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急性穿孔25例手术治疗体会

胃癌急性穿孔25例手术治疗体会

胃癌急性穿孔25例手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9T16:53:56.57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徐进[导读]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进展到晚期的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治疗棘手。徐进(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的体会。方法:对25例胃癌急性穿孔的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单纯穿孔修补、捷径术、姑息性胃大部切除和胃癌根治的生存期分别为7m、13m、17m和>24m。结论:胃癌急性穿孔存活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手术方式。

【关键词】胃癌急性穿孔;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56-01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进展到晚期的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治疗棘手。

我院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了25例胃癌穿孔患者,占同期胃癌病人的1.2%,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16例,女9例,男女比例1.78:1;患病年龄45~72岁,平均61.5岁;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为3.5~70小时,平均10.5小时;住院14~26天,平均住院17.5天。

1.2临床表现本组均有突发上腹部剧痛,继而波及全腹部,满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的表现;穿孔原因:饱腹后8例,外伤性2例,胃肠钡餐后2例,酗酒后3例,无明显诱因10例;术前已经确诊的6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3例,术前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22例,贫血、消瘦、黑便8例;腹平片提示膈下游离气体1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例。

1.3手术资料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穿孔部位均在癌灶中央,合并幽门部梗阻4例;癌灶位于胃小弯13例,胃窦部8例,胃大弯3例,胃底近贲门部1例;均为溃疡型浸润型癌,直径3~6cm,穿孔直径0.5~2cm;发现腹腔内广泛转移2例,肝转移2例,横结肠转移3例,胰腺转移1例,腹水癌细胞检查阳性11例;手术方式:单纯穿孔修补术5例,穿孔修补+捷径术4例,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1例,胃癌根治术4例,胃造口术1例(穿孔修补术中有3例施行二期根治术)。

1.4病理结果本组术后病理报告结果为: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3例,未分化腺癌4例,粘液性腺癌3例。 2结果

全组25例有24例获得随访6~36个月。单纯穿孔修补术5例中有4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30小时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二期根治术于16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穿孔修补+捷径术4例中有3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第5天死于MOSF,2例二期根治术中有1例于22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1例中失访1例,死亡7例,平均生存期为17个月;胃癌根治术4例中2例于第21和30个月死亡,其余2例健在。

3讨论[1]

2.1疾病特点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发展到相对晚期的结果,是进展期胃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曾有文献报道约占同期胃癌的1%[1];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胃癌细胞中多种蛋白酶及癌毒素作用,使胃壁的蛋白质及细胞被破坏,取而代之的癌组织比较脆弱造成胃壁稳固结构被严重损害,当出现胃内压增高或坚硬的内容物损伤病灶时可引起局部破溃。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穿孔直径大、病理恶性程度高,临床诊治较棘手。

3.2早期确诊胃癌穿孔的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穿孔相似,均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鉴别很困难,本组术前只有6例确诊。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警惕:①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②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症状,近期疼痛性质和规律改变的,体重减轻和黑便者;③近期出现不明原因食欲减退、上腹隐痛、消瘦、黑便或上腹部包块;④左锁骨上窝触及无痛性、质硬的淋巴结肿大;⑤术前B超或CT发现上腹部包块和腹腔转移病灶;⑥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咖啡样。术中发现溃疡直径较大、质硬、边缘不整,周围侵润粘连时应作快速病理活检。

3.3手术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原则是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力、腹腔污染状况、溃疡穿孔的性质综合决定手术方式。从本组资料来看,验证了姑息性手术明显短于根治术[2],故我们认为:①对患者耐受力较好、穿孔发生时间较短(<8h)、腹腔污染不严重者,应尽量行一期胃癌根治术;②对局部病灶等综合情况不符合根治条件的,应积极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③对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腹腔污染较重、病灶状况不理想者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考虑,行穿孔修补术,尽量加行胃肠吻合、胃造瘘等捷径术;术后经综合处理,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积极施行二期根治术;并辅以化疗和支持治疗。近期出现不明原因食欲减退、上腹隐痛、消瘦、黑便或上腹部包块;④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应注意腹腔低渗灌洗,减少随胃内容物穿孔至腹腔的肿瘤细胞种植的机率,增加根治术后的存活期。

我们认为,对于胃癌急性穿孔病人,要掌握其疾病特点、综合分析、及早确诊、早期手术,尽量施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适当化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道达.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8):471~472.

