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心理学重点

社会学心理学重点
社会学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其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

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2、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3、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宣

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诞生。奥尔波特提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强调不存在群体心理问题。因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而群体没有脑的存在。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

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行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P21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实质是人与人相互等价地给

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A、成功命题:行为重复的频率决定于行为获得奖赏的频率和及时性,一种行为获得奖赏的几率越高,奖赏越及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B、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将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后果,现有刺激与过去引发特定行为的刺激越接近,则引发同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C、价值命题:一种行为后果对一个人价值越大,则行为对个人的奖赏也越高,其重复同样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D、剥夺—满足命题:相同奖赏的重复会导致满足的递减,间隔越小,递减越大;而长时间间隔形成的剥夺则会提高一种奖赏的价值。E、攻击—赞同命题:行动没有得到预期奖赏或者得到未预期惩罚,则个体可能被激怒,使行动的方向是攻击。反之相反。F、理性命题: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成功和价值这两个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P23

6、认知失调理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

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当同时经历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便是认知失调)P27

7、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人永远处在遭遇失调和寻求协调的过程当中。

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8、角色必须具备的四种社会心理要素:(1)作为主体的个人;(2)作为建立社会连带和社会约束的社会

地位或社会身份;(3)作为指向特定社会身份占据者一般特点和倾向的行为方式;(4)作为相应行为方式内在基础的心理根据—态度和价值观。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色所出现的矛盾心态。包括角色间冲突(由于多种社会身份引起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身份存在不同角色期望所引起的角色冲突)

9、文化反哺: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0、再社会化: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

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

11、再社会化发生在以下情况中:(1)较大的角色变换需要再社会化;(2)社会化不完全或称顺应不良

者,需要用再社会化矫正其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3)物理性反社会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再社会化。P85

12、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基础)、情感成分(核心)和成分要素。P88

13、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关系p90

14、态度与行为的关系p100

15、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P119

16、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

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17、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成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18、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

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

19、认知启发: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一、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二、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被称作为

可用性启发。

三、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

20、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

认知模式。

21、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太度。

22、歧视: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

强制、剥夺对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社会化历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

认知因素,强调消极刻板印象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社会分层,如果群体间对比鲜明,会使社会分群更加突出,造成更强的内群体身份意识,并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23、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在人们认识特定对象的过程中,如果被提示特别注意对象的个人特性,可以成功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的效应;(2)平等接触,增加、鼓励个体间的平等沟通有利于人们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原有的看法;(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24、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三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

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p152

韦纳认为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经常发生还是偶尔发生。

25、凯利的三维理论: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p155

26、凯利的三维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p155

27、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

境因素的影响。P157

28、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

功归因于内部因素。P160

29、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由于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人们喜欢

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自己而否认对失败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P172

30、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胜任和有效的感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P178

31、习得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

现象。P178

32、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P179

32 、沟通结构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馈和背景。

3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和互补。

34、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1)熟悉与人际吸引:熟悉引起喜欢;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2)居住环

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35、为什么居住环境的相邻能引起人际吸引呢?(1)居住环境的接近增加了熟悉程度;(2)接近常常和

相似联系在一起;(3)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一相似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4)基于认知一致性,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者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焦虑。P254 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1)才能,在一定程度内,才能越高越受人喜欢,超出这个范围会使人倾向于逃避或者拒绝。(20)美貌与外在吸引力: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3)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定和持久。

互补规则: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36、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对人际关系长期研究认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

感的由浅入深,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P279

37、建设性争吵是指坦诚开放,公平的争吵,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理沟通方式,它可以使人们彼此协调,更加了解相互间的差异。p283

38、人际关系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于疏远是相互的。39、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动机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

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另一类是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P299

39、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面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

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在整体上,三者都是有关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行为靠拢,个人的目的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P299

40、责任分散: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可能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p302

41、助人行为的培养:(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示范作用;(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

培养、动机提升;(4)助人技巧的学习;(5)价值取向的教育p317

42、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方式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1)从侵犯动机看,侵

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根据侵犯的指向性,侵犯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p323

43、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高温(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药物(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酒精(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唤醒水平、“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45、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文化与侵犯;媒体暴力。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

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46、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

象。

服从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P352 47、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群体;(2)权宜

