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规划规范

新型社区规划规范
新型社区规划规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术语 (2)

第三章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3)

第四章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7)

第五章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与建设要求 (8)

5.1 总体要求 (8)

5.2 公共服务设施 (9)

5.3 住宅与建筑 (12)

5.4 基础设施建设 (17)

5.5 管线综合 (33)

5.6 景观与环境 (34)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6)

第七章附则 (37)

本标准用词说明及其它说明 (38)

附件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表 (39)

附件二: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成果及深度要求 (45)

附件三: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表 (50)

附件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成果及深度要求 (55)

第一章总则

1.1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下,为加强对我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指导,特制订《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城镇(不含乡政府驻地)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中村城镇型居住社区建设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

1.3 本标准涉及三个层次规划内容: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二是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三是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村镇体系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的深化和优化调整,应单独编制。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应同时编制。

1.4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1.5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市(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的地域范围,乡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

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范围应按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结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确定。

1.6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省市二级村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评审,县、市(区)村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由市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直管县(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县(市)级人民政府审批。

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单位,应取得城乡规划乙级以上资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乡规划丙级以上资质。

第二章术语

2.1 新型农村社区

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

2.2 城乡一体化

是指在城乡统筹工作方法及思路的引领下,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现其均等化的发展模式。2.3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进行的县(市)域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布点规划,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位置、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设引导等,也包括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是村镇体系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优化。

2.4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出安排的规划。

2.5 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是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范围进行的兼有控规管制要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2.6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占用的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道路

广场用地、绿化用地四类,不包括生产用地。

2.7 建筑线

一般称为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2.8 历史文化名村

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或河南省政府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

第三章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3.1 规划期限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

3.2 原则与要求

3.3.1体现集中、集聚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选址应考虑耕作半径,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方便居民现代生活。积极鼓励第二、三产业依托社区集聚发展。

3.3.2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实施相对配套的现有村庄为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3.3.3保护生态环境。

3.3.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选址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生态敏感区,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3.3.5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应避免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穿越,应避免沿公路布局。

3.3.6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应与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特殊功能区规划等相衔接。

3.4 主要内容

3.4.1 应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目标,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平均人

口规模、产业发展目标、人均收入目标、平均耕作半径等。

3.4.2 应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预测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

3.4.2.1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p(1-Xβ)

M ----规划期末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

P----整合村庄的人口总数,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整合的行政村或村庄的人口总数。

X----期末城镇化转化率。按河南省2030年城镇化水平70%的目标,河南省现有农村人口的40%需转移到城镇。因此,河南省整体的期末

城镇化转化率为40%。

β----转化率折减系数。虽然河南省规划期末的城镇化转化率为40%,但却需要20年才能完成,因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调查研究,并

确定转化率折减系数。一般转化率折减系数应在0.25~0.75之间。

3.4.2. 2 集中、集聚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超过1个,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000人,山区、丘陵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600人。

3.4.3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均建设用地宜不超过100m2。

3.4.4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编制村庄的迁并与整合规划。

3.4.4.1村庄的迁并整合规划应注明被迁并整合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并应注明被迁并整合村庄的去向。

3.4.4.2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村庄,不宜整合迁并,应就地改造,逐步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农村社区,特别注意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

3.4.5 新型农村社区的分类

3.4.5.1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一般新型农村社区、城郊新型农村社区。

一般新型农村社区指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外的新型农村社区。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指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城中村城镇型居住社区指位于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模式。)

3.4.5.2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旧有村庄的整合情况,可分为单村独建型新型农村社区和多村合建型新型农村社区。

单村独建型新型农村社区指一个行政村或一个行政村内部几个自然村庄单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时编制村庄迁并整合规划,主要是集体建设用地和人口的整合。

多村合建型农村社区指两个以上行政村或多个自然村共同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方式。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时应进一步编制以人口、土地、边界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迁并整合规划。

3.4.5.3 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容纳人口的多少,可分为特大型农村社区、大型农村社区、中型农村社区和小型农村社区。

