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

西双版纳基诺族大鼓舞是一项古老而盛行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诺族大鼓舞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年前的唐朝时期,当时基诺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基诺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大鼓舞这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基诺族大鼓舞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繁荣等。在基诺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大鼓舞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每当有喜庆事宜或重要节日时,基诺族人都会组织大鼓舞表演,以庆贺和祈福。

基诺族大鼓舞是一种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演唱等。在表演时,基诺族人穿上传统的服饰,并手持象征祝福和吉祥的物品,如鲜花、书籍等。他们在大鼓的节奏下起舞,舞蹈中充满了朴实、生动、自然等特点。演唱部分则是用基诺族自己的语言唱出对神灵、家族、天地等的祷告和赞颂。

如今,基诺族大鼓舞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在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政府和民间团体都积极发力,通过各种途径对大鼓舞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政策,为大鼓舞表演提供了更好的场地和条件。另一方面,民间团体则通过组织展演、培训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大鼓舞,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总之,基诺族大鼓舞作为西双版纳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和现状都值得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案,实现对大鼓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云南西双版纳概况

一、云南西双版纳概况 一、基本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成立最早的自治州。西双版纳为傣语地名,傣语音译“西双”即十二,“版纳”即千块田,意译为“向封建领主提供贡赋的十二个行政单位”。全州国土面积19125平方公里,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共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有10个县级国营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全州总人口106万人 位于云南省东端的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以其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遐迩,名列我国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全州总面积19184.45平方公里,人口79.6万,下辖景洪市和猛海、猛腊两县。这里居住著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佤、瑶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傣族占1/3,汉族占1/3,其他民族占1/3。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温季从5月至10月。终年无霜雪。年雾日达108—146天。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於旅游观光。 西双版纳的基本州情可以概括为: 一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点的自然资源富集。西双版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两季分明,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2400个小时、年平均气温18-20℃,是理想的避寒之地。热带、亚热带光热水土的丰厚条件造就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优势,作为全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好的一块绿洲,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67.69%,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8万公顷。在这片仅占全国1/500的国土上,有植物种类5000多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动物种类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被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现有胶园358万亩。是中国普洱茶的故乡,有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群落,境内六大古茶山有8万多亩上百年栽培型古茶园以及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傣药南药资源富集,傣医药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民族传统医药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的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北方人避寒过冬,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海内外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二是以纯朴自然为特色的民族风情浓郁。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种民族及尚未归类的空格人、补过人、克木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2%,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有30.27万人,占总人口的34.4%,1979年我国最后确认的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有2.02万人。解放以来,通过《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孔雀公主》、《澜沧江边蝴蝶会》等电影、歌曲、舞蹈、文学作品,以及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和关怀,使西双版纳的神奇美丽逐渐为世人所知晓。西双版纳各民族独特的民居民俗,多彩的民族服饰,众多的民族节日,各民族的宗教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茶叶文化以及舞蹈艺术、歌唱艺术、民间工艺等汇集成丰厚的民族文化。傣族的“泼水节”、“赞哈”、制陶和基诺族的大鼓舞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

