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婷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李富婷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李富婷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附件四:毕业论文封面

甘肃电大教育管理(本科)专业

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试论校园文化建设

分校(工作站)

教学点

届别

姓名李富婷

学号

指导教师

是否申请学位

论文完成时间年月日

试论校园文化建设

康县豆坝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李富婷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而校园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构成要素人本主义办学理念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

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内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1、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内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内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内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内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校园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3、群体累积性。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校园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校园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三、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

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

1.教学的封闭性。教师们一般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愿意去干预别人的课堂,他们恪守“互不干涉”的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2.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于是并不主动追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会因此而并不容易落实。

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从孔子开始,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

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是一代代按照他们被教的方式进行教

学。这种文化特性会造成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甚至于抵触。

(二)学生文化

1、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平台

在教师文化的引领下,学生在校不光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活动的主体。校内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自己创造了弘扬学校精神的机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都可以借助学生的社团活动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提高了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度。我校的学生“叮咚文学社”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进行思想交流提供了方便。还利用“叮咚文苑”这块园地,对师生各种行为及学校制度进行讨论,培育了产生学生文化的沃土。

2、良好班风、学风的养成,为学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倡导和培养班级核心及骨干队伍,通过内部团结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形成坚强的学习集体。集体舆论对每一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是一种集体的“凝聚剂”。我校学生良好班风、学风引人注目,建立快速信息交流的习惯,一发现设计新颖的练习,师生尽快交流。遇到学生有困难,“红领巾助学基金会”马上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秀的班风、学风通过师生的共同教育会得到长期积累并保存下来,其成员所表现的先进思想、治学方式、光荣事迹、良好作风,形成了学生创造的优秀班

级文化。通过优良传统教育,使之上下传承,产生了引导、鼓励、催人奋进不断放大的积极作用。

3、自我管理,为学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群体,学生自主管理是构成学校文化的主体文化。现代学生观提示我们: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我们学校近年来开展两项活动:一、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每天都有值日同学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礼仪示范岗、午餐管理岗、两操检查岗、卫生保洁岗等。学生评比一丝不苟,自强精神、自我约束力都很强。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活动空间。只要是学生活动的场所,环境、布局、内容都自己设计。从班级内宣传标语、少先队队室、图书阅览室、手工制作室等各活动室的布置,到各个中队的队旗设计都由学生自己设计。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动力,也是学生文化活动的生动呈现。

4、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文化的显现提供了舞台

通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学生文化的重要体现。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交流协作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且,它还会把这种良好的习惯渗透到校园中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让更多同学看到、想到、感受到,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更加有效和便捷。我校进行了“学校卫生你我他”、“保护花木大家谈”、“好习惯,你真棒”、“好人好事在身边”等中队活动,对培养良好行

为习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校建立了这样良好的学生文化基础,随着学生的多向流动,会影响更多的人,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5、文化成果的积累,为学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源泉

学生文化主要在校园中成长,但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吸取教师文化和外界文化的养分,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学生既是学校文化成果的学习者、积累者,又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转换者。学生的各种资料、档案、作品、作业、良好习惯、学风、班风等,都是一种文化积累,对学生个人、学校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只有通过学生才能更快捷、方便、发散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师生共同的创造活动

1、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忽视“人”的教学,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观念则把人看作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知识结点。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接走向知识的构建,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师生共同体的知识的生成。师生共同体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只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学习共同体才能得以构建。

2、构建共同体的学习情境

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是情境的认知,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运用知识的情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习是与其工作相融合的,是基于改进自己教学的学习,是针对自己教学问题的学习,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创造的学习,基于合作的学习。因此,师生应共创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主要以“文本”的形式表现的“社会精神文化世界”与学生个体的“经验世界”实现“对话”;使意义之溪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流淌。师生在共同参与的“真实”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师生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即共同的奋斗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义是什么等。构建师生共同体的共同愿景,首先,要培养自我超越的学习者。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和每位学生都要明确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我应该怎么做?我应有哪些收获?有了清晰的愿景才有可能振

奋精神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不断超越自我。其次,要培养主动的学习者。共同的愿景要建立在师生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是师生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体要有具体目

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使共同体成员既能看到前途的美好,又能看到实现的可能性。

4、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氛围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如果教师不求上进,满足于自己的已有知识,就难于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其次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要由关注教材、关注教案转向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和发现学生,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四、校园文化构建的设想

(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要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增强学

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个性、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

校园世界是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

(三)、以互动发展为方向

我们以教育社会学为基点,依据交互决定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以及“活动--建构”教育理论提出“互动发展”教育观,其要点有三:

