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动画作品调试与发布》教案

第16课《动画作品调试与发布》教案
第16课《动画作品调试与发布》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赛课教案_5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讲述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内容为:一种局面——三国鼎立局面;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局面。少数民族逐鹿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三国鼎立是在打分裂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尽管是局部统一,却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从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但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血肉筑长城》导学案 出品人: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使用时间:12月8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明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难时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1.台儿庄战役; 2.百团大战;3.中共七大的召开。 难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中共七大: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时间:标志: 背景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2、中国的局部反攻和大反攻。 3、美国想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 4、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意义:1、洗雪了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国民党主要负责正面战场对日作战,后来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辟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属于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 2、八路军要发动百团大战的背景是什么?战争的目的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本内容及表格,说说为什么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 4、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阅读课后资料,抗战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 A.山西B.河北C.山东D.河南 2.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起止时间是() A.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 B. 1932年1月到1945年5月 C. 1936年12月到1945年9月 D. 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 4.关于台儿庄战役,正确的叙述是() A..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胜利 B..歼灭日军10万人 C. .台儿庄战役总指挥是彭德怀 D.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5.被日本占领了长达半个世纪,终于在1945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的是() A.旅顺 B.大连 C.台湾 D.福建 9.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诞生 D.抗美援朝的胜利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的合作B.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C.国际社会的援助D.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对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1)以上材料是谁在所作的什么报告中阐述的内容? (2)这个报告是哪次会议通过的?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召开的? (3)此次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相关链接 在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贬斥。可是从历史史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可见,文学形象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2.概况 (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4)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1)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2)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曹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链接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高干。高干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交战双方及实力对比 曹军和孙刘联军。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3.概况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 分析曹操能够实现北方统一的原因,我们应如何评价曹操? 原因 (1)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曹操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军事上:在官渡之战中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评价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360docs.net/doc/733547081.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八一起义纪念塔上的军旗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仿佛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座纪念塔位于() A.南昌B.南京 C.武汉D.北京 2.小明同学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同点进行了归纳,其中归纳有误的是() A.均发生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 B.都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屠杀,挽救革命 C.采用了城市暴动的方式 D.都是由毛泽东直接领导的武装起义 3.某历史教师为了方便记忆,编写了一首歌谣:“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下列选项适合填在方框处的是() A.武昌革命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D.遵义会议 4.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英明举措是()A.兵分三路,全力进攻长沙 B.放弃攻打城市,转向农村进军 C.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D.整顿工农革命军 5.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A.周恩来B.毛泽东 C.朱德D.蒋介石 6.工农革命军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 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③附近农产品丰富④群众基础好⑤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已先期到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7.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当时哪些部队会师后组建起来的() ①湘南的工农武装②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③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8.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陶艺教案(16课)

第一课:感受泥土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感受陶艺作品艺术特点和基本成型法。 操作领域:感受泥性,并用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体,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意领域: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泥性,学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 难点:了解陶文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陶艺品。 课前准备:陶艺作品、黏土、图片、陶艺教室准备。 教学过程: 1.欣赏陶艺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介绍陶艺的基本制作过程。(课件视频)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队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张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3.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小块。 认识制陶工具:手术转台、木拍子、修刀、刮刀、泥塑刀、泥浆、其它工具(擦布、毛笔)。 4.通过用手或脚或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可任意成型,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5.看刚成型的泥塑作品和已经凉干的泥塑作品以及烧制好的作品,用感官比较、感受、区别,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6.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二课初步体验泥土特性,训练卫生习惯养成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位同学黏土一块。 导入:看几件分别运用徒手捏制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及综合成型方法制作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1.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自己喜欢的形象,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2.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三课表情泥塑强化卫生习惯 一、准备阶段:分泥:每小组黏土10—20斤。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说课稿 新人教版

16《血肉筑长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解放战争,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导学、学案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问题式探究,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代价换取的。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所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二是百团大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抗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取得了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分组导学法、学案导学法、问题式探究 教材处理: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板块:一是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两个标题合并为一个标题,即“抗日战争时期三次著名战役”。二是中共七大。三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学生齐唱《国歌》。 师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诞生于哪个历史时期?面对日冠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是怎样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长城?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国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热情。) 展示课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新授。 第一学习板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次战役 (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方式)

