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概论

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基础心理学定义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人的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不是心脏的机能。

心理是伴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系统-趋利避害的能力

环节动物(蚯蚓)-简单的神经链-感觉和条件反射

脊椎动物-脊髓和脑-知觉

灵长类动物-脊髓和脑-思维萌芽(事物的外在联系)

人类-脊髓和脑-思维(事物的内在联系)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们常说:经历风雨才能变的更成熟。

人脑:心理的产生经过大脑,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注:心理是大脑活动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三、心理学发展简史(重点)

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学派观点:研究意识的组成部分/元素,即意识的结构。

(此处所说的意识即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区别于哲学层面的内省)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适应环境的作用);

重视心理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

学派观点:

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

研究行为的任务:查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S-R)

S-R之间的关系一旦确定,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论。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学派观点: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注: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学派观点:

将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强调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和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及人格的影响。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学派观点:

人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自己内在价值的认识,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人就会努力去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必定会成为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1、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科学的手段: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代表我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手段。

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2)辨证发展原则(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个案法实验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

2、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3、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重点)

4、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

5、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2)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感觉器官传至神经中枢,又叫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把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传至效应器官,又叫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在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又叫联络神经元

2、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连接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机构。

1)结构/解剖: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功能上: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瞳孔放大/缩小

心跳加快/减慢皮肤温度上升/下降

但经特殊训练,意识/意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

3、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1)脊髓

脊髓呈柱状,自上而下越来越细,

中间是个管。

结构:灰质-中间

白质-外周

功能:灰质-简单反射(膝跳反射)

白质-传递信息

(2)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中脑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桥脑: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联系端脑与小脑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上分布的灰色的、像渔网一样的组织。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得唤醒水平和情绪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从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实现对侧传导。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3)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个部分组成。脑干网状结构也一直延续到间脑。

丘脑:除嗅觉器官外,其他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它对传入信息进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正常进行。

(4)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

结构: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与脊髓结构相反)

功能: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5)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端脑)

端脑(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纵裂将其分为左右两半球。胼胝体将左右两半球联系起来。

结构

大脑灰质: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大脑外侧,也叫大脑皮质/大脑皮层。大脑白质: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位于大脑内部。

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沟和回

大脑半球分为三个面:宽广隆起的外侧面,平坦的内侧面和不大规则的下面。其中,大脑的外侧面,除显而易见的外侧裂以外,布满了深浅不等的沟,两个相邻的沟隆起的部分叫回。

分区:

大脑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为界限划分为四个区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其中额叶面积最大,占半球表面的三分之一。

各个区域功能:

额叶以躯体运动为主:

躯体运动中枢——额叶的中央前回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躯体感觉中枢——顶叶的中央后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视觉中枢——枕叶的枕极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听觉中枢——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

4、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左右半球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正好相反,或者有的没有单侧化优势。

二、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又叫条件反射学说,开创对大脑皮质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先河)

1、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从静息状态到活动状态、从弱到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从强到弱。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2、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使反射停止。

又叫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使反射停止。

泛化:类似于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只条件刺激出现的时候给予强化,其他刺激不给于强化

(2)扩散和集中

扩散—泛化集中—分化(教材案例:学骑自行车)

(3)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

正诱导/负诱导;同时诱导/继时诱导(教材案例:绿色图片中的灰色)(4)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

动力定型是人形成习惯的生理基础。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具体物为信号刺激—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第二信号系统(谈虎色变)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区别和联系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间接性和概括性)

1、感觉的定义及种类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

3、各类感觉现象(尤其是感觉适应)

4、各种感觉(尤其是听觉和视觉)

5、知觉的定义和特性

6、时间知觉的产生线索及影响因素

7、错觉产生的条件

一、感觉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每种感觉器官对物体一个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

2、感觉的种类(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外部还是内部进行分类)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受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强,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阈限越高,感受性就弱。

刺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

适宜刺激: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比如视觉器官对光最敏感。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大小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量—差别感受性。

(3)相关研究

I=20 △I=10 那么K=10/20=0.5

计算:如果I=50,△I是多少才能引起差别感受。

△I=K×I=0.5×50=25

①韦伯:K=△I/I (中等强度刺激)

K:韦伯常数;I:原刺激强度;△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②费希钠:S= KlgR (中等强度刺激)

S:心理量;R:物理量;K:常数

4、感觉类型

(1)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视觉器官

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即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形状:杆形位置: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

器官类型:暗视觉器官(对弱光敏感)

视觉类型:暗视觉,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锥体细胞形状:圆锥形位置:在视网膜中央窝及附近。

器官类型:明视觉器官(在强光下起作用)

视觉类型:明视觉,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颜色视觉

a 颜色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的波长。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彩色越明亮。

饱和度:取决于灰色所占比例,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

Pl: 单色光饱和度为100%.

