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书籍

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书籍
西方文学批评经典书籍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

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尼采:《权力意志》

奥·帕斯:《批评的激情》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

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

高概:《话语符号学》

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

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

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

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

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补充(转载,致谢)

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2、哲学手稿》,

3、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

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

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

6、类型书可选用);

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

10、《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1、[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32、1950)》,33、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补充(转载,致谢)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计33种

A类: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

3、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

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旧版);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

6、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有旧版);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8、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有新版);

9、伍10、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11、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版可用);

12、伍13、蠡甫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14、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5、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16、4),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8、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19、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0、[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1、三联书店1984年版;

22、[美]卡勒:《文学理论》,2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25、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26、[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27、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29、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0、[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3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加]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35、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6、[法]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37、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3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加]叶维廉:《中国诗学》,41、三联书店1994年版;

42、[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4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45、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王宁编译:《新文学史》(1),47、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49、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B类:

1、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

2、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4、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5、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6、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1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6、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1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西方现代文论专题:计154种

(一)形式主义专题

1、[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4、三联书店1989年版;

5、[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

6、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8、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9、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英]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1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英]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14、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5、[英]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16、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7、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方珊:《形式主义文论》,20、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专题

21、[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22、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3、[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24、布拉格-25、巴黎》,26、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7、[英]霍28、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29、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美]肖尔斯:《结构主义与文学》,31、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33、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4、社科院外文所编:《布拉格学派及其他》,3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6、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37、三联书店1988年版;

38、[美]卡勒:《结构主义诗学》,3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美]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41、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2、[英]斯特罗克等:《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43、斯特劳斯到德里达》,44、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5、[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46、三联书店1988年版;

47、[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4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9、[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法]罗兰"巴特:《S/Z》,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5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5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7、[法]格雷马斯:《结构主义语义学方法研究》,58、三联书店1999年版;

59、[美]德里达:《文学行动》,6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美]卡勒:《论解构》,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美]德曼:《解构之图》,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美]米勒:《重申解构主义》,6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胡亚敏:《叙事学》,70、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71、赵毅衡:《文学符号学》,7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73、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74、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75、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76、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三)精神分析学专题

7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7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9、《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80、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1、《弗洛伊德论美文选》,82、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83、[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84、三联书店1991年版;

85、[俄]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86、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87、[美]霍88、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89、三联书店1987年版;

90、[美]霍91、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9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94、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5、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96、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四)神话-原型理论专题

97、[英]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98、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99、[瑞]荣格:《心理学和文学》,100、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1、[瑞]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02、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3、[瑞]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104、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5、《荣格文集》,106、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07、[加]弗莱:《批评的剖析》,10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9、[加]弗莱:《伟大的代码》,11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加]弗莱:《批评之路》,1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3、[加]弗莱:《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集》,1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5、[法]列维-116、布留尔:《原始思维》,117、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后有新版);

118、[法]列维-119、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120、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21、叶舒宪选编:《神话-122、原型批评》,123、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五)现象学与解释学专题

12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25、三联书店1987年版(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修订译本);126、[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127、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128、《海德格尔诗学文集》,129、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130、[德]海德格尔:《林中路》,131、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32、[波]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3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134、[美]玛格欧纳:《文艺现象学》,135、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另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同136、一书,137、书名138、为《现象学与文学》);

139、[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14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4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142、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43、[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44、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5、[美]霍146、尔:《解释学与文学》,147、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48、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1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0、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151、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六)接受-反映理论专题

152、[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53、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4、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155、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6、[德]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157、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58、[德]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159、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60、[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16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另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本,162、书名163、译名164、有别);

165、[美]汤普金斯等:《读者反应批评》,166、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167、[美]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1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9、金元浦:《接受反映文论》,170、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七)女性主义专题

171、[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172、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73、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7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176、三联书店1997年版;177、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178、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9、[英]伍180、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181、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183、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84、[美]米利特:《性的政治》,18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86、[美]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18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8、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18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0、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19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2、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193、三联书店1995年版;

194、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195、》,19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97、康正果:《身体和情欲》,198、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八)新历史主义专题

199、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20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1、社科院外文所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2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03、《福柯集》,204、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205、《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20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7、[法]福柯:《知识考古学》,208、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9、[法]福柯:《规训与惩罚》,210、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1、[法]福柯:《疯颠与文明》,212、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3、[法]福柯:《性史》,214、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新译本,215、书名216、为《性经验史》);

