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革重点

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革重点
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革重点

经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的大量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并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因此,寻求一种既有利于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产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形下,生态产业系统的出现及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潮,它所提出和建立的新的生态文化不仅引导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一、生态产业系统及产业生态学

(一)生态产业系统

Allenby和Cooper曾经说过,经济系统与其支撑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系统是难以分开的;但是,我们没能充分认识和接受这一观点,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避免环境恶化。”①根据两位学者的观点,生态产业系统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生态产业系统是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建立起来,并具有高效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这种系统不仅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样,服从市场经济规律,而且也服从自然生态规律。系统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产业在系统内部分别担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并通过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网络整合以实现闭环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及保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以及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的总体目标。

托于一定区域构建起来的产业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全部特征,是各个产业与周围的居民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产业的系统要素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系统的环境因素除了自然资源环境外,还包括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生态产业系统的诸要素在系统环境里生产、消费和还原,实现系统信息交流、能量转换、价值增减和物质代谢,构建起一个内在联系的自组织系统。生态产业系统最早由Froschand&Gallopoulos在《制造业的战略》一文中提出的。②他们的定义是建立在生命周期或工业代谢分析的基础上的。

(二)生态产业系统的理论基础-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科技文献中,但真正深入地被研究并得以发展是在90年代,是由工程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交又构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已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运用。普遍认为,产业生态学的萌发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生态学蓬勃发展,人们产生了能否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工业系统的想法。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政府通产省的工业机构咨询委员会开展了前瞻性研究,提出了应以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应在“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的观念。1972年5月,该小组发表了题为“产业生态学:生态学引入产业政策的引论”的报告。1983年,比利时的政治研究与信息中心出版了《比利时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学研究》专著,书中反映了6位学者对工业系统存在问题的思考。他们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流通与消费、它所用的原料与能源以及所产生的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现代工业社会运行机制③。

1989年9月,Frosch和Gallopoulos发表了题为《制造业的战略》一文,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工业系统应该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并可以建立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④。这被认为是工业生态学的诞生阶段。

工业生态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表现在各种与工业生态学相关的组织、杂志、会议纷纷出现,许多大学开设了工业生态学课程,各种与工业生态学相关的文章、专著不断出现等。自1989年以来,很多的学者都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包括Allenby(1992), Patel (1992), Hawken (1993),Lowe(1993), Tibbs(1993) and Ehrenfeld (1994)。⑤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利用资源模式,因此它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无废”产生的封闭的物质循环体系。自然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资源”与“废物”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种过程的“废物”可以是另一过程的“资源”,因此,它是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不同的有机体实现其“废物”与“资源”的交换。产业生态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而非不断地改善产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除非生产过程和产业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封闭的,否则作为整体的工业系统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⑥要实现产业活动的无废物质循环,这就要求重新思考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工业社会转型的要

求,从而形成产业生态追求的第二个目标,实现发展观范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现代产业活动是在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发展观范式主导下的发展模式:以追求经济效率为最高目标,产业过程中的废弃物被允许并担负较低的处理成本,过分估计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单纯追求经济效率不能有效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与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往往创造出新的问题,“技术不可能单独实现我们展望的目标,它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系统中才能推动接近目标”,而“要实施产业生态,走向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涉及到重大而艰难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与社会变革”。⑦

由此可见,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领域而走向广阔的社会范畴。只有通过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领域的共同支持,才有可能保证产业构建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

(一)生态产业系统的法律支撑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4部环境法律, 8部资源管理法律, 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 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中的许多法律法规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生态产业的实施原则。随着我国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应当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全国人大分别于2002年6月29日和2002年10月28日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月10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印发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发展规划》,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目标。2004年《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制定,是我国生态产业立法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更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市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综合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填补了我国在生态产业地方立法上的空白。在这方面还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基本法》,在该法统领下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综合法。但是,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不完善,许多政策法律法规不适应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许多必要的生态保护单行法律尚未制定和颁布,如在野生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由于立法思想上的偏差,在法律中表现为重环境污染的单项防治而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保护,重资源的经济效益而轻资源的生态效益,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大都忽视生态功能保护,缺乏关于生态功能保护的具体制度与措施。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生态系统保护不力。环保部门是对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监管的部门,生态系统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其统一监督管理,但现行一些涉及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没有明确这一管理分工,没有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任何管理职责。由于管理体制不慎,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有关生态保护管理的行政职责被分解到各有关行政部门,相互交叉过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同时,我国环境法律重视类立法和对环境各要素的监管,但忽视或缺少对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和关联性,不能很好的将生态系统的的各要素有机统一的管理局面,如不能尽快加以改变,将很难遏制整体生态系统状况依旧恶化的局面。当前,我国的生态状况警示我们,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进行系统的管理,生态系统思想指导下的环境立法,是生态产业系统立法的模式变革,是统一构建生态产业系统综合法的必然趋势。

