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收稿日期:2002203217 作者简介:毛士艺(1935-),男,浙江黄岩人,教授,100083,北京.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毛士艺 赵 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

摘 要:对国内外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描述了

图像融合的主要步骤,概括了目前主要图像融合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评价图像融合效果的标准和方法,指出了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图像处理;图像合成;传感器;图像融合

中图分类号:T N 91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65(2002)0520512207

近20年,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军事领域,以多传感器图像融合为核心内容的战场感知技术已成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高科技.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在SS N 2

691(孟菲斯)潜艇上安装了第1套图像融合样机,可使操纵手在最佳位置上直接观察到各传感器的全部图像[1],[2].1998年1月7日《防务系统月刊》电子版报道,美国国防部已授予BTG 公司2项合同,其中一项就是美国空军的图像融合设计合同,此系统能给司令部一级的指挥机构和网络提供比较稳定的战场图像.在遥感领域,大量遥感图像的融合为更方便、更全面地认识环境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3]~[5],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大地测绘、植被分类与农作物生长势态评估、天气预报、自然灾害检测等方面.1999年10月4日,由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上安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CC D 相机和红外多光谱扫描仪,这两种航天遥感器之间可进行图像融合,大大扩展了卫星的遥感应用范围.在医学成像领域,CT 、MR 和PET 图像的融合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诊

断能力[6].2001年11月25日~30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每年一度的RS NA 北美放射学会年会,在会议上GE 公司医疗系统部展销了其产品Dis 2covery LS.Discovery LS 是GE 公司于2001年6月

刚推出的最新PET/CT ,是世界上最好的PET 与最高档的多排螺旋CT 的一个完美结合,具有单体PET 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完成能量衰减校正、

分子代谢影像(PET )与形态解剖影像(CT )的同机

图像融合,使检查时间成倍地降低.在网络安全领域,多尺度图像融合技术可将任意的图像水印添加到载体图像中,以确保信息安全[7].

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需求牵引下,各国学者对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领域中,图像融合是应用最为广泛,发表文献最多的一个方向.从文献[8]可看出,在参与统计的信息融合文章中,信号层的信息融合文章占53%.同时,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Ei C om pendexWeb 数据库中用“image fusion ”作为关键词,检索从1980年到2001年摘要中出现这一词组的文章数目.1980年至1984年,这方面的文章只有4篇;1995年至1999年增加到603篇;2000年和2001年两年就有299篇.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学术界对图像融合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为了使国内同行对图像融合技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图像融合技术进行了概括和评述.文章首先介绍了图像融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将图像融合的概念界定到像素级;接着描述了各种图像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评价图像融合技术的方法.

1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内容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属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范畴,是指将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同一景物的图像

 

2002年10月第28卷第5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ctober 2002V ol.28 N o 15

或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获得的同一景物的图像,经过去噪、时间配准、空间配准和重采样后,再运用某种融合技术得到一幅合成图像的过程.通过对多幅传感器图像的融合,可克服单一传感器图像在几何、光谱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提高图像的质量[1],从而有利于对物理现象和事件进行定位、识别和解释.

根据信息表征层次的不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因此,有的学者将图像融合也分为3类: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判决级融合[9]~[11].像素级图像融合指的是直接对各幅图像的像素点进行信息综合的过程.特征级图像融合是对图像进行特征抽取后,将边沿、形状、轮廓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而在进行判决级图像融合之前,每种传感器已独立地完成了决策或分类任务,融合工作实质上是做出全局的最优决策.特征级图像融合实际上涉及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特征层信息融合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判决级图像融合包含了检测、分类、识别和融合这几个过程.其中涉及融合技术的内容实际上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保持统一,本文所说的图像融合只代表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数据级信息融合的一部分.

图1 图像融合的流程

一个完整的图像融合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各种传感器的组合可见表1.在这几个步骤中,时间和空间的配准是非常重要的,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图像融合算法的效果.对图像进行配准后,就可应用某一融合算法对图像的像素点进行融合.目前常用的融合算法包括:加权平均法、逻辑滤波法、多分辨塔式算法、小波变换法、卡尔曼滤波算法等.图像融合的最后一步就是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显示,通常的显示方法有3类:灰度显示、真彩色显示和假彩色显示.而有些学者将显示方法

和融合方法结合起来,在显示图像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图像的融合,得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各种图像融合方法,在下一节中

我们并不特意地将融合算法和显示方法加以区分,而是放在一起加以介绍.

表1 图像传感器的组合

传感器1

传感器2效 果

T V 摄像机

红外

适用于白天或夜晚

毫米波(M MW )雷达红外

穿透力强,分辨力强红外紫外适合识别背景

多光谱图像全色图像

适合识别特征和纹理

S AR 红外

空间分辨力和谱分辨力都较高S AR

S AR

穿透力强,分辨力较高,全天候红外

红外

背景信息增加,提高了探测距离和识别能力

CCD 摄像机

红外+S AR 分辨力强,全天候

2 常用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目前常用的图像融合技术有:加权平均法、逻辑滤波法、彩色空间法、多分辨塔式算法、小波变换法、卡尔曼滤波算法、模拟退火法和假彩色法.2.1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多幅图像融合方法,也就是对多幅原图像的对应像素点进行加权处理.设A (i ,j )为图像A 中的一个像素点,B (i ,

j )为图像B 中与之对应的像素点,则融合图像中

的像素点可通过下式得到:

C (i ,j )=w A (i ,j )A (i ,j )+w B (i ,j )B (i ,j )

w A (i ,j )+w B (i ,j )=1

权值如何选择是加权平均法中的关键问题.基于局部区域对比度的权值选择法利用人眼对对比度非常敏感这一事实,从两幅原图像中选择对比度最大的像素点作为合成图像的像素点[12],也就是说对比度大的像素点权值为1,否则为0.基于对比度的权值选择技术对噪声非常敏感,这是因为图像中的噪声具有很高的对比度,这样合成图像中将包含很强的噪声.于是Burt 提出了平均和选择相结合的方法[13],即用1个匹配矩阵来表示两幅图像的相似程度.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这样就可以抑制噪声.

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 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

3

15第5期 毛士艺等: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14].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适合实时处理.但简单的叠加会使合成图像的信噪比降低;当融合图像的灰度差异很大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拼接痕迹[11],不利于人眼识别和后续的目标识别过程.

