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政治算术: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实际上是由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即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材料和个别事实中得出一些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的方法。

自然秩序: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指的是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都必须遵守,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纯产品: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以外的产品,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斯密教条: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种错误的观点。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产品的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从而把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排除,这就堵塞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

三位一体公式: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即: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他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如果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则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这样,三位一体公式可以更确切地归结为资本创造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最后一小时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认为,工人每天劳动11.5小时,其中10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预付资本价值,0.5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补偿了工厂和机器的损耗,最后1小时生产资本家的利润。也就是说纯利润来自最后一小时,如果劳动时间减少一小时,纯利润就会消失;如果劳动时间减少1.5小时,总利润也就消失了,所以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不能缩减为100小时。

节欲: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节制眼前消费的欲望,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工资基金论: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

过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经济和谐论:掩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凯里和法国的巴师夏。(19世纪中叶,凯里从宇宙的和谐秩序推论出经济分配规律的和谐性,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和谐的首要因素,只要提高资本积累,随着社会总产值的增加,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都会相应的共同提高。即凯里之后,巴师夏在《经济和谐》一书中,对经济和谐论作了系统的论证。他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和谐的社会组织”,其根据产生于商品的“交换”,认为任何“交换”都是“互相帮助、互相替代对方工作,相互服务”的过程。这种以对等利益为基础的交换,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保持了“和谐性”。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工人都分别通过提供服务,得到地租、利息和工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自的收入也会同时增加。为此,在“和谐的社会组织”里,是没有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经济和谐论的反动实质,在于它完全否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抹杀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冲突,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边际效用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个新的流派。主要使用边际分析来主观评价价值及其他经济现象,找出经济规律。以门格尔、庞巴维克为代表的称为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瓦尔拉斯为代表的称为数理学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称为美国学派。

戈森定律: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即“欲望强度或享乐递减定律”,亦

称“戈森第一定律”。 2.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个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个量)彼此相等为止,这就是“享乐均等定律”。 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时差利息:关于利息来自于价值时差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应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

(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同种和同量物品的价值上的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即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的对于等量的统一产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不同。把利息、利润、地租都变为心理和自然的产物,把生产过程说成为一种自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组织: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是指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来研究分工、生产规模的利弊、企业管理等问题的。

内部经济:由于企业内部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内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外部经济:指企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即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供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的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后者被称为技术外部性(也称“纯”外部经济)他并不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有关。)

一般均衡:如果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它们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这时的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亦即商品的价值;这时的均衡也就是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序数效用论:人们对于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不可能说出它的绝对价值,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表示或比较两种或两组物品的效用孰大孰小,或其所属的等级孰高孰低,或并无差别。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机器利用:在工业体系中广泛利用机器来进行商品的生产。企业经营:通过资本的投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进行组织和加以控制。企业经营的目的不是商品的最大产量而是企业的最大利润。(是指以企业为载体或经济组织的物质资料经营,是指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而运用经

济权力用最少的物质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产品的经济活动。)

1、亚里士多德关于经济与货殖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财产分为对家庭和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他认为财产可以说是所有工具的总和,而每一笔财产就都是谋生所用的一件工具。因此,他把为获得这种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而从事的活动归属于“经济”(或

称“家庭管理”)的范围。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是在于获取自然供给人类有用的东西。而关于“货殖”,他认为其目的在于无限制地追求货币,把获取货币作为所付出的努力和活动的目的(而不是获取有用东西的媒介)。也就是说,在人类的交换史上,物---物交换,物品---货币---物品的交换是属于“经济”范围,而货币—物品—货币则属于“货殖”范围。对于“货殖”,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典型的就是高利贷行为。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和不自然出发,认为“经济”是符合人性需要的,是自然的,

而“货殖”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因而是违反自然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反对高利贷等“货殖”行为。

尽管亚里士多德关于经济方面的思想没有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影响那么大,也远不及斯密和凯恩斯等人的理论在现在广为人用,但他的经济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和“货殖”的区分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亚里士多德关于“经济”和“货殖”的论述中,可见,他不仅像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清楚地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而且还看出交换价值似乎是从使用价值中派生出来的。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关于“经济”和“货殖”的区分思想至少隐含地指出十九世纪的教课书列举的货币的传统四职能(现在中国的教科书也多数这么认为)中的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两大职能。最后,对于亚里士多德在关于“经济”和“货殖”的区分思想的意义,正如恩格斯评论古希腊经济思想的贡献时,所说的:由于希腊人有时也涉猎于这一领域,所以他们在这范围内和他们在其他领域上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力和特出性。所以他们见解在历史上成为近代理论的出发点。2、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有何不同?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社会财富观念。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②财富源泉的观点。只有流通领域才是国家致富的源泉,

