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读后感

“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读后感
“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读后感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今天我读了“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这本书,对云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云南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

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

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通过对云南历史文化的学习,使我更加系统的认识云南自远古至1850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和期间展示各历史时段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增加了我的历史文化知识,开拓了我的眼界,也是我更加了解了云南,增强了对云南的热爱,使我积极投入到这片神奇美丽土地的建设中去!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

云南历史

第一节历史与文化 一、云南历史概要 远古,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有云南元谋猿人。公元前279年,楚国将军庄高人滇,滇池地区进入奴隶社会。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汉代,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三国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为“南中”。其中,三国时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亲率大军平定南中,发展云南经济;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南北朝,云南在爨氏的统治下,与刘宋等封建小王朝维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流不断加强,形成了白、彝诸族先民。隋代,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代,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大力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927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937年,白族先民、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宋代,大理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基本上与宋朝相始终。元代,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灭大理,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4·年忽必烈选派富有才干的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明代,朱元璋于1381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次年建立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省军区)和云南布政使司(相当于省政府)。清代,1658年,清军三路人滇,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灭亡,此后大量移民入滇开发边疆。 鸦片战争后,云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1856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滇西群众阻击入侵云南的英国武装探险队的马嘉理事件和保卫片马、班洪的战斗,滇南群众的反法斗争等。而1911年10月30日,重九起义成功,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1915年12月25日护国起义的发动,更表明云南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五四”运动后,李鑫等建立中共云南党组织。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经过云南,中共中央在云南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人民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突然免除了龙云云南省主席职务,并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闻惨案”等事件。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二)近现代名人 (1)杜文秀(1823—1872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各族人民起义,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起义军攻下了大理,建立了革命政权,制定了“革命满清”的总纲领,坚持斗争达17年之久。 (2)蔡锷(1882一1916年),是IH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与李根源、唐继尧等人一道,组织了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他与云南各派反袁力量一道,发动了护国运动,为推翻袁世凯反动统治建树了功勋。

云南简史

附件:云南历代历史解答 上溯夏、商时期,中国域内共分九洲,云南属粱州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战国末期,秦楚两国竞相进入西南地区。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兵,其时,秦夺楚黔中地,庄蹻无路得返,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史记》载:“庄蹻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数百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一条经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沟通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云南全省疆域和境内行政区划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蒙唐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派王然于等深入云南腹地考察并与民族首领联络;派郭昌率兵进入滇池地区。滇王常羌率先归附,西汉王朝封其为“滇王”,颁授金质“滇王之印”,并先后正式在云南设益州郡(今晋宁县)等4郡,奠定了云南省疆域范围和县级行政区划的基础。东汉时期,中央王朝统治向西发展,于公元69年在今保山设立永昌都,奠定了云南西部疆域的基础。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即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爨宏达任昆州刺史。公元730年,南诏统一“六诏”后,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到唐太宗时,唐王朝在云南设置的州县恢复到汉晋时期规模。南诏政权大量役使奴隶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宫殿园林和佛塔寺庙,如大理三塔,昆明东西寺塔,苍山高河水灌溉工程,昆明金汁河、银汁河水利工程等,成为古代云南国土开发史上的鼎盛时期。经过历代不断地修建道路,到唐代,蜀布、筇竹杖等内地物资经云南源源不断运往南亚、西亚,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1274年,元朝设置“云南行中书省”,自此,“云南”作为省一级区划名称开始载入史册。其时,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并将省治由大理迁到中庆(昆明)。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亦从元朝开始。明代,朝廷取消“行省”设立“云

