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最新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最新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广东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植物身体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奇妙的电与磁,各种各样的能量,变化着的地表等五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真讨论、充分理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五、教学进度表

广东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1、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2、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3、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2、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3、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1、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2、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3、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4、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5、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6、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1、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2、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树根2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4、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1、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2、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3、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4、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5、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6、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1、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2、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3、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4、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1、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2、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3、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4、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标:

1、了解茎的形态、一般结构,探究茎的作用。

2、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3、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2、问题波波发现了什么?

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1、导入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

2、猜想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3、观察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4、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

5、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6、媒体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视频。

7、归纳茎能运输水分。

8、引申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1、导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二、三、四的图片。

2、讨论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4、归纳茎还有支持作用。

5、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6、阅读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7、讨论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8、归纳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9、引申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1、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2、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3、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2、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1、导入: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2、问题: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3、交流: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4、讨论: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1、导入: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2、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3、讨论: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4、交流: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5、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2、通过对花的结构的认识,尝试对观察和实验现象作出分析与解释。

3、鼓励学生动手探究,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视频、桃花模型、“花的构造”视频、鲜花、镊子、“花的档案”样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二、三、四。说说花的名称。

2、问题: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二、活动一:解剖花

1、导入:要更完整地认识植物的花,我们可以用解剖的方法去观察花的内部。怎样解剖一朵花呢?

2、演示:出示一朵桃花模型。介绍解剖桃花的方法,提示要点,出示记录表格。

在解剖前,教师应示范怎样使用镊子,怎样解剖白菜花(可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实验:按要求解剖白菜花和其他2~3种花,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4、交流:对花的解剖结果进行归纳,了解花的结构。

5、媒体:播放“画的结构”的视频。

6、思考:认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找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区别。

7、拓展:分辨常见的花,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

三、活动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1、导入出示几种不同的花的实物。

2、问题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3、交流在解剖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雄蕊和雌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4、媒体出示有关雄蕊、雌蕊的图片。

5、实验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6、媒体播放“开花的过程”视频。

7、归纳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四、拓展:给花建档案

1、导入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2、问题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3、交流“ 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4、制作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5、展示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生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五、小结本课内容。

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

2、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

3、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掌握有计划、有条理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些常见植物开花结果的图片、“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视频、苹果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果实、小刀、“寻找果实”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

花变成的吗?

2、问题:植物的果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1、导入:出示一些植物由开花到结果的图片(图片已排好序)。

2、问题:能说说这些植物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3、猜测:猜测雌蕊、子房的作用。

4、交流:说出植物的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

5、归纳: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三、活动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导入:出示桃、姜、萝卜的实物。

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外形相似吗?内部构造一样吗?

2、指导:介绍解剖桃的方法(横切、纵切)。在演示解剖方法时,要强调用刀安全。

3、实验:学生按要求解剖桃、姜、萝卜,并观察内部构造。

4、交流: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桃、姜、萝卜哪个是植物的果实,哪个不是?说说你的依据。

5、归纳:果实是由种皮和种子构成的。

6、资料:有关香蕉和无籽西瓜的资料。

7、思考:荸荠、萝卜、甘薯是植物的果实吗?

四、活动三:寻找植物的果实

1、导入: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

2、活动:到社区或郊外寻找植物的果实。

3、指导:当校园中植物果实较多时,本活动可在校园内进行。

4、计划:分组制定一个简单的“寻找果实”计划。

提示学生计划应包括准备什么(如观察记录表、笔、工具);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纪律要求)。

活动前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品尝果实,以免中毒。

5、调查: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要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6、交流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五、小结本课内容。

第六课:酸奶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认识细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3、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现象推理判断,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理解酸奶的秘密是细菌(乳酸菌)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糖、锅及汤匙、冷藏设施。

2、细菌、病毒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故事情景(一天,波波和琪琪来到妍妍家坐客。)

妍妍从冰箱里取出了酸奶来招待同学。她告诉同学,这些酸奶是她自己制作的。

2、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酸奶是怎样制成的呢?

