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湿热病案

温热湿热病案
温热湿热病案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

1、温热类温病病案:

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

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芦根清热生津。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

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上方进6剂后,口苦,舌苔黄厚腻皆好转,再服10剂而愈。

分析:此案缠绵不愈两年,病机属湿热内盛,湿热之邪挟胆气而循经上蒸,故见口苦,舌苔黄厚腻之症。李杲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淡竹叶、茵陈、猪苓、块滑石、甘草淡渗利湿;配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湿;连翘、知母意在清热;芦根气薄味淡力弱,清热而不伤正,重用芦根清热生津,淡渗利湿。芳香之品可调畅气机,淡渗之品可利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退,既可使阳气不受过分清热的损伤,也有利于缩短缠绵难愈的病程。若一味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品,苦寒化燥伤阴,阴愈伤则湿热更难清除。

学习体会

现代温病的概念应当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按照传统的中医命病名法,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温疟、温疫等10余种。但若按其病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类。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于温热性质温病,湿温、伏暑多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者。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从临床角度

看,诊治温病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是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赵绍琴《温病纵横》中明确地将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型,提出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论述其证治。在温热病证治中,分为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和血分证治;对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治,中焦湿热证治和下焦湿热证治。这样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三焦辨证则从纵的方面概括了湿热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用药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兹简介如下: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多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归太阴,而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湿热之邪困阻肌表,营卫失和,故周身困重酸楚;湿热之邪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若湿热之邪壅遏肺气,肺失宣降之常,则胸闷、咳嗽、喘息。舌苔滑润,脉象濡软,为湿邪犯人之明征。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等方加减选用。俾肺宣湿开,而热随湿去。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则气机升降失司。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脾主湿,以升为主。若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中阻,可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脉濡而软。湿热阻滞中焦,治宜和中化湿为主,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连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开而热去,虽有热邪,亦不可过投寒凉。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证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解,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辛以开郁。俟湿郁开,再议清热,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

(推荐)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 一、什么是湿热体质? 湿热质的问题是肝胆脾胃功能相对失调,尤其是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好,通常表现为皮肤不干净,不清爽,黏糊糊,爱长痘,脾气急。 二、湿热体质很有可能存在这些亚健康表现 1.脸部比较难清洁干净,发黄、发暗,有油腻感。 2.身体出汗后自觉粘腻,体热不容易发散出去。 3.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重。 4.容易生痤疮,红肿疼痛较明显。 5.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 6.刷牙容易磨伤牙龈出血。 7.大便燥结或者粘滞不爽。小便深黄色,有灼热感。 8.容易紧张、压抑、焦虑、发怒。 三、湿热体质可能导致的疾病 1.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痤疮等。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脚 癣等。 2.筋骨肌肉疲劳 3.肠胃疾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4.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5.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 四、现代人的湿热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抽烟、喝酒、熬夜则伤肝,进而伤脾胃,从而易促生湿热体质。 2.长期的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宵夜等会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的紊乱。易促生湿热体质。 3.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伤肝胆,导致体内湿热无法疏泄,如果再借酒消愁,易生湿热体质。 4.滋补过度,或本来就已经有内热的倾向,又再进补,易生湿热体质;湿热的人不要大补。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比其它的人更容易促生湿热体质。 五、知味体质养生 知味养生有针对湿热体质的养生方,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方便、安全、长效地调理湿热体质,从体质根本上“纠偏”,预防疾病发生。 知味养生的马齿苋荷叶清化粉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配方,全部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以现代工艺加工成方便食用的产品,专为湿热体质人群度身定制。可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只要坚持食用,效果非常显著,很受消费者喜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马齿苋荷叶配方粉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配方】:马齿苋,荷叶,赤小豆,茯苓,薏苡仁,荞麦,白扁豆 【配方出处】: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

