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的失败及现实意义

高加林的失败及现实意义
高加林的失败及现实意义

《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GaoJiaLin‘s failur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the novel of live

目录

中文摘要 (Ⅲ)

中文关键词 (Ⅲ)

英文摘要 (Ⅳ)

英文关键词 (Ⅳ)

正文 (1)

一、个人愿望与现实的选择 (1)

二、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的选择 (4)

三、个人奋斗路上的社会阻碍 (6)

四、现实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中文摘要

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在个人奋斗之路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失败不仅有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而分析《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在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击,个人愿望与爱情的矛盾时所做的选择及其失败的原因,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奋斗者,始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高加林、个人愿望、爱情矛盾、失败原因

Abstract

In life,the main character Gao Jialin,in terms of his life struggle,is undoubtedly a loser.Not only his personal factors but also the social background result in his failure.People can still benefit a lot both from analysing the choices Gao Jiaolin has preferred in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personal desire and the reality,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 will and love affair,and from analysing the reason why he failed.For one who strives,always as a correct world outlook,the outlook on life,the values,etc.To learn to control of your own destiny.

Key words:Gao Jialin;personal desire;love affair;reason why he failed

《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近三十年来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为追求个人愿望的实现而不懈努力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为线索,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恋爱情节贯穿其中。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黄亚萍等众多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品充满着浓烈的黄土气息,尤其是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面对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评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说高家林是狂热的追求者,咎由自取;有人说高家林的悲剧是邪恶内部的势力造成的;也有人说高家林的悲剧是社会复杂矛盾的必然结果……”①路遥在小说的扉页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的岔道口,你做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其实是有所指的,高加林在其人生道路上对事业的选择,对爱情生活的选择不仅对他的一个时期有影响,而且对他的一生都有着影响。小说结尾写到高加林又回到了黄土地。无疑,高加林在他的人生奋斗之路上失败了。“可以说,作品留给我们关于“人生”的思索是永恒的———人的命运是什么?怎样在社会洪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人应该怎样面对内心深处的欲望?人应该怎样处理“把握当下”和“追求未来”的关系?”②探讨高加林在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击,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所做的选择,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今天无数奋斗的人们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愿望与现实的选择

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世家出生的孩子,他自小就知道在这片贫瘠的山区当一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十几年拼命地

①徐桂菊:《历史与未来的交错——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78页。

②任华:《“高家村政治”与高加林的悲剧》,《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36页。

读书,就是为了不向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几年的高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城市的气息,知识的洗礼让他有了远大的梦想。回到家乡,他敏锐地感受到文明与愚昧的差别。所以他更加希望离开这片黄土地,到“大城市”去从事他喜爱和擅长的文学工作。然而,高考的落榜让他不得不重回这片土地。可他又是幸运的,他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他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土地上劳作也可以拿到较高的工分,可以继续写文章……过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或许,将来他通过考试还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他觉得未来的生活似乎都会按照他所描绘的一样发展下去。小说开头描写了一场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天空是乌云密布的;低沉的、连续不断地嗡嗡声不断传来;就连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都突然沉寂下来。这对于高家村来说只是夏日里一场普通的暴风雨,然而对于高加林来说却是他人生中难以承受的暴风雨。三星的顶替让他一下子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他不想选择农村,在城里的几年高中生活使他了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接受了外面世界的文明。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的追求。可是,现在他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成为了一个农民。面对高楼明与马占胜这种邪恶势力,高加林没有反击。当他的父亲要他以后见到所谓的“仇人”主动叫人家叔叔时,他也没有反击。面对父亲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他只是默默地接受。当个人愿望与现实矛盾时,他缺少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反抗精神。他没有鼓起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理想。面对自己的未来之路。他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蓝图。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后,他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许还会遇到类似的挫折,当那一刻来临时,他也没有认认真真的想过自己该如何应对。他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明确的规划。

