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19931995)

韩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19931995)
韩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19931995)

韩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1993—1995)

顾纪瑞

韩国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飞跃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达到8508美元,1994年达到10076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发展后,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笔者1995年两次赴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了访问,收集各种资料,得到的初步印象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消费结构已良性转型,私人住宅和汽车拥有率相当高,教育文化消费得到重视。本文观察到的虽是1993~1995年的状况,但人均GNP8500美元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中国来讲是具有前瞻性的,许多与消费有关的趋势、倾向、做法、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一、居民收入水平

1.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统计材料,1993年第二季度城市居民月平均收入为139.8万韩元(下同),比上年同期129.4万元增长了8.0%;扣除物价上涨率4.7%,实际增长3.1%。其中劳动收入121.8万元,占总收入的87.1%;其他收入18万元,占12.9%,来自副业、租金和利息等。1963~1992年的30年间,城市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长了9.4倍。〔1〕1993年月收入139.8万元,即年收入1677. 6 万元,按当年汇率约折合21500美元,应该说收入不低。

又据韩国统计厅《1994年城市劳动者家庭户均收支动向》,1994年每户月平均收入为170.13万元,比1993年147.78万元增长15.1%;扣除物价涨幅后实际所得为131.58万元,增长8.4%。〔2〕

为纪念光复50周年,《韩国日报》1995年8月11日公布了有关数据,城市居民1995年每户平均收入为170万元。

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据韩国农林水产部3140户抽样调查结果,1993年农民户均所得为年收入1692.8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6.7%,与前5年平均增长15.8 %相比略有提高。其中济州地区最佳,农户所得为2112.9万元,江原、全南、庆北、庆南为1513—1570 万元。农家所得相当于城市劳动者家庭所得1773.4万元(折合月收入147.8万元,与统计厅公布的139.8万元不一致)的95.5%。〔3〕

据韩国农林水产部的《1994年农渔村的经济调查》,1994年农家的户平均年收入为2031.6万元,比1993年增长20%(注:此系当年价,未扣除物价因素),相当于城市户平均的99.5%。〔4〕

另外,韩国大宇经济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1994年韩国农渔村居民月平均所得为133.12万元,为大宇调查资料工薪者月平均所得147.43万元的90.3%。〔5〕

3.几种特定状态和不同身份人员的收入水平

最低生活费和标准生活费。据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朴纯一博士的“最低生活费用计量测算调查研究”,1995年每月全国平均最低生活费四口人家庭为70.0018万元,二口人家庭为37.3831万元。四口之家每月最低食品费用为28万元,房租费14万元,衣服鞋4万元等。大城市为 74.7354万元,中等城市为69.8362万元,农村为60.5234万元。这一研究结果已成为选择保护对象和决定保护水平的重要基础资料。另外,韩国劳动研究院最低工资审议基准的标准生活费(以1994年第二季度为基准)是四口人家庭月生活费为88.7041万元,二口人家庭为52.680 万元。〔6〕

不同产业劳务费的差别。据韩国劳动部“1993年企业劳动费用实态”,1993年企业所发月平均劳务费98.9万元,教育训练等间接费用34.8万元,共133.7万元。从企业规模看,

大型企业(常用劳动者300人以上)劳务费用为136.3万元,中小企业(30—299人)为103.7万元。从产业类别看,矿产业劳务费193.1万元,建筑业174.8万元,电器燃料业 173.7万元,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169.6万元,制造业120.9万元,运输、仓库、通信业为120.1万元。〔7〕若以月平均劳务费133.7万元为1,不同产业依次为:1.44,1.31,1.30,0.90,0.89。

女性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调查资料,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女性由1965年的300.2万名至1993年增加到788.7万名,28年间增长2.6倍。随着女性从业人员学历的提高,就业范围从单纯劳动向专业技术和服务行业专业转移,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别也在缩小。1975年女性月平均工资为25465元,相当于男性月平均工资60319元的42.2%;到1993年,女性月平均工资达632665元,相当于男性工资1034898 元的61.1%。以大学毕业生工资作基准,1975年女性工资为77187元,相当于男性工资123573元的62.5%;到1993年,女性754029元,相当于男性1034898元的72.9%。〔8〕