1、人并非单一、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客体的改善和主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3、学习不仅是对事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民主化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人与人(或物)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发展,并获得作为主体人的人格与心智的真正发展。

(四)、以学生自主为原则

主体性,意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当今基础教育领域已成为主流,素质教育的发展观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逐步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协同发展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与行为,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的创设中,自然离不开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五)、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

在文化颓废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缺乏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制度化的以说教为特征的育德模式遭遇重重困难,教育的本性(超前性)与道德的本质(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知”、“情”、“意”、“行”的良性互动中,塑造知行统一、品德高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互动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橱窗和版报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阵地,逐步调动起校园环境整体育人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时空观,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c 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 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c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既包括科学知 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word. ... 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827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一、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教学质量而无暇他顾,学校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盲目随大流。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

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不正,思想认识不够。 由于受“质量唯一论”等影响,众多学校一味注重文化课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未形成共识,多数领导认为应该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所以在新形势下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问题和做法等没有积极进行研究与部署。 2.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略制度体系的改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原本薄弱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故学校加大经济投入,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校容校貌,但是却忽略了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部分学校没有完整的办学章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缺乏科学考核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学校的发展很不稳定,起伏跌宕,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格调上庸俗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 由于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许多格调上庸俗低

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学校文化构成要素及建设 摘要: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校文化,构成方法,构成要素,作用 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所学校都应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雄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学生,促使学生成材。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成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者要着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时机,让学生潜心在学校的这种氛围中去思考,去体验感悟,从而完善自己。 一、学校文化概念界定 荷兰当代哲学家皮尔森认为:“‘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它主要不是意指包括诸如工具、图画、艺术作品,更不消说博物馆、大学楼、税务所等在内的客体或产物,而是首先意指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活动;舞蹈或念咒的礼仪;以及性爱、打猎、准备食物相关联时的各种行为模式。”〔1〕阎德明主编的《现代学校管理学》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所谓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2〕