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一个特性。

b、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色光混合: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2)颜料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过程: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色会更亮

颜料混合——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颜色会更暗

c 色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不能分辨颜色。

色觉异常的分类

按色觉异常的程度,色觉异常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波长差别大时才能分辨不同颜色。

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全色盲:看不到颜色,只有灰色。

色觉异常的人能分辨物体细微的明度差别。他们通过明度来辨别颜色。

色觉异常的产生原因色觉异常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遗传途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男孩。

外祖父是色盲,爸爸也是色盲,女儿才会是色盲。

所以,女性色盲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2)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a、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声波,对1000~4000 赫兹最敏感,即对这一段

声波感受性高、耐受性也高。

b、听觉感受性与年龄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然后向中底频扩展,当扩展到中频的时候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力。

c、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听觉掩蔽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是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Pl:如果听觉疲劳不断积累,长期得不到恢复,将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听觉器官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主要是收集声音和产生共鸣。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鼓室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半规管组成,听神经细胞集中地方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听觉感受器)。

回忆:听觉的中枢神经在哪?-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

听觉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振幅: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波形:(我们之所以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音色不同)。

在物理学中,凡波形不好的都叫噪音,但在心理学中,何为噪音还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比如优美的二胡声打断了你的学习,那也算噪音。

(3)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嗅觉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嗅觉分类: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比如香味、汗味等。

嗅觉产生:有气味物质的分子——鼻腔中的嗅细胞——中央后回

(4)味觉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

味觉分类:基本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所以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不是产生了新味道,而是保留原来食物的各种味道。)

味觉的产生:有味道的物质——味蕾——大脑中央后回、。

pl: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

(5)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分类:触觉、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不同的皮肤感觉有不同的感受器,在皮下,呈点状分布。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的是压觉。触觉和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手指和面部的触觉最灵敏)

皮肤觉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pl: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6)平衡觉:又叫静觉,反映人体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

pl: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就会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凭借平衡觉,人们知道自己直立还是平卧,是在做加速,还是减速,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7)运动觉:又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存在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动觉产生:身体运动时——感受器——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觉。

pl:其他任何感觉都需要跟动觉联系在一起,所以动觉非常重要。

(8)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

分类: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

感受器:内脏器官的壁上

pl:a、内脏感觉性质模糊,具有放射性,缺乏准确的定位;

b、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引不起内脏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c、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9)痛觉:有机体收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痛觉没有适宜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觉。

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皮肤、内脏、各种感觉器官、肌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有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具有生物学意义。

痛觉的感受性具有个体差异,有人怕疼,有人不怕疼,这跟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和意识特点有关系。

5、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eg: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美女看时间长了也就不美了。

为了更快地适应暗环境/保护暗适应—→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带上红色眼镜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持续作用停止后,还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性质相同

pl:后象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eg黄—蓝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送变化的现象。

按感觉器官类别分:视觉对比(明度对比、颜色对比)、嗅觉对比、温度对比等。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外一种感觉。

二、知觉

1、定义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基本特性:整体、选择、恒常、理解

(1)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选择性

在同一时刻,人们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格外清新),其他对象做背景(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pl: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3)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运动恒常性等。

大小恒常性:在不同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变。

颜色恒常性:白炽灯下的白纸还是白色的。

明度恒常性:暗处的石灰比亮处的煤块亮。

形状恒常性:不同角度的自行车轮,总是圆的。

运动恒常性:等速运动的物体,离我们近的看起来移动的距离长,离我们远的看起来移动距离短,但我们能知觉到它们移动的速度和距离是一样的

(4)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解释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类别:大小、形状、方位、距离

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动觉和触觉也起着作用。

形状知觉: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由于生活经验,一个信息都能引起物体形状的反映。

方位知觉: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

a、可以以自身为参照:前、后、左、右、上、下

b、以双耳听觉提供信息为参照:不同方位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和强度差。

其中左右方向的判断最准确。

距离知觉: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判断距离所依据的线索: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肌肉运动线索:

a、眼睛的调节作用:看近距离物体,眼睛紧张,看远距离物体时,眼睛松弛。

b、双眼视轴符合:近距离物体觉得费劲,看远距离物体时觉得轻松。

单眼视觉线索

a对象的重叠

b线条的透视作用

c空气的透视作用

d明暗阴影

e运动视差

双眼视觉线索

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个人的态度和情绪:看吸引人的电影VS在火车站等待接人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特点:

a.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b.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通过主观努力难以克服

c.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pl:错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也会有消极影响。