人口规模超过10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宜按《镇规划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其内部社区的详细规划也宜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编制。人口规模小于10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其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制。

3.4.5.4 根据我省自然地理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平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和山区、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

平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宜采取集聚整合、规模发展的模式进行建设,重点推广特大、大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山区、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宜采取适度集聚、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模式进行建设,重点推广中型和小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3.4.5.5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类型还可分为就地改建型和异地新建型。

就地改建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社区建设的需求。

异地新建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选择荒坡地或一般耕地实施。

3.4.6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包括新型农村社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划建设的特点和要求等。

3.4.7 根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需迁并整合的村庄,除危房维修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严禁在现有村庄新建和改建。

3.4.8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核算,包括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的构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占地规模以及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约、节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规模,并对规划期末城乡建设用地的平衡进行预测。

3.5 基础设施规划

3.5.1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给排水及污水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环境卫生工程规划、防灾减灾工程规划等。

3.5.2 基础设施规划的总原则是分区统筹、区域共享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规定。

3.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总原则是分区分级统筹、科学合理配置、区域共享共建。

3.6.2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符合5.2.3款的要求。

3.7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3.7.1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总原则是大区域统筹全局、小区域根治重点。即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大的流域污染问题治理要从全局和全区域出发进行规划建设;小区域内应重点治理污染源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7.2 生态区和环境功能区的规划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3.8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3.8.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先保护后开发,重点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3.8.2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3.9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点是近期应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和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对近期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做出具体安排。

3.10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成果应有文本、图件和相关附件构成。

第四章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4.1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4.1.1 在规划的范围内确定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发展的结构和产业发展的目标,按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充分体现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4.1.1.1 应编制产业布局规划,尤其是二、三产业布局规划。

4.1.1.2 产业发展的用地规模,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的用地规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计入新型社区建设用地范畴。

4.1.2在规划的范围内对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做出安排,实现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在功能上的有机对接。

4.1.3 在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核定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按两类控制,Ⅰ类为70~85m2,适用于高层或多层为主的社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行政村;Ⅱ类为85~100m2,适用于部分有低层住宅的社区,人均耕地大于1亩的行政村。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分类表4.1.3

注:各市县可根据当地实际对上述标准进行调整,但最高不能超过110 m2/人。

4.1.4 在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规划范围内的村庄迁并整合规划。

4.1.5 在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专

项规划。

4.1.6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用地做出具体安排,其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4.1.6.1与自然环境和谐,与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相衔接,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4.1.6.2集中紧凑,避免无序扩张,全面综合地安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用地。

4.1.6.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应符合表4.1.6.3 的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取值相加不应超过建设用地上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标准表4.1.6.3

4.2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的规划期限为5~10年。

4.3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的成果由文本、图纸以及附件构成。

第五章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与建设要求

5.1 总体要求

5.1.1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进一步研究论证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和建设用地范围。

5.1.2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宜与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相一致。

5.1.3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用地标准宜与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相一致,且应对空间发展规划阶段确定的用地布局进行深化和优化。

5.1.4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应对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和调研,应对建设用地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现状建设情况等做出建设性的评价。

5.1.5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应编制建设总平面图和建设效果图。

5.1.6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应编制专项工程规划和管线综合规划。

5.1.7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应编制竖向规划。

5.1.8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本《标准》执行。5.1.9 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应适当增加控规图则管制要求。

控规图则应落实空间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落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以及建设方向。

控规图则主要有九项指标构成,即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停车泊位、建筑退红线、建筑限高、设施配置。

控规图则管制要求应编入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文本,同时审批。

5.1.10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成果由图纸、说明书构成。

5.2 公共服务设施

5.2.1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原则上按规划的要求配套建设,应达到“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商住分设、饮水卫生、服务配套、街容整洁、风貌鲜明”的基本要求。服务设施应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和市政公用等八类设施。

5.2.2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5.2.3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公建的项目见表5.2.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标(▲<必设>;△<宜设>)表5.2.3

5.2.4根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使用性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宜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应有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并减少干扰。商业服务与邮政储蓄、文体、公共绿地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建设,形成社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5.2.5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服务半径不大于300m。

5.2.6 停车设施

5.2.