新思考网《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提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学校文化的构建方法 (一)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学校优良的精神传统是学校教育意识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知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优良精神传统。学校的传统在学校文化重建中既表现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升旗、校服、各种节日活动等),也表现出观念精神的形态(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它是学校的历史及影响学校的各种精神因素的积淀,它渗透在学校的一切传统活动中,培养着学校成员的发展,它和学校环境融合成为学校文化构建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因此构建学校文化,需要关注学校的文化传统。老学校要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文化;新学校要在特色办学的实践中构建学校文化。不管是旧有的学校,还是新建立的学校,学校文化的构建应和学校的生命一起跳动,同时呼吸。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土”特色的体现,在处理学校传统与特色办学的关系时,应当认识到,学校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不同的学校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学校的精神、价值观、行为等文化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并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精神,没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无异于没有学校文化,没有传统的学校文化便会成为水中浮萍。学校应该尊重其发展沿革史,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环境和办学传统,进行具体的文化设计定位。因此,学校在构建“本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学校办学传统中的优秀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既保持学校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学校文化体系。 (二)营建环境,打造气质 学校是学校文化生存的基本环境。学校环境,既是学校文化重建的结果,又是一种教育力量,从而对学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是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SIS 即School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简称。它包括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四个分支系统。 一、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 概要: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核心工程,它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要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进行综合规划。 具体规划内容: 1.核心理念; 2.基本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 3.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德育理念、办学目标等; 4.治校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等; 5.口号誓词:校长寄语、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注:根据学校性质、学校地域文化、学校所在省市教育政策的不同,研究所会确定符合学校的理念文化元素。) 二、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基本元素系统:校徽、标准字、标准色; 2.应用要素系统:办公、服饰、公关、运输、指示、环境系统等100余个设计元素。 三、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基础工程。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2)具体规划内容: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接待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呼伦贝尔副教授杜国民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 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 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 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 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 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 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 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的社会发展上,学校文化会加速学生的成熟步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等。 二、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几个维度 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判断评价,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发现其文化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系统及功能。本文主要从学校组织的文化类型、组织氛围、组 织行为、发展层次等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维度研究。在文化类型上,学校文化有着一般组织理论所不能 刻画的个性特征。斯坦霍夫和欧文斯(Steihoff,C.R.& Owens.R.G.)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机器文化(machine culture)、表演文化(cabaret culture)、恐怖场所文化(little shop of horros cuture),分别隐喻了相互关爱、友善合作的,学校作为完成任务 机器的,学校是表演舞台的和受专制强力控制的,冷漠冲突的几种学校文化形态,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根”。汉迪( Charles Handy)提出学校组织文化存在四种理想模式:权力 文化模式( Power culture)、角色文化模式( Role culture)、任务文化模式(Task culture)和人的文化模式( People culture)。他用四位希腊神话人物(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和狄俄尼索斯) 来分别作为上述四种文化模式的象征,对崇拜“英雄”的组织、工具理性特色明显的组织、 注重集体合作精神的组织和彰显人的地位尊严的组织进行了文化描述,但其四种文化模式更像组织或管理模式,理想化特征较为明显。此后,舒尔·多普森和伊安·莫克内进一步提出 大学的四种组织文化模式:学院模式(Collegial Model)、官僚化模式(Bureaucracy Model)、团队模式(Corporation Model)和企业模式(Enterprise Model)。学院模式代表了一种学者治校、教授治教的围绕学术权威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权力文化色彩的、部门连接相对松散的组织运行 模式,不足之处在于极易滋生学阀专制、组织战斗力不强;官僚化模式代表了高度规范、等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文 / 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校园文化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误区二: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误区三: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博大精深,一所学校搞文化建设只能是蚂蚁撼树,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殊不知“文化”一词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反思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现状及反思 理川小学赵平录 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曾经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他说,他走过许多地方,到过许多学校,每当他问起学校的校长,你们学校坚持了十年以上的一个教育细节是什么的时候,很多校长就沉默了。有位校长抓耳挠腮了半天,倒也算是正面回答了他,他尴尬地问道:“不知道升国旗仪式算不是?” 好的故事是一则隐喻——“故事如风,来自远方,你心自知。”她就像一枚打火石,唤醒你去体味,去深思,去反省。 我也不例外。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则故事,我深深的被震撼了。我所在的农村小学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可以称之为学校文化的教育细节呢?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是不是一如故事,苍白而乏力呢?又应该如何建设健康美好的农村学校文化呢? 观照周遭的农村学校,不得不一声长叹。坦率的讲,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与故事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应付化”。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文化是由上而下“被建设”的,而不是由学校内部、师生中间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上好之,下必甚之,于是很多学校为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至于这种“学校文化”是否切合学校实际,是否为全校师生所认同,是否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而生活的根本,是否是这所学校朝向所在、并且在每日的教育努力中,践行并有所体现的,则不在这些学校的考虑之列。由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应付化,由于学校文化建设在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小学是应景之作,是“形象工程”,也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空洞化”。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学校谈到校园文化起来头头是道,但真实地深入到学校,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校园文化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坐而论道,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可以依附的教育行动,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这些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说到底是虚假的表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伪教育和假教育。 其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表化”。“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但惋惜的是,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就侃侃而谈学校的硬件建设发

企业文化的构成

一、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的文化。学习型组织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从而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物质层文化 物质层文化是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是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容貌、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也构成企业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行为层文化 行为层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指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企业行为的规范、企业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公共关系的规范。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 (1)、企业行为的规范是指围绕企业自身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企业行为的规范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和员工行为等。 (2)、企业人际关系分为对内关系与对外关系两部分。对外关系主要指企业经营面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市场环境、国家机关、文化传播机构、主管部门、消费者、经销者、股东、金融机构、同行竞争者等方面所形成的关系。 (3)、企业公关策划及其规范。 (4)、服务行为规范:是指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制度层文化 制度层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与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流程、厂纪厂规、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的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文化呢?就是习俗、生活习惯。改造学校文化就是把学校里的人长久养成的习俗、习惯改过来。 一个好的校长,会在学校里建立一系列只有他的学校才有的风俗。例如:大家都在做升旗仪式,但是他的升旗仪式和别人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建筑物,但是他的建筑物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工作、学习,但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跟别人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学校文化。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器物文化,主要指学校的教室、走廊、操场、厕所、食堂、课桌、墙壁、黑板等;第二个是制度文化,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第三个是精神文化,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三种文化相比,谁更重要呢?我认为学校的制度和精神文化,比器物文化更重要。那么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哪一个最重要呢?回答是: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学校的精神文化。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习惯才算是好习惯呢?回答是: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所谓自然就是从人性出发,顺应人性、保护人性、发挥人性。所以好的生活习惯,是符合人性的。 我所要谈的人性,从哪里出发呢?可以从食欲出发。为了有好吃的,人类必须劳动。在原始社会,男人捕猎,女人采野果子,逐渐

