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认识厘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认识厘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认识厘米 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课件动画演示:古时候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并介绍:两手臂之间的距离一庹(tuǒ)、两手指之间的距离一拃(zhǎ)、一步等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设疑激趣

(1)小组合作,用拃来测量课桌的长。

(2)全班汇报测量的结果。

(3)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师:我们都是用“拃”来量的,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引发学生思考,再让学生交流。

归纳: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自主学习,建构新知

1.认识尺

(1)学生观察尺子。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尺子,组织学生观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尺子。

课件出示直尺图,学生拿着自己的尺子交流,课件上配合学生的交流展示尺子上的刻度。

2.认识厘米

课件演示:尺子上从0到1表示1厘米。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

小结: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板书课题)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学生感知1厘米有多长,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并用小手比划1厘米,同桌互相指着尺子说出任意的1厘米。

(2)闭着眼睛想象1厘米的长度。

(3)举例说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课件演示:1厘米的实物长度,如食指的宽、田字格的边长、图钉的长度等。

三、探索方法,度量物体

1.学习测量方法

(1)自学教材第3页例3。

(2)交流测量方法。

(3)小结(课件呈现):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2.方法运用

(1)学生自主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度。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价。

四、反馈测评,巩固新知

基础练习

第4页的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为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拓展练习

1.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2.如果有一把断尺,怎样用它来进行测量呢?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认识了刻度尺,初步掌握了用整厘米数测量物体的方法,并会认读刻度尺。但是,由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对课堂上的一些语言表达还有点生疏,因此,学生操作的时候比较清楚、心里也明白,就是在说的时候口不达意,今后要引导学生多说。

作业2: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练习题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练习题(1)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我会填 (1)________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2)厘米可以用()表示。 (3)我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暂没用过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2()。 二、看一看,填一填。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铅笔( )厘米 橡皮( )厘米 回形针( )厘米 5. 图钉()厘米铅笔()厘米 三、算一算。 13厘米-9 厘米=()厘米20厘米+9 厘米=()厘米 38厘米-7 厘米=()厘米8厘米+7 厘米=()厘米

四、我的眼力最棒。(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五、辨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尺子上,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2.尺子上,刻度线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3.尺子上,只有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补充练习: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一) 2+17= 2+18= 3+3= 3+4= 3+5= 19-10= 18-1= 18-2= 18-3= 18-4= 3+16= 3+17= 4+4= 4+5= 4+6= 13-5= 13-6= 13-7= 13-8= 13-9= 4+7= 4+8= 4+9= 4+10= 4+11= 13-10= 12-1= 12-2= 12-4= 12-5= 4+12= 4+13= 4+14= 4+15= 4+16= 11-1= 11-2= 11-3= 11-4= 11-5= 7+5= 14-6= 15-7= 6+7= 8+9= 3+8= 11-7= 13-6= 14-7= 6+9=

小学数学1 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在画圆的过程中,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以及直径与半径都的关系,体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运用圆规熟练准确的画圆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说一说游戏规则是怎样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套圈游戏的规则。请同学们看一看在套圈游戏中常用的三种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公平?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特征。板书:圆的认识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思考,初步体会圆的特征。 1、(ppt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如果你是这5位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选择站哪个位置?(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ppt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ppt出示第三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圆上任意一点到圆的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二)画圆 1、如果现在老师要求你画一个圆,你能自己马上想到办法画一个圆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手画圆法、系绳画圆法、圆规画圆法、实物画圆法、) 3、思考: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我们通常用圆规画圆。请大家想一想以上 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三)、认一认,想一想 圆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1、教师示范画圆,边画边讲概念。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要素名称,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ppt 3、探索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半径和直径。 并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画一画,想一想。 圆的大小和位置与什么有关?根据要求画一画。 1、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圆。 2、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3、交流: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得出: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 的大小和半径有关(即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课桌有多长》 执教:周蓉蓉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初步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的物体,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 1.故事引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师:那我要先考考大家,昨天的学习中,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么来进行测量的?人们都是运用身上的手掌、手指、脚掌等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长度。 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长度三拃,就让徒弟去做了,徒弟认认真真地也用自己的手量出三拃做好了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三拃呀,怎么会太小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徒弟的手比师父的小。 师:标准不统一可真麻烦,如果有什么就好了。 生:尺! 师:对呀,“尺”这个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和交流带了很多的方便。 二、观察直尺 1.认识各种尺 师:你见到过哪些尺呢? 生:三角尺。 生:直尺。 生:米尺。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尺。(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米尺、三角尺、学生尺)这些尺在生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2.找出共同点。 师: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直尺,虽然你们的直尺穿着不一样的花衣服,可是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同桌比一比,找找你们直尺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数字。 师:我们把这些数字取名为刻度。 师:你们尺上的数从几到几? 生:0到15。 生:0到18。

