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_梁广荣

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_梁广荣
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_梁广荣

DOI:10.14002/j.hxya.2012.01.015

第23卷第1期化 学 研 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2年1月CHEMICAL RESEARCH hxyj@henu.edu.cn

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梁广荣1,2,叶庆国1,张宏哲2,王慧欣2

(1.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综述了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讨论了反应性物质热分解和热失控危险性的

评估策略,并以有机过氧化物为例简述了相关评估策略在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反应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O 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11(2012)01-0097-05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rmal risk evaluation of

reactive materials

LIANG Guang-rong1,2,YE Qing-guo1,ZHANG Hong-zhe2,WANG Hui-xin2(1.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42,Shandong,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afety and Control for Chemicals,Qingd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Safety Engineering,

Sinopec,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Abstract:A review is provided of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identi-

fying the thermal risk of reactive materials.The strategies for evaluating the thermal decompo-

sition and thermal runaway risks of reactiv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Moreover,the applications

of relevant strategies in evaluating thermal risk of reactiv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by citing

organic peroxides as examples.

Keywords:reactive material;organic peroxide;thermal risk;evaluation;research progress

反应性物质含有活性基团,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加热、撞击等)易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1].正因为活性基团的存在,使得反应性物质在化工、炼油等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机过氧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反应性物质,广泛用于合成橡胶、炼油助剂等高分子材料的引发剂、交联剂以及油品助燃剂、消烟剂等方面[2].有机过氧化物含有-O-O-键.不论是从分子结构方面考虑,还是从热动力学方面考虑,都是对热能非常敏感的反应性物质.它们在较低温度下就可能发生热分解,放出大量热量,使局部温度升高,进而促进分解反应,导致失控反应[3-4].

近年来,随着有机过氧化物等反应性物质种类和产量的增加,它们在生产、储运等环节中发生的燃烧爆炸事故也逐年增多,造成严重损失.为保证反应性物质的安全生产和储运,应该重视对它们的热危险性评估.因此作者综述了反应性物质的热危险性评估方法及策略,并简述了它们在有机过氧化物热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1 热危险性评估方法

目前评估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的方法包括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

收稿日期:2011-06-12.

作者简介:梁广荣(1987-),男,硕士生,从事化工过程安全方面的研究.E-mail:processsafety.chemical@yahoo.cn.

98

 化 学 研 究2012年1.1 理论方法

理论方法主要根据已有经验和分子含有的活性基团预测物质的分解热、燃烧热、绝热温升等热力学性质以及反应级数、活化能、自加速分解温度等动力学参数[5].目前常用的预测理论主要包括Benson基团理论[6-7]和量子化学理论[8],其对应的商业化软件分别是CHETAH程序和Gaussia软件.CHETAH程序是基于Benson基团贡献理论设计的.该程序根据分子结构来预测纯物质或混合物化学反应的最大分解热、最大燃烧热和氧平衡以及存在的潜在危险性,并计算出相关的热力学参数.CHETAH程序计算的最大分解热、最大燃烧热和氧平衡是评估热危险经常参考的数据[9].Gaussia软件是基于分子力学方法和电子结构理论设计的量子化学软件.分子力学方法是用经典力学定律预测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电子结构理论是以量子力学作为计算的基础.在量子力学中,分子的能量和其他相关性质是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的.利用Gaussia软件可以优化物质分子结构,计算分子和反应过渡态能量,并能预测化学反应路径和活化能等[10-11].

CHETAH程序在物质热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然而Gaussia软件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反应性物质,可以使用理论方法预测它们的热力学性质及潜在危险性,但不能预测反应动力学能量释放的快慢.反应动力学参数需要由相关实验来确定[5].

1.2 实验方法

评估有机过氧化物等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反应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微量量热法和绝热量热法.