6.1低层住宅停车应结合宅院设置,多层单元住宅及高层住宅停车场地应集中布置。

5.2.

6.2社区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建,必须建设相应的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场总量根据新型农村社区条件按每户不低于0.5个停车位的标准;规划特殊功能(例如:旅游型)的社区停车场地布置应按每户不低于0.7个停车位的标准规划。

5.2.

6.3 重点公建的停车位建设应符合表5.2.6.3规定。

重点公建的停车位建设指标表5.2.6.3

注:①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②其他类型的车辆停车位的换算办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

5.2.7 针对必设设施没有设,达不到要求增设的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作出具体的说明。

5.3 住宅与建筑

5.3.1 建筑

5.3.1.1新型农村社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公建设施建筑和其它建筑三部分。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5.3.1.2各类建筑的建设应按照“先规划报审批、后实施建设”的原则进行。5.3.1.3建筑必须体现地方乡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3.2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5.3.2.1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密度、群体组合、空间环境、使用者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采用院落组合、街坊组团等多形式灵活布置。

5.3.2.2住宅应以科学设计为支撑,提高建筑质量。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搞好单体设计,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的原则,对房屋位置、结构、走道、庭院、围墙、门户、卫生设施等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体现多样性和统一性,做到住宅套型合理,功能完善。此外,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高度重视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重点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的成果应用,全面普及利用太阳能。低层住宅建筑可参照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的《河南省新型住宅设计图集》所推荐的户型。深化设计应由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5.3.2.3应建设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且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按老年居住建筑规范实施。

5.3.2.4低层住宅屋顶需要设置考虑一定面积的平屋顶用以曝晒粮食,并考虑设置杠杆等机械装置上下运送农产品。

5.3.2.5住宅建筑要达到“安全用水、卫生用厕、清洁用能、房屋安全、风格协调”的基本要求。供电、光纤、供水应入户,每户应建水冲式卫生厕所,生活污水排入污水管网集中收集处理或排入沼气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5.3.2.6新型农村社区以联排式低层住宅、单元式多层住宅为主,可适当建设高层住宅。联排式低层住宅控制在2~3层。其中,特大型、大型新型农村社区低层住宅占地不超过20%;中型、小型新型农村社区低层住宅占地不宜超过30%。山区、丘陵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低层住宅占地可适当放宽。

5.3.2.7住宅建筑风格要简洁大方,建筑立面丰富,应配有必要的阳台、窗台、雨篷等构件。必须重视并体现对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利用,且与当地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

5.3.2.8住宅建筑色彩要社区整体协调、局部统一。社区色彩应采用建筑效果图进行报批以确定色彩。色彩应与当地环境、特色建筑相呼应、协调。宜参照《常用建筑色》(02J503-1)、《中国建筑色卡》确定。

5.3.2.9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3.2.9规定:

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表5.3.2.9

注:建设分区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划分。

5.3.2.10住宅建筑容积率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

6.2.10规定: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表5.3.2.10

注:①若低多层混合,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限值;

②本表不计入地下层面积;

③建设分区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划分。

5.3.2.11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提倡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对局部小气候的利用、特色绿化(经济作物)的利用等。

5.3.2.11.1住宅日照间距标准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和当地城镇住宅日照间距标准执行;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4小时的标准;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旧村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5.3.2.11.2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低层住宅之间侧面间距不宜小于4m;

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

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5.3.3 住宅建筑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5.3.3.1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成果,必须报经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后才能实施修建。

“统规统建”房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设计,并经过施工图审查后,严格按设计修建。

