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浅谈“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对策

浅谈“蝴蝶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对策 蝴蝶效应,即上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洛仑兹(E.N.Lorenz)在他的计算机上计算一个热力场中热对流问题的简化模型。”结果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使“系统自任意初始状态出发的相轨线成蝴蝶形态,既不重复也无规律。”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洛仑兹打了个比方: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广为人知的“蝴蝶效应”比喻。而后它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被引入经济学,构成了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分支,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借助混沌理论分析了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认为网络是一个混沌系统,网络传播是由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过程,其结局具有不可预测性,而网络环境恰恰都具备了混沌理论的性质:即有界性、非周期性、非线性、敏感初条件。 一、比比皆是的“蝴蝶效应”事件 “蝴蝶效应”反应在网络传播中通常呈现为公共性群体事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影响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尤其以微博、SNS网站、BBS论坛等网络新兴媒体的崛起,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丰厚的新闻来源集中地。细心观察,我们发现这两年出现的很多公共性事件、贪官落马、揭黑揭丑的新闻爆发地都来源于网络,而这些事件都以非线性地爆炸方式传播开来,有的引来民愤导致群体事件的爆发,有的引来看客们的围观和指点,有的在舆论的压迫中亟需解决。“蝴蝶效应”呈现出它的优势,同时暴露了某些弊端。 1.“虐婴门” 2012年6月,实习护士微博@小考拉avi 发布多张虐待婴儿照片,还称“2B孩纸”“小孩装死”,让脖子脆弱的新生儿处于危险姿势,极易折伤颈椎,甚至窒息。捉弄婴儿,在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鼻子上贴猪鼻子。甚至还用手玩新生儿眼睛。为逃避责任已删了微博,但网友保留了截图。而后当事人在微博道歉。据了解,首先曝光它的是一位网名为“若馨守护神”的年轻母亲,自称在一名为“@小考拉avi”的微博上发现了多批含有虐待初生婴儿的自爆博文,言语轻佻,行为恶劣,使身为母亲的自己无法忍受,便“冒着被报复”的可能将之公之于众。而没想到的是,这条微博在短短时间内转发量达上万,引起网络的轩然大波。大多数网友表现得很激进和愤怒,公然指责当事人肖诗雨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行为。而很多极端的网友开始“人肉搜索”,翻出当事人的所有资料和照片,并且放入各大论坛网站,设置头版头条来博取看客和哄客们的围观。一时事件失去控制,当事人和校方也随即发表道歉的声明。 而后,某些网友利用近几年紧张的医患关系现状做文章,通过不断地放大虐婴门事件,招来更多“同伴”,引得大家的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稳定秩序,有可能招致更大的社会动荡行为。 2.“房叔”事件、“表哥”事件 2012年10月8日,天涯社区的一个网帖曝出蔡彬及妻子、儿子名下共有21套房产,消息一出,即引起疯狂转发,网民纷纷要求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各路媒体也跟进追问。事件发生2天后,即2012年10月10日,广州市纪委就迅速反应。当天上午9时许,市纪委即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有关部门正在核查”。随后不久,番禺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也表示,“已关注到相关内容,目前,已成立了调查组,正在展开调查。”当天晚上,@廉洁广州发布微博称,网帖反映情况基本属实。10月11日,番禺区委已决定对其停职,并作进一步调查。2012年10月22日,蔡彬因涉嫌受贿被宣布“双规”。@廉洁广州也同时发布了这一最新消息。 又比如,因在特大交通事故中走红的的“微笑局长”杨达才,被网民人肉搜索出在五个不同的场合,杨达才佩戴了五款不同的名牌手表。随后,杨达才年公开称自己收入17、8万元,这些表都是自己合法收入买的,不过网友并不买账,又有人称杨达才有11块表,眼镜和腰带都是名牌,随后网友要求公开杨达才的工资收入。评论称,“表哥”一事经公共关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彰显个性的平台,随之而产生的网络传播行为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规范和道德秩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现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实的道德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世界似乎变成了人们为所欲为的地方。因此,面对迅速普及而又相对失去规范的网络传播,针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进行网络传播伦理研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伦理;伦理问题; 互联网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工具,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的摆脱现实中的束缚,在虚拟的世界里享受到更多的自由。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传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一,网络传播概述 1.网络传播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延伸到乡镇、农村等各个角落,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工具。网络传播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平台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传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新的名词。凡是有条件使用计算机上网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并通过浏览和使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中,其传播方式不受国家、地区、单位或团体之间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无数人可以用相对低于纸质媒体的费用分享网络传播中的无数信息资源。可见,网络传播具有“内容丰富、不受空间限制、传播速度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1 2.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依靠高科技支撑起来的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必然改变人类的活动方式,并引起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因此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2.1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传播拓宽了人们的道德活动范围,开辟了新的道德领域。网络传播是随着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使人类传播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改变,导致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伴随的必然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02

