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练习题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题1:连续登记的(与 练P12-1 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 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日 12-22日 23-30日 610人 612人 620人 11日 11日 8日 月平均:人6148

11118

6201161211610=++?+?+?=

=

∑∑f

f a a

例题2:间隔相等的

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 练P12-2 同类) 日期: 10、1 11、1 12、1 今年1、1 人数: 865 872 890 879

人878142879

8908722

865=-+

++=a

例题3:间隔不相等 (接上例) (与 练P13-3 同类)

日期: 1、1 3、31 9、1 10、31 12、31 人数: 90 50 100 80 40 间隔:---- 3个月 5个月 2个月 2个月

人74)(75.7322532240

8022801005210050325090≈=+++?++?++?++?+=a

第四章 生活日分配统计

例题1:(练习册P23-1)某建筑公司2000年10月份有节日3天,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900人,其它情况如下:

解:

(1)日历工日数=900×31=27900日 公假工日数=11×900=9900日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 =27900-9900 =18000日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 =17700日 缺勤工日数=300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17700-80-100+40 =17560日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时间 =17560+40 =17600日

(2)出勤率=17700/18000=98.33% 出勤时间利用率=17560/17700=99.2% 加班加点比重=40/17600=0.28%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17560/18000=97.6%

第六章 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 练习

1. 标准实物量(练习册P36-1)

计算劳动生产率标准实物量指标:列表:

2.因素分析:(练习册P36-2)某造纸厂的统计资料如下:

要求:(1)分别计算报告期、基期的平均人数

(2)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与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

(1)基期和报告期平均职工人数

5

356655

610361056156610660956071

1

11

+++++?+?+?+?+?+?=

=

∑∑f

f a T =610人

3

76593

60776106608560596000++++?+?+?+?+?=

T =605人

报告期生产率:

%180610098

,11≈=

q

产品

产量(吨) 含氨量% 折算系数 标准实物产量(吨) 硫酸铵

2.8

21 1 2.80 尿素 5.4 46.20 2.2 11.88 氨水 7.5

15 0.71 5.36 20.04

吨标准实物量=04.205.721

15

4.5212.468.2=?+?+

基期生产率:

%15060550

.9070≈=

q

(2)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及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列关系式(依题意)

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平均职工人数 Q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99.1205

.9071098

01

1==

∑∑T

q T q Q 1-Q 0=1098-907.5=190.5吨

即报告期产量比基期产量提高了20.99%,绝对数增加了190.5吨。 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总产量提高了:

%120915

1098

6105.110981

011==?=

∑∑T

q T q

1098-915=183吨

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20%,使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183吨。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83.1005

.907915

01

0==

∑∑T

q T q

915-907.5=7.5吨

说明由于职工人数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0.83%,使总产量提高0.83%,绝对数为7.5吨 总结:乘法关系:120.99%=120%×100.83%

总和关系;190.5吨=183吨+7.5吨 说明: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月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生产率×职工平均工作小时数

Q =q ×T

∑∑∑∑∑∑?=

=0

01

01

0110

01

10

1

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28.12346

.18

.118200801.018200989.01

011==??=

∑∑T

q T q

1.8-1.46=0.34

%33.9750

.146

.10

01

0==

∑∑T

q T q 1.46-1.5=-0.04

120.00%=123.28%×97.33% 0.3=0.34+(-0.04) 说明:……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指数之间的关系;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解:

(1)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全部职工人数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依题意,列关系式: 总产值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职工人数 Q =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1总产值指数

%56.10680

.69650

.742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742.50-696.80 = 45.70 万元/人

说明: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6.59%,绝对数增加45.70万元。 ② q 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 对 总产值的影响

%00.1205

.18.101==Q Q

%61.10260

.72350

.742700,2268.050.742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742.50-723.60 = 18.90 万元

说明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报告期比基期提高2.61%,使总产值增加18.90万元。 ③ T 职工平均人数变动 对 总产值的影响

%85.10380

.69660

.72380.696700,2268.00

10==?=

∑∑T

q T q

∑q 0T 1-∑q 0T 0 = 723.60-696.80 = 26.80 万元/人

说明:由于职工平均人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3.85%,使总产值提高26.80万元 综合说明:

106.56% = 102.61%×103.85%

(+45.70)万元 = (+18.90)万元+(+26.80)万元

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2.61%,使总产值增加18.90万元/人;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平均人数增加3.85%,使总产值提高26.80万元/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总产值提高6.59%,绝对数增加45.70万元。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指数 Q= q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列表:

%61.102268

.0275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275-0.268 = 0.007万元/人

说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2.61%,绝对数增加0.007万元/人。 ○2q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75.110335

.0371

.07404.0335.07404.0371.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371×0.7404-0.335×0.7404 =0.0267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0267万元/人。 ③ T 生产工人比重指数变动 对 产值的影响

%59.92268

.02479

.080.0335.07404.0335.0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0.0199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比重指数下降7.50%,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下降0.0201万元/人。 综合说明:

102.61% = 110.75%×92.59%

0.007 = +0.0267-0.0199 (单位:万元/人)

18.90 =73.17-54.27 (单位: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2.61%,绝对数提高0.007万元/人,产值增加18.90万元。是因为:一,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0.0267万元/人,产值增加73.17万元;二,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报告期比基期降低7.41%,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降低0.0199万元/人,产值降低54.27万元。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之间的关系 工人劳动生产率 = 时劳动生产率×人均工作小时数 Q =q × T

∑∑∑∑∑∑?

==0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列表:

%75.110335

.0371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371-0.335 = 0.036万元/人=360元/人

报告期工人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10.75%,绝对数增加0.036万元/人,受到时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作小时数两个因素影响。

② q 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对 工人劳动生产率Q 的影响

%93.108181

001882.0181

002051.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002051×181-0.001882×181

=0.030589万元/人=305.89元/人

由于时劳动生产率提高8.93%,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305.89元/人。 ③ T 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Q 的影响

%69.101178

001882.0181

001882.0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56.46元/人

由于人均工作小时数提高1.69%,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56.46元/人 综合说明:110.75%=108.93%×101.69%

360=305.89+56.46

……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带来的劳动力节约量

人=--报告期人数=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量劳动力节约量=21620000.335

742.5

4. 因素分析、平均数的三种指数形式 某铁矿的统计资料如下﹕练习册P36-4

(1)计算各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及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总指数﹐说明各铁矿劳动生产率变动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有无差异?

