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傣族章哈艺术特征探微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傣族章哈艺术特征探微

西双版纳傣族章哈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章哈艺术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

进行探微,希望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邻近地区。章

哈艺术是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傣族社会,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傣族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

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建筑等各个方面。而章哈艺术则是傣族文化中的一种艺

术表现形式,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集傣族文化智慧

和审美情趣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二、表现形式

章哈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主要表现形式有章哈织锦、章哈编竹、章

哈泥人等。这些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工序,包括设计、选料、编织、

彩绘等。章哈织锦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三、艺术特征

1. 精美细致

章哈艺术作品以其精美细致著称,无论是章哈织锦、章哈编竹还是章哈泥人,都展现

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在制作织锦时,傣族艺人们使用精选的丝线和色彩鲜艳

的丝线,通过细腻的编织技巧和独特的图案设计,创造出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织锦作品。而制作编竹和泥人同样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雕细琢,一丝不苟。

2. 浓郁的民族风情

章哈艺术作品不仅在工艺上具有精湛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图案设计和造型表现上,章哈艺术往往采用傣族传统的纹样和形象,如象征吉祥的飞禽

走兽、生活场景中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图案和形象所蕴含的丰富象征意义和民族文化内涵,为章哈艺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

3. 传承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哈艺术在不断传承中不断发展,傣族人民不仅努力保护和传

承传统的章哈艺术制作技艺,还积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手法,推出了许多新颖的章

哈艺术作品,如结合现代元素的织锦、编竹等。不少傣族青年也走上了从事章哈艺术创作和传承的道路,为这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保护与传承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傣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章哈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章哈艺术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推动章哈艺术作品的保护与展示、加强对章哈艺术的研究和宣传等。傣族传统村寨、文化节庆也成为保护和传承章哈艺术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比赛等活动,加强傣族群众对章哈艺术的认识和参与,推动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

西双版纳傣族章哈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朵瑰宝,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在保护和传承章哈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更要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光彩。

云南泼水节在哪个地方_2020云南泼水节是哪一天

云南泼水节在哪个地方_2020云南泼水节是哪一天 云南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就是泼水节了,每年云南泼水节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体验泼水节的文化。那么2020云南泼水节是哪一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云南泼水节在哪个地方_2020云南泼水节是哪一天。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0云南泼水节是哪一天 2020云南泼水节是4月3日到15日这三天,但是泼水节的相关活动从4月11日就已经开始,最晚到4月19日结束。云南泼水节主要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瑞丽市、盈江县)举行,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在公历的4月13日—4月15日,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源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zd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历时三日 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知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 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第二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分类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面貌和独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从代表样式、民族属性、语系等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的方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傣族章哈艺术特征探微

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傣族章哈艺术特征探微 傣族章哈是中国西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形式之一,被认为是傣族民间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双版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一艺术形式的 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章哈舞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为西双版纳地区富饶、多民族、历史悠久,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章哈舞蹈在此环境中产生和发展,所以在音乐节奏、 舞姿动作、服装装饰方面,都透露出西双版纳的独特色彩。舞蹈节奏通常以手鼓为主,鼓 面用牛皮制成,大小随人体不同而有所不同。舞姿动作富有活力、舒展和欢快的特点,如 翩翩起舞、跳起高踢脚、手舞足蹈等,体现出傣族民间跳舞的独特风格。服装装饰方面, 章哈舞蹈的服装主要以红色为主色调,展现出浓厚的风土民情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二,章哈音乐具有协调和谐的特点。章哈舞蹈的音乐主要由多种乐器组成,如手鼓、芦笙、板胡、小唢呐等,这些乐器协调和谐,营造出了美妙的音乐氛围。章哈音乐的节奏 大部分是快节奏,让人听了之后会觉得非常欢快和舒畅。此外,章哈音乐同时也具有难度 较高的演奏技巧和西双版纳地区本土民歌风格的独特特点。 其三,章哈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章哈艺术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傣族民间文化密不可分。章哈舞蹈在形式上展现出傣族民间舞蹈的 特点,而其音乐则是受傣族地区民族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傣族传统文化是 章哈艺术的根基,它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非常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傣族章哈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地方 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宝库。

2023年西双版纳州泼水节放假时间

2023年西双版纳州泼水节放假时间 2023年西双版纳州泼水节放假时间安排 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泼水节(傣历1385新年节):4月12日至14日放假,与4月15日(星期六)、4月16日(星期日)连休,共5天。 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傣族庆祝泼水节的主要活动方式 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

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的内容,除了泼水,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习俗。 泼水节的历史起源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泼水节的传说 远古时候,傣族居住的地方遭受一场灾难。夏无雨,春无风,秋无艳阳,淫雨满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四季相淆,庄稼无法种,田荒地芜,人畜遭疫,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那个被人们称为帕雅晚的人,见到如此光景,决心到天庭弄清原由,禀告天王英达提拉。他以4块木板作成翅膀,腾空而起,冲入天庭,将人间遇到的灾难报告了天王英达提拉。英达提拉调查得知是负责掌管风、雷、电、雨、晴、阴的天神捧玛点达拉乍无视捧玛乍制定的旱、雨、冷三季之规,凭借广大神通,蓄意作乱。而这个捧玛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天神均对他无可奈何。