网络传播优势分析

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我们正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随着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网络的各种影响逐渐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信息传播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传播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现在一般的最新新闻都会最先在网络上出现,在网络上发布一条新闻,也能迅速的被受众接收到,甚至国外的信息我们也能很快的知道。因为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所以速度会快很多。同时,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快捷性使新闻发布摆脱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 网络上存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无限。互联网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因而信息存储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网络编辑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整理背景资料,让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存储的信息手段丰富,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网络信息运用了许多的多媒体技术,而且这些信息还涉及到了许多行业。多媒体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信息。 网络传播使传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现实。在网络上,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网络的发展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意见的发表提供了平台,现在我们这些普通的网民也可以向网络中传播一些健康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的网民就某一事件进行沟通与交流。其次网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参政议政、发表个人见解的障碍。通过网络,政府部门可以了解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信息的处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现在还有很多的政府已经在其网站上留有一些地方供网友留言、监督。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也同时大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这就让学生们的学习受到了一点阻碍。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这就让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而在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

浅析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传播的作用

浅析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渐渐地走进人们的生活。网络高速、便捷等特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网络代表着文明的进步,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了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网络传播媒介替代了纸质印刷方式,使得网络文化以一种即真实又虚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媒介的兴起,一方面带来了“足不出户亦知天下事”的便捷;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网络传播媒介固有的漏洞和不足将对网络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当网络传播媒介的利弊问题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时,作为网络衍生品的网络文化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 摘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繁荣,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高。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表现方式,自出现以来,既享有赞美之声,也不乏贬斥之语。众所周知,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其兴衰荣辱都与网络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网络传播媒介在赋予网络文学市场准入与传播自由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自律问题。当前中国网络传播媒介已然笼罩着一种“媚俗严重、跟风剧烈、炒作成风、竞争无序、政策博弈”的焦虑感。[1] [1]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91页

在深刻总结当前网络文学的传播特征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关键字:网络文学、网络传媒 一、网络文学与网络传播媒介的定义 (一)网络文学 所谓的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特征,为每一个“作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催发了网络文学的迅速生长。它不仅塑造了自己的文学英雄,而且建立了自己如江湖语言一样的文学语言。[2] (二)网络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公共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渠道,是一门平行于传统媒体,融网站设计、网络推广、网络营销于一体的新型传播方式。 二、网络文学的传播特征 网络文学绕过了实体出版和发表的前期审核程序,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诉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尽管文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网络传播媒介已然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大量的文学市场份额。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网络文学传播主体的广泛性 剔除了现实社会中的编制和审核机制,网络文学传播主体资格便摆脱了严格审核的束缚,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集自由、平等、开放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广阔创作平台。在这种环境中,文学爱好者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在审美观念上都得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学崇尚美好、追求自由的本性;无论是在创作理念的形成、创作素材的收集以及体裁的确定 [2]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233页

播客—网络传播新形态

播客—网络传播新形态 播客2004年诞生,但它在网络世界中被迅速接受,影响力不断扩大。“播客”是一项新技术,有人说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收看的方式,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同样会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它既继承了传统广播的诸多优点,又使听众成为了节目制作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更大程度上播客是对网络传播的更新,使传统电台和网络电台的主流权威性受到强烈冲击。然而,对于大部分国人,甚至是部分传播界的学者来说“播客”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网络及其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在人们才刚刚熟悉“黑客”、“闪客”、“博客”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播客”突如其来的加入到了“客”文化的大军,并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这是一个传播学不能忽视的命题,也是传播界尤其是网络传播界应该专注的课题。论文主要有绪论、正文(分为四章)、以及结语这三部分构成。绪论介绍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播客在兴起的过程、在国外的流行以及传入中国后在国内的膨胀。第二章主要从播客作为网络传播新形态的角度梳理了播客的概念以及传播主、客体。第三章则分析了中国播客网站的现状,并从内容角度与国外播客网站进行比较。第四章主要介绍播客网站所采取的可能的盈利模式。结语则指出了播客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通过对播客的出现、发展以及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播客无疑成为深深影响传统媒体发展的新潮流,代表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播客不仅仅是一次传播形式的变革,更是传播理