生:0到20。 师:看来每把尺上的数字都是从0开始,这里的0是什么意思? 生:小竖线。 师: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竖线也叫刻度线,对齐0的这条刻度线就是0刻度线,用手指指你直尺上的0刻度线。板书:0刻度线。 师:在我们的直尺上都有这样的字母——cm,知道这里的“cm”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cm)。 三、认识1厘米 1.看看1厘米。 师:看到屏幕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闪烁1厘米)小朋友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1厘米吗? 生在尺上指出1厘米。 师:直尺上除了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是1厘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厘米? 生:刻度1到刻度2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生:刻度2到刻度3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生:刻度4到刻度5这一大格也是1厘米。 师:要是直尺无限制地延伸下去,说得完吗?简单一点怎么说? 生: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超级厉害!板书:1大格 1厘米 2.比画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画比画。每一小段的长度正好都是1厘米,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保持不动,再轻轻抽出小棒,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仔细观察,1厘米怎么样? 生:很短!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3.想像1厘米 师:记住1厘米的长度了吗?好,松开手,闭上眼睛,你脑子里出现1厘米长的线段了吗?睁开眼睛,再次用两个手指比画你想到的1厘米的长度,然后跟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看你比画地准不准。如果不准赶快进行调整。 4.寻找“1厘米” 师:其实我们周围有不少物体的长度跟1厘米是差不多的,对照头脑中的1厘米,你想到了哪个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生:大头钉钉子的长度。 生:铅笔露出的笔芯长度。(课件出示大头钉钉子长1厘米,食指的宽度1厘米)四、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2厘米呢?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

人教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借助实物直观感知1厘米。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 米确实很短。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圆的认识-优质教案

第5单元圆 第1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 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三、合作探究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1认识厘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三是让学生从“直的、可测量”的角度感知和认识线段;四是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策略: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4、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课时分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 认识厘米教案

1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3)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图钉、订书钉。 学生准备:刻度尺、图钉、纸条、铅笔。

一、情景引入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提示: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2)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明确:①不准确,大人和小孩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②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小孩,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3)收集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①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②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准备。

最新新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精编版

2020年新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精编版

新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精品教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 1、教具:课件 2、学具: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图钉、直尺、小棒3根(1厘米、5厘米和8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正方体(1 立方厘米)问:这是什么?(正方体)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个正方体作单位来测量数学练习本的宽呢?(可以) 师:如果老师就给你一个小正方体,让你想测量出数学练习本的宽,你觉得应该怎样测量?(一次接一次测量的方法)测量时还应注意什么?(注意小正方体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赶快测量一下吧! 学生独立测量,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谁愿意起来说一说你测量的结果?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有什么感觉?如果老师让你用小正方体去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方便吗?那怎么办呢?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尺子。 师:同学们,你们有尺子吗?(有)好,拿出来。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尺子上有什么?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课件出示:尺子、铅笔、橡皮。(尺子无刻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_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情感目标: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创 设 情 景 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介绍认识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探 究 体 验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1、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2、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doc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学会画线段。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 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2认识厘米教案

2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

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 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同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测量时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步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以前的教材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米、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更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时,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对直尺和厘米的认识。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 1、采用“故事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熟悉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没有如教材呈现的情景那样用各种物品进行测量,但此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 2、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动脑,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课书第三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六年级数学上册5圆1圆的认识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5圆: 5 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的基础上学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的认识等知识,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研究曲线图形时,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通过对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习。主题图呈现了自然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为学习提供了生活素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再让学生通过剪、折、画、量等活动认识圆。而在教学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都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化曲为直”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得出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圆的认识以及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本单元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圆的特征。但是在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跟前面用到的方法有显著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由此,教学将从对直线图形的研究过渡到对曲线图形的研究,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与挑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适当加以指导和启发。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力。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拼一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求圆的周长,“绕一圈量”“放在直尺上滚”时,教师在对“绕”“滚”的方法进行指导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讨论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些方法都是将一个未曾学过的曲线图形的长度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线段的长度,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将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再让学生交流“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后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对比圆与长方形,发现形变的过程中面积不变,再通过寻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等积变换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新人教2上数学】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韩腾飞吴桂芳郑州市郑东新区杨桥中心小学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学段目标:理解常见的量。 2.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认识厘米是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手指的宽度,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跟这根手指的宽度是差不多的,以此来巩固他们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在让学生实际测量纸条以及其他物体的长度时,虽然我强调了测量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从0、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但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对准,量得不准确,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学习目标 (一)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CS) (二)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CS) (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CS) 四、评价任务 (一)能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DO1) (二)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DO2) (三)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DO3) 五、资源与建议 (一)对教材的简单分析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设计学习过程是,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新课的引入顾及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诱使学生的思维在新旧知识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学会不仅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整个学习过程力求在老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中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发现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3.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1)学生:本班44名学生,按学生的学业质量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都是10名,第四组14名。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检验目标达成度。 (2)座位:将第三组和第四组待优生的14名学生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优生排成同位,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长方体实物两个,其中一个是两面是正方形的。 (4)学生准备:自带尺子。 (5)学习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有效保障学生自主、合作的经历学习过程;有效实施对不同学生的分层指导。 4.学习流程: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训练深化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5.学习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孙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 交流测量的结果。 4. 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 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

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 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 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用直尺量物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量认识厘米,用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 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 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