反应量热仪(RC1)主要用于准确地测定操作单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确定反应动力学参数、反应热和溶解热以及挥发性物质的生成.实验得到的反应动力学数据和反应热可用于鉴别物质的本质危险性以及储运等过程中的危险条件,还可用于指导工艺过程的开发[12].目前,有关该仪器应用的文献较少.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是最有用的反应危险性筛选工具.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和Cen-ter for Chemical Process Safety将其作为评价物质热稳定性的标准初选方法[13-14],使用该方法可测得物质的初始放热温度、反应热、比热等热力学参数.原则上,还可根据DSC等温扫描或动态扫描实验计算反应级数、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然而,由该方法得到的动力学数据不适用于实际生产和储运,仅作为需要更精确实验的评价指标.DSC实验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一般在1~100mg)、可控温度范围大、测试快等优点;但也有灵敏度低、样品不具代表性等缺点[15].根据DSC扫描实验或等温实验,可以粗略计算反应动力学数据,该方法在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分解危险性研究方面已有很多报道.例如TSENG J M采用DSC实验方法对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进行四个扫描速率的程序升温实验;同时利用多种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基本动力学参数[16].WU等使用DSC实验方法测定了过氧化二异丙苯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热稳定性,结合选择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过氧化二异丙苯的动力学参数[17].

微量量热仪(C80)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的新一代热分析仪器.作为DSC的升级版,它不仅继承了DSC的功能和诸多优点,还弥补了DSC在测试精度、测试范围等方面的不足.C80的测试精度非常高,比DSC高两个数量级以上.C80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适用于普通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及压力特性的测定,而且能测定诸如物理吸附、蛋白质变性等热现象非常微弱的物理化学过程的热效应[18].然而C80可控温度最高只能达到300℃,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微量量热仪已由C80发展到C600,二者的最大区别就是C600的可测温度最高达到600℃,弥补了C80的不足.目前国内外有关C80和C600在有机过氧化物热危险性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仅检索到两篇.MIYAKE等使用C80研究了过氧化氢异丙苯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一步评价了它们的热分解危险性[19].孙占辉等用C80微量量热仪确定了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等有机过氧化物的反应动力学参数[20].

绝热量热法是近几年应用较多的方法,主要用于反应危险性的进一步评估与压力泄放系统的设计.其中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和泄放尺寸包绝热量热仪(VSP2)是已经商业化的绝热量热仪[21].ARC将试样维持在绝热条件下,能非常近似地模拟物质储存的真实条件.利用该仪器可精确地测得测试体系在绝热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体系温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动力学参数及速率方程提供基础数据.该仪器检测温度范围为0~500℃,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2℃·min-1,比微量量热仪更高,所用试样量比微热量热仪更多,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22].因此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化工生产过程中反应性物质的热

第1期梁广荣等: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99

 

危险性,成为国际上评价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的重要测试手段.国内关于ARC在有机过氧化物热失控反应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多.如其乐木格等采用ARC研究了含不同浓度的硫酸的过氧化甲乙酮溶液的热分解动力学[23].臧娜采用ARC研究了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异丙苯/20%苯酚等物质的热危险性和相容性[24].裴蓓等首次采用ARC对13%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测试,得到了热分解特性参数[25].VSP2是一种新型绝热量热仪,主要用于获取设计紧急泄放系统所需的实验数据.利用该仪器可测试各种失控反应,尤其是两相流泄放中温度压力变化数据.VSP2检测温度范围为-100~1200℃,检测灵敏度为0.05℃·min-1.另外VSP2具有加料、搅拌、多相反应功能,可直接模拟工业条件下冷却失控、物料污染等引起的失控情况[26].据统计,目前国内仅有两台VSP2.国外关于VSP2在有机过氧化物热失控反应方面的研究较多,并且大部分与DSC一起使用.如WANG等采用DSC等温和程序升温模式对叔丁基过氧化氢/水、叔丁基过氧化氢/正癸烷等溶液进行热分析,确定了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同时使用VSP2对各种TBHP溶液的绝热实验,确定了它们的绝热失控危险性[27].HUANG等采用DSC程序升温对过氧化氢异丙苯与苯酚/丙酮混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定性研究;并利用VSP2对混合物进行绝热实验,确定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热危险性[28].WANG等使用DSC测定了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反应热;同时用VSP2进行绝热实验,确定了其绝热失控危险性[29].

2 热危险性评估策略及其应用举例

2.1 热危险性评估策略

下面的讨论基于《Guidelines for Chemical Reactivity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Process Design》提出的物质反应危险性评估策略,同时参考了《Guidelines for Saf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Reactive Materi-als》提出的反应性物质筛选实验[5,14].