从众:虽然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并没有完全认可群体的看法;(3)不从众是从众的对立面,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可以不被群体的意见所左右,而保持自我原有选择的一种行为。

48、依从诱导策略:(1)登门槛效应与技术: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

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2)低球技术: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3)留面子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4)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P363

49: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力:只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

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2)责任转移。P370

50、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这三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1)依从是指人们由

于外在压力,为了到达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和表面行为。(2)认同是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3)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P378

51、海德提出了平衡理论。

52、海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P—O—X”模型来以最简单的形式体现平衡理论的基本原则。模型中的P代

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和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P379 52、影响劝导说服力的因素:(1)劝导传达者的特点:传达者的可信性、传达者的吸引力、与态度主体

的相似性,传达者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而发生态度改变。(2)说服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3)信息呈现方式;(4)重复;(5)论点的有效性。P387

53、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

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P407

54、社会惰性也称社会惰性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

成时偏少的现象。P411

5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指的是一群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P416

5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时可能会因为群体极化导致决策失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与个体决策相

比,群体决策时决定更倾向于冒险,这种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就称为“冒险转移”。P418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社会学与心理学当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公正世界理论

公正世界理论(Just-world Theory / Hypothesis)——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 我会不定时找一些心理学的小文章上传,这些文章也是经过筛选的,如果您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有兴趣想学习可以加我的Q二八妖妖八七司仪一八,我是勤思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李老师。 在这种假说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得到的都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收获着他们的奖励。 世界上第一个“公正世界”实验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 设计。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设计了实验的理论和临床部分,并在之后对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对病人做出的反应感到震惊。虽然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是私下里他们的态度却倾向于认为“病人会有这样的苦恼完全怪他们自己”——甚至就算是那些只与运气有关,和个人情况完全没有关系的疾病,他们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Lerner 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实验。 Lerner 招募了一组志愿者——全为女性——并让她们观察另一名女性进行“学习测试”。每当受害则在练习中犯下错误都会遭受一次痛

苦的电击。但是这名进行测试并且被电击的女人其实是一名演员,而电击等场景也是Lerner 和同事们所设计好的,但观察者们仍然认为电击的场面很残酷,不忍观看。不过随着实验的进行,志愿者的态度有了转变,她们对受害者的遭遇从同情变得充满敌意。 在观看完整个过程后,观察者们的“休息时间”到了,而休息时间结束后她们将继续观看同一个受害者参加测试和被电击的场景。一部分观察者们被告知,之后的阶段电击将会变本加厉,而另一部分则被告知在严酷的测试结束后,受害者将会被奖励一大笔钱作为帮助完成实验的酬劳。鉴于在上一阶段的末尾观察者们对被电击的受害者产生的敌意情绪,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她们得知受害者会得到金钱奖励她们必然会十分愤怒,心理失衡甚至辱骂受害者;但实际上当观察者们知道受害者将会得到补偿时,她们的敌意消失了,甚至开始赞赏受害者。在实验中讨厌受害者的人们都是那些被告知受害者会接受更多惩罚的人。她们认为受害者被电击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太笨了或者智商太低,老是给出错误答案而导致。 Lerner 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者们希望相信她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而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只有坏人才会得到惩罚,所以被持续惩罚的“受害者”就必须是一个坏人。很多人认为“性本善”是人类的天性,而Lerner 提出的结论则让人性显得丑陋。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 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 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 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 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 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 社会交际 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得定义 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 (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 (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 (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 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得影响 (二)学校得影响 (三)家庭父母得影响 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得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 (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社会心理学试卷

2016年秋季电大形考试题(有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20 1. 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满分:4 分 2.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 定性研究 B. 定量研究 C. 群体研究 D. 理论研究 满分:4 分 5. 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16 1.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2. 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 学科分化 B. 整合趋势 C. 产生危机 D. 学科繁荣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 1895年 B. 1908年 C. 1924年 D. 1935年 满分:4 分 5. 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 高觉敷 B. 严复 C. 梁启超 D. 时蓉华 满分:4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1.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 社会学 B. 民族学 C. 心理学 D. 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说服

