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对植物生长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室内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对植物生长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室内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对植物生长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室内是相对较封闭的空间。室内环境光照较室外弱,且缺乏太阳直射光;室温较稳定,较室外温差变化较小;室内空气较干燥,湿度较室外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气略高,通风透气性较差。温度: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存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都会引起植物体死亡。最低与最高温度之间有一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植物生长繁殖得最好。

湿度: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温室作物的蒸腾、光合、病害发生及生理失调具有显著影响。首先空气湿度的大小影响植物气孔的开闭,使CO2不能进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减慢甚至停止。其次空气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而过低有利于虫害的的发生。同时高湿会使叶面水分凝结,造成叶面细胞破裂。

光照: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抑制根系;植物受光不良,花芽形成和发育不良,果实发育受阻,造成落花落果;光照过强,发生光抑制。同时光强对蔬菜品质的双向调节作用:果菜类强光、叶菜类弱光;软化栽培嫌光。

通风:通风主要是为了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通风不足会使植物光合作用不能顺利进行。此外,植物病虫害增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闷湿”或者“闷热”。

肥料: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肥料浓度过大,植物吸收后,会引起细胞的质壁分离,严重的会造成细胞缺水而死亡。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土壤部分)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活性酸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盐基饱和度,团粒结构,腐殖质,肥料,拮抗作用,协助作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碱解氮,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晶格固定,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肥料利用率,生理酸性肥料,水溶性磷肥,磷的退化作用,堆肥,基肥,追肥,种肥。 二、填空 1.世界各国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多国家将土壤质地分为()、()、()三种类型。 2.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和()两个转化过程,其中()是释放养分的过程,()是保蓄养分的过程。 3.根据土壤孔隙中水吸力的大小及土壤水分有效性将土壤孔隙分为()、()和()三种类型。 4.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是(),所谓改善土壤结构性,就是要增加土壤中()的含量。 5.按照土壤吸收性能所发生的方式不同可将土壤的吸收性能划分为()、()、()、()和()五种类型。 6.土壤酸度有()和()二种类型。 7.土壤质地层次性一般包括()、()和()等几种类型。 8.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和()等五大类群。 9.土壤肥力四大因素是指()、()、()和()。

10.团粒结构具有多级孔隙,在团粒内部是()孔隙,团粒之间是()孔隙,两种孔隙配合适当,而且()也较高,使土壤具有良好的()。 11.土壤胶体通常以带()电荷为主,因而可吸附()离子。 1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及其()。 13.在十六种必需营养元素中,被称为肥料三要素的是()、()、()。 14.土壤养分一般以()、()和()三种方式向根表土壤迁移,一般认为,在长距离内,()是补充根表土壤养分的主要形式,而在短距离内,以()补充根表土壤养分更为重要。 15.目前人们通常认为离子以三种方式通过原生质膜,即()、()和()。 16.()和()是植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也是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 17.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氮素在土壤中容易通过()、()和()三条非生产性途径损失。 18.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磷在土壤中易被()。 19.氮素在土壤中有多种存在形式,通常把()、()、()和()四种形态的氮统称为水解氮或碱解氮,表示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 20.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是()。 21.养分归还学说是德国化学家()于1840年提出的。 22.石灰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中的磷与()作用,生成()和(),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 23.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其次是(),()最少。 24.钾肥一般要求深施覆土,是因为深层土壤湿度变化小,()固定作用较弱,有利于提高钾肥肥效。

