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中国史硕士生考研大纲

湘潭大学中国史硕士生考研大纲
湘潭大学中国史硕士生考研大纲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目考试大纲

古代部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阶段的基本情况,掌握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名词概念;认识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和智人对人类的贡献,弄清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的异同,知道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二、知识点

元谋人北京人血缘家族山顶洞人骨针氏族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对偶婚父系氏族公社马家窑文化黄帝炎帝禅让制原始宗教图腾母系氏族公社半坡遗址军事民主制

三、思考题

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哪些古人类化石?

2、简述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3、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

一、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识记青铜器和甲骨文;掌握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等历史事件,弄清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度。认识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

禹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禹刑二里头文化契成汤太甲盘庚迁殷武丁甲骨文青铜器司母戊鼎内服官外服官汤刑人祭人殉商纣王炮烙之刑弃公刘周文王武王灭商牧野之战宗周三监周公东征分封制宗法制周天子礼治和刑罚井田制耦耕工商食官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周幽王《夏时》明德慎罚卜辞六艺学在官府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始?

2、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如何?

3、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简述商朝的官僚机构。

5、略述商灭亡的原因。

6、简述武王灭商的经过和意义。

7、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8、简述西周的礼制和刑罚。

9、略述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基本要求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掌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向戌弭兵、城濮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名词概念;弄清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认识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春秋五霸齐桓公葵丘之盟晋楚争霸退避三舍践土之盟弭兵运动

吴越争霸铁犁牛耕邗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礼崩乐坏战国七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法经>> 都江堰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刻漏二十八宿《甘石星经》《夏小正》司南扁鹊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墨家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诗经》屈原《春秋》《左传》《战国策》曾侯乙编钟帛画

三、思考题

1、论述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2、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

3、略述齐晋鲁大夫兼并的情况。

4、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5、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7、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8、简述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强盛与灭亡

一、基本要求

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长城、灵渠、焚书坑儒、巨鹿之战和兵马俑等基本知识;弄清秦王朝实现统一和迅速灭亡的原因;认识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并能对秦始皇进行正确的评价。

秦始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驰道五尺道半两钱隶书万里长城

灵渠秦兵马俑焚书坑儒沙丘政变大泽乡起义张楚巨鹿之战楚汉战争

垓下之围

三、思考题

1、简述秦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略评焚书坑儒。

3、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第五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基本要求

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掌握楚汉战争、鸿门宴、五铢钱、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崇儒更化、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名词概念;弄清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二、知识点

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术文景之治汉承秦制七国之乱《削藩策》贾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刺史推恩令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轮台诏昭宣中兴白登山之围河西四镇王莽改制五均赊贷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刘秀

三、思考题

1、简述汉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

2、如何评价汉武帝?

3、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简论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5、试论王莽改制的内容和失败原。

第六章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基本要求

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过程;掌握“光武中兴”、“党锢之祸”等名词概念;弄清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黄巾大起义的情况;认识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二、知识点

尚书台三独坐度田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班超通西域外戚宦官专政清议党锢事件黄巾大起义太平道张角巨鹿之战宣夜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区种法《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神农本草经》董仲舒五经古文经谶纬王充道教《史记》班固《汉书》汉赋司马相如乐府

三、思考题

1、试析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2、简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

3、列举汉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4、试述刘秀加强专制皇权的主要措施.

第七章魏、蜀、吴“三国鼎立”

一、基本要求

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社会状况;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九品中正制”;弄清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二、知识点

董卓之乱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九品中正制屯田制领兵制诸葛亮

三、思考题

1、试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如何评价曹操?

3、述诸葛亮治蜀的措施。

第八章两晋的统治

一、基本要求

识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重大事件;弄清“门阀政治”、占田制、课田制和户调式的内涵;分析西晋统一时间短暂的原因。弄清“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弄清玄学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点

崇恺争富八王之乱王猛改革永嘉南渡王与马治天下侨置土断祖逖桓温北伐淝水之战孙恩卢循起义石勒

三、思考题

1、户调式的主要内容。

2、魏晋门阀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腐败的表现。

3、述王猛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述王与马治天下出现的原因。

5、析淝水之战晋取胜的原因。

6、述东晋的侨置土断政策。

第九章南朝与北朝

一、基本要求

理清南北朝演进的线索;识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年代;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的情况;弄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分析侯景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认识佛教泛滥与道教贵族化的原因。