当他成为一个农民之后,却还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农村对他来说,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的一道布景”。他虽然并不鄙视农民,而他自己却缺乏当农民的思想准备,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因为“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①第一次上地畔,他是疯狂的干着,手上很快出血了,把镢把都染红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自虐的方式在麻醉自己。他告诉德顺爷爷自己思想麻乱得很,劳动苦一点,皮肉苦一点只是想把心头的哭减轻一点。他踏上地畔并

①路遥:《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农民,他只是想证明他也有那种作为“优秀庄稼人所具有的品质”。当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时,他不能坦然接受。他成了农民后心躁动不安,又觉得自己很难在农村待下去,可是,别的出路又在哪里,他没有好好地思考。他时常想起无边无垠的平原,繁华热闹的大城市,气势磅礴的火车头,箭一样升入天空的飞机……他时常用幻想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当自己的叔父调回家乡工作之后,面对马占胜给自己安排的县委通讯干事一职,他没有痛恨马占胜更没有拒绝这个工作,认为这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仿佛自己之前的一切不公眨眼间就消失了,甚至还有些感激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位。他自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次进城再也不是城市匆匆的过客了,他为此欣喜若狂。他不能从马占胜面孔瞬息间的变化里,看出世事的复杂性,看出马占胜为他铺的不是布满鲜花的路,而是一条不正当的歪路。面对社会上的邪恶势力他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只是一切以自己的发展为判断标准。一旦外力对自己有利时,就对不良之风采取让步,完全暴露了他自私和虚荣心理。从高加林对职业的选择,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他个性的发展制约的效应。几次命运的逆转,透露出高加林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都是带有一种冒险精神,还融合了他的自私、虚荣等复杂的性格,这就决定了他的选择总是以自我价值和利益为原则和出发点,只要于己有利,可以置道德于不顾。“在人生的探索中,他始终没有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和人生道路,最后以悲剧作结,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偏离了正常的道德准则而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道德选择,这就不能不说他的道德选择偏差促成他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①社会肌肤的不健康因素,让高加林这类有理想有才干又有弱点的青年人误入了人

生价值实现的迷途。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缺少了那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离开这个小县城到更大的城市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时,克南他妈的检举揭发让他一夜间又回到了难以想象的人生起点。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在城里的这一段人生之路上,他抛弃了许多东西,有自己曾经相爱的巧珍,有自己比较喜爱的德顺爷爷,生养自己的父母甚至是那一片黄土地。“如果说上一次从半坡中摔下来是自己无法抵挡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所为,那么。这一次他从坡顶摔下来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太过于自私,对自

①唐歆瑜:《道德选择与道德冲突的悲剧者——<人生>中高加林的道德选择解读》,《大众文艺》,2008年第9期,第60页。

己的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可谓是狂热。”①他抛弃了做人的原则,抛弃了最传统的道德观,抛弃了做人的一些准则。高加林在现实矛盾中,逐渐褪掉了农民儿子最淳朴的本色,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也一点点埋没了人性的温情。“他企图颠覆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被命运所颠覆。”

(二)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的选择

刘巧珍是一个美丽、温柔且善解人意的姑娘。对高加林的爱一往情深,慷慨无私。为了博得高家林的欢喜,她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来,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就是为了在劳作时让她喜爱的高加林能看一眼。第一次大胆主动的说“家林哥!你要不嫌弃我,咱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夜晚,在庄稼地里,巧珍看到疲惫的高加林,心疼的说:“等咱结婚后,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向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作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女孩,且当时还是浓厚的封建意识弥漫的乡村来说,能说出这样的话,不仅让会让高加林感动,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动。高加林只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要求(要求巧珍刷牙),巧珍都认认真真的执行,尽管满嘴里冒着血糊子他还是照样使劲刷……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何勇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以忍受。在高加林人生的低谷时期,在他心灵受创伤时期,是刘巧珍这样一个像流水般温柔的农村姑娘理解他,安慰她。让他在心灵上找到了寄托,让他从极度抑郁中振作起来,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然而,我们却会发现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情处于一种被动、犹豫的地位,而且还带有一丝丝的幻想。他和巧珍第一次一起走在绿色的甬道时,他想起了俄罗斯画家的画。画面上也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地面上的一条小路上,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一边走,一边正向远方望去,只不过她头上好像拢着一条鲜红的围巾……而他身边的巧珍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只是一个宁愿自己没有吃、穿也要让你吃好、穿好一心一意只知道对你好的姑娘。任凭高加林怎么幻想,巧珍还是巧珍。她不懂文学,不能和他谈论国际形式。他心里也明白,可是他还是和巧珍在一起了。可过后,一种懊悔的

