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教学大纲临床班(第8版教材)

《卫生学》教学大纲临床班(第8版教材)
《卫生学》教学大纲临床班(第8版教材)

《卫生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辽宁医学院·教务处

二○○七年六月

《卫生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总学时:86 其中理论学时:62 实践学时:2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它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于一体,应用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生活环境、食物、生产环境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阐明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消除和控制这些影响。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医学统计学方法三部分。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门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基础医学相关课程、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联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实际,使学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观念,为以后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四类重要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措施。通过医学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使其掌握: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与评价能力,为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

1、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要求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它的卫生学意义,一定要阐述清楚,概念明确,使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理论,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上数量变化规律和人体负荷,要求学生能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生物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正确的卫生学评价,为制定环境卫生决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课堂实习讨论课和生产实习,教学中要求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医学资料的初步技能,为同学今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课程成绩满分100分值,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各项形成性考核所占比例为:出勤考核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期中阶段测试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5%。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朱启星主编. 卫生学.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3月

(二)参考书

[1] 王翔朴主编. 卫生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5月

[2] 杨克敌主编. 环境卫生学.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3] 吴坤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4] 倪宗瓒主编.医学统计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 赵耐青主编.医学统计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6] 陈平雁主编.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七、教学内容(理论)

绪论

【教学内容】

(1) 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3) 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 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2) 掌握卫生学的定义、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卫生学的定义、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难点:掌握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第一章人和环境

【教学内容】

(1) 人类的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2)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3)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 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作用。

(2) 熟悉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掌握生物圈、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的概念。

(4) 掌握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掌握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5) 掌握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的自净作用的概念。

(6) 掌握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7) 理解环境污染物的蓄积作用。

(8)掌握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9)掌握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掌握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10)了解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11)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圈、食物链、生物富集作用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环境污染物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难点: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教学内容】

(1) 空气的物理化学形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 大气污染与疾病:大气污染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

(3)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4) 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污染与疾病、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5)地质环境与疾病(碘缺乏病及地方性氟中毒)。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空气的物理化学形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 掌握紫外线各段的生物学作用。

(3) 了解空气离子化;了解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了解气象因素的卫生学意义。

(4) 掌握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5) 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6) 掌握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

(7) 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8)了解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了解水源的选择及防护。熟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掌握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掌握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

(9)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熟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熟悉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掌握介水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点;掌握水俣病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

(10)熟悉水源选择的卫生要求;熟悉饮用水的净化目的;熟悉常用混凝剂的种类;了解混凝沉

淀的原理;掌握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1)熟悉水的消毒目的,掌握氯化消毒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2)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熟悉碘缺乏病的发病原因、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防治措施。

(13) 熟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和机制、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与难点】

重点:紫外线各段的生物学作用;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细粒子、光化学烟雾、水体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及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水的氯化消毒原理、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及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难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其对这些污染物的卫生学要求;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教学内容】

(1) 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2) 合理营养。

(3)营养与疾病。

(4) 食物中毒,如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砷化合物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原则。

(5)黄曲霉毒素污染和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掌握营养素的功能;熟悉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了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 熟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掌握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指标,蛋白质主要来源与参考摄入量;掌握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概念;掌握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种类。

(3) 熟悉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及主要作用;掌握脂肪主要来源

与参考摄入量。

(4) 熟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掌握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5) 了解人体对热能的需要;掌握1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后可分别产生的能量,产能营养素的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6) 熟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钙、铁、碘、锌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影响吸收和利用的因素、主要的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7) 熟悉维生素的概念、分类;熟悉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维生素D、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掌握其缺乏症、主要的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8) 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9) 了解肥胖症的发病原因、肥胖的判定方法、肥胖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肥胖症的防治措施。

(10) 了解膳食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的膳食预防原则。

(11) 了解膳食因素与肿瘤的关系,食物中的致癌物,肿瘤预防的膳食指导原则。

(12) 了解膳食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的膳食预防和治疗原则。

(13) 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原则。

(14)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分类。

(15) 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其分类。

(16) 掌握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17) 掌握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18) 掌握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19) 掌握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20) 掌握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21) 掌握河豚鱼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22) 掌握砷化合物中毒的中毒机制、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及其中毒的预防措施。

(23) 熟悉黄曲霉毒素的特性、污染情况、毒性作用、预防措施。

(24) 熟悉N-亚硝基化合物的污染来源、毒性作用、预防措施。

【重点与难点】

重点:营养素主要的生理功能,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营养素的需要量、供给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和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概念;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指标,蛋白质主要

来源与参考摄入量;脂肪主要来源与参考摄入量;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与参考摄入量;1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后可分别产生的能量,产能营养素的来源与参考摄入量;食物中毒的定义、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其分类;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污染来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河豚鱼中毒的中毒机制、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砷化合物中毒的中毒机制、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及其中毒的预防措施。