“统规自建”房屋,应严格控制,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后修建。

5.3.3.2住宅空间

5.3.3.2.1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达到大寒日两小时的日照标准。

5.3.3.2.2厨房应设置炉灶、洗涤池、案台、排油烟机等或预留位置。

5.3.3.2.3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餐厅的上层。卫生间地面和局部墙面必须有防水构造。卫生间应设置便器、洗浴器、洗面器等设施或预留位置;布置便器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在厨房内。

5.3.3.2.4尊重农村习惯,住宅空间必须设置储藏室,储藏室的面积要根据具体社区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定。

5.3.3.2.5住宅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排水管道不得穿越卧室。5.3.3.2.6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有防护设施。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的阳台栏杆、女儿墙净高不应低于1.05m。阳台栏杆应有防护措施。防护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

5.3.3.2.7尊重农村习惯,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7m,宜为2.8~2.9m,不应高于3.6米。局部净高小于2.7米的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3使用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宜低于2.40m。

5.3.3.2.8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

5.3.3.2.9住宅应能自然通风,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5%。

5.3.3.2.10阳台地面构造应有排水设施。

5.3.3.2.11住宅与附建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应分开布置。住宅的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采取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5.3.3.2.12确定太阳能设施的安装位置,注意美观、协调。

5.3.3.3住宅结构

5.3.3.3.1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少于50年,其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3.3.3.2根据国家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住宅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丙类。

5.3.3.3.3住宅结构应能承受在正常建造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作用和环境影响。在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住宅结构和结构构件必须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

5.3.3.3.4住宅结构不应产生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

5.3.3.3.5住宅结构材料应具有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应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以当地材料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建材资源优势,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材料、工艺和产品,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与屋顶材料。

5.3.3.3.6住宅结构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低于95%的保证率;抗震设防地区的住宅,其结构用钢材应符合抗震性能要求。

5.3.3.3.7住宅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用于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3.3.3.8住宅结构用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钢结构用钢材,尚应具有碳含量、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5.3.3.3.9住宅结构中承重砌体材料的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烧结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2) 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M5;非抗震设计时,对低于五层的住宅不应低于M2.5,对五层及五层以上的住宅不应低于M5。砌块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M7.5,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M5。

5.3.3.3.10住宅的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变形应保证住宅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5.3.3.3.11基坑开挖及其支护应保证其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

5.3.3.3.12抗震设防地区的住宅不可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抗震设防地区

的住宅,应进行结构、结构构件的抗震验算,并应根据结构材料、结构体系、房屋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

5.3.3.3.13住宅的砌体结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其整体性;在抗震设防地区应满足抗震性能要求。

5.3.3.3.14住宅中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配筋构造应满足受力性能和耐久性要求。

5.3.3.3.15住宅木结构构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防潮、防腐、防虫措施。

5.3.4社区居民住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一定的建筑节能措施,尽量采用环保材料、保温材料,并通过试点示范,力争达到或接近节能指标。5.3.5鼓励城市设计、施工、生产企业为居民建设住房提供技术指导、图纸深化设计以及建筑材料等,提高服务水平和建设质量。

5.4 基础设施建设

5.4.1 道路交通系统

5.4.1.1新型农村社区道路在平原区及微丘区一般采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对于特大型、大型的农村社区推广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在重丘区及山区可根据地形特点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5.4.1.2 道路系统分级设置,一般分为三级:社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间道路。其设置应符合表5.4.1.2。

新型社区道路分级设置一览表表5.4.1.2

5.4.1.3 社区级道路:建筑物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组团级道路:建筑物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0m。

5.4.1.4 新型农村社区道路路面必须硬化、绿化。

道路基本类型:社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宅间路可因地制宜选取简易材料铺装,如卵石、或石板路面。

5.4.1.5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标高原则上应低于两侧建筑物基底标高,并结合各类工程管线建设要求统一考虑。

5.4.1.6新型农村社区道路与过境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平交时,应符合相关规定。

5.4.1.7新型农村社区主要道路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60°。近期难以满足上述要求的,应采取加大交叉口锐角一侧缘石半径,清除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阻碍视线障碍物等方式保证车辆通行安全。