2.2 逻辑滤波方法

另一种将2个像素数据合成为1个像素的直观方法就是对它们进行逻辑运算[9],例如:当2个像素的值都大于某一阈值时,“与”滤波器输出为“1”(为“真”).图像通过“与”滤波器而获得的特征可认为是图像中十分显著的成分.同样地,“或”逻辑操作可以十分可靠地分割一幅图像.

2.3 彩色空间变换法

彩色空间变换法利用彩色空间RG B(红、绿、蓝)模型和HIS(色调、明度和饱和度)模型各自在显示与定量计算方面的优势,将图像的RG B模型转换成HIS模型.在HIS空间,对3个相互独立且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分量I,H,S进行运算,也就是进行多幅图像的融合,再将融合结果反变换回RG B空间进行显示[15],[16].当融合低分辨的多光谱图像和高分辨的全色图像时,彩色空间变换法会使谱分辨率降低.若将小波变换和彩色空间变换法结合起来就既可保留空间信息又可保留谱信息[16].

2.4 模拟退火方法

在图像处理应用中,模拟退火方法是把像素值和它的邻域看成一种原子或分子在物理系统中所处的状态,用一个能量函数来描述这个系统,并确定其G ibbs分布[9].利用模拟退火方法进行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量函数能充分描述融合结果的各种恰当的约束条件.

2.5 多分辨塔式图像融合方法

多分辨塔式图像融合算法是现在较为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在这类算法中,原图像不断地被滤波,形成一个塔状结构.在塔的每一层都用一种融合算法对这一层的数据进行融合,从而得到一个合成的塔式结构.然后对合成的塔式结构进行重构,得到合成图像[12].按照塔式结构形成方法的不同,多分辨塔式图像融合算法可分为高斯2拉普拉斯金字塔[17]、梯度金字塔、比率低通金字塔[18]~[20]、形态学金字塔[21].

一幅图像和高斯核函数卷积后,再进行下采样,就得到图像在较粗分辨率上的逼近,这时图像的分辨率只有原图的一半.对原图像反复执行这个操作,就得到高斯金字塔.在高斯金字塔中,求两层图像之间的差异可得到带通滤波图像,这就是拉普拉斯金字塔.拉普拉斯金字塔实质上是基于局部亮度差异的分解结构.如果原始图像有N2个像素点,则拉普拉斯金字塔中的总数据量为4N2/3.这说明拉普拉斯金字塔中不同分辨率的细节信息彼此相关.当要融合的多传感器图像差别很大时,这种相关性就容易引起算法的不稳定.而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多分辨融合算法就可克服这个缺点.

在标准的拉普拉斯金字塔中,两幅原始图像的分辨率之比必须是2的整数倍,不能解决分辨率之比为任意值的图像融合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缺点,B.Aiazzi将拉普拉斯金字塔进行了扩展,可解决分辨率之比为p/q(p,q为整数)的图像融合问题[22]~[24].

比率低通金字塔非常类似于拉普拉斯金字塔,但它并不是求高斯金字塔中各级之间的差值,而是求高斯金字塔中各级之间的比率.比率低通金字塔是基于局部亮度对比度的分解结构,它比拉普拉斯金字塔更适合人眼的视觉机理.

梯度金字塔实际上是4种塔的一种合成.高斯金字塔中每一层的图像和梯度滤波器进行卷积运算,就可得到梯度金字塔.梯度金字塔反映了图像在水平、竖直、2个对角线,共4个方向上的变化.

连续地增加形态学滤波器中结构元素的尺寸或者连续地减少图像的尺寸时,图像中越来越大的细节将被滤除掉,这样就得到了多分辨形态学金字塔.多分辨形态学金字塔重点研究的是图像的几何结构.

图像的这种多分辨塔式表征将图像分解到一系列的频率通道中,减少了融合图像时的拼接痕迹.

2.6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人眼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实验表明:图像的小波多分辨分解与人眼视觉的多通道分解规律一致.同时,小波多通道模型也揭示了图像内在的统计特性.所以现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以小波多分辨分解作为工具,开发基于小波变换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就是对原始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将其分解在不同频段的不同特征域上,然后在不同的特征域内进行融合,构成新的

4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年

小波金字塔结构,再用小波逆变换得到合成图像的过程[25]~[28].根据分解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金字塔形小波融合技术[29]和树状小波融合技术[30].金字塔形小波分解是利用正交小波变换对原图像进行正交小波分解,得到表示低频信息、水平方向变化信息、垂直方向变化信息和对角方向变化信息的4个子图像,再将低频子图像进一步分解成4个子图像.树状小波分解与传统的金字塔形小波分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将低频信息进行分解,而是根据图像的特征,按子带图像的能量自适应地对各个子带信息进行分解.

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结构可解决图像灰度特性不同给图像融合带来的困难.正交小波变换去除了两相邻尺度上图像信息差的相关性,所以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技术能克服拉普拉斯金字塔的不稳定性.在小波分解过程中,由于图像的数据量不变,同时各层的融合可并行进行,所以其计算速度和所需的存贮量都要优于拉普拉斯金字塔.

在小波变换图像融合方法的基础上,Nikolov 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边缘图像融合方法[31].文献[32]指出图像可由其多尺度边缘表示重构.利用这一事实,可在不同尺度上计算出小波系数梯度幅值的局部最大值,从而得到图像的多尺度边界点.图像在最粗尺度上的轮廓以及在各个尺度上的边界点构成了图像的多尺度边缘表示.在每个分辨级上,就可以不融合所有的小波系数,只融合图像的多尺度边缘表示.

2.7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图像融合方法

如果把2幅图像上的对应像素点当作是2个传感器在时刻1和时刻2的测量值,就可用卡尔曼滤波给出以统计方法得到的最优融合结果[9].卡尔曼滤波方法实际上一种加权处理,权值的选择在最小方差意义下是最优的.

将卡尔曼滤波推广到多尺度空间,就可以得到多尺度卡尔曼滤波图像融合算法.1990年12月在第29届IEEE控制与决策会议上,MIT的A.S. Willsky教授、法国数学家A.Benvensite和B.R. Nikoukhah首先提出了多尺度系统理论[33].他们利用小波逆变换中尺度与时间的相似性,将卡尔曼滤波和Rauch2Tung2Striebel平滑算法推广到多尺度状态空间,给出了一维信号的多尺度估计与融合算法[34]~[36].意大利的G.Sim one等人将这一算法推广到二维图像处理,用于多分辨率S AR 图像的融合[37],[38].在文献[37]中,作者将分辨率不同的4幅图像对应于4个不同尺度上的测量,基于这4个测量对事物的状态进行估计,也就是得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图像.