病例分型标准及方法

病例分型标准及方法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病例分型标准及方法 一、疾病分型 A型、B型、C型、D型 二、病例分型标准 1.病例分型基本标准 2.“四型三线”分型法

一般处理紧急处理不需处理需要抢救 (A)(B)(C)(D) 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紧急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 三、一般还可依据下列条件进行简单的分型 (1)年龄〉70岁,或新生儿大多为CD型病列; (2)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均为CD型病例; (3)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急重症的均为CD型病列; (4)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 (5)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天者为CD型病例; (6)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着为CD型病例; (7)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8)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 (9)会诊情况:院级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 (10)护理等级:一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CD型病例; (11)有三个以上诊断多位CD型病例; (12)接受输血的为CD型病例;

(13)凡具备以上12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均划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四、具体病例分型方法 (1)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 (2)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急程度,入院时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住院处置措施,是否抢救或监护而进一步分型; (3)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情况变化,则应检查是否诊疗处置不当所致,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 (4)不同等级的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的基础上,可根据各自诊疗技术水平制定不同级别的急诊和手术等级标准,以利于A、B、C型病例的诊治。D型病例的评价标准则必须有反映病情危重的相关指标; (5)病例初步分型由主管医师以及上级医师在病人出院时在首页上做出标记。病例归档后由科室负责质量管理的人员和病案管理人员根据首页资料对分型病例进行复核。 (6)个医院根据本医院情况制定出各型病例的质量费用控制标准,建议以各医院各型病例的三年均值为宜,并公布全院个科室的指标,将超标率作为医疗质量检查的一项内容。 (7)病案管理部门每月将各型病例统计归类报表,内容包括各型病例总数、百分率、CD型病例率(大型医院>7000人的CD型病例发生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方法 生活当中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所以它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上下9个体质,每种体质带来的症状都是不同的,有的体质是虚弱型体质,有的体质属于阳虚型体质,还有的体质属于湿热和痰湿体质,其实生活当中这两种体质的症状有点相似所带来的明显,而且症状都差不多的,对于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又该如何进行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湿热体质的调养与饮食 体质概述 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有些相似,都是体内水液代谢出现障碍,造成水湿内停。不同的是,湿热体质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而成为火邪。 调养法则 清化湿热,分消走泄。

体内产生过多的热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这种热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反而煎熬着体内的水液,使之变得更加黏稠,滞留在身体各部,阻塞气血的循环,妨碍脏腑的工作。 所谓“清化”就是指把多余的、不和谐的热量去除,靠脾把体内留滞的湿分成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别处置。由此可见,脾的功能还是不能忽视,调养仍需以健脾为基础。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者均是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常心烦易怒。这都是体内内热作怪。热邪伤阴,会进一步加剧过多火邪的产生,成为恶性循环。 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情绪过激耗血伤阴,或助火生热,从而会加重湿热体质中热邪的偏颇,故应注意心理的自我调适。 中国自古重视修身养性,道家和儒家的一些文化典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当注意汲取,以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出现不良情绪时,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节制、疏泄、转移等不同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得到化解或释放,达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素质。

起居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以体内蕴热,容易上火为特征,起居上应注意养阴除湿,通泻蕴热之气。长期熬夜或着疲劳紧张伤阴最甚,容易加重湿热状态,进而向阴虚火旺的状态发展。因此,湿热体质应当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早晚睡前静心调神,居住室内清爽通风,勤换衣被、勤洗澡。 以上的文章当中不了解到了湿热体质的饮食调理,首先在这要提醒各位朋友们,对于这个体质的患者,首先我可以通过个人的身体调理,来达到最主要这里的目的,湿热体质的患者多数跟身体当中湿气太重,加上虚火太旺盛有着极大的关系,保持好,好的休息规律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病历分型标准