只要具备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一、记忆及记忆过程

1、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内容可以是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的情绪体验或者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是思维和人格形成的基础。

记忆分类按照内容

形象记忆:对甄嬛长相的记忆

情景记忆:自己高考那一天

情绪记忆:激动还是气愤

语义记忆:对知觉概念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游泳动作的记忆

按照是否意识

外显记忆:有意识地记忆,有意识的回忆,比如背古诗词

内隐记忆:无意识地记忆,但对当前作业有影响。用再学节省

法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

d按照信息储存时间长短,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选择题属于再认,简答题属于回忆。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二、遗忘及遗忘规律

实验研究创始人:艾宾浩斯

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如XIQ.ZEH.GUB

实验方法:节省法

(节省法: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三、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

衰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痕迹越来越淡薄,导致遗忘。

干扰说:不同时间进入记忆系统的信息相互干扰,导致遗忘。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影响。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之前学习材料的影响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系列开头和末尾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忆效果好,分别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1、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分类

3、概念的定义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6、言语的中枢机制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

表:感觉、知觉、思维区别表

思维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a: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未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eg:起床看到雪,推测昨天晚上下雪。

b: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不能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eg:原子核的结构、出土文物的年代。

c:预见尚未发生的事物,eg:天气预报、股市预测、真题预测。

概括性:(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思维的概括性体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2、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a.分析与综合—针对某一个事物

b.抽象与概括—针对某一类事物

根据思维形态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eg:儿童一边堆积木一边思考。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eg:创作一幅画。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果的过程—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按照探索方向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

再造思维:用已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概念形成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用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包括内涵(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包含个体)。

pl:概念内涵越深,外延就越少,内涵越浅,外延就越多(相反关系)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即掌握概念。概念掌握的层次,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火——伙(huo)

负迁移:火——焱(yan)

原型启发:从生活事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eg:飞机的发明

定势:从事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面从事活动产生影响。(好的、坏的)

四、语言与言语

1、语言与言语

语言:以语音和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eg:汉语、英语等等。

言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2、言语形式

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特点隐蔽性、缩性、速度快

3、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重点)

1)言语运动中枢:即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即威尔尼克区—颞上回→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损伤→失读症某人听说正常,但不能识别文字这可能是脑内(角回)出现损伤。大脑皮质中的角回主管(阅读)

4)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失写症

五、表象和想像

1、表象:头脑中对事物的形象。

表象可以在头脑中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

表象:过去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无创造性,是形象记忆的过程,属记忆范畴想象:以表象为素材,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新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范畴。(想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有不完全是生活中的事物,eg飞机)无意想象:无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象。eg:上课走神,梦(极端例子)、幻觉(异常精神状态)

有意想象:创造想象:eg画新画

再造想象:eg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形象

幻想:包括理想和空想(理想只想未来有实际行动)

一、意识概述

1、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察),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经验,比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a.意识是一种觉知。

b.意识是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如觉醒,而不是心理过程。

c.意识是进化的最高产物,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a.无意识行为:eg边交谈,边骑自行车

b.对刺激的无意识:eg“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现象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1)睡眠

2)梦

1)睡眠

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客观指标。

脑电波变化规律根据脑电波划分睡眠周期

β波:波幅较小,频率较高(14-30赫兹)—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的脑电波。

α波:波幅稍大,频率稍低(8-13赫兹)—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的脑电波。

Θ波δ波:波幅更大,频率更低—大脑处于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波。

在快速眼动阶段之后,又重复之前四个睡眠阶段,第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又会出现REM,时间会比第一次长,最后一次REM时间可长达1小时。

随着黎明的到来,第四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睡眠会消失。

睡眠4个阶段(90分钟)+快速眼动阶段(5-10分钟)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

身体状态: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

身体状态: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约20分钟。

第三阶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

身体状态:继续放松。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呈现为δ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

身体状态: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

快速眼动阶段:⊿波消失,出现高频、低幅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相似)身体状态: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且常伴随着梦境。

2)梦

梦的内容:人人都会做梦,只是醒来有人能记起,有人不能记起。

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一滴水滴在脸上,可能会梦见下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考试前老是梦到自己要参加考试的场景。

机体的状态:饿了梦见食物。

梦的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梦剥夺的后果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会预测吉凶祸福。

梦剥夺后果: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健康。

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愿望的反映。人在睡眠的状态下,意识控制力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动和愿望就会以改变的形态在梦中表现出来。

他把分析梦作为了解精神病的原因和治疗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二、注意概述

1、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而非过程。

2、注意的种类:

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需不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门开了,不由自主看一眼。

有意注意:现在听课的过程。

pl:a.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b.随意后注意:自动化了的动作不需要注意参与,eg骑自行车。

3、注意的特征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

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未定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在稳定注意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增强和减弱的变化情况。(正常)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比如开小差。(不良注意品质)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变化,注意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因素:

a.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

b.个体对着两种活动的态度

c.人格特点

pl: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转移,注意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④注意分配: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比如自拉自唱、边做笔记边听讲

注意分配条件:不同感觉信息加工

a.其中一些自动化,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b.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相互联系;

c.几个活动属于不同的心理操作。

一、需要与动机概述

1、需要

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a.需要都有对象,表现为对xx的需要。

b.人和动物都有需要。

c.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原来的不平衡消除以后会产生新的不平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的种类:

a.根据需要产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生物需要。

比如:饮食、休息、求偶。

社会需要:反应社会要求,通过学习而来,人所特有的需要,又叫

获得性需要。比如,求知、成就、交往。

pl:动物和人都有自然需要,但无论是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本质区别。

b.根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比如食物、衣服。

精神需要: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比如,文化知识、审美。

2、动机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

动机的产生内驱力:基于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也叫生理性动机。

诱因: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情绪:积极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个对象,消极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活动也可能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活动的动机可能由多种,其中有些动机起主导作用,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

动机和行为效果关系很复杂:一般来说,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好心办坏事。

④动机的种类

a.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也叫驱力或内驱力;eg:吃饭、穿衣、休息、性欲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eg: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爱好都是社会性动机。

b.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多存在于自我意识还没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但成人也会有,比如定势。

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有影响。定势可以是人既有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

pl:定势是一种无意识动机,它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c.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因学科兴趣而努力学习是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如为获奖而努力学习是外部动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经济)、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a.低层次的需要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b.无论从种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c,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层次越高越有益于健康长寿。

缺失性需要(较低层次需要,力量强,关系到个体生存)

生长性需要(高层次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

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情绪、情感概述

1、定义

情绪情感定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相比较:

a.情绪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满足需要引起积极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认知过程只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b.情绪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内心体验,不同于认知过程;

c.情绪情感有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认知没有;

d.情绪情感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eg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的变化,认知过程不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

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情绪情感的主要标志eg:高兴,眼睛眯着,嘴角上提;

伤心,眉头紧皱嘴角向下。

身段表情: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

言语表情:情绪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eg:高兴时,说话音调高、速度快;悲伤时,说话的音调低速度慢。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不同方面。

3、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a.有机体通过情绪情感引发生理反应,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调动自身能量应对环境变化,比如进行搏斗或者呼救。

b.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抚养。

c.成人通过表情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同样可以也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

动机功能

a.情绪情感放大内驱力提供的信号,比如口渴,再加上急躁的心情,就觉得更渴。

b.驱动认知活动,比如心情好的时候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就进入看看,心情不好就不想去。

组织功能

a.积极情绪情感对活动起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瓦解和破坏作用。比如心情好就觉得做什么都顺,反之就不顺。

b.情绪情感对记忆的影响:愉快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

下记住的材料,在同一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回忆起来。

c.情绪情感对行为的影响:积极情绪下乐于助人,也敢于承担,消极状态下产生攻击行为。

④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动力性:增力和减力

激动度:激动和平静

强度:强和弱

紧张度:紧张和轻松与情景的紧迫程度、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和应变能力有关系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类

基本情绪: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

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比如敌意是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

心境并不是对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事件。比如高考成绩很好,一两个月内都会很开心,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心境往往是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但有的时候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引起心境的原因,但肯定存在。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带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反应。

激情往往是由重大的、突然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激情状态下,人有时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有时会认识范围变窄,降低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叫应激源,它对个体来说是一种能引起高度紧张、具有巨大压力的刺激物,既有躯体性的、也有社会性的。

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包括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的反应,如出现认知障碍、焦虑等。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者障碍的易感状态。

3、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比如,热爱祖国、集体荣誉感、同情感、责任感。

美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标准既反映客观属性,也受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

四、意志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执行决定

准备阶段:选择并确立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案并作出决策。

执行决定阶段: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

其中,在准备阶段确立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双趋冲突:两个对个体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但双不能兼得时形成的内心冲突。正所谓“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如:择偶、择业。

双避冲突:两个对个体不利的目标都想回避但不得不选择其一时的内心冲突。如:“贫穷与吃苦”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利又有害,即想追求又想回避的内心冲突。如:“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多个目标均形成趋避冲突。“两个工作,一个社会地位高但收入低,一个收入高但社会地方低”。