[2]孙可望,等. 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79~480.

静脉穿刺心得体会

静脉穿刺心得体会 篇一:静脉穿刺心得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疾病治疗抢救及手术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静脉穿刺的技术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

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 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我认为我们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及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

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

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 文章目录*一、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二、胃癌的并发症有哪些*三、胃癌术后如何护理 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1、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之一般手术 不过手术并非最好的治疗手段,因为病情危重、复杂,致使手术方式的选择比较棘手,而且手术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有效地在坚硬的肿瘤组织上缝合而导致二次穿孔,其次与患者的一般情况、营养情况及肿瘤的病例分期分型等有密切的关系。 2、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之穿孔修补术 以往多认为单纯的穿孔修补术较胃切除安全、有效,然而结果难以令人满意,因为穿孔修补术也有其使用条件: 2.1、穿孔时间超过12小时,腹腔污染严重,伴有休克者; 2.2、肿瘤有多处远处转移Ⅳ期患者; 2.3、高龄、一般情况差,且并存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 3、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之胃癌姑息性切除术 对于穿孔在12小时以内,组织水肿较轻,一般a情况较好,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肿块局限但有转移,穿孔灶大,难以修补或估计修补后有梗阻、出血及再穿孔的可能者,适宜行胃癌姑息性切除术,若穿孔时间长,腹腔污染严重,情况较差,可先行穿孔修