①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57页。

情绪涌上他的心头,他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害怕从此被束缚在贫困、落后的家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坚定的立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农民还城里的文化人。他不能坚守自己的愿望。在抉择之后,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的选择。在人生的路口,他一直在徘徊,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路口,甚至他选择后仍然还在后悔,不能勇敢的接受自己的选择,更无法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奋斗。面对巧珍的爱情,在行动上他选择了和巧珍在一起,可是在心理上他却依然还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所以当他有机会走出这个村庄时,他会毅然决然的走向外面的世界。他与巧珍的爱是不对等的,巧珍是以爱情为目的的人生,而高加林是以事业为目的的人生。“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①巧珍是少见的好人,但她却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在这一段爱情中,我们为巧珍感到痛心。高加林最终回到那片黄土地时,他痛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业,还有和巧珍的爱情。在德顺爷看来,高加林丢掉了城里的工作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因为农村也照样可以活人。高加林更大的人生悲剧,是鬼迷心窍移情别恋抛弃了巧珍,等于自己丢掉了到手的金子,且不可复得。其中,高加林那种摇摆不定的性格,那种对生活没有规划的状态,那颗喜欢幻想的心灵,那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后来,由于叔父工作的调动,高加林也来到了城里。在县里当任通讯干事一职,他高兴的如狂似醉。当再次面对黄亚萍时,他觉得找到了说话的共同对象。黄亚萍和刘巧珍比起来,一个是有文化,能让他辉煌腾达的现代女性;一个是只会说些村里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会束缚他一辈子都只能呆在这个小县城的农村姑娘。甚至在对比之前高加林心中的那杆天平就早已经倾斜了。面对黄亚萍的追求,他反复考虑,觉得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或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当他权衡了一切以后,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亚萍远走高飞时,他的良心也感到非常的不安。可是他告诉自己:“你已经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为了自己的远大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点!”他用这种心态来处理眼前的局面。在黄亚萍面前,功利心占据了他的心灵。他更多的是看到

①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8页。

自己的发展前途,他忘记了那个曾经轰轰烈烈爱他、对他好,给他生活希望的巧珍。他忘了那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本应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个人愿望愿望与爱情面前,他选择的是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远大事业。在黄亚萍面前,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和黄亚萍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城市户口,不管怎样黄亚萍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体面地工作。而他自己担任的这个通讯干事是马占胜一手给他安排的,而不是自己光明正大的得到的,既然他可以一声不响地让他坐在这个位子上,别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从这个位置上拉下来,随时都可能再回到那片黄土地上去。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的不同,还是会使他们天然的隔了一层东西。在黄亚萍的爱情面前,他们不是对等的关系。他没有认真思考,也没有意识到。在黄亚萍面前,他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明确的定位,只知道可以依赖黄亚萍走到更高的地方。在他们的交往中,面对黄亚萍无礼的取闹他不能说“不”,他也不能提自己的要求,一切都只能让黄亚萍去摆布。他甚至都没有想过黄亚萍许诺的那一切就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能实现吗?黄亚萍是真的爱他吗?不管他是城市的一员还是农民的一份子,黄亚萍都会和他一直这样在一起吗?如果有一天黄亚萍遇到一个“更加优秀的高家林”时,是不是也会把他抛下?那一刻,他又该如何生存。在这份爱情面前,他已经被功利心蒙住了眼。或许是做农民的那种日子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做农民的狭隘与愚昧。他有着极度强烈的愿望离开农村,到充满文明与现代化气息的城市中去。一旦人生中有了这样的机遇,他会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个机遇。高加林太过天真,太过理想化了。他对黄亚萍的爱不像巧珍对他、克南对黄亚萍那样的单纯。那颗急切的功利心在保持着这段爱情。他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没有对巧珍、亚萍的人生负责。他是自私的,他是一个狂热的个人主义追求者。