3、意志品质

①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的目的。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独立判断、独立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②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遇到机会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鲁莽行事

③坚韧性: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

相反的品质:退缩、虎头蛇尾、执拗即墨守成规

④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

相反的品质:怯懦、任性

能力和人格

一、能力

1、能力概述

①定义:

a.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具体的、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不是抽象的,比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

b.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及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在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代表着智力发展水平。

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a.区别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

b.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

③、能力的分类:

a.(按能力结构分类)

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

特殊能力绘画音乐数学体育

b.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类);

液体能力:又叫液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地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能力:又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c.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类)

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即智力。

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

社会交往能力:从事社交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d.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按创造程度分类)

模仿能力:仿效他人言谈举止的能力。

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创造能力: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规律和新方法的能力。

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发展水平

类型(绘画、音乐、舞蹈)

早晚(早慧/神通—大气晚成)

3、影响能力的因素:

a.遗传:主要指一个人的天赋,即一个人生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b.环境和教育: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儿童的家庭、所在学校及所处社会环境。

遗传是能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决定了能力发展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二、人格概述

1、定义

人格:心理特性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况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需要和动机:心理面貌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上的差异。

能力:从事实践活动上的差异。

人格:表现在心理品质上的差异。。

2、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整体性:各种心理特性构成了一个整体,否则就是“人格分裂”。

稳定性:不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功能性: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自然和社会性的统一

3、人格结构:气质和性格。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人

格特征。→人格的生物属性-没有好坏之分

性格: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对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

式上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社会属性-有好坏之分

三、气质

1、气质概述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

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他的情绪查收的

快慢、强弱的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都是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

总之,气质既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又表现在情绪情感、意志的过程中。

2、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人体的四种液体对应四种体质类型:黄胆汁-胆汁质、血液-多血质、黏液-粘液质、黑胆汁-抑郁质。

体型说德国-雷奇米尔临床发现,躁狂抑郁症患者多是矮胖体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是瘦弱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所以一个人的体质特征能预见他的气质特点。

血型说日本-古川竹二人有A、B、AB、O四种血型,不同血型有不同的气质表现,而实际生活中血型相同气质类型不同、或者气质类型相同而血型不相同的人并不少见,血型说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

激素说美国-伯曼人分为四种内分泌腺类型: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每一类型中内分泌过多、过少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气质特性。

强度:感受性和耐受性:神经过程弱/强度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神经过程强/强度强: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平衡性情绪兴奋性:情绪容易兴奋但不易控制-不平衡

情绪能兴奋也可以控制-平衡

指向性:情绪兴奋性高者外向,兴奋性低者内向。

灵活性(神经过程特性)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转换速度的外在表现。可表现在反应的敏捷性和可塑性两个方面。

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快慢、速度、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

可塑性: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气质特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大多数人是中间型/混合型,不要轻易对任何人对号入座。

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

定的,但也不是不能变化的。)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

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其情绪

兴奋性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进而影响健康)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③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期中考试基础题考前练自制2017答案

必修一基础知识考前练 一、字音 1.C【解析】A倾轧yà生杀予夺yǔB停泊bóD解剖pōu 雏菊chú呼天抢地qiāng 2.B【解析】A溯应读sù;C怩应读ní,惮应读dàn;D谥应读shì。 3. C 【解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缉—辑圮pǐ B恶—噩,弄lòng,暗—黯D怩ní,瞋chēn,残—惨。 4.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考生应结合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行判断。B项,“箕踞”应读“jī”,意思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项,“骨髓”应读“suǐ”。D项,“函封”应为“hán”,意思是“用匣子盛而封之”;“创伤”应为“chuāng”,意思是“受伤的地方。比喻遭受的伤害或破坏”。“刀俎”应为“zǔ”,意思为“刀和砧板,原为宰割的工具,比喻宰割者或迫害者”。 5.C 【解析】(A.舸舰ɡě,厉害;B.元宵颓圮pǐ;D.瞋目chēn,龟裂jūn) 6. D【解析】(A zhà B lù切齿拊心 C ní) 7.A (B.步履维艰(lǚ),文采斐然C.差别(chā),剑拔弩张D.引吭高歌(háng),泪下沾襟) 8. C【解析】A创(chuāng)伤漫溯(sù)B樊於(wū)期 D租赁(lìn)颓圮(pǐ)剑鞘(qiào)玉玦(jué) 二、字形 1、B 激浊扬清(补充:山清水秀) 2、C A斑斓B竹篙D惆怅 3.C A项,陨—殒;慌—荒,训—驯B项焕然一新;黯然泣下D项,谍—喋。并行不悖 三、成语 1、B C【解析】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引申为不平常;特别。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与后面的“时代”重复。长歌当哭: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劳苦功高:劳苦:劳累辛苦。出了极大的力气;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用作褒义。用来赞扬人的功绩。一般作谓语、定语。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视: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借以形容憎恨、畏惧、愤恨的神情,亦用以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句中前面说“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可见是经过战斗,此处该成语不合语境。A项,“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使用正确。C项,“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D项,“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兵不血刃”,该成语应是说未经战斗而取得胜利,但前面的语境明显是经过残酷的争夺,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知识点详解