首先通过理论评估了解物质的潜在危险性.最大分解热、最大燃烧热、氧平衡数等是评价物质是否存在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可通过CHETAH程序计算得到.如果CHETAH计算的最大分解热或反应热不低于3.05kJ·g-1,那么该物质具有较高的反应危险性;如果该值低于3.05kJ·g-1,则认为该物质具有较低的反应危险性.如果最大分解热与燃烧热之差的绝对值不高于12.53kJ·g-1,则认为该物质具有高危险性;如果该值高于21.07kJ·g-1,则认为该物质为低危险性;如果该值介于12.53kJ·g-1到21.07kJ·g-1之间,则认为该物质为中等危险性.如果氧平衡值介于-120到+80之间,表明该物质具有较高的自反应危险性;如果该值低于-240或高于+160,则该物质具有较低的自反应危险性;如果介于-240到-120之间或+80到+160之间,表明该物质具有中等自反应危险性.

如果理论评估预测反应性物质具有热危险性,则必须进行实验筛选,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目前国际上普遍推荐采用DSC进行物质热稳定性的初步筛选实验.通过DSC实验可确定物质反应的温度范围、起始放热温度及反应热,还可粗略估算反应动力学参数.DSC实验为下一步绝热量热实验获取更准确的热动力学参数提供参考和安全保证.如果DSC实验测得的反应热高于0.20kJ·g-1,则很可能导致热失控反应.

为了研究实际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反应性物质的热失控危险性,必须进行绝热量热实验,研究其反应动力学.ARC是研究物质热失控危险性普遍使用的绝热量热仪.利用ARC实验数据和相关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准确地计算物质的热动力学参数,为反应性物质的安全操作提供科学指导.

利用上述评估策略,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反应性物质的热分解危险性和热失控危险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2 热危险性评估策略应用举例

下面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例,按照上面的评估策略对其进行热危险性评估.叔丁基过氧化氢含有不稳定的-O-O-键,该键的离解能较低,一般在0.26kJ·g-1到0.65kJ·g-1之间,受热极易分解[12].根据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由CHETAH程序计算得到它的最大分解热为3.40kJ·g-1,最大燃烧热为27.60kJ·g-1,氧平衡数为-195等.综合考虑,叔丁基过氧化氢具有中等反应危险性.理论评估预测叔丁基过氧化氢具有中等反应危险性,需要进行DSC实验评估.DSC实验测得分解热为1.62kJ·g-1[29],远远高于0.20kJ·g-1,有可能发生失控反应,因此要进行下一步的绝热量热实验.

100

 化 学 研 究2012年使用ARC对叔丁基过氧化氢进行绝热量热实验,得到该物质的温度、压力与时间的关系数据.通过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数学处理,可得到叔丁基过氧化氢的起始放热温度为75.5℃,反应级数为1.99,活化能为3.20kJ·g-1,指前因子为3.19×1033s-1,最大升温速率为10.778℃/min,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为28.46min,绝热温升为184.8℃,单位质量最大压力为5.09MPa,自加速分解温度为124.57℃[30].根据上述热动力学数据,可以确定叔丁基过氧化氢的起始放热温度和自加速分解温度均较低,活化能也较小,易发生热分解反应,因此在叔丁基过氧化氢的生产、储运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远离火源;在绝热条件下,叔丁基过氧化氢失控反应的绝热温升和单位质量的压力都很高,会产生非常大的热爆炸危险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要注意防火防爆;同时从叔丁基过氧化氢初始放热到达最大反应速率的时间很短,这意味着叔丁基过氧化氢一旦发生热分解反应,在极短时间内会导致失控反应,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做好安全救护.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得到反应性物质的热危险性参数,为安全生产和储运提供科学指导,需要按照合理的评估策略进行理论评估和实验评估.目前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大对该方法的研究.现今我国在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方面的研究尚停留在传统热分析方法的阶段[31],对有机过氧化物这类热危险性比较突出的反应性物质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热分析手段和引进先进的热分析设备以及加大对反应性物质的热危险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刚,李雪华.危险化学品活性危害与混储危险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2]金可刚,肖锦平,王华周.有机过氧化物的基本特性和风险预防[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7(3):18-20.

[3]翁干友,史建公.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分类及用途[J].石化技术,2001,8(1):63-66.

