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说貂禅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说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是说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是说昭君出塞的故事。其中,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而身死异乡的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走进那段历史,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请同学讲述昭君出塞的故事

二、题解与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是诗人杜甫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由五首咏史诗组成。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结合注释,听读感知

1、播放录音,体味感情:沉郁怨愤的感情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细品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何在?(引出歌咏昭君)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原因:

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二、可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昭君作为一名女子,孤身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他乡,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正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

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在《杜诗解》中也曾对此发表评价,他说:“元帝以汉天子择美妇人,则后庭春风之面何难一一尽识?而顾凭贱工之手以为进退,可鄙也!”(板书)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

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提示: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五、自主探究,品鉴语言

1、通过以上品读,同学们已经把握了这首诗歌的情感与主旨,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这首诗歌中有没有那个字词,或哪句话你比较喜欢,觉得

用得好的?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联:“赴”:“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尚”:有岭断云连之妙,昭君虽早已离去,而其生长的地方几百年来却依然留存,突显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爱戴和纪念。

颔联:对仗工整,内涵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独”实写青冢,

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

孤独之情。

“紫台”对“青冢”:紫台”指帝王的宫殿,是一般士人向往的人间天堂。一个富

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朔漠”指的是北方匈奴族的广袤地

区。“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

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

空旷凄清!

“青冢”与“黄昏”的映衬:色彩上,“青”与“黄”的冷色调更显凄凉。

构图上,“朔漠”是广袤而荒凉的,在这样的茫茫瀚

海里,一座青色的小小孤坟该是多么寂寞!夕阳西

沉的“黄昏”则更给大漠披上一层悲壮苍凉的色彩。

昭君小小的孤坟就这样在浩茫苍穹的笼罩下,一年

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颈联:“春风面”: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空”:徒然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

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

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春风”与“夜月”:一个是明亮的、温暖的,一个是昏暗的、凄凉的。对比显示出昭君的悲惨。

尾联:

六、咏史诗鉴赏方法小结:

1、弄清史实:作品吟咏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什么事迹?

2、体悟感情:诗人对这些故事或事迹有什么样的态度?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3、分析技巧:诗人的这种态度和感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弄清这些问题,就基本能明确作品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

对《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其他几首诗,选其中任意一首进行鉴赏评析。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荆门:荆门山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连:通,到。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旧识。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ún)。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篇一: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

【K12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设疑提问,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秋兴》背诵,交流《秋兴》改写。 二、导入新课,《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读(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背诵。 六、归纳寓意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讲解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一一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二、知识积累: 1、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 一X X 一X X 一X 和X X 一X X 一X 一X X。)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 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b 、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 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词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词鉴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词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咏怀古迹其三组诗语言凝

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

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

最新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的布套。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二)教学难点 (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廖仲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

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页 1 第 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

《咏怀古迹》(其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即使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不过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个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板书:题目、作者)(此处一定要熟,并使语言自然) 二、解题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能够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能够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从诗题和诗句内容来看,大家认为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其实这是一首散曲,并不是诗歌。但鉴于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限,我们姑且将它算做咏史怀古诗。潼关是地名。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时,怀古思今,写下的一首抒情名篇。诗人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不禁思绪万千,最后一针见血的得出“百姓苦”的结论,抒发了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此处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以表扬或鼓励性质的点评)在必修四中,我们还要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相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X X一X X一X一X X。) 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

完整版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景洪市一中杨小娟上课时间:2013年9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王昭君、杜甫,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分组合作赏句炼字,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掌握诗歌鉴赏的角度。 二、学情分析:本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其中一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通过初中三年的知识积累,他们对诗歌应该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不系统。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古诗鉴赏的角度,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和技巧。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多媒体幻灯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实课堂。 五、教学方法运用及分析:点拨法、美读法、分组鉴赏。 六:教学课时:1 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吧?它形容的是谁呢?对,它形容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们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美丽。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 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历史背景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信息和知识积累,说说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关于杜甫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 多首诗,占全诗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 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王昭君(此环节可插入到诗歌的分析中)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 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 ,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 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二、知识积累: 1、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X X一X X一X一X X。) 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在《秋兴八首》中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 再读诗歌,理解作者情感 1、学生自主朗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b、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c、能直接表现出昭君怨恨的句子是哪句(分明怨恨曲中论) d、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情分析: 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诗歌大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说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说貂禅拜月的故事、“羞花”是说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是说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是说昭君出塞的故事。其中,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而身死异乡的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走进那段历史,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请同学讲述昭君出塞的故事 二、题解与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是诗人杜甫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由五首咏史诗组成。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结合注释,听读感知 1、播放录音,体味感情:沉郁怨愤的感情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细品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目的何在?(引出歌咏昭君)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原因: 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二、可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昭君作为一名女子,孤身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他乡,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正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