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侯保疆

【内容提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前城市基层政府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对此作一粗略探讨。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城市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阶段性绩效,如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各地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镇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

问题得到改善等。城市基层政府通过积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在各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复杂多样,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系统内部管理问题;一类是政府系统外部管理问题。

(一)政府系统内部管理问题。

这是指城市基层政府自身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研,这类问题主要有:

第一,机构设臵问题。社会管理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环境保护、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从现行政府机构设臵情况看,县级以上(包括县级)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机构设臵基本上是实行上下对口设臵模式,如省有卫生厅,市县区有卫生局。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却没有,其机构实行的是综合设臵模式,一般设5至8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如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计生办公室、宣传教育办公室、维稳综治办公室等。于是,本该由卫生、广电、旅游等部门做的事都交由镇宣传教育办去做;本该由民政、社保等部门做的事都交由镇社会事务办去做。经粗略统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几个办公室的上级对口科室多达几十上百个,致使基层政

府出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架构。

第二,人员编制问题。在粤东、珠三角城镇调研时,各部门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行政人员编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搞好社会管理,给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只能外聘一些工作人员。因此,在镇(街道)机构中存在着不少的外聘人员,其待遇与编制内人员存在差距,结果往往导致基层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不足。

第三,机构不断精简与职能不断增加的问题。职能是机构设臵的依据,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机构与其职能应是对应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要按照机构改革的精简要求缩减职能机构,进行机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领域和社会管理事务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与此同时,上一级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由于社会组织的发育不成熟,仍需要由下一级政府来承接。由此形成了如下矛盾:基层政府的机构在不断精简,而其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却在不断地增加。

第四,政府间和政府部门间协调互动问题。一些社会管理事务是跨地区性的,如江河流域治理、人口迁徙、环境污

染、打击流窜作案犯、跨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市场的维护等,这些事务的处理仅靠当地某一个政府往往无济于事,需要各地之间开展合作。但行政区域形成的不同利益主体使跨行政区域的协调行动难以实施。就一级政府看,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一个整体,它需要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开展工作,做到分工不分家。但由于部门间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和具体的沟通模式,加之在部门利益驱动下,政府部门间往往步调不一致,以致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政府系统外部管理问题。

第一,城乡规划管理问题。城乡规划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管理城乡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目前我国城市政府一般都辖有乡村,当前城乡规划管理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城乡规划的编制是个新课题。2007年10月《城乡规划法》颁布,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城乡规划法》只是对城乡规划的范围(即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做了规定,要求在制定城乡规划时遵循城乡统筹等原则,但没有对统筹和衔接城乡发展规定具体要求和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镇规划与乡村规划如何通盘考虑,两者怎

样协调相衔接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二是城乡规划缺乏权威性。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编制后,随意更改的问题严重,“一任领导一任规划”。三是规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尚未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环境管理问题。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城乡分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缺失,乡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一直处于边缘化境地。以广东省为例,广东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土壤污染。据不完全调查及统计,由于化肥、农药、垃圾、污泥及污水灌溉,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郊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土壤受有机污染物及类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

其二,水污染。据2007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的数据,2007年广东省主要的111个江河省控断面中,Ⅳ类水质(轻度污染)占12.6%,Ⅴ类水质(中度污染)占8.1%,劣Ⅴ类(重度污染)占14.4%。2007年全省21个地级以上

城市73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89.6%,水质完全达标城市有19个,广州和深圳未完全达标,分别为76.0%和82.6%。到2008年广东有1645.5万农村人在饮用不安全水,占全省农村总人口6254.5万人的26.3%,分布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外围的15个地级市、94个县(市、区)、1109个镇、11392个行政村、57353个自然村。

其三,生活垃圾污染。“垃圾围村”的现象在广东乡村随处可见。2008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15个城市建设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而汕尾、茂名等6个尚未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到2008年全省已建成34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能力达3.1万吨。但这些垃圾无害化处理主要针对城市垃圾,基本上没有触及乡村。

其四,工业企业污染。随着广东乡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村民集体或个人、外来投资者创办的各类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遍布广东乡村。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广东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广东一些地区和一些企业,污染危害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位于揭东