5.4.1.8新型农村社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5.4.1.8的规定。

社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5.4.1.8

注:L为坡长(m)。

5.4.1.9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横断面应设置横坡,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坡度为1%~3%之间,人行横道坡度为1%~2%。

5.4.1.10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也应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要求。

5.4.1.11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5.4.1.12社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5.4.1.12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距离(m)表5.4.1.12

5.4.1.13社区场地停车系统采用地面停车场与组合式停车场(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相结合的形式。

5.4.1.14社区场地停车系统一般情况下采用地面停车场;在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宜采用组合式(地下与地上相结合)停车场。

5.4.1.15地面停车场根据情况可采用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宜以植草砖铺设,坡度不应超过0.5%。

5.4.1.16 停车场的停车方式主要有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种。

5.4.1.17自行车、摩托车停车位设置以出入方便为原则,设置应灵活,应与道路、建筑景观设计相结合,因地制宜。

5.4.1.18 自行车、摩托车停放,自行车停放按每个车位1.5~1.8m2,摩托车停放按每个车位2.5~2.7m2计算。

5.4.1.19靠近过境交通建设的新型社区,其退公路边沟的要求应符合公路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即退国道边沟外沿20m、退省道边沟外沿15m、退县乡道路边沟外沿10m。

5.4.2 给水工程

5.4.2.1邻近城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应优先考虑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实行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区域管网联村联片集中供水。

5.4.2.2集中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等。

5.4.2.3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浇洒道路广场及绿地用水量、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消防用水量。

5.4.2.3.1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为:基本型:生活用水定额50~120L/人?d(最高日);提高型:生活用水定额100~200L/人?d(最高日)。

5.4.2.3.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

5.4.2.3.3浇洒道路广场及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5.4.2.3.4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5.4.2.3.5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15%计算。

5.4.2.4 原水水质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关于Ⅲ类水域水质的规定或《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规定。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郭鹏群 [1] (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社区内生性资源动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区豫北农村调查研究 自1887 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历过百余年,“社区”从纯粹的学术分析概念转换到具有特定时空、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人员等构成要素的社会实体;从最初只包含时空、人口和文化要素的集合到集时空、组织、功能、制度、人口、文化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从最初单纯指向农村区域和社会到后来指向特定城市区域和社会,进而转向指向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安阳市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殷都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视角:政府主导,积极推进 安阳市是河南省省辖的18个市之一,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5县(市)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78个行政区,216个社区。安阳市生产总值2003-2008年由353.7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速。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4元,是2003年的3倍,年均增长15.1%。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9:60.4:25.7,为二、三、一型。2008年安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1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2003的1.9倍和2.1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方才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有机整体。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功能主要有三项: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着办,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努力把村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是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农村社区缺乏了社区成员的参与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意识的强弱事关社区最终能否实现社区成员齐心协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表现。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对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把村庄规划建设好,对本村村庄外围的散居农户,要着力搞好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与村庄建设相结合,搞好村庄建设是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对搞好村庄建设,让亿万农民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有三大好处: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大大节约肥沃耕地,散居1户农民住房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村庄1户农民住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第三,给村民用水、电、气、电话、电视机、微机等都会带来便利。如四川省宜宾县新联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听说要组建社区搞村庄建设了,在会上就有20多户农民自愿报名要求在公路旁边新建1个小型村庄,配套建起农贸市场。但要求散居农民尽可能在村庄居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集中。现在农村许多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加上农民信迷信,建房讲究座东向西、座南向北,农民建房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村庄建设,逐步将混乱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村庄。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个设计新颖的崭新的村庄诞生之时,就标志着中国农村村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管理功能。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村干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夯实社会基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广泛征求居民对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意见,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做好社区工作。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 基本实现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运转协调高效、保障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稳定、小区