基诺族

基诺族 1.泥弹弓 泥弹弓一般用竹片制成,首先把竹子削成竹片,砍成长4尺、宽1寸的竹片,弯成弓状,再用动物的筋做成弓弦,套在弓上,弦的中间留一个小方孔,用于安放泥弹。泥弹是用胶泥做成的,做成小圆球,必须阴干。这样泥丸会变得十分坚硬。这种泥弹弓可用来猎取小动物。使用的时候,先装上泥丸,一手拉弓,一手握方框和泥丸,用力向后拉框,对准目标,放框将泥丸射出。基诺人在节假日期间,都会举行这种泥弹弓比赛。射击姿势一般分为跑姿、立姿两种。靶上点有蜡烛或香,规定射击次数;射中目标多者为胜。 2.顶竹竿 基诺族一种竞力性运动。用于比赛的竹竿长3米,直径10厘米左右。先在场地上划一条中线,赛前双方将包头布解下围在腰上,两人相对,各顶住竹竿的一端。竹竿的中点对正地面的中线。双手不得碰竿,成弓步站稳。一声号令,两人均用力将竹竿顶向对方。以弓步前进,脚先踩上中线者为胜。 3.打鸡毛球 打鸡毛球是基诺族青年男女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特别是逢年过节,除了跳大鼓舞,打鸡毛球最热闹。鸡毛球用公鸡脖颈上的美丽羽毛捆绑成束,但不用脚踢而用手打。相传,基诺族因无文字,就以盐巴、辣子、火炭、鸡毛等传送信息(为特级信息),接到急信,速到指点的地方,违抗者,各杀无论。1941年到1944年国民党兵攻打基诺族,基诺族奋起反抗(汉称攸乐起义)这种信息使用最广。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这种象征性的打鸡毛球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赛时,可由两人对打或多人对打,也有已婚青年同未婚青年对打,家族与家族或寨头和寨脚对打。对打时,场地中间划一条横线,双方各居一边,一方打过去的球,另一方不能让它落地,必须迅速用手打过来,不打过横线落地即算输。 4.大鼓舞 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 西双版纳基诺族大鼓舞是一项古老而盛行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是基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诺族大鼓舞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年前的唐朝时期,当时基诺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居住在边远的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基诺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大鼓舞这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基诺族大鼓舞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族繁荣等。在基诺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大鼓舞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每当有喜庆事宜或重要节日时,基诺族人都会组织大鼓舞表演,以庆贺和祈福。 基诺族大鼓舞是一种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演唱等。在表演时,基诺族人穿上传统的服饰,并手持象征祝福和吉祥的物品,如鲜花、书籍等。他们在大鼓的节奏下起舞,舞蹈中充满了朴实、生动、自然等特点。演唱部分则是用基诺族自己的语言唱出对神灵、家族、天地等的祷告和赞颂。 如今,基诺族大鼓舞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在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政府和民间团体都积极发力,通过各种途径对大鼓舞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政策,为大鼓舞表演提供了更好的场地和条件。另一方面,民间团体则通过组织展演、培训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大鼓舞,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总之,基诺族大鼓舞作为西双版纳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和现状都值得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有更多的措施和方案,实现对大鼓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一、风景地貌 保护区境内地貌复杂,多姿多态,有低山、中山、丘陵、河谷和盆地等地貌。 勐养片中部的分水岭,部位起伏缓和,大部分山丘海拔为1100──1300 m。西部濒临澜沧江其干流和一级支流沿岸附近为深切、陡峻的山地。 勐仑片半数以上地区为海拔1000 m以下的低山岩溶地貌,东部因地下水的溶蚀和地一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上部起伏缓和,林林青翠,上有峰丛。下部切割很深而陡峻,石骨林立,山环水绕,洞穴处处。其上雨林保持完整,形成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观。 勐腊片西部南贡山是一列断块上的高地,南贡山的雷公岩海拔2007 m,是保护区内最高点,险峰兀立,幽深莫测。 二、风景水体 澜沧江干流流经勐养片西侧,最大流量在9月,为12800 m3/秒,最小流量在4月,为359 m3/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45 m3/秒,现可通行50—140吨机船。沿岸风光绮丽,保护区内为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区外有不少优美的人工橡胶林。景洪电站建成后江水沿南木养河临近大河边寨,其淹设线高程603米,在保护区范围内形成730公顷的水体。其中从江边寨面段水本面积约100公顷,水体周围有茂密的森林环境。 罗棱江是澜沧江的重要支流。在勐仑盆地发生一个大转弯,形成葫芦状的半岛(称葫芦岛)。水体秀丽,与保护区珠联壁全,相映成趣。 保护区境内有溪涧百条,流水淙淙,景色优美。 三、旅游气候 保护区地处热带北缘,常年无冬。境内各地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大体上800米以下为北热带气候,800—1500米为南亚热带气候,1500—2000米为中亚热带气候,海拔每增高100 m,气温平均递减0.51度。由于保护区处于海拔相对较高位置,又有良好的森林环境,因而具有比城镇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例如:勐养片的野象谷,最热月份的氚比景洪市平均约低4度,气候相对凉爽,不仅可以避寒,而且可以避署,开展旅游,四季皆宜。 保护区年降水量丰富,干湿季分明。6月至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水量的82%,11月至年5月为旱季,只占年降水量15%至18%。冬春多雾,年雾日为115至145天,弥补了旱季水份的不足。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8%至88%,平均在82%以上。平均风速0.5至1.3M/秒。静风率为55%至72%,是中国著名的静风区。 四、森林植被 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其主体当属保护区。据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4152种,占全国总数的14%,不同地质年代的植物种类和区系成分常常结合在一个植物群落里。镶巅交错,异彩纷呈。森林面积萑214859公顷,占保护区土地总面积的88.9%,其中:热带雨林13920公顷热带季雨林3041公顷;亚热带常纱阔叶林180301公顷;落时阔叶林155公顷;暖性针时林42公顷;竹林14316公顷;灌木林2724

