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晏殊 教案

《蝶恋花》 晏殊 教案
《蝶恋花》 晏殊 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着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

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有两点变化。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明月本无

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

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完整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柳永蝶恋花》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学科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3课 《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宋词部分。学生通过必修诗词的习读,已经积累了一些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方法,对一些词作大家也有了一些了解。本书作为选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诗词知识,感受诗歌带来的韵味,并学会鉴赏诗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学生诗词知识的积累和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另外本学段是高二第二学期,在教学是也应该体现高二到高三的这一过渡性特征。【学情分析】 高二5班是理科重点班,学习态度认真,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诗歌鉴赏仍然是他们学习的短板。虽然通过高一诗歌的学习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诗歌鉴赏的复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阅读面较窄,对于把一首诗歌读懂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重视引导对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对文学成就。 2.通过诵读和品味词句,来体会词人细腻而婉约的愁情。 3.学会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细腻婉转的愁情;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策略】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朗读:《雨霖铃》 一、导入:《雨霖铃》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杨柳岸,晓风残月”连苏轼都为之绝倒,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柳永另外一篇千古名着——《蝶恋花》。 二、知人论世 1.词人简介: 2.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离愁别绪的情感为多。 三、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1.录音范读(正音) 2.自由朗读(找出词眼,感知情感基调和节奏) 3.同桌对译,掌握诗歌大意。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鉴赏形象 小组讨论 1.鉴赏上阕 ①词的上阕你最欣赏哪一意象,并且能体现词牌名“蝶恋花”这一特点? ②上片除了借景抒情,你还从哪些细节地方看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③一生朗读上片(通过鉴赏后的朗读,要更能读出诗人的情感)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板书课题,生齐读) 你发现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往见到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介绍: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上下两阙,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也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就是这首词的词牌,“答李淑一”是这首词的题目。 现在你知道这首词的标题是什么了吗?它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知道,就读读54页小资料上的写作背景吧。 二.初读感知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注意读准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师: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重霄九的“重”,曾伏虎的“曾”是多音字,“飏”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谁说一下“飏”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偏旁是什么。(半包围风旁)什么意思?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读这两行。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真好,同学们,读诗词,就是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让我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全班齐读)

三、体味诗境。 1.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蝶恋花答李淑一》想象一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2.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3.指名回答 4.小结过渡:同学们的想像力和毛主席一样真丰富。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些画面,走进文中,再来品味一下这首词。 四.品读悟情。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一.两个词批注下来。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 2.学生进行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点拔。 3.全班交流。 (1)品悟1.2句(师板书: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你能把这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吗? 师:失去了妻子,毛泽东悲痛伤心,而杨开慧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又让他感到骄傲敬仰。一个“骄”瞬间将悲痛之意化作了敬仰之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命”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命”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说) 2、师:它是我们今天新接触的一种文学形式,叫词。对词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师补充: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答李淑一”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师: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品读感悟: 1、完成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你觉得读正确、流利了,就停下来。) (2)同桌互查。 (3)指名读(2人) (4)齐读。 过渡:目标一完成的很好,请看目标二: 2、完成目标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自由朗读,借助书中的小资料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学) (2)哪些词句不理解,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2个小组) 师点拨:从大家汇报的中,老师发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两句大家理解有困难,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理解词意的快速通道。(出示注释)(4)谁再流利地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1人)

过渡:孩子们,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4)师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默读)(师讲解《菩萨蛮》的大意) 师:读了李淑一的词,你有什么感受?(悲伤、难过)如果你的朋友给你写这样的信,你会怎么做?(安慰她)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安慰李淑一的?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5)指名汇报:【预设:①从第一句中体会到:他们的灵魂飘到了天的最高处——天堂。 ②从第二、三句“嫦娥”“吴刚”热情招待中体会到神仙对烈士的崇敬,作者借神话来安慰李淑一,并表达他对英烈的赞美。③“忠魂”在这里仅仅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吗?(不是,指的是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英烈的灵魂)④从第四句烈士的忠魂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激动的泪化作“倾盆雨”,体会到英烈的激动的心情。师:其实这也是作者激动心情的体现。(看课文插图)烈士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在作者看来,烈士的死是——值得的。】(6)师: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命”,这首词与“生命”有什么关系?(生汇报)【师小结、板书:生命有价值,有意义】 小结:孩子们,李淑一失去了丈夫,愁绪满怀、泪沾衣襟,毛泽东他失去的不仅是妻子杨开慧,他还失去了长子毛岸英,2个弟弟、1个堂妹、1个侄儿,同样是怀念亲人、怀念战友,毛泽东没有沉浸于悲痛之中,而是站在一个伟人的角度,对英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过渡:理解了词意和作者表达的感情,老师相信大家会朗读得更好!(指导感情朗读)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 c、齐读。 3、背诵词。 (1)自己试着背一背;(2)小组展示背;(3)指名背;(4)齐背(重复最后一句,三遍)4、师:孩子们,这首词学完了,丁丁和东东都有他们的看法,将你的收获也写在“我的视角”空白处。 师: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一些作品。 三、拓展延伸: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四、作业: 推荐阅读《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

