的前哨和后卫,并且要不断地从自然科学吸取养料,不断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学习,研究,运用,发展。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 第二,它是提高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自然辨证法学习心得开学至今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教材但脱离了书本的束缚通过老师的精彩讲解和同学们上课期间激烈的讨论我亦感觉受益匪浅,现在就我这段时间学习自然辨证法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虽然在考研期间对于政治的学习中对自然辩证法有一点点了解,但那时候没有时间也没那个心境去对这个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只知道这是一门教我们怎么去正确去看待世界万物和处理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的领袖提出来的。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之后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几节课的学习下来我感觉自然辨证法离我好像没那么远,这跟我们老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肯定离不开。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界的总得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姓名: 学号: 学院: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导师:

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时间飞逝,转眼间这学期的几次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在还没上课之前,想象着这门课应该是政治课之类特别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就没抱着好好学的心态去上课,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自然辨证法的内容确实是很枯燥的东西,但是老师你却能把它讲得绘声绘色,听起来引人入胜,主要是因老师你不单纯的讲课堂知识,而是加入了一些有趣的现实生活案例进来,播放优秀的视频、音频教程资料,从不同的感官以刺激,让我们心理上接受自然辩证法哲学的洗礼,同时老师诙谐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情不由己对这门课慢慢提起了兴趣。另外,慢慢的开始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莫大的联系,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原理,找到了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就容易多了,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医学研究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怎样学好、用好自然辩证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对自然辨证法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本身是科学,让人研究的,它源于实践,并且随时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可以让人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对我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目的不单单是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要求关注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量。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入,鉴于慢性病尤其癌症的难治愈、不易延长寿命和生命质量差等特点,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的主流。 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深入,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三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导致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生物学指标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医学研究与医疗诊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物因素仍是医学的中心,在现代医学模式中其核心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生物因素的核心地位,决定着它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作用。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反应,都和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关,即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都能够成为现代医学模式中的社会和心理要素。在生命质量研究体系中,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审核评价,从生物、心里、社会三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不可分割的。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在生命质量研究中的运用。 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教学要点: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考察科学、技术研究。这个部分增加了科学实践、技术实践、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场所对于科学研究之意义的讨论。此部分由于吸收了科学实践哲学、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的部分新观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1、科学实践部分的重点:改变以往对于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静态认识,指出科学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给科学仪器以一定地位,对于科学实验室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当代科学在实验室的情境与条件下的扩展。难点在于自然的实验室化的影响分析。 2、技术活动部分的重点:对比科学思维指出技术思维的定域和实践特征;通过程序性技术方法的解释,指出技术活动涉及社会的不同方面,作为工程师的技术人员的技术认识与实践的意义。技术活动的恰当性的教学难点。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知识讲解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 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叠加,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这些内容统称为科学技术方法论。 再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不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那样具体的探讨科学或技术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演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 三.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是发展的、变换的、联系的。 3.思辨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四.为什么用科学革命表征近代科学的产生?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血液循环,人体结构理论使科学以革命的形式产生。1.科学:确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天文学上的重大突破。2.宗教:基督教认为地心说在很长时期里被宗教绝对化和神化,并被利用为宗教教义辩护。日心说把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这就超出了天文学学科的范畴,而具有冲破宗教神学束缚和科学革命的意义。世界是为人的安适和利益而创造的,人居住的星体自然是宇宙的中心,让人从宇宙中心变成一个自转并绕日旋转的星球,这是向宗教挑战。3意识:哥白尼的学说深刻撼动了人类意识。日心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和人体机构的研究,是生理学研究的突破,也是科学革命的重大事件,也为宗教不容,也是人类意识的革命。 五.简述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 科学方面、哲学意义、现实意义。科学方面:它是理论力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可以补充但不可超越的基石。实际上这是对所有地上物体和天上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发现。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假说;伽利略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开普勒发现了天空中行星运动的真实状况,但他是用磁石那样的磁力来维持运动的;而牛顿则把他们的所有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完成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哲学意义:他不仅回答了物体如何运动的问题,也回答了物体为什么按规律运动的问题。明确定义的质量、动量和其定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近代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意义:万有引力理论还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六.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理想十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点和局限性)+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进步(反之退步) 1.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自然,认为自然事物从来如此,一成不变。只考察事物是什么,不能深入考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揭示一切自然现象,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决定论是唯一的决定论。 3.不彻底性:对自然界做唯物的解释,可是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唯心主义揭示,唯心主义历史观使其具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 七.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有什么地方体现了它的进步/退步? 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在细节上比古希腊自然观进步。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相比都是退步。即在总体上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是退步。 八.怎样理解牛顿所完成的科学史上的大综合(简述近代科学体系的行程过程) 首先使开普勒发现了天体运动规律。即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伽利略利用实验事实支持了哥白尼,研究了地面物体运动规律。其最大的贡献在力学,以动力学研究、单摆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惯性定律、抛物运动等理论奠定了现代力学的基础。牛顿的科学思想是以空间、时间、质量、力为基础,以三大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最高综合,用数学来描述的完整的普遍的力学理论体系,他把过去一向认为互不相关的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中,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九.“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和最高成果(前三段))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彻底推翻了基督教所推崇的“地球中心说”,以“日心说”建立科学的天文学。这本书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持久的、深刻的学术思想革命,使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宇宙、地球、物体的运动乃至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哥白尼否定了宗教所认为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说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哥白尼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科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开普勒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发现了行