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经,在对外贸易中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要做到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中的顺差,大量金银才能不断流入本国③强调国家的作用。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④奖励增加人口。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

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

3、配第研究方法的特点。40

威廉配第在经济分析中,把要分析的英国资产阶级社会比作“政治动物”,并运用“政治算术”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剖。这里所说的政治算术,即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是科学抽象方法的初步运用,其特点是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的数量考察和比较,从许许多多的个别材料和个别事实中得出一些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配第用这种方法去探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现象背后的真实的东西,使得他在一定程度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提出了些科学的见解,为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4、重农主义思想体系的特点。72杜尔哥对魁奈经济理论的发展。85

重农学派的特点:⑴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只有农业才会创造财富。坚决反对重商主义。⑵把“自然秩序”的学说作为整个学说的基础。他们认为凡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都会健康发展,反之,违反自然秩序社会就会处于病态。⑶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封建外观,重农学派的学说虽然在本质上看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但从表面上看却有着一块封建招牌,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封建阶级的代言人,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的身上。

杜尔哥对魁奈经济理论的发展:1.社会阶级结构理论。杜尔哥对社会阶级划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把魁奈的三个阶级进一步划分为五个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都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把生产阶

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这样就比较真实地反映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他对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指出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占有资本,还是一无所有。他说:“企业家、制造业主、雇主阶层,都是大量资本的所有者,他们依靠资本,使别人从事劳动,通过垫支而赚取利润;另一阶层则由单纯的工匠构成,他们除了双手以外,一无所有,他们的垫支只是他们每日的劳动,他们得不到利润,只能挣取工资”。这一见解在经济学说史上是第一次见到的。

杜尔哥还说明了雇佣工人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他认为只有当土地所有权同农业劳动者相分离时,才会产生农业上的雇佣劳动者,实即指出了只有当一定数量的人丧失了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时,他们才会成为雇佣工人。

2.“纯产品”学说。魁奈一方面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认为“纯产品”是“自然的恩赐”,而杜尔哥则把“自然的恩赐”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了。因为他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是农民劳动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而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只是出于农民的劳动才使自然生产力得以发挥,形成了“纯产品”。他进一步指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这样,杜尔哥就把纯产品的来源更明确地归结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了。由于他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因此认为要增加纯产品,增殖财富,必须在生产中使用更多的劳动者,并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还认识到了“纯产品”转化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因而能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地租的本质和根源。这不是“自然秩序”的规定,而是由人为的法律决定的。

3.收入分配理论。魁奈认为只有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地租才是收入,其他阶级没有收入,工资是生产上的支出,不是收入。利润也是工资,是支出,利息则违反自然秩序。他认为工资是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工资必然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对于决定工资高低的因素,他说工人出卖他的劳动时价格的高低不能完全由他个人决定,而是劳动者同购买他的劳动的人双方协议的结果。

5、斯密的价值理论、生产劳动理论和经济自由思想。94、109、114

价值理论:首先,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他对二者的基本联系并不理解,他撇开了使用价值,只是从交换价值来考察商品,不了解两者的对立关系及其产生这种对立关系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斯密不了解交换价值和价值的本质和区别,所以他更多的注意了商品交换中

交换价值数量的比例关系。其次,斯密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提出了劳动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而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再次,斯密区别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最后,斯密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斯密对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关系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但是,斯密不了解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的联系,因此他无法说明市场价格与自然价值的背离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形式。

当然,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存在一些错误的:其一,斯密对耗费劳动的不正确的理解。其二,斯密混淆了耗费劳动和购得劳动,进而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更不可能知道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其三,斯密认为商品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造成“斯密教条”的原因在于他不了解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生产劳动理论:斯密的经济理论中还讨论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为了能够增加社会财富,斯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斯密是把生产劳动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进行考察的,这个生产劳动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另外,斯密还认为,生产劳动部门包括农业、制造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投资这四个部门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除了以上两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不劳动者即地主。在生产性劳动者中,不区分工人还是资本家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甚至农业上的耕畜、自然力都成了生产劳动者。同时,斯密还提出了资本用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决定次年的生产量。斯密主张节俭,主张减少非劳动者的人数,以减少非生产性开支来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支出,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经济自由思想:“自由放任”是斯密经济思想的核心,也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有三条:加强分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用途。资本主义制度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够做好这三点,国家不需要干预经济生活,相反,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的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斯密“自由放任”的思想,表现在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上。斯密认为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不仅主张在国内经济自由,而且在对外贸易方面也赞同完全自由。因此,斯密反对一切妨碍对外贸易自由的政策。在自由贸易理论中,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他认为,每个国家生产它擅长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比各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东西更为有利。而且他还指出,国际间的地域分工是“自然”形成的。斯密的“国际分工论”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