环境清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和谐社区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于奉献、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熟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有效工作机制,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民主自治 社区民主要紧紧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居民自治要紧紧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进行。 4、理顺社区关系。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要明确一个核心,理顺三个关系。即:明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事协商制度,坚持对社区中重大问题,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决定。 (三)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农村新型社区项目 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编制的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主要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研究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西峡县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建设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项目建设的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企业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场址与建设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建设场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自然条件、水文地质与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供电通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给、排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原辅材料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市场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销售策略、方案、营销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_范文

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感谢您的阅读! 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 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是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市新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高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建设新型社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抓规划、抓建设、抓机制、抓进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人口的集中集聚,产业的集合集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实施新型社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的原则;二是坚持集约用地、规模开发的原则;三是坚持政策支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的原则。 二、工作任务 沁园街道宗庄居委会东闫斜、西阎斜、张庄等三个居民组以及轵城镇张岭新村集聚至高新苑社区,要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具体措施 1、统筹部署,科学规划。牢固树立新型社区规划的现代性、生态型、前瞻性、宜居性和科学性理念,把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按照建设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的思路,根据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大社区,引导农民进市区、进组团、进镇区,体现大集聚、多集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居民公共服务质量和生活水平。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综合考虑人口集聚、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地质地貌、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历史沿革,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立足高标准,突出高品位,高起点对楼宇式新型社区进行规划设计,体现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配套完善、设施安全,确保新型社区外观时尚经典,户型适应不同家庭需求,服务功能齐全、实用,实现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作者:来源:洛阳晚报添加日期:12年03月23日 建设规模 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选址安全、村民同意”的要求,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布点、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结合人口增长率,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 在规模和原则上,要按照“1、5、3”的标准,即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和人口较多的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高6层以上,具备条件的要建设高层或小高层;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覆盖半径4公里左右,住宅高4层以上;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高2层以上。 为集约节约用地,我市鼓励和支持利用荒山荒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发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特色社区。 社区配套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做到“四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就业项目配套。 ●教育设施 幼儿园:每5000人应至少配建1所6班幼儿园;小于5000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3班幼儿园。 小学:每1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24班小学;小于1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12班小学。 中学:每2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36班中学;较偏远的小于2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规模适当的中学。 各社区可根据人口和位置等因素合理调整教育设施规模。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医疗卫生站(所),3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5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5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同时,要建设诊断、治疗、观察、药房、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室,实现“六室”分开。 ●文化体育设施 文化休闲广场,可与室外体育活动场所及绿地系统设施合并建设。要根据人口集聚数量,建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能够开展棋牌、器乐、健身等室内文体娱乐活动。室外体育活动场所,要能够开展小型室外演出及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能够设置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可与绿地景观系统合并建设。 ●商业便民设施 便民超市,5000人以下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5000人至1万人的社区,面积要在50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还要配套建设集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收稿日期:2009-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5探索62010年第1期 /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0 [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 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 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 /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 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 130#

社区建设方案

社区建设方案篇1一、活动背景:为落实建设绿色苏州,和谐苏州的目标,在新时期,人们的环保潮流逐渐朝着社区的层面深入,如何使环境保护进入文明社区建设管理体系,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的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我们有必要在社区建设绿色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存环境,普及居民的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建设绿色家园,让真正的环保走进社区,走进生活。 二、活动目的: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学习掌握世界性及中国的环保日名称、口号、由来、时间等知识,设计创建绿色家庭方案及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身边事; 3.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4.建设绿色苏州,和谐苏州,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活动倡议书:朋友们,你想当一名“绿色使者吗?你想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吗?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块土地,让我们彼此提醒,彼此教育,彼此鼓励,负起环保的责任,全面提高环保意识,有时只是你我的举手之劳: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等等,关系到自己的,别人的,爱人的,朋友的健康和幸福。