对受灾农户的援助标准。1994年韩国遭受严重旱灾,受灾农地面积14.4万公顷(全国农地1993年为206万顷),受灾农户 26 万户(全国1993年共159万农户),其中享受政府支援的农户7.9万户,政府的支援金615亿元,户均接受支援金78万元。据农林水产部的《1994 年对受旱农户的支援计划》,支援标准是:对受旱面积50%以上的农户,推迟营农贷款偿还期,并减免一些税金;对种植面积2公顷以下,受旱灾面积50%~80%的农户,政府无偿支援5草袋大米,并免交中学生学费6个月;受旱灾面积80%以上的农户,除无偿支援10草袋大米免交中学生学费之外,并支付3个月救户金(每家庭成员每天1230元);对重新播种的农户每公顷补助800元。〔9〕

综合上述资料,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1993 年月平均收入为139.8万元,1994年月平均收入为170.13万元。又据韩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居民月收入为:1985年42.38万元,1990年94.33万元,1994年170.13万元,1995年191.11万元。若扣除物价因素(以1990年为100,1995年为135.1),1995年的实际收入相当于1990年的141.46万元,增长49.96%,平均年递增8.4%。居民收入5年内增加50%,应该说增幅是较大的。行业之间收入相差虽较大,是矿工、建筑等劳动强度大的高于第三产业,并非通讯等垄断行业高于制造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约相当于城市工薪收入者的90%~95%,而且遭遇灾害时政府提供无偿援助,政策透明,有法可依。“最低生活费和标准生活费”的研究和确定很有意义。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韩国居民支出水平和消费结构

1.消费支出的比重

韩国城市居民1993年二季度每月平均收入139.8万元,支出106.2万元,占76%;结余33.6万元,占24%。在支出中,消费支出为94.7万元,非消费支出为11.5万元。

韩国统计厅《1994年城市劳动者家庭户均收支动向》显示,月平均收入170.13万元,月均支出126.4万元,占收入的74.3%。

韩国农林水产部3140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3年农民户均所得为1692.8万元,生活费开支1220.3万元,占72.1%。农家的平均储蓄金为756.5万元,负债为682.8万元,77.7%的负债是投入到扩大经营农业设施而产生的。

2.恩格尔系数

反映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食品支出占家庭生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已大幅度下降。据《韩国1996年数据摘要》,1983年月消费支出30.22万元,其中食品支出占37.7%;1990年月支出65.00万元,食品支出占32.5%;1994年月支出111.37万元,食品支出占29. 5 %;1995年月支出123.06万元,食品支出占28.8%。

3.耐用消费品拥有率

城市居民拥有尖端电子设备的家庭逐步增加。据韩国有关部门对全国1413户家庭调查,拥有无线电话的家庭占58.7%,电脑29.8%,音响62.1%,摄像机73.1%,自动应答电话13.3%,传真机6.7%,卫星接收器4.2%。〔11〕

韩国农林水产部1993年3140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农家生活设备齐全。电冰箱、电话、液化气、彩电4种用品,普及率都已在100%以上,洗衣机72.6%,录像机38.2%,电脑6.7%。

4.家用汽车

韩国汽车工业崛起,1994年产231万辆,为世界第6位汽车生产国。其国产车在国内市场销售量很大。1985年私用汽车44.9万辆,1994年增加到493万辆,增长11倍。在家庭消费开支中交通费比重上升,1985 年只占0.5%,1994年增长到7%。〔12〕据韩国大宇经济研究所调查,韩国具有大学以上高学历者每两家拥有1辆轿车。买房还是购车,都把购车放在首位,并以有车为荣,无私宅住租房的每4户人家中有1家拥有轿车。〔13〕韩国农林水产部调查,1994年农户20.9%拥有轿车。

5.私人住宅

韩国城市居民住宅普及率在80%左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要求不断改善居住条件,韩国仍在不断兴建住宅。汉城计划每年供应7 万户以上的住宅,全国计划几年内造200万套。对农村提了“现代住宅普及率”的要求,1993年已达到25%,农林水产部要求2004年达到55%。