(2)如果有差异﹐应如何分析之 (或直接问三种指数形式)? (3)分析全矿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1)﹕劳动生产率 总产量

甲厂劳动生产率=1064吨/1400人 = 0.76吨/人﹔ %11.10473

.076

.0===

平甲厂基期劳动生产率水水平甲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甲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乙厂劳动生产率=420吨/600人 = 0.7吨/人

%

94.10268.07

.0===

平乙厂基期劳动生产率水水平乙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乙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全铁矿劳动生产率 = (1064+420)吨/(1400+600)人 = 0.742吨/人

%4.105704

.0742

.0===

水平全铁矿基期劳动生产率率水平全铁矿报告期劳动生产全铁矿劳动生产率指数

甲﹑乙厂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4.11%和2.94%﹐和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5.4%有差异。 (2)﹕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

%4.105704

.0742.00

011

1==

=

∑∑∑∑T

T q T

T

q 指数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可变

这说明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5.4%﹐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0.038吨/人(0.742-0.704)﹐全矿总产量增加(0.742-0.704)×2000=76吨。

%78.103715

.0742.01

1

011

1==

=

∑∑∑∑T

T q T

T q 数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

这说明由于两厂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提高了 3.78%﹐使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0.742-0.715)=0.027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0.742-0.715)×2000=54吨。

%59.101704

.0715.00

011

0==

=

∑∑∑∑T

T q T

T q 数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

这说明甲﹑乙两车间人员比重的变化,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1.6%﹐绝对数增加了(0.715-0.704)=0.011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0.715-0.704)×2000=22吨。

综合分析:

105.40%=103.78%?101.59% 0.038吨/人=0.027吨/人+0.011吨/人 76吨=54吨+22吨 ……

(3)﹕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对总产值的影响

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平均职工人数 即 qT Q =

=762000704.02000742.0%40.1052000

704.02000

742.01011=?-?=??T q T q 甲﹑乙两车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分别

提高了4.11%和2.94%﹐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5.4%﹐从而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0.038吨/人。总产量增加76吨。

5.因素分析 练习册P38-5 某企业的统计资料如下:

要求:分析企业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的变动及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列表:

01

010********T q T q T q T q T q T q Q Q ?==

固定资产平均原值

总产值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

劳动生产率 =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指标 Q= q × T

%50.1120024

.00027

.00

01

1==

∑∑T

q T q

∑q 1T 1-∑q 0T 0 = 0.0027-0.0024 = 0.0003 亿元/人

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12.50%,绝对数增加0.0003亿元/人,是受到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指标和劳动者装备程度两个因素影响。

② q 固资利用程度指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0.9800275

.00027

.000055.050027.01

011==?=

∑∑T

q T q

∑q 1T 1-∑q 0T 1 = 0.0027-0.00275 = -0.0000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1.80%,使生产率下降0.00005亿元/人。 ③ T 劳动者装备程度变动 对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58.1140024

.000275

.00024.000055.050

01

0==?=

∑∑T

q T q

∑q 0T 1-∑q 0T 0 = 0.00275-0.0024 = 0.0003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劳动者装备程度提高14.58%,使生产率提高0.00035亿元/人。 综合说明:以上三个指数的关系为: 112.50% = 98.20%×114.58%

+(0.0003) 亿元=(-0.00005亿元)+(+0.00035亿元)

分析: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1.80%,使生产率下降0.00005亿元/人;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装备程度提高14.58%,使生产率提高0.00035亿元/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12.50%,绝对数增加0.0003亿元/人。

6 。 相关分析 练习册P36-6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与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资料如下:练习册P39-6

X 年设备能力(千瓦/人) Y 劳动生产率(吨/人)

(1)计算年设备能力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并判定其相关程度;

(2)建立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方程斜率的经济意义 (3)设备能力为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是多少? 解:

95.13608.2969.1348.612

2====∑∑∑∑Y X Y X 64

.9149.13441.4148

.618====

Y X

(1)相关系数:

()

98.238.6114

1

8.2961

22

2=?-

=-=∑∑x

n

x Lxx ()1.619.13414

195.13601

222

=-=-

=

∑∑y n y

Lyy

2.369.1348.6114

1

11.6321=?-=-

=∑∑∑y x n xy Lxy 96.01

.6198.2362

.36=?=

=

LxxLyy Lxy

r 高度相关

(2)回归方程:

bx a y +=

53.1527.198

.232

.36====

Lxx Lxy b 89.241.453.164.9=?-=-=-=x b y bx y a x bx a y 53.189.2+=+=

斜率的经济意义:年设备能力提高1千瓦/人,则劳动生产率提高1.53千元/人。 (3)

人千元/84.125.653.189.2=?+=y 即当新建企业年设备能力为 6.5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为12.84

千元/人。

7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确定相关系数

71

.529.1371437

)4654543()4654543(22222222=-=++++++-

++++++=Lxx 71

.177

)73707172737475()73707172737475(22

2

2

2

2

2

2

=++++++-++++++=Lyy 71.871.224922417

)

73707172737475)(4654543()734706715724735744753(-=-++++++++++++?+?+?+?+?+?+?==-

Lxy 87

.071

.1771.571.8-=?-=

=

LxxLYY

Lxy r

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高度负相关。 (2)求解回归方程bx a y +=

53.171

.571

.8-=-==

Lxx Lxy b

35.79)43.4)(53.1(57.72=--=-=-=x b y bx y a x y 53.135.79-=

斜率表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减少1.53元。 (3)预测:11.6735.79853.1=+?-=y

如果产量水平为8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67.11元。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6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481

3026879426212

2xy y x y x 82

.15

.510

91.022

*5.51010

22

5.5-=-=

-=-=-===b r Lxy Lyy Lxx 37.77*)82.1(=--=x y a

x y 82.137.77-=

9.(2001考题)某企业1999年9月份甲车间在册人数为1-9日1000人,10-21日1300人,22-30日1267

分析:(1)计算表中所缺指标,并填入表中;