补术,待情况好转后二期手术姑息性切除。 4、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之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肿瘤治疗技术,是目前成熟、运用广泛的癌症治疗技术。据了解,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开展了两年多时间,经过多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示,细 胞免疫治疗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对于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癌细胞转移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着积极的意义。 5、胃癌引起的胃穿孔该怎么办之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漏出,加上抗生素控制感染,胃穿孔处将自行闭合,腹腔渗出逐渐吸收,可避免1次手术而获痊愈。但其必须在严格选择下采用,指征为:空腹穿孔早期,在发病后9h以内者;穿孔较小,空腹穿孔,渗出量不多,症状不严重;病人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无施行手术条件者;穿孔时间已有几天,而临床症状不重或已有局限。 胃癌的并发症有哪些1、消化道出血,一般为小量出血,大出血比较少见,发生率约为5%,症状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偶为首发症状。另外,患者还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出现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患者可出现黄疸,大便呈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多见于发病于幽门和贲门的胃癌。胃底部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胃癌的相关性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胃癌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5-06-16T14:33:48.3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作者:李孔兵张成武* [导读] 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仍较高。 李孔兵张成武*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810001;* 通讯作者,主任医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177-01 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仍较高。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仍较高,每年新确诊病例约1万,死亡人数超过70 万[1]。1863年Vichow首次把癌症和炎性反应联系在一起,近年来胃癌与慢性炎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炎症参数可以作为预测癌症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2]。研究慢性炎症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胃癌的预防和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炎性反应可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等反应出来。白细胞在癌症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肿瘤微环境首次由Lord提出,是肿瘤细胞生存和发展的病理性生态环境。由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淋巴细胞等组成[4],当组织处于低氧环境、PH 值发生改变、产生免疫抑制时,都会引起肿瘤炎性微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肿瘤细胞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炎症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一些学者的亲睐。 1 慢性炎症和恶性肿瘤 1.1 肿瘤炎性环境中的免疫应答恶性肿瘤的进展过程及其复杂,感染和长期慢性炎症可以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5],肿瘤炎性环境中的IL-1、IL-6、TNF-α 等细胞因子具有两面性,对肿瘤细胞既有杀伤作用,亦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转移,使肿瘤细胞逃逸自然免疫应答[6]。 IL-1、IL-6、TNF-α 等炎性因子能够促进肿瘤的进展,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分泌多种炎症介质,从而产生免疫应答。研究表明,巨噬细胞能够影响肿瘤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微环中巨噬细胞越多,预后越差[7]。新生血管在恶性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一些细胞产物形成的微环境为肿瘤的生存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巨噬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反应中也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细胞。Nakayama等[8]研究发现浸润性巨噬细胞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在肿瘤特异性反应和启动中有着关键作用的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作用,肿瘤细胞产生的大量抑制性细胞因子将会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与活化。由淋巴器官生成的效应性淋巴细胞和调节性淋巴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在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中发挥了重要效应。有学者认为机体的抗肿瘤反应具有淋巴细胞依赖性。肿瘤部位淋巴细胞浸润增多提示预后较好[9]。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动态平衡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10]。 1.2 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发展、转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维持了炎症的持续状态,存在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整个过程中。在机体的肿瘤部位及肿瘤内广泛分布有淋巴管,慢性炎症能够促进淋巴管的生成,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肿瘤的转移程度既依存于肿瘤本身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也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炎性环境在肿瘤的浸润、发生、发展、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从肿瘤形成到肿瘤进展过程较为繁杂,炎症能够进一步加快肿瘤的进展[12-14]。目前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很多癌症的发生是源于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是病原微生物致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15]。 2 炎症与胃癌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和宿主因素的共同作用为癌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16]。绝大多数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进而促进炎性反应,长期慢性炎症使胃正常组织受到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胃癌的进展。临床中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的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相关,从而引发相关炎症的发生,并且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从而引发癌变。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胃癌的发生、发展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慢性炎性反应能诱导细胞增殖促进胃癌的发展.并通过提高血管生成和组织浸润促进癌症扩散。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机体就会出现病理状态,胃癌患者的NLR升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胃癌的进展有密切相关。HideakiS等人在研究胃癌患者术前NLR与5 年生存率关系时发现NLR可以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参考文献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Clin, 2011, 61(2):69-90. [2] Lee S,Oh SY,Kim SH,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 and 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patientstreated with FOLFOX chemotherapy.BMC Cancer,2013,13:350. [3] Chu-Yuan H,Jing P,Yi-Sheng W,et al. The impact of chemotherapy-associatedneutrophil/ lymphocyte counts on prognosis of adjuvantchem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BMC Cancer,2013,13:177. [4] Laconi E.The evolving concept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Bioessays,2007,29:738-744. [5] Grivennikov SI, Greten FR, Karin M.Immunity,inflammation and cancer.Cell,2010,140(6):883-899. [6] Keibel A, Singh V. and Sharma MC. Inflammation,Microenvironment,andthe Immune System in Cancer Progres-sion. Current PharmaceuticalDesign,2009;15(17), 1949-1955. [7] Leek RD,Harris AL.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in breast cancer[J].Journal of mammary gland biology and neoplasia 2002 Apr;7(2):177-89. [8] Nakayama Y,Nagashima N,Minagawa N,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in patientswith colorectal cancer[J].Anticancer Res,2002,22(6c):4291-6. [9] Coussens LM,Werb Z.Inflammation and cancer.Nature,2002,420 (6917):860-7. [10] Yamanaka T,Matsumoto S,Teramukai S,et al.The baselineratio of neutrophilsto lymphocytes i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prognosis in advancedgastric cancer.Oncology,2007,73(3-4):215-20. [11] Rodriguez-Vita J,Lawrence T.The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cancer.Cytokine Growth Fanctor Rev,2010,21(1):61-5.

外科手术治疗胃癌21例临床研究

外科手术治疗胃癌21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析外科手术治疗胃癌21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11月收治的21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17/21)、38.11%(8/21)、23.81%(5/21)。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胃癌时,将患者实际病情、病理状况以及病变部位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术后加强护理,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提高术后生存率,延长患者寿命。 标签:胃癌;外科手术;临床研究 胃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上腹疼痛、食欲下降、全身乏力、吞咽困难、呕血、淋巴结肿大、消瘦以及贫血等症状,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结构的逐渐转变,我国胃癌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在治疗胃癌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药物治疗、放化疗以及手术切除等,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外科手术治疗胃癌21例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11月收治的21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胃镜检查结果确诊。12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 2.4±12.5)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2±1.3)年,其中1例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冠心病。病灶部位:4例为胃底部,10例为胃切迹部,3例为胃体,4例为胃窦部;病理分型:5例为管状腺癌,10例为乳头状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黏液腺癌,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手术切除方案。其中5例行近端胃次全切除,6例行远端胃次全切除,4例残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1例行剖腹探查或造瘘术,1例行联合脏器(横结肠、脾脏、肝左叶或胰体尾)切除术。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切口裂开,1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经伤口重新缝合、抗感染以及换药等对症治疗后,3例患者均痊愈,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17/21)、38.11%(8/21)、23.81%(5/21)。