社会心理学-说服 1、说服的途径 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

单项(10*2) 判断+理由(4*5) 名词解释(6*5) 简单(3*5) 论述题(1*25) 谁的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 197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总之,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认知过程 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908年:麦独孤、罗斯 1924年:阿尔伯特 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连锁联想 删去元音 转换透视 乘法运算 写批驳文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物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 文化人类学取向 攻击是天性吗? Zing Yang Kuo(1961):一只与小鼠在同一个笼子中长大的小猫不但不攻击他的小鼠伙伴,当他有机会追捕其他老鼠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放弃攻击。 Konrad Lorenz(1966):雄丽鯞鱼一般只攻击同类的雄鱼,不攻击其他类的雄鱼,但是当鱼箱里的只剩下异类的雄鱼时,它也攻击他们;当其他的雄鱼也都被移走,它就攻击和杀害雌丽鯞鱼。 男尊女卑是必须的吗? 米德: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 米德: 阿拉佩什人的和平主义文化: 男人妹+女人妹 蒙杜古马人的竞争主义文化: 女汉子+男汉子 德昌布利人:女汉子+男人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伦理要求: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 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则。 第四,事后解说原则。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从1974年初到1976年中期,谁在群落内处于等级秩序的顶端,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初看起来,耶罗恩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是奠基在他那傲视群猿的体力之上的。耶罗恩的庞大身躯和他充满自信的行为方式,会使人产生一种天真的设想,即黑猩猩们的社会是由最强者为王的法则所支配的。他看上去要比群落内第二大成年雄黑猩猩——鲁伊特强壮得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造成这个假象的原因则是,在耶罗恩占据最高统治地位期间,他的毛发总是略微地竖立着的,即使在他不卖力进行那些威胁性武力炫示的时候也是如此,而他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一种缓慢而稳重的夸张的步伐。这种具有欺骗性的习惯性做法——让躯体看起来显得大而沉重——是黑猩猩中的雄1号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正像我们在后面将再三看到的那样,每当有其他个体将先前占据这一位置的个体取而代之时,他们都会这么干。处在拥有权力的位置上这一事实会使一只雄性在身躯上也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设想——作为阿尔法雄性[注]的他占据了一个与其外貌相称的地位——得以产生的原因。” 在荷兰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德-瓦尔的名著《黑猩猩的政治》一书里面,出现于第四章“二次权力更迭”开篇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在接下去数个小节,德-瓦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鲁伊特向耶罗恩发动权力进攻并一度成功罢黜了这只阿尔法雄性的过程,包括双方如何对黑猩猩群中的雌性进行争夺,以及对其他雄性进行笼络,一波三折的,看起来十分有趣。但,事情还没有完,这故事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第一次看书时让我几欲落泪——失去地位以后,老奸巨猾的耶罗恩忍气吞声了一段时间,但暗中酝酿反扑,终于有一次趁鲁伊特睡觉,和其他雄性一起把他给打成重伤,并阉割了他,后者最后悲惨地死去。1989年出版的《黑猩猩的政治》曾在2007年与《沉思录》、《物种起源》、《君主论》一同入选百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它不仅是作为一本引人入胜、有很多故事的动物书,更多是作为一本帮助我们了解灵长类的行为与需求的普及型读物,受到了政治家、管理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这本书的赞美我不再多说,只想指出的一点是,德-瓦尔德这段描述之所以数年之后还在我脑中呼之欲出随手拈来,乃因为它深刻地指出了一只黑猩猩(或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处于(或维持)优势地位,则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适当地“装”。耶罗恩成功地通过把毛都耸立着这种方式,装成了比其他个体都体格硕大,从而引起他们的敬畏。事实上,这家伙后来被打败了,毛就耷拉了下来,德-瓦尔德的团队观察到他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别的雄黑猩猩高大。非常有趣的事实。 无独有偶,哈佛商学院的美女副教授艾米·库迪(Amy Cuddy)在她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人所采取的身体姿势会如何影响其行为方式乃至行事效果,就发现了另外一些很接近的事实。她把结果发表在一篇名为《在高风险的社会评估之前采取强有力姿态的利益》 (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的论文中,并且在2012年出席TED演讲时,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演讲《用肢体语言重塑自己》。艾米提到,她一直以来很想知道,如果人外表上伪装成比较强大的模样,是不是就会真的在心理乃至生理层面产生效应,所以她和同事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来做实验。这些被试在一开始会被要求做出一些开放型或收缩型的动作:前一类如坐在椅子上把腿跷到办公桌上去、双臂打开、叉腰耸肩,这样显