难点: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指标;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砷化合物中毒的中毒机制、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

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

【教学内容】

(1)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2) 铅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铅中毒的治疗措施。

(3. 汞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汞中毒的治疗措施。

(4) 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苯中毒的治疗措施。

(5)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和毒作用表现及中毒的救治措施。

(6) 常见的刺激性气体种类、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与治疗措施。

(7) 窒息性气体的分类,常见的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

(8) 生产性粉尘来源及分类、生产性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

(9) 矽肺的概念;主要接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矽肺发病机制、矽肺的病理改变、矽肺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及其矽肺的治疗与处理原则。

(10) 硅酸盐肺特点;石棉肺的概念、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11)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高温作业的概念、种类、对机体的影响;中暑的类型、发病机制与

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防暑降温措施。

(12)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噪声聋的概念;听力损伤的早期特征性改变。

(13)局部阵动病的概念、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响阵动危害的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了解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了解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2) 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掌握职业病的概念、特点诊断原则。

(3) 熟悉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及特点;了解职业特征的概念;了解职业性外伤的概念;了解职业性损害的防治措施。

(4) 掌握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气溶胶的概念。

(5) 了解铅的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熟悉铅毒性作用机制;掌握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熟悉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掌握铅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及治疗原则。

(6) 了解汞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熟悉汞毒性作用机制;掌握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熟悉汞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掌握驱汞治疗的药物。

(7) 了解苯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苯的毒性作用机制;熟悉苯毒性作用机制;掌握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熟悉苯中毒的诊断。

(8) 了解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掌握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毒作用机制;熟悉常见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

(9) 掌握刺激性气体的概念;熟悉常见的刺激性气体的种类;了解刺激性气体的毒性作用机制;掌握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熟悉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掌握肺水肿和ARDS的治疗措施。

(10) 掌握窒息性气体的概念及分类;了解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的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熟悉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中毒的机理;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救治原则;掌握氰化氢的的临床表现、救治原则及特效解毒剂;掌握硫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1) 了解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12) 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掌握生产性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掌握生产性粉尘、可吸入性粉尘、呼吸性粉尘的概念;掌握尘肺的概念及尘肺综合性预防的“八字方针”。

(13) 掌握矽肺、晚发性矽肺的概念;了解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发病机制;掌握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矽肺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4) 熟悉硅酸盐肺特点;掌握石棉肺的概念、病理改变;了解石棉肺的临床表现。

(15) 了解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掌握高温作业的概念及分类;了解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中暑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了解中暑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防暑降温措施。

(16) 掌握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噪声聋的概念;掌握听力损伤的早期特征性改变。

(17) 掌握局部阵动病的概念、典型的临床表现;了解影响阵动危害的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气溶胶、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生产性粉尘的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掌握职业病的特点;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特效解毒剂及治疗原则;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特效解毒剂及治疗原则;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毒作用机制;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原则,中毒后发生肺水肿和ARDS的治疗措施;一氧化碳中毒、氰化氢中毒、硫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原则;生产性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的“八字方针”。

难点:铅、汞、苯中毒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毒作用机制;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原则,中毒后发生肺水肿和ARDS的治疗措施;一氧化碳中毒、氰化氢中毒、硫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治原则。

第八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同质和变异、总体与样本、概率、参数与统计量、抽样误差的概念。

(2)掌握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分组资料的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

(3)熟悉统计工作的步骤及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

(4)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要求和结构;熟悉常用的统计图的种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概率、参数与统计量、抽样误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难点:概率、资料的分类

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教学内容】

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平均水平指标;离散水平指标;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t分布;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t检验和

u检验:方差分析。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掌握平均水平指标和离散水平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正态分布的特点、标准正态分布,掌握正态分布法确定参考值范围,了解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值范围,掌握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样本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掌握t分布的特征,掌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掌握t检验和u检验,熟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百分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正态分布的特点、标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法确定参考值范围,抽样误差的概念、样本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t分布的特征,可信区间的概念、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两样本t检验、u检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难点: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正态分布的特点,样本均数的标准误,t分布的概念,可信区间的概念,两样本t检验,单侧检验、双侧检验、I类错误、II类错误。

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教学内容】

常用相对数;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率的标准化法;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总体率的区间;率的u检验;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率、构成比、相对比,了解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了解率的标准化法,掌握率的抽样误差的概念、率的标准误的计算,掌握总体率可信区间的计算,掌握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掌握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掌握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了解行×列表资料卡方检验。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率、构成比、相对比,率的抽样误差的概念、率的标准误的计算,总体率可信区间的计算,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专用公式,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难点: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

第十一章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概念、优缺点;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Wilcoxon配对法);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H检验)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掌握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概念、优缺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概念、优缺点