社会实践报告

一、活动背景 为积极响应中央民族大学校团委引导学校各族学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提高实践本领,切实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向建党90周年、建校60周年献礼,我们组织了一只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将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进行实地调查,充分发挥团队的专业优势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调研,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认识,深入体会“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核心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深入体会“心系民族地区民生,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即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民族地区调研活动的活动主题,并且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的预期目的。 二、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对获得的调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刻的探讨与总结,详尽地了解基诺族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探究该镇未来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一些我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对西双版纳州基诺族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将其三十年来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有助于以后更多调研的开展。同时希望我们的研究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明确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探究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以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调查与分析能力,更培养了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调研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通过实地调研时的访谈、走访、观察等途径,我们细致深入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学以致用的平台,让我们有时间、有机会深入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用我们各族、各专业的大学生的视角来认识问题,用我们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用我们

基诺山寨景区简介

基诺山寨景区简介 基诺山寨景区简介 网友评论0 条基诺族山寨 基诺山寨景区是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的下属子公司,是西双 版纳旅游北线上的新兴景点,总投资 900 多万元。景区坐落在 峰峦叠障、绿荫苍翠、群山环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诺 山,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基诺乡巴坡寨,东经 100° 53ˊ 33″,北纬21° 53ˊ 11″ , 平均气18温— 20℃,距景洪 26 公里、勐养 10 公里、基诺乡政府 3 公里。这里是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 化保护区,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并以基诺文化 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是了解基诺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基诺族又称攸乐人,是 1979 年 6 月 6 日,被国务院确认的 55 个少数民族中最后的一个单一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一 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 市的基诺乡,总人口只有两万余人。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民族 比较关心,先后有江泽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 家领导人到巴坡村、扎吕村探望过基诺人民。基诺族创世

女神——阿嫫腰北雕塑 原始社会的脚步在这里停留了很久很久,20 世纪 50 年代初 期,氏族公社的炊烟仍在这方水土的上空袅袅飘荡。这里有昔 日远古的大公房;有残存的刻木记事;有被确定为西双版纳州 50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基诺大鼓舞,由名基诺 族民间演员及 16 个大鼓组成表演,阵容庞大、气势恢弘;有 被列为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具有原始狩猎特色 的乐器奇科、布姑演奏。基诺山寨景区以巴坡自然村寨为依 托,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的原始宗教文 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及秀 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给游客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 返。基诺族大鼓舞 景区主要游览内容有:“牛角字”、“大鼓门”、“牛头路”、“祭祖先 玛黑、玛妞”,“奇科、布姑演奏”、“拴平安线”、“创世女神阿膜腰 北塑像”、“太阳花坛”“、敬酒迎宾”、“基诺族图腾柱”、“大公房 基诺文化博物馆”、“基诺族成年礼”、“卓巴房及卓巴 文化馆”、“织‘砍刀布’”、“基诺大鼓舞”、“打铁”及以展示西双版纳边境土著文化为主题的“土著部落”。

基诺族的建筑特点(这个古老的山寨)

基诺族的建筑特点(这个古老的山寨) 西双版纳,一个聚居着13个民族,森林繁茂密集充满着神秘感的自治州,位于云南的最南端,相邻泰国、越南。自古曾用“彩云南现”来形容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而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县内的一个古寨,居住着一个更为神秘的少数民族—基诺族。 鲜为人知的是,我们都知道有56个民族,或许不清楚基诺族是1979年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基诺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对于“基诺”的解悉,听基诺族的导游说是“舅舅的后人”或“舅舅的民族”这类意思。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其祖先是孔明先生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中途睡觉掉队。后来,孔明命其留下种茶耕作,并依他的帽子样式盖房安寨。 跟随导游进入基诺族寨子,看到壮观的阿嫫腰北倒下去时的巨大雕塑,一对基诺族的男女雕塑立墓前。每一个神秘之地总有其神话历