当他被克南他妈检举揭发时,他又不得不回到那片黄土地上。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不得不在此画上一个句号。在个人事业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事业,他对爱情并不是那样的真诚,或者说他欺骗了爱情。同样,爱情也将惩罚他。所以在他人生中的又添了爱情这样一个悲剧。

(三)个人奋斗路上的社会阻碍

高加林在个人的奋斗之路上,他的个人因素使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让他在选择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爱情,迷失了人生。此外,一定的社会因素也

导致了他奋斗的失败。首先,城乡分治的社会体制。这一体制把中国人分成差别极大的城里人和农村人两大等级。城里人拥有宪法保障的普遍就业权、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而这一特权则把几亿农民排斥在外。同样是高考的落榜生。农村户口的同学都不得不回农村,城市户口的则纷纷寻路在城里找到了工作。黄亚萍凭着他一口高水平的普通话到了县广播站当了播音员。克南则在县副食品公司当了保管。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可是命运却是这么的不公平。不知多少出身农村的“英俊”,蒙受人生的屈辱(如高加林到城里掏粪受到张克南母亲的无理责难),失去人生进取的机会,甚至不得不承受遭到人生重创

后的痛苦。对于农村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追求理想的表现,却不一定是改变命运的云梯。高加林天生不属于城市并且别无选择,只好回到家乡那片黄土地上。他内心感受到的极度的愤怒和悲戚,但却只能化作一腔悲泪。高加林得悲剧是农村知识青年的个人奋斗悲剧,是当代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村青年才俊的人生悲剧。其次,不合理的官场氛围让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毫不顾虑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地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高加林也就是这样被他们掌控的一颗棋子。为了高楼明的利益,高加林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下来;“高加林教师职位的丢失,是权力对知识的轻易剥夺。它虽然只是国家政治权力在其神经末梢的一次轻微的颤动,但一位满怀理想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前程顷刻就被断送了。在政治权利面前,知识和它的主体是如此的脆弱。”①为了马占胜的前途,高加林又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县里的通讯干事。横亘在他奋斗路途上的政治权力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艰难而孤苦,除非出现偶然性,不然他的被挫败就是必然。最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在个人奋斗之路上走得更加艰辛。几千年来,吃苦耐劳、墨守成规、白首偕老的婚姻观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它们曾为文明古国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有些至今仍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否认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

①姜岚:《<人生>的魅力:悲剧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77页。

陈旧性。不安于现状、打破常规、奋发进取是新时代青年的特征,高加林的追求正是向传统的习惯心理、陈旧的道德观念的一次挑战。他接受了知识的洗礼,他知道外面有更加精彩的世界。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追求。他已经不想再重复祖父辈的生活模式。脱离这片土地,寻找新的生活模式,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学文字工作成为了他的梦想。同时,追求新的爱情、新的人生也是他的规划。可是,这一切,在那个村庄里却被认为不合常规的,当他的言行举止不合祖辈们的评定标准时,他将受到人们言语的毒辣攻击。他和巧珍现代化的恋爱方式,不被村民所接受;在村里举行的“卫生革命”被大家批斗……这一切,都让他的奋斗之路及其的艰难,这一切也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现实意义