(2)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分析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3)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及分子分母差额;

115.63%=122.73%×94.29% 0.73=1-0.27

(4)综合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平均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115.72%=115.63%×100.07% 2200=2190+10 10.(2004年考题20分)下表为某企业资料,请根据资料进行如下计算分析: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3)工作日长度指数

(4)工作月长度指数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料

标准答案(考试时要按这种格式写):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

132.4%1584

2097.6

=(3分)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120%237.61023

7.612=????(3分)

(3)工作日长度指数=105.6%237.21023

7.610=????(3分)

(4)工作月长度指数=%104.522

7.21023

7.210????(3分)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1由于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2.4%,使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2097.6-1584=513.6件/人(1.5分) ○

2由于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的绝对数增加了2097.6-1748=349.6件/人(1.5分)

○3由于工作日长度指数增加了5.6%,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的绝对数增加了1748-1656=92件/人(1.5分)

由于工作月长度增加了4.5%,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1656-1584=72件/人(1.5分) 上述四种指数的关系为:

132.4%=120%×105%×104.5%(1分) 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数的关系为:

513.6(件/ 人)=349.6(件/ 人)+92(件/ 人)+72(件/ 人)(1分) . 11.下表为某企业资料,请根据资料进行如下计算分析: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以上各指数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和生产工人占全员的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答: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001

00100110110111000111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2.5

3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

113.59%2.6407758

2.9997162

95%89.96%3.0995%89.96%3.51==????

绝对数=2.9997162-2.6407758=0.3589404万元/人=3589.40元/人 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

99.96%2.64195

2.6407758

95%90%3.0995%89.96%3.09==????

绝对数=2.6407758-2.64195=0.0011742万元/人=-11.74元/人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

%==105.682.5

2.64195

90%90%3.0995%90%3.09????

绝对数=2.64195-2.5=0.14195万元/人=1419.5元/人 120%=113.59%×99.96%×105.68%

5000元/人≈3589.4元/人-11.74元/人+1419.5元/人(≈原因是四舍五入)

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20%,绝对数增加了5000元/人。其中,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了13.93%,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3589.4元/人;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降低了0.04%,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减少11.74元/人;由于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提高5.68%,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1419.5元/人。

(2)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1202.5

3 绝对数 3-2.5=0.5万元/人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113.67%2.641

3.002

95%2.7895%3.16==??

绝对数3.002-2.641=0.36万元/人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105.56%2.5

2.641

90%2.7895%2.78=??

绝对数:2.641-2.5=0.14万元/人 120%=113.67%×105.56%

0.5万元/人=0.36万元/人+0.14万元/人

说明: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20%。绝对数增加0.5万元/人。其中,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13.67%,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36万元/人;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提高5.56%,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0.14万元/人。

第七章 劳动定额统计 练习册 P45 2.

(1).3种产品的定额完成情况:

%100)()(?+?+=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产品甲定额完成程度

%

92.113800,15000

,18%100800,153000,6==??=

%125600

,9000

,12%100600,94000,3..................==??=

产品乙

%97.96600

,39400

,38%100600,398800,4.........................==??=

产品丙

(2).3种产品定额的综合完成情况:

产品甲定额的综合完成程度

%

100?+++?=

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

92.113800,15000,18%100800,153000,6==??=

产品乙 = 125% 产品丙 = 96.97%

例1:

某企业2000年10月份有31天,工假8天,节日3天,采取一班制,每班8小时,其他资料如下:

分析要求:

①制度内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②分析该企业10月份工时的利用情况。

③分析该企业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 解答:1、

① 制度内工时数

= (日历工时-公休)×8小时×150 人 = (31-8-3)× 8 ×150 人 = 160 小时 × 150 人 = 24,000 (工时)

② 出勤工时数 = 制度 – 缺勤 = 24,000- 1,560 = 22,440

③制度内实际工时数

= 公历-公休-缺勤-停工+停工被利用-非生产 = 22,440-1,124+500-470 = 21,346

④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 加班加点 = 21,346 + 1,000 = 22,346

%

50.93%100000,24440

,22%100=?=?=

制度工时出勤工时出勤率

%

100?=

出勤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出勤时间利用率

%12.95%100440

,22346

,21=?=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 出勤率 × 出勤时间利用率 = 93.50% × 95.12% = 88.94%

A

%100)

()(?+?+=

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

100346,225

.2170,9%100346,22)5.02()170000,9(??=?+?+=

%59.102%100346

,22925,22=?=

%

100??=实耗工时总数

基本定额

合格品数量指标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B .

%

55.80%100346,220

.2000,9=??=

C .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

100)(??+?+=

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

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

%04.22346,22925,4346,2234085500,4%100346,220.21705.01705.0000,9==++=??+?+?=D .

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

100?+++?=

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59.70500

,25000

,18%100560,1470124,1346,220.2000,9==?+++?=

说明: (参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80.55%,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70.59%,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

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02.59%,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时,可完成1.0259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4,925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22.04%,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3,154小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88.94%。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2.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题3 列表:

①.

%100)()(?+?+=实耗工时总数

追加定额基本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

100680,175

.2160,8%100680,17)5.02()160000,8(??=?+?+=

%38.115%100680,17400

,20=?=

②.

%

100??=

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

合格品数量指标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

50.90%100680,170

.2000,8=??=

③.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

100)(??+?+=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合格品数量

%

89.24680,17400,4%100680,17320080,4%100680,170.21605.0)160000,8(==?+=??+?+=

④.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

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

100?+++?=

缺勤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基本定额工时

合格品数量 (即:制度工作日)

%

92.76800,20000

,16%100456,1440224,1680,170.2000,8==?+++?=

说明: (参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90.50%,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76.92%,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15.38%,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时,可完成1.1538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4,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24.89%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3,120小时,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2.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章 劳动报酬统计

1. 例

2.(2004考题)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原因。

答案及计分标准(共10分):

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26%(1分)

增长绝对额为520千元,这是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都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2分)

1由于职工人数增加了200人,使工资总额增加了200×500=100千元(1分),使工资总额提高了100/2000×100%=5%(1分)

○2由于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100元,所以工资总额增加了100×4200=420千元(1分),工资总额增长了420/2000=21%(1分)

工资总额的增长是职工人数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

126%=105%×120%(1分) +520千元=+100+420(1分) 26%=5%+21%(1分) 附:计算过程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平均职工人数

010101101T q T q T q T q Q Q T q Q ?=?=

资总额增长

由于平均工资增长使工%

=工资总额相对增长数:千元工资总额绝对增长额:262000

520

5202000252001=-=-Q Q 千元

=)绝对数:(==相对数:4204200500-60020%

100%-120%120%

4200

5004200

600???

