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在网络媒体兴起前,传统媒体在社会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传统媒体议程也对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产生着巨大影响。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具备“渠道容量丰富性”、“实时性”和“多元互动性”三个特性,正在对传统媒体议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自从伯纳德·科恩于1963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后,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的热点课题一直得到发展和丰富。

一、对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回顾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大量不容忽视的证据已经逐步表明,在编辑和广播员们每天选放新闻时,他们在塑造我们的社会现实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这一作用——

—影响个人认知变化、构造他们思维的能力已经被认作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里可能还有大众传播最重要的影响力,即在头脑里为我们安排和组织世界的能力。简言之,大众媒介在教导我们怎样思考上可能并不成功,但在告诉我们思考的内容上却惊人地成功。”

传播学研究者发现,媒体往往扮演了某种“舆论领袖”的角色,公众所议论的话题中,很多是由媒体所发起的,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有时候,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关注强度的偏差,往往决定了媒体覆盖区域的公众关注度的差异。在传播学学者的眼里,“议程设置”显然不是单个媒体一厢情愿所能完成的,它是媒体、公众甚至官方等共同参与的结果。

二、网络受众对媒体议题的重构与修正

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尽管多数情况下关于公共事务的议题都是由媒体设置的,可这个空间里的网络受众并不像传统皮下注射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听话”,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媒体议题实行重构与修正,比如有选择地转贴新闻报道,发表自己对新闻报道的看法或者补充其他媒体的说法等等。在网络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中,公众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通过网络赋予某一事件以显著性,塑造“拟态环境”影响网络受众的认知,然后通过对该事件较长时间的关注而形成公众大致相似的看法。此时,大众媒介不仅形成社会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让公众自己反映社会议题,并依据各自对新闻价值的理解设置议程,这是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最大特点。为更加明确网络赋予“议程设置”理论的全新内涵,我们不妨借助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比较,对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过程进行分析。

1、公众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引发讨论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被媒介设置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参与传播进程的能力有限。到了网络媒介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自己可以设置议程。芙蓉姐姐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她最初走红是在网络,也可以说是网络成就了她。因为在网络拥有很高的人气,才使得传统媒体报纸和广播、电视等关注芙蓉姐姐,才有了报纸大篇幅的报道。也许这正是网络

媒体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传统的读者、观众在这里可以决定舆论关注的重心是什么,因为有了博客,甚至可以自写自导自演,成为不折不扣的内容制造者,这在以报纸媒体为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因为传播的海量,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统模式下的受众基本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媒体所设置的议题,他们看到的新闻是媒体加给自己的,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受众的议程设置影响和决定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完全不同。

2、网上形成辩论,观点相互交锋

在这个阶段,网络的互动性表现的较为突出。就传统媒体而言,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性带有滞后和间接的特点。所以当一个新闻或是一组评论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发表以后,受众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般是要通过信件或是电话,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到达信源那里。网络媒体则与之相反,受众可以利用网络即时、互动的特性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任何公众都可以在同一信道中迅速地把反馈信息传达出去。

3、传统媒介介入,客观全面地报道

传统媒体总是首先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传播意图为公众寻找和发布新闻,受众则处于被动地位,潜移默化地接收媒体设置的社会议题,在媒体塑造的“象征性现实”中去塑造自己的“主观现实”。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公众完全有权利和能力通过互联网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情,自己设置议程。当某些议程涉及当前社会公众的公共议题时,就会引起公众大面积的关注。2007年底的华南虎事件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2007年10月12日上午,陕西省林业厅郑重宣布:今年10月3日16时30分,镇坪县村民周正龙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专家鉴定,照片是真实的。“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10月15日,天涯社区的贴图专区里出现了一个帖子——

—《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帖主“党指挥枪”在文章里提出该新闻所配的老虎图片的六大疑点,并认为有PS之嫌,要求网友们都来帮忙鉴定。帖子立刻受到网友的热捧,很多网友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来帮忙鉴定,一时间好不热闹。