正如小说扉页所写的一样,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高加林,这个倾注了作者满腔情怀的人,他的人生道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满苦难与艰辛,然而他在不断地思索、追求、奋斗,在大变革的时代漩涡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寻找着自己人生的坐标。高加林命运的改变,看似是由一系列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实则这种改变是必然的。在他心中潜藏着一种对古老的生活方式的反抗力,滋生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理想。从客观上看,高加林的理想追求有一股无法压抑的力求变革、发展、进取的时代精神。从主观上看,高加林不是将自己命运与广大农民的疾苦和农村变革结合起来。他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对愚昧生活的唾弃,只是意识中一种朦胧的渴望,并不是已经确立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他的奋斗阁楼没有以黄土地为根基,而是建在了沙滩上,一旦潮水的轻微冲刷就可能引起全面的坍塌。正是这种主观上的盲目性使他的斗争方式多少显露出孤独奋斗的色彩,反应出高加林主观思想的局限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个人的奋斗和彼此间的竞争是个人无法回避的生活法则。但是这种竞争如果仅以个人的利益和欲念为目的,就会变得像文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那样埋没人性的温情,褪掉农民儿子最淳朴的本色。其实,当今也有无数的“高加林”在个人的奋斗之路上徘徊、选择;有无数的农民子弟在挤进城市的道路上失败了。他们的失败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自己的命运要靠我们自己来掌握,人生的道路要靠

自己来走。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得的利益永远不会长存。有时摆在我们面前明明是一道虹,却有人把它当作一座桥,我们要擦亮眼睛好好辨别。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好自己,以清醒头脑面对现实,正确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而且,在抉择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偏离或者抛弃生活的原则。不论是爱情、事业的选择,还是生活、理想的追求,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才能把握住多变的人生。当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学会拥有那种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人生的逆流中勇于搏击。从小就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始终要保持那种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坚持人性中的美。通过高加林奋斗之经历,也为当今天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更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只有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青年才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好的发展。对于当今的社会,也应当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一种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让那些奋斗的有志青年有一个合理的舞台。也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管理,遏制制止不当权力的蔓延。加大城乡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户籍不应当成为农村青年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陈泽顺选编.《路遥中篇小说名作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路遥.《路遥中短篇小说·随笔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刘好梅.论路遥小说中的奋斗者[D].青岛大学,2008.

[4]甄诚.徘徊在城乡交叉地带的游魂[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陈为民.论高加林悲剧形成的诸种原因[J].安徽文学,2008,(7).

[6]李春.论《人生》的悲剧及其现实意义[J].小说评论,2009,(1).

[7]李美皆.人生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造,2008,(1).

[8]王晓红,韩城忠.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

[9]侯晓艳.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主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1).

[10]徐志.过客身份与归根情结——论路遥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归属问题[J].文教资料,2007,(5).

[11]邵春芳、程金芝.赏析路遥作品《人生》[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

[12]茹燕.背叛之上的人生超越——高加林形象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3]黄加成,李燕.徘徊于农村和城市间的“边缘人”的苦痛解析——重温《人生》中的高加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7).

[14]尤勇.难忘黄土地——重读路遥小说《人生》[J].教学参考,2006,(3).