级企图独霸世界市场和向外扩张的愿望。

6、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比较成本学说。126、134、143

价值理论: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比斯密更前进了一步。李嘉图认为,有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如空气、水等,可以没有交换价值。一方面,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价,所以,使用价值不能作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或者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人们欲望的满足的东西,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花费多少劳动,都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决定,认为两者并不等同,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大小与这种劳动量成正比。

李嘉图还批评了斯密抛弃劳动价值论,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根据李嘉图的观点,价值是第一性的因素,分配要在价值形成以后才进行,因而是第二性的因素。商品价值始终都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商品的价值分配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李嘉图指出,一种商品在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分配,但这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

分配理论:134

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优势原理的思想,特别展开分析了相对优势原理。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生产自己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并不一定要比别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间,以及在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时相对较低就可以互相交换,双方所能得到的使用价值比自己去生产时要多。

7、萨伊定律的内容及评价。202

所谓萨伊定律,是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

一是“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二是“每一个人都和总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三是“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因

为“购买外国人的东西,不以本国产品付价,就买不成,而以本国产品付价,就显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给本国产品开辟了销路”。

四是“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所以刺激生产是英明的决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萨伊定律是错误的,它混淆了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抹杀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必然会周期性地发生。然而,萨伊定律也存在着一些对发展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比较有益的内容,如反对奢侈浪费、主张经济自由,鼓励发展生产等。

8、如何评价西斯蒙弟的经济危机理论?156

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这在经济学说史上一大功绩。但是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又有根本的缺陷,他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及生活资料实现问题,而忘记了生产消费及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这样就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他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来解释危机,并未揭示危机的实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并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仅用消费不足并不能完全解释危机。西斯蒙第不从生产关系中去寻找危机的根源,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9、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就与局限。

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时期的经济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它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研究,在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得到了很大发展。在英国,创始人是配第,中经斯密的系统研究,到李嘉图发展到颠峰。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中经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的发展,到西斯蒙第结束。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古典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和法国迅速发展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先后取得政权,但封建势力仍有强大的力量。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未发展起来,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在这历史背景下产生。它企图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探讨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优越于封建主义经济。他们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开始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作了初步分析。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配第最早提出“自然价格”的问题。但他还区分不了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他又同时提出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李嘉图坚持了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观点。但他的研究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价值量上,而忽视了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但他们还不能把剩余价值同其具体形式区分开来。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研究,魁奈的《经济表》作了出色的探索。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初步揭示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资产阶级视野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经济作了公正的研究并取得科学成就。但由于阶级局限性的限制,他们不能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而把它看作是永恒的社会形式,从而不能彻底地揭露资本主义深刻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0、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有效需求不足论。188、195

人口论: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32、……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6……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他把自己的人口理论归为3个命题: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

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他认为这3点是支配人类命运的“ 人口自然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

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

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

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

④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

该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马尔萨斯人口论的错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有效需求不足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要使所有商品顺利实现,在于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主要由以下几种人提供:1、劳动者2、资产阶级3、在资本主义的商品实现中,非生产性消费者必须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只消费,不生产,他们提供的有效需求是必不可少的4、仆役。马尔萨斯主张非生产性消费者应该维持在最适应于生产力的这样一个水平上,以便保证社会产品的实现。

11、约翰.穆勒关于生产和分配规律的思想。217

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的学说在约翰·穆勒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事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形成的。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12、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论及政策主张。289

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提出了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外,还必须考虑到独立的“生产力理论”。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对生产力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该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范围来考察生产力问题。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累积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和艺术、国家和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2、认为教师、音乐家等人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而且他们的生产性比单纯的物质生产者还要高,因为他们生产的是生产力,而后者只是生产了交换价值。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一个国家总是把目标放在首先提高国内的生产力上,其次才是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阶段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必须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政策主张:必须采取关税保护制度,以发展德国的民族工业,提高德国的工业生产力