Part 1. Warming up 1.Do you know anyone with a mental or physical disability? disability n.伤残;无力;无能 归纳拓展 与disability有关的词汇: (1)able adj.有能力的;能够的;能干的 ability n.能力;能耐;本领 (2)unable adj.不能的 (3)disable vt.使丧失能力;使残疾;使不能正常运转 disabled adj.有残疾的;丧失能力的 the disabled残疾人;伤残者 She manages to lead a normal life in spite of her disabilities. 尽管身有残疾,她仍然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Our ability to think and speak separates us from other mammals.思维和说话的能力使我们有别于其他哺乳动物。 His disability prevents him from doing the job.他的残疾使他无法做这项工作。 The burglars gained entry to the building after disabling the alarm.窃贼破坏报警器后便得以进入大楼。 【链接训练】 As his disease has ________ him,Hawking has to sit in his wheelchair and speak through a computer. A.disabled B.unabled C.abled D.enable 2.She is proud to have taken part in competitions and to have broken a record by running two laps (800 metres) this year.她为自己参加了比赛而且在今年的800米长跑中打破了记录而感到骄傲。to have done 是不定式的完成形式, 这种形式表示不定式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之前。e.g. She said she was sorry to have missed you. 她说她是很遗憾没有见到你。 翻译下列句子: 对不起, 让你等了这么久。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for such a long time. 真题探究 Harrison Ford is thought to be one of the few movie stars as a carpenter before. A.to work B.to be working C.to have worked D.to have been working 【命题分析】考查非谓语动词作定语,在此修饰名词the few movie stars。 【答案与解析】C句意:Harrison Ford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曾经做过木匠的电影明星之一。“做过木匠”这件事发生在过去,不定式应当用完成式,表示发生过,排除A、B项。现在已经是明星,可排除D项。因此C项正确。 2.Her ambition is to become part of the national team for the next Paralympic Games. ambition n.野心;雄心 ambitious adj.有雄心的;野心勃勃的 be ambitious for sth/to do sth 对(做)某事怀有雄心/热切的希望 ambitiously adv.野心勃勃地 Eg: A boy who is ambitious/filled with ambition usually works hard.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大家对于这个名词肯定不陌生,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必考的两个科目,但也只是被当做两个科目来对待,这里所说的教育学心理学显然只是狭义上的,从广义上来讲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包扌舌更多的内容和更风度的研究对象,以至于可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甚至延伸至科学的范畴。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欢迎阅读!1、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杰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早20多年。 5、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发分支研究,提岀,〃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并提岀“最近发展区〃。 6、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的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7、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因果的教育心理学,2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8、1926年,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9、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持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均性;差异性。 10、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明发展;精准性提 高;概括性更强。 11>皮亚杰,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详尽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均过程这四个因素对个体发展有影响。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一“最近发展区〃25、维果斯基区分了: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16、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分为:学习信任阶段;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发展主动性阶段; 变得勤劳的阶段;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 显示充足感的阶段; 达到完善的阶段。17、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19、奥苏贝尔对认知领域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0、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而发展,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桑代克,第一个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22、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XX年高考英语选修七Module 1知识点单元总复习教案

XX年高考英语选修七Module 1知识点 单元总复习教案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742502660.html,XX届高考英语一轮单元总复习讲义精品荟萃外研版选修七module1 知识详解 ①hold v.拿,握;保持;占据;容纳;举行n.抓;握 whichrecorddotheybothhold? 他们两个人保持了什么记录? 【归纳总结】 【例句探源】 ①Themovietheatercanholds500people. 这家电影院能容纳500人。 ②Heheldontotherope,andslippeddownthecliffslowly. 他紧紧抓住绳索,慢慢向悬崖下滑去。 ③They’llhavetosurrender—theycan’tholdoutforever. 他们迟早得投降,不可能永远守得住。 ④The30thSummerolympicGameswillbeheldinLondoninXX.