县埔田镇的欧美仑陶瓷厂2009年5月底投入生产,每天烧煤70吨,直接排放的工业“三废”给附近的牌边村造成极大污染,引起村民的强烈不满,村民集体持续上访已达4个月,并到镇政府门口静坐示威,要求企业停产,解决污染问题。目前广东正在实施产业转移政策,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各地悄然兴起,这会不会导致城市工业污染向乡村地区转移?如何避免乡村工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即城镇与乡村分别实行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大多数居民享受着项目齐全、待遇水平较高、稳定而且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相比,目前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低,保障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具体而言,社会救济仍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在农村尚在探索之中;部分农村贫困人口还没有被纳入农村社会保障网,纳入保障网的农村贫困人口享受的保障待遇水平还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中,除五保制度和社会优抚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制度化保障外,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制度化,如政

府针对农村的救灾救济拨款往往是不确定的和应急的。总体看,农村人口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家庭保障,社会保障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只能提供对家庭保障的辅助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的逐步老化,农村的家庭保障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对于那些财政收入总量偏小,可支配财力非常有限的基层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第四,文教事业发展问题。2005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在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非均衡发展。由于广东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文教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地区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呈现非均衡发展,珠三角发达地

区文教事业发展快,粤东、粤西和山区不发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明显落后。

二是文教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滞后。具体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缺少,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太少,图书数量严重不足;文化设施管理不善,利用率低,有些村庄的文化设施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村庄中的文化设施真正成为多数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比较少。

三是文教专业人员匮乏。镇一般都设有文化站,并配备一定数额的人员,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从事农村文化管理的人才纷纷跳槽,文化站的专业骨干流失严重。同时,文化专干不专职,在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文化站本职工作的,其大部分时间都被借调在镇政府从事其他的行政事务,很少有时间精力开展文化业务工作。中小学教师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

第五,中心城区管理问题。一是在社会治安管理上,对外来人口、出租暂住屋的管理缺乏有效办法。二是在市容环境管理上,城区中存在的乱搭、乱建(包括乱建庙宇、神坛)、乱改(住宅改铺面)、乱摆、乱贴、乱倒、乱停、乱放、乱

闯、乱叫(鸣笛)等“十乱”无章的状况时有发生。三是在市场管理上,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四是在土地管理中,执法不严,乱占耕地、乱放土地,导致耕地不应有的浪费。五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尚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六是对名目繁多的涉及公路、交通、国土、城建、环卫等部门的行政执法检查监督队伍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七是在城市危机管理上,现行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动员行政而不是法治行政基础之上,即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者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全社会齐动员,相信人多力量大,搞人海战术。八是在城市交通管理上,许多城市体现出重道路建设而轻政策及理论研究,重交通规划而轻交通管理,重短期“政绩”而轻长远目标的弊病。

强化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解决城市基层政府系统内部问题的对策。

针对城市基层政府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上下对口设臵机构。2001年以来,随着各地撤乡并镇

行政区划的调整,镇政府的辖区面积扩大,人口规模增加,社会管理事务亦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突破现有镇机构设臵模式,实行上下对口设臵机构。可行的方案是自上而下对口设臵。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其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基层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职能体系基础上,自上而下对口设臵相应机构。这样可以强化责任落实,行政效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避免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政府疲于应付的局面。

2.充实基层管理人员。针对镇(街道)干部反映的人手不足问题,在现行严格控编情况下,镇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招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在保证人人有事做的同时,做到工作效率最优。同时,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大力倡导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探索通过一些正式组织(如共青团组织等),把企业、社会志愿组织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服务网络。此外,镇(街道)还可探索转变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方式,通过委托、政府购买、业务外包等方式,更加有效地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最后,可以选聘高校毕业生

到基层任职,这也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

3.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将社会力量组织化、秩序化,为基层政府转移出去的职能提供组织载体。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为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动力,另一方面可为基层政府转移出去的经营性职能、技术性职能、群众性职能提供组织载体。如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又如通过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指导支持帮助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等,以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减轻政府负担。

4.强化区域间政府合作,协同解决区域管理问题。为使区域间政府能有效开展合作,解决区域管理问题,各方应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区域管理合作框架协议。以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为例,其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当地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确保交界断面水质达标,落实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环境目标责任制,保证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跨界相关部门要共