《蝶恋花》 教案

《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 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

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湘艺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音乐感受。 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唱《门前情思大碗茶》。 这首歌曲具有北方鼓词的特点,它和南方弹词并列为我国南北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剧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曲子《蝶恋花、答李淑一》。 二、听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学生活动)思考1——音乐特点;思考2——情感体现。 (教师讲解) 1、音乐背景 题目中的李淑一原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老师,其丈夫柳直荀1932年在湖北战役中牺牲。杨开慧是毛泽东夫人,1930年为革命牺牲,时年29岁。1957年春节,李淑一向毛泽东贺年,信中附了一首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词。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并以这首词作答。这首词为毛泽东1957年写成,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追思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了革命者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1958年他弹词演员赵开生为这首词谱曲。 2、音乐特点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弹词开篇的优秀作品之一。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3、情感体现

音乐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4、讨论 该怎样的情感来歌唱这首曲子? 5、学唱 师带领学生反复歌唱至熟练掌握。 三、总结 课程结束,学生走出教室。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蝶恋花》中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蝶恋花》欧阳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伟华《蝶恋花》公开课教案

《蝶恋花》教案定稿(伟华制作) 另有配套课件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中常用意象,感悟全词意境。 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3、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情感。 2、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欣赏探究名句,理解掌握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文人中,有一个人一定值得我们记住,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一定已经被我们铭记。好,今天就让我们身化蝴蝶,到他的那朵《蝶恋花》间驻足流连。那么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词,请看大屏(播放课件—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咏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词作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吟弄风月,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有《珠玉词》。 (三)、师范读 (四)、文本初步梳理。 1、看注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⑴,罗幕轻寒⑵,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⑶,斜光到晓穿朱户⑷。昨夜西风凋碧树⑸,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⑹,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品注释 ⑴槛(jiàn):栏杆。 ⑵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⑶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 ⑷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⑸凋:衰落。碧树:绿树。 ⑹彩笺(jiān):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写出全词大意。 译文

《蝶恋花》教学设计

《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读懂句意与情意; 2、赏析诗词意象,提高鉴赏能力; 3、赏析名句,深味诗词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介绍晏殊,突出其作品“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亦颇有意味深长者”的特点。 二、读《蝶恋花》,全班朗诵,个体朗诵。 ●紧扣上阙内容,分析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形象特点? 1、雅致的美丽女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选用菊与兰,它们以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之美称,象征人物品性的高洁。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愁苦: ●“槛菊愁烟兰泣露”,菊兰承载着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感——“愁、泣”。 (移情于物) ●罗幕轻寒:情景交融 “冷冷清清”(环境冷情,心境清冷) 3、孤苦:燕子双飞去(反衬) 燕子是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 谷风》)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李白《双燕离》)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4、幽怨:“明月不谙离恨苦”,明月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明月承载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离别苦:“明月不谙离恨苦” 板书: 菊兰罗幕燕子明月含蓄哀婉 愁泣轻寒双飞不谙闺中女子 雅致凄寒孤寂幽怨(离别苦) (移情于物、以景衬情)

三、读《蝶恋花》,赏析词句。 无理极妙:“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趋。”(苏东坡) 赏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与“夜来西风凋寒树,凭栏望,迢迢长路。”比较阅读。 ●“寒树”与“碧树”之别,突出“凋”字,“西风”萧飒的氛围,秋风 落叶后的空旷感 ●“望尽天涯路”与“迢迢长路” ●意境的突破:境界高远而辽阔,词的意境变得“高远阔大而又苍茫凄 美”。上阕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阕境界开阔,风格近乎苍茫。 板书: 闺中女子高远阔大西风高楼天涯 (怅思念)苍茫凄美凋上望 2、此句别有天地: 王国维赞道:“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但一洒落, 一悲壮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四、总结 比较《端正好》与《蝶恋花》,请学生说说差异何在,鉴赏时,关注哪些方面?檻菊愁烟沾泣露,天微冷,双燕辭去。月明空照別离苦,透素光,穿朱戶。 夜來西风凋寒树,凭栏望,迢迢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 总结:诗歌鉴赏1.紧扣意象; 2.体味语言;(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 3.揣摩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 4.深临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诵读全词,结束。