二、知识点

元嘉之治侯景之乱寒门掌机要宗主督护制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六镇起义

河阴之变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祖冲之《脉经》陶弘景《齐民要术》魏晋玄学竹林七贤范缜《后汉书》建安七子陶渊明《昭明文选》画圣王羲之魏碑海上丝绸之路

三、思考题

1、述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

2、析寒门掌机要出现的原因。

3、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述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与艺术的主要成就。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一、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名词概念;弄清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弄清隋初改革的内容;弄清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弄清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对隋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的历史地位。

二、知识点

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均田制析籍输籍定样大索貌阅大运河隋炀帝开皇之治瓦岗军江都兵变

三、思考题

1、试析隋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和意义。

2、简述隋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3、试析隋朝国家富强的主要原因。

4、评价隋炀帝?

5、试述大运河开凿的过程和作用。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一、基本要求

了解唐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史通》等名词概念;弄清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弄清安史之

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弄清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认识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知识点

李渊玄武门之变政事堂府兵制《唐律疏议》租庸调制贞观之治回纥武周革命开元盛世唐三彩肆邸柜坊飞钱道吐蕃文成公主安西四镇

安史之乱募兵制节度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南衙北司之争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牛李党争两税法刘晏理财曲辕犁《茶经》黄巢起义张遂孙思邈赵州桥大雁塔韩愈李翱杜佑刘知几《史通》初唐四杰古文运动李白杜甫阎立本遣唐使

三、思考题

1、试评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

2、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3、试述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试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5、简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过程。

6、简述唐代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7、评述唐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一、基本要求

理清五代十国的线索;知道“沙陀三王朝”;弄清幽云十六州问题的来历;弄清十国的分布及其兴亡情况;分析五代时期的“冯道现象”。

二、知识点

五代十国朱温幽云十六州打草谷石敬瑭柴荣李煜

三、思考题

1、简述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一、基本要求

了理清宋辽夏金的线索;注意宋王朝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弄清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掌握陈桥兵变、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名词概念;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岳飞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

二、知识点

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通判差遣主户客户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王小波起义王安石变法范仲淹宋江女真族阿骨打海上之盟靖康之耻宗泽八字军中兴四大名将岳飞秦桧《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会子猛安谋克制勃极烈制交钞

三、思考题

1、试述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3、试述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5、如何评价岳飞及其抗金斗争?

6、试述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主要表现。

7、试述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过程。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一、基本要求

了解蒙古国西征和南进的基本情况;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等名词概念;弄清成吉思汗、忽必烈和耶律楚材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二、知识点

铁木真领户分封制怯薛军制大扎撒四大汗国窝阔台匠户忽必烈文天祥行省制度宣政院四等人制喇嘛教黄道婆中统元宝钞达鲁花赤驱口

八思巴毕升《梦溪笔谈》郭守敬《木经》《营造法式》金元四大家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理学司马光马端临四大类书宋词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张择端马可波罗全真教

三、思考题

1、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2、试述蒙古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情况。

3、试评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

4、试述元曲的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一、基本要求

掌握厂卫制度、卫所制度、靖难之役、土木之变、一条鞭法和八股文等名词;弄清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弄清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盟芽产生的背

景和发展缓慢的原因;弄清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及其危害;分析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对张居正改革进行评价。

二、知识点

里甲制八股文锦衣卫东厂西厂靖难之役明成祖瓜蔓抄内阁黄册鱼鳞图册土木之变夺门之变俺答汗黄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邓子龙机工利玛窦奴尔干都司建州三卫努尔哈赤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张居正改革机户东林党三饷李自成一条鞭法三法司

三、思考题

1、试述明初专制主义强化的措施。

2、略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3、如何评价明成祖?

4、试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5、试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

6、试述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危害。

7、试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原因。

第十六章清朝的崛起与衰亡

一、基本要求

解释八旗制度、三藩之乱、《尼布楚条约》、军机处、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乾嘉学派等名词;掌握清代前期发展经济和维护边疆的措施;弄清“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异同;探讨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清代的闭关政策。

二、知识点

多尔衮史可法扬州十日逃人法剃发令郑成功八旗兵绿营兵三藩之乱康熙土尔扈特驻藏大臣《钦定西藏章程》金奔巴制度雍正理藩院乾隆《尼布楚条约》更名田摊丁入亩内阁白莲教李时珍《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王守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章学诚乾嘉学派《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红楼梦》花板临川四梦扬州八怪金瓶挚签督抚制度

三、思考题

1、试述清初中央集权统治强化的措施。

2、分析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3、试述举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4、如何评价康雍乾三帝?