享环境监测信息,边界水质监测结果实行公示制度,每月在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布;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联合审批制度;明确上游政府有保证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水质达标的责任;限制发展污染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从政策上扶持发展少污染的产业,并实行合理的经济补偿政策等。当然,要使各方遵守协议,还要有法律作后盾。

5.理顺政府部门间的关系。指挥统一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机构的结构要完整严谨,合理分配职责,把同类业务、同类性质的行政活动,划归到同一部门中去。如果同类性质的行政活动由几个部门分管,势必出现职权分割、职责混乱、事权冲突、互相推诿等弊端。理顺行政机构中横向部门之间的关系的路径有:首先,明确分工,职能定位。使其各司其职。其次,建章立制,规范行为。使各部门有章可循,依章管理。再次,完善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处理职责交叉问题。具体的协调模式有:会议协调、设立委员会协调、牵头部门协调。最后,精简与调整机构设臵。适时合并部门,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

(二)解决城市基层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对策。

针对城市基层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严格落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一是遵循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原则,即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二是注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相互衔接。城市规划应当与周边农村发展相协调,体现城市建设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乡村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同时应当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衔接。三是科学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基层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四是定期开展评估。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五是建立健全规划监管机制。如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

等。

2.多元治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遵循多中心治理及合作原则,即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仅依靠政府这一核心主体,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环境非政府组织和乡村居民等主体的作用,使它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环境问题治理中。政府要与这些主体通过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具体而言:第一,实施环保“三下乡”,构筑城乡一体、上下联动的环境管理格局。一是环保基础设施下乡,乡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使环保基础设施亦服务于乡村;二是环保执法下乡,着力解决镇(街道)环境行政执法权责不明、执法缺位等问题。三是环保管理责任下乡,建立村级环保管理责任制,将部分环保管理责任落实到村一级,由各村指定专职环保负责人,协助环保分局开展各项环境管理工作,并将各村(社区)的环保工作与年终考核挂钩。

第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机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是指公民个人以及公共的或私人组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环境监督等方面的活动。

一是建立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基层政府在制定当地环境政策、环保规划时,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必须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并予以回应。二是建立健全环境执法公众参与机制。今后,应对污染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进行改革,积极引进“政府组织、专家评议、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执法参与权。三是建立健全环境监督公众参与机制。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四是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第三,增进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建立起伙伴关系。政府在制定与企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时,不是简单地发布行政命令,而是与企业认真协商后再出台政策,或与企业签订协议,政府为企业达到环境政策目标要求提供相配套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四,促进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环保民间组织在影响政府环境政策、监督政府更好地履行环保职责、从事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有益补充。因此,政府必须支持和促进环保NGO的健康发展。一是规范管理环境NGO。二是放松环境NGO

的准入制度。三是加大对环境NGO的政策扶持。主要是向其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政府要面对人口老龄化、乡村城镇化、劳动力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现实,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筹集资金,加强监管。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完善各类保障制度。主要是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涉及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三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形成以城镇敬老院为核心、村(社区)老年人服务活动中心为补充的设施网络。四是完善优抚安臵政策,搞好对残疾军人、烈士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的优抚安臵工作。五是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4.全面持续发展文教事业。一是政府领导要转变观念。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领导“重经济轻文化教育”的思想比较严重,把“经济中心”变成了“唯一”,变成了“全部”。因此,要全面持续发展文化教育,首先要转变政府领导的思想观念,由轻文化教育向重文化教育转变,由无所为向有所为转变。二是制定和落实文化教育投入政策,制定鼓励社会办文化教育、多方位增加文化教育投入的政策,形成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多元投资体系。三是加强文教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如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中心)、农家书屋、校舍和教学辅助设施等,不断满足大众求乐、求知和求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经营管理好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使这些设施得到有效利用和切实保护,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文化教育设施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四是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将有志于农村热爱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文化教育技能的青年人充实到农村文化教育队伍中来。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用人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人员分配方式,实行合同聘用制。镇文化站、文化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

村级文化室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针对目前中心城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应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管住出租屋管好流动人口。管住出租屋管好流动人口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广州市的一项数据表明:85%的刑事案件是流动人员所为,这些犯罪嫌疑人落网前,80%以上曾在出租屋落脚,流动人口聚居区是各类案件的高发地带。因此,管理流动人口与管理出租屋密不可分,可以说,管理流动人口的关键在于管好出租屋。根据一些城镇的做法,一是设立管理服务机构,如在城镇、街道成立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立出租屋管理服务站,按一定标准配备出租屋管理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除了做好辖区内出租及租住人员的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外,还要接受公安部门、房管部门、地税部门、计生部门和消防部门的委托,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二是发动群众参与出租屋管理,实施旅业式管理,让房东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三是制定《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主要明确房屋不得出租的情形和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规定。四是定期开展整治工