13、边际效用价值论。310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14、克拉克的新三分法和边际生产力论。327、328

克拉克提出了把政治经济学分为研究不同规律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财富的普遍规律,讨论比较一般的的生产规律和所有的消费规律;第二分部是静态经济学,研究的是静态经济规律,即在已有交换和其他经济组织,但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不变,如人口不变、资本数量不变、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不变、企业性质和消费倾向不变等等情况下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第三分部是动态经济学,研究的是动态经济规律,说明的是由于社会组织和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财富、生产和分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克拉克用边际生产力论来说明工资和利息的来源和标准。他以价值是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共同产物这一生产要素论为出发点,用以论证各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都应从生产成果中得到相应的份额。他

把“土地报酬递减率”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也是递减的,然后又把边际概念引进来,套在“生产率递减律”上,又借助于供求论,编造了一个边际生产力的分配论。

15、制度学派的特征是什么?298

特征:1、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制度学派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天然合理、尽善尽美的制度,而是承认它存在缺陷,因而他们对现代资本主义提出了批判。不过,他们的批判是一种改良主义的。2、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来解释制度,把制度说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说带有明显的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征。3、以相对的和进化的观点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飞跃。4、与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不同,制度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16、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347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

需求价格的决定

需求价格的决定和边际效用的分析联系在一起。马歇尔认为,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需求价格的高低;随着欲望满足程度的增加,边际效用

渐减,边际需求也下降。他借助货币来解决主观评价的效用无法衡量的问题。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固定不变,,以价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边际效用就变成了边际需求价格,但是马歇尔并没有把边际效用看作是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他认为需求和价格在市场上是相互起作用的。出售的商品数量越大﹐售价越小;需求的数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后,他把针对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分析扩大到整个市场,成为整个市场的需求和需求价格。

需求价格的变动还受需求弹性的影响。马歇尔把需求弹性定义为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感应性﹐即一个人或整个市场对物品需要量相应于价格一定程度的下跌(或上涨) 时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各种物品的需求弹性差异较大,“必需品”的需求极其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则常常富有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是价格水平的高低﹑消费品的性质和居民购买力的大小。

供给价格的决定

马歇尔对供给价格的决定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变动规律对价格的影响。对劳动﹑土地和资本三个要素,他承袭了当时许多经济学家的解释,没有任何创新。他的独特之处是提出了第四个生产要素:组织,企业要通过扩大组织规模﹑改进组织和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外部的经济”和“内部的经济”,就要依赖于企业家的组织管理才能,因而企业家应该有独立的报酬和供给价格。为此马歇尔把管理人员的薪金﹑资本利息和利润明确地加以区别。

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马歇尔把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真实成本。各种类型的实物资本﹑劳动和积蓄资本所需的“等待”合在一起,叫做生产的真实成本;为这些所必须支付的货币总额叫做生产的货币资本或生产费用,也就是由生产成本体现出来的产品的供给价格。

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马歇尔提出了他的均衡价格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马歇尔用图式加以说明,见图

图中横坐标Ox表示商品数量﹐纵坐标Oy表示商品的价格,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供给曲线。假定实际产量为OR,当需求价格Rd大于供给价格Rs时,产量增加,产量指针R将向右移动。反之,当需求价格Rd小于供给价格Rs时,对生产不利,供给将减少,R将向左移动。在供求关系的变动下,如果Rd等于Rs,也就是说﹐如果R正位于供求曲线的交点A时,则供求呈现均衡状态,OH为均衡产量,AH为供求均衡的均衡价格。马歇尔认为,如果市场价格和均衡价格相背离,会通过需求和供给的调整,自行恢复到均衡点。

影响均衡价格的时间因素

马歇尔着重考察了时间因素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他把时间分为暂时﹑短期和长期三类﹐与此相适应的价格也有三类:瞬时价格﹑短期价格和长期价格。瞬时价格是供求暂时均衡的结果,因为时间较短,供给以市场上的存货为限,所以需求对价格起调节作用。短期价格一般是几个月到一年的供求均衡的结果,其特点是一般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生产者可以采用改变工作时间或机器利用程度等方法增减产量以适应市场需求,供给和需求对价格起同等的作用。长期价格是长期供求均衡的结果,各种生产设备有时间随需求的变动而作充分的调整,生产量可以自由增长,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生产成本,需求只能决定交易的数量。