脑科学、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来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科学的研究离不开 对人的研究,因此过去人们主张把心理学、生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细细想起,却发现有不足之处:一是,众所周知,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 机能,就是说,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离开了人脑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只不过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等只是人脑的活动化的表现。二是,既然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活动化 表现,脑是“本质”,心理是“现象”,那么,由心理这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 点和规律,就不能真实反映脑这个“本质”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要求教育遵循人的 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要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脑科学也应该是 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促进个体的身 心发展,尤其是人脑的发展,而“终极关怀”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教育必须遵循个体身 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脑的发展的规律,因为产生人的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人脑是 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教育只不过是促进人脑发展的一种途径或手段,这种途径或手 段要有效,就必须遵循人脑发展的规律。就是说,教育要能有效地促进人脑的发展, 就必须使教育建立在人脑发展的规律之上,把脑科学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21世纪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有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研究成果必将深刻影响教育科学研究,甚至引起一场教育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社会要求 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要求提高人的智慧,要求开发 脑的潜能。因此教育必须改变目前不尽人意的地方,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的“终极关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开发脑的潜能。教育 改革必须把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革之中,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必 须将目光转向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所需的依据。教育科学研究 要吸收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教育科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教 育更加有效。传统教育中重左脑轻右脑的教育和当前有些人提出的开发右脑的教育, 都存在不足之处,事实上,教育必须致力于学生的全脑开发。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 用科学的有效的教育促进脑的发展,提高人的智慧,开发脑的潜能。如果在脑发育的 关键期内,给予合理的及时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那么,脑的不同功能将得到最 佳的发展。错过关键期,教育效果将是事倍功半。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脑发育的 关键期,就是要在脑发育的各个关键期内施以适当的教育,以便更好地促进脑的发展。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不仅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崭新的理论基础,促进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医学、计算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教学教材:《社会心理学》,罗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 参考教材:《社会心理学》,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等著,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 月第一版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 王飞雪等译,杨中芳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时蓉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4月第2版,2006年11月第23次印刷