4、形成社会舆论,引发公众思考

网上舆论的“滚雪球”效应,是通过网络的多种功能实现的。另外,网上论坛中的讨论毕竟较为分散,传统新闻媒体将网上舆论加以概括和集中报道,实际上便起到了将其影响“放大”的作用。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优势就在于其意见的权威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它可以调动一切手段邀请专家和知情者去评论和访谈,然后大面积而且有重点地向受众进行集中“轰炸”,这样的社会议题一般都会产生轰动的效果,引发社会的关注。至此,网络公众也就通过自我议程设置而达到了目的,置问题于阳光之下,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心和声援,最终促成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理解和反思,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向民主、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传统的

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陈越华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吴波友

[摘要]网络传播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同时,以

头版或头条形式出现的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上也不再那么明显,网络上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

的。因此,在网络这个环境下,我们可以根据在大众传播中研究议程设置理论得到某些启发,研究其中呈现出的新变

化。本文根据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来研究议程设置理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议程设置网络传播

(下转第211页)208

——

“议程设置”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把关”功能,它与新闻学中的舆论引导功能有相似之处。舆论引导理论强调对受众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等进行全面引导,而传统的

“议程设置”却只停留在传播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对于这一点,传播学者B·C·科恩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想’时很难奏效,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事实上,社会舆论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交流和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争论的过程。在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网民根据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讨论升华自己的认识,进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三、自我议程设置的负面作用

我们在积极肯定网络媒介推进社会民主的积极作用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它的潜在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1、造成“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占有较少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物质上的,又包括精神上的。他们生活在匮乏、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恐惧之中,饱受他人的歧视,无法有效地参与群体生活。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群体总是要寻找发泄的途径,网络的存在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遭遇伤害的弱势群体,由于面临的问题无法在现实中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在相对自由的网络媒体上诉说自己的不幸而求得帮助和声援。而且这些观点又造成受众的选择性接触,然后两者相互加强,表现为更多人对受害者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而最终形成群体的集合行为。这些网民往往又在不了解事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轻率地根据自己的见解去表示支持或是反对,甚至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人还从中有意歪曲事实。这些言论在网络媒体特有的机制下被强化,最终表现为通过大量的言论而诉诸于网络的“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造成了对舆论的错误引导。但是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控制,目前从技术上还无法有效实施,从管理上也无法完全制止,主要还是靠网民的自律。

2、导致网络侵权行为

网上新闻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侵犯著作权和姓名权、名誉权。其中毁谤是造成新闻侵权纠纷的常见现象。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反映,个性化、自由性、虚拟性是网络的三个本质特征,是网络特质在网民行为上的反映。网民个性的张扬,尖锐的言论,尤其是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以及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蓄意夸张和编造事实的不诚信行为,很容易造成网络

侵权。对于网络媒介来说,

需要制订相应的规定,BBS的版主们也应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并以法律底线作为一种“把关”

标准。但目前,

我国专门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立法还尚须时日,于是现今网络道德建设作为网络法制建设的前提和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

3、误导舆论,导向性较弱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议程设置的另一个区别是它的舆论导向作用稍弱与传统媒介,这也是网络媒介的多元互动性,匿名性的优势所引起的,网络的参与者通过多种方式,例如论坛、BBS、博客等,并且个人身份的隐匿,使得传播者可以自由大胆的发布信息。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地震后,中国所有的大众传媒对于抗震救灾做了详细的报道,抗震救灾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并且媒体的不断宣传,使得这个话题在人们

思想中的地位得到连续的强化。而在网络中,

也发现了不少转载外国媒体,以及某些个别人的未经证实的报道,这些也影响了一些人。这些传统媒介全部发布正面的消息报道,并且由于传统媒介的普及程度远远的高于网络媒介,同时网络媒介的国际界限的模糊,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消极负面甚至虚假信息,因此它的舆论导向功能稍弱与传统媒介。

网络媒体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行业自律的规则,在一些网站上存在着一些失实、夸大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报道。这样,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吸引一些有好奇心和猎奇欲的受众,当网民发现受骗之后,就会对网络媒体的信息持不太信任的态度。因此网络媒介要不断的加强网络媒体权威性和把关人功能,虽然在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新闻情景的发展和受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网络议程设置的功能可能减弱,但是网络对于个人议程的推动作用却会增强,并且趋于理性。同时网络传播情境下议程设置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积极作用也要充分运用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