实验一、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二、实验原理: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下图。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有: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 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 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 ②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 ③吸附作用。研究证明,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 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 1.2.2影响磷的去除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湿地中植物的存在会强化微生物对磷的积累。 (1)影响TP去除的因素。沉水植物富集TP的能力要好于挺水植物。 (2)影响正磷酸盐去除的因素.而沉水植物对APA有抑制作用,即沉水植物通过对APA的抑止减少正磷酸盐浓度。 1.3 水生植物会影响湖泊中沉积物磷释放 大型水生植物对底泥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水环境条件。研究表明,内源磷的释放受到水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pH、扰动等因素影响。而大型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条件如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等都有重要影响。 ②吸收作用。当水中有水生植物存在时,由于植物对磷的吸收,使觉积物中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减少,从而发生了磷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③吸附作用。大型水生植物的种植对湖泊底泥中的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底泥中磷的含量,改变底泥的化学物理特性,有助于降低底泥内源性磷释放强度。 ④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对磷在植物--上覆水--沉积物中重新分配起到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会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沉积物的微生物生物含量要高于无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含量。 3 对重金属的吸收净化 由于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一定程度净化水中重金属的效果。 4 抑制藻类生长 水体具有发育良好的水生植被就能强烈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5 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水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水中溶解氧。种态型的水生植物中,因为沉水植物所产生的氧所全部释放于水中,所以对增加水体溶解氧的贡献最大。 ②pH值。研究发现,湿地内pH值的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而且沉水植物湿地内pH值明显要高于其它挺水植物湿地。 ③改善水体透明度。水生植物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沉积,同时能防止底泥颗粒物再悬浮,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④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沉积物的再悬浮速率取决于风速、吹程和水深等因素。许多研究证明水生植物能大大降低由风浪引起的水运动,从而减少湖水运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 6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生高等植物发育良好有利于创造环境多样性,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生长与环境试题库及答案

《植物生长与环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组织构成即:()。 2、()是植物体生长发育的结构基础。 3、植物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为单位完成的。 4、植物体的生理活动是通过()来完成的,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5、()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和()两大部分。 7、()存在于细胞的最外方,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 8、()起着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9、胞间层主要成分是(),它的存在使相邻的细胞连在一起。 10、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它构成了细胞壁的骨架。 11、()在细胞间起着物质运输、传递刺激及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 12、通过胞间连丝,是整个植物体的原生质连成一个整体,称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壁也连成一体,称为()。 13、细胞壁包括()、()和次生壁。 14、细胞膜是有两层染色较深的暗层中间夹着一层染色较浅的亮层组成,这样的结构称为()。 15、细胞质可分为()和()两大部分。前者为后者的实体完整性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持结构。 16、()是细胞的核心结构,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发育。 17、细胞核有()、()和()三部分组成。 18、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 19、核质的主要成分是()。 20、()是原生质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占原生质干物种的50%,是生命最要的物质基础。 21、()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分子都具有()和()的基本结构。 2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的不同。 23、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在碱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 24、在某种pH下,某一种氨基酸带着相等的正负电荷,称电中性,这一pH称为这个氨基酸的()。 25、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 26、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除肽键外,还有()、()、()、盐键和疏水键。 2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和()两种形式。 28、蛋白质分子属于()胶体。胶体有两种状态即:()和()。