217、[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2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9、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220、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1、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222、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23、[法]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224、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225、[英]谢里登:《求真意志--密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22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7、[英]麦尼克:《福柯》,228、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9、[法]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23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1、[美]德勒兹:《福柯褶子》,232、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33、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234、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35、刘成北:《福柯思想肖像》,23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238、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39、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240、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41、汪民安:《福柯的界线》,2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九)后殖民主义专题

243、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24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5、罗钢等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24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7、王宁等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248、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49、[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2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1、[英]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25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25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5、[美]赛义德:《东方学》,256、三联书店1999年版;

257、[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25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9、[英]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2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1、[英]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262、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264、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十)文学社会学专题

265、[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266、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7、[法]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268、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69、[德]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270、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71、[德]菲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它的方法》,272、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273、[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274、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75、[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276、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7、[德]本雅明:《机械复278、制时代的艺术》,279、三联书店1989年版;

280、《本雅明文选》,2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2、[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283、三联书店1989年版;

28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28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6、[英]威廉斯:《文化与社会》,28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8、[英]瓦特:《小说的兴起》,289、三联书店1992年版;

290、[法]戈德曼:《隐蔽的上帝》,291、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92、[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93、[美]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2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5、[美]德里克:《后革命氛围》,29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7、[加]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2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附:巴赫金专题】

299、[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300、三联书店1988年版;

301、[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3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3、《巴赫金集》,304、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30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30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7、[俄]巴赫金:《小说理论》,308、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9、[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31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1、[俄]巴赫金:《哲学美学》,312、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3、[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314、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5、[俄]巴赫金:《周边集》,31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7、[美]霍318、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31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20、[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321、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2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323、三联书店1994年版;

32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3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6、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7、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328、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总体研究:计52种

A类:

1. [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4.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 [英]柯林伍

6. 德:《历史的观念》,

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 [美]罗素:《论历史》,9. 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 [法]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11.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2.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13.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4.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17.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 [美]亨廷顿等:《现代化,19.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20.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1.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22.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3.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24.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6.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7.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28.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9.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30.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1.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3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3.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34. 1985)》,35.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6. [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国学数典论坛's Archiver

国学数典论坛? 国学问答? 请推荐几本有关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著作

请推荐几本有关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著作

请推荐几本有关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著作,本人想加强一下理论素养,但对西方的文艺理论不太了解,最近买了丹纳的《艺术哲学》和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二书,但感觉还不够,又不知从何下手,祈教方家!

本帖最后由yhshiwo 于2009-5-24 16:21 编辑

西方文学理论,目前来看,关键的主要有美国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此书篇幅短小,点评精确,视角宽广,应该是目前非常好的文论指导书籍。此书有凤凰出版社本。可惜李平译文并不太为精准,不过也还可以看,王一川也很是推荐。

还有一本当然就是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翻译的,很不错,有北大出版社本。这书是代表西马社会批评派对文学理论的深刻解读。

以上两本是非常经典的了。然后还有塞尔登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是北师大刘象愚翻译的,也是很不错的书,北大本,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也为我推荐过。

国外有汉译本的好书,也就是上面的了。当然,塞尔登还编过《从柏拉图到现在》的文论选本,也是刘象愚主持翻译,北大本,也很好。

国内学者写的一般就一般般了,不过赵一凡的《西方文论讲稿》和《续编》图文并茂,比较新颖,也可参考。此书为三联书店出版。

20部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篇目

Andrew Bennett,Nicholas Royl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ory 2nd . Prentice Hall,1999.

([美]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斯?罗伊尔著. 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培生教育公司,1999.)

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3th . Prentice Hall,2003.

([美]查尔斯?E. 布莱斯勒著. 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3版). 培生教育公司,2003.)

Keith Green,Jill Lebihan. 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A Course Book. London:Routledge,1996.

([美]凯思?格林,吉尔?列俾汉著. 批评与实践教程. 鲁特莱斯出版公司,1996.)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4th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Pearson,2004.

([英]拉曼?赛尔登,彼得?韦多森,彼得?布鲁克著.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四版). 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4.)

Suresh Rava. Groun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美]苏瑞希?纳华著. 文学批评基础. 依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8.)