PICC学习心得5篇

PICC学习心得5篇 篇一:picc新进展学习体会 真的很感谢科室能给我这次机会,11月28日至12月1日,让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由我们浙二医院举办的国家级继教项目:《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新进展》学习班班。培训班有100多人,来自全省各县市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带教干事和护理骨干, 经过三天半的紧张学习,我受益非浅,让我又一次成长。这次的课程 已经结束了,虽然之前大脑充斥着太多的信息和刺激,感觉十分的疲劳,但我们医院的IV TEAM团队让我感受到太多的力量。 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大的一块工作量,输液病人占了所有病人的90%以上,而输液安全又是与护士密切相关,特别是临床一些重点科 室,比如血液科、肿瘤科、小儿科。化疗药外渗引起的肢体溃烂,让 人触目惊心!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对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病人尤其是在化疗病人、急危重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PICC技术在很多医院得到了广泛开展,培养了很多PICC 置管专科护士,保证了临床特殊用药的输液安全。而在我们浙二就有这样一支团队——IV TEAM。作为浙二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在这次培训中,尤其是血管超声(US)结合改良塞丁格(MST)置入PICC置管术讲得非常具体生动,这一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PICC

置管技术。通过这次学习,是我更加全面的认识到对行PICC置管患者 的血管选择方法有两种,即肉眼观察和超声引导。超声引导下PICC 穿刺在置管中可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根据血流及音频 信号快速探查到予穿刺血管的位置,并可观察到血流状况、血管内径、管壁厚度、管壁距体表距离,增加了血管定位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经B超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等优势。改良的塞丁格技术 (MST )PICC置管就是利用导丝及扩张棒将导管置入,代替了传统的 导管经套管置入。该方法近年来引入我国,目前只在国内极少数几家医院开展应用。该方法具有损伤小、定位准、可提高导管-血管密闭性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更能体现其实用性和优越性。而我院就已经达到后者水平了。 中华护理杂志社的王红丽老师的精彩讲课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在我以后的论文写作中肯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多例疑难置管病例及对于出现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的学习,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令培训班的学员开拓了思路,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转变 了理念是她最大的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决心将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理念,将所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以优良的技能和良好的服务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静脉通路,促进患者的康复。