附件六: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及分型标准    1.分型概念  病例分型概念起源于美国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计算机病情指数(CSI),弥补了DRGS未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的不足,建立了按诊断分类、按病情分级的病例组合分类模式。  病例分型的总体思路应是:以顾客入院时诊断为标准分类、病情的轻重程度为标准分级进行综合分型。深圳市卫生局对病例分型标准具体规定为:  A型: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顾客。  B型: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  C型: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  D型:病情危重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需做紧急处理的疑难危重病例。  2.分类方法  为了简化临床病例分型的复杂程度,可先采用疾病分类方法初步进行AB型和CD型分类。  根据卫生部2002年颁布《住院病历首页》规范,可采用首页分类法。从首页中提取10项指标作为初步分型标准:  ⑴ 年龄:新生儿、>70岁均为CD型病例; ⑵ 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

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合并并发症、诊断不明等均为CD型病例;  ⑶ 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急的均为CD型病例;  ⑷ 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入出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  ⑸ 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天者为CD型病例;  ⑹ 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为CD型病例;  ⑺ 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⑻ 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⑼ 会诊情况:院际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  ⑽ 护理等级:I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CD型病例。  根据首页分类法,以一项定型的方式作出初步鉴定。凡具备以上10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3.分型方法  ⑴ 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  ⑵ 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入院时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住院处置措施,是否抢救或监护而进一步分型;  ⑶ 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情况变化,则应检查是否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  ⑷ 不同等级的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各自

看待湿热体质症状调养

湿热体质 什么是湿热体质?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湿热体质者常见面垢,有不清洁的感觉。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皮肤容易生以脓包为主的痤疮,红肿疼痛较为明显。经常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大。大便燥结或者黏滞不爽,这一点有点像痰湿体质,但湿热体质的大便

异味大、臭秽难闻。小便经常呈深黄色,异味也大。湿热体质的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大,经常骚痒。舌红苔黄。 一般湿热体质越明显,性情越急躁易怒,很少见到平和温厚的。有一个病人,是典型的湿热体质,每次排队做治疗,别人都会安安静静坐那儿看报纸,不急不躁的,他排队时间久了,就会有意见,不满之情溢于言表,给人感觉比较躁。也常见到容易紧、压抑、焦虑。王琦教授谈湿热体质的中医调养 湿热体质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属于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 长痘派(湿热体质) 我们需要知道的8个问题 1.你为什么会长青春痘? 2.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3.怎样判断你的身体是湿热体质? 4.什么是“湿”?什么是“热”? 5.是什么把你变成湿热体质? 6.湿热体质容易得什么疾病? 7.如何改变你的湿热体质? 8.一年四季,哪一季是你避开湿热体质的最佳时机? 从湿热到“青春痘”的转变 现实问题:一日在麦当劳排队,忽然看见旁边队伍里一位高挑身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湿热体质、虚火

阴虚包括肾阴虚,阴虚有好多种,肾阴虚只是阴虚的一个方面,还可以有肺阴虚,肝阴虚,肝肾阴虚等,虽然阴虚的种类很多,但是阴虚症状有相同点的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2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阴虚在一定程度后可以出现虚火旺盛的,可以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燥,便结,等等当然仍然有肾阴虚的症状的.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症状表现了.在治疗上,如果即使有虚热表现但不重的话仍可就只以补阴即可,待阴分足,则虚热自然消失.所以二者又是联系密切的. 现在仍然口干可能还是与阴虚有关,建议可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其实任何一种病状,不一定就只有一种证型,你现在口中干,我认为还可配合吃几天小柴胡看看. 问题分析:有可能是的,肾阴虚导致性欲较强,建议服用滋阴降火的中成药调理,如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治疗看看。平时饮食要清淡不油腻,忌食辛辣。 意见建议:肾阴虚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补肾药物则有阿胶黄精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病例分型管理基本概念