[3]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国际新闻界[J].2003年第4期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5]陈新华.从受众立场看网络传播的特性———兼驳“第四媒体”概念.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2000年第2期

(上接第208页)st:='';

whilei<=e_countdobegin

Randomize;

x:=Random(m_count)+1;//产生1 ̄m_count的随机数//如果抽取到的随机数x是以前没有抽取到的,则把它保存到st中,用逗号分割

ifansipos(Quotedstr(inttostr(x))+',',st)<=0thenbegin

st:=st+Quotedstr(inttostr(x))+',';TArray[i-1]:=x;i:=i+1;end;end;

result:=st;end;

本系统在操作系统Winxp和数据库Access2003、

SQLServ-er2000下测试通过并在使用。文中主要叙述的是在开发专家抽取系统中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抽取环节,至于其余部分,都是数据库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如:修改与删除)的共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尽之处还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参考文献

[1]田民格,卢昌荆.《Delphi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秋劲.

《Delphi数据库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夏邦贵,刘凡馨.《Delphi数据库开发经典实例精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赵姝颖.《Delphi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朱汉民.

《Delphi7高级应用开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张世明.

《Delphi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杨永.《Delphi毕业设计指南与项目实战》[M].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8.

211——

广告理论与案例分析1、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脑白金议程设置的

广告理论与案例分析 1、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脑白金 议程设置的核心观点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和态度。十余年来,“脑白金”广告换汤不换药,虽然卡通老人版广告做了群舞篇、超市篇、孝敬篇、牛仔篇、草裙篇、踢踏舞篇等多个版本,但广告本质不变,并且广告语永远如一。准确的广告定位,单一的广告形式,再经媒体狂轰滥炸。人们“被迫”牢牢记住了这个令人生厌的脑白金产品。脑白金的销量也因此一路飙升,稳居保健品行业销售之首多年。 2、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理论:高露洁牙膏 在某个专业的领域很精通或者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的人,他们的言行会不自觉的令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信赖感。“高露洁”广告中邀请口腔专家现场证明的方式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引起人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视,同时,对高露洁牙膏进行了宣传。 3、传播学中的恐惧诉求在广告中的应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恐惧诉求也称“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中,经常可见未系安全带、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画面,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宣传交通安全的目的。 4、传播学中的累积性效应:飘柔洗发水系列广告 累积性效应是传播效果中的一种传播策略。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生产价值享受回报的一个过程。飘柔洗发水采用了分段式的故事情节,将飘柔洗发水所宣传的产品诉求融合进广告主人公两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终成眷属的过程中,且每个广告只有一个主题。通过长期对观众的视觉造成累积性冲击,最终达到其营销的策略。 5、受众心理学猎奇心理:香港某百货公司广告语 人们对于那些不熟悉的、罕见的、新奇的事物,具有一种新鲜感、名贵感。香港某家百货公司的广告标语:“鸡会不多!”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然而副标题写的是“鸡年将逝,鸡会当然不多,特别折扣,当然更不多……”。广告标语的新鲜独特,妙趣横生,利用谐音造成双关法,起到了很好的营销策略。 6、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麦当劳奥利奥麦旋风冰淇淋广告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有选择的报道,表明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就会升高。 关键字:议程设置,演化,发生原因,后果 一.议程设置的演化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媒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可以像广大受众指明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从发展的观点看,“议程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李普曼·沃尔特《舆论》一书,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把“外在的世界”形成“我们脑中的图画”的作用。此后,朗·诺顿在1958年发表文章,对确定议程的功能进行直接论述:“报纸是所在地议事日程安排的最主要的提议者,它在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以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1963年,科恩在《报纸与对外政策》一文中再次表明这一观点,“报业在告诉人们去想什么上往往难以奏效,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什么却会惊人的成功”。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这一概念,但其观念已经形成。 二.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 ⒈与导向需求的关系密不可分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新环境下时,也就是说处在一个认知真空中时,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直到我们搜索并了解了这个新环境之后,这种感觉才会消失。回忆你刚刚进入大学的那一年,你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涯。在这种情况下,新去的人会产生一种认识当前环境