分析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诊断及治疗

分析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4-05-22T16:06:15.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6期供稿作者:孙品政[导读]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消瘦或便血。穿孔时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继而全腹疼痛。 孙品政(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外一科 1171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胃癌穿孔。术后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胃出血,3例患者均死亡。5例患者存活12个月,3例患者存活24个月,4例患者仍在随访中。平均生存期为33.8个月。结论:胃癌急性穿孔与消化型溃疡急性穿孔的病理生理变化并无明显差别容易误诊,对胃癌急性穿孔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胃癌急性穿孔诊断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077-01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很低,约占急腹症的1% [1],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15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15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0.5±1.5岁。发病至就诊在2h-48h。术前诊断胃癌穿孔8例,疑诊胃癌穿孔2例,误诊为胃溃疡病穿孔5例。 1.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不振,消瘦或便血。穿孔时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继而全腹疼痛。 1.3辅助检查 12例患者腹部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急诊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明确诊断,其中单纯穿孔修补术6例,姑息性胃部切除术7例,胃癌根治术2例,穿孔修补加胃肠吻合术1例。 1.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数据采用(x-± s)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胃癌穿孔。 2.1病理诊断结果:未分化癌3例,低分化癌7例,中分化癌2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 2.2临床病理分期:按UICC新TNM分期标准,Ⅱ期10例,Ⅲ期5例。 2.3肿瘤部位:胃窦部7例,胃小弯6例,胃大弯2例。 2.4穿孔部位:胃窦部6例,胃体小弯侧7例,胃体前壁2例,均是前壁穿孔。 2.5病死率及生存期:术后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胃出血,3例患者均死亡。5例患者存活12个月,3例患者存活24个月,4例患者仍在随访中。平均生存期为3 3.8个月。 3 讨论 胃癌急性穿孔与消化型溃疡急性穿孔的病理生理变化并无明显差别。术前不易确诊,多为术中探查或术中冰冻证实。为术前明确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要注意如下几点:①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②有慢性胃溃疡病史近期症状突然加重。③溃疡症状时间短,一般药物治疗无效。④贫血、黑便、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的消瘦者。⑤全身状况差的恶病质体征。⑥胃癌患者胃肠减压吸出液或腹腔穿刺抽出咖啡色或血性液体。⑦术前确诊胃癌伴转移的患者。术中对可疑病例,做术中快速切片病理检查,这对确定诊断意义重大。胃癌急性穿孔患者根据病情有单纯穿孔修补术,姑息性胃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穿孔修补加胃肠吻合术可供选择。Gertsch等[2]认为胃癌根治术后,胃癌穿孔患者生存期与择期手术患者无差别。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姑息性切除术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根治性切除术患者[3,4]。但我们认为胃癌急性穿孔诊断确立后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Korenaga等[5]认为,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可减轻机体的肿瘤负荷,有利于提高术后化疗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延长病人生存期。有报道不主张为求根治而任意扩大手术范围[6],但也不主张采取过于保守的手术方式。我们认为认为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除穿孔时间过长(>24 h),腹腔严重感染、中毒症状明显或者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外,一般应首先选择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或胃癌根治性切除术。近年来有报道指出,手术结束时采用温热蒸馏水冲洗并浸泡腹腔[7],可减少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综上所述,胃癌急性穿孔与消化型溃疡急性穿孔的病理生理变化并无明显差别容易误诊,对胃癌急性穿孔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Adachi Y,Mori M,Maehara T,et al.Surgical results of perforated gastric carcinoma[J].Am J Gastroenterol,1997,92(3):516. [2] Gersch P,Chow LW,Yuen ST,et al.Long-term survival after gastrec-tomy for advanced bleeding or perforated gastric carcinoma.Eur J Surg,1996,162(2):723-724. [3] 赵占吉,王国良,李轩,等.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附68例报道).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7):876-877. [4] 孙可望,邹寿椿,姜蔚.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89-480. [5] Korenaga D,Okamura T,Baba H,et al.Results of resection of gastric cancer extending to adjacentorgans[J].Br J Surg,1988,75(1):12. [6] 李治国,高勇.高龄胃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休会.临床医学,2003,23(8):7~8. [7] 李玉良,彭金军.胃癌穿孔21例诊治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5):589.