由于职工人数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千元

=-(绝对数:==相对数:1004000)42005005%

100%-105%105%

4000

5004200

500???

2. 例2(02年考题) 资料

1〕计算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增减量,并说明车间劳动生产率变动是否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

2〕 车间劳动生产率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应如何正确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试分析之。

138.69%=103.87%×133.51%

(5.09-3.67)=(5.09-4.9)+(4.9-3.67) 3〕 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127.27%=138.72%×91.75% 240=312.6-72.6

3. (2001年)

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间存在密切关系:

(1)如何研究分析企业或部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2)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我国1999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是8543元,1998年为7669元,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6%,试分析之。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8664.3098.6%8543

=、

4.

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假定我国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是9543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6%,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669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试分析之。

答: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受制于物价水平,即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购买力高低可以用物价指数来描述。

物价指数

货币工资(平均工资)

实际工资水平=

(3分)

我们可以用实际工资指数来分析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

基期物价水平

基期平均工资

报告期物价水平报告期平均工资实际工资指数=

÷

(3分) 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9543元,1999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7669元,所以国有企业平均工资2000年比1999年提高24.44%。

124.44%7669

9543

==基期货币工资报告期货币工资货币工资指数=

(3分)

由于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98.6%,比1999年降低了1.4%,所以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水

平是:元=物价指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水平=

9678.5098.6%

9543

≈(3分)

1999年实际工资水平是7669元,所以从实际工资来看,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比1999年提高了26.20%。

126.20%7669

9678.5

98.6%124.4%≈=实际工资指数=(3分)

从绝对额来看,货币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1874(9543-7669)元,而从实际工资来看,由于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工资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2009.5(9678.50-7669)元,多出来的135.5(2009.5-1874)元就是物价指数降低的1.4%结果。(5分) 5.

(1)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2)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节约额

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生产率)

=4.2-(3×

12

15

)=4.2-3.75=0.45万元 报告期支付给职工的平均工资超支0.45万元/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提高25%,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幅度低于工资增长的幅度) 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超支额

=平均每个职工工资节约或超支额×报告期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0.45(万元/人)×3300(人)=1485万元

企业工资费用增加1485万元,因此企业产出经济效益每人降低0.45万元,企业降低1485万元。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及 答案解析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 C.企业 D.事业单位 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 A.劳动效率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效益 D.工资利润率 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 A.劳动积极性 B.文化水平 C.道德水平 D.职业技能 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 A.技术表演示范 B.师傅带学徒 C.社会成人大中专班 D. 岗位练兵 5、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称 A.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指的是 A.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B.企业人力资源数量 C.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D.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7、参加社会性的抢险救灾活动属于 A.缺勤工日 B.非生产工日 C.加班工日 D.停工工日 8、企业人力资源不包括 A.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实行个人承包人员 B.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编制外人员 C.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未出勤人员 D.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临时在国外工作人员 9、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完成单位台格产品或一定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称为 A.产量定额 B.劳动定额 C.劳动生产直 D.劳动效益 10、生产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指 A.企业工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指标 B.合格品的定额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C.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电大专科统计学原理计算题试题及答案 计算题 1某单位40名职工业务考核成绩分别为 68 89 88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单位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 — 70分为及格,70 — 80分为中,80 — 90 分为良,90 — 100分为优。 要求: (1)将参加考试的职工按考核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并编制一张考核成绩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及采用的分组方法; (3)分析本单位职工业务考核情况。 解:(1)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 的开放组距式分组,组限表示方法是重叠组限; (3)本单位的职工考核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说明大多数职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该单位的要求。 2.2004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价格(元/斤)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品种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解:先分别计算两个市场的平均价格如下: 甲市场平均价格 X m 5.5 1.375 (元 /斤) m/x 4 乙市场平均价格 X xf 5.3 1.325 (元 / 斤) f 4 说明:两个市场销售单价是相同的,销售总量也是相同的,影响到两个市场 平均价格高低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各种价格的农产品在两个市场的成交量不同 3.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 36件, 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1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劳动生产率一般只反映 A.企业的产品推销 B.企业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状况 C.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效率 D.企业生产前的决策 2.下列不属于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A.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B.劳动生产率统计 C.生活日分配统计 D.人工成本统计 3.饮食、睡眠、卫生保健时间属于 A.闲暇时间 B.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C.工作时间 D.必须支付的时间 4.单位时间内规定的生活合格产品的数量标准,称为 A.工时定额 B.产量定额 C.工作定额 D.劳动定额 5.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制度工日数 B.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6.据经验数据估算,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A.1~4倍 B.2~7倍 C.3~7倍 D.4~7倍 7.劳动生产率可表示为 A.劳动产品总量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B.劳动产品总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C.实际收益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D.活劳动消耗量与实际收益的比值 8.定额工时压缩率代表的是 A.产品定额制定规模的指标 B.劳动定额调整幅度的指标 C.产品定额制定方法的指标 D.劳动定额实行范围的指标 9.为了反映培训对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学员分组需按 A.身份、职业 B.学习专业 C.培训方式 D.培训程度 10.下列不属于 ...在职培训的是 A.劳动后备培训 B.现场培训 C.自学考试 D.继续教育 11.运用比较效益分析,确定事故损失金额和技术措施费用的关系为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计算题答案详解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计算题答案详解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1. 见教材P402 2. 见教材P402-403 3. 见教材P403-404 第三章 综合指标 1. 见教材P432 2. %86.12270 25 232018=+++= 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 3. 所以劳动生产率计划超额%完成。 4. %22.102% 90% 92(%)(%)(%)=== 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未完成计划,还差%完成计划。 5. %85.011100%8% 110% 1=?++==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完成数;所以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标因为,计划完成程度指%105%103= = 1.94%%94.101% 103% 105,比去年增长解得:计划完成数==()得出答案)将数值带入公式即可以计算公式, 上的方程,给大家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也可以得出答案,鉴于(根据第三章天)。 个月零天(也即是个月零(月)也就是大约)(上年同季(月)产量达标季(月)产量超出计划完成产量 达标期完成月数计划期月数超计划提前完成时间达标期提前完成时间完成计划的时间万吨。根据公式:提前多出万吨,比计划数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二季度方法二:从第四年第三PPT PPT 6868825.8316-32070 -7354-60--3707320181718=+=+=+==+++()天完成任务。个月零 年第四季度为止提前(天),所以截止第五)(根据题意可设方程:万吨完成任务。天达到五年第二季度提前万吨。根据题意,设第万吨达到原计划,还差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一季度方法一:从第四年第二6866891 -91*20)181718(1916707016918171816=++++=+++x x x