2.8 假彩色图像融合方法

在灰度图像中,人眼只能同时区分出由黑到白的十多种到二十多种不同的灰度级,而人眼对彩色的分辨率可达到几百种甚至上千种.基于人眼视觉的这一特征,可以将图像中的黑白灰度级变成不同的彩色,以便提取更多的信息.

A.T oet和Jan Walraven将假彩色技术用于热成像图像和电视图像的融合中,其基本思想是用色差来增强图像的细节信息[39].例如,对于2幅图像,先找出其共同部分;再从每幅原图像中分别减去共同部分,得到每幅图像的独有部分;最后,为了增强图像的细节信息,用两幅图像分别减去另一幅图像的独有部分,并将所得的结果送入不同的颜色通道进行显示,从而得到假彩色融合图像.

前面介绍的基于灰度图像的融合技术中,当各幅原图像的灰度特性差异很大时,融合图像就会出现拼接痕迹.而T oet提出的假彩色图像融合算法正是利用原始图像中的灰度差形成色差,从而达到增强图像可识别性的目的.但是,用假彩色图像融合算法得到的融合图像反映的并不是事物的真实色彩,所以融合图像的色彩不是很自然.

图2 假彩色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结构

另一种假彩色图像融合算法是MIT的A.M. Waxman等人提出的[40],[41],这种算法利用了较为准确的人眼彩色视觉模型,即人眼视觉感受野的中心2周边型模型、彩色视觉的单颉颃和双颉颃模型[42]~[47].图2给出了算法融合S AR、可见光、红外3种模式的图像时的结构图.首先,用一个ON 中心/OFF周边的非线性图像处理算子对3幅图像进行增强;接着再用相同的算子对不同频带间的图像进行对比增强,分离出不同图像的互补信

515

第5期 毛士艺等: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息;最后的处理结果被送到YI Q彩色空间,再映射到RG B空间进行显示.其中的Y代表亮度,I代表红绿对比,Q代表蓝黄对比.这种算法的结构非常灵活,适用性广泛,可根据图像传感器的模式和数目对算法结构进行调整.针对假彩色合成图像色彩不自然这一情况,作者对融合后的颜色进行了重新映射,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48]~[52].算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可进行实时处理.经实验证明,A.M.Waxman的算法在性能上比A.T oet的算法要好[53],[54],提高了目标识别的准确率.

由于从彩色融合图像可获得比灰度融合图像更多的信息,所以本课题组在进行图像融合工作时将重点放在假彩色图像融合算法上,试图找到一种将灰度图像融合技术和彩色融合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现已取得了初步的结果.

3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评价图像融合算法的性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衡量融合图像的效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成图像应包含各原图像中所有的有用信息;

2)合成图像中不应引入人为的虚假信息,否则会妨碍人眼识别或后续的目标识别过程;

3)在时空校准等前期处理效果不理想时,算法还应保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可靠和稳定还包含这样的含义,无论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算法的性能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4)算法应将原始图像中的噪声降到最低程度;

5)在某些应用场合中应考虑到算法的实时性,可进行在线处理.

到目前为止,评价图像融合算法性能的方法可分为2类,即主观的评价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就是依靠人眼对融合图像效果进行主观判断的方法.例如,找一些测试者,让他们对用不同融合方法得到的融合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进行识别,测量出识别时间并统计出识别的正确率,从而判断图像融合方法性能的优劣.主观评价方法简单方便,在一些特定应用中十分可行.比如说,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先进夜视系统开发计划中,研究者就是用主观评价方法来比较两种假彩色图像融合方法的好坏[53],[54].由于这套系统是用来提高飞行员的夜视能力,所以主观评价法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但是,在人为评价融合方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这就需要给出客观的评价方法.

对一幅图像来说,最重要的视觉信息就是边缘信息,所以可以通过计算从原图像到融合图像中边缘信息的变化量,来确定原图像感知信息在融合图像中的保留程度,从而评价融合方法的性能[55],[56].对于原图像A和B中的每个像素点可计算出其梯度相对融合图像F的相对强度G A F, G B F和角度变化θA F,θB F,梯度的相对强度和角度变化可转化为原图像的边缘信息在融合图像中的保留值Q A F,Q B F.根据两幅图像中边缘信息的重要性,对Q A F,Q B F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性能评估矩阵Q AB/F

P

.由性能评估矩阵就可衡量原始图像的感知信息在融合图像中的保留程度.

另外,还可以用交叉熵对融合图像的融合效果进行分析评价[57].交叉熵是评价两幅图像差异的关键指标,对原始图像和融合图像求交叉熵,即可得到融合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差异.交叉熵反映了融合方法从原始图像中提取信息量的多少. 4 结束语

学术界在图像融合领域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图像融合方法也各种各样.但是,总的来说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首先,图像融合技术缺乏理论指导.虽然关于图像融合技术的公开报道很多,但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对图像融合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建立图像融合的理论框架是目前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图像的特殊性,在设计图像融合算法时一定要考虑到计算速度和所需的存贮量,如何得到实时、可靠、稳定、实用的融合算法和硬件电路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另外,建立客观的图像融合技术评价标准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郁文贤,雍少为,郭桂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述评[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16(3):1~11.

[2]王泽和.九十年代美海军潜艇传感器融合系统[J].现代军

事,1992,7:74~77.

[3]Bhogal A S,G oodenough D G,Dyk A,et al.Extraction of forest

attribute in formation using multisens or data fusion techniques:A case

6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年

study for a test site on Vancouver island,British C olumbia[A].In: IEEE Pacific RIM C on ference on C ommunications,C om puters,and S ignal Processing[C],2001.674~680.

[4]Liu Q J,T akeuchi N.Vegetation inventory of a tem perate biosphere

reserve in China by image fusion of Landsat T M and SPOT HRV[J].

Journal of F orest Research,2001,6(3):139~146.

[5]陈 东,李 飚,沈振康.S AR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研

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22(9):5~7.

[6]K ropas2Hughes C V.Image fusion using autoass ociative2heteroass o2

ciative neural netw orks[D].US A:Air University,1999.