[4]黄培才,宗关民,王静.有机过氧化物及其工业应用(上)[J].广东化工,2001(6):10-13.

[5]Center for Chemical Process Safety.Guidelines for safe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reactive materials[M].New York: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1995.

[6]BENSON S W,BUSS J H.Additivity rules for the estimation of molecular properties.thermodynamic properties[J].JChem Phys,1958(29):546.

[7]COHEN N,BENSON S W.Estimation of heats of form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by additivity methods[J].Chem Rev,1993,93(7):2419-2438.

[8]BAERENDS E J,GRITSENKO O V.A quantum chemical view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J].J Phys Chem A,1997,101(30):5383-5403.

[9]FRURIP D,BRITTON L,FENLON W,et al.The role of ASTM E27methods in hazard assessment:part I thermal sta-bility,compatibility,and energy release estimation methods[J].Process Saf Prog,2004,23(4):266-278.

[10]FORESMAN J B,FRISH E.Exploring chemistry electronic structure methods(Second Edition)[M].America:Gaussi-an,Inc,USA,1996.

[11]CAMUR Y.A computational study on nitrotriazine derivatives[D].Turkey: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2008:27-68.

[12]DUH Y S,HSU C C,KAO C S,et al.Applications of reaction calorimetry in reaction kinetics and thermal hazard evalu-ation[J].Thermochimica Acta,1996,285(1):67-79.

[13]SPENCER A B,COLONNA G R.Fire protection guide to hazardous materials[M].Massachusetts: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2002.

[14]Center for Chemical Process Safety.Guidelines for chemical reactivity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process design[M].New York: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1995.

[15]胡荣祖,史启祯.热分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6]TSENG Jo Ming.Evaluation of a tert-butyl peroxybenzoate runaway reaction by five kinetic models[J].Ind Eng ChemRes,2011(50):4783-4787.

[17]WU S H,WANG Y W,WU T C,et al.Evaluation of thermal hazards for dicumyl peroxide by DSC and VSP2[J].J

第1期梁广荣等:反应性物质热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101

 Therm Anal Calorim,2008,93(1):189-194.

[18]Setaram Co.C80II user manual[Z].Paris:Setaram Co,2001.

[19]MIYAKE A,NOMURA K,MIZUTA Y,et al.Therm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organic peroxides using model-freesimulation[J].J Therm Anal Calorim,2008,92(2):407-411.

[20]孙占辉,王瑜,孙金华.有机过氧化物的热自燃性小药量评价法[J].应用化学,2005,22(1):1-4.

[21]DONOGHUE E.Identifying hazardous chemical reactivity:A brief introduction[J].J Therm Anal,1997,49:1609-1616.

[22]WHITMOREL M W,WILBERFORCE J K.Use of the 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 and the thermal activity monitor toestimate stability temperatures[J].J Loss Prev Process Ind,1993,6(2):95-101.

[23]其乐木格,汪佩兰.过氧化甲乙酮的热稳定性研究[J].含能材料,2004,12(2):74-77.

[24]臧娜.过氧化二异丙苯热爆炸危险性研究[J].科技导报,2010,28(3):37-40.

[25]裴蓓,蒋慧灵,于水军,等.13%过氧乙酸溶液热稳定性分析[J].化工学报,2008,59(19):2260-2262.

[26]ASKONAS C F,BURELBACH J P.The versatile VSP2:a tool for adiabatic thermal analysis and vent sizing applications[R].Orlando:North American Thermal Analysis Society,28th Annual Conference,Oct.4-6,2000.

[27]WANG Yih Wen,SHU Chi Min.Calorimetric thermal hazards of tert-butyl hydroperoxide solutions[J].Ind Eng ChemRes,2010,49(19):8959-8968.

[28]HUANG Chun Chin,PENG Jiou Jhu,WU Sheng Hung.Effects of cumene hydroperoxide on phenol and acetone manu-facturing by DSC and VSP2[J].Therm Anal Calorim,2010,102:579-585.

[29]WANGL Y W,DUH Y S,SHU C M.Evaluation of adiabatic runway reaction and vent sizing for emergency relief fromDSC[J].J Therm Anal Calorim,2006,85(1):225-234.