让我们时刻都记得,一股尾气、一粒沙尘、一只废电池,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改变世界,伤害到我们。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我们一起都来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法律法规观念,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共建绿色家园。 朋友们,美好的生活,绿色的家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做一名“绿色使者,你准备好了吗?四、活动时间:十月下旬至一月上旬五、活动地点:苏州各社区六、活动内容:在苏州各社区宣传环保,增强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在社区进行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等主题宣传;在社区倡导环保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苏州各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的宣传。 七、具体实施:1. 知识背景:不同的每一天2月 2日为国际湿地日 3月 12日为中国植树节3月 22日为世界水日 3月 23日为世界气象日4月 22日为世界地球日 5月 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曰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6月 5日为世界环境曰6月 17日世界荒漠化日6月 26日国际戒毒日7月 l1日世界人口日 9月 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 4日为世界动物日 10月 16日为世界粮食日2.活动思路:⑴活动内容的选择符合社区居民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⑵绿色社区环保宣传活动,邀请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区宣传效果将更加显着。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卢氏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1.规划概述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人口与面积 1.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1.4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 1.1.5经济概况 1.2规划背景 1.2.1国内背景 1.3.2省域背景 1.2.3市域背景 1.3规划总则 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期限 1.3.3规划原则 1.3.4规划范围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区位关系 2.1.1自然区位 2.1.2经济区位 2.1.3交通区位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1资源环境条件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2.2.3发展阶段分析

2.3资源环境分析 2.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分析 3.区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特定功能区规划 3.1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3.1.1农业产业现状 3.1.2工业产业现状 3.1.3第三产业现状 3.2产业定位 3.2.1发展思路 3.2.2农业产业化模式 3.3产业发展方向 3.3.1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3.3.2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3.4产业空间布局 3.4.1农业产业布局 3.4.2工业产业布局 3.4.3第三产业布局 4.区域社区布局及社区分类 4.1社区布局原则 4.2社区布局目标 4.3社区布局形式 4.4社区布局实施时序 4.5社区布局方案 4.6社区建设标准 4.7社区建设类型分类 4.8社区布局的保障措施

5.城镇化水平预测 5.1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5.2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5.3县域总人口发展预测 5.4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6.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6.1官道口镇 6.2杜关镇 6.3范里镇 6.4.。。。 6.5.。。。。 6.6.。。。。 7.社区迁并整合规划 7.1农村人口 7.2规划目标 7.3布局原则 7.4社区布局规划的意义 7.5行政村与社区整合 8.空间管制规划 8.1市域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 8.2空间管制原则 8.3空间管制分区 8.4适宜建设区 8.5限制建设区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镇**社区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 **市**镇**村 三、项目承办单位 **市**镇人民政府 四、项目建设单位简介 本项目承办单位是**市**镇政府。**镇位于**省**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交通快速便捷,开洛高速公路、107国道、普济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中国经济大动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武高速铁路穿过市区东部。 该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100个行政村,8.4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系**市农业、林果大镇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品,现已建成“双万亩石榴园”、“万亩枣园”、“万亩杏园”、“万亩桑园”四大园区,现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还根据该镇的特点发展了地瓜、花生及林木的生产,尤其石榴、红枣、凯特杏等生态产业省内闻名。境内五宝庵山、连青山横贯**北部,素有邹东"小峄山"之称, 2006年,**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多元投入,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严要求管理的原则,以建设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优美明星镇为

目标,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实施了镇驻地7条主要街道(两条东西主街、五条南北街)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共铺设路沿石8000米,花砖1.8万平方米,下水道3000米,安装路灯145盏,新植绿化树510棵。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220万元,新建门头房4400平方米。加大了小城镇的监督管理,成立了城管大队和12人的卫生保洁专职队伍,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拍卖了保洁权,加强了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目前,小城镇品位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形象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断增强。 尖山社区位于**镇驻地的东北方向,尖山前,距镇驻地4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名称:******X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X 资格等级:**X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一、本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1、承办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合同

