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新课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口才是很重要的。今天就让我来看看春秋时期,当郑国面临秦、晋两个强国围攻的时候,烛之武是怎样通过口才来帮助郑国转危为安的。

二、新课讲授

(一)生字词

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行浏览课文,给生字词注音,然后请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概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氾南(fàn)夜缒(zhuì)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阙(jué)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戍(shù)之

(二)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何厌之有(“厌”同“餍”,满足)

秦伯说(“说”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三)重点字词解释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辞曰:推辞

夜缒而出:用绳子吊着重东西,这里指用绳子拴着烛之武的身体从城墙上放下

犹不如人:尚且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邻之厚:变雄厚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尝:曾经;赐:恩惠朝济而夕设版焉:修筑防御工事

东封郑:把……当作边邑肆其西封:扩张、延伸阙秦:亏损、削减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失其所与:结交、亲

(四)段落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

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五)课文理解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2、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用原文来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烛之武说服秦君的理由有哪些?(用原文来回答)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三、作业布置

在课堂上完成PPT上习题

完成书109页,思考练习一、二、三题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 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作者介绍: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4.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二是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词汇总 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陪(bèi)邻 阙(quē)秦逢(páng)孙杞(qǐ)子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离开所在的地方,往别处去)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2)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 《烛之武退秦师》 1、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 (1)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2)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报复。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她,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走向秦营。(3)思维议论型 思维,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

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军、封、以为、行李、夫人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2、诵读人物对话,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声吻,体会烛之武说秦伯的外交辞令艺术性。初步感知《左传》语言简省、叙事之工巧。 教学重难点: 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写作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交本研读、ppt、导学案 一、导入: 之前,我们有课前3分钟推荐阅读。今天,由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左传》(1、我国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B722一B464,18万字。2、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文宗史圣、百代文学之宗、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3、这是怎样一本书?且看名家评点:贺循、经学通论、梁启超评点ppt)——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邃道,走近《左传》,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感受2000多年前人物说话的声吻,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文本: 过渡: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先读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读这个标题,你最关心什么问题?(人物、事件及结果: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徹退。问题预设: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怎么退?背景如何?)字眼:“退”

(二)诵读课文,研习文本 1、个别朗读(2生):正音、断句。 2、齐读第1节: 思考: (1)烛之武在什么背景之下去游说秦伯退师? 秦晋围郑(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危如累卵——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和晋有过节,秦因是晋盟军出兵)军:名作动。两个大国分别屯扎两地,给烛退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插入:秦晋围郑示意图(ppt) 背诵第一节。 3、分角色朗读: 诵读对话,体会声吻。 过渡:国家存亡之际,郑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这就有了郑国君臣的一番对话。 下面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烛之武和郑伯,来进行君臣对话。 请扮演者分别谈谈感受。(揣摩说话的时心情、囗吻、说话语气、声调、人物性格) (烛之武)()辞曰 郑公()曰 师生评点。 小结:《左传》写人、述言:十分俭省,惜墨如金。虽跨越千年,只言片语,人物心情,说话语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思考:文章为什么不直写烛之武接受使命而是先辞(推辞)后许(答应)? 烛之武先辞后许,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近况,他是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批评了郑文公的过错,他是一个不能用人的国君,三是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可谓一石三鸟。 一、二段写国难当头,重兵压境之下,佚之狐知人善举,郑文公知错纳谏,烛之武深明大义。 过渡:在郑文公自我批评之后,烛之武“许之”,终于接受了使命。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 《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 字音 1.秦军氾南:氾 2.佚之狐:佚 3.夜缒而出:缒 4.君之薄也: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 6.共其乏困:共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 8.夫晋:夫 9. 阙秦:阙 10.秦伯说:…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 13.失其所与,不知:知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字词,分析烛之武形象及说辞艺术。 过程与方法: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形象及高超的说辞艺术。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主要以朗读和串讲发为主;学法上,主要以讨论法、朗读法为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

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在报纸上看到《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消息,我们会想到哪些问题?——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要退秦师?如何退秦师?结果如何? 4、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 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3初中一年级,希望能帮助到您! 烛之武退秦师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