浅谈绿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的块色发展,绿色植物的减少、污染的增加,引起生态失调、环境质量下降,居住区条件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不断对城镇进行绿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下面浅谈几点个人有关绿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1绿化可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1净化空气 人口和工业密集的城区,每天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靠植物补偿来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所以森林和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吸碳制氧工厂。有资料显示,许多工业城市每年1hm2降尘量为5000-10000kg。据专家测算,1hm2树林1年可吸收各种灰尘达300-900kg,绿地减尘率达37.1%-60%。植物对许多有害气体都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据测定,1hm2柳杉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720kg,1kg臭椿干叶能吸硫330kg。 1.2净化水体 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污水有明显作用。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金属,可以吸收地表污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 1.3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有净化土壤的能力。如有的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的大肠杆菌死亡。有植物根系分布在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的多几百倍至几千倍,能促使土壤中有机物迅速无机化,既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改善地上环境卫生,而且能改善地下土壤卫生条件。 1.4杀菌作用 许多植物的芽、叶和花粉能分泌挥发性的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2降低噪音 噪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休息,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引起多种疾病。树木花草是噪音的隔音板,天然的“消声器”。枝叶浓密,叶片上、下分布均匀的树木形成的绿墙,占地不多,只通过一条林带就可减弱噪声10-20分贝。 3改善城市小气候 街道上茂密的行道树,道旁庭院的绿地,宽阔的防护林带,对调节附近地区的温度、降低风速都有良好作用。成夏季节,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一般低3-5摄氏度。相对湿度高10%-20%,草坪地表比裸露地表温度低6-7摄氏度,比沥青、水泥路面低20摄氏度左右,有藤本植物的墙面温度比没有绿化的裸墙面低5.5-14摄氏度。冬季,绿地里的风速小,蒸发的水分不易扩散,水分的热容量大,林冠又像一个保护罩,防止热量迅速消失。一般有林地比无林地的气温高2-4摄氏度,绿地是大自然最理想的“空调器”。 4安全防护 城市中的绿色也和森林一样,具有削弱和预防自然灾害的重要作用。沿海城市多植根系分布广的树,沿海岸线设防风林带,可减轻台风破坏;在山地城市或河流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市,多栽树可保水固土防洪固堤,有效防止洪水和塌方;在地震区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的避难场所,发挥避震、防火、疏散作用。绿色植物可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同时对红外侦察设备都有良好防护作用,对现代战争具有防护和伪装作用。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生态与环境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睡眠植物睡眠的时间不完全一样,有得在晚上,有的在白天。叶子昼开夜合的现象,除了合欢树外,还有花生,红三叶草,白屈菜,羊角豆等。喜欢晚上睡觉的花朵除睡莲外,还有郁金香,番红花,蒲公英等。是不是植物都在晚上睡觉呢?晚香玉的花,一到晚上就盛开怒放,香味浓郁。烟草的花也是白天闭合夜间开放的。植物睡眠的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上称为睡眠运动。植物睡眠运动的影响机制:温度(番红花或郁金香开花就是由温度的变换引起的,把植物从冷处移到温暖的室内时,已经闭合的花朵经过3-5分钟就很快地开放了),光强度(烟草的花在光线增强时便闭合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又都开放了。而睡莲,蒲公英的花朵正相反,它们在强光下开放,在弱光下闭合),细胞膨压(合欢树,红三叶草等的睡眠运动是由叶柄基部的叶枕中部分细胞的膨压改变引起的。这些植物的叶子在夜间闭合,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植物睡眠运动的意义:1,花朵睡眠运动对植物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花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传粉,并且保护花朵的主要部分花蕊,免受不良条件的影响。2.睡眠运动可以减少热的散失和水分的蒸腾,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3.植物的睡眠不但可以保护叶子免遭寒夜的冷害,而且能睡觉的植物比那些无睡眠的植物要长得快些。总之,不论哪种类型植物的睡眠运动,都是它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自卫武器-单宁酸遭受舞毒蛾吞食以前,橡树叶子中的单宁酸是不多的,而被舞毒蛾咬食后,叶子中的单宁酸急剧增加。单宁酸和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使叶子变得很难消化。舞毒蛾吃了这种橡树叶子,会感到浑身不舒服,食欲马上减退,行动也呆滞起来,结果不是病死,就是被鸟儿吃掉。 醌类有胡桃醌,金霉素,四环素;硫化物有萜类,甾类,醛,酮,卟啉。这些分布于各类植物,多集中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间的化学战有,“空战,陆战,海战”。空战:植物把大量毒素释放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污染使其它植物中毒死亡。加洋槐树皮挥发一种物质能杀死周围杂草,使根株范围内寸草不生;风信子,丁香花都是采用空战制敌的。陆战:这些植物把毒素通过根尖大量排放于土壤中,对其它植物的根系吸收能力加以抑制。如禾本科牧草高山牛鞭草,根部分分泌醛类物质,对豆科植物旋钮山,绿豆生长进行封锁,使之根系生长差,根瘤菌也明显减少。海战:利用降雨和露水把毒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污染而使对方中毒。如桉树叶的冲洗物,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使禾本科草类和草本植物丧失战斗力而停止生长;紫云英叶面上的致毒元素硒,被雨淋入土中,就能毒死与它共同占据一山头的植物异种。 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神秘果为什么能改变味觉呢?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甜味,当它附在舌头上时,其末端结构就会嵌进甜味感受器内,从而使人产生味道错觉,再吃酸的柠檬或苦的野生哭橙时,感觉它们的味道不是酸和苦,而是甜滋滋的。 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植物风雨花: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外界的大气压降低,天气闷热,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大,使风雨花贮藏养料的鳞茎产生大量促进开花的激素,促使它开放出许多的花朵。报雨花:它的花瓣对湿度比较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花瓣就会萎缩,把花蕊紧紧地包起来;而当空气湿度减少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展开。气温草: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可知温度的高低。青冈树:根据树叶的颜色变化,可知道是阴天还是晴天。竹子开花为什么竹子开花后成片枯死呢?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同时植物又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植物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如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较小或退化,根系发达,松树、仙人掌,生活在湿润地区的植物,叶片则较大;水稻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气腔,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喜兴的植物高大,喜阴的植物矮小等等。 花有花蜜,味道吸引昆虫,利于传粉 叶,扁片状(也有特化的)利于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果实,或有香甜的包被(苹果的果肉),吸引动物去吃,以便把种子散发到各处 种子有坚硬的外壳,保护种子内部不被外界各种因素伤害(如虫子咬食) 等等还有很多. 1.光因子。不同的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适应强光照地区的植物成为阳地植物,常见的有蒲公英,松,杉等。适应若弱照地区生活得成为阴地植物,例如那些灌木等。 2.温度因子。例如,有得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得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能反射阳光,免受热伤害。 3.水因子。陆生植物主要是尽量减少蒸腾作用,水生植物增加透气。 4.土壤因子。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会有不同的植物生长;另外土壤的含盐量、含水量等也是指标之一。 董美兰、孙雪垠、刘尹、白荣荣、惠敏,请赶快(7月15日前)把就业协议交给方丽慧老师,以便办最后一批报到证。参加社区工作的,办理社区报到证,若考上教师,提前给方老师打电话,办教师报到证,否则到8月25日前按社区录入系统。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以区域图表为载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体系构建】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水文 (1)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2)植被对水文的影响: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4.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或者作用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很多。这个问题很复杂~~~通俗地讲就是内在和外在、生物非生物……简单说就是植物个体本身受遗传的影响,外在就是来自于周围的微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就是所谓的气候(光热水风温湿度)、地域(地貌土质土壤类型营养含量等)、,微环境就包括的更细了。除了非生物的干扰外,还受其他植物的干扰,比如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通过自身分泌特殊的化学或者生物成分,是其他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还有植物的竞争,生态位相同的植物不等良好的生长~~同时还要考虑微生物的作用……还可以分为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它的其它生物.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 植物的根吸收营养物质,要消耗能量的,而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此过程需要一定得氧气,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不好,氧气不足,妨碍植物根的呼吸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而且土壤板结,土壤肥力状况也不理想,土壤孔隙都不理想,土壤团粒结构少,这些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生长。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包括好的和坏的。比如说,土壤里面的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得以较快分解成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另外还有疏松土壤的功能。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病毒,这些东西可以使得枯落物以及动物排泄物及尸体能更快的分解,被环境吸收,重新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现在对环境都是负面影响,比如破坏植被、污染大气、污染河流等等,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使生态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最后祸及人类自身。