针对城市青年人开始工作后,希望得到自己独立居住处的愿望,韩国政府推出政策,年满18岁拥有18坪以下私宅的国民,可以享受有各种税利优惠的住房筹金长期储蓄的权利。农村在进行“文化村”计划,要求把农村建成不次于城市住宅的现代居住空间,完善公路、上下水道、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化。居民分到住宅用地后,必须在一年内建造住宅,政府提供2000万元贷款,年利为5%,可分15 年还清。分到的用地不许转让,违者将收回住宅用地。〔14〕

韩国住宅价格偏高。据建设交通部统计,1994年韩国住宅平均价格为1.04亿元,相当于城市劳动者年均所得1773万元的5.86倍,尤其是汉城地区的住宅平均价达6.06倍。而美国为年收入的3.4倍、英国为3.3倍。住宅的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大楼安全不合格。自从发生三丰百货店倒塌事故后,韩国对46727栋大楼(其中住宅楼45458栋)进行了检查,不合格的约占4.8%,有349栋被列为危房,1692栋住宅应修复和加固。〔15〕

6.教育支出

据韩国大宇经济研究所对4547户家庭的调查,韩国60%的家庭支付教育费用,一年户均支付达253.8万元。其中扣除应支付给学校的教育费外,家教费用为112.68万元。就是说,家教费用相当于城市居民一个月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也突出地反映了家长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此外,韩国居民旅游消费上升很快。国内旅游业很发达,去海外旅游的热潮呈快速增长势头。海外旅游者1991年185万名,1993年315万名,海外旅游平均费用1991年为2039美元,1993年为1696美元。〔16〕

三、与消费有关的几个问题

1.通货膨胀率问题

1995年韩国“国民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对当时经济上存在的问题,认为“物价不稳定”的占63.6%,居首位,其他是“阶层之间的贫富差别”占38.9%,“城乡收入差别”占31.2%,“落后的技术开发”占26.4%等(允许重复回答)。〔17〕可见物价上涨太快,群众很不满意。好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快于通货膨胀。为纪念韩国光复50周年公布的统计指标显示,1965年城市每户月平均收入为8450元,月平均支出为8630元;1995年收入

为170万元,支出为126万元。30年间,货币收入增长201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所得只增长11倍。〔18〕1988 ~1993年,年均消费者物价上涨率达6.9%,比同期日本的2.3%、美国的4.1%、德国的3.4%、新加坡的2.8%都高。幸好1985~1992 年制造业年均工资上升为10.1%,又较这些国家为高。〔19〕

2.储蓄率问题

据韩国银行“1995年城市家庭储蓄情况”的调查,〔20〕到4 月底止,城市家庭平均储蓄额为1744万元,比上年同期1296万元增加488 万元。家庭平均储蓄率为29.3%,比1994年的32.4%下降3.1 个百分点。家庭平均私债由上年的330万元增到413万元,储蓄额扣除债务后纯储蓄额为1331万元。储蓄的目的,为子女教育的28.4%,比例最高;其他为防止意外灾难26.5%,住宅资金14.4%,养老14.1%等。

舆论认为韩国的储蓄率偏低。财政经济院的“全国储蓄率及投资动向”〔21〕指出,1992年韩国的储蓄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34.9%,虽然比日本的33.9%要高,但日本的经济规模超过韩国的10倍,绝对金额是无法相比的,而且同新加坡(47%)、印尼(37.3%)、泰国(35.0%)、马来西亚(35.0%)等国家相比,储蓄率还是低的。

3.生活满意度问题

消费水平仅仅分析货币收入、支出、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不够的,还要向消费者了解他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综合性看法。韩国有关方面对汉城20岁以上男、女750名对象,在汉城居住生活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认为现在居住环境满意的34.6%,差不多的41.9%,不好的23.5%。在汉城生活比较满意的39.4%,差不多的39.5%,不满意的21.1%。在不满意的人中,有39.4%的人要离开汉城,36.8%的人还要留在汉城生活。在“家中生活比去年如何”的问题上,46.9%的人认为更困难。在“生活费中负担繁重”方面,有教育费(58.8%),税收及管理费(38.8%),饮食费(23.3%),偿还金和利息(18.7%)等。认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为:物价问题(56.8%),超前消费、支出过多(35.1%),贫富之差(32%),就业问题(23.1%)(有重复)。〔22〕