[7]朱晓松,茅耀斌,戴跃伟,等.一种基于H VS的小波水印方

案[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5(3):262~268.

[8]Valet L,M auris G,Bolon Ph.A statistical overview of recent litera2

ture in in formation fusion[J].IEEE AESS Systems M agazine,2001, 16(3):7~14.

[9]蒋晓瑜.基于小波变换和伪彩色方法的多重图像融合算法研

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1997.

[10]胡江华,柏连发,张保民.像素级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20(5):453~456.

[11]张加友,王江安.红外图像融合[J].光电子?激光,2000,11

(5):537~539.

[12]M eek T R.Multires olution image fusion of thematic mapper imagery

with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ry[D].US A:Utah S tate Uni2 versity,1999.

[13]Burt P J,K olczynski R J.Enhanced image capture through fusion

[A].In:IEEE4th International C on f on C om puter Vision[C],

1993,4.173~182.

[14]Lallier E,Farooq M.A real time pixel2level based image fusion via

adaptive weight averaging[A].In:Proceedings of the3rd Interna2 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2.3~13. [15]金 红,刘榴娣.彩色空间变换法在图像融合中的应用

[J].光学技术,1997(4):44~48.

[16]Nú n ez J,Otazu X,F ors O,et al.Multires olution2based image fu2

sion with additive wavelet decom position[J].IEEE T ransaction on

G eoscience and Rem ote Sensing,1999,37(3):1204~1211.

[17]Burt P J,Adels on E H.The Laplacian pyramid as a com pact image

code[J].IEEE T ransactions on C ommunications,1983,COM231

(4):532~540.

[18]T oet A.Multiscale contrast enhancement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fusion[J].Optical Engineering,1992,31(5):1026~1031. [19]T oet A,Ruyven L J,Valeton J M.M erging thermal and visual im2

ages by a contrast pyramid[J].Optical Engineering,1989,28

(7):789~792.

[20]蒲 恬,倪国强.应用于图像融合中的多尺度对比调制法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0(2):119~223.

[21]T oet A.A m orphological pyramid image decom position[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89,9(4):255~261.

[22]Aiazzi B,Alparone L,Barducci A,et al.Multispectral fusion of

multisens or image data by the generalized Laplacian pyramid[A].

In:IEEE International G eoscience and Rem ote Sensing Sym posium

[C],1999,2.1183~1185.

[23]Aiazzi B,Alparone L,Argenti F.Multisens or image fusion by fre2

quency spectrum substitution:subband and multirate approaches for

a3:5scale ratio case[A].In:IEEE International G eoscience and Rem ote Sensing Sym posium[C],2000,6.2629~2631.

[24]Argenti F,Alparone L.Filterbanks design for multisens or datafu2

sion[J].IEEE S ignal Processing Letters,2000,7(5):100~103.

[25]刘贵喜,杨万海.一种像素级多算子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

合方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1,20(3):207~210. [26]Wu X iuqing,Zhou R ong,Xu Y unxiang.A method of wavelet2

based edge detection with data fusion for mutiple images[A].In: Proceedings of the3rd W orld C ongress on Intelligent C ontrol and Automation[C],2000.2691~2694.

[27]陈 勇,皮德富,周士源,等.基于小波变换的红外图像融

合技术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1,30(1):15~17. [28]杨 火亘,杨万海,裴继红.基于小波分解的不同聚焦点图

像融合方法[J].电子学报,2001,29(6):846~848.

[29]崔岩梅,倪国强,王 毅,等.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

多算子图像融合方法[J].光学技术,1999(4):37~39. [30]李树涛,王耀南.基于树状小波分解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

[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1,20(3):119~222.

[31]Nikolov S G,Bull D R,Canagarajah C N.22D image fusion by

multiscale edge graph combination[A].In:Proc of the3rd Inter2 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1.16~22.

[32]M allat S,Zhang S.Characterization of signal from multiscale edges

[J].IEEE T 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 achine Intelli2 gence,1992,14(7):710~732.

[33]Nikoukhah B R,W illsky A S.Multiscale system theory[A].In:

Proc29th IEEE C on 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 ontrol[C],1990.

2484~2487.

[34]Chou K,W illsky A S,Benveniste A.Multiscale recursive estima2

tion,data fusion and regularization[J].IEEE T rans on Automatic

C ontrol,1994,39(3):464~478.

[35]Basseville M,Benveniste A,Chou K,et al.M odeling and estima2

tion of multires olution stochastic process[J].IEEE T rans on In for2 mation Theory,1992,38(2):766~784.

[36]H o T T.Multiscale m odeling and estimation of large2scale dynamic

systems[D].Cambridge:M 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1998.

[37]S im one G,M orabito F C,Farina A.Radar image fusion by multi2

scale K alman filtering[A].In:Proc of the3rd International C on2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2.10~17.

[38]S im one G,M orabito F C,Farina A.Multifrequency and multires o2

lution fusion of S AR images for rem ote sensing applications[A].

In:Proc of the4th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

[C],2001.

[39]T oet A,W alraven J.New false color mapping for image fusion[J].

Optical engineering,1996,35(3):650~658.

[40]Fay D A,W axman A M,Verly J G,et al.Fusion of visible,in2

frared and3D LADAR imagery[A].In:Proc of the4th Interna2 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1.

[41]W axman A M,Laz ott C,Fay D A,et al.Neural processing of

S AR imagery for enhanced target detection[A].In:Proc of SPIE on Alg orithms fo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mageryⅡ[C],1995, 2487.201~210.

[42]W axman A M,G ove A,Seibert M C,et al.Progress on color

715

第5期 毛士艺等: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night vision:visible/IR fusion,perception and search,and low2 light CCD images[A].In:Proc of SPIE C on f on Enhanced and Synthetic Vision[C],1996,2736.96~107.

[43]Fay D A,W axman A M,Ireland D B,et al.Fusion of multi2sen2

s or imagery for night vision:color visualization,target learning and search[A].In:Proc of the3rd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2 mation Fusion[C],2000,1.3~10.

[44]Fay D A,W axman A M,Aguilar M,et al.Fusion of22/32/42

sens or imagery for visualization,target learning and search[A].

In:Proc of SPIE on Enhanced and Synthetic Vision[C],2000, 4023.106~115.