3、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动手制酸奶

1、导入:出示酸奶的制作材料。

2、问题:酸奶是怎样做的呢?

3、演示:向学生演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4、媒体:出示课本图。

5、观察:注意观察鲜奶与酸奶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方面的不同。

6、讨论:酸奶是用鲜奶制成的。鲜奶是如何变成酸奶的呢?在制作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7、猜测: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8、小结:酸奶中有一种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微生物会使鲜奶变成酸奶。

9、交流:各小组互相品尝课后自制的酸奶,说说与买来的酸奶相比有什么不同?

10、讨论:是哪些条件影响了酸奶的味道呢?(鲜牛奶温度,加入酸奶的量,保温时间,其他添加物等。)

11、设计: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表,课后研究每个条件对酸奶味道的影响。

12、交流:针对课后对比实验结果,交流心得。

13、目的:通过初步实验了解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探究酸奶的成因。再次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到酸奶制作过程(乳酸菌繁殖)需要适宜的条件。

三、拓展:细菌的模样

1、媒体:出示细菌示意图。

2、指导: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里、水中、空气中、家里、食物中。

3、介绍::简要介绍细菌的特点。(如分布广泛,体积微小,身体结构简单,但繁殖很快。对人类来说有些细菌是有益的,有些细菌是有害的。)

4、目的:了解细菌的特点。

四、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外形

1、媒体:出示乳酸菌等多幅典型细菌一、二、三的图片。

2、指导:小小的细菌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的样子就能清晰地看到了。

3、观察: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自已的语言描述每种细菌的形态。

4、讨论:从形态上看,可以把这些细菌进行分类吗?

5、交流:小组汇报自已如何分类,说明分类的理由。

6、归纳:按基本形态分,细菌大致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3种。

7、媒体:播放“细菌和病毒”视频。

8、讨论:细菌的样子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

第七课: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3、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面粉,酵母菌,碗,筷子,尺子等发面团材料及工具;

2、酵母菌、霉菌、真菌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二、活动一:发面团

1、导入: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2、问题:怎样发面团呢?

3、演示: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4、观察: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5、讨论: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6、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1、媒体:出示酵母菌实物(酵母粉)。

2、指导: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3、观察: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4、汇报: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引导: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6、讲述: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7、问题: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析。

8、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9、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10、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霉”是什么样子的?

2、讲述: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3、问题: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4、讨论: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

5、交流: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6、小结: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7、问题:关于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8、媒体:播放“真菌”视频。

9、上网:登陆“小学科学网”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信息。

10、交流:把自已整理好的图文资料传送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八课: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电路,知道开关的作用。

2、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3、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课时安排:3 课时

重点难点:经历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比较等的研究,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和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准备:小开关,电池盒, 大号电池, 小灯泡,灯座,导线,PP胶片,不干胶,铜销钉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图片。

2、问题: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目的: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让灯亮起来

1、导入:出示实物:1节电池连电池盒、2个灯泡连灯座、4段导线。

2、问题:如果用1节电池让1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怎样用导线连接?怎样画图表示?

如果用1节电池让2个灯泡亮起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3、实验:各小组按步骤互相配合设计并制作电路,探究出现现象的原因。

4、观察:不同的连接方法,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5、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记录。

6、引导:电路图的绘制要点。

区别使用2个灯泡的串联、并联电路。

三、活动二:开关加在哪里?

1、导入:出示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2个开关装置、多条导线。

2、问题:在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中,加几个开关才能分别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3、思考:开关加在哪里更好?

4、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探究,并记录连接的方法。

5、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6、引导:如何使一个灯泡断路而另一个灯泡保持通路?多用几条导线试一试。

如果先画个电路图会更显而易见。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四、活动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1、导入:出示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以及一些身边的小物品(如橡皮擦、铅笔杆等)。

2、问题:把这些物品连接到电路里,灯泡会继续发光吗?