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烛之武退秦师2

七台河市实验高中2010年-2011年上学期必修一导学案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 1 - 1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编写人:审核人:领导检查: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重点语句重点了解。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韵味。 3 初步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重难点】 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难点:古人的说话方式和弦外之音的理解。 【知识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自主学习】 1.第一小节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朝”和“夕”是否实质指?【合作探究】 1二小节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2一起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并简要分析。 【当堂检测】 练习册活页练习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活页练习二。 【学后总结】 【拓展阅读】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 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 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重点、 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 cn)氾(f cn)佚(y i)缒(zhu i)阙(ju e)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 c 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 秦伯说(“说”同“悦” )

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军”“缒”“鄙”“肆”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焉”等文言虚词及省略句式等。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汜.南()夜缒.()而出阙.秦()逢.孙()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夫晋,何厌之有(通,)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5)失其所与,不知(通,) 3.文学常识填空。 1.《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相传为末年国史官所做。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课堂导学】 一、梳理文言 1.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 ③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2.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语并解释。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越国以鄙远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 ⑥既东封郑 ⑦若不阙秦 ⑧阙秦以利晋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⑩共其乏困 3.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 译文: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句式: 译文: ③夫晋,何厌之有?句式: 译文: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式: 译文: 二、理解文意 1.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本文的故事情节如何?你能用四字概括每段内容吗? 2. 朗读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说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军的? 3.如何理解晋文公说的“不仁”、“不知”、“不武”的含义?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2.而 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位配角的形象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中三位配角的形象分析 ——红岭中学时培富 内容提要: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艺术精彩绝伦,史官采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应该借助于其细节和人物的语言,通过寥寥数语,以小见大,去细细发现那些配角人物身上的精神特质,这些可能会更好的展现文言文作品的艺术魅力。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对《春秋》的注释,故史官深谙“春秋笔法”,借“微言”析“大义”,简略的记事中暗含褒贬,令“乱臣贼子恐惧”。《烛之武退秦师》文笔简练,惜墨如金,然看似简单的情节、对话中,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笔者试从几处情节入手,借助春秋笔法分析文中几位诸侯形象,旨在揭开文字背后的面纱,窥探史料隐藏起来的内容。 一、“仁义”的晋文公 孟子曾提出“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春秋礼乐崩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言无义战。晋侯、秦伯很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义战”,文章给出秦晋围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况且当时晋文公也只是一位流亡公子,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没有按照应有的礼遇接待,也是正常。“贰于楚也”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争战中,郑出兵助楚,然楚国失败后郑国立刻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两年后重提旧事,又拉拢秦国一起伐郑,打着“正义”的旗号显然是立不住脚的。 再看晋文公退兵前与子犯的对话:“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冷静克制,优雅从容,充满了仁义与智慧。既然晋文公这么仁义,为什么要发动流血战争,一位君王的仁义与虚伪,已历历在目。结合前文,晋文公出师伐郑,是争霸的需要,西边的秦国实力强大,要想称霸,必须打着王道的旗号向东吞并,秦晋皆有此志,此次拉拢必然水到渠成,然当核心利益被烛之武参破,秦晋联盟破裂,就换了一副嘴脸,大讲道义,既不失风度,又不至于与秦彻底决裂,以遭秦郑合围的困境。通过几处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在礼乐还没有完全崩坏的春秋时代,有野心、富谋略,却处处仁义道德的晋文公能够成为五霸之一,必然是有原因的。 二、“隐忍”的郑伯 晋秦围郑的局面下,郑伯更像一个可怜虫,被强国窥视,朝不保夕。郑伯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那?借助文中有限的文字,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先从佚之狐的推荐说起,佚之狐在国家危难时站出来信誓旦旦的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是一位智者,能够在烛之武出现之前,已经预测到了事件的结局,并且安排好了游说的对象。那么,佚之狐为什么不自己去呢?为什么要推荐烛之武呢?结合另一处细节,全文字数有限,字字珠玑,在紧张的情境下,安排一段烛之武与秦伯的见面是否多余呢?如果烛之武听闻郑伯召见,立刻出山,挽大厦于将倾,这样是否更具魅力呢?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要先从郑伯说起,文中的郑伯是历史上的郑文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第八位第十任国君,在位45年,公元前628年去世。郑文公在位时间较长,其在位时郑国已经失去了郑庄公时代的威风,郑国夹在楚晋之间,风雨飘摇。郑文公能够察言观色,常常与大国结盟,躲过了一次次的灭国危机。 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逐一回答。佚之狐善于识人,但并不一定长于辞令,推荐烛之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