的需求。大学会开设内容广泛的新生课程。出版商也不会错过挣钱的机会,他们会为游客提供指导类书籍,包含地图、饭店目录以及其他向导信息。这就是导向需求。 同样,在公民领域也有许多需要指导的情境。从概念上讲,个体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概念来界定:关联性与不确定性。关联性(relevance)是导向需求的初始界定条件。在许多情境中,尤其是在公共事务领域中,我们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心理方面的不适感,而且亦没有导向需求,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情境与我们个人之间没有关联。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只要个体认为某个话题具有关联性,那么,下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话题的不确定性程度(level of uncertainty),不确定性程度是导向需求的第二个也是其后的界定条件,一般来说,个体已经获得了相关话题所有的欲知消息,他们的不确定程度更低。舆论在很长时间里都非常稳定的公共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⒉与自己的亲身经验有关 大众媒介并非我们了解公共事务的唯一来源。个人经验也告诉我们许多议题,。这些个人经验包括与家庭成员、朋友及同事的谈话。当然,在不同的议题上,这种影响力的来源也不同。对于诸如通货膨胀这个经济议题来说,直接经验通常是主导来源,如果经济中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那么个人在日常购买行为中会发现这种情况。我们既不需要大众媒介提醒我们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大众媒介消除我们对其重要性的不确定性。相反,对于国家贸易赤字或者预算赤字等经济议题,新闻媒介可能是我们获得指导的唯一来源。除此之外,在许多其他公众议题上,尤其是外国事务方面,亲身经验及其受限,甚至根本不存在。用理论术语来说,一些议题是具体的(obtrusive),也就是说,它们不容商量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直接经验。其他议题是抽象的(unobtrusive),我们只在新闻