1.生态产业系统的综合法律。发展生态产业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必要的生态产业系统的综合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全国人大已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另外,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整套绿色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责任,鼓励企业和公众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努力。

2.生态产业系统的专项法律法规。(1)在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方面。在以自然资源保护和防治污染为基础的,以环境标准为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基础上制定扶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非常必要。(2)在生态工业相关法律方面。生态工业的法律保障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原辅材料、能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则是在生产、流通、

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3)在生态服务业相关法律方面。对于信息服务产业的生态化而言,信息及其传递的有效管理将将成为重中之重。对于生态信息服务业的有关管理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因特网上信息管理法律法规将成为对生态信息服务业规范和有效管理的重要的法律武器。对于生态物流业来说,生态物流业的包装废弃物和运输载体的废弃是其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对于前者的控制,可以通过制订有关生态物流业的包装废弃物管理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材料的选择、重复利用的可能以及处理的难易等多方限制,实现环境破坏程度的最低;后者则通过大型废弃物回收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其回收和再利用进行强制行管理。并通过尾气排放标准的限制、能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等对生态物流业进行全面的法律保障与支持。除此之外,鉴于光污染对环境的破坏较大,也应拟定相关的专项法规。(4)在产业链接相关法律方面。生态产业在系统内以及在区域乃至全社会层次上的链接方面,《环境保护法》缺乏专门的规定。虽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并对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利用问题进行规定,但在其他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对于产业之间通过链网实现废弃物利用来说,回收的顺利实现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生产者把中介组织回收来的废旧电子产品委托给专业公司拆解回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细则,都还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产业间能源的利用方面规定也十分欠缺。例如,关于再生水利用的有关法律规定。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9条、第10条、第13条、第16条、第35条虽然规定了企业间和区域内的废物综合利用问题,但这些规定基本上是围绕企业的清洁生产而展开的,所以其附带的区域层次上的循环经济效果只是辅助性的和不系统的。在产业的生态化建设和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问题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间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也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系统和明确。

3.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在立法方面除了重视对生态产业的扶持法律法规的制定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生态产业系统的政策支撑

生态问题从其实质上讲,并不只是单纯的生态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绿色GDP指标已成为考核各级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国家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法律和法规及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部门规章,这是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生态产业系统的法律体系框架的初步形成,对于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的执行中,由于生态立法体系的不完善和一些政策法规不适应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以及政府的一些执法部门存在经济利益驱使、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使执法力度、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导致执法效果不明显等状况。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生态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保持党和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治权威的务,也是生态产业系统的政治支持。从生态政治的角度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设主要包括:1.建立正确的生态思想,制订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战略,拟定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决策参与综合决策,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2.政府加强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不同地方之间发挥环境保护的组织和协调作用职能。3.政府依法制订生态产业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政策措施对微观的经济主体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引导,强化规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力度。4.政府加强保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环境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和执行,强化发挥环境监督管理作用,加大生态产业的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5.搞好生态产业保护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全民建设生态环境的科技水平,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研究和实践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足够的智力支持。6.在全社会广泛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生态道德,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和建设生态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党的意识形态机构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的传播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为生态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7.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倡导全球人民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政策支持是工作重点。政府是循环经

济发展的责任主体,我国的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因而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调控,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针对科学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规模,加强技术渗透,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对于实施生态化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并为其融资拓宽渠道。建立各种有利于渗透产业发展的制度,从生产、消费、环境标志以及认证等多方面对不同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可见,通过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以及有关制度的协同配合,政府将能实现对生态产业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生态产业系统的技术支撑⑧