附件2 病例分型管理基本概念、定义、公式说明 一、基本概念 病例分型基本概念的形成,是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需要,并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起来的。 1.病例 是指已经或正在接受医疗服务的病人和疾病实例,是病人和疾病统计计数的最小单元。 2.病种 按国家统编临床医学教科书所采用的疾病诊断名称,并与国际疾病分类(ICD—9或ICD—10)相对应的疾病名称。病种质量管理所指病种是对病例单元第一诊断疾病所做的归类。 3.病例分型 病例分型是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应基本医疗行为特征,将病例划分为单纯普通型、单纯急症型、复杂疑难型、复杂危重型。 4.病例分型管理 病例分型管理,是根据住院病例病情演变和相关医疗处置方式的特征,对病例分组分类,以利实行诊疗行为、病例质量费用提示性全程引导、实时控制。是病例医疗技术、质量效率及成本效益的综合管理方法。 病例分型管理结构符合近年来提出的医疗质量新概念:以病例为确认医院服务质量的基本单元;以病情作为病例分型的基本特征,将医疗服务质量诸特性包罗在质量判定范围之内,把非质量因素排除在质量判定范围之外,采用数据化方法,综合判定病例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经费消耗。 5.医疗质量新概念 医疗质量新概念是医疗技术、管理方法及其经济效益概念的综合体现。 传统的医疗质量概念只能形成分解性的医疗质量指标,而未能形成个案病例的综合质量概念即个案医疗质量概念;而且以治愈率、病死率等疾病转归为质量指标很容易混淆医疗质量范围与非质量范围的界限。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医疗质量新概念:①以病例为确认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单元; ②按病例单元将医疗服务质量诸特性包罗在质量判定范围之内;③医疗服务质量特性基本达

温病湿热证

温病湿热证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外邪入里,里湿为合”。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温病湿热证的传变 湿热之邪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疾病虽不尽相同,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病机传变则不外“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的范围。温病湿热证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直入中道,内外相引,发为

湿热体质的表现

湿热体质的表现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2、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3、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4、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5、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8、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9、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11、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石淋、热淋等病。 12、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13、湿热体质容易生病。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黄疸。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湿热体质形成的原因: 1、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2、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促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 3、肝炎病毒携带:肝胆是薄弱环节,肝胆疏泄不好,很多发现肝经胆腑等的症状。 4、先天禀赋。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海南。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6、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这种人外形不好看:牙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长期带下色黄,下体异味很大,白带多黄。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注定你的外形不好看:烟熏火燎的面容,说话像唐老鸭一样,口唇乌,一开口,牙齿是黑的,舌苔黄腻;满嘴的口气,甚至身上的味道也很大。 湿热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长期居住潮湿的地方,或者温度高湿度又高的气候里,都容易变成湿热体质。而喜欢吃甜食和肥腻,或长期饮酒的人也多数都是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调养原则为燥湿清热,饮食清淡。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嗜烟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宜食用清利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必须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运动上,适合做高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最好选择凉爽时锻炼。自行按摩合谷、风池、中脘、阴陵泉、大椎。 截断滋生湿热的源头,不要再生湿热了,清热利湿,就是保证二便畅通,大便不要不利,不要粘滞,小便颜色淡一些,不要老是那么黄黄的,一看到小便黄就要喝水。

病例组合的统计分类

病例组合的统计分类 ——医疗卫生管理的一项基础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710032) 张音徐勇勇 提要目的:论证病例组合的统计分类是医疗卫生管理的一项基础研究。方法:从病例组合的定义、应用范围、历史回顾到具体的统计方法,论述进行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结果:4万病例的AID分类预实验,形成了132个病例组合。结论:病例组合研究必要且可行。 关键词病例组合医疗卫生管理统计分类算法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1.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的医疗质量指标是在20世纪初由Ponton和M aceachern研究并建立起来的,诸如:占床率、平均住院天数、治愈好转率、死亡率等,他们主张将这些指标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加以比较〔1〕。尽管一般都认为这些指标在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仍然有效,但是问题在于:作为各医疗机构的平均指标是随着其为之服务的对象——病人构成不同而变化的,所以直接用平均指标衡量医疗质量和效率,而不考虑病种构成的不同,评价就缺乏可比性。近年来,国内,军内普遍提倡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如国家卫生部的100余个单病种〔2〕,总后卫生部的65个单病种,虽然考虑到目标群可比性的问题,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①现行的单病种质控体系对“目标群”的定义多局限于相同的疾病,未考虑同一疾病下,病情等有关因素对医疗质量的影响而导致的不可比性;②病种覆盖面窄,不可能对所有病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不利于对医院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因此,单病种并非很合理的医疗质量的评价单位。