浅谈“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对策

浅谈“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对策 蝴蝶效应,即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E.N.Lorenz)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借助混沌理论分析了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认为网络是一个混沌系统,网络传播是由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过程,其结局具有不可预测性,而网络环境恰恰都具备了混沌理论的性质:即有界性、非周期性、非线性、敏感初条件。 一、比比皆是的“蝴蝶效应”事件 “蝴蝶效应”反应在网络传播中通常呈现为公共性群体事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影响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尤其以微博、SNS网站、BBS论坛等网络新兴媒体的崛起,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丰厚的新闻来源集中地。细心观察,我们发现这两年出现的很多公共性事件、贪官落马、揭黑揭丑的新闻爆发地都来源于网络,而这些事件都以非线性地爆炸方式传播开来,有的引来民愤导致群体事件的爆发,有的引来看客们的围观和指点,有的在舆论的压迫中亟需解决。“蝴蝶效应”呈现出它的优势,同时暴露了某些弊端。 1.“虐婴门” 2012年6月,实习护士微博@小考拉avi 发布多张虐待婴儿照片,还称“2B孩纸”“小孩装死”,让脖子脆弱的新生儿处于危险姿势,极易折伤颈椎,甚至窒息。捉弄婴儿,在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鼻子上贴猪鼻子。甚至还用手玩新生儿眼睛。为逃避责任已删了微博,但网友保留了截图。而后当事人在微博道歉。据了解,首先曝光它的是一位网名为“若馨守护神”的年轻母亲,自称在一名为“@小考拉avi”的微博上发现了多批含有虐待初生婴儿的自爆博文,言语轻佻,行为恶劣,使身为母亲的自己无法忍受,便“冒着被报复”的可能将之公之于众。而没想到的是,这条微博在短短时间内转发量达上万,引起网络的轩然大波。大多数网友表现得很激进和愤怒,公然指责当事人肖诗雨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行为。而很多极端的网友开始“人肉搜索”,翻出当事人的所有资料和照片,并且放入各大论坛网站,设置头版头条来博取看客和哄客们的围观。一时事件失去控制,当事人和校方也随即发表道歉的声明。 而后,某些网友利用近几年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做文章,通过不断地放大虐婴门事件,招来更多“同伴”,引得大家的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有可能招致更大的社会动荡行为。 2.“房叔”事件、“表哥”事件 2012年10月8日,天涯社区的一个网帖曝出蔡彬及妻子、儿子名下共有21套房产,消息一出,即引起疯狂转发,网民纷纷要求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各路媒体也跟进追问。事件发生2天后,即2012年10月10日,广州市纪委就迅速反应。当天上午9时许,市纪委即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有关部门正在核查”。随后不久,番禺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也表示,“已关注到相关内容,目前,已成立了调查组,正在展开调查。”当天晚上,@廉洁广州发布微博称,网帖反映情况基本属实。10月11日,番禺区委已决定对其停职,并作进一步调查。2012年10月22日,蔡彬因涉嫌受贿被宣布“双规”。@廉洁广州也同时发布了这一最新消息。 又比如,因在特大交通事故中走红的的“微笑局长”杨达才,被网民人肉搜索出在五个不同的场合,杨达才佩戴了五款不同的名牌手表。随后,杨达才年公开称自己收入17、8万元,这些表都是自己合法收入买的,不过网友并不买账,又有人称杨达才有11块表,眼镜和腰带都是名牌,随后网友要求公开杨达才的工资收入。评论称,“表哥”一事经公共关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1.基本含义: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彰显个性的平台,随之而产生的网络传播行为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规范和道德秩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现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实的道德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世界似乎变成了人们为所欲为的地方。因此,面对迅速普及而又相对失去规范的网络传播,针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进行网络传播伦理研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伦理;伦理问题; 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的摆脱现实中的束缚,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到更多的自由。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一,网络传播概述 1.网络传播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延伸到乡镇、农村等各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工具。网络传播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传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的名词。凡是有条件使用计算机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并通过浏览和使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中,其传播方式不受国家、地区、单位或团体之间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无数人可以用相对低于纸质媒体的费用分享网络传播中的无数信息资源。可见,网络传播具有“内容丰富、不受空间限制、传播速度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1 2.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依靠高科技支撑起来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必然改变人类的活动方式,并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因此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2.1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传播拓宽了人们的道德活动范围,开辟了新的道德领域。网络传播是随着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使人类传播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改变,导致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伴随的必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02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 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普曼发表于1922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夏普希尔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1972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 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2014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库姆斯、肖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议程设置的第一层) 从议题的显著性、政治人物和其他注意力客体方面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从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始,在关键公共问题和政治传播的其他方面上,新闻传播学者的很多研究都采用对比分析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分析发现,媒介关注越强烈,报道越多,公众关注得越多,讨论得越多,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呈正相关。麦克姆斯和肖在研究中发现,在媒介和公众的议程中,媒介的优先议题也是公众的优先议题,报纸标题的大小,篇幅的长短,电视新闻的位置和时长,很容易成为受众挑选议题的线索。 (二)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属性议程设置关注议题特定属性及其影响公众舆论的过程,其焦点是在于属性显要性如何由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转移。传统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没有超越认知范畴,关注人们想什么而忽视人们怎么想。属性议程设置研究可以超越认知范畴,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关注人们怎么想,研究进入到关注人的态度层面。

浅析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传播的作用

浅析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渐渐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网络高速、便捷等特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网络代表着文明的进步,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了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网络传播媒介替代了纸质印刷方式,使得网络文化以一种即真实又虚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媒介的兴起,一方面带来了“足不出户亦知天下事”的便捷;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网络传播媒介固有的漏洞和不足将对网络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当网络传播媒介的利弊问题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时,作为网络衍生品的网络文化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 摘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繁荣,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高。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表现方式,自出现以来,既享有赞美之声,也不乏贬斥之语。众所周知,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其兴衰荣辱都与网络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网络传播媒介在赋予网络文学市场准入与传播自由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自律问题。当前中国网络传播媒介已然笼罩着一种“媚俗严重、跟风剧烈、炒作成风、竞争无序、政策博弈”的焦虑感。[1] [1]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91页