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

重商主义:一方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在英国为首的西欧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期出现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及经济政策的总称。 萨伊“三分法”:最先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为了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的构建尊定了基础。 “戈森第二定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知道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随着一个人拥有的商品数量的增加,最后效用程度是逐渐减少的。价值的大小就是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即边际效用的大小。 斯密的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影响甚大。 代用原则: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最适合的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它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 菜单成本: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2)对生产的态度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生产→重工主义。(3)对货币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把货币看做贮藏手段,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开始把货币看做货币资本以及在运动中自我增值的手段,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⑴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只有农业才会创造财富。坚决反对重商主义。⑵把“自然秩序”的学说作为整个学说的基础。他们认为凡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都会健康发展,反之,违反自然秩序社会就会处于病态。⑶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封建外观,重农学派的学说虽然在本质上看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但从表面上看却有着一块封建招牌,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封建阶级的代言人,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的身上。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1)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劳动作为商品,也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有它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2)工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3)给劳动者高工资。主张“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

经济学说史 课程大纲

【课程功能】 本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案中为经济学学科基础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同为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课程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课程名称:经济学说史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学科基础课 主要内容:以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历史,探寻经济学说 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按时间顺序考察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本课程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在国内首先设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鲁友章、李宗正教授为主编,编撰了国内第一本《经济学说史》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该教材1979年经修订再版,为国内最早的权威经济学说史教材。为适应经济学说史教学需要,1992年出版陈孟熙主编的《经济学说史教程》,将经济学说史考察范围的下限从19世纪末的马歇尔经济学说后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该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第二版。2003年由姚开建主编出版了新的《经济学说史》,在原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陈孟熙主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基础上,将20世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全部列入经济学说史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本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适当把握讲授内容的详略程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注意介绍和分析各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各经济学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突出说明主要经济学范畴或概念的演变,以帮助学生在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记住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探索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程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辅以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等教学形式。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不拘形式、随时提问,进行灵活的师生对话,并根据学生的问题,相应增加讲授内容,特别是增加与现时经济学理论特点讨论有关的内容。 本课程也向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与阅读书目,并介绍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教学大纲】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经济学说史重点资料(DOC)

经济学说史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 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1、著述:《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经济思想: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商业存在有必要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1、著述:《理想国》和《法律论》 2、柏拉图以分工学说为基础论述了理想国家。认为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3、产业思想: 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商业是必要的。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经济思想 1、著述:《政治论》和《伦理学》 2、思想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他还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

矛盾。 评价:阿奎那也被称为中世纪“神学的泰 斗”。 2、.阿奎那主要依据“自然法”观念来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 阿奎那接受了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阿奎那的价值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其学说的折衷主义特点。 六、恩格斯根据异教的阶级内容,把异教分为城市市民异教(温和派)和农民平民异教(激进派)。 1、城市市民异教:主要代表在意大利和德国是阿尔诺德,在英国是约翰·威克利夫,在捷克是胡斯。 2、农民平民异教:代表人物在英国有博尔、在捷克有杰士卡、在德国有闵采尔。 3、.尼科尔·奥雷斯姆: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

经济学说史_试题选择简答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C )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C )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D )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B )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 )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D )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C )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16、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利息取决于利润并是利润一部分的经济学家是(C ) A、威廉?配第 B 、亚当?斯密 C、约瑟夫?马西 D、约翰?洛克 17、以下学者中最早提出货币数量论观点的是( B ) A、大卫?休谟 B、范德林特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18、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主要是( D ) A、历史演绎法 B、抽象演绎法 C、经验归纳法 D、历史归纳法

经济学说史重点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1、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5)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首创了“经济”这一词汇,对奴隶主的家庭经济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代表作《居鲁士的教育》、《雅典的收入》。 2、理想国:由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的以分工为基础的设计。对应于人的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理想国三个自由民阶层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及平民。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 3、公平价格:由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提出,指某一时期不受市场影响的,大多数人一次进行交易的稳定价格,其实质是商品的价值。 二、问答题 1、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财之道有两种:家庭管理与货殖。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是相对有限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是相对无限的。前者是合乎自然的,后者是违背自然的。 2、阿奎那经济思想中的折中主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阿奎那关于货币、商业、利息等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两重性,反映了他学说折衷主义的特点。关于货币:一方面,货币的价值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另一方面,货币有内在的稳定性,反对任意贬损货币价值。关于商业:一方面把商业看成是卑鄙的行业,但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的。关于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 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1、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最早出现于公元14、15世纪。是18世纪前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2、柯尔培尔:17世纪末法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家,1665年做了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推行了一套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是重商主义的实践家。 3、重工主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通过贸易顺差增加本国货币。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叫做重工主义。 二、问答题 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念: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 (4)奖励增加人口: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主张增加人口。 2、托马斯孟有哪些主要的经济思想? (1)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外贸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2)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3)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4)论证了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如发展转程运输业等。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