3、思考:怎样利用这个简单电路判断身边的小物品容不容易导电?

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4、实验: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的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记录对各种物品的检测结果。

5、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经过讨论后归纳总结。

五、制作数学游戏机

1、准备:准备制作数学游戏机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2、媒体:出示课本图。

3、问题:数学游戏机里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4、思考: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5、设计: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6、制作:小组合作,根据设计进行制作,并尝试进行游戏。

7、交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交流连接方法。

8、延伸:你还希望模仿这部数学游戏机,设计、制作什么游戏机呢?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磁铁磁性强弱”、“磁铁的两极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的规律,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条形磁铁,回型针,线,U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

3、引导: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4、目的: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1、导入:我们都知道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起什么物体呢?

2、问题:研究一下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4、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交流结论。

5、目的:通过实验操作,知道磁铁有磁性,能吸铁。

三、活动二:磁铁中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1、导入:出示条形磁铁、一盘回形针。

2、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磁铁哪个部分的磁性最强?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4、交流:交流实验方法,思考其他小组的方法的优缺点。

5、实验: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6、汇报:实验后总结得出结论,分组汇报。

7、目的:通过实验,知道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

四、活动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1、导入:我们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两个磁极叫什么?(南极和北极)

2、问题:当两条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3、讨论:分组讨论。有多少种磁极靠近的方式?在实验记录中进行记录。

4、实验:根据各种磁铁组合进行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5、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6、引导:通过实验和讨论,找到磁铁靠近时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五、拓展:擦窗器的结构

1、导入:擦窗器是根据磁铁的哪些特性来制作的?

2、讨论:磁铁应该怎样摆放?

3、画图:根据自己的分析,画出擦窗器的结构简图

4、思考:磁铁隔着物体也能起作用吗?

六、活动四:隔物吸铁的探究

1、导入:磁铁隔着物体也能起作用吗?

准备磁铁、回形针、不同材料做的薄板等实验材料。

2、问题: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5、延伸:磁铁隔着不同材料板吸铁时,磁力的大小有区别吗?

6、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7、实验: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8、交流: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七、拓展:研究磁力的大小

1、问题:磁铁在隔着某些材料吸引铁质物体时,磁力的大小会不会改变。

2、讨论: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相互补充

4、实验:学生分组按设计好的方案实施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5、交流: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八、活动五:哪里应用了磁?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磁?

3、调查:观察日常生活用品,记录应用磁的物品名称及其部位。

4、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了解磁的广泛用途。

九、拓展:磁铁游戏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4、交流: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其他组的学生可以置疑,以便设计组改良自己的设计。

5、制作:学生分组按改良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十、小结

第十课:指南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4、通过研究磁化现象,培养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重点难点:能准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方向等词汇来表述;培养解决怎样使磁铁沿着水平方向转动的问题的能力;通过制作指南针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水槽、缝衣针、厚纸片、大头针、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2、问题: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3、目的:引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6课时。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 第三单元:电和磁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范畴。电和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把它们并在一个单元里教学,便于学生建立联系,且单元里还有一课《电磁铁》,就是利用电来进行磁现象的观察与研究的。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心跳与呼吸,认识自己的身体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单元。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本单元内容设计主要围绕在观察中进行解释,在解释中积极思维,区分事实与解释的差异,认同并追求合理的解释展开。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利‘学知识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 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 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 物的节律变化。 本单元从观测太阳开始,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及其与影子变化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月相变化的规律,懂得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我们更期待他们会由此感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会包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整册)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科学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与以前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植物身体的奥秘”、“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奇妙的电好磁”、“各种各样的能量”和“变化着的地表”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任务驱动”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以提出并解决问题、产生并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观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四、教学内容 1、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任务驱动”统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中一些领域的知识素材、科学方法、探究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景中。 3、用“任务驱动”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4、用“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进行表达交流。 五、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六、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新版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试卷