植物生长环境模拟试题(一)

植物生长环境模拟试题(一) 模块一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凯氏带: 2、次生结构: 3、维管束: 4、太阳辐射: 5、光合作用: 二. 填空:(2 0分)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部分。 2、植物细胞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3、基本组织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芽的组成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部分组 成。 5、小麦的花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部分组成。 6、子房由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组成。 7、胚珠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部分组成。 8、种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组成。 9、种子的胚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部分组成。 三判断(共5分) 1、双子叶植物种子为无胚乳种子。() 2、暗反应即只有在暗处才能进行的反应,()

3、裸子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维管束。() 4、木栓层细胞为死细胞。() 5、粘性和弹性降低时,植物抗逆性减弱。() 四、简答题,(共15分) 1、双子叶植物叶片与禾本科植物的叶片结构的区别? 2、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3、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模块二 一、填空题(计16分)

1.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 、----- 、----- 、 ------ O ____________ 2.有机物质的C/N比值为------- 时,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_ 3.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 和 ----------- 两大类。 4.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 土壤结构体。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 要植被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 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 型植被,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分析植被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 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 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 被类型,探讨其与植被的关系。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判断正误。 (1)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 (2)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

2.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 A.南北纬10°之间 B.热带干旱地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 C 解析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1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 (2)距海远近不同、□02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广西大学 校选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班级:151 专业:哲学 学生姓名:李钰莹 指导教师:尤业明

