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下学期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一年级上册,是湘版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设计了33个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分类,动手做实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重点发展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一、教材内容概述

湘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03)“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进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等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究活动。

从“1.走进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对西瓜、积木、铅笔等熟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并加以描述,通过依据某一特征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的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有目的地观察过程,初步知道分类的基本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搭积木的探究活动。“2.探访大自然”,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交流已有的对自然界的认知经验,丰富对自然界的整体感知;通过达尔文的故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与交流,激发学生对校园中的自然事物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想法和想要研究的问题,生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奇。“3.认识天气”则是利用学生天然的好奇和热情,指导他们学习描述、记录天气现象,并能坚持连续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初步意识到天气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对动植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影响。“4.常见的材料”则是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常用物品的观察、分析来认识一些材料的特性,丰富学生对物品的用途与其制作材料的特性有关系的感知;帮助学生初步意识到安全使用各种物品要了解其制作材料的性能,渗透物品使用的安全教育。“5.常见的工具”单元则是以“刀、剪和镊子”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工具,初步掌握使用一些常见工具的技能,获得使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制

作产品的经历和体验;在实践活动中知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体会工具的发明与发展。

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着重要作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于细致的观察。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基础,比较须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分类又须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而观察、比较和分类又是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的基础。因此,“走进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就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儿童,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之旅。

科学始于人们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好奇与探寻。在不断的探寻中,人类获得了诸多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迁移运用,推动着自身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江海山川、阴晴雨雪、电闪雷鸣……是孩子们熟悉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而这些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秘密,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教材在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的学习之后,安排了“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究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放大镜)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作好了准备。而观察记录一周的天气,是通过一个相对儿童时间较长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周围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而物体是有各种材料构成的,人们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材料所具有的性质进行应用。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特性,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性的实验观察,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在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就是课程标准针对低年段学生学习技术与工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六年的科学学习中进行的科

学实验、工程技术等活动中要使用很多的工具。因此,教材还设计了“常用的工具”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在工具运用的过程中,知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体会到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小学生心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要搞好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科学课的热爱;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课的教学逐年增长,而不是衰退。为此,要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因为,学生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异的问题总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梳理、筛选等方法,或找到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关联系,发现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或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关注到的视野里,引发学生有目的的课外学习。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从幼儿向少儿过度阶段,爱观察、爱动手、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为此,在低年级科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避免在长时间内单纯地采用讲述、讲解、问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适当选用教学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使用教学游戏时,要注意科学课的游戏是教学游戏,既要有游戏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教学性,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做游戏。

(3)尊重每一位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

得良好的科学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热情、积极,对科学课充满喜爱,对科学课老师无限信任,对科学课上的各项探究活动、老师的各项要求都会积极响应、努力表现。这也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需要充分运用。与此相关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又很脆弱,经不起学习活动的失败,经不起教师的责难和批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精心准备、努力上好每节课,使学生更多感受到过程的重要以及成功的欢乐。教学中,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公平、民主;要多用鼓励、表扬,慎用、少用批评,鼓励、表扬、提示或批评都要具体、有针对性,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愉快的学习,科学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科学课老师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2.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跨进学校大门,对于学科特色分明、实践活动丰富的科学课,学生常常会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喜欢,同时也会暴露出不知顾忌的表现,如对教师提出过的一些学习要求有的还做不到,有的遗忘了,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这个特点,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严谨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组织工作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培养的技能与发展他们的能力,还必须细致、全面地考虑各项教学活动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解决。越是低年级、动手活动多、教学环境复杂(例如室外考察)的课,越要周密考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科学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备课。教学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和采取的措施都要尽可能的想在前面,常常是哪里想不到哪里出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可循,也有很多因教学组织不严密而造成教学混乱的教训值得吸取。一般来说,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前首先要明确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活动中要有监控,出现影响学习方向、学习效果的共性问题要及时纠正;活动后要有具体、针对性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组织工作既要严格、周密,同时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采取的各种措施,都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将学生“管死”,束

缚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常规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制定的,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训练形成的、学生自觉遵守执行、已成习惯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要求,是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一种默契,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常规既有共性,又会因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不同而具有某些特性。科学课教学常规的培养需要从低年级教学开始,特别是一年级前几周的教学,要把教学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良好教学常规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同前述组织教学的目的一样,科学课的教学常规不是要把学生“管死”,而是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小学低年级科学课要着重构建的教学常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上科学课时,要带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如果在科学课专用教室上课,有什么特殊要求;老师讲述、讲解、演示时,怎样注意听讲;观察、实验时,小组学生怎样分工合作;观察、实验后,怎样收拾各种器材;野外考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汇报交流观察实验结果时,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介绍(首先说观察对象、实验目的,然后说采用的观察、实验方法,之后再说在观察、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研讨时,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样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怎样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进行肯定和辩解;归纳概括结论、判断解释问题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逻辑表达;教学反思时,应该思考哪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评价手册应该怎样填写;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研究项目,应该如何完成……这一切,都要有计划地、坚持一贯的训练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科学课的学习,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透过观察我们可以领略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观察所得的信息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出解释与及作进一步的探究。观察能力是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技能,是发展其它探究技能的基础。搞好观察活动,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没有观察材料,就无法进行观察。观察材料应该比较典型,具有一定揭示事物特征的结构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观察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能做到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择材料时教师应参照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用学生身边的物品。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重点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会用光滑、粗糙描述物体表面的质地;“认识天气”的观察重点是观察天气的变化;“生活中的材料”是观察物体有哪些材料组成的,观察重点是教给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进行观察的方法。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即学生要明白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②讲解观察重点和观察方法,即联系问题理解观察的重点,结合观察重点理解观察的方法。

③学生分组观察。这一步骤需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以利于学生真正细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巡回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和准确判断学生在观察时的良好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组织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或教师的有效指导。

④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情详细、具体、形象地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合作,强调实事求是,重视发展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⑤教师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评价学生在观察中的表现。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指导学生在以下一些方面引起注意:

(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

(2)遵循规定的安全实验程序。

(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

(4)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如安全隐患,如在用火加热或化学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灼伤;玻璃器皿或锐器的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刺伤;动植物实体观察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以及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声、强刺激异味;户外活动触动不明物体等等。

(5)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

(6)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活动器材及课时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