胃癌根治术手术配合的体会

胃癌根治术手术配合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4-08-12T15:38:30.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4期供稿作者:曾美先[导读]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 曾美先(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防保科 5361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配合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间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均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为10 d,术中出血平均约150 ml,肛门排气时间为2 d~3 d,术后2 d~3 d下床活动,4 d~5 d进流质饮食。出院时均恢复饮食。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手术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73-02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的第一位。手术为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但目前早期胃癌发现率仍低,入院进行手术的病人大多已达中晚期。为了提高胃癌的治疔效果,陈了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外,还必须重视手术时对病灶的彻底清除、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消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以及加强术后化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其中手术室治疗过程是虽主要的治疗部分。我院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行开腹胃癌根治术98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27~79岁,平均(57.34±9.36)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60例,黑便27例,腹胀28例。术前均行腹部CT增强检查及胃镜检查,经活检确诊为胃癌。术前检查均未提示有远处转移。 1.2 手术配合方法 1.2.1 术前配合 1.2.1.1 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耐心讲解腹腔镜手术相对开腹手术的一些优势、治疗的效果,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多交流,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1.2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电解质、肝功能、术前免疫、凝血功能、X线胸片、心电图、胃镜或CT,老年人常规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和营养不良程度,是否耐受手术。 1.2.1.3 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 h,禁水4 h,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所致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晚清洁灌肠,以防术中患者麻醉后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排出,增加手术污染机会,还可防止术后发生腹胀。 1.2.2 巡回护士配合 建立静脉通道,将吸引装置放于病人头侧,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为病人留置导尿,安置手术体位,打开各种仪器,连接好各种导线并调至正常使用状态,确保各种仪器正常使用。根据手术需要及时调节手术体位,完整正确的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结束后待病人麻醉清醒,病情平稳后护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 1.2.2.1 切口保护:剖腹后,认真保护切口,探查应从远处开始,首先探查盆腔,腹主动脉周围,肠系膜根部及肝脏等,最后探查胃和区域淋巴结.注意应避免过多的牵拉和挤压。 1.2.2.2 细心操作:操作应轻巧.可先结扎胃左、右及网膜左、右血管,切忌挤压肿物组织,以防血行及淋巴扩散。对于癌肿及附近组织提倡整块切除的原则.避免因血管或结间淋巴结切除造成癌栓溢出及种植。对离断的组织必须应用衬垫加以保护。处置胃肠道时应设两只弯盘,将清洁及污染物严格分开切除术后在消化道吻合前应更换手套,器械和敷料接触过肿瘤的物品应重新更换。 1.2.2.3 冲洗腹腔及术中化疗:根治术后,在关腹前应用温热蒸馏水(43℃)冲洗腹腔并抽吸干净,然后应用5-FU或MMC等药物稀释后冲洗.必要时在腹腔内留置一多孔硅管,便术后继续局部化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均无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为10d,术中出血平均约260ml,肛门排气时间为2d~3d,术后5d~8d下床活动,4d ~5d进流质饮食。出院时均恢复饮食。 3 体会 开腹胃癌根治术难度大,而且常联合多脏器切除,更增大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所以要求医护配合默契,技术操作必须熟练。由于手术难度大,仪器多,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洗手护士对各种器械必须熟练掌握功能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确保配合的准确、及时,以缩短手术的时间。术中严格无菌和无瘤技术,术毕及时清洗器械和上油保护。 巡回护士要掌握各仪器的操作规程及常规维护,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完好率。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中根据手术的需要及时调整仪器各参数,及时调整手术需要的体位。密切配合麻醉医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余佩武,罗华星.腹腔镜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状况和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21-24. [2]车向明,曹红,张小龙.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27. [3]车向明,王曙逢,李国威.如何看待不同的胃癌分期系统.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9:641-642.

静脉穿刺感想

静脉穿刺感想 作为护理工作者,相信对静脉穿刺都不陌生,也相信大家对自己穿刺第一针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对于出学校不久刚进临床的我们,都以为穿刺技术好就很了不起了。其实不然,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待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穿刺只是临床护理的一部分,而它伴随的问题有时比穿刺成功更重要。下面就是我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所得的感想: 1,病情观察不仔细。如做皮试前未全面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及近期是否有饮酒;未评估穿刺皮肤,导致不利判断试验结果;输液过程中未加强巡视,导致患者漏针或未及时更换药瓶拔针等引起不良反应及患者的不良情绪。 2,沟通健教不到位。在穿刺前未询问患者需要,导致穿刺后患者不能方便的更衣或入厕;患者对所输药物的性质作用及注意事项不了解,导致患者和家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任意改变输液的滴数,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和效果。 3,治疗单上签名不清晰。为患者静脉穿刺或更换药瓶后,签名字迹不清晰或错签,有时也给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些临床科室用的双管输液器,对同时输液的两瓶药物未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同时更换两瓶药液签字时间未做相应的统一。 4,抗生素未标皮试阴性符号。有些治疗单上未醒目标记皮试符号,缺少一次核对的凭据,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有的病例上缺少阿托品试验结果,碘过敏试验结果,需要看时发现没有注明,来回反复核对,降低工作效率;输血前未询问患者血型结果和第一次输血的患者未告知其血型。 5,三查七对。三查七对是我们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有工作都遵循于它。 所以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会减少不少医疗安全隐患。如加药时,穿刺时,换药时都认真核对。如遇比自己大的长辈,不好称呼其姓名,可以改变说话方式,询问他叫什么名字。 6,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未检查是否合格,操作者的手未清洁,加药前或穿刺前未消毒均有可能会引起药物制剂不纯,导致输液反应,静脉炎等。 7,多人协作精神。由于小儿和狂躁患者不协作,为其进行静脉穿刺时,多人合作的话,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对血管不好穿刺的患者,多人合作可以一起讨论穿刺部位。 8,加强静脉留置针,CVC,PICC的日常维护。加强日常维护,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和延长置管的寿命。 护理工作在于用心细致全面周到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都该加强学习勤锻炼勤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护理质量才会提高。 ICU:张彦 2013年2月23日