加快促进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或称为环境友好技术)是支撑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1.污染治理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其特点是不改变既有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治理技术,包括汽车尾气控制和煤烟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填理和焚烧等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

2.废物利用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世界著名的生态工业倡导者、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库泰说:“什么叫废物?废物其实就是资源放错了位置或未合理使用,也就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放置了错误的资源数量”。依照生态产业理念,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有的废弃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有效用途,因此废物利用技术是生态产业的重要技术载体。目前,比较重要的废物利用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废电池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清洁生产技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为该技术体现了源头控制的思想,而污染治理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都属末

端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如用干净能源代替肮脏能源),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如对损害臭氧层的氟里昂的替代)。

(四)生态产业系统的文化支撑

除了法律约束、政府调控、市场规范之外,生态产业的发展还有赖于主体的自我调控和规范,即通过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建立以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通过将这种意识融入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生态产业的进行。在生态产业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文化不仅是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指明了生态系统的构建境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处所应该具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环境意识、环境价值和环境道德三方面共同构建起一种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人类在认识自身与自然关系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天人统一观的阶段、天人对立观阶段以及天人和谐观阶段。第一种状态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朴素的和谐关系,在此状态下,人类向自然环境进行索取的同时,基本上并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农业社会;第二种状态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出现尖锐的对立关系,人类不考虑环境自身的生态平衡,无节制地向自然环境索取,导致破坏环境,同时自然环境也反过来“报复”人类,与之相连的是人类的工业社会;第三状态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自觉的和谐关系,一方面人类运用高科技向自然环境索取财富,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的后工业社会时期。

生态文化不是一种局部的社会经济现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概念,也不是一般说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概念,而是相对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人类文化形态的一次大飞跃,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矛盾运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

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化表达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性,表达了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一

致性,揭示了工业文明转型的演进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木利益,是一个既科学又有广泛认同的概念。因此,从发展趋势上讲,生态文明将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⑨

注释:

①R. Cote, T. Smolenaars. Supporting pillars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s. J. Cleaner Prod. Vo.l 5, No. l-2, pp. 67-74,1997.

②Frosch RobertA, and NicholasE. 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manufacturing[J]. ScientificAmerica 1989; September.

③苏伦.埃尔克曼:《工业生态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④Frosch RobertA, and NicholasE. 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manufacturing[J]. ScientificAmerica 1989; September.

⑤R. Cote, T. Smolenaars. Supporting pillars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s. J. Cleaner Prod. V o.l 5, No. l-2, pp. 67-74,1997.

⑥Ayres R. U. IndustrialMetabolism: Closing TheMaterials Cycle[M] SEI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of Clean Production,Stockholm, April1991.

⑦DaraO’Rourke, Lioyd Connnelly, Catherine P. Koshland. IndustrialEcology: A CriticalReview [EB/OL]. 1997 / 1998,http: //www. indeco.l ntnu. no/ aboutie/e4 /ice. Pd.f

⑧练绪宁、李桂莲:《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⑨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

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解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工业、农业与区位因素专题

工业、农业及区位因素专题 一、高考定位 (一)世界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三)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比较

(五)我国主要农业区区位条件分析

(六)工业区位的选择与评价

突出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科技水平低。 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将农业生产由自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八)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的分析。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主要特点: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我国珠江三角洲也有混合农业分布。 我国南方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性。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位于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借鉴:生态农业体系,南方丘陵山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多样化经济,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等多种经济;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的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十)世界和我国一些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文化起源比较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 上一节讲到中西民族生存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是河流,而西方文明是海洋,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这一节,我们就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生活形态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 (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的三点区分:磨制石器,制陶,出现农业) (1)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最初的农具:石斧、石铲、骨锄、陶刀;小米和粟的皮壳 说明:黄河中游已经广泛种植耐旱的粟谷和蔬菜,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骨耜,木耒耜等种稻工具和大量炭化的稻谷。 出现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2)龙山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华夏居民主要谋生手段。出现灌溉系统和排水工程。 2.发展 (1)夏:农业是关系国之存亡的命脉 这一部分,很难找到史料记载,但是从流传下来,大家都熟知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农业已是当时主要的经济形式。 同一时代的西方的神话大都是宙斯,阿伽门农等神力和勇士,而我们这一时代的神话却是:古代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炎帝); 教民耕种的后稷;为民治水的大禹