Hans Bertens. Literary Theory:the Basic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英]汉斯?伯特斯著. 文学理论基础. 伦敦和纽约:鲁特莱斯出版公司,2001.)

Roger Webster. Studying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London:Edward Arnold 1th 1990.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1995.

([英]罗杰?韦伯斯特著. 文学理论研究入门. 爱德华?阿诺德出版公司,1990;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

Lois Tyson. 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 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 ,A Member of the T 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

([美]罗易斯? 泰森著.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纽约和伦敦:伽兰德出版公司,泰勒及弗兰西斯集团,1999.)

Dianne F. Sadoff and William E. Cain,Teaching Contemporary Theory to Undergraduates.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94.

([美]迪安?F. 萨多夫,威廉?E. 凯恩编. 大学当代文学理论教学,美国现代语言协会,1994.)

Philip Rice ,Patricia Waugh. Modern Literary Theory.A Reader,Edward Arnold,1989. ([英]菲利普?莱斯,帕特里夏?沃夫编.当代文学理论读本.爱德华?阿诺德公司,1989.)

Wilfred L. Gueerin.etc..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2nd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美] 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著.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Vincent B. Leitch.etc.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 Norton & Company,Inc.,2001.

([美]文森特?B.列奇等著.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诺顿有限公司,2001.)

Jeremy Hawthorn. A 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Theory . 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1998.

([挪威]杰里米?霍桑著.简明当代文学理论词典.霍德?希德林出版公司,1998.)

Julian Wolfreys,WilliamBaker. Literary Theory:A Case Study in Critical Performance. Macmillan,1996.

(朱利安?伍尔夫雷,威廉?贝克.文学的诸种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麦克米拉,1996.)

Mick Short. Reading,Analysing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London:Longman,1998.

([英]麦克?肖特.阅读、分析和文学教学.伦敦:朗曼,1998.)

(注:以上为英文原著,以下五本已有中文译本出版)

[美] R. 韦勒克,A. 沃伦著. 文学理论. 刘象愚,邢培明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

(Rene Wellek,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3th . New York:Harcourt,1962.)[美]乔纳森?卡勒著. 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 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英]特雷?伊格尔顿著.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伍小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文学原理引论. 刘峰译.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英]特里?伊格尔顿著.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王逢振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2n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英] 拉曼?赛尔登编著.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刘象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Raman Selden.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A Reader. New York:Longman,1988.)

[荷兰]佛克马,易布思著.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袁鹤翔译.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荷兰]佛克马,易布思. 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林书武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8.

(Douwe W. Fokkema,Ibsch. Theor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tructuralism,Marxism,Aesthetics of Reception,Semiotics. London:Hurst,1977.)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_马赛克主义_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作者简介:阎嘉(1956—,男,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和英语学术文 献翻译。 3本文为2004年11月2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主持召开的“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现状与走向”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 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3 阎嘉 (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一 我之所以把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批 评理论称为“马赛克主义”,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目前我正在主编一部名为《文学理论前沿读本》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代表性论文集。从我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我把西方在这个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分为五个大的方面:(1文学理论传统问题的现代进展;(2文学史与经典批评问题;(3文学理论与批评空间的拓展;(4文学理论的终结与“后学”;(5文学理论与身份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并非我自己的虚构,而是就其总体趋势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概括出来的。当然,这还不是全部论域。例如,“英语化”和“新英语写作”就是后殖民时代英美文学理论和批评中的重要论域。但这样的论域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来说,似乎就显得与我们的理论视野相去甚远。 在另一方面,就其中的任何一个论域而 言,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同,但其立场、出发点、依据的理论资源、论述的方式和得出的结论都极为不同。换言之,他们对同样的问题的看法是

