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

战炤磊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化的发展过程和路径.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为基准,可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区位导向型、资源导向型、资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企业导向型、体制导向型、产业导向型等类型.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条件要求,在资金结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且都具有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演进的共性路径在于,基于横向视角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和基于纵向视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页数】5页(P109-113)

【作者】战炤磊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J], 陈志琴

2.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 [J], 刘吉超

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J], 郭宇廷

4.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J], 梁兴辉;王丽欣

5.中国县域资源组合结构的分类研究 [J], 杨友孝;陈长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 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 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与五大途径 作者:冯俏彬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特征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形 态上呈现出从低级向中级、高级不断攀升的特征,这是产业演变的自然规律。2015年以来,我 国经济各项指标都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明显信号,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了第二 产业,达到50.6%。近两年来,这一趋势仍然处于稳步增长之中,据有关部门测算,2017年前 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从未来看,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特别 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深,我国服务业还将迎来快速发展、深度发展的时期。这表明, 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应当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着力点。 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8%,被誉为经济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增长奇观。但总体而言,我国过去经济的 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要素大量投入、粗放使用的基础之上,为此所付出的环境、资源、生态、社 会代价十分沉重,可持续性堪忧。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就是要进一步 树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力量”“技术进步是经济繁荣的根源”的理念,深化科技教育体 制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流动的障碍,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要 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未来二三十年间互联网对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全 方位改造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可能性,推动我国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 赖出口和投资拉动,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背景之下有其必然性。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 的风云变幻,随着我国整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出口和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都有不同 程度的下降,相反在过去十多年的增长中我国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几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 群体所产生的消费需求强大而持久,已经并还将进一步显示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2015年为66.4%,2016年为64.6%。因此,党的十 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要特别重视与消 费有关的基础设施、环境、氛围、制度安排等工作,以为消费型经济的到来创造更加良好的条 件和支持。 结构优化。基于创新支撑、消费驱动、第三产业壮大的经济形态,应当会呈现出总体结构 优化、质量效益提高、可持续性增强的特点。一是供给与需求之间能保持动态平衡,供给体系 能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需求,而需求侧的变化也会比较顺畅 地传导到供给侧,两者在动态调整中相互适应、相应平衡。二是表现为产业上、中、下游之间 协同性增强,要素流入流出自由、顺畅、高效,价值链不断攀升。三是表现为资源、环境、生 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容纳、长远共存。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特点: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统筹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到强县富民统一;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可持续发展,走县域经济生态化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县域经济开放型,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主动接受大城市带动和辐射,并将县域经济发展放在一个大区域上来谋划;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都可以培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关键是技术进步;探索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建设,集约市场经济要素,利用资本市场、地理标志新知识产权等;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并进;最后,工作创新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灵魂,创新将伴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全过程。 县域经济发展十要素: 1、区位衡量交通通达率和便捷程度衡量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的可能性 2、资源衡量指标资源存量衡量区域资源禀赋 3、经济发展阶段衡量指标人均GDP 衡量区域的经济发展总

体水平 4、产业结构衡量指标三产结构比衡量区域的工业化进程 5、区域经济布局衡量指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衡量产业的集 中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和产业链 6、主导产业衡量指标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市场活力衡量指标县域内中小企业数量 8、城镇化衡量指标城镇化率衡量区域的城镇化程度 9、政府行政能力衡量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衡量区域公 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10、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衡量指标未来5-10年经济布局和发展 目标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根据这十个要素,县域经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如果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相互吻合,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活力相对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走市场推动型模式,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政府引导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县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2)如果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相互吻合,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活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走政府推动型模式。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目标清晰地发展主导产业,尤其要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从