养蚕抽丝的嫘祖; 。 (2)商代:农业是华夏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考证,我们主要从殷墟甲骨文中寻找。 甲骨文中很多基本词语的字型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 男: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3)周代:农业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中心内容 ①周王朝对诸侯功臣分赏土地,赐予田产和臣民,使他们成为拥有土地和农奴的领主 ②周代帝王开始身体力行的方式,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充分显示统治者对于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写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③从周代始,由民间歌谣汇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描绘。(4)自周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铁制农具及牛马等蓄力的广泛使用;施肥灌溉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秦国开凿的郑国渠,李冰主修的都江堰等。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形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稳定自足的农耕经济。 二.与农耕经济并存的文化形式 1.游牧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 (1)游牧文化形成的条件 西北高原隔壁与盆地大漠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不适宜发展农耕文化,长期定居,因而形成以塞外为基地的自成一体的游牧文化。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农业与工业高频考点57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20210210

57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2018 ?吉林调研)松子、红松等松科植物的种子,有较高的食疗和药用价值,也是松鼠等动物的食物。野生红松要成长40年才结子,种子成熟期为两年。吉林省梅河口市自古有采松子、食松子的传统。据此完成第1题。 1 ?梅河口大量采集当地红松子对森林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①森林资源遭破坏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气候变暖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网络设备,即用集成的大量巨型服务器在In ternet网络基础设施 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2017年8月,挪威和美国的合资公司Kolos宣布,将在挪威北极圈内的小城巴朗恩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苹果和阿里巴巴选址贵州建立数据中心。据此完成2?3题。 2 .与贵州相比,巴朗恩建设数据中心最主要的比较优势是() A.气候寒冷,湿度适宜 B.建设成本较低廉 C.位置偏僻,安全性较高 D.接近数据消费市场 3 .数据中心运转过程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A.排放废水 B.释放废热 C.噪声污染 D.放射性污染(2018 ?九江模拟)九江石化总厂是江西省唯一一家集炼油、化肥、化工为一体的大型石化企 业,原油主要来自山东胜利油田及海外进口,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柴油主要供应江西省内, 厂址选择充分考虑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图是“九江市略图”。读图完成4?5题。

4 ?根据相关信息判断,九江石化总厂的位置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5.在江西省境内建立该炼油厂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B .原料C .技术D .市场 (2018 ?广州模拟)总部位于广州的某大型集团,引进德国生产技术,在吉林延边州的长白山 区原始森林中建立矿泉水加工厂,目前其瓶装矿泉水已出口到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28个国家,形成“一处水源供全球”的产销格局。据此完成第6题。 6 .欧美经销商普遍看好该瓶装水的市场前景,主要基于其() A.品质优良B .技术先进C .成本低廉D .品牌知名度 二、综合题 7. (2018 ?成都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6年5月1日,拉萨“秀色才纳”国家AAA景区净土健康产业园“五一”正式揭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17万人。近年来,凭借纯天然环境 和无污染草原、耕地与水土等优势,西藏提出以高原有机农牧业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开发高原有机健康食品、高原有机生命产品、高原保健药品、心灵休闲旅游产业等融合第一、二、三产业的“净土”健康产业发展思路。下图为青藏地区图。

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农业

从循环农业看生态文明建设 谭春荐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作出具体部署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我更加关注的是生态文明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我的研究方向是循环农业,所以我将从循环农业方面阐述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 1.1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1.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入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内容。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也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建设

高考地理专题六: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2012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六: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一、单选题 (2012年高考上海卷)上海宝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在韩国京畿道投资新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提供汽车板材仓储、剪切、配送等服务。回答下列2小题。 1.宝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环境B.扩大市场C.降低运费D.输出技术 答案:B 2.为提高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宝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降低钢铁生产能耗②建立境外铁矿石基地 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④提高进口燃料比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2012年高考海南卷)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4.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 答案:C 图7(2012年高考安徽卷)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8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3~25题。 5. 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政策支持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答案:D 6.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源B.市场C.土壤D.机械化 答案:B 7.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随着(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8.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答案:B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李晓鹏:农耕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因为它太遥远了。 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 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 匹。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 万。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汉王朝因