最新整理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知识讲解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更在于从此往后的向度"。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通常规律以及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通常方法的理论。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归纳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这个语词的原意就是指自然界的辩证法。早期的中国学术界通常指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共同组成。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周身的发展,个性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领略到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并使它开拓沦为一门包含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这意味著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模式出现了一次代莱转型。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辩证法这两大学科之间的影响就是相互的,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研究思想与成果也影响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并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领略到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积极支持。 传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发掘、考证和记录历史史实;第二类是根据经过必须考证或核实的史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归纳分析出一些能够阐明“法则”或“规律”的资料;第三类是挖掘史实及其逻辑关系,以必须的历史背景,透过“虚 构”“想像”等手法,编纂出类“故事”情节,进行历史的、艺术的再创造,以完成科学技术史的撰写。无论哪一类,研究者务必有必须理论思维或观念作为指导,并掌握必须的研究方法论,而这恰是自然辩证法所能带给的。许多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人,努力总结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经验教训,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方面作出贡献,丰富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资料。 自学自然辩证法的好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范畴性的理论,但也有必须的规范性。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潜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讲解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 赫拉克里特认为是“火”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土、水、气、火)。而对于自然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自然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 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但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有许多局限性:这种自然观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无法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 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是当时还缺乏足以将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对构成自然界总体的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自然也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由于科学技术 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 的精确程度用猜测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缔造自圆其说的理论。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摈弃了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 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上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使得自然科学得以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会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 形式归结于机械运动形式。其局限性在于:否认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别;坚持机械决定论,否认偶然性;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把 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5]形而上学性,并且具有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础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为哲学类课程的一种,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抽象性,其教学现代化的思考必将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系统的学习体验。 一、课程内涵与理论价值 自然辩证法概论涵盖了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功夫,充分展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在课程教学中,想要将其内涵和价值传达到学生心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理论、实践、历史、未来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和讲解。 二、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之一。通過课程的实践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辩证思维的创造性思考,以及科技创新的实践运用。通过实践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程理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愿。 例如,在信仰自然、古凉山生态导学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深入实践,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认识、理解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要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自然环境,了解

自然宏大的图景,最终达到对自然、对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 当前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应用电子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便捷、交互性强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现代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板书、课程视频、知识互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四、课程实践与实验设计 即使在今天,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影响都无法估量。因此,课程实践与实验设计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掌握科学实验揭示自然内在规律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科学思维和运用技巧。例如,结合现实情况,可以设计生态环境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性的角度,深入了解生态保护的相关内容,探索环境保护的最佳路径。 五、优化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课程的现代化,需要优化课程评价标准,让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可以通过课程对策、试用、实施等多轮评价,逐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也要尽量让教学内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但是不论马克思仍是恩格斯,在那时所处的条件下都不可能把大量时刻花费在更深地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上。马克思几乎把全数精力用于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论》的写作上,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援助马克思,违心地过着商人兼职业革命活动家的双重生活,对自然科学只能时断时续地作些零碎和片断的研究。在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移居伦敦以后,才终于摆脱了商业的羁绊,把要紧精力投注到自然科学的研究当中。他曾花了近八年的时刻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普遍而又深切的研究,实现了他自己所谓的“脱毛”的进程。正是从这时起,恩格斯打算写一本《自然辩证法》巨著。但是好事多磨,大约从1873年到1876年间,恩格斯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了一个《导言》和一些论文札记;1876年到1878年春,恩格斯因忙于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却利用了他所积存的大量自然科学材料;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成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份论文和一部份札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把大部份时刻用于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遗稿,同时还担负起了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全数指导工作,因此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作一部份,最终没能全数完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辉煌哲学高作。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进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外其余均未发表。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自然辩证法》之因此产生于那个时期,除个人爱好的缘故外,还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缘故。第一,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自然科学的健康进展。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已经取得了庞大进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体会说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成功,必需有自己的政党,必需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展一样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体会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自然科学成绩的归纳和总结。但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自然观,需要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正是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全然目的。第二,那时,一些自然科学家在资产阶级思潮的阻碍下,由于缺乏坚决的唯物主义立场,受形而上学的束缚,因此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握在人手中的双刃剑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今天,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日益融为一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环境,生命的多种危害;现代技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它的负面性也日益凸显,甚至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毫无疑问,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人才是发展以及运用现代技术主体,所以要理性的从人的角度看待现代技术,合理发展应用现代技术。 关键词:现代技术;双刃剑;合理发展;生产力;危害;人 1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变更力量。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技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价值观念;它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甚至影响到我们人类发展的存亡。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大众传媒等的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在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业产业化,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