念的一次革新,从学术上来看,播客传播应该是归属于网络传播的,但是其出现却又改变了网络传播的秩序,重新划分了网络传播的界限。当然,作为网络传播的新形态,播客网站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网络传播中的_乌合之众_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_苗思露

进入21世纪后,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数量呈几何式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1]。作为网络媒介中最大的意见表达群体,网民的意见和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年代,网民的意见和网络调查很少被作为可信的调查数据。但在今天,简单的否认或仅仅是轻视某项网络调查结果,都会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脱离时代的表现。这不仅是由于网络普及带来的网络调查便捷性的大大提高,更是对巨大网民数量膜拜的重要体现。 从怀疑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到充分重视网络舆情,无疑是可喜的进步。但随着对网络传播的日益重视,对网民群体的过度认同也日益绝对化。有众多意见认同网络舆情等同于真实的社会舆情,网民意见等同于社会群体的意见集合;在社会影响上,网络舆情也不再局限于网络媒介中,众多网络事件成为了社会热点。本文通过对比网民群体与线下(网络外部)社会群体心理特征、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民群体与网络舆情、线下群体与社会舆论的异同,旨在使数字表象下的真实性在虚拟的网络中最大程度地显露出来。 一、扩大的群体心理 首先,网民是只存在于网络中的群体,其群体心理是否会因依托于网络平台而有所改变,仍需进 一步探讨。网民群体在网络平台活动时使用网络用户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抛开了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完全依据个人兴趣组成了各种网络群体。这时,网络群体往往会展现出兼具普通社会群体心理特征与网络群体特有心理特征的双重心理特征。而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2](P6)。这是普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也是网络群体的心理特征,网络群体绝大部分为异质群体。他们出于个人兴趣组成群体,相较普通社会群体来说,更为松散。当造成群体出现的事件热点消退的时候,也容易解体,但是由于其自发性非常强,其集体心理相比普通社会群体也更为强大。同时,由于网络平台完全存在于虚拟空间,网民真实身份完全隐匿,不受现实社会身份的影响,集体心理表达也会更加的直白与强烈。例如,在猫咪有约论坛:一位网友发帖,称自家猫被邻居捉走扒皮吃掉,引起网民公愤,短时间内就有大量网友跟帖表示极大愤慨,有许多言论谴责该邻居。之后事态升级,网友们“人肉”搜索该邻居,公开此人及其家人身份证号、车牌号。而后,又有网友自发组织去这位邻居家抗议,并在此人门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 ———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苗思露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摘要:近年来,网络传播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模式之一,被关注与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传播模式下的社会群体与网络传播中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相关的情感、道德观、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特点,分析网络传播中群体的特殊性,以提升社会对网络传播中群体心理特殊性的认识,更加理智和客观地对待网络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殊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3)01—0129—04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苗思露(1985—),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职员。 2013年3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3第32卷第1期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2No.1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六度传播WAP 一、前言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时,同样会面对因各种消极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非意愿后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若要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利用现有的理论,探讨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便于以后对网络信息传播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有效的防对措施。 二、六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本文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下面介绍这几个模式。 1、以网络传播基本网络传播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 此种模式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2、以互联网传输速率区别的网络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

浅析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保护

浅析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的侵犯和保护 当下,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无处不在,大到国家安全,小到 个人情感,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个人隐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泄露而对个人产生的负面影响。 所谓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而网络隐私包括个人信息、个人通讯内容、QQ号码、邮件等的密码、IP地址、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等在内的一切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只要上网,这些个人隐私就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个人隐私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008年香港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此以后,可以说网络上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一个“××门”被爆出来:短信门、烧钱点烟门、兽兽门、海运门、护士门、激吻门、日记门……信息化时代,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时可能出卖它们的主人。个人隐私在信息社会和发达的通讯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 2010年,“3Q 大战”再度引发网络安全争议, 事件以“隐私保护”为导火索引爆。360推出一款名为“360 隐私保护器”的个人隐私保护