史文化,神话传说中,阿嫫腰北是基诺族的女神,阿嫫意母亲,腰意为大地,北意为创造。阿嫫腰北神像是基诺族人最膜拜的神像。 阿嫫腰北墓旁有个茅草亭吊挂着一个大鼓(太阳鼓)。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太阳鼓每逢基诺族的节日一定会出现,这时候族民会欢舞,来庆祝一年的丰收,同时它会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相传,远古时,天地灾难,基诺族先人躲在大鼓里才幸免于难。 自古以来,男耕女织是古人一种生活方式。基诺族人一直将这种传统的技艺传承下来至今。基诺族的织布方式有别于其他族,其用棱子来回穿梭,再用形似砍刀的木版压紧,把织成的布称为“砍刀布”。砍刀布色彩鲜艳,蓝、红、黑色条,色调质朴,有着强烈的浓郁的民族特色。 基族族的住房主要是干栏式竹楼,茅草覆顶。人住竹楼上,楼下养牲畜及堆放杂物。房屋一般建在较平坦、背风、近水源的地方。在基诺族建筑中有一种叫大公房,高有七八米,长有三四十米,而住在大公房里的是若干外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也就是氏族家庭,一个寨里有几个父系氏族就有几幢大公房。 在基诺族的竹楼下,挂着吃的竹笋,竹编的桌、椅、板、凳、床、箱,农耕用的剁铲,狩猎用的弯弓、跳签。这些生活物品和农作工具,让外面的人看来是多么的新奇,中华文族五千年文华的历史长河,先人们的生活点滴都让我们有着无限的暇想,感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先人们辛勤劳作和无比的智慧。

西双版纳最后一个确定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山寨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山寨之行是趣味十足的游历。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但最后一个确立为少数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 9 7 9 年6 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 5 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进入基诺族山寨,迎接的男女典型体现基诺族的穿戴: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 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 基诺族的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和玛妞》,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使得族群繁衍,所以他们崇拜母性和舅舅为大。进入山寨后见到仰视造型的巨大丰满母性造型 大鼓舞展示是基诺族大型的祭祀性娱乐活动,每年的2月6日—8日“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村里最高长老卓巴率领村民们面对着大鼓祭神灵和祖先,然后围绕大鼓翩翩起舞,基诺语称“司吐国”,译为大鼓舞。大鼓的四周镶嵌着形似太阳光芒的木楔,故大鼓被称作“太阳鼓”,大鼓舞也被称作太阳鼓舞。关于大鼓舞来历:传说在远古时期,大地被洪水淹没,创世女神阿嫫腰北将玛黑、玛妞放入大鼓中,躲过了灾难,并且繁衍了基诺人。为了纪念女神和祖先,大家跳起大鼓舞,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 现在,基诺族大鼓舞已被确定为我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她们在一起,都显得热情、自然舒适,约请照相没有扭捏,笑意盈盈,在此处放松的是心境 过去民族盛行大耳垂,现在已经改变了,其中的奥秘值得琢磨 我的基诺族小导游,胖墩墩的开朗十足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与现状【摘要】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源自基诺族传统文化, 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舞蹈、音乐与戏剧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地,基诺族大鼓舞得到了广泛传承 与发展,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诺族大鼓舞在现代社 会中仍保持着重要的价值,能够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为了保护与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与社会组织一直在采 取措施。基诺族大鼓舞的重要性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智慧, 同时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展望未来,基诺族大鼓舞有着 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享受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族大鼓舞、历史、表演形式、 特点、传承、发展、社会价值、保护措施、重要性、美学价值、社会 意义、发展前景。 1. 引言 1.1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诺族大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代表着基诺族人民的 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价值。基诺族大鼓舞是一种以击鼓为主要伴奏的

舞蹈形式,通常在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进行表演,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手持鼓棒跳跃舞动,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息和传统韵味。 基诺族大鼓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基诺族的祭祀习俗,通过音乐和舞蹈向神灵祈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基诺族大鼓舞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在基诺族社区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如今,基诺族大鼓舞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地区重要的文化活动,吸引着许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了解和欣赏。 在现代社会,基诺族大鼓舞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还承载着民族认同和传统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基诺族大鼓舞,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基诺族文化的传统与发展。基诺族大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也日益受到重视,希望能够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为西双版纳的文化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2. 正文 2.1 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渊源 基诺族大鼓舞是西双版纳地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起源于基诺族的生产劳作和宗教信仰活动。据考证,基诺族大鼓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在古代,基诺族是一个以狩猎和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部族,他们通过歌舞表演来祈求丰收和庇护神灵对部落的保佑。基诺族大鼓舞是基诺族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部族的丰富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是基诺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打铁节(可爱的中国·云南篇)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打铁节(可爱的中国·云南篇) 掌上春城讯“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今天出场的是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勐旺乡及其周边地区。 你知道吗?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它在1979年 才被列为中国第56个民族。 解放前的基诺族生活在重山密林中,解放后基诺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今年是国务院确认基诺族40周年,基诺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诺族人喜爱歌舞,从小就学习传统曲调。 基诺大鼓舞是在基诺族人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舞蹈。