直属北语19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3

单选题 1(4分) : 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按其性质分类,不包括()。 A: 一次统计数据 B: 二次统计数据 C: 三次统计数据 D: 四次统计数据 2(4分) : 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组次数与()变量总次数的比率。 A: 全部 B: 最小 C: 最大 3(4分) : 工资总额从结构构成上看,可分为基本工资和下列哪项。()。 A: 辅助工资 B: 津贴 C: 公积金 4(4分) : 下列哪个指数专门用于综合反映各组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体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 A: 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 B: 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 C: 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 5(4分) : 成数是以对比基数为多少所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A: 5 B: 10 C: 20 D: 100 6(4分) : 四分位差就是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个四分位数之差 A: 一 B: 二 C: 四 7(4分) : 按生产工作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将某种作业完成工作量与下列哪项相比,用以反映劳动者平均每人每天工作量。()。 A: 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日数 B: 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时数 C: 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日数 D: 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时数 8(4分) : 计算时期指标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一般采用()。 A: 简单算术平均数法 B: 加权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9(4分) : 全距是数列中两个极端数值之()。 A: 和 B: 积 C: 减 D: 差 10(4分) : 按填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 A: 综合统计报表 B: 企业报表 C: 事业单位报表 多选题 1(4分) : 时点数列特点包括()。 A: 时点数列中各项数据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B: 时点数列中各数据的大小与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C: 时点数列中各数据的大小与间隔长短直接关 D: 系时点数列中的数据是通过间断性调查登记取 2(4分) :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在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前提 B: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是进行空间比较的基础 C: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D: 人力资源静态平均指标可用于数量上的估计推断 3(4分) : 辅助工资通常包括()。 A: 奖金 B: 津贴和补贴 C: 加班加点工资 D: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4(4分) :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包括()。 A: 登统方法不同 B: 可加性不同 C: 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不同 D: 可减性不同 5(4分) :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认识人力资源总体现象的起点 B: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计算其他综合指标的基础 C: 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宏观与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

2014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练习题

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10月委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准确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各企业应该执行的原则是()建议参考C A、主管部门统计 B、基层统计 C、谁发工资谁统计 D、管理人员统计 2、计算个人劳动定额完成率采用的产品,不包括()建议参考B A、合格品 B、工人自身原因造成的废品 C、非工人自身 D、系统设计错误造成的废品 3、当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小于100%,但工作总量计划完成指标大于100%,可以说明企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建议参考D A、降低了 B、没有变化 C、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D、提高了 4、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范围最广的一项综合指标是()建议参考A A、能力 B、体力 C、智力 D、文化水平 5、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的设计原则不包括()建议参考A A、个体性原则 B、主导因素原则 C、定量化原则 D、模糊灰色原则 6、考核企业劳动者应该工作的时间总量指标是()建议参考C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B、日历工作时间 C、制度工作时间 D、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7、间接经济损失的确定,一般以相对于直接经济损失倍数的经验数据估算的是()建议参考D A、1-2倍 B、2-7倍 C、3-7倍 D、4-7倍 8、企业从业人员获取报酬的形式是()建议参考B A、货币 B、货币和实物 C、证券 D、工资 9、企业人力资源考评的范围是()建议参考A A.全体员工 B.全体生产工人 C.全体基本生产工人 D.管理人员和基本生产工人 10、劳动产品总量与活劳动消耗量的比值代表()建议参考D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效益 C、生产总值 D、劳动生产率实物量指标 11.文化程度指标一般通过()反映。建议参考D A.学位 B.智商 C.能力 D.学历 12、如果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增加,职工平均人数不变,则平均人工成本()建议参考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13、反映劳动争议普遍程度的指标是()建议参考A A、每千名职工劳动争议件数 B、平均每件劳动争议人数 C、每千名女职工劳动争议件数 D、某项争议件数占争议总件数的比重 14、动态分析一般需要对事物作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一系列分析指标和方法。建议参考A A、时间数列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量 D、动态曲线图 15、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建议参考B A、在0到1之间 B、在-1到1之间 C、在-1到0之间 D、在-0.99到0.99之间 16.回归方程可以说明在相关条件下两现象相关的()建议参考B A.密切程度 B.数量变化关系 C.可信程度 D.不可信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有()。建议参考ACDE A专业构成 B比例构成 C年龄构成 D性别构成 E技术构成 2、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停工被利用时间计入()。建议参考BE A、损失的工作时间 B、停工时间 C、非生产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E、制度工作时间 3、年平均人数是指()建议参考BCE A.报告年人数总和 B.报告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C.各季平均人数的平均数 D.年中人数 E.各月平均人数的平均数 4、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的主要体现在()建议参考ABCDE A、女职工和未成年人职工的保护费用 B、实施劳动保护措施项目支付的费用 C、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D、保健食品费用 E、安全宣传教育费用 5、对工伤事故应采取的三不放过态度是()建议参考ABD A、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B、事故没有查清不放过 C、没有防范经费不放过 D、有关人员和群众没有吸取教训不放过 E、没有经验不放过 6、计算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指标时,应遵循的可变性原则有()建议参考BDE A、计量单位可比 B、时间范围可比 C、计算方法可比 D、空间范围可比 E、计算口径与范围可比