演变成农业和畜牧业。后来发现,靠天吃饭不稳定,农业和畜牧业还是不可靠,于是又发展了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是,我们发现化学工业依然不可靠,石油、煤炭,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又开始制造一种新兴产业,叫“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 其实,学校教育也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农耕时代教育主要的内容是怎么养殖动物、怎么种田,再后来是怎么操作工业技术,而信息时代里我们的学生开始学纯知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活动生发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容,也自然而然孕育出与之相合的行为习惯。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里,我们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一个顺应自然的好习惯呢?我的建议如下: 在学习文科知识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孩子们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主题学习,而不是死板地依赖课本学习。比如学语文时,教材本身很难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而且目前的语文课本很可怕:它是由一篇一篇互不相干的课文拼合成的,不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 假设一个学生对余秋雨的散文感兴趣,他在一段时间内都只学余秋雨的散文,这就是主题学习;而如果一个孩子一篇一篇地按课本的顺序学习语文,就是课文学习。 怎么把课文的学习变成主题学习呢?我再举一个历史的例子。一个学生能够把历史学好,或者真正对历史这个学科有激情,绝不是看课本看出来的。相反,历史课本很可能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主题式地研究毛泽东这个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把中国近代史融会贯通了,这就是主题学习的方式。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摘要]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赋予学校文化以意义,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文化系统,将有利于探察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建构理想的学校文化模式,创造适宜的学校组织氛围,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维度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①;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

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综述

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综述与索引 姓名:邓超 学号:0802010231 专业:08经济学1类1班

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前言: 21世纪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在激烈地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是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始于21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至今日企业文化己成为21世纪管理的热点。中国企业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企业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是指在企业特定的组织环境里,全体成员在工作和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表现,也即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概括目前关于企业文化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基本上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经营活动和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地位、作用、素质和要求; 第二,企业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制度文化是中坚和保证; 第三,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低层次是组织风气和传统;中层次是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高层次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第四,企业文化是多种层次的整合,即著名的企业文化的层次整合观点。 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效益。企业文化成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因此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性。本文研究的范围为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观点一: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文化中的本质要素,是现代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它反映了现代企业员工集体志向的决心和追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决定现代企业其他文化要素的性质。例如它可以使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等是上进、乐观、积极、开拓的;也可以使它们是退缩、悲观、消极、封闭的。因此,现代企业精神具有两重性:要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要么悲观丧气;要么有胆有识、敢想敢干,要么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勇于开拓进取,要么保守落后、故步自封。 (二)现代企业价值观 现代企业价值观是指以现代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现代企业人格化的产物,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精神和部分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哲学。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企业的主导信念。 现代企业价值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现代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现代企业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现代企业价值观对现代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对企业的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你的思考与建议 东方市琼西中学赵振敏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它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德育功能,努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从总体上来讲,我校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 1、建构了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学校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规范了教学行为,优化了学生管理,提升了后勤服务质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育精神文化。学校通过网络、橱窗、标语等宣传教育阵地的建设,营造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态势。通过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积极健康的活动文化,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挖掘了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心。 3、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学校正稳步推进新校区建设,不断推进校园环境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优化了校园环境,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在校园物质文化创建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在创建文明校园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打扫环境卫生,培养其劳动与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认同感。 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具体体现在我校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概括反应,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学校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坚守的行为准

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概念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行为文化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范国睿在《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提出学校组织文化由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其中,学校规范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该书对学校行为文化的定义如下“所谓行为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一是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学校气氛;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学校行为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外化。”该书从学校组织气氛的视角探讨学校行为文化,着重研究在师生员工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气氛,把校风、班风、学风当做学校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把学校气氛尤其是校风、班风、学风当作学校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似乎扩大了行为文化的内涵,也容易导致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界限不清。 赵中建主编的《学校文化》提出了学校领导所倡导的精神文化与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方式脱节的问题,将导致学校文化的二重性,即实际行为和学校文化的脱节。为

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在谨慎地确立核心价值观之后还必须关注师生员工的实际行为,使其行为模式符合学校所倡导的文化,以形成和谐的行为文化。该书对行为文化的界定,简单、清晰,值得借鉴:“学校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 除此之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行为文化,其中不乏精彩、深刻的论述。邓党雄编著的《校园文化建设论》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四部分。“校园活动文化”指的是学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它并不包括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模式,仅仅指向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与我们探讨的行为文化有一定的交叉。在校园文化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还包括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校园活动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著作对校园活动文化特点的概述发人深省:“如果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活动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外壳,是传达这种核心与灵魂的载体,没有这种载体,校园精神则无法显现……活动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相对于精神文化的虚,它又有实的特点,相对于物质文化的静,它又有动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1)选择性 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历史重任,学校文化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学校文化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严格的整合和选择。 (2)熏陶性 学校文化往往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人施予影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学校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渗透性,锚株积累,慢慢地滋润着人的心灵。 (3)传承性 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学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人类文化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代代相传的过程。 (4)正统性 学校文化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学校文化的正统性,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孤立的文化,都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为此,学校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5)自主性 学校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影子,对社会的依存度较大,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决定性较强,但学校文化也有相对的自身规律。学校文化可以按照规律发展其自主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文化不像茶楼酒店等社会俗文化那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是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规格,经过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而形成的系统文化。