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XX年在伦敦举行。 【即境活用】 .youhavetobeafairlygoodspeakerto________listen ers’interestforoveranhour. A.hold B.make c.improve D.receive 解析:选A。句意:你是一个相当好的演说家,能抓住听众的兴趣达1个多小时之久。holdone’sinterest是固定搭配,意为:吸引某人的兴趣。 2.—IsPeterthere? —________,please.I’llseeifIcanfindhimforyou. A.Holdup B.Holdon c.Holdout D.Holdoff 解析:选B。句意:——是彼得吗?——请稍等,我帮你去找找看有没有这个人。本题是电话用语,holdon别挂,等会儿,等等,坚持;holdup耽搁,支撑;holdout维持,持续;holdoff拖延,推迟。 ②attend v.上;参加;出席;照顾;护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系统梳理(背诵版)解读复习课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2.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4.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6.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7.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8.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 B.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 C.教学包括课程 D.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9.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

到,其目的是()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3.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A.复习是成功之母 B.触类旁通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形成守恒性的阶段是()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西南大学10-17年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完整版)

西南大学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科、专业:教育硕士各专业研究方向:所有方向 试题名称:心理学基础试题编号:904 (答题一律做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目番号,否则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心理过程 2.发散思维 3.社会自我 4.发现学习 5.教学设计 6.社会助长作用 7.智力技能 8.教学评价 9.教师威信 10.晶态智力 二、分析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30分) l.性格无好坏之分。 2.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外部可控制的因素。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不同。 4.学生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情感冲动的缘故。 5.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为了解学生最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而实施的评价。 6.根据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其学习动机的强度应该高一些。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气质有哪些类型,其表现特点是什么?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2.举例阐述自我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3.学生的智力差异有哪些表现?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4.教师职业有何特点,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能力? 四、论述题(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30分,共50分) 1.联系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分析其原因,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2.当今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请你对下列问题,提出你所知晓的现有的理论或观点,并预计今后的研究取向: (1)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及衡量标准; (2)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及心理障碍;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 (4)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2021教资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精选)

2021教资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精选) 参考模板 考点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一、必背理论: 1.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系列位置效应 3.结合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复习。(见以下案例) 二、案例讲解 两个学生同时记同一组英语单词,15分钟以后,两人均无误背诵。第一个学生在20分钟后重复学习25分钟,第二个学生在五天后学习25分钟。在第六天测试中,第一个学生比第二个学生成绩高。

(1)为什么学习时间相同,记忆效果不同。 材料中两个学生虽然学习时间相同,但复习策略不同,导致记忆效果的不同。第一个学生学完之后立即复习,效果好,第二个学生隔了5天才复习,效果差。所以第二个学生复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复习。 (2)案例所反映的遗忘规律是什么。 本案例所反映的遗忘规律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3)结合遗忘规律及相关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所以要在遗忘尚未开始前就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采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更佳。 ③复习方法多样化。 单调的复习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情绪。可以采用提问、游戏、猜字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复习过程中做到眼动、手动、嘴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记忆效果更佳。