胃癌急性穿孔25例手术治疗体会

胃癌急性穿孔25例手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9T16:53:56.57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徐进[导读]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进展到晚期的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治疗棘手。徐进(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的体会。方法:对25例胃癌急性穿孔的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单纯穿孔修补、捷径术、姑息性胃大部切除和胃癌根治的生存期分别为7m、13m、17m和>24m。结论:胃癌急性穿孔存活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手术方式。 【关键词】胃癌急性穿孔;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56-01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进展到晚期的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治疗棘手。 我院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了25例胃癌穿孔患者,占同期胃癌病人的1.2%,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16例,女9例,男女比例1.78:1;患病年龄45~72岁,平均61.5岁;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为3.5~70小时,平均10.5小时;住院14~26天,平均住院17.5天。 1.2临床表现本组均有突发上腹部剧痛,继而波及全腹部,满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的表现;穿孔原因:饱腹后8例,外伤性2例,胃肠钡餐后2例,酗酒后3例,无明显诱因10例;术前已经确诊的6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3例,术前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22例,贫血、消瘦、黑便8例;腹平片提示膈下游离气体14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例。 1.3手术资料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穿孔部位均在癌灶中央,合并幽门部梗阻4例;癌灶位于胃小弯13例,胃窦部8例,胃大弯3例,胃底近贲门部1例;均为溃疡型浸润型癌,直径3~6cm,穿孔直径0.5~2cm;发现腹腔内广泛转移2例,肝转移2例,横结肠转移3例,胰腺转移1例,腹水癌细胞检查阳性11例;手术方式:单纯穿孔修补术5例,穿孔修补+捷径术4例,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1例,胃癌根治术4例,胃造口术1例(穿孔修补术中有3例施行二期根治术)。 1.4病理结果本组术后病理报告结果为: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3例,未分化腺癌4例,粘液性腺癌3例。 2结果 全组25例有24例获得随访6~36个月。单纯穿孔修补术5例中有4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30小时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二期根治术于16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穿孔修补+捷径术4例中有3例死亡,其中1例术后第5天死于MOSF,2例二期根治术中有1例于22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1例中失访1例,死亡7例,平均生存期为17个月;胃癌根治术4例中2例于第21和30个月死亡,其余2例健在。 3讨论[1] 2.1疾病特点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发展到相对晚期的结果,是进展期胃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曾有文献报道约占同期胃癌的1%[1];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胃癌细胞中多种蛋白酶及癌毒素作用,使胃壁的蛋白质及细胞被破坏,取而代之的癌组织比较脆弱造成胃壁稳固结构被严重损害,当出现胃内压增高或坚硬的内容物损伤病灶时可引起局部破溃。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穿孔直径大、病理恶性程度高,临床诊治较棘手。 3.2早期确诊胃癌穿孔的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穿孔相似,均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鉴别很困难,本组术前只有6例确诊。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警惕:①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②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症状,近期疼痛性质和规律改变的,体重减轻和黑便者;③近期出现不明原因食欲减退、上腹隐痛、消瘦、黑便或上腹部包块;④左锁骨上窝触及无痛性、质硬的淋巴结肿大;⑤术前B超或CT发现上腹部包块和腹腔转移病灶;⑥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咖啡样。术中发现溃疡直径较大、质硬、边缘不整,周围侵润粘连时应作快速病理活检。 3.3手术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原则是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耐受力、腹腔污染状况、溃疡穿孔的性质综合决定手术方式。从本组资料来看,验证了姑息性手术明显短于根治术[2],故我们认为:①对患者耐受力较好、穿孔发生时间较短(<8h)、腹腔污染不严重者,应尽量行一期胃癌根治术;②对局部病灶等综合情况不符合根治条件的,应积极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③对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腹腔污染较重、病灶状况不理想者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考虑,行穿孔修补术,尽量加行胃肠吻合、胃造瘘等捷径术;术后经综合处理,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后,积极施行二期根治术;并辅以化疗和支持治疗。近期出现不明原因食欲减退、上腹隐痛、消瘦、黑便或上腹部包块;④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应注意腹腔低渗灌洗,减少随胃内容物穿孔至腹腔的肿瘤细胞种植的机率,增加根治术后的存活期。 我们认为,对于胃癌急性穿孔病人,要掌握其疾病特点、综合分析、及早确诊、早期手术,尽量施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适当化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道达.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8):471~472. [2]孙可望,等. 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7):479~480.