五年级科学(上册)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判断。(共20分,每小题2分) 1.植物生长离不开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 ) 2.植物都是靠叶片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 ) 3.植物茎里面有导管,将水分和矿物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 4.蒸腾水分的意义,就是形成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动力,降低植物体表面温度,避免植物被阳光灼伤。 ( ) 5.植物的生成只需要水分与矿物质。 ( ) 6.叶子的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 ( ) 7.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源于动物。 ( ) 8.土壤里含有植物生成所需要的矿物质。 ( ) 9.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 ) 10.植物的果实不是种子。 ( ) 二、选择。(共20分,每小题2分) 1.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 A.土壤、阳光、水分 B.种子、茎、根、叶 C.果实、皮、花 2.从受精鸡蛋到小鸡的过程主要需要是( ) A.水分、阳光 B.营养物质 C.温度 3.下列动物哪属卵生动物?( ) A.乌龟 B.小狗 C.老虎 4.孔雀鱼的繁殖方式是( ) A.卵生 B.卵胎生 C.胎生 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能提供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是地球总水量的( )。 A. 50 1 B. 401 C. 30 1 6.植物吸收水分主要是靠( ) A.根系 B.叶片 C.茎干 7.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是( ) A.根系 B.叶片 C.茎干 8.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绿色植物 B.江河海洋 C.人类 9.有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的,属于( ) A.完全花 B.不完全花 C.两性花 10.在开化植物的繁殖过程中,动物的作用是( ) A.摄取花粉 B.破坏植物 C.传播花粉 三、填空。(共30分,每空1.5分) 1.水以( )、( )、( )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 2.人类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 ),( )等地地表水和浅层的( )。 3.云、雾、露都是由( )遇冷后形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4.天空中经常漂浮着各样的云,其中( )、( )常会带来雨水。 5.冰雹是一种特殊的( ),它的( )高度达( )米以上。 6.降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一部分会( )到大气中,其他的雨水( )到泥土里,或者从( )流走。大部分的水会在地势较低处汇集,形成溪流后洪在一起,形成( )、( )、 最后流入( )。 四、连线。(5分) 流水 汇集成江河,进入海洋 雨水 是水蒸汽变成的小珠 露水 带着沙石移动 五、简答。(共25分,每小题5分) 1、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 2、植物是怎么繁殖而延续生命的? 3、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4、谈谈:在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

最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备课本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教师吴栋才 日期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吴栋才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 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1课: 1、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 2、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3、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如大豆、白菜、榕树等。 4、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像玉米、水稻、甘蔗等。 5、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6、根深扎土壤是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7、根毛的作用: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8、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 (2 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9、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傻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 1、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此外,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茎分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 3、为什么树怕剥皮? 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叶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茎上得到体现。 第3课: 1、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2、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3、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淀粉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茎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淀粉,并释放氧气。 4、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释放氧气。 5、植物对人类以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 实验内容:教科子第2~3页。 实验目的: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10厘米)、小尺、钟表、温度计。 实验过程: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3、请同学们注意:温度计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4、观察记录纸上的记录,思考以下的问题: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论写出来。 实验结论: 1、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1~14页。 实验目的: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实验过程: 1、调查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放上一些好吃的,可以吸引小动物过来(别忘记洒上石灰) 学生在调查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1)不要伤害小动物 (2)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3)要想办法留下小动物活动后的痕迹 (4)要注意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5)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6)不要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 实验小结:昼夜的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教科书第17页 实验目的:知道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 1、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上面的三幅图:车灯、森林里的阳光、傍晚里的彩霞,你怎样解释这些光的现象? 提示学生:可以从光的行进路线来考虑。 2、提问:如果有物体把光挡住,光还能照过去吗?你认为光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 3、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纸板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 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光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

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课型:时间: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年月日小组 一、模型名称: 二、所需材料: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 的建议。 四、质疑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序号存入时间问题提取时间 1 9月3日宇宙有多大? 2 9月3日天空有多少个星座? 五、总结: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 知识。 2 修改模型课后反思: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