2.公费医疗的费用控制我国医院收治病人具是“保障福利”的性质,作为一种由供方控制医疗费用的公费医疗制度,医疗的消耗主要由医院和医生掌握。因此,对医院和医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避免诸如“人情方”、“大处方”等不合理医疗消费,是控制医疗消耗的主要途径,但现行的体制并没有具体的约束办法。 3.医院经费拨款我国部分现行的经费拨款制度是按伤病员的实际占用床位日进行拨款,这较以前的按照床位数拨款有了明显改进,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只考虑到医疗的“量”,未考虑到医疗的“质”;未能区别各医院由于收治病种不同而出现的实际消耗差别较大的情况,其补偿缺乏公平性,这里所说的“质”,是指病人的诊断分类,病情,以及年龄、身份、费别等社会学特征,它们对资源消耗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 (二)病例组合的定义 上述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医疗的产出没有合理的测量单位所致。因为无论是质量的评价还是费用的控制及补偿,都应基于医疗的产出,即对产出进行质量评价,对产出进行消耗的控制和补偿。病例组合(casem ix)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直接、合理、有效的医疗产出测量单位〔4〕。国际上对病例组合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由美国官方认可的病例组合方案——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RGs)手册中对病例组合模型的含义介绍如下〔5〕:病例组合是指一些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病人各方面特征的归类分组;这些特征包括病人病情、疾病预后、治疗难度、治疗必要性以及医疗资源消耗强度等5个方面。英国国家病例组合办公室(NCMO,the NationalCasem ixOffice)认为所谓病例组合是卫生保健各方面的组合,这样的组合能把病人分成不同的组;能被组合在一起的卫生保健变量很多,但这些变量要与病人所接受的治疗、医疗的需求及医疗的产出高度相关;病例组合要求一组内的病人在两方面具有相似性;临床特征及医疗资源消耗,其代表性病例组合方案为卫生保健资源分类法(HRGs)〔6〕。