2017年7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组距分组中,分组标志在每组中取的最大值称为 A .上限 B .下限 C .组距 D .全距 2.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A.∑∑=0010q p q p I q B. ∑∑= 0111q p q p I q C. ∑∑=0001q p q p I p D. ∑∑=1011q p q p I p 3.统计某个时点,诸如某月、某季度、某年度的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企业人力资源规模总量指标是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 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4.根据所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等级、岗位及工期等角度进行划分,可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A .社会属性结构 B .工作属性结构 C .自然属性结构 D .单位属性结构 5.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是指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出勤时间 C .日历时间 D .非生产时间 6.下列正确计算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的公式是 A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B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C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D .制度内实际劳动工时=制度劳动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 7.用来表示劳动效益的“逆指标”是 A .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 B .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C .单位劳动消耗量产生的实际收益 D .单位实际收益所消耗的劳动量 8.表明企业人均新创造的价值增大,也表明工业企业每个生产者提供了多少新创造价值,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职工活劳动的生产成果,并且说明了企业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的效果的指标是 A .净产值劳动生产率 B. 增加值劳动生产率 C .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 D. 劳动生产率的工作量 9.规定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完成单位质量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标准是指 A .工时定额 B .工作定额 C .产量定额 D .劳动定额

统计学计算题答案..

第 1 页/共 12 页 1、下表是某保险公司160名推销员月销售额的分组数据。书p26 按销售额分组(千元) 人数(人) 向上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频数 12以下 6 6 160 12—14 13 19 154 14—16 29 48 141 16—18 36 84 112 18—20 25 109 76 20—22 17 126 51 22—24 14 140 34 24—26 9 149 20 26—28 7 156 11 28以上 4 160 4 合计 160 —— —— (1) 计算并填写表格中各行对应的向上累计频数; (2) 计算并填写表格中各行对应的向下累计频数; (3)确定该公司月销售额的中位数。 按上限公式计算:Me=U- =18-0.22=17,78 2、某厂工人按年龄分组资料如下:p41 工人按年龄分组(岁) 工人数(人) 20以下 160 20—25 150 25—30 105 30—35 45 35—40 40 40—45 30 45以上 20 合 计 550 要求:采用简捷法计算标准差。《简捷法》 3、试根据表中的资料计算某旅游胜地2004年平均旅游人数。P50 表:某旅游胜地旅游人数 时间 2004年1月1日 4月1日 7月1日 10月1日 2005年1月1 日 旅游人数(人) 5200 5000 5200 5400 5600 4、某大学2004年在册学生人数资料如表3-6所示,试计算该大学2004年平均在册学生人数. 时间 1月1日 3月1日 7月1日 9月1日 12月31日 在册学生人数(人) 3408 3528 3250 3590 3575

(完整word版)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计算题 质量:表示平均程度的量,是相对量,一般有劳动生产率(Q )、平均工资(X )、平均人工成本(L )。 质量变,数量固定在报告期。 数量:表示数目多少的量,是绝对量,一般有平均人数(T )、比重(F )。 数量变,质量固定在基期。 第三章 例:某制造企业年5月份(31天)有制度公休日11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全日缺勤5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全日停工100工日,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全日非生产300工日,非全日非生产200工时;公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小时。 求:(一)该企业的(1)日历工日数、(2)公假工日数、(3)制度工日数、(4)出勤工日数、(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6)全部实际工日数; (二)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 解: ? (1)日历工日数=800×31=24800日 ? (2)公假工日数=11×800=8800日 ? (3)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800×20=16000日 ? (4)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缺勤工日=16000-500=15500日 ? (5)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 =15500 - 300-400+100=14900日 ? (6)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工日=14900+100=15000日 15500 100%100%96.88% 16000=?=?=出勤工日出勤率制度工日14900 100%100%96.13% 155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工日14900 100%100%93.13% 16000=?=?=制度内实际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工作日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1.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名称的是( )。 A. 总体 B. 标志 C. 指标 D. 单位 2. 在组距分组中,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称为( )。 A. 全距 B. 组中值 C. 下限 D. 组距 3. 说明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的指标是(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质量指标 D. 平均指标 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平均指标的特点( )。 A. 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 B. 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 C.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异质性” D.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同质性” 5. 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 A. ∑∑= 0010q p q p I q B. ∑∑= 111q p q p I q C. ∑∑=000 1q p q p I p D. ∑∑=101 1q p q p I p 6. 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 A. 生活日分配统计 B. 劳动生产率统计 C. 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D. 人工成本统计 7. 主要解决同一公司具有多重身份时其所管辖员工的人力资源规模统计范围的身份归属问题的是( )。 A. “为谁工作谁统计” B. “谁法人随谁统计” C. “谁拿工资统计谁” D. “谁发工资谁统计” 8. 明确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的变动情形的统计是( )。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9. 可以处理一些初入职者、工作调动者或离职员工、被裁员者、参军入伍或离职进修者等人员的人力资源归属问题的依据是()。 A. “谁拿工资统计谁”原则 B. “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C. “为谁工作谁统计”原则 D. “谁法人随谁统计”原则 10.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 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 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 C. 出国探亲人员 D. 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 11. 主要指该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的数量来自于企业现有劳动力退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形式是()。 A. 自然增员 B. 机械增员 C. 自然减员 D. 机械减员 12.我国现有职业结构分类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至今该《大典》的大类结构和分类依然保持不变。沿用的《大典》职业结构大类与中类分别有()。 A. 66个和413个 B. 8个和66个 C. 66个和1838个 D. 413个和1838个 13. 按照国家(或企业)制度规定应该出勤上班劳动的时间是指()。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制度公休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劳动时间 D. 全部实际劳动时间 14. 企业员工在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劳动的时间是指()。 A. 缺勤时间 B. 出勤时间 C. 非生产时间 D. 停工时间 15.做饭、购物、缝洗、清扫、照料家庭成员等时间属于()。 A. 个人生活必需的时间 B. 家务劳动时间 C. 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 D. 闲暇时间 16.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 制度劳动时间 B.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C.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D. 停工被利用工日数 17.下面不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 社交时间 B. 上下班路途时间 C. 医疗卫生保健时间 D. 工间操时间