腾冲的历史与文化简介

腾冲历史与文化 这是一座由火山岩浆凝铸的土地,托载着由高黎贡山深情的臂膀拥抱着的极富底蕴、充满诱惑的城市。腾冲——中国大西南边陲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腾冲又名“腾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极边第一城”、“云南第一侨乡”、“文献名邦”、翡翠城之誉。由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曾一度为滇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使之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腾冲的“履历”至少可追溯到遥远的西汉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滇越”。《史记》载:“昆明之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说的便是此地。东汉时,“哀牢归汉”,滇越则归新设之永昌郡;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已有长江中游的商人到腾冲进行商易。商旅辟出了中国与缅甸、印度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一条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经腾冲出缅甸,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即西南丝绸古道。至南诏时有藤越国。按南诏行政区划,藤越国为南诏属国,在永昌节度辖下。现在腾冲县地域内有“汤浪”、“藤弯”、“越礼城”、“越赕”、“申赕”、“腾冲”亦作“藤冲”“藤充”等初次出现于樊绰所著的《云南志》一书,均为并列地名。宋时,大理国设立腾冲府。大理国初期,沿袭南诏建制。至太中国时,将永昌节度所辖地域分为两片,在怒江以东设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设立腾冲府,由其子孙高泰贤、高泰运分别治理。“藤越国”至此不再存在。元时,有藤越州、腾越县、腾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称为“软化府”。元宪宗三年,高泰运之后世高救内附于元朝。元朝在腾越大地上分别设立过藤越州、藤越县、腾越府。元人把腾冲视作军事重地,惧大理国时“腾冲府”一名中“腾冲”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称之为“软化府”。之为“软化府”。此后各代相继在此设立司、州、道、厅、署、县等军政机构,民国末年,曾一度成为滇西大部地区的行政中心。 往事越千年。据《腾越州志》载,腾冲之为“城”始于唐德宗时,当时为土城;至明代“侍郎杨宁、侯琎统南征壮士一万五千,以都指挥使李升为首,取西山之石以筑石城”。工程历时三年,于公元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竣工,其规模为“厚二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且置沾化、永安、靖边、藻润四门,城墉连雉、门楼高耸、石色苍苍、浑如铁铸。故筑成后的近五百年间,虽经受了数十次五级以上地震及不亚于地震次数的战乱,此城却依然岿立,并无太大破损,直至20世纪中叶,日寇燃起的战火才将这座古城夷为平地。 那是在1942年5月的时候,对于腾冲而言是一段黑色的日子。日本侵略军自缅甸侵入我国,占领我腾冲城,四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在现今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中依然清楚地记录着当年日本鬼子犯下的种种罪行。后来,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在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在今天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的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处都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5155034.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访我国著名古代铜鼓研究专家李昆声教授 本报记者李开义 李昆声: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铜鼓研究领军人物,著有《李昆声文物考古论集》、《云南艺术史》和《云南文物古迹》等专著,最近与黄德荣合写《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一书,引起国际国内铜鼓研究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记者: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创造了辉煌,至今以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闪耀着独特而璀

璨的光芒,云南青铜文化在考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那些主要的成果,您认为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李昆声:云南青铜时代的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出版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昆明羊甫头墓地》等一批专著和发掘报告。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剑川海门口等青铜时代墓地和遗址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云南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属中国青铜时代。云南青铜时代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记者:云南青铜时代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云南青铜文化研究主要应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李昆声:首先,云南青铜时代的起源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云南青铜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何地区发源?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中国青铜时代起源于夏代,即公元前2070年开始,结束于

春秋,即公元前476年,长达1500多年。从云南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云南青铜时代结束于西汉末期,大致可以定在公元1世纪.开始于何时呢?根据近60年云南考古发掘的资料,云南青铜时代最早的地点是剑川海门口遗址。经过1957年和1978年的两次发掘和年代的测定,通常取公元前1115年这个数据,那就是商代末期。省外有几位中青年学者认为太早,发表论文把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年代推迟到春秋时期。因为他们不了解云南的考古资料,我们也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2008年元月至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1395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这个遗址内早期大型“干栏式”建筑的建筑面积达2万至2.5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出建筑构件桩柱和横木4000余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超大型的、滨水而居的“干栏式”建筑聚落。省考古所的闵锐副研究员把海门口遗址的年代分为三期,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的第二期,可能会早到距今3800多年,比过去已知的云南最早的青铜时代的年代要早六、七百年。也就是说,云南可能在夏代早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了。所以,我们对云南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古文明的水平就不应低