难点:

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教学内容】

直线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直线回归;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直线相关的概念、相关系数的意义、取值范围,了解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假设检验,了解Spearman等级相关,掌握直线回归的概念、直线回归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回归系数的意义,了解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及应用,熟悉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应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直线相关的概念、相关系数的意义、取值范围,直线回归的概念、直线回归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回归系数的意义,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九、实验教学

(一)学时分配

(二)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满分100分,其中上课出勤情况占10分,回答问题占10分,实验操作占10分,实验报告占70分。

(三)实验指导用书

1. 教科书

[1] 仲来福主编. 卫生学. 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

2. 参考书

[1] 王翔朴主编. 卫生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5月

[2] 杨克敌主编. 环境卫生学.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3] 吴坤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8月

[4] 倪宗瓒主编.医学统计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5] 赵耐青主编.医学统计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6] 陈平雁主编.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实验项目

实验一: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目的与要求】

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内容提要】

大气中二氧化硫被甲醛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基磺酸,加碱后,与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进行比色定量。

实验二饮水消毒

【目的与要求】

熟悉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的余氯量及漂白粉加入量测定的方法。

【内容提要】

1.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在酸性溶液中可氧化碘化钾而析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碘,根据硫代硫酸钠的消耗量即可计算出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

2.余氯的测定:在pH小于1.8的酸性溶液中,水中余氯与邻联甲苯胺作用产生黄色的联苯醌化合物,根据其颜色的深浅进行比色定量。

3.漂白粉加入量测定:取一定体积的水样数份,分别加入不同量的已知浓度的漂白粉稀释液,半小时后,用邻联甲苯胺比色法测定余氯,根据需氯量曲线求出合适的加氯量。

实验三营养状况案例分析与评价

【目的与要求】

1.熟悉膳食计算的方法;

2.掌握营养状况评价的方法与意义。

【内容提要】

根据某男大学生的一日食谱计算并评价各营养素摄入量、三大产热营养素的占总热能的比例及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的比例、一日三餐热能的百分比,并计算BMI值及提出膳食改进建议。

实验四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及离散趋势指标的计算及应用;

2.掌握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

【内容提要】

1.编制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2.计算均数、中位数、几何均数;

3.计算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

4.正常值范围的计算。

实验五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几种假设检验的步骤、方法和应用条件;

2.熟悉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提要】

1.配对资料的t检验;

2.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3.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4.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u检验;

5.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

实验六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率、构成比、相对比的计算及应用;正确区分率和构成比;

2.熟悉率的标准化意义、基本思想及计算方法;

3.掌握率的标准误、率的可信区间估计方法;

4.掌握率的u检验适用条件和方法;

5.了解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四格表资料、配对资料、行×列表资料卡方检验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和检验方法。

【内容提要】

1.率、构成比、相对比的计算及应用;

2.率的标准化;

3.率的标准误、率的可信区间估计方法;

4.率的u检验;

5.四格表资料、配对资料、行×列表资料卡方检验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田春兰执笔人:吴晓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学校卫生学 课程编号:144210 英文名称:School Hygiene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4 实验学时:2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体育舞蹈、公共事业管理(体育)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他们与教育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找 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利用、改造和创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采取 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学生体力和脑力,增强其体质,提高整体素质的目 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 2.懂得营养搭配,知道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搭配,以保证身体的生长需求。 3. 掌握学习的原理,知道怎么科学用脑,有利与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懂得学校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 5. 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了解学习学校卫生学意义、任务、作用; 第二节学校卫生学的理论基础1(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及发育的影响。 2(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3. 掌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 2.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掌握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的卫生