什么是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怎么办

湿热证 生活中发现自己口苦口干口臭、小便赤短,大便粘滞,肝胆疾病,青春痘……这些可都与湿热有关系! 湿热证是指湿与热合.熏蒸内外,阻遏气机而表现的证候。症状:口苦咽痛,口干不欲饮,身痛胸闷,小便短赤或不畅,午后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实。 (1)湿热蕴蒸证 症状:寒战身热、骨节烦疼、面目萎黄、汗多白利、胸腹白疹、舌色灰滞,脉濡缓或滑数等。辨证要点:以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肢体酸困为辨证要点。所感湿热较重,其邪内郁于脏腑,外郁于肌表经络。证见身热、汗多热不退、身痛、自利、小便短赤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中成药:甘露消毒丹。 (2)脾胃湿热证 症状:脘腹痞胀隐痛,或按之作痛,纳呆,恶心甚则呕吐,吐出食物味酸苦,黄疽,便溏不爽,或大便干结,其味臭秽,小便短赤,口苦口腻,口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欲进清凉食物,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濡细或弦滑。辨证要点:湿邪阻滞,胃气不降可见恶心、呕吐,如兼热邪,热性炎上,恶心呕吐更为明显,并且吐出物味酸苦,湿热阻滞气机则见便溏不爽,热邪较重时可见大便干结,其味臭秽;湿与热均可导致尿少,小便色赤多属于热,湿热郁结,郁而发黄疸,口苦属热,口腻属湿,二者往往同时出现,提示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药:牛黄清胃丸。 (3)肝胆湿热证 症状:胁肋满闷,或见痞块,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湿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方药:龙胆泻肝丸、茵栀黄注射液。 (4)大肠湿热证 症状: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辨证要点: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治法:清热燥湿,解毒行气。中成药:香连丸、黄连素。 (5)膀胱湿热证症状:尿频、尿急、尿短赤,涩痛、淋漓不畅,或兼有发热、腰痛,或尿血如注,或尿有砂石,或尿浊如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要点: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法:清热利水通淋。方药:分清止淋丸。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如何调理,受到许多医生与患者的密切关注。湿热现象在中医辨证中十分常见,也是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之一。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湿热,湿热体质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请“清适敏”的医学专家给我们讲述一下: “清适敏”的文医生指出,“湿与热”是中医的述语,通常是指身体内部的湿与热。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在现代医学解释为“代谢功能紊乱或脂代谢紊乱”,近年来又有新的理论认识,比如“排毒、抗氧化和自由基”理论。 随着对“湿热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清适敏”的医学专家通过“健脾化湿、分水渗湿”的方法排除“湿热体质”,改善过敏症状。“清适敏”的专家还将营养强化的理念应用于其中,将一些天然的抗氧化剂、抗衰老因子应用在疾病康复中,将“疾病治疗与营养强化”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突破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 另外,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调理,还需注意“调肝温肾”。“肝”主渲泻,“肝气郁结”则面色晦暗、斑毒于形、疮痍滋生。“肾”主水,肾司水液代谢,肾水失调则皮肤粗糙暗沉。 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发生湿热、泡疹、皮炎等过敏现象,我们建议患者日常可以多吃一些消热利湿、健脾理气的食物,如山药、山楂、苦瓜等。但对于长期有过敏现象的患者,宜采用中药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的饮食调养: 一所能吃的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丝瓜,芦笋,水芹,黑木耳,藕,萝卜,西红柿,西瓜,梨,香蕉等,这些都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 二食品调料: 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动物脂肪,海鲜鱼类,生葱,生蒜,辣椒,韭菜,海虾,牛羊狗肉等. 三多饮水,以温开水为好,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用饮料代替,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

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热入于营,舌色必绛。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7.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及与伤寒少阳病治法的区别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9.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明,读者当自得之。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及分型标准

病例分型质量管理及分型标准 1.分型概念 病例分型概念起源于美国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计算机病情指数(CSI),弥补了DRGS未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的不足,建立了按诊断分类、按病情分级的病例组合分类模式。 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张力教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拟医师诊断治疗方法,提出以“三线四型法”对病情分型:A型单纯普通型;B型单纯急症型;C型疑难复杂型;D型疑难危重型。 深圳市卫生局2002年版《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办法》中对病例分型标准具体规定为: A型: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病人。 B型: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 C型: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 D型:病情危重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需做紧急处理的疑难危重病例。 综上,病例分型的总体思路应是:以病人入院时诊断为标准分类、病情的轻重程度为标准分级进行综合分型。 2.分类方法 为了简化临床病例分型的复杂程度,可先采用疾病分类方法初步进行AB型和CD型分类。

根据卫生部2002年颁布《住院病历首页》规范,可采用首页分类法。从首页中提取10项指标作为初步分型标准: ⑴年龄:新生儿、>70岁均为CD型病例; ⑵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合并并发症、诊断不明等均为CD型病例; ⑶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急的均为CD型病例; ⑷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入出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 ⑸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天者为CD型病例; ⑹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为CD型病例; ⑺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⑻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⑼会诊情况:院际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 ⑽护理等级:I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CD型病例。 根据首页分类法,以一项定型的方式作出初步鉴定。凡具备以上10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3.分型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