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经过六 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 60 万匹, 甲兵 45 万。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这样,汉王 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 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名将 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 起来那么重要。如果匈奴也养得起 40 万甲兵, 60 万马匹, 什么名将也没用, 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 而且汉朝的远征, 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 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 200 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 军事活动。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我 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 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 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 10% 以上的产量富余。 13 世纪中期, 蒙古消灭了金帝国, 占领了中国北方 游牧民族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 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 族,所以想把汉人都给杀光或者赶走了,把农田变成牧场搞 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 如果是 40 。 蒙古是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试题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生态农业是农、林、木、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现代农业。 ?A. 农业生产、流通、运输 ?B. 农业生产、分配、消费 ?C.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 ?D. 农业流通、交换、销售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下列关于国家对维护资源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B. 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储藏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C. 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有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 ?D. 加强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 ?A. 发展红色 ?B. 发展褐色 ?C. 发展黑色 ?D.

发展绿色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 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观比传统消费观多了哪个观念 ?A. 关心个人健康 ?B. 关心经济利益 ?C. 关心对环境的影响 ?D. 关心对安全的危害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购买食物时,按绿色消费观念,人们最好采取购买()。 ?A. 便捷的洋快餐 ?B. 街头小摊的熟食 ?C. 原材料视频回家自己加工 ?D. 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生物量占全球植物的90%以上的是()。 ?A. 草地 ?B. 森林 ?C. 海洋 ?D. 沙漠

1.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工业文明在西欧地兴起:世纪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主要推动力:①生产力地进步,生产技术地进步,四大发明地传入. ②殖民扩张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发展. ④资产阶级统治地部分确立(英、荷). ⑤重商主义思想地影响. 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传播和人们思想地解放(文艺复兴). 主要表现:①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②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成长(农场、牧场). ③世界贸易地发展 ④大批工商业中心地出现 .工业化地出现和扩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至十九世纪末 主要推动力:①工业革命(两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地进一步确立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地发展(法、美、俄、日、德、意地革命、改革、统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殖民扩张地大规模进行开辟了广阔地市场,攫取了巨额资金,开辟了资本输出地场地. 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地进一步传播(启蒙思想). 主要表现: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②交通、通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路、公路、远洋航行广泛兴起,电讯事业兴起. ③新兴工业部门广泛兴起: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广泛兴起. ④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化. ⑤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⑥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瓦解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旧地经济体制和农耕文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业文明开始兴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全面到来:二十世纪上半期 主要推动力: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地深入. ②生产关系地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资本主义列强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特别是资本输出地大规模进行. 主要表现: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②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③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取得了一定地进展. ④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变. ⑤人类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⑥人类社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出现震荡和调整(阶级矛盾尖锐、列强矛盾尖锐,发生十月革命、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工业文明顺利推进:二战后至七十年代初 主要动力: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地推动.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地推行. ③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自主. 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利,改善社会福利. 主要表现: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工业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农耕文化节

“中国农耕文化节”策划方案 策划人:蒋祖云 一、活动名称:中国农耕文化节 二、活动地点: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三、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承办单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管委会)、建德市文广新局四:活动时间:2010年4月15日--17日(农历三月三前后) 五:活动背景 1、中国乡村民居旅游近几年搞得风生水起。以周庄、乌镇为代表的江浙六大水乡古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以山西乔家大院、常家大院、平遥古镇经影视剧的传播,知名度已如日中天;以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的宏村、西递等为代表的皖南民居旅游已搞得如火如荼;即使在杭金衢区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富阳的龙门古镇、江山廿八都等古建筑也得到了开发,旅游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在这种大小环境中,新叶古民居如何突围?打什么牌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关于开发与保护问题。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而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开发。这二者互为因果。偏面强调保护而忽略开发,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同理,偏面强调开发而忽视保护,开发就不能持续进行。因此,在前期应以保护古建筑和古村风貌为重点。要将新叶村古