[45]W axman A M,Fay D A,G ove A,et al.C olor night vision:fusion

of intensified visible and thermal IR imagery[A].In:Proc of SPIE on Synthetic Vision for Vehicle G uidance and C ontrol[C],1995, 2463.58~68.

[46]W axman A M,Sav oye E D,Fay D A,et al.E lectronic imaging

aids for night driving:low2light CCD,uncooled thermal IR,and color fused visible/LWIR[A].In:Proc of SPIE on T ransportation Sens ors and C ontrols:C ollsion Av oidance T raffic M anagement and ITS[C],1997,2902.62~73.

[47]S treilein W,W axman A M,R oss W,et al.Fused multi2sens or

image mining for feature foundation data[A].In:Proc of the3rd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1.18~

25.

[48]Aguilar M,Fay D A,Ireland D B,et al.Field evaluations of du2

al2band fusion for color night vision[A].In:Pro of SPIE C on f on Enhanced and Synthetic Vision[C],1999,3691.168~175. [49]R oss W D,W axman A M,S treilein W,et al.Multi2sens or3D im2

age fusion and interactive search[A].In:Proc of the3rd Interna2

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1.10~17. [50]W axman A M,Verly J,Fay D A,et al.A prototype system for3D

color fusion and mining of multisens or/spectral imagery[A].In: Proce of the4th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

[C],2001.

[51]Aguilar M,Fay D A,R oss W D,et al.Real2time fusion of low2

light CCD and uncooled IR imagery for color night vision[A].In: Proc SPIE C on f on Enhanced and Synthetic Vision[C],1998, 3364.124~135.

[52]W axman A M,G ove A,Fay D A,et al.C olor night vision:oppo2

nent processing in the fusion of visible and IR imagery[J].Neural Netw orks Letter,1997,10(1):1~6.

[53]T oet A,Ijspeert J K,W axman A M,et al.Fusion of visible and

thermal imagery im proves situational[A].In:Proc SPIE C on f on Enhanced and Synthetic Vision[C],1997,3088.177~188. [54]S teele P M,Perconti P.Part task in investigation of multispectral

image fusion using gray scale and synthetic color night vision sens or imagery for helicopter pilotage[A].In:Proc of SPIE on T argets and Backgrounds:Character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C],1997,3062.

88~100.

[55]X ydaes C,Petrovi V.Objective image fusion performance measure

[J].E lectronic Letters,2000,36(4):308~309.

[56]Petrovi V,X ydaes C.On the effects of sens or noise in pixel2level

image fusion performance[A].In:Proc of the3rd International

C on ference on In formation Fusion[C],2000,2.14~19.

[57]崔岩梅,倪国强,钟堰利,等.利用统计特性进行图像融合

效果分析及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0(1):102~106.

Comments on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Technique s

M AO Shi2yi ZH AO W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Dept.of E lectronic Engineering)

Abstract:Multisens or image fusion is included in multisens or in formation fusion and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The techniques of image fusion are different from general in formation fusion technique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mages.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about the multisens or image fusion is introduced firstly.Secondly,the main steps in image fusion process are described and the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sens ors are given.The main image fusion methods,including multires olution image fusion methods,methods based on wavelet and false color methods etc., are discussed.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method is analyzed qualitatively.The criteria how to evaluate image fusion method are give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mage fusion are pointed out finally.

K ey words:image processing;image com posite;sens ors;image fusion

8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年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综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综述 作者:吴秋轩, 曹广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30 刊名: 机器人 英文刊名:ROBOT 年,卷(期):2003,25(z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5条) 1.周锐;申功勋;房建成基于信息融合的目标图像跟踪 1998(12) 2.张尧庭;桂劲松人工智能中的概率统计方法 1998 3.何友;王国宏;彭应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2000 4.罗志增;叶明Bayes方法的多感觉信息融合算法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传感技术学报 2001(03) 5.张文修;吴伟业;梁吉业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臧大进.严宏凤.王跃才.ZANG Da-jin.YAN Hong-feng.WANG Yue-cai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综述[期刊论文]-工矿自动化2005(6)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23(2) 3.赵小川.罗庆生.韩宝玲.ZHAO Xiao-chuan.LUO Qing-sheng.HAN Bao-ling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27(8) 4.范新南.苏丽媛.郭建甲.FAN Xin-nan.SU Li-yuan.GUO Jian-jia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述[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19(1) 5.咸宝金.陈松涛智能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宇航计测技术2010,30(2) 6.韩增奇.于俊杰.李宁霞.王朝阳信息融合技术综述[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10,29(z1) 7.肖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08 8.丁伟.孙华.曾建辉.DING Wei.SUN Hua.ZENG Jian-hui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综述[期刊论文]-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25(7) 引证文献(2条) 1.武伟.郭三学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轮胎气压监测系统[期刊论文]-轮胎工业 2006(5) 2.魏东.杨洋.李大寨.宗光华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机器人微深度环切[期刊论文]-传感器技术 2005(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66038484.html,/Periodical_jqr2003z1037.aspx

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综述

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概括了多聚焦图像融合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然后从空域和频域两方面将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分为两大块,并对这两块所包含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中小波变换化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最后提出了一些图像融合方法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多聚焦图像融合;空域;频域;小波变换法;评价方法 1、引言 按数据融合的处理体系,数据融合可分为:信号级融合、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符号级融合。图像融合是数据融合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该技术综合了传感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它在遥感图像处理、目标识别、医学、现代航天航空、机器人视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ohl和Genderen将图像融合定义为:“图像融合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方法将两幅或多幅图像合成一幅新图像”,其主要思想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把工作于不同波长范围、具有不同成像机理的各种成像传感器对同一场景成像的多幅图像信息合成一幅新的图像。 作为图像融合研究重要内容之一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是指把用同一个成像设备对某一场景通过改变焦距而得到的两幅或多幅图像中清晰的部分组合成一幅新的图像,便于人们观察或计算机处理。图像融合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决策级3中,其中,像素级的图像融合精度较高,能够提供其他融合方法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多聚焦融合采用了像素级融合方法,它主要分为空域和频域两大块,即: (1)在空域中,主要是基于图像清晰部分的提取,有梯度差分法,分块法等,其优点是速度快、方法简单,不过融合精确度相对较低,边缘吃力粗糙; (2)在频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分辨方法,其中有拉普拉斯金字塔算法、小波变换法等,多分辨率融合精度比较高,对位置信息的把握较好,不过算法比较复杂,处理速度比较慢。 2、空域中的图像融合 把图像f(x,y)看成一个二维函数,对其进行处理,它包含的算法有逻辑滤波器法、加权平均法、数学形态法、图像代数法、模拟退火法等。 2.1 逻辑滤波器法 最直观的融合方法是两个像素的值进行逻辑运算,如:两个像素的值均大于特定的门限值,