作,主要整治出租屋消防安全隐患、出租屋结构安全隐患、出租屋产权关系、违法建设出租屋行为及违法租赁行为。实践表明,对出租屋实施综合管理很有成效,值得推广。

其二,强力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大局。因此,需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村(社区)属地管理、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格局。具体来说,一是强化大众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经常化、制度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和建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大众安全文化。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系统自身建设。搞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水平;改善安监部门执法装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增强安全生产监控和事故处理能力。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减少或避免事故多发领域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四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其三,完善城市危机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一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在整个危机管理体系中,指

浅谈贵阳火车站周边的治安问题

浅谈贵阳火车站周边的治安问题 行政管理本科3班张胤 【摘要】 社会治安问题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由于贵州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建设,近年来贵阳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即囊及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治安也成了大家极度关注的问题。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和发展以及旅游改革的深入,导致贵阳火车站人流量大量巨增导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当前治安形势和各种矛盾引发的刑事犯罪问题不可忽视。为了解决这一情形,本人进行了一调查。本文首先简述了贵阳市火车站周边治安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详细分析了某些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 治安、安防。 【现状】 贵阳火车站是西南地区连接湘黔、川黔、贵昆、黔桂四大干线的客运一等站,是西南地区铁路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由于汽车站的搬迁改造,贵阳火车站人流量突然大增,每天有数万名旅客在此经过。密集的人流、物流、商流,使这里成为利益纷争的蛋糕。同时广场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也是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容易集中的地方。尤其在暑期开学期间、春运期间,火车站的治安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的确,火车站地区存在的问题让市民苦恼不堪。因此各种治安问题也开始频繁发生,很多市民都曾不止一次反映过火车站附近的治安问题。在对该区域进一步解调查研究了解发现,也希望能从中找出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为了推动发展“和谐共存”创建爽爽的贵阳,净化贵阳火车站周边治安秩序,展示贵州省、提高贵阳市文明窗口形象做出贡献。经过调查了解,该地区近两年来治安状况一直良好。还有一些小问题虽然硬件略有不足,但由于领导重视,防范严密,群众对安全状况比较满意。但在防范工作中还有些经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贵阳火车站周边喊客拉客、围站叫卖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现象突出。这一群体堵塞旅客出站通道,既有为周边小饭店、小旅社招揽生意,职业乞讨的、也有“喊人”乘坐客运车、长途车甚至非法营运“黑车”的,还有以“喊客”为名倒卖车票、发票、假证的。在喊拉客和叫卖过程中,往往伴随强拉硬扯、强买强卖、欺蒙坑骗等现象,甚至演化为敲诈、诈骗、抢夺、抢劫等犯罪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损害贵州形象,旅客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治安状况一直良好。还有一些小区虽然硬件略有不足,但由于领导重视,防范严密,群众对安全状况比较满意。一些新建成的小区基础条件较好,但在防范工作中还有些经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问题】 1、拉客接客行为恶劣、假票贩票屡禁不止。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在火车站出站口、公交车站台附近搭高桥上都有成

加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论文(1)

摘要 我国己进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充满发展风险的时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的多元化,都会使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地反映出来。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大了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难度。所以对当前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就我国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论文首先阐述了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综合评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本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继而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涵义与具体构成,然后对我国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造成地方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的基本原因,提出以更新管理观念,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改进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等途径来强化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策