第十六课教案

第十六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使用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让婴儿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为爬行做准备,继续练习抓握为精细动作打基础,发展肩带力量对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韧带损伤有良好的效果。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两只老虎》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学习简单的拍手、跑的手部动作等手语。 ⑵教法: ①教家长学会;跑的快、没有眼睛、没有尾巴、摇尾巴的手语。 ②然后教师示范做律动,宝宝欣赏: 音乐前奏的动作:双手插腰,身体随音乐节奏左右摇摆。“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跑的快,跑的快”引导宝宝前后摆臂,“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双手只出眼睛,小尾巴的时候双手放于臀部后面,摇一摇。“真奇怪,真奇怪”拍一次手掌,再向外翻一下手掌表示没有的姿势。 ③音乐律动:教师播放音乐,请家长和宝宝一起随音乐的节奏和歌词做律动。 ⑶器材:音乐《两只老虎》 ⑷时间;5分钟 2、竹竿操1-2节 ⑴目的: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培养婴儿使用工具的能力,为以后的徒手操做准备。 第1节;握竿扩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两臂侧平举握竿,成人两成人分坐两边,握竿子的两端。 ①两臂上举。 ②还原到开始姿势。

做2个8拍。 教法: ①教师引题:“今天老师要教妈妈给宝宝做一套新的操,在之前的课程里,我们已经给宝宝的抓握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竹竿操。” ②教师示范:“老师这里有两根竹竿,我们先来学习竹竿操的第一节——握竿扩胸运动,这节操是锻炼婴儿的抓、握能力,为以后的竿操做准备。”老师请一位宝宝来示范一遍。 ③家长给宝宝做操。 教师指挥:“好,现在每个家长拿两根竹竿,跟我一起来给宝宝做竹竿操的第一节,做两个八拍。” 第2节:上臂屈伸运动 ⑵做法: 开始姿势:婴儿仰卧双手伸直放于体侧,握住竹竿。 ①前臂屈 ②前臂伸上举 ③前臂屈 ④还愿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学习目标】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1、主力部队: 一、平型关大捷 2、影响: 1、时间; 二、血战台儿庄 2、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3、意义: 1、时间: 2、主力部队:八路军(一百多个团) 三、百团大战 3、地点: 4、领导人: 5、评价: 四、中共七大:(时间),中国共产党在(地点)召开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意义(地位):为争取 的胜利和实现准备了条件。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陷入困境。 2、中国的局部反攻和大反攻。 原因 3、美国想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 4、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标志:,宣布无条件投降。 五、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 。 2、。 意义 3、。 4、 。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军队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开始后重大胜利的一次战役,战役的指挥者是() A.林彪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傅作义 2、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3、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惟一取得彻底胜利的是() A.中法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4、小陈的家乡被日本统治50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怀抱,他的家乡是()A.南京 B.西藏 C.台湾 D.东北三省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的合作 B.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C.国际社会的援助 D.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6、“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首诗歌赠与的对象彭大将军指挥了哪次战役?()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7、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8、请你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梳理知识。 9、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对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1)以上材料是谁在所作的什么报告中阐述的内容? (2)这个报告是哪次会议通过的?此次会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召开的? (3)此次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这次大会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完整word版)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6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第16课《我想送他一件礼物》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难点 1.声调连读练习 2.发音难点词汇 二、重点词汇 结婚、送、给、应该、还是、参加、到时候、有意思、一定、要、带三、语法 1.双宾语句 2.要(2) 3.还是(2) 4.可以(3) 四、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 2.说:能够说明送什么礼物,什么时候送礼物。 3.写:能够认识本课生词,并学会书写重点汉字。 时间安排1.本课共需三次半课,7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次课(2课时):复习第十五课、学习课文一第二次课(2课时):学习课文二和课文三 第三次课(2课时):课堂活动、做部分综合练习第四次课(1课时):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十五课 1.听写生词 可以、要、会、合适、回国、开车、打工、大学、或者、感谢 2.回答问题 ?你觉得你当老师合适吗? ?放假的时候你要打工吗? ?你会太极拳吗? ?你会踢足球吗? ?你会打篮球吗? ?你能开车吗? ?我可以用(yòng)一下你的书吗? ?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字怎么写吗? ?你可以跟我说汉语吗? ?你能帮我一个忙吗? ?你可以陪我去上海吗? ?你早饭吃什么?(或者) ?假期的时候你想去什么地方旅游? 二、学习课文一(60分钟) 1.读课文一生词:听CD跟读两遍,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读至熟练; 请学生读,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结婚、希望、重要、特殊 2.词语用法 (1)结婚 跟(谁)结婚 ?他去年结婚了。 ?他还没有结婚。 ?他18岁就结婚了。 ?他跟林娜结婚了。 ?他想今年跟女朋友结婚。 (2)送 ?送礼物 ?送花 ?送水果 送(谁)(什么) ?送我礼物 ?送她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