老的建筑、民俗民风、农耕文化的传承等作为保护的重点,而将古建筑的观赏、民俗民风的展示及农耕文化的体验等作为开发的方式,从而使开发与保护得到和谐; 3、开发的同质化和可替代性是古村落开发的大忌。新叶村属“后发”,但能否做到“后发制人”或取得“后发优势”?或从古村落、古镇旅游中实现突围?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因此,在新叶村开发保护进程中,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道路。新叶村既缺乏名人效应,又缺乏影视剧的传播优势,同时地理位置又较偏,又不能重复这些前面那些古镇、古村落的老路…..自己的路在哪里?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新叶古村研讨会”为新叶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4、“中国农耕文化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十分符合新叶古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这样,新叶古村要以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为结点,对此进行包装,融入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推出传统的江南农耕习俗,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农耕文化节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农耕文化(耕读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手工作坊展示、乡村私塾体验等;二是民俗文化,即乡村祭祀习俗、乡村婚嫁习俗以及浙西一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等;三是宗族文化如:宗族家法、宗族祭祖仪式等。 六:目的意义: 1、通过举办“中国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建德及新叶古村的知名

2019年公需课培训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答案

考试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B )的生态文明理念。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 D.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B )为主题。 A.尊重自然规律 B.科学发展 C.以人为本 D.制度创新 3 .“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A.生产方式层次 B.物质层次 C.生活方式层次 D.以上都不是 4 .生态旅游于(A )首次提出。

B.1980年 C.20世纪90年代 D.本世纪 5 .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发展阶段的是(D)。 A.原始农业 B.传统农业 C.现代农业 D.有机农业 6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什么?(A) A.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B.生态系统 C.生态效益 D.自然效益 7 .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C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A.2025年

C.2035年 D.2050年 8 .(A)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德国 9 .“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10 .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受污染土地面积达到(B)。 A.2亿亩 B.1.5亿亩

D.5亿亩 11 .国家对销售转基因食品的规定是( A)。 A.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该原料是转基因物质 B.不用注明原料性质 C.贴上绿色产品标识 D.将原料性质随意更改 12 .循环经济是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经济模式,其物质流程是( C)。 A.再生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B.资源—污染排放—产品 C.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 D.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13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C )。 A.资源使用的减量化 B.物质闭路循环 C.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高考真题专题汇编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高考真题专题汇编: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一、单选题 (20XX年高考上海卷)上海宝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在韩国京畿道投资新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提供汽车板材仓储、剪切、配送等服务。回答下列2小题。 1.宝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环境B.扩大市场C.降低运费D.输出技术 答案:B 2.为提高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宝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降低钢铁生产能耗②建立境外铁矿石基地 ③加大产品研发投入④提高进口燃料比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20XX年高考海南卷)20XX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3~4题。3.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4.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 答案:C 图7(20XX年高考安徽卷) 表示2000~20XX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8表示2000年、20XX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3~25题。 5. 2000~20XX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政策支持③农业劳动力增加④科技支撑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答案:D 6.与2000年相比,20XX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源B.市场C.土壤D.机械化 答案:B 7.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②调查作物分布③估测粮食产量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随着(20XX年高考新课标卷)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XX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8.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答案:B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解析】读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把握关键词。首先明确我国近些年后续耕地资源已经不足,所以排除A选项;但总产量连续增长,说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依靠科技单产高。而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9.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10.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 答案:D 【解析】粮食商品率指的是粮食生产总量中商品量所占比重,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人口比河南省少,所以粮食消费量少,商品率就高。 气候(20XX年高考福建卷)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十三)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广东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 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4.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5.“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6.(2016·临沂模拟)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一历史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高一历史导学案———必修Ⅱ 第9课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纲课标解读】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概念】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2、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犁牛耕 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表现: (1)鸦片战争后,首先涌入中国的市场。洋纱取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和分离。 (2)随后,涌入,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和分离。 (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使中国丝、茶服从于,。 2、影响 (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雇佣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条件。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产生了新的阶层——买办阶层 ▲五口通商后,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三、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2)“洋务派“主张,即”中体西用“。 (3)其他:中外合好局面出现、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总理衙门的推动、新思潮的影响等。 2、时间: 目的: 指导思想: 口号: 代表人物: 3、活动: (1) (2)