云南历史与文化

《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汉习楼船 答: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可怎么联络大夏呢?正在武帝大伤脑筋时,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去寻求道路。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滇池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汉军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关键词:汉武帝、骞、大夏、匈奴、、池、滇王 出处:《简史》P26 2.唐标铁柱 答: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嶲道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关键词:吐蕃、洱海地区、唐九征 出处:《简史》P54 3.宋挥玉斧 答:“宋挥玉斧”的发生,源于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唐朝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对南诏,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为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孟昶降宋,今、一带统一于宋王朝,宋地与国辖境直接相连。国旋派建昌城的守将到祝贺,主动表达了与宋王朝通好的愿望。此时,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但宋太祖匡胤鉴于南诏乌蛮白蛮的凶残,因而不想再与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与国划江而治。 关键词:大渡河、后蜀、通好之愿、玉斧 4.元跨革囊 答:1206年(丙寅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为此,他们先征服。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东部,再南攻。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乘革囊及筏以渡”,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大败守军。这就是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听云南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心得体会

听云南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心得体会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当周玲老师为我们说道云南地方历史与文化的讲座前,心中难免会有一种自豪感。身处云南,身处中国西南一角,身处五十六个名族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到过北京的人都说“来到北京,没到过长城的人算是白来北京”而作为一名云南人,不了解自己家乡的人算是白来世间走一遭了。 在这场讲座前,自己之前对家乡情况做了相关查阅。我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地处北纬21o8′32″—29o15′8″,东经97o 31′39″—106o11′47″之间,背靠内陆,西南部与多国接壤。我省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断山区山河相间,部分河流流经多国,其中澜沧江—湄公河被益为“东方多瑙河”。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我省就有52个,其中除汉族而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有15个特有民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我很荣幸。在我的校园里,少数民族也很多,大伙在平日的生活相处得很融洽,大家彼此尊重对方,相互了解各民族风俗民情。最让我欣慰的是在我的校园里成立了少数民族研究协会,通过这个平台,各民族间的距离西安的更近了,这不仅使我们增进了友谊,也丰富了校园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家的强大需要大家的团结,需要每个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共同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 我省不仅少数民族多,而且资源极其丰富。 云南被益为“绿色王国”“植物王国”。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2%,植物资源丰富;云南也是“动物王国”,拥有脊椎动物1737,昆虫2.5万种,鱼类249种,动物种类多种多样。同时,矿场资源和能源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几位的省份。其中的有色金属种类多,齐全。谁能资源丰富,可装机容量达9000万千瓦,仅次于西藏和四川,位居全国第三。我省还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这一产业正逐渐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通过对本次讲座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我的家乡,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更加懂得如何去团结周围的各民族同学,积极投身到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建设中去。 社联:戚祥厅

昆明文化介绍分析

1、昆明 (1)昆明是云南的省会 (2)昆明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不谢,享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誉 (3)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边疆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室内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4)为大家介绍(历史、文化、旅游):陆军讲武堂、聂耳墓或者郑和故里、大观楼、圆通山、官渡古镇,西山睡美人。 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为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陆军讲武堂曾培养出如朱德、叶剑英、崔庸健等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 讲武堂,像是个很大的四合院,四周是米黄色的二层建筑,包围着中间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看起来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上面的草长得虽然不高,但是疏于打理,秋天的枯黄中间或有些青翠的绿色,像是一丛丛对刚刚过去的夏日的记忆。 讲武堂里面的游客并不是很多,但是确实是昆明的一个重量级的景点,更难得的是这栋建筑保留原汁原味,没有被摧毁,也没有做太多的粉饰。而且米黄色的建筑,在以前的旅游中很少看见。

官渡古镇 南诏大理国时期,官渡古镇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官渡原名“窝洞” 是滇池岸边一个螺丝壳堆积如山的渔村,在唐代时期,古官渡便是南诏王公游览滇池时理想的驻足之地,大约在1180年至1190年间,驻守“鄯阐”的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窝洞游览。高生世的船绳于岸边,于是便把窝洞命名为“官渡”。 官渡古镇建造时间最早的寺庙是始建于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的土主庙和宋代的法定寺。土主庙大殿体量较大,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檀梁架结构,特别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翘如意斗拱,规模宏丽,繁富华美。法定寺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富于装饰。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形生动,仍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读后感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今天我读了“图解云南历史文化”这本书,对云南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云南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 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