《统计学》计算题型与参考答案

《统计学》计算题型 (第二章)1.某车间40名工人完成生产计划百分数(%)资料如下:9065 100 102 100 104 112 120 124 98 110110 120 120 114 100 109 119 123 107 110 99 132 135 107 107 109 102 102 101 110 109 107 103 103 102 102 102 104 104 要求: (1)编制分配数列;(4分) (2)指出分组标志及其类型;(4分) (3)对该车间工人的生产情况进行分析。(2分) 解答: (1)

(2)分组标志:生产计划完成程度 类型:数量标志 (3)从分配数列可以看出,该计划未能完成计划的有4人,占10%,超额完成计划在10%以内的有22人,占55%,超额20%完成的有7人,占17.5%。反映该车间,该计划完成较好。 (第三章)2.2005年9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和成交量、成交额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农贸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8分)并分析说明原因。(2分) 解答: (1)x 甲=∑∑m x m 1=24 8.41 6.36.314.24.21246.34.2?+?+?++=30/7=4.29(元) x 乙= ∑∑f xf = 1 241 8.426.344.2++?+?+?=21.6/7=3.09(元) (2)原因分析:甲市场在价格最高的C 品种成交量最高,而乙市场是在最低的价格A 品种成交量最高,根据权数越大其对应的变量值对平均数的作用越大的原理,可知甲市场平均价格趋近于C ,而乙市场平均价格却趋近于A ,所以甲市场平均价格高于乙市场平均价格。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和答案

欢迎阅读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力资源统计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1 A B C、企业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A B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考勤卡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 A、统计台账 B、统计报表 C、原始记录 D、统计年表 7、下列属于劳动保护措施的是()。 A、辅助房屋及设施 B、企业新建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措施

C、公共浴室 D、修养所 8、下列计算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的公式正确的是()。 A、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D、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缺勤时间-非生产时间 9、下列不属于企业社会保险统计范围的指标是()。 A、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 B、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C、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E 12 A B C D E 13 A B C D E、使用的劳动工具和体位状况等 14、企业劳动争议统计的原则有()。 A、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 B、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 D、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E、劳动争议是必须提出申诉的 15、为了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经济的活动情况,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包括()。 A、原始记录的名称和编号 B、活动内容的记载 C、计量单位

精选精选月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11467)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科研机构 B.居民家庭 C.企业 D.事业单位 2、决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的指标是 A.劳动效率 B.劳动生产率 C.劳动效益 D.工资利润率 3、出勤率反映的是员工的 A.劳动积极性 B.文化水平 C.道德水平 D.职业技能 4、下列不属于现场培训的是 A.技术表演示范 B.师傅带学徒 C.社会成人大中专班 D. 岗位练兵 5、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

之间的比值,称. A.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指标 B.劳动效益 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 D.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 6、人在劳动中运用劳动能力综合水平的高低程度指的是 A.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B.企业人力资源数量 C.企业人力资源总量 D.企业人力资源结构 7、参加社会性的抢险救灾活动属于 A.缺勤工日 B.非生产工日 C.加班工日 D.停工工日 8、企业人力资源不包括 A.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实行个人承包人员 B.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编制外人员 C.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未出勤人员 D.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临时在国外工作人员 9、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完成单位台格产品或一定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时间消耗标准,称为 A.产量定额 B.劳动定额 C.劳动生产直 D.劳动效益 10、生产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劳动条件失常情况下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是指 A.企业工人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统计指标 B.合格品的定额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2014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某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计划执行结果仅提高4%,则劳动生产率的任务仅实现一半。(错) 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错) 3、制定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调查对象。( 错) 4、正相关指的就是因素标志和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上升的。( 错) 5、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反映出来。(对) 6.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时间序列,季节比率大于1,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由于季.的影响使实际值高于趋势值,(对) 7.特点是“先对比,后综合。”(错 8.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时,应用首尾折半的方法。( 错) 9.均数指数的计算特点是:先计算所研究对象各个项目的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总指数。( 错) 10.和样本指标均为随机变量。( 错) 11.距数列中,组数等于数量标志所包含的变量值的个数。(对) 12.中值是各组上限和下限之中点数值,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 错) 13.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14.变异度指标越大,均衡性也越好。( 对) 15.于资料的限制,使综合指数的计算产生困难,就需要采用综合指数的变形公式平均数指数。( 错) 16.计量是随机变量。(对) 17.数虽然未知,但却具有唯一性。(错) 18.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19.以经常进行,所以它属于经常性调查(错) 20.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样本均值是可知的。()答案未 21.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个体。(错) 22.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个体的。(对) 23.志表明个体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错) 24.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错) 25.计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所以数量标志就是统计指标。(错) 26.标及其数值可以作为总体。(错) 27.润这一标志可以用定比尺度来测定。(错) 28.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55分,78分,82分,96分,这4个数字是数量指标。(错) 29.术学派注重对事物性质的解释,而国势学派注重数量分析。(错) 30.是统计研究现象总体数量的前提。(对) 31.析中,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水平法和方程两种。(错) 32.数值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同理,相关系数的数值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对 33.志是总体同质性特征的条件,而不变标志是总体差异性特征的条件。(错) 34.度具有另外三种尺度的功能。(对) 35.民旅游意向的问卷中,“你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应归属于事实性问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人力资源统计学》复习资料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练习册P1-P4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开发与利用以及其它劳动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研究范围是:企业人力资源诸现象。 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 企业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P3). 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工资。 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内容:(P9) (1)企业人力资源量与配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优化配置、比例配置、均衡配置等。 人力资源的构成有专业构成、技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 (2)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统计;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主要指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3)企业人力资源的生活日分配统计; (4)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 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计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安全生产统计或工伤事故统计、职业病统计、劳动环境统计等。 (5)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率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水平。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也可决定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定额统计; (7)工会参与统计; (8)企业人力资源考评与奖惩统计; (9)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报酬统计; (10)职业技能开发统计; (11)人力费用统计; (12)劳动争议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过程:三个阶段 (1)一是搜集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的原始资料,称为统计调查。 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内每个单位人力资源现象的具体事实及其所表现的数量特征进行登记,搜集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数量方面所需要的原始资料。 (2)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汇总,称为统计整理; 主要是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汇总,以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现象总体的特征,为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3)三是对统计整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编写统计分析报告,称为统计分析。 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发展趋势、原因和特点,发现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组织的布局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布局相对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原始记录。 从现象上看,市场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售后服务的竞争。市场竞争实质是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水平的竞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 (*)(练习册P6-P12 )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及构成情况; 二是分析和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是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潜力,为劳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页脚内容1 人力资源统计学题库 1.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与属性名称的是( )。 A. 总体 B. 标志 C. 指标 D. 单位 2. 在组距分组中,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称为( )。 A. 全距 B. 组中值 C. 下限 D. 组距 3. 说明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不同数量特征的对比关系的指标是(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质量指标 D. 平均指标 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平均指标的特点( )。 A. 只有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才能平均 B. 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抽象化 C.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异质性” D. 被平均的对象须满足“同质性” 5. 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 与商品的销售量为q 时,帕氏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 )。 A. ∑∑=0010q p q p I q B. ∑∑=0 11 1q p q p I q C. ∑∑=000 1q p q p I p D. ∑∑=1 01 1q p q p I p