极为“多元化”的,几乎找不到任何主调。例如,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空间的拓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的杂陈:散居者批评,性别与超性别批评,有色女性批评,伦理批评,生态批评,空间批评,赛博批评,鬼怪批评,唯物批评,新语用学,混乱理论等等。 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后现代的消费时代里,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早已告别了现代和前现代的语境与基本格局,即总有一种主导的思潮或理论支配着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并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寻找一个主调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五花八门的“马赛克”面貌,我将其命名为“马赛克主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各种理论观 6 6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点和批评方法杂陈,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各自的视角和关注点极为不同,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局面。 “马赛克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今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在外在表征上,后现代的“马赛克主义”一方面是极力追寻“多元化”,以此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或操纵;另一方面则呈现为“碎片化”,即不以建构宏大理论体系为目的,往往从一个特殊角度或阐发一种观点,或对传统理论进行解构,甚至打破学科界限,在跨学科的层面上来探讨某个问题(例如“性别”问题。 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我的看法是:“马赛克主义”的出现正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走向,即从“福特主义”向“灵活生产与积累”转变,以及文化上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这种趋势目前还在发展演变之中,其影响与后果正在逐渐显露出来,并且正随着资本全球化的趋势在向世界的各种文化和地区渗透。对此,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际,作出头脑清醒的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其后去寻找理论与批评的“热点”问题。对西方来说的“热点”问题,对中国来说未必就是“热点”;反过来说也一样。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讲起来实在困难。作为一个理科生,不得不有些投机地抓住“哪些”这个词来论述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饮食。 首先不得不强调一下,饮食确实是“主要表现”之一。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某些差异,或者说中西方文化的绝大多数差异,通过饮食的取材、制作方式、口味偏好等等形式体现出来。有三种艺术是不分国界所共通的——音乐、美术,另一个就是美食。作为一种不分国界的艺术,饮食又是怎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的呢? 首先从食物的取材上来说,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渔猎、养殖为生,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就是厨具,或者说食物的制作过程上。走进一个传统的中式厨房,总是这么一把刀,一口锅,一个灶。而对于一个西式厨房,这是远远不够的,就刀具而言就至少有八把之数,每一把刀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其实这就反映了中西方人在遇到问题时的不同态度。遇到问题时,西方人总是倾向于发明创造新的工具——更多的刀具,厨具……而中国人,却倾向于改变自身,对自己稍加改变,来适应问题,以求解决。所以中国人只用着一把刀,变化出各色各样的刀法技巧。表现到文化上,就如同老师讲的,西方人总是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在制作上不难发现,中国厨师总是说这样的词“盐适量”,而在翻阅外国厨师的书著时总是用到这样的词语“盐3克”。西方人总是精细准确地计划操作每一部分,而中国总是感受需要的多少,适时地做出改变。 在饮食观念和准则上。西方人也总是精确地计算着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以营养作为评价食物好坏的第一标准。对于有营养的食品,即使味道并不太好,西方人也总是试图甚至乐于食用。而中国则是美食至上,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饮食上虽说折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但同时饮食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有力武器。 电影《饮食男女》让导演李安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也让世界认识了传统的中国饮食。如今中国食物可以说是享誉国际。国外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层出不穷,中国菜受到全球各地食客的追捧,甚至不少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品尝美食。借助这一优势,以饮食作为媒介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坚持传统中国菜的烹饪技法,不能轻易向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屈服。 其次就饮食本身,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虽说中国菜极受各地食客追捧,毕竟它片面追求美味的准则与现如今追求营养健康的大潮是格格不入的。不必如西方人一样精确计算,但至少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化中有关“养生”的部分。以味动人之余,也要以营养服人。 此外,在向世界推销中国食物的同时,也应该以食物为媒介,介绍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为人知的部分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全球最具价值的经典书籍 影响世界的100本经典好书 1、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方案,哲学大师柏拉图里程碑 式大作,西方哲学的源头。 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剥削阶级政治学体系的发端,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 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摩奴法典》,印度古代法律的珍贵文献,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维护 种姓制度。它宣扬种姓起源的神话,论列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利和义务,规定依违 种姓制度的奖惩,并以“来世”苦乐作为这种奖惩的补充。因此,《摩奴法典》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其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它对印度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4、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钦定罗马私法教科书,第一、它融会了罗马法的全部 基本原理,是罗马法的精髓;第二、条理清楚,概念明确;第三、文字浅显,易于阅读; 第四、内容翔实,包括了民法的各个方面。 5、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首先摆脱神学的政治学,《君主论》是一本毁誉参 半、不可不读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 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和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 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本书在政界、宗教界、学术 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 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6、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作者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 义者,他以卓越的才力,热情描绘了乌托邦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生活图景, 同英国十六世纪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乌托邦》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政治学术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科技英语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进步的功能。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由于他先容了这很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回于虚耗,由于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回咎于林先生,由于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和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和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很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很多叙事,删减了很多对话,简直变成和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和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着