工业药剂学教学大纲汇编

《工业药剂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药物制剂专业用 一、说明 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工业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理论、生产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本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药物剂型及制剂的基本理论、制备技术、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研究、开发新制剂和新剂型等工作奠定基础。 2、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剂型及制剂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剂型的制备技术和方法,质量控制及常用辅料;熟悉制剂生产的单元操作。 3、学时安排 68学时。 4、教材选用 教材:《药剂学》(第七版),崔福德主编。参考教材:《药剂学》(第四版),屠锡德等主编;《现代药剂学》,平其能主编。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工业药剂学及相关课程的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药物剂型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法规。 [基本要求]掌握工业药剂学及相关课程的定义与研究范围,掌握药物剂型、制剂的重要意义及要求,熟悉药典、处方及GMP、GLP等重要名词术语的定义及意义;了解药剂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及新药报批内容。 第2章处方前设计与优化技术(4学时) [基本内容]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的意义、内容和重要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的概念、意义及要点,掌握药物重要理化性质对处方设计的意义;掌握药物的吸收、消除等体内特性对处方设计的意义;熟悉处方前设计中常用的的方法及对策,了解常用优化设计方法。 第3章药物制剂稳定性(4学时) [基本内容]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原理和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与稳定化方法,掌握恒温加速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有效期预测;了解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及稳定性试验其它方法;了解新药报批中稳定性实验要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 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 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儿科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时32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课程的任务: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机体发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保育措施,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1.知识目标:始终坚持学前卫生知识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渗透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卫生保健工作。并进一步理解幼儿卫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环境、方法和手段以及最新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掌握一些必需的幼儿园常用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形成从事幼儿园全方位的科学教育的设计能力、创设适宜环境的能力、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能力,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给予最基本的有关幼儿身体保健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讲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素质目标:具备吸纳先进幼儿科学教育理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卫生观入手,力图使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学前专业的时候,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835032 总学时:48学时(讲课48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限选)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本科 预修要求: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的综合性技术学科。药剂学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任务是在学习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以及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和使用方便的药品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 1)掌握药剂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是药剂学的重要内容。掌握概念要准确,应用要灵活。 2)掌握药剂学中各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制备工艺、制剂理论及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制剂处方设计、常用辅料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3)掌握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内容。 4)熟悉制剂临床合理应用。 5)熟悉药剂学的发展趋势。 6)了解制剂中常用设备的种类、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及安全措施。 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各种剂型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主要剂型设计基础理论,基本处方分析,制备过程,质量要求(包括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乳剂,胶囊剂,滴丸剂,片剂,注射剂,滴眼剂,软膏剂,栓剂,浸出制剂,气雾剂,微囊剂,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 2)了解重要敷料操作及主要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3)掌握重要辅料的性能,特点,用途和常用量。 4)了解制剂中药物降解的途径,规律和影响因素,稳定性试验的基本方法。 5)了解现代新型给药系统的基本类型,特点和一般制备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对于紧密联系化学工艺设计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服务于实践。引导学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五、大纲使用说明: 本校四年制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统一使用本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 本章讲授要点:药物剂型概论(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药物剂型的分类),处方药与非处方药,GMP与GLP的内容;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重点:药剂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内容与任务 难点:剂型、制剂等名词的意义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作到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60学时,教材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万钫编著的《学前卫生学》。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操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解剖生理部分,建议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幻灯、动画等方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学习病儿护理技能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时,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技能。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实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绪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四.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生理基础(1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小儿的生理特点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 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

药物制剂教学大纲20120314

常州市工贸技工学校 药物制剂专业 课 程 教 学 计 划 学制 3年 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或相当学历者学校(盖章)常州市工贸技工学校 填报日期 2012年3月

一、培养目标与业务标准 表1 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表 (一)公共基础课 1、德育 (1) 职业道德与生涯规划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

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英语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4、数学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5、计算机基础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体育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 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儿科病史采集、体检 腹泻病、液体疗法 肺炎 先心 肾炎、肾病 贫血 颅内感染 出疹性疾病(门诊)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

幼儿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420204 总学时数:54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1课时) 一.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三.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12课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 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六.学前儿童皮肤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七.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八.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九.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十.学前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及卫生要求 第二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生长、发育、成熟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 三.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卫生(8课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概述 一.G.W.BEERS与现代心理卫生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剂专业)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物制剂专业 课程代码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药剂学是药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各种药物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药物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为从事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药剂学教学总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76学时,实验学时为68 学时),教学课程共分19章。本课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八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剂型概论;第二部分从九章到十五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从十六章到十九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纲的内容占5% 。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崔福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34学时) 第一章绪论(3学时) 一、课程内容 掌握: 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供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使用) 前言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类中药制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反映中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努力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60学时。

1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允许教师作适当增减,但不得破坏教材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2 、大纲教学内容的顺序,允许教师根据各自的讲课习惯作适当调整,但不得损坏课程的系统性。 3 、大纲中规定的教学方法、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大胆创新 注:中药制药专业另开设综合实验,可作为中药药剂学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补充和考查,通过综合实验,对中药制剂生产各环节进一步加深印象,更加明确生产工艺过程,是学习、巩固中药药剂学的必要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内容】 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简介药剂学各分支学科;讲述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讲述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与特点,以及本教材编排的体例。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详述《中国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讲述药典外药品标准 (部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的性质与作用,介绍其他国家的药典简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展示、介绍药典等各种法规性书籍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中药制剂生产区域的空气洁净技术 【目的要求】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办法。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的教学口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配合第八版《儿科学》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对《儿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病例图片或动画模式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介绍国内外儿科领域的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结束后留相应的思考题。实习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 六、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 课间见习成绩:见习报告及见习病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范圉、任务及发展。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心理、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标要求: 1、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圉、上臂围、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异常情况的意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教学内容: 1、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身高(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头围:岀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胸圉:出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上臂圉: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3、系统的生长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