2006年,基诺大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鼓舞从处于“濒危”的状态中走出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基诺大鼓舞可以称为活态的基诺族古籍,对于没有文字古籍的基诺族来说,大鼓舞和与其相附的仪式弥补了基诺族文化记录的缺憾,也向世人揭开了基诺族神秘、古老的面纱。 大鼓舞把基诺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过去只有在“祭家神”、“打铁节”等重要节日时,才会跳大鼓舞。 如今,在基诺村寨,总能看到跳大鼓舞的身影。村寨里的孩子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跳大鼓舞,传承正在基诺村寨中悄然上演。 何桂英,是基诺族大鼓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8 年出生的她是景洪市基诺乡巴朵村人。她歌声甜美,有浓郁的基诺风格。 16岁时,何桂英开始向本村基诺族老艺人沙车学习基诺族民歌和传统民间舞蹈。 18岁时,她带着村子里的学生自编自演基诺族大鼓舞,至今已在基诺乡传承与教学大鼓舞36年。 在舞蹈表演中,何桂英学会了编创大鼓舞。每逢基诺族“特懋克”节等喜庆节日活动,她都自己编排节目,组织表演队伍,把基诺山业余文化搞得红红火火。

基诺山寨逃票记(一)

本来,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勐仑,基诺山寨只是计划中的一个景点。 为此,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歼灭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毕竟,今天将要进行的,是一个高强度的骑行。 冬季的清晨,大雾弥漫,能见度很差。尽管路上的车辆稀少,但我仍不敢骑快,也不敢走在路的中央。 在“森林公园隧道”口,右侧的半山间就是“森林公园”的歌舞表演场,而隧道口左侧墙上有舞蹈剪影的图案,想都不用想,孔雀舞!太经典的造型了! 版纳的森林,一年四季青山滴翠,绿水长流,冬天也不例外。但愿,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不至于要从我们的游记图片,才知道:中国曾经还有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 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昆(明)-曼(谷)高速公路”版纳段中最长的隧道——全长2540米的“回弄山隧道”,2007年我曾涉险穿越当时正建中的这条隧道。今日故地重游,感概多多,拍照留存,匆忙赶路。 已经到了小勐养,但收费站上却写着大大的“景洪”两字。奇怪吗?不奇怪,传闻中的“泛亚铁路”的“景洪站”就设在这。难怪,“象树湾”这么一个乡镇楼盘,其价格都直追景洪房价了! 下了高速,经“银河收费站”,就上了G213国道“小(勐养)-磨(憨)”段了(备注:后来我才知道,上文的图片,几乎成了绝版!为什么呢,难道2012提前到了么?!呵呵,没那么严重,我先按下不表,后面自会说明)。

版纳人民就是好哇,当我问路时,他们总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一定要留意道旁的路标,基诺山寨是往左的岔路,就这么一条路,千万不要看漏了,否则你就一个劲儿奔勐腊去了!这次骑行,我几乎没走什么冤枉路,全仗一路上素不相识的版纳百姓耐心指路。这种情况,后面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 经过艰难而漫长的爬坡,网友小泺指点的巴坡寨终于出现了,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逃票入口!哈哈,谢谢小泺!

打新造民族文化品牌、振兴民族经济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振兴民族经济 ——基诺文化品牌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报告 一、基诺族简史 基诺族又称攸乐人, 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的一个单一民族,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基诺乡,总人口只有两万余人。国家领导人对这个民族比较关心,先后有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到巴坡村、扎吕村探望过基诺人民。 原始社会的脚步在这里停留了很久很久,20世纪50年代初期,氏族公社的炊烟仍在这方水土的上空袅袅飘荡。这里有昔日远古的大公房;有残存的刻木记事;有被确定为西双版纳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基诺大鼓舞,由50名基诺族民间演员及16个大鼓组成表演,阵容庞大、气势恢弘;有被列为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具有原始狩猎特色的乐器奇科、布姑、、、 二、30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人民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直接过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被认定为单一民族30年来,基诺族发生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建康。 三、基诺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民族经济的繁荣 2005年5月13日,金孔雀旅游集团收购原雨林文化公司下属景区“基诺民俗山寨”,并正式组建“基诺山寨景区有限公司。 “基诺山寨景区有限公司”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并以基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的兴起,它是了解基诺文化最重要的窗口。 (一)对外宣传 2006年2月8日,基诺族特懋克节在基诺山寨景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