像素级图像融合讲解

山东大学(威海)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姓名:李桂楠 学号:201100800668 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孙甲冰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背景及来源 (1) 1.2图像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1) 1.3图像融合的应用 (1) 1.4图像融合的分类 (1) 第二章像素级图像融合的预处理 (3) 2.1图像增强 (3) 2.2图像校正 (6) 2.3图像配准 (6) 第三章像素级图像融合的方法综述 (8) 3.1加权平均图像融合方法 (8) 3.2 HIS空间图像融合方法 (8) 3.3 主成分分析图像融合方法 (8) 3.4 伪彩色图像融合方法 (9) 第四章基于小波变换的像素级图像融合概述 (10) 4.1 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 (10)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11) 4.3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性能分析 (12)

第五章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19) 参考文献 (20) 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图像传感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前,这种样式繁多的图像传感器在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具有不同功能。而因为多传感器的不断涌现,图像融合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医学、勘探、海洋资源开发、生物学科等领域。 图像融合主要有像素级、决策级和特征级三个层次,而像素级图像融合作为基础能为其他层次的融合提供更准确、全面、可依赖的图像信息。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所展开的。 关键词 图像融合理论基础、加权平均、图像融合方法、小波变换、

《茶馆》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 1.引言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

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 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 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 首先,艺术成就方面。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并申明“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其次,形象塑造方面。在当代话剧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老舍先生剧作打破了传统的格式,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利用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去反映广阔的社会。苏必扬在《<茶馆>艺术特色初探》对于《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他将《茶馆》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人。“这三个人是作者刻画的重心,他们不但有着独立完整的个性特征,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第二类是形形色色的过场人物,对于这类人物“作者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并不重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而是突出他们命运的某一个侧面的勾勒,透过点点滴滴反映时代面貌”。第三