[15]徐桂菊,历史与未来的交错略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3).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富锦电视台韩世峰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赢得市场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就是在节目制作过程前,设计出栏目或节目的最佳方案。其中包括所有具体细节的策划,比如选题的策划,具体题材的分解,新闻报道形式的设计和同期声人物的确定以及采访问题等相关环节。电视台要想提高节目质量,创作出高品质的节目和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那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策划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没有新闻策划的前提下,纵使新闻工作者吃了很多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完全失败的。相反,在报道之前有了充分的策划意识和准备,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新闻策划才是成功的。因此,具有相当严谨、周密、完善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条件。2011年7月份,我们《关注》栏目组获悉富锦市大榆树镇种植的16000亩早大白马铃薯提前上市,收入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们策划制作一期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大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我们从种薯研发、繁育、营销、储存各方面入手,确立了每个采访节点。由点及面,报道了大榆树镇成为富锦当地“经济作物之乡”的可喜成就。节目播出后,富锦各界都对此事非常关注,纷纷来信致电询问相关知识和细节,希望建立相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提供保障。节目虽小,反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专题深思)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专题深思) 龚群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29日07 版)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同时,在子女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父母都为子女尽心尽力,体现了无私的爱。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使孝的亲情色彩受到严重削弱。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尽责尽力。 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人口老龄化将由目前的14%左右逐年提高到本世纪中叶的35%左右。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进家庭养老,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4953513.html, 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意义 作者:丁媛媛 来源:《科技传播》2014年第16期 摘要所谓的新闻真实性指的是社会媒体安生立命之本,对于新闻来讲具有本质性的要 求,面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新闻作为主管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怎样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新闻实践过程里的主要问题,对于新闻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52-02 0引言 新闻事业一定要依靠真实性进行延续,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原则。脱离了真实,新闻工作就毫无意义。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在面对客观事物时,真实的体现、报道,要将事物本来的面目体现出来。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是通过新闻本身的规律进行判断,属于广大受众的需求,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传媒获得民心的主要内容。 1当前新闻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当前我国新闻报道失真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新闻行业工作的社会责任逐渐突出,新闻报道的失真变成了当前人们较为重视的内容。当前社会环境使得新闻失真报道的原因有很多,对于新闻报道失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系统工程。探究使得新闻失真的主要因素包含了社会十分复杂的环境对于新闻报道造成的影响;由于各方力量的影响而使得新闻工作人员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由于改革开放,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效,新闻行业也在此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态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转变的过程对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新闻行业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对待事物的勇气以及对待百姓的诚实性,这也是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行业要求。 1.2新闻理论同时间过程相脱离,舆论空间还需要优化 新闻行业作为一个理论指导同实践验证的融合性较强,大多百姓所关心的社会行业,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当前时期,新闻行业的报道呈现出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对于新闻报道的过程来讲过于重复,这也使得观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思维疲劳的不良状况。当前新闻行业给社会以及人们灌输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于新闻报道而言一定要积极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特点,让新闻行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可以真正意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让百姓真正意识到社会新闻的重要作用。新闻工作人员要以传统新闻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孝文化地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地慈爱.正是这种无私地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地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地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地情感,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之根本,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地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地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地前提. 一、孝道文化地主要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地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地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地精髓.孝道文化深刻地内涵既有丰富地文化理念,又有完善地制度礼仪.从“敬养”地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地精髓在于提倡父母对于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地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地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地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地真挚地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地就是保持这种“爱”,既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地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地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仰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基本地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证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这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地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地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对患有疾病地老年人要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地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身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地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地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地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业兴旺,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地人,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 的现实意义 姓名 系别文化与传播系 班级传播学 学号 指导老师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他认为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欲望,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的思想简单朴实而又犀利,并对于制度本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让我们思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之间的作用。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伦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净无为的政府,因为人们所需要的是自由自在而不受约束的生活。但是老子又并不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像林语堂所说:“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其理由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对于儒家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以戏谑的口气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他眼里,孔子一样的圣人,恰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故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心,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而当我们了解到老子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对文明的批判和“无为”的思想后,我们又怎么能将其古为今用,在现代社会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呢?“无为”真的就是无为吗?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做,并不是无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的意思。“无为”的理解更应该是“不妄为”,所以才能无不为。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和时代的潮流,在客观条件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便是乱为和妄为。就算是“为无为”,也是要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才对。而我们再看“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也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同时也不要去妄为,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违背了规律。而在当下

新闻真实性的重大意义

新闻真实性的重大意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在“新闻”的定义上不尽一致,但是所有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事实”二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像和臆造,那么,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因此,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一个没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也很难有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

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学习资料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 作用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的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之根本,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一、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父母对于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的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

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保持这种“爱”,既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仰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证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这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的说,侍疾就是子女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要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身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业兴旺,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付阳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在传统道家的典籍中,《老子》这本书是有极高的地位的。因为这本书里包含了老子以及道家的主要思想—无为。在《老子》中多次强调无为而治,比如说文中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句子都是在强调无为而治。是又有人问了,这是2000多年前的东西,今天恐怕已经失去其作用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更应该的大力学习的。 无为有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一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