傣章哈

傣章哈---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简介 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传于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在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每逢民间的重大活动,如贺新房、升和尚、赕佛、结婚、庆丰收、小孩满月、节庆等都要请章哈歌手演唱。当然,偶尔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章哈歌手娓娓动听的歌声。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曲调具有朗诵风格。 二、历史溯源 傣族章哈的形成年代,目前还无法准确确定,只能从傣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有关章哈起源的资料里,做出大概的判断和分析。 傣文论著《哇雷麻约甘哈傣》(即《论傣族诗歌》)说,傣族祖先从吃栗子、果子时期,走向吃麂子和马鹿肉的时期,"在手脚不停地拣栗子、果子吃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脚手被刺伤从树上掉下来,或者从悬崖上滚下致死等情况,受到这样的挫折和不幸时,就会发出呻吟、哀鸣和哭声;……打死了老虎或马鹿,大家就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的,不住地叫喊:"真得的多啊,够我们饱饱吃,啾!啾!啾!"天长日久,这种悲哀或欢乐的情调,自然地成了人们的口头流传语,逐渐演变成了歌。""这个时期就是零星歌谣的时代","还没有押韵,没有格律,纯属心喜则唱,满意则歌,音调像鸟啄木,像石头滚坡,像果子落在野藤上。"这与傣族群众"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的说法基本相同。但是,这个时期的"章哈",与后来社会分工形成的半职业性的章哈,明显是有差别的。 当傣族先民人采集、狩猎的流动生活逐渐转为定居耕种时期,滴水或歌调和章哈与嘎兰多鸟的传说,说明章哈的产生,与生产劳动、居住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关于章哈产生的确切年代,有许多种说法。傣族民间传说"距现在两千五百年前,有个叫'玛哈戛宰雅纳听'的人,就把佛经编成了唱词。"又传说"帕雅拉吾狩猎来到西双版纳,有一次打得一只金马鹿,他把鹿肉分给大家一起吃。于是,大家欢欣鼓舞,舞得好的成了'章凡'唱得好的就成了'章哈'"。从傣族的传说及其它有关资料来考证,傣族章哈大约产生于公元6世纪至8世纪之间。第一阶段是傣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的结果和群众的需要,在群众中孕育和培养了章哈。第二阶段是15世纪初,傣族群众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前,傣族民间已形成了章哈习俗。第三阶段是15世纪上半叶以后,从民间已有章哈的习俗向半职业化歌手转化。第四阶段是15世纪中期以后,地方政权与神权结合,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民间歌手被纳入领主法规管辖范围,章哈上升为社会制度的一环。第五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章哈和其他劳动者一道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成为新时代的歌者。 三、艺术特色 "章哈"直译成汉语是"会唱",或者是"会唱歌的人"。因此,在西双版纳地区称傣族歌手为"

音响的艺术

音响的艺术 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第15期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内容便是人为组织起来的音响,其形式是伴随着时间的进行使音响流动 在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相当的比例,迄今为止,我国已有昆曲、古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等四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 年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新增了原生态唱法,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对原生态唱法所表现的原生态音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了解,由此引发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存在方式。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内容便是人为组织起来的音响,其形式是伴随着时间的进行使音响流动。 中国民族乐队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又由于国土幅员广大,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乐队编制和极具个性的器乐合奏曲,这种情况是世界上独有的。 中国是一个乐器拥有大国,早在2500年前,“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时,韶乐乐队的乐器就有甬钟、四虎缚钟、歌纽钟、歌缚钟,编馨铜鼓、木鼓、陶鼓、建鼓、悬鼓、鼗鼓、雷鼓、路鼓、灵鼓、古琴、古筝、古瑟、萧、笛、排箫、埙、笙、枳、缶(4种)、石、相、铃、土号、角共36种之多。后来又有胡琴、管子、洋琴、唢呐、冬不拉等乐器出现,乐器的音色更加丰富。由这些乐器而组成了不同制式的民间乐队形式多种多样。各乐队的器乐合奏曲目也十分丰富。 民族民歌,指一个民族在古代或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广为流传的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传统歌曲,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大多没有留下曲谱,靠着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曾经出现过许多经典性的、史诗性的长歌型民歌,如汉族的《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藏族英雄史诗长歌《格萨尔》;瑶族古典歌谣集《盘王大歌》;苗族创世神话《古歌》;被称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长调》等等。如果单就音乐范畴来说,它涉及到旋律学、和声学、舞蹈律动、歌唱特性等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群;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它集人类学、民族发展史、伦理学、民俗学、服饰学、语言学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 曲艺是各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成。其表演形式大致分为说、唱、说唱结合三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曲艺形式,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艺术宝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古老的说唱形式,被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