4.超前消费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急剧增长。据韩国1994关税厅向国会提出的资料,毛皮衣类、高档家具、滑雪用品等奢侈消费品进口量剧增。1~8月份15种主要消费品进口达2亿美元以上,较上年同期增加49 %。与此同时,娱乐支出也急剧增加,第二季度高尔夫球场入场人数达 187.7万名,比上年同期增加34%,同期赛马场的收入也增加75%。媒体在报导这些动向时指出,如此急剧增长的高档消费品进口和高档娱乐开支,反映了人们所担忧的超前消费的迹象重演。〔23〕而家中并无盈余,为了体面花钱的人数在增加。城市居民中这类家庭已由过去的5.6 %上升到12.7%。〔24〕收入越多负债越多的现象也出现了。大宇经济研究所的调查表明,4547户调查对象中,有债务的家庭达2144户,占47%,平均债务为1180.57万元,相当于月平均所得147.43万元工薪者8个月的收入。月收入49万元以下的家庭债务为809万元,月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家庭债务为2048.63万元,反映了所得越多债务越高的异常现象。〔25〕

5.赡养父母和财产继承问题

韩国社会受东方传统道德影响很深,崇尚孝敬老人,各地经常评选孝子,报导孝顺父母的动人事迹。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后,如何赡养父母?老人拥有的财产如何继承?是一个新问题。据韩国统计厅对 32500户15岁以上人口进行的《1994年度社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在世人员中和父母分居的达44.9%;和父母同居人员中,长子赡养父母的最多,达66.4%,次子以下的只有27.2%,女儿赡养自己父母的也有 6.4%。〔26〕表明两代人分居的已近半数,负责照料父母生活的已非全是长子。

又据韩国银行的调查材料〔27〕,在财产继承方面,准备无条件地留给子女的占25.7%,

不给子女,还原于社会的占32%,以照顾自己余生为条件的占22.8%,为了自己欢度余生的占19.5%。无条件留给子女只占1/4,其他占3/4,表明老年人的观念也在转变。【参考文献】

〔1〕韩国经济新闻,1993—10—23.

〔2〕韩国日报,1995—3—24.

〔3〕韩国日报,1994—5—8.

〔4〕中央日报(韩),1995—5—16.

〔5〕韩国经济新闻,1994—7—20.

〔6〕中央日报(韩),1995—4—24.

〔7〕韩国经济新闻,1994—9—8.

〔8〕韩国经济新闻,1994—5—5.

〔9〕韩国时报,1994—11—29.

〔10〕韩国1996年数据摘要,韩国国家统计局.

〔11〕韩国日报,1994—9—18.

〔12〕韩国经济新闻,1995—3—14.

〔13〕韩国经济新闻,1994—7—20.

〔14〕中央日报(韩),1995—10—26.

〔15〕中央日报(韩),1995—10—14.

〔16〕韩国经济新闻,1995—3—14.

〔17〕中央日报(韩),1995—9—22.

〔18〕韩国日报,1995—8—11.

〔19〕韩国经济新闻,1995—8—18.

〔20〕韩国日报,1995—10—30.

〔21〕韩国日报,1995—5—3.

〔22〕韩国日报,1995—8—24.

〔23〕韩国日报,1994—10—9.

〔24〕〔27〕中央日报,1995—10—30.

〔25〕韩国经济新闻,1993—7—2.