工具, 针对的就是腾讯旗下即时通信软件有偷窥用户隐私的可能,并称“能将那些窥视用户隐私的行为实时曝光。”于是, 在双方一系列戏剧性的争执之后, 引发了广大用户对自己电脑里的隐私文件是否安全、是否存在不经意间外泄的关注。 如果说“3Q大战”是引发社会关于网络传播中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被侵与保护大讨论的前奏,那么2010年底到2011年初百度文库所引起的全民讨伐则成为隐私问题的“延伸段”。有人将百度文库形容为个人信息的“批发市场”, 而出现大量泄露各地用户信息的文档, 全国各地老板、大小业主的手机号、家庭地址等隐私, 这又让受众不得不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隐私安全而再度焦虑惶恐。 上世纪90 年代时, 一句名言曾风行一时, 即“在互联网上, 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而今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得不说, 如果网络隐私不被保护, 甚至有人会知道“你是一只有着什么喜好的狗”。 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揭露和监督的作用,但同时,网络又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当我们在为“日记门”主角韩峰的落马欢呼时,有没有人去想韩峰的个人隐私权又由谁来保护。进入网络时代,大量个人隐私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被获取、传播和利用,可以说每一个“××门”的背后,是狂欢的旁观者和被侮辱被损害的当事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备,还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松柏劲

浅析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松柏劲 发表时间:2017-12-29T21:33:20.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松柏劲 [导读]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河南电视台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 摘要:媒体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这增加了媒体单位之间的竞争力,只有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新闻基础上发掘出亮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报道新闻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网络新闻编辑应提高自身的能力,报道原创新闻,这也是在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做好新闻的发掘工作,做好跟踪采访以及信息加工工作,使报道的新闻更具原创性。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编辑;影响 1 使新闻传播范围呈现扩大化 新闻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事实的时效性以及其引导的事实能够受到社会各界不同人群的广泛关注。新闻机构对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越快,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事实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价值也就越大。相反,新闻事实的报道速度慢,其关注度就会大大降低,价值也将随之变小。然而,从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受到地域差异、新闻传媒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因素的影响,使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比如:同一条新闻在事发后第一时间放在事发当地进行报道,其新闻价值势必会强,相反,将这则新闻事实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其影响力的大小将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差异证明了时空的变迁会对新闻事实的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网络传播的日益盛行,使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首先,在时间上,网络传播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新闻发布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在同一个新闻网站中可以实现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在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的组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打破了时间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其次,在空间上,网络传播使新闻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全覆盖,将个人的新闻需求与全世界的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个人与外界信息的快速交流,解决了传统新闻所面临的区域界线,将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展现在人们眼前,使新闻传播的范围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2 使新闻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 在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之后,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的在传播领域霸占到了一方领地,让新闻传播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在浏览新闻时,便可以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此外,网络传播使在同一页面上的同一条新闻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即便是对于那些单一用文字进行表述的新闻信息,也可以采用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大限度的展现新闻媒介的传播魅力。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人士兴趣、爱好以及信息需求等各方面的不同需求,而且为新闻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3 使新闻传播内容呈现海量化 “足不出户,便知世界”早已成了网络传播有力的宣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计算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广阔的信息空间,其海量化的信息容载量已经令传统新闻媒体望尘莫及,其信息几乎囊括了各种目标群体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新闻传播依靠网络的链接技术,使读者在点击之间,便可根据个人喜好,全面、准确而系统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此外,由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具有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实现了读者自由编辑,自主选择话题,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发布的垄断,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使网络信息变得纷繁复杂且真伪难辨,一些涉及侵犯当事人隐私和故意造谣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各种不雅照、秘闻的传出,人肉搜索焦点人物隐私等,这些新闻消息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而且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阻碍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健发展。这就对新闻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编辑在面对海量化的信息时,应当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始终将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放在第一位,恪守伦理道德,能够明辨信息的真伪,学会去伪存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大众负责。 4 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上逐步的多元化,趣味性、深度化、实用性、独特性的特点逐步的展现,甚至在新闻传播的文字上逐步的加入美文、娱乐化等元素的运用。新闻传播不再是以往刻板内容的展现,内容和形式都逐步的提升了受众认可度,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视觉效果和内容可读性更强,吸引力更高,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转发率更高。新闻传播中需要借助不同元素的加入让新闻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产生更多的认可和共鸣,从而促使新闻传播扩展其广度,提升新闻内容的知名度,建立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品牌。对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内容要进行不断深度、独特性的优化,从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上需要加深功夫,从而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赢得一席之地,避免同质化内容或者片面化缺乏生动、呆板内容让受众产生疲劳感,甚至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吸引眼球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 5 结语 网络新闻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从互联网中获取新闻的习惯,这促进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网络新闻的价值与编辑的能力有着较大的关系,网络编辑一定要发掘出更多的获取新闻的途径,寻找更多的新闻亮点,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新闻编辑要保证新闻的多样化,采用投其所好的原则,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多样化的需求。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多个角度发掘新闻,形成具有特色的网络风格,从而促进网络新闻行业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玉琴.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3(12). [2]裴永刚.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J].编辑之友,2013(5). [3]李硕.试析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3(18). [4]葛明驹,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4(4).