[30]何洁.有机过氧化物的热危险性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3464-2008,物质热稳定性的热分析实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上接第66页)

参考文献:

[1]肖厚荣,盛良全,施春华,等.水杨酸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1):78-81.

[2]陈威.肌醇[J].生物学通报,1997,32(10):26.

[3]赵芳,梁慧,程惠,等.大黄酸铜(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6):1277-1283.

[4]尚永辉,孙家娟,刘静.水飞蓟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化学研究,2011,22(2):1-3.

[5]丁玲,李曦,张超灿.磁性微球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化学研究,2010,21(1):19-22.

[6]杨曼曼,杨频,张立伟.荧光法研究咖啡酸类药物与白蛋白的作用[J].科学通报,1994,39(1):31-35

[7]张晓威,赵风林,李克安.环丙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7):1063-1067.

质量部控制实验室风险评估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评估 1.概述 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18号。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实验室涉及到成品、原料、辅料、化工原料、包装材料、工艺用水、中间产品等的质量检验等。质量部实验室分为三个组,分别为仪器组、化测组、生测组。为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发现并尽可能消除一些潜在的风险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威胁,质量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对实验室的风险分析。 2. 评估目的 消除实验室存在的风险。 3. 评估范围 目前公司口服固体制剂分为片剂和硬胶囊剂,正常生产的片剂有17个,硬胶囊剂有4个。 所以此次主要评估片剂的工艺。 4.评估标准 应用失败模式效果分析,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标准,根据评估

说明: ●严重性 ◆可忽略(1级) 无影响或对生产线造成很小破坏,对产品有微小影响,可能会引起该批或该批一部分损失或小的返工,很少有顾客发现缺陷。 ◆微小(2级) 对生产线造成较小破坏,对产品造成较小影响,可能引起目前批的损失,很多顾客可能会发现缺陷。 ◆中等(3级) 造成生产线的较小破坏,对产品造成中等影响,可能会造成目前批损失,还会影响本班次后续批次,顾客感觉不方便。 ◆严重(4级) 造成生产线极大破坏,对产品有高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或造成产品全部报废,且严重影响产品供应,可能会导致顾客不满意,但无人员死亡。 ◆毁灭性(5级) 影响操作人员和机器安全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极其严重的失败模式,对产品有严重影响,可能会持续几周、几个月,会严重影响到整个连续生产的所有后 续批次,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消除影响。 ●可能性 ◆频繁(5级) 事故频频发生,几乎每次都有可能,控制措施不到位 ◆很可能(4级) 1年发生1次或多次,不会感到意外 ◆可能(3级): 1~5年发生1次,事件可能发生,控制措施可能被破坏 ◆偶尔(2级) 5~10年发生1次,事件发生概率非常低,但可预见 ◆罕见(1级)

第四章 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剖析

第四章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 一、危险性评估 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个案管理员(可由民警、居委会干部、精神科医生、护士或残联助残员等担任)对新进入个案管理的患者,首先应开展危险性评估。 个案管理员在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危险性评估,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害行为(危险性评估在1级和2级)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见“应急医疗处置”部分),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增加随访频度,至少1次/周。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时紧急住院治疗。

二、管理分级 根据以下要求对个案管理患者分级。 (1)一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1-5级) A.半年内出现过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B.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明显自杀企图者; C.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其他行为); D.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 (2)二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 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目前无实施的可能性者; C.病情基本稳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三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D.治疗或者个人生活料理需要别人协助者。 (3)三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 A.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 B.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三年以上、五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 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制度