099多传感器航迹融合算法综述

第三届中国信息融合大会 中国 西安 2011.08 ———————————————————— 基金项目:航空基金项目,批准号:20090853013,西北工业大学校翱翔之星计划;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JC201015 多传感器航迹融合算法综述 张 伟,兰 华,杨 峰,梁 彦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 西安,710072) 摘 要:航迹融合是多传感器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传感器融合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本文论述了航迹融合理论发展,以局部航迹估计误差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几种主流航迹融合算法,包括简单凸组合、修正互协方差、不带反馈和带反馈的最优分布式融合、协方差交集、最优线性无偏估计以及自适应航迹融合等算法,分析并比较了各算法的特点、性能及应用。 关键词:多传感器;航迹融合;误差相关性 Approaches to Mutisensor Track-to-Track Fusion :A Survey ZHANG Wei, LAN Hua, YANG Feng, LIANG Yan (College of Automatio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nnxi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 Track-to-track fus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ltisensor fus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developing branches of the multisensor fusion field. Various mainstream track-to-track fusion algorithms, including covariance convex algorithm, Bar Shalom-Campo algorithm, optimal distributed fusion without feedback, optimal distributed fusion with feedback, covariance intersection algorithm, best linear unbiased estimation algorithm and adaptive fusion algorithm, 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cal estimate errors.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algorithms and the weaknesses and strengths of the approaches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Multisensor ; track-to-track fusion; error correlation 0引 言 在一个分布式多传感器环境中,每个传感器对于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的过程都是独立的,航迹关联关心的是如何判断从不同传感器获得的两条航迹是否对应于同一个目标。当确认两条航迹来自同一个目标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两条航迹的估计结果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航迹融合问题[1] 。 在航迹关联与航迹融合的问题中,由于参与融合的局部航迹之间存在误差相关性,从而使得航迹融合问题变得复杂。航迹融合中的误差相关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局部状态估计之间由于共同的过程噪声、相关的量测噪声以及共同的先验估计而产生的 误差相关性;另一类是当融合中心具备记忆能力并存在多条传感器至融合中心的信息传播途径,局部状态(先验)估计与全局状态(先验)估计之间也存在有相关性[2]。因此,对局部航迹之间误差相关性的分析是航迹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在航迹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对误差相关性不同处理方式一直是航迹融合算法发展的主轴。 早期的航迹融合算法假设局部航迹之间的估计误差是独立的[3][4],文献[5,6]首次考虑了由于相同过程噪声所导致的航迹误差相关性,并且分别给出了两传感器的最优关联和融合算法,文献[7]首次给出了多传感器最优估计的方法。一般的航迹关联和融合算法都需要计算它们之间的互协方差矩阵,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本论文以20个工作单位、79位个体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背景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 现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分析。 1 目录 摘要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人口背景和社会融合程度 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程序 研究对象 变量测量 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 员工流动性 讨论 2 研究设计框图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分析,其研究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设计框图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文献综述部分 本文通过对大批量文献包括Shaw、Katz、Kahn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心理联系,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又用大批量的文献验证了“衡量社会融合程度的一些方法会受到群体成员相对的相似性的影响”。在提出两个假设后,深入研究了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2 问题和目的部分 问题:为什么同类群体背景差别越大,个体流动性就越大;为什么在控制个体人口背景特征后,上级与下级之间在年龄、教育程度、种族和性别上的差距越大,上级主管对下级员工的工作效率的评价就越低,下级员工的角色也就越模糊;为什么人口背景可以影响群体的相对凝聚力,从而又增加或消除员工流动的可能性,离职的人可能是那些年龄和加入时间与其他人差距最大的人。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3 假设部分 假设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系。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及应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及应用 张宁110101256 摘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前沿技术。近年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它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数据融合特点与结构、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领域,并总结了当前数据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融合方法 1引言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针对一个系统使用多种传感器这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一种关于数据处理的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涉及到信号处理、概率统计、信息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理论。近年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无论在军事还是民事领域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已成为军事、工业和高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关心的问题。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自动目标识别、交通管制、惯性导航、海洋监视和管理、农业、医疗诊断、模式识别等领域。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 2基本概念及融合原理 2.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又称作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数据融合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随着数据融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研究开题报告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系别自动化系 专业自动化 班级 191102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报告日期 2015-3-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题目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学生姓名学号114434 指导教师 题目来源(划√)科研√生产□实验室□专题研究□ 论文类型(划√)设计□论文√其他□ 一、选题的意义 数字图像融合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获取的关于某个具体场景的图像或者图像序列信息加以综合,以生成一个新的有关此场景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是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中无法得到的。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其作用包括:(1)图像增强。通过综合来自多传感器(或者单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的图像,获得比原始图像清晰度更高的新图像。(2)特征提取。通过融合来自多传感器的图像更好地提取图像的特征,如线段,边缘等。(3)去噪。(4)目标识别与跟踪。(5)三维重构。 图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Technology)作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可视信息融合,近二十年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图像融合是一门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信息处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现代高新技术。图像融合的主要思想是采用一定的算法,把来自多个传感器的多幅图像综合成一幅新图像,使融合后的图像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较少的不确定性以及更好的可理解性,融合后的图像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清晰可靠,易于分辨,最终得到在任何一幅单独的原始图像中无法表现的某些特征,可为分类识别系统提供更加完备的数据集。 图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对同一目标的采用不同传感器所获得的图像,或者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所获得的图像在经过像素级配准之后,利用其在信息表达上的互补性和冗余性,根据一定的融合法则合成一幅满足某种要求的新的图像。因此,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多个待融合源图像中包含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实现多幅源图像信息的综合,已达到人们的某种需要。 最近这些年来,在军事领域与民事领域的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需求牵引之下,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 The City of Theory" 综述 ——节选自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一)Peter Hall其人 Peter Hall 是英国社会研究院(Institute of Community Studies)院长,伦敦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规划系教授。他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在雷丁大学(1968-198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0-1992)任教,是UC Berkley 城市与区域规划终身教授。 同时,Peter Hall在教职之外还曾担任多项公职。1991~1994年期间,他曾担任英国环境部部长战略规划特别顾问,1998~1999年期间,他曾供职于副首相城市工作组。他是多家英国官方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科学委员会(1974~1979)、东南区域规划委员会(1965~1979)、环境委员会(1975~1979)等。 Peter Hall撰写及编辑了30多部城市和区域及相关问题的著作,包括《伦敦2000》(London 2000),《规划与城市增长:英美比较》(Planning and Urban Growth),《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等。本文正节选自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 英国的学术界与政界泾渭分明,Peter Hall作为地理学家和规划师,是不多的能在学术界与政界兼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从学术角度深刻影响政府,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Hall致力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作为与卡斯戴尔(Castells)、弗里德曼(Friedmann)和哈维(D.Harvey)齐名的大事,Hall对全球城市的理解与他们一脉相承。这批学者经历了1960年社会激变,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Lefebvre)的影响,将城市空间的变化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强调将空间变化与不同空间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资本循环和经济社会变迁相联系(Lefebvre 1991)。同时,霍尔强调历史对于城市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强调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霍尔认为,今天的城市研究纯粹是学术圈中纯理论的探讨,很少考察具体的规划落实,而规划设计人员又漠视深层的理论研究,埋首于实际的工程设计。因此他倡导规划人员和研究者的融合,倡导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霍尔自己一生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正是他这一主张的个中写照。 (二)背景与概述 20世纪30年代起,各大学陆续建立规划学院(如哈佛大学在1909年开始开设规划课程,于1929年成立独立的规划学院,伦敦大学于1959年成立规划学院),规划理论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本文中,霍尔分析了这80年间,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 霍尔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的学院色彩愈加浓烈,规划学者习惯于在学院框架内进行探讨,因为规划学者的事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在学院框架下得到评判高低。同时发生的是,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divorced)。其具体表现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规划学者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规划文章与著作,其中很多在学院框架内获得了甚高评价,但是,它们却对规划实践指导甚少。 在这一背景下,霍尔对规划学科建立以来,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评述。霍尔将规划学科这80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0年至1955年的“史前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应用研究

原野林宏中国人民解放军61855 部队韩晓静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 部队 肖舟旻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邢劭谦中国人民解放军61855 部队 【摘要】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应用表现在多个领域中,航空航天、军事、医疗,以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图像融合条件下,多传感器能够将数字化信号反应在图像中,并把图像特征充分的发挥出来。经多维度、多测度空间处理,多源信息图像的应用功能会愈加丰富、多样,不仅图像的信号层、像素层、特征层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还会展现出不同种类、风格的融合图像。 【关键词】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影响因素应用研究 在光学、电子学、摄影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多重应用表现下,图像融合这一科研课题迅速发展起来。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在信息测量、信号编辑方面拥有强大的功能优势,它不但能在复杂环境下接收图像信号,还能将多重信号一一过滤、整合在一起,形成融合型图像。 一、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分类 1、信号https://www.360docs.net/doc/766038484.html,层。传感器接收的是源信号,所以相对于信号层的图像融合,与其他种类相比,其图像质感、表现更好,因为首先信号的误差小、传感器信号处理能力强,微小、弱势的信号都可以被检测、处理到。信号层信号会混有随机噪声影响,该信号在估量过程会发生阶段性改变,因此需要精准确定、对比信号频率才行。 2、像素层。像素层图像代表的是不同程度的像素信息内容,与信号信息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半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了让图像能够最真实、细腻的传输信号,传感器会依靠滤波功能,对同种像素级的图像信息源进行映射处理,以谋求图像信息源在融合后产生交互影响,进而的形成丰富多元的融合图像。如果各传感器参加融合的图像具有不同分辨率,则需要在映射处理的基础上,对图像信号源进行细致、精密的对准和校对,从高到底像素级,一步步提取、融合图像信号源的各特征信息。 3、特征层。特征层体现在传感器信息数据的融合特征,与信号层和像素层存在某种联系,信号的原始特征、图像信息源的特征,都能够透过信息的“特殊含义”所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某特殊区域、特殊范围、特殊时间内,如果要求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那么首当其冲的便会是特征层的信号内容,因为其在边界提取、同密度或同景深区域表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亦容易被发觉、应用。 二、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应用研究 本文选择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应用为研究对象,探索多传感器是如何实现图像融合的,红外信号具有感光、感温功能,在不同温度梯度环境中,红外图像所表现出来的信号内容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可见光图像与其相比,可以展现、表露出诸多图像上的信息细节,如:局部高度、表征状态,以及光感亮度等等。该项技术应用在军事领域,军人要在夜晚的环境中组织进攻,必博闻新闻须通过红外传感器探索、检测周边环境,在将其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展现夜晚环境下真实的地区环境状态,使军人犹如在白天作战。 为了进一步丰富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融合效果,技术人员选择了特征层图像融合技术,它首先利用红外传感器把周边环境的探索信号、内容搜集过来,再由滤波器、信号编辑器、图像处理装置,将其复制粘贴到传统可见光图像中,使检测到的信号发挥图像编辑、处理能力,通过信号的变化、编辑处理,使图像展现可变的几何图形、方向、位置,以及特征的时域范围情境状态。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图像数据是信号翻译过来的,所以准度较高,可达到中级,如果精度要求还有待提升,可通过提高红外传感器检索信号的频率和波长,提高图像数据的精度级别。此外,在把红外传感器中的众多图像信号进行压缩处理的过程中,可见光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汇总