网络传播案例分析

网络传播案例分析 一【案情简介】王菲与天涯网名誉权、隐私权纠纷案 王菲与死者姜岩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06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自己居所的24层楼高处跳楼自杀。姜岩生前在网络上注册了博客,在自杀前2个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但一直没有中断博客的写作并以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姜岩的日记显示出了丈夫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姜岩在第一次自杀前将自己博客的密码告诉一名网友,并委托该网友在12小时后打开博客。在姜岩第二次自杀死亡后,姜岩的网友将博客密码告诉了姜岩的姐姐姜红,姜红将姜岩的博客打开。 姜岩的博客日记被一名网民阅读后转发在天涯网中,后又不断被不同网民转发至其他网站上。2008年1月10日,天涯网上刊出《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贴帖,该帖讲述了姜岩死亡事件的发展经过。王菲认为该帖中如下言辞构成了诽谤:“王菲正与死者的亲人争夺死者遗产”、“是王菲全家把她逼死的,东方恩纳一直住姜岩婆婆家……当时,王菲的父亲和王菲打完电话,她就跳了”。王菲认为网民的如下回复帖子构成了侮辱:“姜岩还被那畜生一家这样刺激过!”,“这种家庭别在找事显眼了,找个洞自己了了吧”、“看那两个鸟男女能否还好下去”、“妈的,跟这种人住的近简直是侮辱了这片土地……从这里滚出去!”;“他们配不上‘人’这个词吧”;“这男的一家都是人渣”;“强烈建议人肉搜索出王菲!王蕾!和他那老王八爹”等。而后王菲对相关网站的帖子进行了保全,花费公证费2050元,也因此事丢掉了工作。天涯网则于2008年3 月15日(王菲起诉前)已及时将《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及相关回复帖子删除。 但王菲诉称:天涯网中出现的《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捏造事实,对我进行诽谤。其行为给我和家人的生活、工作、名誉造成极为恶劣而严重的影响,因此请求判令天涯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删除天涯网上有关侵权信息,并在天涯网为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赔偿工资损失4万元,承担公证费用2050元的三分之一。 天涯公司辩称:我公司天涯网上的信息全部是由上网用户发布,并非我公司发布,我公司不应成为本案被告。我公司在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了天涯网上《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及相关回复,已经履行了监管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不应承担侵权法律责任。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的规定,网站发现有侵权内容存在后及时删除的,不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网站应对注册用户提示网站上发布信息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天涯网在用户发帖或回复时都有相应的字体提示以及用户在注册时应当阅读并同意的《天涯社区基本法》及其它相关社区规则。因用户言论导致的侵权责任,应由其自己承担责任,我公司尽到了法定义务,不应承担任何侵权责任。因此不同意王菲的诉讼请求。