5、分析清朝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6、简述清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与参考书目

1、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人民出版社1995。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中华书局1979。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近代部分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基本要求

通过研读教材和相关研究成果,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基本史实和概念。重点把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震动。弄清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知识点

虎门销烟林维喜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黑水党穿鼻草约广州和约社学南京条约黄埔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四洲志》《海国图志》魏源林则徐浙东战役租界

三、思考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历史意义。

4、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

5、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本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背景及基本史实,分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战败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二、知识点

拜上帝会圣库制度厘金湘军江南大营捻军守士官田凭百工衙太平条规永安建制团营三河大捷洪秀全石达开杨秀清洪仁玕天京事变湖口之战洋枪队戈登华尔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天津

条约北京条约瑗珲条约《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

三、思考题

1、金田起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5、分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加深

一、基本要求

了解以下基本史实和历史发展线索: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洋务运动的出现;军事工业的产生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二、知识点

辛酉政变奕?肃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蒲安臣赫德洋务派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左宗棠伊犁条约阿古柏事件琉球事件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隆吐山战役中英西藏条约中法战争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丰岛海战黄海海战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三、思考题

1、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内容。

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哪些?民用企业有哪些?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4、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形成的原因。

5、早期维新思想家与洋务派思想的比较。

6、《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四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一、基本要求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成了西方列强掠夺中国

人民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反帝运动蓬勃兴起。学习本章,要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局限性。

二、知识点

三国干涉还辽和《中俄密约》门户开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天津教案重庆教案义和拳“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东南互保辛丑条约张之洞刘坤一天津保卫战廊坊之战朱红灯涞水大捷

三、思考题

1、西方列强是怎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

2、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有哪些?

3、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4、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思想的比较。

5、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有哪些?

6、维新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7、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第五章辛亥革命

一、基本要求

掌握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其性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评价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了解和分析国会请愿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知识点

清末新政兴中会拒俄运动苏报案同盟会政纲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保路运动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武昌起义南北议和宋案二次革命孙中山抵制美货运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华兴会光复会《民报》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禹之谟秋瑾皖浙起义广州起义黎元洪《钦定宪法大纲》五大臣出洋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思考题

1、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与思想。

2、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内容及其传播。

3、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的评价。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六章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基本要求

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经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推行帝制复辟,各种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学习本章,要重点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这些探索不能挽救中国。

二、知识点

洪宪帝制张勋复辟白朗起义《二十一条》中华革命党府院之争护国运动护法战争西姆拉会议蔡锷唐继尧北洋军阀《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进步党西原借款

三、思考题

1、北洋军阀是如何产生的?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七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基本要求

掌握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制定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深刻领会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内涵。

二、知识点

《每周评论》巴黎和会匡互生五四运动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华盛顿会议段祺瑞第一次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曹锟宪法好人政府联省自治废督裁兵《向导》沙田惨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二七惨案第二次护法运动《孙

文越飞宣言》

三、思考题

1、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争论。

3、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宣传。

4、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形成的过程。

5、通过具体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八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基本要求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和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

二、知识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善后会议北京政变五卅运动省港罢工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廖仲恺西山会议派戴季陶主义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醒狮派“三·一八惨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政变”

三、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2、北洋军阀争夺北京政权的经过。

3、北伐战争的经过。

4、武汉国民政府是怎样由革命走向反动的?