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制度 一、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 二、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对新入院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三、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危险性为3-5级)。应精神科监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加强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危险性为1-2级)。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 3)病情稳定患者(危险性为0级)。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应再评估一次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同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适宜出院的办理出院手续,不适宜出院的,应加强与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的沟通,尽到告知义务。 五、所填写的《病例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出院后交社访科统一管理。 附件一: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标准: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 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 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 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 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 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 变更检验工作流程 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 风险控制措施 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 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 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 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如,局部排风通风 采用安全工作行为最小化接触,包括改变工作方法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答案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符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A 户籍为本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2、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指() A 在本辖区连续居住2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C 本辖区有固定住所且连续居住半年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 3、对于病情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5、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6、痉挛性偏瘫步态() A、跨阈步态 B、醉汉步态 C、慌张步态 D、划圈样步态 E、剪刀样步态 7、周期性瘫痪() A、四肢无力,血钾减低 B、四肢无力,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四肢无力,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D、四肢无力,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E、四肢无力,肩胛带骨盆带萎缩来源 8、患者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最可能有下述哪条血管闭塞()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内听动脉 E、脊髓前动脉 9、特发性大发作首选()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苯妥英钠 E、ACTH 10、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苯妥英钠 E、ACTH 11、癫痫的临床诊断大多数情况下需依据() A、目睹其发作 B、脑电图改变 C、有无家族史 D、确切的病史 E、头部CT扫描 12、特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首选药物为()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苯妥英钠 D、乙琥胺 E、苯巴比妥 二、问答题 1、重性精神病分类? 重性精神病及癫痫病管理培训测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5 BCCAB 6-10 DABAB 11-12 DA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57885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论述.doc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控制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

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 (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 1)乙型肝炎: 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 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表

精神病危险性评估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6级: 0 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 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 说而停止。 5 级: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 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便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

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随访。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 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 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环境有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风险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对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伤害、损害或者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置,达到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实验对象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安全的需要,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安全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危害评估中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参考资料,是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原则 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必须对实验室情况十分了解,并且熟悉涉及的知识领域。 危害评估应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前进行,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和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进展进行再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

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

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 各工作片、行政村,各镇属企(事)业单位: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加强辖区精神病人的管理,尤其是肇事肇祸及倾向精神病人的管理,全面落实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有效预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赤岸镇加强肇事肇祸及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合理、及时、安全”的处置原则,完善“政府领导、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扎实做好肇事肇祸及倾向精神病人排查、监管工作,有效预防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群众人身与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1. 全面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 2. 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率,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减少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持续稳定。 三、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四、工作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部门联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做好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工作。 (一)明确分工,协调管理 镇政府:负责牵头会同派出所、民政办、卫生院、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组织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摸,尤其是有肇事肇祸及倾向的精神病人,落实各部门职责,指导督查各部门建立精神病管控机制。 派出所:参与联合管理小组,纳入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负责依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紧急处置;负责对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者进行排摸;督促协助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或近亲属进行监护治疗,或对潜在危险高风险病人动员其监护人送院治疗;做好对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者的管理。 财政办: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民政办:负责对贫困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三无”人员的医疗求助和生活求助有关工作。 综治办:建立重性精神病人监管协作联动机制。季度报表申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各项制度。负责牵头组织、分解目标任务、协调、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民政等部门做好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管理工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 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

重性精神病的分级管理制度

精神病人分级管理要求 对肇事肇祸及危险性评估为3级或以上的精神病人,送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对病人实行社区分级管理。 一、一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或出院后三个月内者; 2.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或治疗期间病情反复但未入院治疗者; 3.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 4.半年内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者; 5.半年内危险性评估曾达到3级或以上者; 6.违反治安管理的其他行为者; 7.危险性评估为2级者。 (二)随访评估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社区民警每半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季至少评估一次;

(3)半年内危险性评估曾达到5级者每周至少随访一次。 2.要求 (1)督促监护人说服和劝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2)做好随访记录,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 (3)加强对病人的看护,及时发现肇事肇祸苗头并及时处置。有条件的社区对病人进行集中看护。 二、二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病情基本控制,连续半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2.病情基本稳定,连续半年未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者,2年以上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3.危险性评估2年内曾达到3级或以上者; 4.目前危险性评估为1级或半年内未到2级者。 (二)随访评估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社区民警每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半年至少评估一次。