分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分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摘要:我国前30年奉行以内需为主搞生产、以进口替代为主搞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纳入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出口导向型模式。本文就这一转变进行浅要分析。以此找出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出口导向型空间格局演变 出口导向型经济(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点 经济特征: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阶段特征:中国处在主要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 宏观政策特征: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利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放宽进口配额;原材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能力。 二、三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代能完成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美、苏、中、印这种大国,生产以内需为主,资金以本国积累为主,对外贸易以进口替代为主,产业、科技从基础到应用开发,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追求均衡,自然资源主要种类齐全,农矿产品自给率高。这是自主的全面发展模式。 二是以日本和四小龙为代表的东南亚海岛小国和地区。以美国和西方发达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

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基本上是自组织发展。发达县域可能在政策、资源、区位上各有优势,但组织者的努力和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经济增长率是人的经济观念、行为和制度决定的”。一些县域经济成功发展之路,被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 最早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倡导模式研究的费孝通教授说:“发展模式的概念把我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要求我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它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这就促使我进入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各种模式之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出发,又向同一目标发展的。共同基础是我们传统的小家经济,同一目标是脱贫致富,振兴民族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作者:邹进泰、彭先镇 所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中小企业“规模化”使相互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降低了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这种基于“小企业、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多成功的典范。在浙江,号称中国袜业之乡的诸暨市大唐镇,有上万家企业从事织袜、接缝、印染、定型、包装等专业化生产,已经形成企业在区域内的集群。湖北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工业城,聚集了40多家无纺布制品企业,年出口无纺布制品集装箱标柜5000多个,出口交货价值6亿多元,占全国出口的1/3,成为全国无纺布出口第一镇。“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模式,虽然企业生产规模小,但经过市场条件下的整合,整体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民营经济为坚守基本特征的发展思路, 取消对民营经济政策经济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 关于县域方式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座谈报告范文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 发展、实现率先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下决心》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 域经济的实施意见书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三大五大主导产业, 县域经济政策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一)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生产总值 基本完成XXX.XX亿元,gdp总量比的XX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按可比价年均高速增长XX.X%,其中一产增加值已经完成XX.XX亿元,比X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年均增长X.X%;二产增加值完成XX.XX亿元,比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年均增长XX.X%;三产增加值完成XX.XX亿元,比XX.XX亿元增加XX.XX亿元,年均增长XX.X%。财政总 收入XX.XX亿元,比X.XX亿元增长XXX.X%,年均增长XX.X%,其中政 府部门财政收入X.XX亿元,比X.XX亿元增长XXX.X%,年均增长 XX.X%。困难户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比XXXX元增长XX.X%,年均增长XX.X%。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比XXXX元增长XX.X%,年均增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中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点。然而,在一些地区的县域经济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域内部及对外的便利性。 2、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提高农村生产力。要加强农村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

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4、支持当地特色产业。要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和企业,提高县域经济的知名度。 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四川省的“村通工程”是县域经济成功的实践案例。这些工程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重视并加强县域经济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措施,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体系中的县域经济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创新型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旨在通过引入创新理念和发展策略,推 动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 1.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通过引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 化等手段,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转型升级。 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绿色化、 低碳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新载体和 创新支持,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1. 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优化县域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 技术创新驱动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改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 创新创业支持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与扶持,建立创新支持平台和创业孵化器,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4. 生态环境保护 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强化环境监管,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投资,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案例 1.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

金湖县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推行了智慧农业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保水平,实 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转型。 2.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 源城区以服务业为支撑,发展旅游业、文化体验产业等,通过 提升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了区域经济 的快速发展。 3. 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 定兴县以传统产业的升级为发展方向,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科技园区等措施,实现了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 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路径 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 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 建设创新载体 县域应积极建设创新载体,包括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提 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支持,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理论研究】新时代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理论研究】新时代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 径 新时代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主要由历史沿革、经济基础、区域环境、人文特征等因素决定着发展的路径。1、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品牌经济结合起来 县域农业经济产业散乱与低效,过去主要承接“三寨版”的品牌外溢,是一种被动接受模式,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只有把特色经济做起来,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产业有了原创IP 才能提质增效。 2、要把发展农业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虽然我国农业历史最悠久,但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精品化方面与现代化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产品分级、储存和运输、销售等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探索“三社”模式:创新探索“供销社+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深入推进供销社、信用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完善功能、相互支持、融合发展,实现“三社”促“三农”。