2020年西南大学904心理学基础真题及解析

2020年西南大学904心理学基础真题解析 真题 一、选择题 1、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A 迁移 B 示范 C 练习 D 反馈 2、人在心理活动中,一直伴随着的心理状态是() A 情感 B 注意 C 思维D意志 3、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完美原则是()提出的 A 蒙台梭利 B 佛洛依德 C 詹姆斯 D 埃里克森 4、吉尔福特提出了()理论 A 智力三元论 B 智力三维理论 C 二因素理论 D 多因素理论 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具有稳定性 A 性格 B 气质 C 能力 D 需要 6、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知觉对象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即为()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恒常性 D 知觉的理解性 7、与常模进行比较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 测验法B调查法C 实验法D 个案研究法 8、人看到一面五星红旗是属于() A 感觉 B 知觉 C 思维 D 想象 9、无脑心理学是()心理学学派 A 构造主义 B 机能主义 C 格式塔心理学 D 行为主义 10、陆钦斯的量杯实验体现的是() A 思维定势 B 功能固着 C 迁移的作用 D 动机强度 11、吃了糖之后吃苹果更甜,体现的是() A 感觉的适应 B 感觉的相互作用 C 感觉的对比 D 联觉 12、百感交集表明了情绪具有() A 强度 B 快感度 C 紧张度D复杂度 13、新旧活动的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 A 负迁移 B 正迁移 C 横向迁移 D 纵向迁移 14、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是() A 感知 B 记忆 C 思维 D 想象 1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 人的行为 B 人的心理活动 C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D 思维 16、动机的特性具有指导性和() A 指令性 B 调节性 C 规范性 D 强化性 17、引起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需要的外在条件是() A 诱因 B 内驱力 C 动机 D 需要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选择: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17—23岁),其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得重要阶段。青年 期就是从儿童、少年发展到成人得过渡期。青年期可分为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与青年晚期(22—25岁)三个年龄阶段。 ●斯金纳倡导得就是程序教学,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力得重要特征:新颖性、价值性 ●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 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核心与基础。其构成从横向上瞧,创造性活动既需要发散思维,也 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得共同协调;从纵向上,高度得创造力就是敏锐观察力、良好记忆力、生动想像力与独特思维能力等共同综合发展得结果。 ●发散思维得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对认知得认知。计划策略与监控策略 ●大学生品德得形成阶段:社会规范得依从、社会规范得认同、社会规范得内化阶段 ●品德得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就是品德得外在表现,就是评判人得道德品质高低得标志。 ●有人认为听话就就是好学生,大人得准则就是固定不变得,这个人正处在哪个阶段?权威 阶段(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得总规律就是从自律到她律,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公正) ●柯尔伯格认为好孩子定向就是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得哪个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得寻 求认可取向阶段(①前习俗道德水平:避免服从取向、相互功利取向②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③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法治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强化得类型;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得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 厌恶性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建构主义得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动态性②学生观:丰富性与差异性③学习观:强调学习 得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 ●问题解决得一般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得建立:建立良好得第一印象(六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 提别人得名字;做一个耐心得听者,鼓励别人谈她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得话题;以真诚得方式让别人感到她很重要)、主动交往、移情 ●提出学科得基本机构得就是布鲁纳 ●奥苏泊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得学习得最重要得条件就是学习者原有得认 知结构得适当性 判断: ●正确:处于她律阶段得孩子认为打碎一个鸡蛋与打碎五个鸡蛋一样坏 ●学习得含义;学习(广义):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相 对持久得变化(一定要发生改变、行为或潜能得改变;暂时性如疲劳、药物、适应则不对。) ●桑代克得联结主义学习观:学习得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得联结。联结就是通过 尝试与错误得过程而建立得。联结得形成遵循着一定得规律: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律。 (试误过程) ●负强化=惩罚(不对)(强化则就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就是抑制反应发生得概率) ●有人说:接受学习为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错误得,因为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就是瞧它得学习就是接受还就是发现而就是要符合有意义学习得实质,即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得与实质性得联系。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知识点

Unit 1 LIVING WELL 1. In other words, there are not many people like me. 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that is to say) 【归纳拓展】 Word came that...有消息传来说……(word 意为消息时为不可数名词) in a / one word 简言之;总之 in words 用语言 beyond words 无法用言语表达 in word 在口头上 word for word 逐字地 keep one's word 遵守诺言 break one's word 失信,不遵守诺言 eat one's words 承认说错了话 ????? have a word with...与……谈一谈have words with...与……吵架 Eg. Like some of my classmates ,I cannot live up to my teachers' expectations ,in other words ,I let them down. 像我一些同学一样,我没能达到老师的期望,换句话说,我让他们失望了。 It's no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word for word. 没有必要逐词翻译句子。 Please believe me. I'll keep my word. 请相信我,我决不食言。 【练习】选用短语并用恰当的形式填空。 1) She has a good handwriting, and is good at writing articles. __________, she is a qualified secretary. 2) The beauty of sunset can not be described _________. 3) The person who _______________my father is one of my relatives. 4) The couple _________________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 ignoring the eyes of passers-by. 2. Unfortunately, the doctors don’t know how to make me better, but I am very outgoing and have learned to adapt to my disability. 1)不定式和疑问词whether, what, which, whom, where, when, how, why 等连用, 在句中起名词性作用, 常跟在tell, know, show, decide, learn, wonder ,explain, advise, teach, discuss, find out 等动词后作宾语, 有时也作主语、表语。 e.g.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ow to do it is a problem for me now. 【拓展】介词后一般不直接跟不定式, 但可以跟疑问词+不定式短语作宾语。 e.g. Mary ga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I have no idea of how to do it. 【练习】 --Do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like that? --Well, I’ve done the work before, so I know what_____ in my new job here. A. expected B. expecting C. to expect D. to be expecting 2)adapt vt.&vi.(使)适应,(使)适合;改编;改造,改装 【归纳拓展】 (1)adapt (oneself) to...使自己适应或习惯于……(其中to 是介词)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心理学部分 1、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5、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7、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8、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 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该实验室创建于(1879年) 10、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1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12、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1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14、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15、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能) 16、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17、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树突) 18、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19、神经系统是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 20、外周神经系统是把(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内脏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构 21、外周神经系统从解剖上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22、从功能上划分可以把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 24、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