6. 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A. 生活日分配统计 B. 劳动生产率统计 C. 劳动产品库存量统计 D. 人工成本统计 7. 主要解决同一公司具有多重身份时其所管辖员工的人力资源规模统计范围的身份归属 问题的是()。 A. “为谁工作谁统计” B. “谁法人随谁统计” C. “谁拿工资统计谁” D. “谁发工资谁统计” 8. 明确比较两个不同时期企业人力资源规模的变动情形的统计是()。 A. 动态比较统计 B. 人员增量统计 C. 时点规模统计 D. 时期规模统计 9. 可以处理一些初入职者、工作调动者或离职员工、被裁员者、参军入伍或离职进修者 等人员的人力资源归属问题的依据是()。 A. “谁拿工资统计谁”原则 B. “谁发工资谁统计”原则 C. “为谁工作谁统计”原则 D. “谁法人随谁统计”原则 10. 企业人力资源包括()。 A. 自费脱产学习人员 B. 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计划外员工 C. 出国探亲人员 D. 参加劳动的在校学生 11. 主要指该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的数量来自于企业现有劳动力退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形式 是()。 A. 自然增员 B. 机械增员 C. 自然减员 D. 机械减员 页脚内容2

(完整版)统计学复习题答案

一、主要术语 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推断统计 ....: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观测数据 ....: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 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异众比率 ....: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四分位差 ....:也称为内距或四分间距,上四分位数与下四分位数之差. 。 显著性水平 .....:假设检验中发生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记为 P-.值.:也称观察到的显著性水平或实测显著性水平,是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来的概率。 拟合优度检验 ......:根据样本观测结果与原假设为真条件下期望结果的吻合程度,来检验总体是否服从某种分布。一般地,可以用于任何假设的概率分布。 独立性检验 .....: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多个总体比例差异检验 ..........:检验多个总体比例是否都相等。 消费者物价指数 .......: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反映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股票价格指数 ......: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 二.简答和计算P41—P42: 2.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的特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的特点:方便抽样、定额抽样、立意抽样、滚雪球抽样和空间抽样。 2.6你认为应当如何控制调查中的回答误差? 回答误差是指被调查者接受调查时给出的答案与实际不符。导致回答误差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理解误差、记忆误差及意识误差。 调查一方在调查时可协助被调查者一方共同完成调查,被调查方不了解的调查方可帮助解释、阐明,这样可减少误差。 2.7怎样减少无回答?请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你所考虑到的减少无回答的具体措施。 可通过优选与培训采访人员、加强调查队伍管理、准确定位调查对象、保证问卷的送达率等加以预防,采取物质奖励、消除疑虑、提前告知和事中提醒等加以控制,采用多次访问、替换被调查单位、随机化回答技术等方法来降低无回答率。 2.8如何设计调查方案? 第一步:确定调查目的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第三步: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第四步:调查表格和问卷的设计 第五步: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等

统计学计算题答案(课后)

9. (1)工人日产量平均数: 45 60 55 140 65 260 75 150 85 50 660 =64.85(件 / 人) (2)通过观察得知,日产量的工人数最多为 260人,对应的分组为 60~70,则众数在60~70这一组中,则众数的取值范围在 60~70 之间。 利用下限公式计算众数: n x f i i i 1 n f i i 1 众数M ° (f m f m 1 )

=65.22 (件) (3)首先进行向上累计,计算出各组的累计频数: 10.(1)全距 只=最大的标志值一最小的标志值 =95—55=40 x f ⑵平均日装配部件数x ―」 55 4 65 12 75 24 85 6 95 4 50 =73.8 (个) n _ X i x f i i 1 n 260 140 (260 140 (260 15C) (70 60) 660 1 2 330.5 比较各组的累计频数和 330.5,确定中位数在60~70这一组 利用下限公式计算中位数: ~~2- S m 1 M e L 壬 60 660 200 2 (70 60) 65(件) 260 ⑷分析:由于x M e M o , 所以该数列的分布状态为左偏。 平均差 A.D

f i i 1 |55 73.8 4 |65 73.8| 12 |75 73.8| 24 |85 73.8 6 |95 73.8 4 4 12 24 6 4 =7.232 (件)

⑷标准差系数V -100% x 9.93 73.8 13.46% X i f i 30 4 50 25 70 84 90 126 110 28 267 =81.16 (件) 乙企业的平均日产量X 乙 xf j 30 2 50 8 70 30 90 42 110 18 2 (X i X) f i i 1 n f i i 1 2 2 2 2 2 (55 73.8) 4 (65 73.8) 12 (75 73.8) 24 (85 73.8) 6 (95 73.8) 4 ⑶方差 4 12 24 6 4 =98.56 (个) 标准差 n (x x)2 f i i 1 n 、、98.56 9.93(件) 13. 甲企业的平均日产量x 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