ABSTR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risky Period that China has stepped in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al lifestyle changed rapidly social structure divided,and the view of social value diversified. With the great change of the social system,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become more difficult. This thesis i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which in order to meet the broad masses of citizens’increasing demands for public services under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Firstly, the thesis is on the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 of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then introduce the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n analysis the local governments’social management exsit in the following the meaning and specific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Then analyze the causations of these problems. In the end of the thesis, propos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local govern ments’social management. These countermeasures are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concept, innovat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ocal government, setting up local public finance system, nurturing the pluralistic main body of the society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Keywords: Local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Countermeasures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资阳的刚性任务,是资阳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市政协高度关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期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专委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综治办一起,深入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市上下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资阳建设,为美丽繁荣怡然资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截止x年,我市16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市,乐至县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 (一)治理工作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一是精准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资阳模式”。切实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133”工作模式,即1个中心(坚持以平安创建为中心)、3条规律(把源头化作为“社会治理之基”、把精细化作为“社会治理之本”、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之要”)、3条道路(走党建引领之路、走社会协同之路、走发动群众之路),有力指导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变化。洞察当前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等方面形势变化,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从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治理体系角度出发,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需求等情况,确保治理工作更富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基础。全市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均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矛盾预防化解的多元机制。市、县、乡三级建立各级调解组织,充实调解人员。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离婚冷静期”“家事调查员”等为载体的家事审判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处“3+2+1”模式、交通事故首端联动处置机制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三是探索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模式。建立三大类“红袖标”队伍。通过制作平安建设微视频、微电影,策划“微直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平安建设。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化精细化智能化改革成效初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目前全市部分乡镇、村已实施“雪亮工程”,实现与“天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十户联防”“平安大喇叭”的对接。市本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试点乐至县县级、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陈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 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1年第3期No.3.2011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陈 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100732 ) [ 摘 要]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引领下,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多方面综合审视,我国政府管理绩效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认识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管理主体方面的,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理念定位、角色定位、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方法选择等方面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1)03-0127- 05 [收稿日期]2011-02- 02 [ 作者简介]陈晨(1978—),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府理论。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一、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 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 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控制轻协商服务,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一)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只有给人带来幸福才具有意义,政府的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目标。但是,这个要求并未完全达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近几年最令人们关心的房地产问题一直热度不减,房价不断攀升,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虽然政府对房 地产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引发了广泛质疑。第二,微观经济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中措施不当,直接 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在我们当前提倡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行政投入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较大反差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谛。第三,对发展主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发展权的主体是人, 尊重人的发展权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发展。但是,一些部门把发展权片面理解为“政府的发展权” ,进而滥用“政府发展权”,危害人民群众其他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管理绩效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步调不够协调。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造成的惯性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发号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提要: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 重要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 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 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浅谈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

浅谈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 摘要:汽车站地区的治安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影响了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和形象。文章以扬州市汽车站为例,分析了汽车站地区治安问题及特点,并对如何抓好该地区的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治安特点公安工作汽车站地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城际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汽车站不再仅仅是窗口服务行业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行业性质以及复杂的环境以及周边地区治安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汽车站治安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汽车站地区治安管理起步较晚,管理缺乏配套的机制,地区管理不能完全独立,管辖不清使得汽车站地区治安形势显得十分复杂。本文以扬州市汽车站为例,分析该地区的治安问题,提出管理对策。 一、汽车站地区的概况 (一)汽车站基本情况。

汽车站一般处于城郊结合部,是城市边缘地带,也是城际交通连接交叉口。它具有丰富的交通运输资源,承担着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任务。城市汽车站日发送旅客量一般在5000至30000人。以扬州汽车站为例,扬州汽车站日发送班车1100班,发送旅客15000至24000人次,营运范围东抵启东,西至宜昌,南及深圳,北到北京,辐射全国19个省和直辖市。 (二)汽车站周边地区行业复杂。 汽车站作为人群聚集地,使得各种行业也依托汽车站生存。在扬州汽车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旅馆26家、休闲沐浴中心8家、美容美发场所16家、银行3家、大型商品卖场2家,此外还有棋牌室26家、音像店5家、废品回收站6家,并且在车站周边,每月都有楼房、商店、休闲场所、旅馆竣工开张,商贾林立。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公路客运企业的快速增长,汽车站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地域管辖等限制,车站地区管理处于四分五裂状况,成立的相关部门相对较晚,管理相对松散,管理上显得不规范和不完善。管辖区域交叉接壤处多,界限不清,存在交叉重复管理或都不管的现象。 二、汽车站地区的治安特点