〔26〕韩国日报,1994—12—28.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中国居民肉类消费结构 来源:我要调查网发布时间:2016-12-12浏览:4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逐年递增,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对我国肉类消费形势的分析十分必要。一、中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特征 一、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变动特征分析 自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逐年增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12.70千克,2000年达到20.22千克,增幅为59.2%。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24.22千克,2004年肉类消费量下降到22.62千克,2005和2006年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而随后两年又有所下降,2008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3.96千克,较上年下降了2.64%。从不同肉类来看,1980-2008年间城乡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总体上是呈增长态势的,2008年较1980年增长了4.54千克,增长率为40.5%,年均增长1.2%;同时,城乡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的0.81千克增长到2008年的2.27千克,是1980年的2.8倍,年均增长3.8%;禽肉消费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城乡居民人均禽肉消费量1980年为0.76千克,2008年增长到6.02千克,为1980年的7.92倍,年均增长7.7%(见表1)。 同时,随着居民家庭肉类消费量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统计结果,1980年全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猪肉占87.6%,牛羊肉占6.4%,禽肉占6%,到2008年则是猪肉占65.4%,牛羊肉占9.5%,禽肉占25.1%,1980-2008年,猪肉比重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牛羊肉比重上涨了3.1个百分点,禽肉比重增长19.1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虽然猪肉的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我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中猪肉所占的比重较大,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虽然我国牛羊肉消费量还不到肉类消费总量的20%,但牛羊肉的消费比重在逐年上升,说明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调整空间;禽肉的消费比重增长很快,禽肉消费量的增长也最快。因此,对于我国居民消费者而言,猪肉始终是肉类消费的主体,其次是禽肉消费。

浅谈怎样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浅谈怎样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摘要: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想要加快提高科技水平,只有对农民加强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多项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迅速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从而带动新型农民新型农村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其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实现我市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教兴国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以及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动员利用各种科技培训资源,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迅速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民掌握转移

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方式和转移就业、配套服务、监督管理等有效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累经验。 3、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根据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培训,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鼓励农民参加转移培训学习。对参加培训的进行登记。 4、培训内容 (1)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 (2)提高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 (3)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等知识; (4)提高农民职业道德和基本常识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 (5)提高农民转移技能就业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5、培训形式 (1)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引言 消费结构,不仅是消费领域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再生产运行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衡量国民经济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解决了消费问题。研究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研究产业结构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政府调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对消费支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 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了解消费需求变动的规律,不仅在理论分析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档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从消费结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三个角度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的几大趋势。 (一)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表1 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单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又

称为恩格尔系数。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被用作判断居民消费水平的一项指标。国际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提出划分不同贫富程度的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的1993—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如上面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从1993年的50.2%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37.7%,年平均下降1.39个百分点,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从低水平的温饱向高层次的小康、富裕型转变。 2.从消费的用途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加速演进,主要体现为受改革影响较大的各项消费(住房、医疗、交通通讯和教育等)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2年同1993年相比,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比重上升了3.8个百分点,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上升了4.4个百分点,用于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上升了5.8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上升了6.6个百分点,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业略有下降。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新趋向,并显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 3.从各种消费所占比重由高到低的顺序看,1993—2002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顺序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杂项商品及服务。这种消费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1993-2001年数据对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总需求函数为: Q=246.531+0.751y (3.615) (60.023) 括号内为t值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SPSS统计分析