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

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 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 乔首通”。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 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四川铁器的输入,对于促进云南生产的发展起了—定的作用。昭通地区东汉墓葬封土中发现过铸有“蜀郡千万”、“蜀郡成都”字样的铁器,从字体看,它们应是东汉以前就输入云南的。秦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这一事件本身,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益州郡。从此内地汉族先民移居云南,进入一个川流不息的时代。汉武帝曾进行政治移民,把死罪和重刑囚犯、豪强或难以统治的地方大户,大批地强迫迁移到西南夷地区落籍,出现了许多汉族移民区。后来他们中的上层人物成了当地的豪强势力,云南史称“南中大姓”,如吕不韦后人吕凯父子就是—个典型例子。随着汉移民的迁入,政治上、经济上和内地的密切交往,汉文字至迟自西汉起在己南使用。晋宁石寨山除发现著名的“滇王之印”外,还发现“胜西印”和“王牢私印”。江川李家山也发现汉印三方:“李德”、“黄义印”、“寿之人”。这些印章的主人或是汉移民,或是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7世纪,隋唐时期约300年间,内地人民通过战争与贸易关系进入云南的也不少,例如天宝九年(750年)南诏阁罗凤掠取三十二夷州人口;大历十四年(779年)异牟寻侵茂、黎、雅诸州,“悉虏工技以还”;太和三年(829年)南诏陷成都,掠子女百工数万人而去,“自是南招工巧,捋于蜀中”。元代以武力征服云南,屯有大量戊军,更兼与蒲甘王朝战争关系和多次镇压各族反抗起义,曾聚集各地军队进入云南,所以从内地到德宏边境一带都有汉族和畏吾儿人等移入定居。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历经正统、嘉靖、万历诸朝185年中,在云南大力推行屯田制,军队、农民、商贾、罪犯等汉族移民大量进入边境,出现了移民高潮。

云南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云南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学科网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学科网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云南历史文化导游词大纲

云南历史文化导游词大纲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云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云南历史文化导游词,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云南历史文化导游词1 踏入丽江坝子,出大研古城,往白沙继续北行,玉龙雪山就横峙在前方。终年积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个高峰,在蔚蓝的天幕衬托下,宛如玉龙凌空飞舞。 当你沿此旅游线深入其中,雪山会展现给你奇花、异树、雪海、冰川、草甸、溪流等无限风光,还有那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会让你一路留连忘返。 “郡北无双岳,南滇第一峰。四时光皎洁,万古势龙从。绝顶星河转,危巅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这首五言八句诗是明朝丽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公元 1494--1553年)土司写的《题雪山》,诗句豪迈。 丽江玉龙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壮美的风景雪山,唐朝南诏国异牟寻时代,南诏国主异牟寻封岳拜山,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

至今白沙村北北岳庙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辉。拜山朝圣者不绝于途。 “主品须立最高品,登山须登最高顶”,到丽江游览,玉龙雪山是必选项目。 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坝北边,距丽江县城15公里,山北麓直抵金沙江。整座雪山由十三峰组成,由北向南呈纵向排列,延绵近50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 十三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 玉龙雪山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灿烂如十三把利剑,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名玉龙山。 玉龙雪山随着时令和明暗的交替,景观也变幻无常。时而云蒸雾涌,玉龙乍隐乍现,时而碧天如水,万里无云,群峰像被玉液清洗过一样,晶莹的雪光耀目晃眼,具有“白雪无古今,乾坤失晓昏”的光辉;东方初晓,晨曦罩峰顶,多彩的霞光映染雪峰,白雪呈绯红状与彩霞掩映闪烁;傍晚,斜辉把雪峰染抹得像披上红纱,云朵带着晚霞,飞归峰间谷壑;入夜,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显得温柔,恬静。

云南历史与文化

云南历史与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云南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汉习楼船 答: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可怎么联络呢?正在武帝大伤脑筋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等西南物产。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派使臣前往“”去寻求道路。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分翻过,在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地区的宜人气候、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征伐“”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派将军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等部落,然后大兵临滇。滇人见大势已去,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为“滇王”,并赐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关键词:汉武帝、张骞、大夏、匈奴、昆明、昆明池、滇王

出处:《云南简史》P26 2.唐标铁柱 答: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江畔。 关键词:吐蕃、洱海地区、唐九征 出处:《云南简史》P54 3.宋挥玉斧 答:“宋挥玉斧”的发生,源于南诏与李唐王朝的关系。唐朝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对南诏,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为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庆一带统一于宋王朝,宋地与大理国辖境直接相连。大理国旋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此时,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但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南诏乌蛮白蛮的凶残,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关键词:大渡河、后蜀、通好之愿、玉斧