如何转变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思考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政府职能转变, 实施行政改革, 以期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增强服务品质。对于处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政府来说,面对加快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任务的新形势,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更是显得尤为紧迫和尤为重要。本人对如何转变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支配行动,心态决定状态,思想关乎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许多观念都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转变更新。如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封闭保守观念、“ 内外市场有别” 等思想观念及其惯性势力必须得到根本扭转。当然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具体的政府公务人员,应主动觉醒,自动转变,付诸行动。如果仍然按照旧的观念行事,就谈不上适应性的调整, 也就谈不上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所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及政府公务人员观念的转变,是政府转变职能、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适应性调整的首要条件。 二、深化认识,找准定位。政府能否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首先取决于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内涵。政府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政府作用的发挥。如果对角色认识不清, 定位不对, 必然导致行政行为低效或失效。对政府而言,不仅要有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的考虑,而且要有为适应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 1 - 济体制对自身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审视和调整而付诸行动。政府职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必须与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相一致, 进行合理配置,明确角色,找准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而且只能充当“守夜人” 、“掌舵人” 、裁判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三、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一般而言,政府职能存在“ 错位” 、“ 缺位” 和“ 越位” 三种现象。目前来看,这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的问题。职能错位的要转换位置。错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政府行使了本应由企业和市场自行承担的职能;职能缺位的要抓紧强化。缺位主要表现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5614877.html,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艳秋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原因;对策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治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治理过程包括治理手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目标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 一、锦州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分析 1、民主不足,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有相当一些村镇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大都形同虚设,很少召开或基本不召开,村民无法有效参与村镇治理,重大事项村民无法参与决策,村委会经常代替村民主体地位,村两委干部管治意识大于服务意识,“一言堂”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内部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而村民自己也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表现得消极冷漠。 2、农村基层组织成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恢复加强,凝聚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但基层组织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农村两委成员中,50多岁的居大多数,40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岁左右的只占极小比例,30多岁的村两委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加强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必须面对的长期性问题。 3、经济腐化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农村治理中,村内纠纷大多以村内事务为主,主要是承包地分包、邻里纠纷等,涉及人员、范围、金额均有限。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向农村渗透,农村逐步被卷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量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项目分包、劳务用工、资源出租出卖等纠纷,逐渐在农村治理中占据越来越大比重。 4、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浅析如何创新政府管理

浅析如何创新政府管理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稳定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都对政府转型提出了相当迫切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时期,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我们认为,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因此,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也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规划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指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思考,在衡量影响组织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组织创设目标、前进方向、焦点和一致性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政府等公共部门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公共部门能否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绩效,甚至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正性。

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到渐进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以至于无暇顾及政府部门的应有任务、方向及战略,导致了在很多重要的领导领域没有公共目标或者方向模糊不清,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根本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另一方面,已有的战略规划往往缺乏整体的思考,长期、中期和短期战略之间,整体和局部战略之间缺少有机整合,由此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能不明,协调不灵,彼此无法适应,从而丧失互补性。 2、公共政策能力。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这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一些政府部门好大喜功,不结合自身资源状况来制定政策,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分步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往往凭借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而很少运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 3、资源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除此之外,还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现状分析 侯保疆 【内容提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前城市基层政府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对此作一粗略探讨。 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城市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阶段性绩效,如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各地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镇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

问题得到改善等。城市基层政府通过积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在各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复杂多样,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系统内部管理问题;一类是政府系统外部管理问题。 (一)政府系统内部管理问题。 这是指城市基层政府自身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研,这类问题主要有: 第一,机构设臵问题。社会管理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环境保护、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从现行政府机构设臵情况看,县级以上(包括县级)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机构设臵基本上是实行上下对口设臵模式,如省有卫生厅,市县区有卫生局。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却没有,其机构实行的是综合设臵模式,一般设5至8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如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计生办公室、宣传教育办公室、维稳综治办公室等。于是,本该由卫生、广电、旅游等部门做的事都交由镇宣传教育办去做;本该由民政、社保等部门做的事都交由镇社会事务办去做。经粗略统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几个办公室的上级对口科室多达几十上百个,致使基层政

调研报告: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因应之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基点、重点和难点,以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组织自治能力和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渠道不畅。受到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管理体制的影响,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发育不够,有的村委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有的村委会自治权则异化为变相的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纠纷的作用。同时,村民参与村务监督管理,特别是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众的组织化参与渠道不畅,利益诉求平台不足,导致权益保障不够,没有形成“合作治理”架构,从而寻求诸如诉讼、信访、向媒体曝光、举报等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等个体化、间接性救济途径。