浅析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

浅析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回顾和网络传播的特点,浅析网络传播这种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社会功能及其负面影响。关键字:网络传播;社会功能;负面影响 序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而且影响着我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强大的社会功能,迅速渗透到世 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 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具有促进网络经济 功能、网络监督功能、传播网络文化的功能、网络娱乐的功能。 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假新闻假信息传播、 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负面影响。目录:一、网络传播作为大众传播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 二、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是引发功能扩展的原因。 三、通过网络传播现象分析网络传播新的社会功能。 (一)、促进网络经济功能。 (二)、网络监督功能。

(三)、传播网络文化功能。 (四)、网络娱乐功能。 四、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五、对网络传播功能的正确引导 结论:网络传播功能的未来趋势 由此,笔者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考察分析后看到:网络传 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传播 的社会功能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网络传媒如何倡导积极的网络文 化、网络经济、网络娱乐,发挥网络传播积极的社会功能,承担 起正面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消除负面影响,保证信息传播的有 益性和有效性,是网络媒体必须时时思考的问题。

正文: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是一种高效灵活、方便的传播方式;具有超文本、大容量、开放性的传播内容;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网络传播正以强大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网络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种,具有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特点,但网络传播因其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使它的功能更加扩展,深入社会,贴近社会公众,突出受众的个性化。但是,网络媒体的优势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服务,而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造成功能失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强调网络传播积极的社会功能,消除负面影响,保证信息传播的有益性和有效性,是网络媒体必须时时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的现象对网络传播社会功能及功能失调进行分析。 一、网络传播作为大众传播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首先是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看出的,他从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的构架出发,把传播纳入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之中,从而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的社会功能。他总结出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即:(1)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2)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六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它包括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等等。受众有着相当的自主性。克拉珀在他所著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就说过:“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他所说的“因素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受众自身。当信息抵达受众时,受众会依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信息。个人处理信息的思路、个人的喜好、周围环境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群体的压力,都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媒介在概括和扩展自身功能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有如下特点:(1)数量多,分布广。现代社会的媒介都具有普及性的特征,同时又各具特色,其受众群交叉纵横,分布广泛。(2)匿名、流动性强。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转瞬即逝”的,传播者无法知晓每一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受众并未被束缚于传播中。(3)对媒介的依赖性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是受众观看这个世界的主要窗口,虽然受众会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再组织,但如果失去这个来源,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1996年,美国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B·R·贝雷尔森以此为背景调查了读者看报的动机,发现了人们众多的读报原凶,其中有~点就是:读报是一种习惯,不读报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演进,受众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受众概念。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构成、参与传播的方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在网络媒体不长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决定网络命运的最终力量是受众,而不单是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因此,以受众为轴心来分析网络传播的过程是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大众与分众 尼葛洛庞帝关于推拉比特的论述体现了传媒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什么。尼葛洛庞帝举了一些“窄播”的例子——向某些特定的兴趣团体提供媒介服务,如推销信息给汽车玩家、阿尔卑斯山滑雪迷或葡萄酒瘾君子等,他甚至想到要为失眠者办一份杂志。“窄播”显然是媒介发展的一个方向,像汽车杂志、滑雪杂志、服装杂志等这类面向特定接受者的杂志已是当今传媒界的重要景观,它体现了媒介从大众向分众方向发展的新的运作策略。 一、大众传播与“推”技术 想方设法把自己制作的信息推销给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一贯思路。大众传媒还有一个一贯愿望,就是能把所有的受众都纳入自己的传播体系,但受众的多层次异质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所以传媒都会从媒介自身而不是从受众出发构造自身的信息网络,把“推”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针对受众的最基本特点来精心重组信息,提高信息的吸引力,想方设法说服受众。 例如运用各种说服技巧说服受众。在大众传播发展初期,运用大众媒体的威力以及受众对大众媒体的恐惧和崇拜感直接说服受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主体性的觉醒,在说服理论中有一些说服技巧,是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为了更好地推销信息而经常运用的。一般认为采用图像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强化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并可以把人们因图像引起的正面情感反应转移到信息的其他方面。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幅的照片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电视图像的冲击力也是电视传媒工作者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另一种是诉诸幽默。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是重复。在广告中,常常会把一个品牌名重复数遍,以此使信息进入受众的潜意识,让受众无意中记住信息,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但这种方式不顾受众的感受,有强制传播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再如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