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层意义对我们的影响。从字面上来看顺应自然发展,不争即是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和别人争个鱼死网破,最后得不偿失,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如果我们有无为的思想,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平常心对待我们的得失。那我们在生活中便会轻松许多。而且说不定我们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在《老子》的第二十二章中(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向世人宣传了他的处事的方法,那就是“曲”。何谓之“曲”,其实就是无为。从中可见无为是大丈夫应该学习的。 对于第二层意义的理解是两个字“放下”。其实无论是对现代的人还是古代的人,要做到“放下”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可以参照《老子》的辩证法来思考。在文中,第三十六章说“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从中我学到了要想做到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可以从其反向入手。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新闻真实性

浅谈新闻真实性 内容提要: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克服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障碍,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真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因此,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上来。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方面,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内部,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希望,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众多问题表现出来,而“诚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无论是食品、药品需要用良心来生产,新闻报道也同样需要良心和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必定会给受众生活和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影响。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客观真实 所谓客观真实,就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过的事实。人类通过无穷尽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索真相,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 客观报道就是客观真实的体现,而所谓“客观报道”,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它和报道它,切忌将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其相混同。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能历经百余年,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除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形式的独特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坚持客观报道原则就意味着,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的责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向他们提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实情况的事实信息。 新闻真实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为,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新闻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真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杨杰 今年,通过我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杜绝虚假新闻对于网络媒体的重大意义,只有根据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更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随时能上网、人人可发言”的优势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得到飞速传播和放大,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网上虚假新闻的传播主要表现为论坛、博客等互动环节的不实信息,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先求快”对信息不核实、不求证便发稿,之后很多网络媒体再进行转载,于是假的就变成了真的,这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一名编辑,在转载新闻时要注意尽量从合法稿源中找,一些小网站的新闻要经过核实确认无误后再转载,对于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环节的消息更要慎之又慎。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职业素质和文化身心等综合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

备辨别批判错误言论和观点的能力,发挥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的纽带作用,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新闻的本来面目、同假新闻做坚决的斗争”是每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网络媒体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要为新闻的正常运转加班加点、要为采访四处奔波,因此要爱岗敬业,耽于安逸、不愿付出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新闻工作的。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才能成长为业务好、政治强、道德高的合格人才。

课题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已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配制了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视、音响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师均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逐步实现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从我校全体师生的调查显示:我校20名教师中有18名教师家庭安装了宽带网络,教师间可以利用博客、QQ、微博等网络工具实现实时交流。而且我校已经创建了校园专题网站,并对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师生可以借此实现资源共享。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深刻印象,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师生所认可与接受。因此,我校有针对性地申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努力让教师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不断探索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有效模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适时有度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使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更有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现代信息素养。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主要观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2、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力。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精)

第卷第期年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思想发见】 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潘建锋 (湖南科技学院科研处,湖南永州 摘要: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敬老养老思想;《孝径》;老龄化社会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课题(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 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潘建锋( ,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传统孝道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有大量关于敬老、养老思想和安老的措施,其中就确定

了亲属的扶养义务,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奠基于家庭制度。这些养老敬老的孝道思想和行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和谐、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一、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 中国古代孝道有许多安老、养老、敬老的思想和实施方法。《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里,孝与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也就是说孝之本义是“善事父母”。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曾 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 也。”[ ] 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出以奉养父母者即 有三项。孟子还发挥了孔子的“安老”思想。首先,他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 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从人的本性上提出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其次,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孝经》对赡养父母之道也有专门的规定:“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中国传统孝道中许多养老的思想和措施,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但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传统孝道思想中,养老尽孝主要包括事生与事死两方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孝敬事亲”,无违父母。要求对父母既养且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 真题链接: 05年辨析题: 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 09年简答: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06简述、李P172)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论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摘要: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乐观的研究成果,为培养大学生的乐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操作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strength)和美德(virtue)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 (pathology psychology)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 eric 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进入新世纪,Sei 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确立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2000年,E. P.Sel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2]”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贡献在于[3]: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成果,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成果,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3)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的成果,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