适合大学生阅读的30本经典图书

适合大学生阅读的30本经典图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新学期已经开始,特别为同学们挑选了30本荟萃了哲学、历史、军事、文学、经济、心理、励志、科学等领域经典的图书,让我们一起爱上读书,每周阅读1-2本经典图书,让读书成为自己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体味读书带来的无限智慧。 1、《如何阅读一本书》[美] 莫提默·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 你会阅读吗?莫提默·艾德勒告诉你,阅读并非那么简单。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本书介绍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读书用手册。 索书号:G792/7124 馆藏部门:经管系 2、《拖延心理学》 [美] 简·博克/ [美] 莱诺拉·袁 你想要向拖延的恶习开刀吗?这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减轻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索书号 B848.4/4340 馆藏部门:文科图书室2 3、《心理学与生活》 [美] 理查德·格里格 本书是心理学的入门经典,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这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人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的读物。 索书号:B84:H31/4764 馆藏部门:文科图书室2 4、《人性的弱点》 [美] 戴尔·卡内基 “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戴尔·卡耐基被称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本论文根据结课论文评分标准,应得分值 课程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1、优秀(90-100分) 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立论正确,分析严密,结论合理;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水平较高论文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2. 良好(80-90分) 按期完成论文的各项工作,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容较丰富,立论正确,分析正确,结论合理;论文有一定的水平。论文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学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3. 中等(70-79分)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基本正确,但在非主要内容上有欠缺和不足;立论正确,分析基本正确;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论文水平一般。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书写不够工整,格式不够规范。 4. 及格(60-69分)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分析基本正确,内容欠丰富;论文达到基本要求。论文文理通顺,但论述不够恰当和清晰;书写欠工整,格式欠规范。 5. 不及格(60分以下) 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出现不应有的原则性错误;在分析等工作中独立工作能力差;内容比较少,论文未达到基本要求。论文文理不通,书写潦草,格式不规范。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一)

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一) 中国现代文学在“推倒”旧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其所选择和运用的理论批评话语自然不可能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统。然而,一阵风潮也不可能使中国文界尽得西方文化和文学某些概念之精髓,中国新文学界之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话语,在内涵的把握上难免带有想象的性质,在具体运用上也体现着自以为不言自明的自明性特征。这从几十年来对“为人生的艺术”、“为艺术的艺术”观念的接受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便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一想象性阐解对于“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这两个西方文学观念命题,中国文学界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不过,纵观这么长时间的译述和讨论,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被凸现出来:中国新文学家除了对“为艺术的艺术”观有过较为明确和较为详尽的介绍与谈论而外,对另一个重要命题“为人生的艺术”的阐论一向都是语焉不详;既说不清这一命题的具体内涵,也摸不透这一命题的主要倡导者和主张者是些什么人。但这并不影响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等作家团体将这一概念挪借来作为自己的旗帜。一种不明就里的概念把握当然不妨作为一种观念的标榜,即在尚未澄清其“所指”的前提下发挥其各种“能指”意义;可中国新文学界依据对“为人生的艺术”概念的这样一种粗疏的把握,就动辄搬出引经据典的架势谈论西欧文学史上所谓旷日持久的人生派与艺术派之争,应该说属于“煞有介事”的想象。 “为艺术的艺术”确实是来源于19世纪一批文学艺术家的倡导和鼓吹。法国文学家戈蒂耶明确地提出过“为艺术的艺术”,更多叛逆精神的波德莱尔提出了“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它自己”①的见解,这一见解为英国批评家布拉德雷“为诗而诗”的观念所印证,更受到从精神到行为都趋向于反叛的王尔德的积极响应。这一派的文学观虽然在现代中国基本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但还是得到了比较系统的介绍,甚至在诸如创造社、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等文学社团那里,还得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时段的标榜②。但就“为人生的艺术”这一更加普遍更加稳妥的文学观而言,其来路既不那么清晰,其内涵也被中国新文学家当作一种无须阐论的自明性命题加以模糊运用,以至于外延漫漶,发展到无所不包的地步。 正如沈雁冰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所表示的,中国新文学家只是模糊地知道,“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③,至于这句“标语”的主倡者是谁,则无人能够明确。按照沈雁冰当时的一些见解,这种“为人生的艺术”观似乎出自于托尔斯泰:“我自然不赞成托尔斯泰所主张的极端的‘人生的艺术’……”④周作人最先联想到的文学家似乎是莫泊桑,他认为“为人生的文学”就是“人的文学”,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例如莫泊桑的《人生》之类⑤。当时又有人以为可以追朔到福楼拜,这就是表示坚信“文学是表现人生的”观点的李开中,他举例说“伟大的文学家”都注意考察人生,福楼拜“常教他的学生去实地考查车夫生活然后用文字把他描写出来”⑥。樊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观点,则认为20世纪当代法国的写实主义是“人生派”,罗曼罗兰“是一个法国人生派最显著的人物”⑦。鲁迅则认为,俄国19世纪后期的文学,即“从尼古拉斯二世时候以来”的俄罗斯文学,就是“为人生”的,代表人物则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⑧。 或许西方文学史上确实存在过“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⑨两两对举的理论现象,直至今天,特别是在美术和诗歌领域里,国外的理论界仍在用这两个概念来概括文学艺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认为“‘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是长期以来不断重提却难以解决的问题”⑩;在有些理论家看来,这些有了相当长时间和理论积累的命题具备了相当经典的性质,故而用“AFLS”这样的带有约定俗成色彩的缩略语代替“为人生的艺术”(artfor-life’ssake)概念11。沈雁冰当年也曾把这两个概念只是当作“问题”,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说:“虽则现在对于‘艺术为艺术呢,艺术为人生’的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然而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我们应是不承认的。”12 不过包括沈雁冰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家,在更多的时候并非将这两种观念仅仅看作是难以解决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九十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这是一个各种话语“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面临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如何在当下的实践中去为文艺阐释本身提供可资运作的理论洞见?如何突破传统封闭的文本分析模式使文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之中?所有这些构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中心课题。而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交互碰撞的时刻,上述各种文化理论纷纷把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化研究,这本身就是一桩耐人寻味的事情。它意味着,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不仅为这个激变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历史见证,而且其心智轨迹更向一个开放性的未来言说着更多的东西。 一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这是一个关涉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的契机的问题。)当代英国学者特雷·伊格尔顿回答说:“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culturalism)的教义”(1)。伊氏进一步分析其