17例胃癌在腹腔镜下行胃大切术的治疗体会

17例胃癌在腹腔镜下行胃大切术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9-03T10:27:27.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庆涛 [导读] 探讨胃癌在腹腔镜下大部胃切除术的治疗体会,为腹腔镜技术治疗胃癌提供临床依据。 王庆涛(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 529030)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01-01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在腹腔镜下大部胃切除术的治疗体会,为腹腔镜技术治疗胃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我科2009年—2011年,采用腹腔镜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17例,平分两组,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胃大部切除术10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都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术后都无明显并发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大部胃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胃大切除术治疗体会 胃癌在世界各国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我国更是据恶性肿瘤死亡率第1位,约占胃全部恶性肿瘤90%以上。根治性手术是惟一可以治愈胃癌的方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研究、进展,2009年—2012年,采用腹腔镜行胃大切除术,获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9—2011年收治胃癌患者17例。将17例纳入腹腔镜组,另抽取同期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例做对照组。腹腔镜组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47.5岁。对照组(开腹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41—70岁,平均数51.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手术方法治疗组: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全身麻醉,仰卧位,术者位于左侧,第一助手位于右侧。建立CO2气腹后,脐1cm处置10cm穿刺套管作为镜孔,其余3孔分别位于左、右中腹部锁骨中线上和上腹锁骨中线上。将大网膜向头侧翻起,从横结肠中部以超声刀离断大网膜,沿横结肠系膜前叶下分离,向右侧至结肠肝区分离裸化胃网膜右动脉,在根部上钛夹后切断,清除淋巴结。游离十二指肠,距幽门3cm上直线切割器,切断十二指肠。游离大肠膜至结肠脾区,切断胃网膜左动静脉,裸化胃大弯侧至无血管区。用无菌塑料薄膜保护切口,将胃提出腹腔外,于预定半面切除远端胃及肿瘤,冲洗腹腔后关腹。对照组行传统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处理各组数据,计量数据以(X Tx-±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之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开腹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都明显少于开腹组,见表1。 表I 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手术期情况比较 例数(n)手术时间(h)出血量并发症 腹腔镜组 17 55±10.6 185±8.9 0 开腹组 10 76.3±15.2 662±18.5 2 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17例无并症发生,开腹组的术后出现残胃无力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最有效办法。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疼痛明显、合并症较多。所以胃癌的微创手术一直是外科医师不懈的追求的研究课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切口较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但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因其解剖关系复杂、切除缝合难度大、技能要求高,对于一般外科医师而言,仍是一道难题。国内、外开展单位及报道例数较少,是目前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一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外一科在微创外科手术方的面先进水平。应用最佳的方法、最好的技术、最小的创伤、最快最合理地病人解除病痛,已成为外科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使过去的许不可能成为可能,将外科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显示了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强大实力。 胃癌在我国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占第1位,根治性手术是惟一可以治愈胃癌的方法。近年来,多个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其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结直肠癌中有相同的远期疗效,证明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是安全的,在我国;胃癌发现时,多数已属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进展期大部胃切除术手术的适应症目前存在争议。腹腔镜胃癌手术淋巴结清除与胃切除范围要遵循开腹手术的基本原则。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可以行完全腹腔镜下胃癌局部切除术,对于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行腹腔镜下胃癌D1根治术、甚至D2根治术,而对进展期胃癌应行腹腔镜下胃癌D1或D2根治术。有研究报道:对一组T2b期进展期胃癌实行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的3年随访结果,发现和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复发率,3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期无明显差别。我们腹腔镜组手术均达到标准大部胃切除术要求,切缘达到RO,即镜下病理阴性,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达到了根治范围,技术是可行的,安全的有研究发现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周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迅速恢复全接近术前水平,而开腹组术后1周内持续处于低水平,术后2周才恢复全接近术前水平,说明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且恢复较开腹于术快。无论开腹还是腹腔镜下行标准胃癌根治术,在清扫第二站淋巴结时损伤腹腔从影响小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还有研究报道37例行LADG+D2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比开腹组快,这可能与腹腔镜下精细操作有关。本组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腹腔组与开腹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腹腔镜下大部胃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