经济学说史教程重点-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一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最早(使用economy)提出了“经济”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家政管理 ·《经济论》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经济着作。 1、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希腊自由民最好的职业。 2、认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3、考察了社会分工 二、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一)分工思想 1、如何进行社会分工取决于天性。 2、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基础 (二)主张“共产主义” 三、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和货币的学者 2、区分小商业与大商业 (1)小商业:从物物交换开始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属于“家庭管理”之内大商业:而后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目的是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2)亚里士多德对货殖和高利贷持否定的态度 (3)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4、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是商品成为同类的或相等的,使商品具有等一性。 第二节古罗马经济思想 一、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克优斯·贾图 二、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奥古斯丁 1、提倡生产劳动,认为劳动就是祈祷。 2、奥古斯丁首先提出“公平价格”的思想:指某时期内部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经院学派) 1、主要着作:《神学大全》 2、思想特点:调停神学教条和经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说史_试题附答案

经济学说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 A ) A、消费不足 B、有效需求不足 C、生产过剩 D、储蓄过多 2、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的著作是( C ) A、《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B、《赋税论》 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D、《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获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3、萨伊的“三位一体”攻势主要涉及( D) A、资本家、工人和土地贵族间的经济关系 B、资本、土地、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C、工资、利润、地租三个范畴在分配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D、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与其对应的分配范畴间的关系 4、马克思称晚期重商主义为( B ) A、重金主义 B、重工主义 C、重农主义 D、重币主义 5、在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托马斯?曼是() A、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B、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6、边际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 ) A、凡勃仑 B、富兰克林 C、亨利?乔治 D、克拉克 7、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是( C)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马歇尔 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8、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收益)递减规律”观点来自于() A、李嘉图 B、威斯特 C、安德森 D、华莱士 9、最先确立政治经济学“三分法”的经济学家是( C ) A、亚当?斯密 B、詹姆斯?穆勒 C、萨伊 D、西尼尔 10、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 B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初期 11、庞巴维克认为,价值起源于() A、物品的客观效用 B、物品能支配的劳动 C、物品的生产费用 D、物品的主管效用 12、亚里斯多德认为() A、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B、以货币为媒介,以赚钱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C、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使用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D、不以货币为媒介,以互惠为目的的交易属于“货殖”而不属于“经济” 13、马歇尔认为,决定长期市场价格均衡的因素中() A、供给最重要 B、需求最重要 C、供给和需求同样重要 D、供给和需求都不重要 14、“劣币驱良币”现象的提出者是() A、约翰?洛克 B、大卫?休谟 C、威廉?配第 D、托马斯?格莱辛 15、罗雪尔1843年发表的、被人们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的著作是() A、《德国国民经济学史》 B、《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C、《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 D、《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国民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2古典经济学? 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3重农主义?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4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5戈森定律? 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2.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个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个量)彼此相等为止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6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7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相对抗. 认为利息相对现在财物和未来财物的主观评价的差额。从需求的角度.认为同样数量的现在物品比未来物品更有价值,价值时间差的存在使放弃现在换取未来价值必须给予利息补偿。从供给的角度看,利息主要来源于迂回生产的多产性,即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但耗费的时间较长,利息就是这种时间的间隔。(他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时期的需要与资力不同,对将来欲望及其满足手段的评价较低;现在财富比将来财富具有技术优越性。庞巴维克的理论所依据的都是主观价值论,比较简单和粗陋,只分析利率形成的表象。) 8新历史学派?