原因说,首先,在战后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一个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2)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3)这实际上表明,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的活动。语境化意味着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时空参照系。正是从特定的具体的真实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选择并实践着自己的转型机制,那就是走向文化研究,跨越文本分析樊篱而转化为一种“泛文化”批评。因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业已成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分析的基本现实条件或语境。全球化潮流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多种文化现象就象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将包括文艺批评、文化批评、人文思考、学术研究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纳入其视野。这其中,文? 赖奈幕锞巢欢贤瓜郑涸谝桓龀┫∷涤敕呀獾某橄笫韫泊娴氖澜缟希谝桓觥熬渲鳌庇搿吧桃祷髌贰辈⒅玫氖澜缟希 难兰也唤剩菏鞘裁丛斐烧庑┣穑克鞘欠窠】担浚?)在一个隐喻与诗性不断消亡的时代,文学批评能否再次承担对世界的‘意义追问’?经典死亡后的文学是否从此必须向每一个时代的丑态献媚?向每一种物质给定性屈膝?如何解决文艺在当代工业文明中的困境?内化了男性中心主义阅读策略与价值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吗?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文学(如黑人文学、少数族裔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Invitation and Eastern Invitation Let me start the research with an excerpt from a letter written by Andy to his friend James. I am sure you will get something. Dear James, Teaching in China is a real pleasure, but people here can sometimes be a little mean with their hospitality. Yesterday I was invited to an official banquet in the evening by the university. As you know, I enjoy Chinese food and would have loved to have gone, but for some reason Janet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invitation. Naturally I couldn?t accept and leave the dear old wife at home so I had to make an excuse to get out of it. Can?t think why they should want to snub her in that way, but it has made both of us feel that we are not really welcome… From the letter, we may see a sharp cultural difference here and may realize that lack of such differences ma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even to the extent of a good-will gesture being taken amiss. Andy is a foreign teacher teaching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H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an official banquet given by the university, but he didn?t accept it. He complained that his wife was not invited and he thought that they not welcome. You may think that Andy?s accusation of meanness is unfair-his hosts were not being ungenerous. However, his complaint is understandable given his lack of knowledge of Chinese customs. Expectations about when spous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invitations diff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Generally speaking for invitations to any meal taking place in the evening, ranging from those given at someone?s home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 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

文学批评学01资料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 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 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 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