蝶恋花 教案

第三节 九年级第7周侯瑞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苏州评弹的风格特点。 2. 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

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以问答形式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广袖”舒展悠扬的慢板旋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变化,舞蹈性的节奏。“忽报人间曾伏虎”高音区强力度转换到中低音区的大跳旋律,节奏自由。“泪飞顿作倾盆雨”强音唱法,难以抑制的激情。这首评弹词曲结合恰当。其中,“魂”字利用韵母作拖腔处理,加强了对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显生动。最后“雨”字的闭口韵,运用了颤音拖腔中渐强渐快的唱法,展现了似汹涌海浪般的由远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赏析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赏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①槛(kǎn):栏杆。 ②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③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④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

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 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

“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蝶恋花》教案

二次备课 1 蝶 恋 花 【教学目标】 1.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字进行鉴赏。 2. 学习词中写景、抒情的方法及运用叠字之美。 3. 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重点、难点】 学习词中写景、抒情的方法及运用叠字之美。 【教学方法】 点拨与诵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全词,对照注释,写出大意。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想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以“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高一时我们学过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欧阳修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我们该如何赏析呢?就让我们走进它,品味它。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

二次备课 2 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请你对以上文言片段做一次口译训练吧。 三、问题探究 1、赏析“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 (1)鉴赏“深深”、“堆”二字。 【明确】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堆”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2)这三句运用艺术手法及效果? 【明确】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明确】“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雨横(h èng )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明确】“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晏殊的《蝶恋花》拼音版

晏殊的《蝶恋花》拼音版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 篇之一, 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晏殊的 《蝶恋花》 拼音版, 欢迎大家阅读。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 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处。 《蝶恋花》拼音版 kǎ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 。luó mù qīng hán ,yàn zǐ shuāng fēi qù 。 míng yuè bú ān lí hèn kǔ 。xié guāng dào xiǎo chuān zhū hù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 户。 zuó yè xī fēng diāo bì shù 。dú shàng gāo lóu ,wàng jìn tiān yá lù 。 yù jì cǎi jiān jiān chǐ sù 。shān zhǎng shuǐ kuò zhī hé chù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处。 《蝶恋花》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 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 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 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 上承屋角, 下临阶砌, 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蝶恋花 答李淑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解放小学董淑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 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命”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蝶恋花答李淑一》齐读课题:你发现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生说) 2、对词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师补充:词,有固定的格式,分为上阕和下阕,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词都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就有了词调,也叫词牌名。“蝶恋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答李淑一”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词牌有很多种,比如“菩萨蛮”、“清平乐”、“沁园春”、“浪淘沙”“卜算子”等,这些都是词牌名。 3、对这首词,你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4、出示目标:(指名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自主读识: 1、完成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1)自由读。(你觉得读正确、流利了,就停下来。) (2)同桌互查。 (3)指名读(2人) (4)齐读。 过渡:目标一完成的很好,请看目标二: 2、完成目标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自由朗读,借助书中的小资料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自学) (2)哪些词句不理解,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小组合作)(3)小组汇报(2个小组) 师点拨:从大家汇报的中,老师发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两句大家理解有困难,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理解词意的快速通道。(出示注释) (4)谁再流利地说说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1人) 过渡:孩子们,这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其实,每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有其内在的原因,那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要表达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

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

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 导读: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 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 1.晏殊《蝶恋花》翻译 2.晏殊蝶恋花翻译 3.蝶恋花晏殊翻译 4.晏殊《蝶恋花》原文与翻译 5.蝶恋花晏殊翻译 6.蝶恋花晏殊翻译推荐 7.《蝶恋花》晏殊翻译 8.晏殊的蝶恋花翻译 上文是关于晏殊蝶恋花原文和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案.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 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教学重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2、引入两首词 二、听两首词录音 三、朗读,体会情感 四、质疑、讨论 《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蝶恋花欧阳修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蝶恋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说出全词大意。 2.学生能对词中重要字句进行个性化解读和鉴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对词中重要字句进行个性化解读和鉴赏。 2.学生能说出“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3.学生能分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包含的多层意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浩如烟海、众星捧月的文学作品里,以“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高一时我们学过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味品味。 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1.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解全词大意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茂密堆积如烟,披挂下来的枝条如同重重帘幕,无从记数。那个人却乘着华美的车骑,淹没在被高楼挡着的烟花柳巷,面对暮春三月的狂风暴雨,只能掩上门等待到黄昏,怎么才能留住春光呢,流泪问花花不语,只见那片片零乱的落花从千秋上飞过。 2.明确这首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情思的词,“闺怨”是它的主题,以其细腻委婉的感受而闻名。同时,通过对上层妇女的苦闷的描写,抒发了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