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九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一、基本要求

主要掌握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和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中国革命是如何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以及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

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中间政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与活动。

二、知识点

二次北伐与“东北易帜”国民党《训政纲领》中东路事件改定新约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三党改组派新月派中国托派

三、思考题

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

4、分析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反复出现的原因

第十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一、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过程及其具体政策的变化;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及其破产;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国民党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日政策的若干变化及其原因;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二、知识点

宝山事件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宁都起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二八事变和松沪抗战“攘外必先安内”十九路军“满洲国”庐山军官训练团复兴社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梁漱溟和“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与“平民教育”力行哲学新生活运动塘沽协定《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吉鸿昌遵义会议西路军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七君子事件两广事变西安事变

三、思考题

1、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和意义。

第十一章抗日战争

一、基本要求

了解战争的全局和战争的发展过程,注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重点把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及罪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全面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两面性;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重大意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知识点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松沪会战忻口会战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晋察冀根据地华中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论新阶段》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汪精卫投敌国民精神总动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皖南事变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减租减息《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3、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

4、日本帝国主义怎样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5、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6、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7、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十二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基本要求

了解三种建国方针的内容,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和“戡乱总动员”,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8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圣才出品】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08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选择题(每题1分,30题,共30分) 1.第一部词的总集为(《花间集》)。 2.司马迁发展了(纪传)体。 3.第一个着力于五言诗创作的是(曹植)。 4.《文选》的编撰者是(萧统)。 5.赋的定型作品是(《七发》。 6.晚年着力于律诗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是(杜甫)。 7.提出“真诗在民间”的是(李梦阳)。 8.第一个向民歌学习的古代诗人是(欧阳修)。 9.“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写于(1917)年。 10.(钱玄同)骂桐城派为“桐城谬种”。 1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的作者是(艾青)。 12.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湖畔诗人包括()。 说明:选项及剩余题目缺失。 二、判断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胡风的代表作是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2.张爱玲《白玫瑰与黑玫瑰》中的男主人公叫范柳原。() 3.沈从文的《湘西笔记》是对重建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召唤。() 4.左思是“元嘉三大家之一”。()

5.海派作家穆时英的成名作是《都市风景线》。() 说明:剩余题目缺失。 三、简答题(每题10分,4题,共40分) 1.《左传》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2.黄庭坚诗歌理论主张。 3.举例说明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的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曹禺《北京人》愫芳的形象。 四、论述题(每题30分,2题,共60分)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试论文言和白话的相互影响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2.结合《子夜》和《骆驼祥子》分析茅盾和老舍是怎么描绘城乡背景中的都市人物特征。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中国文学史 填空题整理上 古代文学史 考研资料

中国文学史填空题整理(上)古代文学史考研资料 1~3章 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 第二章汉代辞赋 第三章秦汉叙事散文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第五章东汉文人诗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两晋诗坛 第三章陶渊明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4、古代祭祀时,以歌舞娱神的角色称为 5、“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 第二章《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等十五“国风”, 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 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 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 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 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 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 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 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333研究生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其中,中英《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这些主权都只是部分破坏,而没有完全丧失 3.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4.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第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第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两半社会,《辛丑条约》以后,中国正式沦为两半社会,注意两者的区别。 5.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极端贫困及不自由的生活。 两半社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半殖民地化;经济半封建化;社会不平衡化。 近代中国的国情既可以表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6.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第一,地主阶级——官僚地主、城居地主、资本家;第二,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第三,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第四,资产阶级——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注意,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属于劳动人民。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8.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与教育学原理分值持平,但是其涉及内容在几个学科中是最多的,而且知识点是最琐碎的,历年对于中外教育史内容的考查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而且考试内容五花八门,覆盖面很大,这也构成了中外教育史学习的最大困难。教材和大纲考查内容多而零碎,考生们时间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凯程教育郑老师提示大家——学习中外教育史一定需要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

中国美学史大纲(二)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重点: 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 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 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 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 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 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也就是无规定性、无限性,它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13、荀子中“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4、荀子“化性而起伪”中的“性”“伪”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化性而起伪”的命题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古文中,“性”与“伪”这对范畴等同于“天”与“人”。) 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 15、墨子的“非乐”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荀子对“非乐”的批判(对礼乐的倡导)的根据是什么? 附: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赚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荀子·解蔽》) 第七章《乐记》的美学思想 16、中国传统文化谓之“礼乐”文化,古代中国谓之“礼乐之邦”,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崇尚礼、乐文化。而“乐合同,礼别异”六个字揭示的正是中国古人崇尚礼、乐文化的原因、奥秘。请思考: 为什么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要“同”又要“异”? 为什么“乐”可以“同”,“礼”可以“异”? “乐合同,礼别异”的终极理论根据是什么? 论文题目:试论荀子(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乌特邦”色彩 第八章汉代美学 17、汉代(包括先秦老庄)形、神关系论对后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的美学思想有哪些? 19、王充有美学思想吗?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