在深刻总结当前网络文学的传播特征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关键字:网络文学、网络传媒 一、网络文学与网络传播媒介的定义 (一)网络文学 所谓的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特征,为每一个“作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催发了网络文学的迅速生长。它不仅塑造了自己的文学英雄,而且建立了自己如江湖语言一样的文学语言。[2] (二)网络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公共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渠道,是一门平行于传统媒体,融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网络营销于一体的新型传播方式。 二、网络文学的传播特征 网络文学绕过了实体出版和发表的前期审核程序,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诉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尽管文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网络传播媒介已然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大量的文学市场份额。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网络文学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剔除了现实社会中的编制和审核机制,网络文学传播主体资格便摆脱了严格审核的束缚,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集自由、平等、开放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广阔创作平台。在这种环境中,文学爱好者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在审美观念上都得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学崇尚美好、追求自由的本性;无论是在创作理念的形成、创作素材的收集以及体裁的确定 [2]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233页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编辑]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那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编辑]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新闻系王欢 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 究的总结。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 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 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 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 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 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 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 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 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 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最明显、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炒作。 为什么很多明星为了出现在在报纸、电视上而不停地炒作,甚至炒作一些恶俗新闻?因为他 们想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关注他们,从而保持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这是典型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例子。 议程设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翻开一张报纸,你只会看见主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如果主编不想让你看见,就是火星人攻占了地球你也不知道。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新 闻审查制度之下,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本地的人往 往是最后才知道的。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长春的强迁致死案,是先由外地的媒体报道之后, 长春人才知道。这是因为长春的“把关人”筛选掉了这一信息,我们只能看见他们允许我们 看见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宣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它也妨碍了新闻自由,剥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晓权,也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吧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发展迅猛、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止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于控制、自由性强,把关人很难全面把关,及时阻截一切应该阻截的信息。比如很多“把关人”不想被大众知道的负面信息都是由微博上传出来的,

网络传播中的_乌合之众_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_苗思露

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1]。作为网络媒介中最大的意见表达群体,网民的意见和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年代,网民的意见和网络调查很少被作为可信的调查数据。但在今天,简单的否认或仅仅是轻视某项网络调查结果,都会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表现。这不仅是由于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调查便捷性的大大提高,更是对巨大网民数量膜拜的重要体现。 从怀疑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到充分重视网络舆情,无疑是可喜的进步。但随着对网络传播的日益重视,对网民群体的过度认同也日益绝对化。有众多意见认同网络舆情等同于真实的社会舆情,网民意见等同于社会群体的意见集合;在社会影响上,网络舆情也不再局限于网络媒介中,众多网络事件成为了社会热点。本文通过对比网民群体与线下(网络外部)社会群体心理特征、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民群体与网络舆情、线下群体与社会舆论的异同,旨在使数字表象下的真实性在虚拟的网络中最大程度地显露出来。 一、扩大的群体心理 首先,网民是只存在于网络中的群体,其群体心理是否会因依托于网络平台而有所改变,仍需进 一步探讨。网民群体在网络平台活动时使用网络用户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抛开了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完全依据个人兴趣组成了各种网络群体。这时,网络群体往往会展现出兼具普通社会群体心理特征与网络群体特有心理特征的双重心理特征。而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2](P6)。这是普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也是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网络群体绝大部分为异质群体。他们出于个人兴趣组成群体,相较普通社会群体来说,更为松散。当造成群体出现的事件热点消退的时候,也容易解体,但是由于其自发性非常强,其集体心理相比普通社会群体也更为强大。同时,由于网络平台完全存在于虚拟空间,网民真实身份完全隐匿,不受现实社会身份的影响,集体心理表达也会更加的直白与强烈。例如,在猫咪有约论坛: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家猫被邻居捉走扒皮吃掉,引起网民公愤,短时间内就有大量网友跟帖表示极大愤慨,有许多言论谴责该邻居。之后事态升级,网友们“人肉”搜索该邻居,公开此人及其家人身份证号、车牌号。而后,又有网友自发组织去这位邻居家抗议,并在此人门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苗思露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摘要:近年来,网络传播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模式之一,被关注与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传播模式下的社会群体与网络传播中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络传播中群体的特殊性,以提升社会对网络传播中群体心理特殊性的认识,更加理智和客观地对待网络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殊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3)01—0129—04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苗思露(1985—),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员。 2013年3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3第32卷第1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2No.1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浅析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保护

浅析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保护 当下,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无处不在,大到国家安全,小到 个人情感,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个人隐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泄露而对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所谓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而网络隐私包括个人信息、个人通讯内容、QQ号码、邮件等的密码、IP地址、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等在内的一切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只要上网,这些个人隐私就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个人隐私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008年香港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可以说网络上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门”被爆出来:短信门、烧钱点烟门、兽兽门、海运门、护士门、激吻门、日记门……信息化时代,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时可能出卖它们的主人。个人隐私在信息社会和发达的通讯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 2010年,“3Q 大战”再度引发网络安全争议, 事件以“隐私保护”为导火索引爆。360推出一款名为“360 隐私保护器”的个人隐私保护