云南人文历史

云南重大历史事件 1、庄蹻(qiao)入滇 庒蹻是楚国人,其活动年代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是古代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其在楚国起义失败后,走向南下入滇的道路从事一次伟大的远征,云南和内地建立直接的政治联系是从庒蹻入滇开始。 意义:在我国历史上,庒蹻是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伟大历史人物,庒蹻及其起义军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落后的滇池地区,加速了滇池地区的社会发展,从政治上、经济上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修筑五尺道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an)把李冰(蜀郡、修都江堰)在僰(bo)道(地名今四川宜宾地区)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由于道路宽五尺,史称为“五尺道”。 意义: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当时其他地区宽达50步的“驰道”一样,在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东爨西爨(cuan)

南北朝时期,宁州(滇池地区)大姓爨氏的地方统治势力因而得以发展。南朝曾经终止了宁州刺史的派遣,而北朝相继任命爨氏为刺史以统治宁州,爨氏地方势力始终没有发展到公开打出帝王称号进行割据,借以脱离中原王朝的正统,爨氏称霸时间近50年。 4、六诏统一 8世纪30年代(开元末),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在驱除吐蕃势力的同时,统一了六诏,成为唐王朝抗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意义:六诏的统一,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人民要求洱海地区安定统一的愿望,是六诏统一的根本动力。 5、元跨革囊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元跨革囊”,促进了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从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丽江纳西族结束了长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

云南史话—林超民

《云南史话》序 云南的历史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具有悠久、连续、丰富、翔实的特点。考古发掘证明,云南历史之悠久,远超过了文献的记载。例如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在距今170万年前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在云南还发现丽江人、西畴人、昆明人等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众多有特色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遗址,古老的崖画、灿烂的青铜文化。数千年来,虽有朝代的变更,但是,云南历史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从来没有丝毫改变,连续一贯,从未间断。 “历史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血脉。自有文献记载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就在精神上认同了这个历史系统,而自信这一历史系统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历史传承、历史认同是云南各族人民与祖国各民族凝聚为同一个整体的精神基础。 “历史传承”一旦中断,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也就会随之消失或改变,清人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其道理正在于此。中国历代史家,一贯认为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司马迁作《史记》,标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更直接表明史为世鉴的宗旨。如果脱离这一点,即不得谓之良史。这可说是史家的一脉心传。研究历史,目的就是希望能对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完美的规划,帮助人们创造更为光明的前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即把一个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文化力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文化因历史而得以传承和发展。历史是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才能了解我们民族发展中艰苦奋斗的历程、文化创新上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内忧外患中遭受过的创伤,以及充满机遇和挑战之当今应有的努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历史演进中才能落到创造辉煌未来的实处。 历史又是文化陶冶的诗篇。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具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良好品德、优秀文化都需要透过学习历史的诗篇加以陶冶,使历史知识内化成人格的特质。 历史教学具有公民教育的性质。培养健全的公民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常说教育为百年大计,那么健全的公民教育不啻是实现此百年大计的总目标。各国的公民教育具有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传统、民族文化和立国精神的基础上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学习我们国家的历史,也要学习乡土的历史。云南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美丽乡土。只有了解云南的历史,才能热爱云南、建设云南、也才能更加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人类的和平、友好、进步、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述云南历史的著作从古代的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到当今的《云南省志》、《云南简史》、《当代云南简史》已经不下千种。但是,普及云南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尚不多见。与提高云南文化实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加强各族人民的凝聚,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远不能适应。云南文史研究馆张勇副馆长编写的《云南史话》适应当今文化强国、文化育人、文化兴滇的需求,弥补了久缺的不足。对于普及云南历史,提高云南人民历史意识、增强云南人民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云南史话》在汲取诸多云南文史著作优长的基础上以明白如话的流畅语言,娓娓讲述了云南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950年云南人民政府成立的历史。全书史实有据,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长期在大学从事历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我,读了张勇副馆长的《云南史话》之后,得到许多教益和启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从这本《云南史话》中认识云南的古往今来,了解惊天地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