浅谈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姓名:李钰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哲学151 学号:1522110135 摘要: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环境对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反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环境、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 人们常说:“我们要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保护环境”。而环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但总的来说环境指某一中心事物它周围的空间以及空间中存在的事物。 所谓环境,通常是泛指植物生存四周空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例如,气候、土壤、生物等等因素的综合。这些事物中的每一个因素,称为环境条件。对于人类来说环境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植物来说,各种环境条件并非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只有那些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对于植物的代谢作用直接或问接有着密切联系,并对于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以及内部等具有最深刻的影响的环境条件,才被列为生态条件。各类生态条件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的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对植物产生影响。植物在同化环境的过程中,植物方面接受了环境对它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的变化又产生各种不同的反作用,改变着环境。这两方面,构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植物花木是大自然的主体,不同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我们可以从一些生态的角度论述环境因子中: (1)温度与植物的关系;(2)水分与植物的关系; (3)光照与植物的关系;(4)大气对植物的关系; (5)土壤对植物的关系。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三、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环境四、植物的生殖生长与环境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体重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就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胀 2.萌动 3.发芽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或具有完整而健康的胚的种子。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环境 (一)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1.植物生长大周期 2.昼夜周期 3.季节周期(二)植物的衰老 1.概念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衰弱,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是生物界遍规律。 2.特征对整株植物来说,衰老首先表现在叶片和根系。 3.影响因素植物衰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高温、干旱、缺少氮肥、短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脉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形 对生叶 序 侧出平行 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 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 (1)热带雨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盆地和东南 亚地区。 ②特征: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征:散生在草原中的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 2.亚热带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②特征:森林植被,四季常绿。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②特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3)荒漠植被: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极少。 3.温带植被 (1)落叶阔叶林: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针叶林(又叫泰加林) ①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②特征: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3)温带草原

①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②特征:低矮的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组成。 4.寒带植被 (1)分布:极地地区、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高山地区 (2)特征: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二、植被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 因。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气: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2)影响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影响环境: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 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 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植物生态与环境考试资料

植物生态与环境 南京农业大学生科122无名氏编辑 植物的多样性:包括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整个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物,地衣,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超过55万种;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植物的作用:㈠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光合作用)①有物质生成②有能量积蓄③有氧气放出;㈡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植物的合成和矿化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包括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得以循环往复。例如碳素循环中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维持氮素循环。总之,在物质循环中,只有通过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使物质合成和分解,吸收和释放协调进行,维持生态上的平衡和正常发展。㈢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种质:决定植物“种性”并将其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大到一个遗传原种的集合体,小到控制个别遗传性状的某一基因片段。全世界现有植物50多万种,高等植物23万种,经过人类驯化的约有20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种质资源的流失是很严重的。自地球形成至今90%以上的生物种类已经不存在了。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①植物具有净化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②植物对环境的监控作用(环保),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对有毒气体的敏感性作为环境污染程度的指示③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植被覆盖特别是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作用。 植物的血型(植物的动物现象),一位日本科学家做了肯定的回答。他研究了500多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种子及果实,结果发现其中60种为O型血型,24种有B型血型,其余为AB型血型,但就是没有找到A型血型的植物。后来,人们研究证实,植物体内确实存在一类带糖基的蛋白质或多糖链,或称凝集素。有些植物的糖基恰好同人体内的血型糖基相似。如果以人体抗血清鉴定血型,植物体内的糖基也会跟人体抗血清发生反应,从而显示出植物体糖基有相似于人的血型。比如,山茶是O型血型植物,珊瑚树是B型血型植物,单叶枫

植物生产与环境练习题((全册))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 一、填空题 1.B 2.A 3.B 4.A 5.B 二、填空题 1.发育 2.昼夜周期、季节周期 3.花芽分化、花器官形成 4.长日照、日中性 5.生理休眠、生理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2.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 3.植物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四、问答题(要点)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3.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破坏作用,如践踏、吃食、为害植物等,造成植物减产甚至绝收;而有些动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益处,可消灭害虫、松动土壤等促进植物生长。 微生物可通过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影响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固氮、降解毒性等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另一方面杂草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业要素的本体;作物、果树、蔬菜、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3.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