应用多元统计论文 题目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院系 年级专业 姓名

基于SPSS分析方法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8日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至2013年3月两会召开和政府换届,这段时间将成为市场演化的重要时间窗口;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将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后,居民消费支出也开始增长,消费结构显著变化。本文通过数据的SPSS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出现的趋势特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描述分析整体拟合分析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状况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地域的资源、技术、科教水平等基础条件的不同,造成各地区各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结构、水平是不相同的。而众所周知,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消费情况如何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体现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普遍地有所提高,也在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化上有所体现。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 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 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另外,调查还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消费结构就越趋向于追求安逸享受的消费结构。在这样的消费结构中,奢侈品支出如精神文化消费、服务性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反之,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较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对过去而言,居民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在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是经济学家Luch(1973年)在Stone(1954年)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其经济涵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则按比例在各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分配。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不仅考虑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为。同时,它还将居民各项支出区分为基本消费支出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认为基本消费支出与收入无关,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首先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该方法具有分析比较科学合理、全面和方便实用,是当前进行消费结构分析的较为先进的经济计量方法。扩展线性模型为: (=1,2,3…,n) (1.1) 其中,为消费者对第类消费品的支出额,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需求量,为第种商品的市场价格,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第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额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通常是一个0~1之间的系数,系数越大,表示增加的收入用来消费的比例越大,相反则表示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较大。 (1.1)式可解释为消费者对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可分解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消费者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少支出,后一部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对所有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剩余中用于第种商品的支出额。在采用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时,可以假设在同一截面上。商品价格是定值,这样可使ELES的参数估计较为简单。我们可以设: (=1,2,……,n)(1.2) 则有: (=1,2,……,n)(1.3) (1.3)式中,为随机差项,并以收入Y为自变量,第种消费品的支出额为应变量的一元线性回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 李苒 (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 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并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其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 的消费结构在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最后提出理性消费的建议,营造一个 文明、健康、良好的消费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结构; 消费观; 理财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777X( 2010) 03 -0123 -03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1.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 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在 校大学生的不同消费观和消费能力。据统计,大学 生平均每月支出在400 ~600 元,来自东部地区的占 19% ,中部地区占60% ,西部地区占21% ; 学生月消 费在1000 元以上的占调查样本10%,其中东部占 6% ,中部占3% ,西部占1% ,而这其中来自大城市 的是58%,中等城市的是32%,乡镇的是10%。来 自东部城市的大学生无论是生活费还是其他支出都 比中西部学生高出许多,所以,区域的不同而导致大 学生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不同。[1] 2.年级不同而导致消费观和消费结构不同 随着年级的增长,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 发生变化。如大一学生的月消费额一般在300 ~ 500 元之间,70% 的生活费用会用于饮食方面。而 大二学生的消费额通常在400 ~800 元之间,大部分 投资在计算机二级等级证、英语四级等级证上。到 了大三、大四这种增长仍在继续,500 元左右的消费 已经较为普遍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熟悉,大三、大 四的学生不仅将开销用于基本生活开支,而且还用 于扩展自己的视野范围。例如,参加形式各异的培 训活动和社交活动等。另外,高年级的学生为增加 未来职场竞争筹码,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同时,年 级差异对品牌商品的知名度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 休闲运动消费方面,阿迪达斯、耐克等成为他们心目 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拥有者竟达70%,这些高消费 品的花费来源,33% 向父母要,17% 向朋友借,50% 是通过奖学金或兼职获得。[2]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Demonstr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Town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1996-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图文起用生动的描述了新时代里居民消费的特征,在此基础又综合了其它方面的资料以及党中央的近期的文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ed to the world, china’s economy has developed quickly, especially in east-middle area, thus town resident s’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 and emerges a lot of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gathered a lot of data analyzed the demonstration of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optimizing town resident s’consump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Town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Marginal consumption trend; Engle coefficient;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城镇居民消费 关键字:城镇消费统计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引言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归宿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需 求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 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支出强劲增 长,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各类消费品 和服务支出在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消费结构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偏好 以及对收入、价格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又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对建立 合理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 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它是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在居民可支配收入 的比重。因而选取了1996年-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1)并将其绘制折线图 如下: 表2.1 恩格尔系数表(城镇)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恩格尔系数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735985228.html, 图2-1 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 到小康——向富裕迈进的转变历程。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标准(国际 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国民生活阶段,通常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示贫困; 50-60%表示温饱;40-50%表示小康;30-40%表示富裕;30%以下表示是最富裕)。从 表2.1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经过八年的发展,到 2005年已降至36.7%,按照这一标志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开始 向富裕迈近。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是存在的差异。例如:根 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在杂项商品与服务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大大低 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1/5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 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 2.2参数估计及其分析 根据模型(1.3),利用我国城镇居民2005年按收人水平分组的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 支出及构成的截面资料(见表2.2),采用最小平方法可以求得、和的估计值。 表2.2 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1] (单位:元/年)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更加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但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我国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从而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用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聚类分析 一、消费结构指标的确定 我国经济区划的分类尽管每种都包含不同类型的省份,但基本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的。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大都是以当时的经济区划为依据展开的,分析中国的消费问题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类型的省份影响其消费结构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单纯地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以此划分为基础的进一步分析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将消费结构相近的地区合归为一类,避免单纯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不合理性,使地区分类更具代表性;也为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因此,本文选取构成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作为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口径,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有: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以上构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八个项目即为所选指标。 二、数据来源 为了消除各地区在区域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合理,这里的指标均采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作为分析对象,即采用人均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12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2012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单位:元)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 析正式版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