第一章绪论 导入课程: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程度,通过一些兴趣性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心理学的实践范例,由此探讨其理论根源。 范例一: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 范例二:如何解释足球现场观众的各种反常态反应?(从众现象中的去个性化);又如何解释大家决定某项事情的“随便”?(责任均摊或责任转移)范例三:眼神的神奇作用,陈述不同问题或在不同情境中,眼神有不同的表达,含义也不同。 范例四: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吗?(心想事成) 开始课程: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者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作出解释。它是心理学所有分支里最活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联系最密切、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所以它吸引大多数人研究它,而且许多公众也对它感兴趣。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也不例外。对于社会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人们的回答往往多种多样,莫衷一是,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1、社会心理学 (1)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2)定义 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极其心里根据的科学。(3)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相互交叉的关系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萌芽 时间:10世纪上百叶之前 特点:哲学性很强 主要思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 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 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麦独孤《社会学谠论》[2]实验社会心理学 标志: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学科。 (3)迅速发展阶段 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4)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包括:社会心理学的科学观、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对社会心理学的批判。 (5)后现代思潮的兴起 [1]对周围世界所做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间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中找到“普遍性原则” [3]研究方法不但不是神圣的,有时反倒是误导人的工具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本土化和世界统一 [2]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存 [3]各种研究取向综合 [4]话语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1)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 学会愉快,回避痛苦 (2)模仿 效仿 (3)社会学系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点 [1]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最值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 (4)、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 解释:个体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愉快 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基本取向: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 性。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家 VS 人类学家 事先声明,这个是我转载的文章,不是很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期间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于社会学的诠释还算比较全面。文中人类学与社会学家的经历实际上是一样的,作者只不过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了下 第一贴:《千万要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来自“人类学 Anthropology ”小组)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温和,又带一些神秘感,他沉稳,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他会说许多种语言,他看过许多风景,走过许多路,认识过许多人。他知道许多故事,他会很开心地告诉你,他看到过循化的虎罗笙,瑶山瑶民的餐筵,畲叔叔的典故,还有好看的织锦上每一个图案是什么意思。人海中,他知道与什么人共醉,与什么人交欢。当醉时则醉,清醒时独醒。他的眼神,清澈通透,望向你的时候,仿佛看进了你的灵魂最深处。 他说起黑丝高跟,站街小姐的价格,步兵骑兵的区别,眉飞色舞,几乎让你以为他是天下淫棍,百花丛中过,片草不沾身,嬉笑看透红尘的肉欲和沉沦。他也会说起挑灯夜战在鲍曼和卢梭的背影中张望,还会动辄来一段马恩全集的引用,几乎让你瞠目结舌,却又迷恋不已。总之,他的space里,有着一片蔚蓝色的海洋,他可以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与知己畅饮青稞酒,笑谈天下事。只是,那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得进去的。 你会爱上他的温情脉脉,爱上他的灿烂淡然,爱上他的彬彬有礼,爱上他的桀骜不驯,爱上他的幽默轻松,你甚至想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和他一起看美丽的风景,让细细的皱纹爬上额头,白了鬓角,却相视一笑。你有一万个理由会爱上一个人类学家。 但是,你却只能爱上这个人类学家。 他不在家去做田野的时候,会发短信问你身体好不,有没有被蚊子咬,夏天要多喝水,出门要小心。他会跟你说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听说了什么有趣的八卦,围观了什么喜感的仪式。隔着千山万水,你都能感受到他就在你身边,开心地与你分享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惊所险。仿佛你与他一同走过。你郁闷了,他会替你分析为什么这种人会有这样的心理,让你不再纠结。你不开心了,他会为了你而角色扮演,让你破涕为笑。他会仔细观察你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才在你闷闷不乐的时候,捧出你最爱的甜品,一口口地喂给你,让你满心欢喜。恨不得这一刻就这样永远下去。 更重要的是,人生数十年,短暂如戏,你能遇到这样一个懂你,心疼你,收容你,保护你,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的人,此生足矣。 第二贴:《请你不要爱上一个社会学家(inspired by an anthropologist)》 (来自“社会学”小组。明显是回敬贴啊,汗……) 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一个人,ta为人谨慎,又略显不羁,ta举止典雅,又不失亲和。ta可能会多种软件,ta 肯定去过很多企业。ta脑子里面装满各种理论模型,告诉你为什么富士康会跳楼,本田会罢工,他知道很多社会运动。ta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知道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ta说ta工厂里打过工,农村教过书,可能某个大哥手下卖过命,天上人间中客串过嫖娼客,也许动辄就会来一句,当年粤港澳或者法兰西的艰辛转型,又或者,用stata算一算贫富差。总之,他的调研工作里一定有ta自己的社会分工论,那是个神秘的结构,ta告诉你的是隐藏在数据里的事实真相,留给自己的是记在endnote里的心中小遗憾。 你会爱上ta的不温不火,爱上ta的逻辑清晰,爱上ta的灵活多变,爱上ta的丰富阅历,甚至爱上ta的戏谑自嘲,爱上ta眼中的悲悯,发梢的小分叉。你有一千种可能爱上一个社会学家。 不过,你还是千万不要爱上ta。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一)一般倾向 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 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这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分化而来的。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学研究较多是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果关系的揭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四)伦理性原则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第四,自由终止原则 第五,充足补救原则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米德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

社会心理学课本

社会心理学讲义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2013.9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取向之争 ?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方法: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大量运用系统观察、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模拟研究和社会比较文化研究等方法。 ?重点:以个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内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过程 ?目的:揭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代表人物:麦独孤、奥尔波特、弗里德曼、巴伦等。 ?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重点:以社会互动和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内容:阐明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目的:揭示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罗斯、库兹明、贝克、安德列耶娃等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趋于合流 ?勒温认为: ?人类的行为应看作是个体的特征与社会情境的有机结合,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应该分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国外的代表性观点: ?主张社会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如何感知人和社会事件,研究人们如何影响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实质等。 ?奥尔波特:个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 ?弗理德曼:个人如何认识和他人和对他人反应、他人如何对个体的行为做出反应,个体怎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梅厄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泰勒:人际互动;社会影响 ?巴伦和伯恩:如何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等。 ?即强调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及其原因。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