中国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天工开物园——农耕文化主题乐园 1、展示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 天沐?天工开物园位于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区内,是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为基础,以打造体验式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的文化主题乐园,也是“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农耕健身基地”。园区主要分为陈列展览区、体验游览区、文化休闲区、农耕文化竞技区四大部分。汇集古代农耕技术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农耕文化陶冶的主题文化乐园。可供游客直接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项目达50多个,您可在这里尽情地玩耍,开怀地体验。 整个园区建筑风格都是仿照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格式,配合江南式园林布局,竹林、清溪、山石、小桥、流水、浓绿茂密的树木,建筑穿插其中,结合地形、地势,曲折迂回,通过连廊、亭、榭、小桥连接围合,形成变化有序、有趣的园林空间,使游客真切地感受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往来游客可直接面对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血脉,体验先人的生活氛围和精神境界,在观光中增长知识,在参与中亲近自然,在劳作的韵律里体验农耕情趣和追忆往昔,在倒流的时空中陶醉逍遥。 2、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园区北大门左侧,现如今共有15个馆,其中第1号馆为宋应星的生平简介以及其具有的影响,第2号馆主要反映《天工开物》该书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介绍该书对后世的启迪功用,以及《天工开物》在当时的科技功用。第3-14号馆以图文并茂、实物、模型等陈列形式,陈列了《天工开物》18卷中的精华内容,使游客增强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体会和对农业科技文化的深刻了解。第15号馆主要收藏着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及古代各种手写书籍。在博物馆大厅,我们还特别引进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让您通过体验,进一步认识古代耕作技术、农业劳动过程和悠久农业科技历史文化。 3、应星塔 “上应星辰,下钟地气,魁星点斗,定出奇才”,登上应星塔,整个园区尽收眼底,顿有高瞻远瞩之感。塔顶八角的藻井,乃清初遗传下来,且是宜春最大的木制古藻井。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应星塔顶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使得塔顶显有高远深邃,令人叹为观止。 4、民俗游艺馆 天工开物园民俗游艺馆充分发挥民俗游艺的内涵,把娱乐功能表现在一切民俗之中,使游客体验、感悟游艺乐趣的同时达到休闲放松和锻炼体力与智力的目的。 在天工开物园游艺馆内你可以聆听到铁环与地面的摩擦声,也可以拿起跳绳单脚、双脚的地跳起来,还可以挥舞着长鞭使陀螺飞转起来,更可以打沙包、踢毽子和跳房子,让陪伴你美好童年的难忘记忆在这里与我们一起来重温!还可参与飞镖、保龄球、桌球、灌篮高手、好运洞等娱乐项目来赢取您心仪的毛绒玩具。 在这样充满民俗气息的游艺馆内,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并通过亲身体验,让你在领略民俗艺术魅力的细微中,增添对民俗游艺的热爱。来吧!朋友,让我们玩转童年,将传统民俗游艺进行到底...... 5、傩庙 傩是上古时期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现广泛流传于全国,而各地的傩文化性质也都是具有远大差距的。江西作为中国傩文化的重点省区,又会有着怎样的文化色彩呢?天工开物园特别引进赣西民俗风情,打造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傩庙。走进傩庙,通过图文解说,带我们走进赣西傩与其它地方傩与众不同

论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论科技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生态文明,从广义上讲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 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 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科 技进步是指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持续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手段和成就。本文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内涵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进步在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征服中,扮 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到以西方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再发展到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刻的手段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发明了许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事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空前繁荣 和发展。但同时,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尤其是核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的整个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潜在威胁。因 此我们要科学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造福人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发展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员看待社会,改造社会的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科技的进步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近几年我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生态环境灾害,2013年芦山地震(中国地震局定名为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时02分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00千米。中国地震局测定 7.0,震源深度13千米。中国科学院评估此次地震的烈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 s 度为IX度,受灾范围约15,720平方千米(按照地震烈度6度区域计算)[15]。除了雅安市及成都市外,四川省其他地区及周边的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贵州省及云南省也有震感。地震造成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851.71亿,灾区的地貌、水利、生态、通讯、电力、交通、铁路、航空、公路、文物古迹等亦收到影响或破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