一、背景介绍: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信号处理、辨识方法,可以与神经网络、小波变换、kalman 滤波技术结合进一步得到研究需要的更纯净的有用信号。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最优化理论、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对多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协调、组合、互补来克服单个传感器的不确定和局限性,并提高系统的有效性能,进而得出比单一传感器测量值更为精确的结果。数据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当系统中单个传感器不能提供足够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时就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技术扩展了时空覆盖范围,改善了系统的可靠性,对目标或事件的确认增加了可信度,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这是任何单个传感器做不到的。 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信号级融合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方法是加权平均法,该方法将一组传感器提供的冗余信息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作为融合值,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对数据源进行操作的方法。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融合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统一的融合理论和有效广义融合模型及算法; (2)对数据融合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3)还没有很好解决融合系统中的容错性或鲁棒性问题; (4)关联的二义性是数据融合中的主要障碍; (5)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二、算法介绍: 2.1多传感器数据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 设有n 个传感器对某一对象进行测量,如图1 所示,对于不同的传感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加权因子,我们的思想是在总均方误差最小这一最优条件下,根据各个传感器所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寻找各个传感器所对应的最优加权因子,使融合后的X值达到最优。

图像融合算法概述

图像融合算法概述 摘要:详细介绍了像素级图像融合的原理,着重分析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像素级图像融合的方法和质量评价标准,指出了像素级图像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像素级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像融合; 多尺度变换; 评价标准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based on image fusion at pixel level in detail, analysed synthetically and summed up the present routine algorithm of image fusion at pixel level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ts quality. It pointed ou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image fusion at pixel level,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echnique of image fusion at pixel level. Key words:image fusion; multi-scale transform; evaluation criteria 1.引言: 图像融合是通过一个数学模型把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多幅图像综合成一幅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图像的过程, 从而可以有效地把不同图像传感器的优点结合起来, 提高对图像信息分析和提取的能力[ 1] 。近年来, 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自动目标识别、计算机视觉、遥感、机器人、医学图像处理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多幅图像间冗余数据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可靠性; 通过对多幅图像间互补信息的处理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根据融合处理所处的阶段不同,图像融合通常可以划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融合的层次不同, 所采用的算法、适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在融合的三个级别中, 像素级作为各级图像融合的基础, 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场景的原始信息, 提供其他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丰富、精确、可靠的信息, 有利于图像的进一步分析、处理与理解, 进而提供最优的决策和识别性能. 2.图像融合算法概述 2.1 图像融合算法基本理论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收稿日期:2002203217 作者简介:毛士艺(1935-),男,浙江黄岩人,教授,100083,北京.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综述 毛士艺 赵 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 摘 要:对国内外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描述了 图像融合的主要步骤,概括了目前主要图像融合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各种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评价图像融合效果的标准和方法,指出了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图像处理;图像合成;传感器;图像融合 中图分类号:T N 91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65(2002)0520512207 近20年,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军事领域,以多传感器图像融合为核心内容的战场感知技术已成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高科技.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在SS N 2 691(孟菲斯)潜艇上安装了第1套图像融合样机,可使操纵手在最佳位置上直接观察到各传感器的全部图像[1],[2].1998年1月7日《防务系统月刊》电子版报道,美国国防部已授予BTG 公司2项合同,其中一项就是美国空军的图像融合设计合同,此系统能给司令部一级的指挥机构和网络提供比较稳定的战场图像.在遥感领域,大量遥感图像的融合为更方便、更全面地认识环境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3]~[5],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大地测绘、植被分类与农作物生长势态评估、天气预报、自然灾害检测等方面.1999年10月4日,由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上安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CC D 相机和红外多光谱扫描仪,这两种航天遥感器之间可进行图像融合,大大扩展了卫星的遥感应用范围.在医学成像领域,CT 、MR 和PET 图像的融合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诊 断能力[6].2001年11月25日~30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每年一度的RS NA 北美放射学会年会,在会议上GE 公司医疗系统部展销了其产品Dis 2covery LS.Discovery LS 是GE 公司于2001年6月 刚推出的最新PET/CT ,是世界上最好的PET 与最高档的多排螺旋CT 的一个完美结合,具有单体PET 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完成能量衰减校正、 分子代谢影像(PET )与形态解剖影像(CT )的同机 图像融合,使检查时间成倍地降低.在网络安全领域,多尺度图像融合技术可将任意的图像水印添加到载体图像中,以确保信息安全[7]. 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需求牵引下,各国学者对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领域中,图像融合是应用最为广泛,发表文献最多的一个方向.从文献[8]可看出,在参与统计的信息融合文章中,信号层的信息融合文章占53%.同时,我们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在Ei C om pendexWeb 数据库中用“image fusion ”作为关键词,检索从1980年到2001年摘要中出现这一词组的文章数目.1980年至1984年,这方面的文章只有4篇;1995年至1999年增加到603篇;2000年和2001年两年就有299篇.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学术界对图像融合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为了使国内同行对图像融合技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图像融合技术进行了概括和评述.文章首先介绍了图像融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将图像融合的概念界定到像素级;接着描述了各种图像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评价图像融合技术的方法. 1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内容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属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范畴,是指将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同一景物的图像   2002年10月第28卷第5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ctober 2002V ol.28 N o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