居民消费结构

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看中国的经济发展 摘要: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时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关键字: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降为49.13%,分别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和小康生活标准。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总体小康的阶段。笔者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2001-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升级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消费支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有较大辐度的提高。2001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5309元增至7912.85元,年均增长650.96元,增长辐度为149.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735.1元增至2556.15元,年均增长205.26元,增长辐度为147.32%。食品消费支出额不断上升,支出比例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当属食品消费。2001至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为221.60元,占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4.04%;农村居民年均增长值为83.82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40.84%。但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城镇居民从38.2%减至36.83%,年均减少0.3425%;农村居民从47.7%减至45.5%,年均减少0.55%(200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主要是“非典”期间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人们较之过去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及营养平衡搭配,而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肉类、禽类、蛋、牛奶、豆腐、青菜和水产品等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庭饭桌上的常菜。大多数居民家庭已养成了多吃水果少吃猪油的习惯。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城镇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9.30%增至12.60%,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19.31%;农村居民从2001年的493.9元增至2005年的996.72元,消费比例从6.32%增至11.56%,年均增长值为125.705元,占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值的35%。私车已由权力财富的象征变成了家用交通工具,人们购车的平均价格已从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 尤其是近年以来,在有车族中见面问候语“你换车了吗”大有替代“你买车了吗”趋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常通讯工具,其品牌和知识信息密集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机主身份的象征。手机彩铃和上网业务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工作便利。 2、消费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升级。根据《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状况一览表》统计结果,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住房仍是人们消费的热点,但较之过去,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的学校、交通、商店、医院、公共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室内装饰的环保化、个性化。很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工作之余逛公园、去娱乐场或与亲友聚餐、品茶,不再为繁重的家务所累,致使家政服务公司供不应求,娱乐场、餐馆、茶社、酒吧异常火爆。外出旅游则成为了广大老少居民假日活动的焦点话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老年人更加关心自身健康和休闲娱乐,于是各种业务培养班、健身馆、按摩洗浴中心、信息咨询事务所越来越多。还有各种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和服务的行业如物业公司、物流公司、投递公司、皮鞋美容店、服装干洗店等已由零散向连锁方向发展,上门服务和异地连锁服务模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 消费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情况,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和优化途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居民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这使消费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有所下降。所以,本文认为要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外部因素来看,要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消费品价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从内部结构来说,就是把消费热点从传统的消费慢慢转化为精神文化等新的消费领域,如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最大程度优化消费结构。最后本文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良好途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优化消费机构,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取决于消费结构的优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发展的重点将会转移到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发展中凸显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也是带动中部发展的一大省份。所以,在了解中原人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引导居民改善消费结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对缩小我国中部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推动我国消费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消费结构的概念 关于消费结构,常常被人们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从消费的客体去考察,人们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消费结构的实物形式通常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实用价值的种类和数量;价值形式则表示为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比例。 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于消费结构的组成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效用角度,按照马斯洛的方法,可以将人们消费的生活消费资料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会性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满足人们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这两种划分方法有利

2021年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XX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总之,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

SPSS统计分析案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的统计分析)

SPSS统计分析案例 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00000 一、我国城镇居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1 摘要 本文运用消费结构的一般理论,依据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首先深入的剖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现状,利用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知 识对当前消费结构进行了静态分析;接下来又针对全国不同地区,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消 费结构的对比,得到了有用的借鉴和启示;最后文章针对前面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 建立合理消费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因子分析The Study of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on Town of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is thesis analyzes deeply present town dwellers’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large amount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general theory of consumptive structure. Secondly, this article does static analysis to present consumptiv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elasticity of needs and income. Then the thesis also gets helpfu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by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areas and some typic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puts up with some measures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establish r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consumptive structure to upgrade. Keywords: consumptive structure;Engle Index ;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ELSE model factor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