经济学说史试题

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2、简述魁奈的“经济表” 3、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评述 4、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利益说、比较利益说 5、试论李嘉图地租理论及其意义 注:五道题目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25分。 课后答案 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 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其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要点上:第一,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第二,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重农学派的学说的两个重要特点:“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封建主义外貌和资本主义实质的矛盾 四、重农主义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重农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借鉴了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的一些见解和原理,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魁奈杜尔阁

三、特征: (一)重农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观念,指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指出:“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二)重农主义学说是具有封建外观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三)重农主义学说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四、影响: (一)重农主义者的“自然秩序”思想给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任务。 (二)魁奈的等价交换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交换是等价的,那么财富的源泉就不可能在流通领域,这不仅击中了重商主义的要害,而且使他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为他首次系统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提供了可能。 (三)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四)魁奈的资本理论中把资本和生产直接联系起来,抓住了生产资本,这样也就抓住了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形态,从而为从生产领域探寻资本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辟了道路。 (五)魁奈的《经济表》的科学成就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创立有重要的批判继承意义。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 一、理论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自配第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先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三、特征: (一)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他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经济学说史》姚开建期末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西斯蒙第 一、地位: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也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 二、历史背景:建立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代表了处在产业革命和经济危机下,受到灭亡威胁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感情和经济要求。 三、在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和收入 ①人们的消费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他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论证了资本和收入。 ②资本和收入之间的区别就是社会繁荣的基础。一旦生产不能和收入交换,生产就会陷于停顿。 ③他虽采取了三种财富源泉(土地、资本、劳动)产生三种收入(地租、利润、工资)的说法,但他特别强调劳动的作用,在他看来,土地和资本都只有通过人的劳动才能发挥作用。工资不代表劳动的绝对量,只代表维持前一年工人生活的生活资料。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他同样把地租同工资对立起来,把它看做是工人劳动产品的扣除。 2.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以消费为前提,生产应该服从消费;不过,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服从消费的原则转化为供给服从于需求。在这种生产与消费关系中,收入与支出是重要环节。 ②绝对的消费指资本家和工人消费的绝对量。从量上说,国民收入调节国民开支,支出决定了消费,国民开支在消费基金里吸收全部生产。因为消费是由支出,或最终是由收入决定的,所以,消费决定生产也可以看作是收入决定生产。 3.经济危机理论 ①西斯蒙第的主要伟绩: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 ②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西斯蒙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 第十一章: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学家 强调国民“National” 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地位: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先驱,德国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倡者。 二、经济学说: 1.世界主义经济学和政治学 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以世界主义的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的或国家的经济学。而他的国家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2.生产力理论 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以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他把“国民生产力”分成四种类型:(1)人的生产力,包括精神的生产力和肉体的生产力;(2)自然的生产力;(3)社会的生产力;(4)物的生产力。根据李斯特的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教学提纲

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经济学说史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平价格: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2、休谟的货币数量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3、比例价格:比例价格是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要使一切产品都按比例价格交换。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的教条: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6、相对工资理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7、再生产理论:收入虽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本身不是收入,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获得这一名称,才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决定生产,收入通过消费决定了生产。

8、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的,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之间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9、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10、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11、生产力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12、戈森定律: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得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他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 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 2、纯产品 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3、三位一体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既然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三要素的所有者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因此萨伊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为资本——利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马克思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4、戈森定律 戈森提出了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戈森的这些观点被称为“戈森定律”。 。 5、历史统计方法——就是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考察和统计,使之系统化、数量化,然后从这些经济史实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4分) 、戈森第二定律——戈森第二定律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其内容是:为了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以在各种享乐之间自由选择。它表达的是在各种享乐之间如何选择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

人大版经济学史重点习题答案(2007-07-05 23:11:01) 一,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史发展中的作用? 配第:(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就把政治经济学史以其他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2)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3)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问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休谟: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说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第一次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2.价值理论方面:A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B他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C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3.分配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A关于工资,提出了最低限度工资理论B 关于地租,配第的地租理论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C 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4.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上;基本职能,货币流通量问题 5.经济增长理论 A 财富观念问题上,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B还详细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他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赋税政策 二.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 答: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一.简述魁奈《经济表》的成就和缺陷? 答:成就:1.运用抽象法;2.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4.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缺陷:1.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形态; 2.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地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科学地论证“纯产品”的真正来源; 3.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 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杜尔哥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魁奈的经济理论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发展:1.修正并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段,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2.对魁奈的“纯产品”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达到了重农主义理论的最高度。虽承认纯产品是自然的恩赐,但又强调这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劳动的赐予3.相当完备得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他把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他对工商业利润和放债人获得的利息,不像魁那样仇视 一.评价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1.斯密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的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二.评论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