2.要求 (1)督促监护人说服和劝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2)做好随访记录,及时观察病情; (3)加强病人管理,防止其走失、自伤和肇事肇祸。 三、三级管理 (一)分级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病情控制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 2.连续2年未出现自杀行为或企图自杀、影响社会和家庭行为者; 3.2年内危险性评估为0级者; 4.病情基本稳定,2年以上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 (二)随访 1.频次 (1)个案管理员每2个月至少随访一次; (2)个案管理员应就近请精神科执业医生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情况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2.要求 (1)了解和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模板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适用范围 实验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所有与病原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岗位和人员。 3、职责 生物安全委员会统筹安排,实验室负责人具体实施。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4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内容 4.1、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5 、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 5.1、规范操作程序。 5.1.1 、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5.1.2 、在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要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5.1.3 、超净台内操作尽量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 5.1.4 、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5.1.5、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5.2、避免锐器损伤。 5.2.1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锐器盒内。 5.2.2 、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5.3、重视手部清洁。 5.3.1 、在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操作前、后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的工作目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为了保证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办法。 一、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认真执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附件2),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和治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目标: 1、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 2、提高治疗率,降低肇事肇祸率。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除西藏自治区外,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农村各建立1个示范区。示范区名单见附件4。 (二)项目内容(即示范区工作任务) 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登记示范区内常住人口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对登记的患者进

行精神科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全部资料建档立卡(电子版和纸质)。 2、随访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 从登记的患者中筛选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个案管理员(精神科医生、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和受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等)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做好随访记录。随访要求每月一次。 3、免费向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 根据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随访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免费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每季度免费进行一次相关的化验和心电图检查,每半年由精神专科医生进行一次服药后免费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 4、应急处置患者。 由示范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派精神科专业人员,对有急性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提供应急处置(具体见附件2)。其中,对免费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免费应急处置。 5、免费紧急住院治疗(以下简称“免费住院治疗”)。 在应急处置的患者中,按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需要住院的贫困患者提供一次性住院费用补助。 2005年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见附件4。 三、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申报、审批和管理 (一)申请免费药物治疗和免费住院治疗对象的条件 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家庭居住地在示范区内; 2、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doc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 为了明确检验科风险程度,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降低实验室风险,保证检验科安全工作。根据检验科现有特点,主要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危险化学品污染、发生火灾等方面安全风险,具体如下: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 1、风险评估: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我院检验科现有可能接触到的微生物危害程度都属于三类,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 (2)做好生物安全职业防护; (3)认真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4)按照实验室SOP文件进行规范操作; (5)熟练掌握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二、危险化学品溢出事件 1、风险评估: 由于危险化学品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等

危险特性,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如:火灾或爆炸,人员中毒或伤亡,污染生态环境等。根据目前我科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危害及相应的管理进行分析评估,认为使用数量很少,危害较低,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化学品污染。 2、预防措施: (1)规范危险化学品的存放管理,特别是剧毒物品要存放在保险箱内,执行双人双锁管理; (2)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保管、领用制度,双人收发,做到帐物、帐帐相符; (3)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场所,严禁动用明火和带入火种,电气设备、开关、灯具、线路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4)配置足量相应的消防器材,要经常检查维修,确保完备好用。消防器材的布局要明显,不得随意搬动,挪作它用; (5)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防火意识; (6)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危险化学品溢出后的应急处理; 三、火灾风险 1、风险评估: 检验科因仪器、设备较多,电源及线路比较复杂,同时实验室存放并使用少量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存在发生火灾安全风险。 2、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制度; (2)定期检查实验室用火、用电的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重性精神病试卷及答案

( 重性精神病管理测试题A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符合《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开展管理治疗对象为() A 户籍为本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B 本辖区常住重性精神病患者 》 C 本地医疗机构发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2、重性精神疾病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分裂情感性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急性焦虑障碍 3、对于病情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月随访一次。 A 6 B 2 C 3 4、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5、有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并在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病情分类应属于()\ A、病情不稳定; B、病情基本稳定; C、病情稳定; 二、判断题 1、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2、我县贫困精神残疾人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全额保障的对象是有磐安县户籍和第二代残疾人证,需要门诊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困供养、低保或低收入等困难家庭中的精神残疾参保患者。()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4、责任医师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3级以上可通知精神专科医院派车,抓紧时间把患者送至专科医院转诊治疗。() 5、肇事是指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

重性精神病管理测试题B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 1、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为()种 A 6 B 2 C 3 2、对于病情不稳定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天随访一次。 A 30 B 15 C 90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病情稳定患者,是指危险性评估为级,应随访1次。 A、2,3个月 B、3,1个月 C、0,3个月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现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的应进行危险性评估为()级。 A、1级; B、2级; C、3级; ) 5、肇事是指() A、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 B、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C、是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D、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二、判断题 1、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 2、重性精神疾病包括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急性焦虑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