工具, 针对的就是腾讯旗下即时通信软件有偷窥用户隐私的可能,并称“能将那些窥视用户隐私的行为实时曝光。”于是, 在双方一系列戏剧性的争执之后, 引发了广大用户对自己电脑里的隐私文件是否安全、是否存在不经意间外泄的关注。 如果说“3Q大战”是引发社会关于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被侵与保护大讨论的前奏,那么2010年底到2011年初百度文库所引起的全民讨伐则成为隐私问题的“延伸段”。有人将百度文库形容为个人信息的“批发市场”, 而出现大量泄露各地用户信息的文档, 全国各地老板、大小业主的手机号、家庭地址等隐私, 这又让受众不得不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隐私安全而再度焦虑惶恐。 上世纪90 年代时, 一句名言曾风行一时, 即“在互联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而今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得不说, 如果网络隐私不被保护, 甚至有人会知道“你是一只有着什么喜好的狗”。 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揭露和监督的作用,但同时,网络又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当我们在为“日记门”主角韩峰的落马欢呼时,有没有人去想韩峰的个人隐私权又由谁来保护。进入网络时代,大量个人隐私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被获取、传播和利用,可以说每一个“××门”的背后,是狂欢的旁观者和被侮辱被损害的当事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备,还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的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他们对1968年总统竞选期间的议程设置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议程设置假说。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选民们(受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恰是这一时期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介所突出报道的问题。议程设置基于两个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哪些事件和问题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1.起源和发展: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媒介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画”)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该考虑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议程设置就是通过反复报道强化某一主题对受众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即新闻媒介提供给受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重要性的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吻合,而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致性。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媒介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理论中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对于我们详细的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角度;(5)它只强调了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并且至今未透彻理解议程设置是如何起作用的;(6)尽管“议程设置”的功能比较强大,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3.现实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积极承担“环境守望者”的角色;对引导正确的舆论,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抵御不良信息,保护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对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有积极意义。 4、应用和举例: ⑴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使意见相左的集团就某一议题达成 一致,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热门话题中的议程设置