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膨胀村庄规模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于对莒南县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莒南县相沟乡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中,共座谈39人,其中乡镇干部17人,社区干部13人,居民代表9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2004年底,莒南县相沟乡结合市县开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54个行政村合并减少到45个,减少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乡在工作中发现存在部分合并村“貌合神不合”,村干部之间相互扯皮,互不服气,工作效率低,村庄管理混乱,村级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之间互相拆台;二是部分村宗族派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合并村强弱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增多,村庄合并过程中坚持土地合同、债权债务、农业税负等不变的要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等。2006 年初,相沟乡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思路。两年多来,全乡共整合32个村庄,建立10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数量减少到13个。全乡4.2万人口,其中社区覆盖人口3.2万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6%。通过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加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市探索出了“大村庄制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做法 该乡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定三义口村作为试点,将三义口村改为三义农村社区。三义口村是2004年由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形成,合并后共有2300户,6060口人,221名党员,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县第一大村。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该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过去村庄管理混乱、街道脏乱、发展滞后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乡进行了推广。 (一)整合村庄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一是整合管理体制。社区只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班子职数和交叉任职率根据社区人口数量确定。撤销以前各自然村党支部,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上。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将原来各村5%以内机动地、宅基地、建设规划预留地、“四荒”地、集体积累等集体资产全部整合起来,由社区统筹管理和使用。对原自然村涉及的债务转移到社区承担,根据集体经济状况及政策情况,逐年偿还,逐步化解。三是整合村庄同合。原自然村的各业承包合同,全部收归社区集中管理,集中变更发包人。对原自然村签订的未到期合同,继续维持合同期限。待合同到期后,再由社区公开发包。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快社区建设城镇化。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示范平台。该乡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提升农村社区示范功能放在首位,引导社区按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二是为社区群众提供集中服务平台。在全乡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处集贸市场、一处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处小学或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广场和老年、幼儿游乐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方便广大居民。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平台。社区内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

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鹰发〔2011〕18号)文件精神,为推进全市街道社区党建标准化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党执政的基层基础,按照“党建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标准化”的基本思路,坚持用项目建设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力促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办公场所、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和公共管理等方面有新突破,全面提升我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现制定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职能、规范管理、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以建设和谐宜居街道社区为目标,以在社区实施“六规范六统一”为重点,通过推行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建设标准化、社会服务建设标准化、日常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化、公共管理建设标准化、着力加强共驻共建,将基层党建工作推向深入。力争用1-2年时间,实现全市街道社区干部队伍精神状况更加振奋,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工作职责、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在街道社区的执政能力、街道社区依法行政能力、公共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维护稳定能力显著增强,推动街道社区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围绕“明确一个标准、建立一套机制、培养一支队伍、树立一个品牌、打造一批特色”的“五个一”工作目标,将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2012年3月份之前(全市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召开前),打造10个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示范点;第二阶段,在十八大召开之前,打造20个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改造点;第三阶段,在2013年底之前,完成全市所有街道社区标准化建设任务。 三、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舞台. 而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 需要对不同地区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日星期四调查地点:虞城县乔集乡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调查方式:是以走访的形式调查的 调查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能够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但仅是居住环境的改进,加上新型两个字,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她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

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进、农民精神风貌的改进,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经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来,市区和各县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可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进但变化不大,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就是说,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都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于改进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状有关。政府财政有限,如果投向农村,点多面广、居住分散、蜻蜓点水,根本不解决问题,因此集中用于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社区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于1887年提出来的,后来相继美国、英国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个概念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上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年青学者翻译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社区在我国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过去,若干年来,我国讲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较多,将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称之谓社区。按照社区的概念进行综合划分,依据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特征、生活方式等,可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大类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概念,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体现了

国家对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全面展开。 另外,由于国家严格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的进程,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挂钩,又产生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进一步强化。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规定,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县(市)、乡(镇)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这个意义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统一规划;二是统筹规划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三是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基础公用设施;五是统一规划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建立建全相应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七是从传统的农村文明上升到新的文明程度;八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其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享受到现代的基础公用设施,现代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准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相应水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按照目

新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