基层组织和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治理主体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不足,广大农村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特征仍未改变,小农意识、小农经济和宗族意识在基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些村民在利益分配面前,往往囿于短期利益和家族利益的考虑,以民主的形式限制或剥夺部分人的利益,如剥夺“女子户”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出现自治过程中侵犯村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涉及村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诉讼案件频发。 基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基层党委、政府还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治理方式单一、被动,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和国家强制力,疲于应付和解决具体问题,缺乏源头性、长效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措施,没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局面。 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单一。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应发挥公益服务、监督政府、协调利益、整合诉求的职能,在向组织成员准确传达政策信息的同时,通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把组织成员的需求反映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然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职能的缺位,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丧失了缓冲和沟通环节,尚未构建起有序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导致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难以

行政管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一种以国家权力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是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物、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权力体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力,他一般发生在掌握政府权威的组织及组织内的成员和一般公众与社会团体的互相联系之中,也就是说行政权力的主体是政府中的组织和行政人员(主要是行政领导者),他的客体是各社会团体与公众。他们之间所构成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就是行政权力。概括地说,行政权力是以行政机构为主体,以执行国家意志为目的,以制性政令为手段,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权力。 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管理决策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依法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而进行的出主意、做决定的活动。具体说来,行政决策包括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审批工程方案、对有关重大问题发布行政决议或行政指示、签署行政请示报告等。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广义的行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官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利主体负责,必须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所谓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务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所以,行政责任就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

违反职责和义务时应当承担的后果。 行政道德:职业道德失之于人们的执业活动紧密联系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影响行政系统生态生存或条件的总和,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出发点,行政管理适应、利用和改进行政环境。 行政职能:所谓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它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内容、过程和方式。通俗地说,行政职能回答政府管什么、怎样管以及管的结果如何等问题。 行政公共关系:行政公共关系也称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更好得发挥行政职能履行行政职责而运用信息沟通和传播手段,在增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了解、支持、监督的基础上,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持久联系,并在公众中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的活动。行政沟通:行政沟通是社会沟通的一种,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情报,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监督:为了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由国家中各种政治团体和社会会力量对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运用行政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所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称作为行政监督。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17T09:53:06.7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刘敏[导读]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和完善日常机制 刘敏 (上海华汽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00-0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骤 1.1982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以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依然集中,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当时的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经济权限、人事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精简干部队伍,但是很不彻底。 2.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开始推行的。这次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党政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等。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 3.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199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掌握政策、统筹规划、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上,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我国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1998年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中心的而进行的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宏观调控、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后的主要职能,真正把生产经营交给企业。调整政府机构,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 5.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对1998年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按照推进刑侦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统一、精简、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分析 (1)我国的政府职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改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制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府干预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市场的作用凸显;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惠及全体国民的基础服务体系。首先是推行行政责问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决策机制;其次,促进政务公开;再次就是改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审批制度的规划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政府组织领导机构。在此情况之下,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想适应的框架结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制度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规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资料显示,社会舆论对政府刑侦管理体制的普遍评价不高,包括对政府的行政道德评价、政府的行政效率评价等。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强,甚至发生了与政府有关的冲突事件。当前的国内理论界都认为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都在政府领域,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压力,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行政管理改革,在控制机构规模、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行政管理部门改革,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开始“卸载”自身事务。改革措施的最大特色就是执行与决策分离。在政府内部设置独立的执行机构,实行经理责任制,这样就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英国政府在2002年设置的执行机构负担了75%的公共服务任务。美国也开展了历时八年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重塑政府运动。德国政府采取了非连续性渐进改革模式,转变公共组织机构。 2.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是注重选民的意向和利益,决策目标明确。其次是决策程序规范,注重民主讨论、辩论以及对结果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做出决策。最后决策是公开透明的,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等法律,决策受民众和法律监督。 3.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在国外,政府间的关系改革,主要就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倾向,地方的自主程度高。1982年,美国政府推行“还钱于州与地方”,这就是政府在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担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分享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 4.政府认真贯彻绩效管理。英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承诺制。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建立现代绩效管理和现代公共支出以来,全国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的工作绩效标准。 5.权利制约机制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权利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比较严密完善,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实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 四、深化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科学合理地定义政府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