(1)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2)浸润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文化所烘托的氛围,所创造的环境,往往使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成人的品格、素养,仍折射出儿童时代的影子,散发出学生时代的气息。所以,人们在界定素质定义的时候,认为素质就是当人们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素质的形成,恰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3)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的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4)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4)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的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

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7期) Total No .277 收稿日期:2011—09—25 作者简介:高志华(1987—),男,山东临沂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高志华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以往对学校文化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探讨,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甚至是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作为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学校文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根据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学校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每一个结构方面都有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作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结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46—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 方兴未艾,在概念界定、原则、结构以及策略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是从宏观上谈学校文化建设,总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甚至是无从下手的感觉, 而作为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学校文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以学校文化的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学校文化结构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些许启迪。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按照由外到内、从表层到深层的变化过程,学校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因素 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分为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 和情绪。校外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我国 古代就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说法,形成了一种重视学校外部环境美的传统。现代学校是一 个开放系统,除了要重视环境美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交通、 信息、社会联系等因素,要选在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以及社会联系密切的临近省城的地区;校内环境主要包括校内自然环境和学校建筑两个方面,从自然环境看,校园建设应“有山有水,中西结合”,营造一种能够对师生员工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形成 起促进和提升作用的“花园式”校园。校内建筑也有很大的教育使命,所以校园里的建筑要选择多种造型艺术形式,象征各种精神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涵养性格。此外,学校建筑要根据人们存 在的活动模式, 将相关的人群安排在适当的地方,从而达成不同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交流。 (二)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文化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主要结构层面,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学校文化设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图书馆建设。要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时更新图书资料, 注重图书资料的丰富性和使用率。第二是校园网络的建设。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日益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条件的 6 4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学校的核心文化

下面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以“用国学特色引领学校核心文化”为题,在此与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共同发展。 一、正确理解学校核心文化 学校文化是很多学者、教育实践家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众多学校所极力追求的亚文化、隐性文化,而学校核心文化则相对较少。 1.学校核心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体现 (1)学校核心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一定理论和思想引领下学校文化身份的核心,是学校行为的内在体现。 (2)“学校精神”是学校所特有的、能够体现学校内在品质的精神风范,是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外在气质表现,是在一定思想引领下而形成精髓作风,是促使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学校精神是学校核心文化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优良的学校精神会促进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良的学校精神会阻碍学校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者甚至会使被教育者走上歧途。 (3)校长在建设学校核心文化,培育“学校精神”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学校办学理念、倡导先进文化,身体力行、感化带动。做到“身带动、心感动、情促动”。抓住“学校核心文化”的“关键”进行引领,找出能够促动学校发展的主流思想,结合学校的实情,采取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

2.学校核心文化是“办学思想”的体现 (1)“学校核心文化”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首先每所学校都有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学校价值取向。其次,学校之间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内含的文化做为支撑主体间共同的特征,就代表了这所学校的核心文化。所以学校核心文化内在与外显的迹象就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 (2)中小学办学思想的局限性:做为基础教育,各中小学在办学思想上共性的东西所占份额较大、国家规定的较多。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事物所不同的观念和有限定的实践行为。其一,中小学教材模块化、课程标准具体化,已经主导了教育者文化功能的大部分。其实这并不是教育者或学校教育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国家办学思想。虽然校本教材已经开始重视,但更多的则停留在形式上。在培养大量人才的基础上,也扼杀了很多人才。其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使学校的管理文化受限。教育者更多的良知和教育天赋很容易被层级的管理模式所扼杀,教师工作的被动型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3.学校核心文化是学校品牌、学校特色的引领 (1)校际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学校核心文化的竞争,就是在学校核心文化引领下品牌的竞争。它规定着学校品牌的类型、程度、性质,这样在学校核心文化引领下而打造的学校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归属感、一种成就感。同时品牌的类型也千秋各异。 (2)学校的核心文化引领下的学校特色则显现的更为鲜明,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