支持职业农民。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3、要把发展服务经济和县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一是农村人口承载区域和制造业转移承接地区,肩负着人口和产业支撑的重任;二是是承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县城和小城镇是主要就业地和生活地。三是小城市的新消费主要不是体现在消费层级的升级,更多的是依托当地商家,以新的空间载体、体验场景,逐步升级现有业态,辅之以连锁品牌的扩张下沉。 以复合型文旅、商贸、教育、农业、大健康、夜间经济、村集体经济、棚改/旧改、数字电商等,打造“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4、要把产业园区发展同内外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区域依赖性。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都会给相关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争取国家或省区的大型项目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内部区域经济依赖性,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构建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比如依托农业规模优势产业,分裂出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分裂出农业旅游第三产业;以传统工业主导的县域,通过工艺升级生成新的产品,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 5、实施“五划合一”构建有序的空间结构

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但与此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外流,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在这种情 况下,丘陵地区作为农村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路径尤为重要。本文将就 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路径进行探析,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 展对策和建议。 一、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资源丰富。丘陵地区地处盆地及山地之间,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和林业发展。丘陵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矿、铁矿等,具备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 2.交通不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丘陵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仍处 于闭塞状态。这给物流、市场开拓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人口密度低。相对于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人口流动性大,劳动力 资源相对匮乏。 4.经济基础薄弱。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比较传统,技术含量低,工业发展滞后, 经济基础薄弱。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丘陵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提高丘陵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优化产业结构。丘陵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 矿产资源开发。 3.发展乡村旅游。借助丘陵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业, 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丘陵地区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 现代化发展。 5.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加大对丘陵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投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 活质量。 1.资源浪费。由于丘陵地区资源丰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受到破坏。 2.产业单一。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 影响。

最新-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精品

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1、县域经济特征分析 11区域性特征 县域经济因其所存续、依托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区位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市区与城郊、内陆与沿海、北方与南方县的县域经济都会呈现显著差异,其也是不同的经济存量、发展速度、发展变量存在巨大差别的基础条件。 所以,从空间定位来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系统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包含着若干构成因子,在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下又形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系统。 以农业县域经济为例,其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生产、加工、营销;农科教、供产销等环节,在这些环节的结合下又自动形成一个运作系统,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财税、商贸、工业等行业亦是如此。 站在全县的角度来看,其可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各行各业可视作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这些子系统的结合下,使得这个庞大的系统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 13整体性特征 县域经济具有完整的经济结构,其包括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一应俱全。 同时,县域经济也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如社会保障、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正是这些经济要素组成了完整的县域经济,使其在功能上、结构上具有整体性。 14综合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不仅包含了完整的经济行业与经济部门,同时也包含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相关行业、部门,例如艺体卫、教科文、工青妇、党政军等,其几乎囊括了社会所有行业,所以其在行业及部门构成来看,具有综合性特征。 15复合性特征

县域经济,既包含农业经济也包含工业及第三产业经济,既包含城镇经济也包含农村经济,不仅有国有经济,也有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一体制也在县域经济中得到了典型、完整的体现,由此可看出,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复合性特征。 16层次性特征 首先,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是一个基础经济层次;其次,从县域经济构成来看,其包含了从县城到乡镇再到农村三个经济层次,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7开放性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经济,在此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也势必具有开放性特征。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下,区域化经济社会分工也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在此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也将不断被强化。 2、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21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植根于广袤的县域范围内,其亦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这一基础地位都不会有所动摇。 农业发展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其次,乡镇企业既是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它也是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区域基础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县域范围内,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是商品流通数量最多的卖者和买者,农村市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 22建设小康社会建的主要支撑力量 我国从21世纪开始,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壮大县域经济,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在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农村是其重点和难点。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和小康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内涵入手,对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作出了综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发展模式 1.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1.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高焕喜(2005)指出,县域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狭义上,县域经济指的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孟宪江,刘福刚(2005)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区域经济。冯德显(2004)指出,县域经济指的是县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朱舜(2001)认为,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多种经济活动交织形成的经济有机体。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