09级《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题型: 单项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在两题中任选1题,10分) 二、名词解释的答题要求: 1、基本概念(定义); 2、简要内容陈述(代表人物); 3、基本评价。 三、简答题:答出基本内容的核心要点,不必详细解释,但内容要完整。 四、论述题:既要阐述其基本内容,又要略作评论分析。答题一般不少于300字 各章的复习要点: 第三章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 2、晚期重商主义在英国和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3、柯尔培尔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4、主要名词: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 第四章配第的经济学说 1、威廉·配第的主要经济理论: 包括方法论、价值论、分配论、货币论等。 第五章布阿吉尔贝尔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布阿吉尔布尔与坎蒂隆 2、重农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3、自然秩序学说及其在重农学派理论中的作用。 4、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 5、主要名词:重农学派、自然秩序、年预付、原预付、纯产品 第六章斯密的经济学说 1、为什么说斯密经济理论思想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2、斯密的价值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其庸俗观点。 3、主要名词:《国富论》、三大阶级与三种收入、“看不见的手” 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1、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及其缺陷。

2、李嘉图的分配论的主要观点,及他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见解的重要意义。 3、主要名词:比较利益说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1、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2、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论观点。 3、主要名词: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马尔萨斯和萨伊的经济学说 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及其错误。 2、马尔萨斯价值论和危机论的基本观点。 3、萨伊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4、“萨伊定律”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5、主要名词:三分法、三位一体公式、萨伊定律 第十章西尼尔、巴斯夏和穆勒 1、西尼尔“忍欲说”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巴斯夏“经济和谐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3、约翰·穆勒关于商品的分类和各类商品的价值决定。 4、穆勒提出“两分法”的理论依据——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 5、主要名词:服务价值论、经济和谐论、忍欲说、“并连生产” 第十一章李斯特和德国历史学派 1、李斯特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2、简评李斯特的经济理论 3、罗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 4、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5、主要名词:历史学派。 第十二章边际主义的兴起 1、边际效用理论的先驱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3、主要名词:戈森定律、边际效用学派、数理经济学派 第十三章奥地利学派

经济学说史重点整点

一.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 时期:兴起于15十几晚期,盛行于16世纪中期,衰落于17世纪末 作用:用商品经济的观点动摇封建经济 评价:对经济学思想的第一次探讨,在此之前没有脱离过家庭管理,不成为经济学说。 马克思:重商主义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探讨。 来源: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特点:重商主义是典型的国家干预,也是重商主义的特征之一,流行时是中央集权时期,商业资本需要政权提供保护,政权需要钱财支撑,两者可以结合。 阶段: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点)对比:共同点: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 不同点:如何增加货币 ★早期重商主义 时期: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又称重金主义, 特点:强调多卖少买中的少买 ★代表人物:安托万·德·孟克列钦(1575-1621,法)《经济学概论》,第一次提出 “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不是中世纪研究家庭经济管理的问题, 而是设计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晚期重商主义 特点:晚期重商主义时期,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 职能,了解到货币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可能不断增殖,他们吧货币真正作为增加货币的手段。晚期重商主义力图在对外贸易中直接调整商品的运动,从而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所以,又称贸易平衡论或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为重工主义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1571-1641,英国) 代表作:《贸易论》,托马斯·孟在该书中较全面地反驳了反对国家允许东印度公司每 艘船出航一次可以带出一定数量的金银的意见。 评价:马克思称这本书是一部划时代著作,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亚当斯密说:英国及其它国家的商业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格言。 内容:托马斯孟把当时的反对意见归为四种: ⑴东印度公司等得船队运走了英国几乎所有的金银硬币,只买来了英国不需要的物品, ⑵每年为其建造大量的船只,浪费了造船材料并使材料涨价, ⑶东印度公司贸易使传统商业和航运业凋敝 ⑷东印度公司贸易使皇家造币厂开工不足 核心:不该违反早期重商主义的原则而运出货币。 托马斯孟认为商人应该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 务责任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国内贸易不会使国内货币总量有所增加,只有对外贸易 才能使一国拥有更多的货币。这是一种贸易差额论。 根据这种贸易差额论,并以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机器航运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例,指出 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能限制货币的输出,并应该通过贸易换取商品,促进贸易和航运业。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输往国外的商品免税,转口贸易轻税,消费品进口课税以重税。 还提出了扩大国内耕地,鼓励人口增长等建议 托马斯孟说: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 ★代表人物2:柯尔贝尔(1619-1683,法)(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平:17世纪法国著名政治活动家,重商主义的实践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