“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一、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并不起眼的新闻事件经由网络讨论后便开始 引起其他媒体的重视,例如“三亚宰客门”、2012年两会开展时热门提案、 3.15打假等。很显然,这得益于微博、贴吧、社区等网络虚拟空间背后的推动作用。 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等的微博主页都设有类似“热点话题”的公告栏,用来提供最新被广泛关注的事件,这无疑为网民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并参 与讨论、表达看法的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便捷性和聚集性使网友的参与度远 远超过贴吧、论坛等,其更凸显了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每次突发事件设置新的主题,网络媒体都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设置议程,引 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话题[1]。本文将从“热门话题”出发,探讨议程设置机构如何实现议程设置功能正面效应。 二、“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克卢汉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该文提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 “议程设置”意味着传播媒介作为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不仅 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在微博传播中,微博快速发言的自由以 及“评论”、“转载”功能让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者、再传者。 话语权的自主性让微博用户也享有传统媒体的属性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粉丝群”决定了受众范围,“关注”决定了消息源,微博甚至能够轻易地与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形式共建社会的话语焦点。 据统计,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话语平台,微博的发展使传统的媒介传播机制发生着改变。而在微博中,虽然用户个 人也能自己设置话题,然而能在“热点话题”中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 其二、网友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议程设置研究历程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理论来源上,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Lippman,1922)。他在《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此后我们才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媒介现实还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现实都有别于客观现实。 与议程设置论研究最有直接关系的是科恩(Cohen,1963)在《新闻与 外交政策》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科恩有一句名言:“在多数时间,报纸或评论不能让读者怎样想,但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却是惊人的成功。”这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最直接来源。 1968年,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等人在一项对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媒报道对选民所产生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1972年,麦考姆斯等人在《舆论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上发表了研究报告《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将媒介的这种传播效果命名为“议程设置”。“议程设置”遂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性理论学说。 《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研究分两部分,一部分对新闻媒介(五家报纸、二家新闻杂志、二家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把所报道的包括选举在内的社会问题分为三大类,看哪一类比例最高。 另一部分是问卷调查法,研究人员随机抽样询问了当地未决定投票意向的选民,要求他们根据其所见所闻列出国内目前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主题。受访者的反馈被划分为15个主题3大类,其中涵盖了主要社会问题和其他选举新闻。 最后,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但是,以上的研究有缺憾。 最重要的是,这一研究无法辨别因果方向,即虽然证实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但不能确定是谁影响谁。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松柏劲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松柏劲 发表时间:2017-12-29T21:33:20.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松柏劲 [导读]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河南电视台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编辑应提高自身的能力,报道原创新闻,这也是在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做好新闻的发掘工作,做好跟踪采访以及信息加工工作,使报道的新闻更具原创性。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编辑;影响 1 使新闻传播范围呈现扩大化 新闻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事实的时效性以及其引导的事实能够受到社会各界不同人群的广泛关注。新闻机构对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越快,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事实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价值也就越大。相反,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慢,其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价值也将随之变小。然而,从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受到地域差异、新闻传媒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因素的影响,使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比如:同一条新闻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放在事发当地进行报道,其新闻价值势必会强,相反,将这则新闻事实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其影响力的大小将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时空的变迁会对新闻事实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网络传播的日益盛行,使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首先,在时间上,网络传播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新闻发布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在同一个新闻网站中可以实现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在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的组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打破了时间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其次,在空间上,网络传播使新闻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全覆盖,将个人的新闻需求与全世界的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个人与外界信息的快速交流,解决了传统新闻所面临的区域界线,将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展现在人们眼前,使新闻传播的范围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2 使新闻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 在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之后,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的在传播领域霸占到了一方领地,让新闻传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在浏览新闻时,便可以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此外,网络传播使在同一页面上的同一条新闻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即便是对于那些单一用文字进行表述的新闻信息,也可以采用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大限度的展现新闻媒介的传播魅力。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人士兴趣、爱好以及信息需求等各方面的不同需求,而且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3 使新闻传播内容呈现海量化 “足不出户,便知世界”早已成了网络传播有力的宣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计算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广阔的信息空间,其海量化的信息容载量已经令传统新闻媒体望尘莫及,其信息几乎囊括了各种目标群体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依靠网络的链接技术,使读者在点击之间,便可根据个人喜好,全面、准确而系统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此外,由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具有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实现了读者自由编辑,自主选择话题,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发布的垄断,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使网络信息变得纷繁复杂且真伪难辨,一些涉及侵犯当事人隐私和故意造谣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各种不雅照、秘闻的传出,人肉搜索焦点人物隐私等,这些新闻消息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而且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健发展。这就对新闻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编辑在面对海量化的信息时,应当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始终将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恪守伦理道德,能够明辨信息的真伪,学会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大众负责。 4 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上逐步的多元化,趣味性、深度化、实用性、独特性的特点逐步的展现,甚至在新闻传播的文字上逐步的加入美文、娱乐化等元素的运用。新闻传播不再是以往刻板内容的展现,内容和形式都逐步的提升了受众认可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视觉效果和内容可读性更强,吸引力更高,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转发率更高。新闻传播中需要借助不同元素的加入让新闻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产生更多的认可和共鸣,从而促使新闻传播扩展其广度,提升新闻内容的知名度,建立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品牌。对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内容要进行不断深度、独特性的优化,从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上需要加深功夫,从而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赢得一席之地,避免同质化内容或者片面化缺乏生动、呆板内容让受众产生疲劳感,甚至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吸引眼球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 5 结语 网络新闻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从互联网中获取新闻的习惯,这促进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网络新闻的价值与编辑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网络编辑一定要发掘出更多的获取新闻的途径,寻找更多的新闻亮点,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新闻编辑要保证新闻的多样化,采用投其所好的原则,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多样化的需求。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多个角度发掘新闻,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络风格,从而促进网络新闻行业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玉琴.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3(12). [2]裴永刚.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J].编辑之友,2013(5). [3]李硕.试析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3(18). [4]葛明驹,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