地,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域经济各个层次。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性。王怀岳(2001)指出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线。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集中在这一范围内。有学者认为,由于各个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不同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存在明显区域性的特点。 开放性。陈清(2004)指出,由于县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和梯度。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与外界交往为前提。凌耀初(2005)指出,县域经济不仅仅等同于县行政区划的经济,它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区域和边界,实现经济的集聚和交流。张秀生(2007)指出,尽管县域经济使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在更大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贸易集散地或某一专业化生产中心。 过渡性。张红宇指出县域经济的过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桥梁,二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结合点。高焕喜(2005)指出,这种过渡性一方面是由行政性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受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县域经济所属的层次。在县域经济的层次中,县域经济是中心层次,乡镇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变动。现如今,我国的县域经济已进入到新的发展环境,整体的生产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式。在发展转型的道路上,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条件,但因用人思维、传统观念及发展环境的影响,县域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障碍,也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究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路径 前言:自十四五规划政策全面推广以来,相关部门对各地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主动对接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诸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参与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着力为乡村振兴任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职业教育是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重要渠道。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摇篮,现代职业院校应考虑办学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一、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把握职教新理念,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视角发展县域经济,毫无疑问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职业教育理念。该项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创新当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使之能够在全新理念的支撑下,更有方向的创新教育对策与人才培养对策,探索有助于专业人才发展的全新路径。 (二)立足产业新需求,创新职教服务能力

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更加精准的对接产业需求,了解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于人才的具体条件,从而更有方向的调整教育框架,使得职业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能力及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1]。 (三)构建产教新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利用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产教融合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辅助职业院校及相关产业打造全新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以此更高程度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使之呈现出稳定发展的综合状态。 二、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县域产业品牌定位不明,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查分析显示,在县域发展过程中虽然会加强对于产品生产及创新的关注度,但整体的定位却比较模糊,因产品定位不准,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品牌支撑的力量,限制了经济的稳步提高。 (二)产教融合不充分,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不到位 客观来看,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在推进职业教育工作时,都并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资源优势,甚至教育科研与县域经济工作无法达到有效对接,呈现两张皮的发展状态。并且,针对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产学研融合教育体系,在部分地区也并未达到全面的发展。类似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教融合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也会导致职业教育工作无法为当地的县域经济提供有效服务。 (三)县域经济发展盲点较多,乡村振兴人才缺乏 发展县域经济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不断更新的一项工作。然而在实际发展环境中,因并未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导致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多的新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的交织,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规划的发展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申力白群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关键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经济模式从“转型”到“定型”的时期。那么,中国定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本文在此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模式 中国模式也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模式。理论界很多人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正是从这一层面出发,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没有本质区别,中国模式就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他们把美国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榜样。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是围绕中国国情制定的。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7日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的说法,与“华盛顿共识”相对应。这一提法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不在于他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做出了科学解释,而是在于他提炼出了这样一种思想: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设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模式产生的基石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下的模式 我们所说的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行为不仅仅局限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有很多具体的参与行为。除了干预经济、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经济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规则外,政府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作为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而存在,甚至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出现,参与到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来。政府这种角色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错位,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生产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而市场自发配置资源往往会使比例失调。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配置社会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进而避免资源浪费和社会动荡。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 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三牧”基层基础问题、构建 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经 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截至2022年底,全区80个旗县(不含市辖区)人口达到1777.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总量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2022年,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占全区 的56.3%,比2000年提高5.5个百分点,8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高 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12个,比上年增加7个,超50亿元的旗县有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 80个旗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28.93亿元,占全区的59.7%,比上年提 高1.9个百分点,占80个旗县生产总值的40.2%,比2000年和2007年 分别提高5.2个和4个百分点。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2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比2000年增长 4.1倍,年均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有3 个旗县,超5亿元的有12个旗县,超亿元的有54个旗县,分别比上年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